?

高校外語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研究

2024-01-12 05:53沈忱
校園英語·下旬 2023年7期
關鍵詞:課程思政建設

摘 要:推進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力量。教師要有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意識是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通過自我研讀和協同探討形成的認知體系,能力是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體現出來的認知、設計、實施、評價和反思行為系統。教師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意識要歷經理解、認同和生成階段,教師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能力需要重構課程教學目標、共建課程教學資源、建設課程教學范式。

關鍵詞:高校外語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

作者簡介:沈忱,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外語系。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從國家層面為高校提供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整體設計圖和全面部署方案”。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在各個領域交鋒。高等外語教育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不得不直面國外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培養外語人才要解決好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引導和文化自信教育問題,要優先重視和提升廣大外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二、高校外語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

“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可以被界定為教育者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系統化認知。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意識亦可被視作是一個系統。下面將從外語學科和外語課程維度逐一解讀。

(一)外語學科

外語學科是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外語學科要圍繞“語言”這一學科特質開展課程思政內涵形態建構,既要培養學生的外國語言文化基礎知識和語言綜合能力,又要發揮其作為人文社科的育人功能。長期以來,學界和社會一般只把它視為單純的語言學科本體知識體系或技能,主要從語言學科知識和專業設置角度規劃外語教育,忽略了外語教育背后所隱含的深刻的現實意義,導致外語學科側重專業教育,淡化育人教育。鑒于此,《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外語類專業學生應該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和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及學科基本素養”?!镀胀ǜ叩葘W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指南》(2020)要求“堅持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育的根本,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英語教育體系,探索英語類課程思政新模式和協同育人新舉措,努力培養具備溝通能力、人文素養、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英語專業人才和復合型英語人才”。這些論述突顯了外語教育之育人價值,為外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提出了要求,明確了目標。

(二)外語課程

“課程思政”的關鍵是課程本身。課程承載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目標,價值觀教育是課程運行實施的必然要求。教師應當以課程為載體,將德育貫穿教育和教學全程,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觀傳導給學生,潛移默化地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屬于微觀層面,主要涉及課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兼容與協調、教學體系建構與教材選用、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育人角度切入等。外語教師對這些內容的認知有助于奠定他們課堂教學行動基礎。

三、高校外語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

教師只有課程思政意識,沒有課程思政能力,就會力不從心,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是伴隨著課程思政建設概念出現的新術語,外語學界從特征描述和結構剖析的視角對其開展了相關研究。

(一)特征描述

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具有融入性、關聯性、自覺性等特征。融入性是指教師要通過教師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方法、開展師生交互、實施教學評價等教學活動將育人能力融入教學之中。關聯性體現在: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是教學能力(設計能力、實施能力、師生交互能力、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等)和育人能力(挖掘、整理、呈現人類優秀文化,掌握中華優秀文化精髓的能力,辨識中外文化價值觀的能力)的有機關聯。外語教師發展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是一個外力推進和內力生成的過程,外力源于國家教育政策的剛性要求,內力源于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和教育情懷。這是教師教育行動由外力驅動變成內力生成的自覺化過程。

(二)結構剖析

本研究將外語課堂教學看作是由認知、設計、實施、評價和反思構成的關聯化過程,以此提出教師課程思政認知、設計、實施、評價和反思能力。

(三)認知能力

外語教師認知課程思政建設內涵需要具備感悟、理解、分析、內化等能力。其中,感悟能力是教師對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教育文件的整理、概括和梳理能力;理解能力是教師對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的洞察力;分析能力旨在詮釋外語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內容之關系;內化能力是教師將課程思政建設要旨、方法等事實性知識轉換為具體的課程教學應具備的能力。

(四)設計能力

如果說認知能力是教師架構外語思政課程教學框架的能力,那么設計能力則是將這種教學架構可視化的能力。外語教師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關鍵在于如何挖掘課程教學中隱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活動、方法、程序、評價中去。如:如何設計“語言知識習得”“語言技能提升”和“思想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育目標?如何在學習活動設計中呈現思政教育活動形態?

(五)實施能力

實施能力是教師將認知結果和設計框架實踐化的能力,包括教書能力和育人能力。前者包括師生交互能力、板書設計能力、課堂教學活動組織能力、網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學資源整合能力、學生學業設計與評價能力、教學環境營造能力、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能力。后者包括言傳身教能力、挖掘外語課程思政元素能力、思政元素融入語言教學的能力、促進學生理解和內化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能力、引導學生分辨不同文化價值觀的能力、助力學生從國際化視角看待中國現實發展和未來發展的能力等。

(六)評價能力

學生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表現需要得到教師客觀評價。為此,教師需要收集、分析并詮釋用于評價學生語言知識增量、語言技能發展和價值觀塑造的數據。其中,收集學生學習數據需要教師研制調研問卷、設計調研問題、觀察學生課堂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設計課堂觀察量表;分析學習數據需要教師運用最新數據分析軟件探究學習數據之間關系,發現學生學習問題,預測學生語言學習和價值觀發展趨向;詮釋數據需要教師解釋學生在不同學習模塊發展的相關性。

(七)反思能力

教師完成了課程思政教學任務之后,還要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表現予以審視。反思知識是教師對反思概念、內涵和方法的領會和掌握;反思態度是教師的反思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其中的認知是對課程思政教學的理解,情感是對思政建設的心理感覺,如相信、懷疑、贊成或者反對,行為是教學理念的實踐化。

四、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提升路徑

(一)課程思政建設意識提升路徑

外語教師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意識,需要將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內化于心要求外語教師深度研讀教育政策和學科建設文件,明晰交互關系,形成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構架;外化于行要求外語教師將課程思政建設理論轉化為教學行動。

1.理解內涵。理解是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宏觀構念與外語課程關聯性認知?!毒V要》所勾畫的課程思政建設框架宏觀指導性強,但學科、專業、課程不同,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要求、目標、方法有別,為此,外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例如:如何科學設計外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如何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如何設計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如何確定育人內容?如何確保教學體系中的各個構成要素關聯性?

2.認同精神。認同包括理念認同、價值認同、方法認同。理念認同是指教師堅信課程思政建設能實現育才和育人同向而行。價值認同是指教師要信奉課程思政建設能達成立德樹人目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方法認同是指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要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之中,通過課程內容教學達成育人目標。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執行者,要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強化課程思政心理認同。只有從內心認同課程思政,才會自覺提高課程思政意識。

3.生成行為。如果說教師的理解和認同屬于內在的心理活動,那么行動則屬于外在的實踐活動。前者側重于內化事實性知識,后者偏向于外化事實性知識。外化是以教育行動為表征。教育行動是教學能力的體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教育行動具有情境性、關聯性、實踐性特征。情境性將教育行動限定在某一特定語境,使其可操作和可測量;關聯性表明教育行動是多樣化行為的集成;實踐性表明教育行動具有目標達成的價值取向。

(二)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路徑

對外語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路徑學界已有研究。如: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教書育人能力,找準自己“角色”,干出自己“特色”;要塑造課程育人理念,多角度挖掘并傳遞思政元素,善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設計可操作教學任務,教學任務應該對接測試和評價等。本研究認為,提升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關鍵在于重構課程教學目標、共建共享教育資源、建立課程教學范式、反思課程教學過程。

1.重構課程教學目標。外語課程教學目標以往側重于“知識和能力”維度。在思政建設背景下,外語課程教學需要構建以“語言知識傳授”“語言技能培養”“價值觀塑造”為核心的三位一體教育目標。其中,“語言知識傳授”“語言技能培養”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已成體系,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構建“價值觀塑造”目標。一要研讀《綱要》《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等文件,把握國家和學科建設層面上的宏觀價值觀目標,再結合課程屬性,確定價值觀培養目標;二要處理好價值觀目標和語言目標的關系?!罢Z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表達思想內容,體現文化內涵與素養,承載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設計價值觀目標要以語言教學目標為依托。

2.共建課程教學資源。資源是師生達成“三位一體”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它既非外語課程教學資源,更非思政課程教學資源,而是二者通過有效整合形成的混合型教育資源。資源具有融入性、目標性、動態性特征,存在理論和實踐兩種形態。其中,理論形態主要是指教育理念和方法,體現在教育文件和學科建設指南中。理論形態資源需要教師組建學術公共體,協同梳理,科學提煉。實踐形態以文本、視頻等形式表征,其中的文本資源多以學術論文和著作為載體,視頻資源主要是專家學者、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實踐錄像,直觀、清晰。此外,還有外語教師的課堂思政教學實踐。教師要善于總結、歸納、提煉、分享。

3.建立課程教學范式?!爱斀袷澜缃逃虒W改革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以能力為導向到以價值觀為導向的轉變。這一價值觀導向,歸根結底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對待自己、他人、社會、國家和世界”。外語教師要順勢而為,預測未來外語教育發展新范式。簡言之,如何實現外語課程教學目標從語言發展轉向價值觀塑造?如何將育人和育才有機統一?這對外語教師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外語教師要突破知能發展范式,構建價值觀導向范式。在新的教育范式中,如何處理好育人和育才之間的關系?如何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如何塑造學生價值觀?如何全方位評價學生學業?如何創新教育資源?如何構建學術共同體?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深度思考。

五、結語

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意識是外語教師對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的認知,能力是以意識為基準而實施的社會行動。外語課程思政生成與生效的關鍵在于教師的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教師擁有意識是激發“能力”的動力基礎,“能力”則是由“意識”激勵并在實踐中提升。意識和能力的協同交互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法春.外語類本科專業課程思政內容體系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20(6):12-16.

[2]羅良功.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本、質、量[J].中國外語,2021(2):60-64.

[3]安豐存,李柏年.新文科視閾下外語課程思政與外語人才核心素養培養[J].外語電化教學,2021(6):45-50,7.

[4]姜鋒,李巖松.“立德樹人”目標下外語教育的新定位與全球治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外語電化教學,2020(6):27-31.

[5]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上):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南[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7]王會花,施衛萍.外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路徑探析[J].外語界,2021(6):38-45.

[8]劉正光,孫玉慧,李曦.外語課程思政的“德”與“術”[J].中國外語,2020(5):4-9.

[9]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5):15-20,29.

猜你喜歡
課程思政建設
高職院校城軌專業訂單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探索
兵團高職院?!罢n程思政”建設重要性及路徑探索
探討新時期如何推進醫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
政治理論學習導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
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課堂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建設視角下思政教育與工程教育的融合發展研究
醫學院校實驗動物學課程思政建設探析
高職院校廣告創意類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淺析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