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科學教育質量

2024-01-15 13:53朱曉文
小學科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策略

朱曉文

〔摘? ? 要〕? “科學”是幼兒五大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組成,科學學科也是小學教育階段從一年級就開設的基礎課程,其不僅反映了我國對于早期科學教育的重視,也是全面性素質教育改革的關鍵。在幼小銜接教育階段,幼兒教師既要做好園內對幼兒的科學教育指導,又要切實優化科學教育的銜接過程,以充分踐行幼小銜接的要求。

〔關鍵詞〕? 幼小銜接;科學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4? ? 103-105

美國科普作家卡爾·薩根說過:“每個人在他們幼年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好奇和敬畏?!币虼?,在幼兒教育中引入科學教育活動,既是對幼兒教育內容的豐富,又可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望,使其在觀察與探索的過程中,可以逐步積累良好的學習品質。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幼兒在幼兒園時期的知識學習成效,對幼兒升入小學之后銜接小學科學學習、盡快適應小學學習節奏也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因此,需要幼兒教師在關注幼兒能力與知識銜接的同時,做好科學教育指導?;诖?,本文作者從科學教學視角對幼小雙向銜接教育過程展開具體的論述,以探究相應的銜接教育策略,特供各位一線教育同人參考、交流。

一、科學教育視角下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教師科學素質不高

目前,我國大部分幼兒園教師(尤其是私立幼兒園)沒有接受過比較專業的科學教學指導,雖然能從教材中習得一部分科學理論知識,但是在整個科學教育活動指導中,幼兒教師還是習慣于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將幼兒“管好”,如何讓幼兒“聽老師的話”等方面,不能與幼兒進行真正的科學教育互動。并且,在具體的科學實踐中,教師也會出于對幼兒的安全考慮,習慣性地全權做主,在示范講解或者科學實驗中,經常會忽視幼兒的實際需求和學習興趣,大大降低了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實效性。

(二)幼兒園科學教育條件有限

在實際的調查研究中不難發現,很多幼兒園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不能購置比較先進的、種類豐富的科學教育材料,大部分時間幼兒都是看老師操作,或者在大屏幕上看與科學實驗相關的電子課件,真正動手的機會少之又少,很難調動幼兒的科學學習興趣。再有就是受教育理念偏差的影響,很多幼兒園還是比較注重對學前兒童啟蒙知識教學,尤其是到了幼兒園大班,在面對幼小銜接時,他們評判教育質量的好壞主要還是看幼兒“認識多少漢字”“會數多少數”,以至于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沒有條件,也沒有精力。

(三)家長科學教育觀念較為陳舊

現階段,相當一部分幼兒家長對幼兒的科學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雖然在思想上對幼兒教育越來越看重,但在行動上卻不知道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家庭化的科學教育指導,也很少去鼓勵幼兒進行科學探究、陪伴幼兒參與科學探究;另一方面,部分幼兒家長由于工作的原因,會將孩子交由爺爺、奶奶照顧,認為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與教育相關的任何事情都應該是幼兒教師的分內事,不配合也不參與幼兒園所布置的家園協同性科學教育任務,這不僅影響良性家園共育關系的建構,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持續性發展。

二、優化科學教育質量的策略

(一)保護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好奇、好動,他們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并且不管是在幼兒園學習,還是在游戲活動中,經常能聽到幼兒在問“為什么?”,就此,作為幼兒教師,不僅不能扼殺幼兒的好奇心,還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科學教育指導中,更要鼓勵幼兒提問、引導幼兒質疑,使其在發現問題的同時,可以跟隨教師的教育指導,主動且積極地參與到科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究當中,也為其在升入小學之后可以專心聽講、認真思考做鋪墊。

對于幼兒好奇心的保護,首先需要教師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自由表達、暢所欲言的科學教育環境。例如,在以繪本《一片樹葉落下來》為主題的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在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導幼兒觀察樹葉從樹上下落的過程時,一部分幼兒可能會對樹葉下落的過程產生疑問:“樹葉落到地上的時候為什么總是‘掌心向下’?”“樹葉寶寶是不是在親吻大地媽媽?”面對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與提問,幼兒教師要做的不是糾正孩子的認知,也不用特別強調樹葉不是“寶寶”,落下來也不是為了“親吻大地”,而是鼓勵幼兒的想法,不限制他們的思維。與此同時,幼兒教師在具體的科學教育指導中,還要學會做“不知道”教師,遇到幼兒的提問,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而是本著“等一等”的原則,給予幼兒引導。比如,在“靜電實驗”中,小朋友們將吹起的氣球與自己的頭發摩擦,會產生靜電,讓頭發飛起來,有的幼兒會問:“老師,氣球和別的東西摩擦能產生靜電嗎?”這時,教師便可以做“不知道”老師,鼓勵幼兒自己去嘗試,自己去驗證自己的想法(用氣球與衣服摩擦、與褲子摩擦、與自己的臉摩擦……),使其在學習思考、探究答案的過程中,可以保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習與探究熱情。

(二)培養幼兒觀察習慣

觀察能力不足的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后,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b、p、d、q不分”“6、9記混”,這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質量,還可能會對幼兒造成比較大的學習困擾。因而,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指導過程中,幼兒教師便可以利用學科便利性,盡可能多地組織幼兒進行科學觀察,在具體的觀察記錄和觀察結果整理過程中,有效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培養幼兒的觀察習慣,為幼兒將來順利適應小學生活積蓄能量。

例如,在大班以“白天與黑夜”為主題的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地球儀和手電筒,讓孩子將手電筒打開對著地球儀模擬太陽光的照射,同時轉動地球儀,觀察地球儀接受了光照之后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在地球儀一圈一圈地轉動中,引導幼兒發現,不管怎樣調整手電筒的光線,手電筒的光也只能照亮地球儀的一半,另外一半則處于黑暗之中,引導幼兒在自主性的觀察與探究中,初步了解地球與太陽之間因運動而產生的白天與黑夜變化,也初步明確白天和黑夜產生的原因。而在與生命相關的自然科學教育中,幼兒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在班內種植綠色植物,請幼兒在每日的觀察與植物照護中,既收獲種植勞動技能的積累,又能清晰感知植物的生長變化;也可以在教室建構“自然生態角”,為幼兒準備金魚、烏龜、蠶、螞蟻等動物,讓幼兒不管是在科學教育活動,還是在課后休閑游戲中,都能隨時觀察小動物,以在了解不同動物生活習性差異的同時,引發幼兒對自然生命的喜愛與敬佩,使其在提升觀察能力的同時,產生對大自然長久且深入的探究欲望,切實助力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

(三)引入生活化的內容

生活即教育。任何知識的學習都來源于生活,也終將運用于生活。所以,在幼兒園的科學啟蒙教育指導中,幼兒教師要在遵從幼兒教育計劃的同時,主動尋找科學與幼兒生活之間的最佳結合點,讓科學教育走進幼兒的生活,把幼兒生活中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作為科學探究的事物,以引導幼兒從生活體驗中持續性積累科學知識、發現科學內容,逐步形成科學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學習品質。

例如,輪胎是幼兒生活中常見且熟悉的事物,對此,幼兒教師便可以為大班幼兒創設以“車輪為什么是圓的?”為主題的科學教育活動:首先,借助班上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形式,為小朋友們展示生活中正在行進的自行車、電動車、小汽車、公交車等,并著重引導幼兒觀察各種交通工具的車輪,使其在自主發現“車輪是圓的”的同時,自然產生疑問:“為什么車輪都是圓的呢?”“其他形狀的車輪是不是也可以讓小汽車跑起來呀?”順利引出本次科學活動的教學主題。然后,再為小朋友們分發圓形、橢圓形、正方形等活動材料,請小朋友們組裝出三種不同形狀的“小汽車”——圓形車輪、橢圓形車輪和方形車輪,再讓他們去開動小車,比較不同小車開起來的難易程度。從而,引導幼兒發現:原來方形的車輪根本推不動,橢圓形的車輪“跑”起來會上下顛簸,只有圓形的車輪是可以非常順利、非常順滑地向前開動。真正借助生活化事物的引入、生活現象的滲透,讓幼兒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在自主形式的動手科學實踐中,感性認知不同形狀車輪給小汽車的行進帶來的差異性影響,也明白了生活中交通工具的車輪都是圓形的具體原因,切實激活幼兒的可持續探究成就感。

(四)鍛煉幼兒合作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彼?,注重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是新時期幼兒教育中不容忽視的一項教育內容,其在推進幼兒良好品格建構的同時,有助于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后,更好地開展人際交往,更快地融入新環境。因此,在幼兒科學教育指導中,教師也要在為幼兒傳授科學知識、引導幼兒探究科學現象的過程中,注重做好對幼兒合作能力的鍛煉與培養,為幼兒提供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的時間與平臺,使其在學會學習的同時,學會與人交往、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例如,在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科學探究中,幼兒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天平,在引導幼兒認識天平的同時,告訴幼兒天平的兩端只有放置相同重量的物品,才能達到平衡,而且天平兩邊的物品最好一起放上去,不然天平兩端重量差距太大,天平就容易翻倒。從而引導幼兒在反復擺放的過程中,發現與自己的小伙伴合作,可以順利完成這一游戲任務,無形中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而在引導大班幼兒認識“摩擦力”時,幼兒教師可以將班上的幼兒分成若干個科學探究小組,給各組分發同樣的科學實驗材料(小球2個、軌道、毛巾、絲綢等),要求幼兒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合作完成“兩個木塊從同一高度軌道下滑”“兩個木塊從不同高度軌道下滑”“兩個木塊從不同材質(毛巾、絲綢)軌道下滑”等驗證性操作,并提醒各小組派專人做好實驗記錄,以便于在實驗結束之后與其他小組分享、交流本組的實驗成果。作為教師,也要在觀察各組幼兒實驗過程的同時,對積極合作、主動合作的小組和個人給予及時鼓勵,讓幼兒不僅可以自主探究出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還能真切體會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三、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小朋友們掌握多么深奧的科學知識,而是引導幼兒通過科學學習積累“善思考”“樂探究”的良性學習品質,幼小銜接教育階段更是如此,教師既要關注銜接教育的價值,將銜接中心引領到“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讓教育回歸生活”中,又要本著科學育兒的教育觀念,關注科學學科教學指導,以在“開腦洞”“擴眼界”的過程中,減緩幼小銜接的“坡度”,縮減其在將來適應小學生活的難度,助力其順利度過人生成長的第一個轉折點。

參考文獻

[1]林兆星,梁東紅.科學教育幼小銜接問題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20(7):82-83.

[2]李鳳蓮.STEM教育理念在幼兒園科學區域游戲中的滲透策略[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2(25):4-6.

[3]蔣偉華.促進幼小銜接中幼兒科學素養的不斷層培養[J].小學科學,2022(18):110-112.

[4]趙越,夏騰.幼兒園大班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學習品質研究[J].教育觀察,2021(40):49-51.

[5]楊曉斕.將科學教育植根生活: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探索[J].當代家庭教育,2022(24):74-76

猜你喜歡
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簡談大班幼兒跳繩能力的培養
重視“幼小銜接”幼兒教育更出彩
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克服小學化傾向
STEM對我國科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