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強盛到衰落:莫臥兒帝國統治下的社會矛盾與隱患

2024-01-15 06:04
關鍵詞:印度教帝國印度

李 強

(云南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與印度歷史上絕大多數區域性政權不同的莫臥兒帝國曾建立起南亞次大陸四分之三地區穩定的行政機構,如約翰·理查茲(John Richards)所言:“在印度,自從孔雀帝國之后,莫臥兒帝國第一次在幾乎整個次大陸進行了中央集權統治?!保?]作為一個稱霸南亞的政權,莫臥兒帝國有著太多值得稱道之處,但在擁有傳奇軍功的君主、看似穩定的社會秩序與繁榮經濟的背后,依然隱藏著一些固有的社會矛盾與隱患,它們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撕裂著帝國的肌體,最終在印度自身無法解決的內部矛盾和外部殖民勢力的崛起中走向了終結。

一、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信仰方式的差異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認為,宗教是人類希望和需求的投射,宗教是人類現實境遇的一種折射,也是人類希望和需求的表達,他進而概括道:“宗教總括世界一切對象;凡是存在著的東西,都曾是宗教崇拜之對象;在宗教之本質及意識中存在著的,不外就是一般地在人之本質以及人關于自身和世界的意識中所存在著的?!保?]顯然,費爾巴哈對于宗教的理解與印度這一宗教氣息濃郁的神國沃土十分契合。的確,作為印度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宗教絕不是脫離現實世界的精神幻想,而是社會能否穩定的重要因素。莫臥兒帝國統治下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是兩種信仰方式差異明顯的宗教,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宗教信仰本身并不一定會誘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這里僅僅就宗教本身而言,它們無法真正地融為一體。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由印度古代婆羅門教演化而來,……4世紀初……在笈多諸王的提倡和保護下,婆羅門教重新走上復興的道路,它改變了墨守成規的僵化狀態,大量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教規,也融匯不少民間信仰形式,開始向新型婆羅門教—印度教轉化。8世紀宗教改革家商羯羅在吸收佛教教義的基礎上,又對婆羅門教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從而徹底完成了向印度教的過渡。主要經典有吠陀、奧義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薄伽梵歌》、《摩奴法論》和《往世書》等?!保?]長久以來,印度教是南亞次大陸眾多民族的一種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不過印度教并非印度人對自己宗教的稱呼,而是西方人進入印度后,以“他者”的視角來看待紛繁復雜卻又有密切聯系的印度信仰的一種統稱。在印度人看來,“并沒有和‘印度教’這個詞對應的印度的觀念,‘印度教是什么’這個問題,只能由使用這個詞語的外國人來回答?!保?]雖然印度教作為整體太過于復雜多元,但作為一種誕生于印度本土的、極具生命力的宗教,其畢竟還是有更多根本性精神價值領域的一致性,印度教強調多神崇拜、維護種姓制度、關注業報輪回、注重宗教體驗、追求梵我同一……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印度教體現了從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信仰和習俗向今天流行的、處于不斷變化中的抱負、習慣、思辨和形貌的綜合物的發展。然而,某些指導性的概念、居支配地位的思想、深刻的能動的各種聯系,把不同的階段和活動聯系在一起。印度教的統一不是一種毫無變化的信條或固定存儲的教義的統一,而是一種不斷變化的生活的統一?!保?]91

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一神教——伊斯蘭教?!熬哂凶罡邫嗤摹豆盘m經》稱它是‘唯一真正的宗教’,對(真主)安拉有意給予引導的人來說,它是盡善盡美的?!保?]416“‘伊斯蘭’系阿拉伯文Islām的音譯,原意為‘順服’與‘和平’,指順服唯一的主宰安拉的旨意以及順服旨意者將獲得和平?!窘塘x為:信安拉,信諸天使,信《古蘭經》及其之前的諸經典(《討拉特》、《則逋爾》、《引支勒》)為‘天啟’經文,信穆罕默德為‘封印’使者及其之前的諸使者(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薩、爾撒等),信死后復活及末日審判,信一切皆由安拉前定?;咀诮搪氊煘椋罕戆鬃陨淼男叛?,即念誦‘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一日五次禮拜,每年萊麥丹的全月齋戒,繳納定量課稅,如條件允許一生應朝覲麥加一次……此外,還規定行善和‘為安拉之道’征戰。后者曾是教徒的重要職責之一?!保?]伊斯蘭教在最初發展的第一個世紀內,就因政治和宗教原因分裂為兩個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雙方爭論的核心在于對穆罕默德繼承權的說法各執一詞。莫臥兒帝國的統治者與它的大多數臣民都信仰遜尼派,遜尼派認為穆罕默德并未指定繼承人,而是把這一問題留給信徒社團的精英來解決。

如前文所述,印度教“對于事務的見解是一種‘普遍的泛神論’”,[7]在這種信仰形式下,太陽、月亮、星星、風、雨、雷電、恒河、喜馬拉雅高山、花朵、動物……都勢必會被神化,常常出現的情形是,神賦形為人;而伊斯蘭教是典型的一神教,在穆斯林眼中,只有真主安拉才是真神,同時安拉也不會幻化為印度教中有形的五花八門的各路神仙,因而這兩種宗教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在莫臥兒時代,戰爭是一個繞不過去時代話題。印度教徒認為戰爭只是部分種姓的“達摩”,不是全體民眾的,而穆斯林則肯定戰爭,認為為伊斯蘭教而戰可以使穆斯林獲得真理進入天國,伊斯蘭教相比同時代的印度教,更強調組織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兩種宗教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如印度教徒將牛視為神圣的動物,處處加以保護,而穆斯林則以包括牛在內的一些牲畜作為食物甚至祭品;印度教徒遵守將社會區分為不同等級的傳統種姓制度,不同種姓間彼此存在社會分工卻又人為高筑壁壘,高種姓比低種姓有更多的宗教特權等,而接受《古蘭經》訓誡的穆斯林卻認為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沒有那么多的交往禁忌,不少職業并非天生屬于某個群體、完全不可撼動的,至少原則上是這樣的。

巨大信仰方式的差異會造成不同宗教群體間的隔閡,但并非一定會導致社會矛盾的爆發,而統治者對不同宗教能否寬容相待、一視同仁,則是宗教問題能否帶來社會矛盾與隱患的關鍵。莫臥兒帝國時期,掌握最高國家政權的是穆斯林,也就是說,伊斯蘭教更容易獲得來自政治權力的支持。盡管莫臥兒黃金時代最偉大的君主阿克巴曾身體力行調和兩種宗教的關系,較為成功地讓兩種宗教都能在印度的土地上共同發展,并將宗教平等政策延續至后世二代君主,但是實際上,盡管沙賈汗時期莫臥兒政府的根本性宗教政策沒有改變,君主本人的宗教傾向已經開始影響印度教與伊斯蘭教間微妙的平衡了,他曾頒布命令試圖拆毀莫臥兒境內所有的非清真廟宇,只是政令并未被完全執行。到了奧朗則布時期,皇帝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拆毀印度教廟宇并在原址建清真寺,原先與莫臥兒保持合作的拉吉普特王公被完全疏遠,他們也不再為帝國提供有力的支持。政府嚴厲禁止印度教的習俗,特別是“倫理監督”部門的官員狹隘地追求正統觀念,墨守伊斯蘭教規,以權力加持的“宗教正確”妄圖改變印度教信仰,這導致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印度教徒越來越將莫臥兒政府視為外國侵略者和邪惡的政權。奧朗則布時代,規模宏大的馬拉塔人起義點燃了帝國內部印穆爭端的新的序幕,使莫臥兒帝國迅速地內耗,到奧朗則布去世后,國家事實上陷入四分五裂當中?!坝《冉掏讲粌H不再做后期莫臥兒人忠誠的附庸,而且在皇帝面對外來入侵大軍壓境的危難時刻轉變成公開的敵人?!保?]310

二、制度性國家治理方式的缺失

縱觀莫臥兒王朝的政治史,由于制度性國家治理方式的缺失,國家的強盛與衰落更多地與君主本人的從政能力、施政措施等因素聯系在一起,君主本身是維系帝國的紐帶,“當皇帝是一個怠政或昏庸的人,他就不能控制領導貴族,他們進而很自然地會在朝中或省內贏得控制權”,[8]313事實上的無政府狀態也就出現了。莫臥兒帝國曾開創了印度次大陸政治統一和經濟發展的偉大時代,也經歷了奧朗則布去世后群雄割據、海外殖民反客為主的長期浩劫,最終隨著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失敗、莫臥兒最后一位皇帝流亡至死而劃上了句號??傮w來看,莫臥兒王朝政權的強弱都與最高統治者能否發揮應有作用息息相關。作為一個脫胎于中亞游牧民族的外來政權,莫臥兒帝國在某種意義上依然延續草原民族的政治特性,它“更倚重于個人的組織才能、開拓精神和完成統治一個多地域帝國的繁重任務所需的精力”[9]76,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個具有積極能干、嚴于律己、恩威兼具等必備素養的君主,特別是一個熟諳專制技巧的君主能莫臥兒帝國能否可以繁榮興旺的重要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政治與統治者個人捆綁聯系過緊,國家對于莫臥兒皇帝個人政治素養的要求就會變得非常之高,皇帝不僅要成功地治理國家,甚至也不能死亡,因為一旦老皇帝因疾病、死亡等因素無法維持正常的統治秩序時,缺乏繼位制度約束的皇子們,就可能因爭權奪利造成對社會的破壞,新皇帝登基后,也可能因個人對政治治理理解的不同而施行完全不同于從前的國家政策,至于缺乏高超統治技巧的平庸后輩上臺,更是根本無法駕馭莫臥兒這輛走向分崩離析的破舊戰車。

阿克巴作為使莫臥兒帝國全面走向繁榮的千古一帝,其文治武功令后世敬仰。他不僅使莫臥兒帝國的疆域擴大了三倍,而且使帝國的統治得到了鞏固,然而盡管他有著高超的統治技巧,但晚年還是發生了賈漢吉爾試圖奪權的爭斗,阿克巴勝利后,也只得以極大的寬容之心原諒了賈漢吉爾,并最終傳位給他。隨后的賈漢吉爾、沙賈汗、奧朗則布這些莫臥兒強盛期的皇帝,不論在生前還是身后也都無一例外地因皇位繼承問題引發戰爭與動蕩。斯迪芬和赫伯特認為,“事實上,王位繼承之爭是莫臥兒家族的傳統”[10]83,皇室“家庭中的父親、兒子和兄弟彼此以敵人相待,采用暗殺或戰爭手段來消除一切可能的競爭對手,這樣的家庭必然注定要失去其政治統治權?!保?0]289在皇位爭奪中登峰造極的奧朗則布不僅使沙賈汗失去王位,無法再造自己的與泰姬陵相媲美的黑色陵寢。更重要的是,奧朗則布因其自身對待父親背離人倫,自然更不會相信兒子們,他在位期間,拒絕王子們通過定期擔任副王、省督或其他重要職務來培養他們的行政管理能力,他的這一做法也被后世繼任者紛紛效仿。在奧朗則布去世后10年中,發生了7次激烈的皇位爭奪戰爭,派系貴族的武裝敵對導致大量王子、貴族和訓練有素的士兵被殺,而已習慣過奢侈安逸生活的上位皇帝,則不得不依賴他人進行決策管理。

在阿克巴時代,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帶頭與印度教拉其普特大家族聯姻,并向這些家族敞開政治權力之門,以充實莫臥兒政權的執政基礎;他實行普遍的宗教寬容政策,極大地緩和了宗教矛盾,以至于似乎印穆和睦是顛撲不破的國策,但莫臥兒王朝的政治體制決定了皇帝的個性理念不同,國家的治理效果也會不同。拉其普特曾是“帝國的將軍、政治家和高級行政官員”,“這些久負盛名的首領的公開效忠影響了數百名較小的拉杰普特(拉吉普特)世族?!保?]24奧朗則布在大權獨攬之后,堅定地拋棄了通過官方或個人紐帶使那些最重要的拉其普特人依附于皇室的國策,蓄意打壓這些主要的印度教家族,以帶有侮辱性的條例來排斥印度教徒擔任官職。17世紀末,奧朗則布曾收到親信的書面來信,皇帝的這些政策使“捕鳥者成了獵物,麻雀變成了獵人。國家老道能干的官員被失去了信任……軍隊渙散、農業凋零、百姓貧苦、實權人物蠢蠢欲動”[11],但他對這些善意的忠告置若罔聞,繼續加快對印度教徒的人頭稅征收。這些政策的結果是“奧朗則布去世后的31 年間,莫臥兒帝國沒有得到任何一個有軍事價值的印度教族群的援助,而且實際上與錫克教、賈特人、邦德拉人、拉瑟爾人和西瑣迪阿人處于戰爭狀態?!保?0]291

阿克巴統治時期,曾制定了旨在增強莫臥兒軍隊戰斗力的“曼薩卜達爾”(Mansabdars)制度,所謂的“曼薩卜”是“品級”之意,“達爾”是“領有者”的意思,“曼薩卜達爾”制度本質上是軍事服役制度,是極富等級性質的軍事采邑制度。軍事采邑又名“札吉爾”(jagir,意為一塊土地),所以高品級的“曼薩卜達爾”常見的稱謂是“札吉達爾”。作為“曼薩卜”的持有者,不同品級的軍隊將領理論上有義務利用受封土地為國家提供一定數量的士兵與裝備,而實際上他們在獲取土地后,往往在自己的領地內毫無約束,成為土皇帝,而對國家的征招,則存在損公肥私的傾向。阿克巴對此曾有較嚴格的限定,拒絕將“札吉達爾”世襲化,但事實也并未完全按皇帝的意愿施行,后來隨著皇帝的更迭,“曼薩卜達爾”制度開始越來越滑向貪腐的深淵。針對皇帝要求相應的官員擔負必要軍事開支的義務要求,他們中的不少人可能通過節約軍事開支來獲取更多的利益,比如他們在提供兵員和馬匹上常常造假:“假花名冊是一種禍害,莫臥兒軍隊即使在其興盛時期也因這一禍害而遭殃。貴族們互相借用士兵,以湊夠他們的兵額,或者讓集市上窮困潦倒的游手好閑的人搞到一匹馱運輜重的小馬騎上,也和其他士兵一起算作精銳士兵?!保?0]147皇帝對此并非毫無察覺,從沙賈漢時,為了對付貪污現象,國家額外支付給“曼薩卜達爾”的各種薪水常不足12個月,而這些措施真正傷害的卻是普通士兵,“意大利旅行家曼努西談到,士兵服役12個月只得到6個月或8個月的薪水,6個月中有2個月他們得到的是服裝或舊衣服,以代替現金?!保?0]147奧朗則布時期仍然是如此。這樣看似如日中天的莫臥兒帝國,在沙賈漢時期,實際上軍隊已經衰落,奧朗則布統治后期,軍隊則逐漸走向衰敗。對帝國的高級官員而言,他們的有形財產在其死后理論上都歸皇帝所有,他們不能為家庭留下什么,只能企盼皇帝賜予他家足夠的生活費用和對兒子合適職位的賞賜,結果這些官員生前往往傾其所有甚至超支進行奢華享受,以至于過度的奢侈浪費成為莫臥兒貴族的特征。據說奧朗則布時期,喀布爾省省督埃米爾汗(Amir Khan)去世時,當局奉命要沒收他的全部財產,結果發現他連一根草都沒留下。

總體而言,莫臥兒貴族膝下奴仆成群,他們沉迷于奢華的衣食住行、享受著國外進口的奢侈品,其對高價值珠寶的喜好,甚至可以愛屋及烏到各種私人馬匹、大象,他們動輒修建昂貴的陵寢,捐修清真寺,……這一切都造成了國家財政的吃緊和對人民剝削的加重。1681年奧朗則布的三王子阿克巴寫道:“國家官員和軍官養成了商人的習慣……每個吃鹽的人,在毀滅著鹽窖?!保?0]143總之,貪污腐敗、貴族的奢靡之風所引發的一切矛盾,究其根本,是源于莫臥兒“曼薩卜達爾”制度的不完善,依然是莫臥兒王朝的治理制度存在根本性的漏洞與缺失所致。

三、陸上帝國對海防的忽視

15世紀晚期的地理大發現,開辟了歐洲通往印度的海上商路。商路開通后的歐洲殖民者,不管以王室資助為形式的,還是結成商業公司的,都具有國家行為的特征,因為將東方的財富帶回西方,成為了當時處于競爭狀態的西歐沿海國的一種時尚與追逐。在開辟新航路中取得先機的葡萄牙人,無疑是最早從印度獲益的歐洲人。自1526年巴布爾建立莫臥兒帝國開始,葡萄牙已在印度沿海獲得了不少據點,整個16世紀,葡萄牙實行的是海盜式貿易,打劫來往于印度洋的商船,攫取歐洲需要的貨物,甚至在據點內搗毀當地印度教寺廟,用武力強迫當地人改宗基督教。從17 世紀開始,荷蘭人、英國人開始驅除葡萄牙在印度的勢力。荷蘭人最初選擇在東印度群島爭霸,但很快就發現了印度利潤之大,于是靠著海軍實力開始在古吉拉特、科羅曼德爾海岸、孟加拉、比哈爾等地設立商館,輸出生絲、紡織品、硝石、大米,并開始深入恒河流域下游腹地,生產鴉片。英國王室和大商人懷著羨慕嫉妒的心情注視著葡萄牙在東方的豐厚利潤和荷蘭在印度的成功,促使他們在1600年12月31日成立了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又名約翰公司)。東印度公司有權建立軍隊,在殖民地區設立要塞、任命官員、從事鑄幣、進行武裝防衛、對外宣戰,總之,它有權自行處理通過戰爭獲得的領土并對其進行統治,是集軍事、商業、政治、外交于一身的組織。受雇于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艦長威廉·霍金斯(William Hawkins)于1610年至1611年試圖懇求賈漢吉爾讓其在印度建立商館,賈漢吉爾雖有意答應,但遭到葡萄牙人堅決反對而作罷。從1612年起至162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集中力量不斷打擊葡萄牙人對印度的海上控制權,特別是1622年,英國人攻克了葡萄牙人已占領了100年的霍爾木茲島,使通往印度的戰略要地易主,從此葡萄牙在印度的許多據點相繼淪陷。隨后,英國東印度公司主要利用商人的身份,加強沿?;氐陌l展,取得貿易特權,并向鄰近地區擴張。英國與荷蘭的爭霸在17世紀50年代轉變為直接對抗。1759年荷蘭在印度比得拉遭受慘敗,1781年他們在向英國人挑釁的過程中失去了納加帕塔姆,從而不得不退出爭霸印度的舞臺。法國東印度公司遲至1664年才成立,進軍印度的時間較晚,政治與集權色彩較濃。莫臥兒帝國的衰落給英法爭霸提供了舞臺。18世紀中葉,英法殖民勢力在科羅曼德爾海岸及其狹長腹地進行爭霸,英法利用印度王公內部矛盾,扶持代理人相互攻伐,最終英國獲勝。英國的勝利與其控制的制海權密切相關,在爭霸過程中,不論從本國供應物資與軍隊還是就地獲取,印度洋通道的通暢與否都事關重大。

印度近代以前的外來威脅,主要集中自西北山區,莫臥兒帝國本身也是西北外來的游牧政權的產物。作為近代早期的陸上帝國,莫臥兒國家十分重視對龐大帝國的內部控制和陸地管理,但對印度自然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洋卻基本沒有關注,而海防本來可以是歐洲在印度擴張的嚴重障礙。

在阿克巴時代,莫臥兒政府“在陸地上無論如何強盛,而葡萄牙人乃是海洋上的主人翁。一個大陸強國不很重視海權是不難了解的”[12]334,因為印度從來就沒有遭受海洋入侵的先例。工業革命前整個世界的航運都以季風為動力,莫臥兒政府確信印度洋的季風狀況不允許歐洲人大規模持續不斷地從海上登陸印度,因為一年中僅有幾個月的風向可以把歐洲戰艦帶到這里。事實上,歐洲人也從未想過要以這樣的方式入侵印度,而是在印度本土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對第一位出生在印度本土的莫臥兒皇帝阿克巴來說,“有一個龐大的大陸等待他去征服,很少有剩余的時間來對付葡萄牙人”[12]334。對傳統作戰方式的深信不疑使阿克巴及其后世君主對海上的威脅渾然無知,在他們看來,只有當一支軍隊是由人數眾多的騎兵與象兵構成,才是威脅,因此歷代莫臥兒皇帝確信他們可以忽略那些只是雇傭少數印度步兵以保護他們沿海貿易站的歐洲人,對其征稅也就意味著有效管控的實施。莫臥兒帝國在強盛時曾有數量龐大的步兵、騎兵、象兵和炮兵,但卻從沒有近代意義上的海軍?!白罱咏鼑栏褚饬x上的海軍編制是(阿克巴時代)駐扎在達卡的一個768艘船只組成的艦隊,其任務是保護孟加拉海岸,防范阿拉干海岸的馬格人和外國海盜?!保?0]153顯然,這支中古意義上的“艦隊”是以近海防御為主要目的,但其實際發揮的作用卻小得可憐,除了技術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機構貪腐等因素導致其形同虛設。

就經濟而言,莫臥兒帝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傳統國家,并不存在對貿易的依賴,這也是莫臥兒政權忽視海防的另一個因素。盡管莫臥兒時代,印度沿海商業較為繁榮,但整個國家的種姓分工與龐大的農業手工業人口使政府對外向型的國際貿易以及因此帶來的國際紛爭充耳不聞,因而莫臥兒皇帝從沒有想過讓更多的印度人在本土和歐洲人做生意,更不要說直接到歐洲去開拓貿易。阿克巴時代,葡萄牙海軍在紅海往來印度的航路上延續著最后的輝煌,阿克巴默許葡萄牙海上力量的存在。從賈漢吉爾時期起,歐洲更多的列強加入了印度洋又一輪長時期的爭霸,荷蘭、英國、法國等國紛至沓來,并最終以英國獲勝而告終。面對歐洲列強的海上爭霸,17世紀古吉拉特的一位蘇丹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海上的戰爭是商人的事情,無關國王的威嚴”[13]。莫臥兒政府對日后最大的勁敵英國人缺乏足夠的警惕,“有一百多年,印度國內并沒有一個人重視過英國人。而英國人當時已經控制了海路,而且實際上已經趕走了葡萄牙人。這一事實在莫臥兒統治者或其顧問們看來竟認為無關緊要?!保?2]348

四、內卷的村社經濟

莫臥兒時代的印度社會仍是一個以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盡管外來的穆斯林實現了改朝換代,但卻并不能改變在古印度時起就建立起的經濟基本參數。馬克思曾高屋建瓴地概括道:“從遠古的時候起,在印度便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社會制度,即所謂村社制度,這種制度使每一個這樣的小結合體都成為獨立的組織,過著自己獨特的生活?!保?4]681他繼而獨有意味地指出:

從遠古的時候起,這個國家的居民就在這種簡單的自治制的管理形式下生活。村社的邊界很少變動。雖然村社本身有時候受到戰爭、饑荒或疾病的嚴重損害,甚至變得一片荒涼,可是同一個村名、同一條村界、同一種利益、甚至同一個家族卻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地保持下來。居民對各個王國的崩潰和分裂毫不關心;只要他們的村社完整無損,他們并不在乎村社轉歸哪一個政權管轄,或者改由哪一個君主統治,反正他們內部的經濟生活始終沒有改變。[14]682

村莊生活是印度的一個本質特征[15],印度傳統的村莊像一個封閉的大家庭,在家庭中,不同種姓按照達摩規制,進行具體農業和手工業等方面的分工。對外界統治者的變化是麻木不仁的。大衛·盧登(David Ludden)也認為,“農村社會是小型共和國,幾乎有他們自身想要的一切,并且幾乎獨立于任何外來關系。它們似乎足夠維持在其他任何都不能維系的地方。王朝復王朝地倒塌下去,革命接替著革命……但是農村社會仍舊相同”[16]161。在這樣的一種傳統村社中,其村社經濟勢必是內卷的,哈比布(Habib)就印度13世紀晚期以來的農業進行估算后,列出了表1:

表1 1290年,1640—1949年印度農業的估計產量[17]75

表1可以反映出,莫臥兒時代印度農業中小麥產量與中世紀的一個切面——1290年的小麥產量相等,而大麥、竹爾的產量則減產不少,只有棉花、鷹嘴豆略有上升。從總體來看,莫臥兒帝國時期的印度與之前的13世紀晚期相比較,農村平均土地生產率變化不大,農產品產量就長期來看,談不上有什么持續性的增長,更多體現出的是一種在已有生產力規模之上的簡單維持。

就莫臥兒帝國而言,它是一個建立在軍事擴張基礎之上的政權,而維持其機構運作的經濟基礎,則在于農業方面。一方面,君主在進行軍事擴張、平定軍事內亂時所需要的天量財政來源主要源自農業,當國家被拖入戰爭泥潭后,形勢使然,土地稅收勢必會加重農業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另一方面,為了維護帝國的重要支持力量,莫臥兒政權勢必會更多地關注軍隊,特別是軍事貴族的利益,讓他們分享豐厚的土地收益,而對于這些社會分利者而言,一旦任其飽飲地利,他們貪婪榨取土地剩余價值只會將那些綁定在土地上的農業生產者一步步推向深淵,最終造成農業的不堪重負與嚴重內卷。

莫臥兒帝國自建立起,所統轄下的農民就必須承擔實物稅,品種豐富的各類農產品或畜產品都可作為賦稅上繳。阿克巴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曾進行以貨幣稅代替實物稅的改革,允許農民在莊稼成熟后,賣掉1/3的農產品,以貨幣形式上繳國庫。這項規定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即便是在阿克巴時代,對多數窮苦的農民來說,土地是屬于地主的,國家的輕徭薄賦,只是惠及地主,自己給地主的租稅,從前是多少,現在還是多少。土地稅收的上升往往是君王實現其帝國野心的必然結果,到奧朗則布時期,由于戰爭的需要,奧朗則布把農民應繳納的土地稅提高到總產量的1/2,來自皇帝短視的最高指令逐漸將農產品的可持續性產出壓低,并滋生出來自全國各地農業生產者的不滿情緒,這也成為奧朗則布后期全國群雄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鄣耐恋囟悰Q策對國家農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除此之外,莫臥兒的軍事貴族特別是札吉達爾對土地的貪婪性掠取也是農業內卷的重要原因?!?6世紀,《阿克巴則例》(A`in-iAkbari)和其他資料支持了將近20%的人口靠打仗作為其生計的推論”[16]67,這里的1/5的人口是指穆斯林各級軍事力量。在戰爭中,軍隊可能會掠奪村寨為士兵提供食物,導致村社農民的背井離鄉;而即便是和平時期,臃腫的軍隊也是農產品的巨大消耗者。往往是軍隊高級將領的札吉達爾不僅擁有不定期的金銀賞賜,其更重要的授權是土地占有權,而他們對土地“掠奪性剝削的限度是由獲得土地時的容易程度來確定的”[17]70,也就是說品級越高,越是靠皇帝寵信獲得大量土地的札吉達爾,越可能對土地的剝削趨于極致。這樣,在這些綜合因素的作用下,農村經濟的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分配的不完善導致了生產的不充足?!吧a失去了價值,因為生產者的生活失去了價值?!保?0]292在公正的土地制度下,本來可以由生產者享有的剩余勞動產品被當權者用以獎勵非生產性奢侈,對生產者的直接索求日益加重,就不能激勵生產積極性,其結果是作為農業生產者農民卻時常處于饑餓的邊緣。一些農民因作物歉收等原因湊不齊稅款,只好進行借貸,陷入了高利貸的惡性循環之中,一些地區甚至放棄耕作導致土地荒蕪。貴族奢華的豪宅、花園、噴泉與農民的寒酸的茅舍與窩棚形成鮮明對比,富人華麗的服飾、大量的奴仆與窮人僅夠蔽體的衣服和日益貧困的生活形成了劇烈的反差。印度的村社經濟在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秩序下繼續著內卷的無奈。

五、余論

在任何社會運行的過程中,由于社會系統和人類活動的復雜性,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社會矛盾與隱患,這些問題勢必會對社會正常運行產生阻礙作用。莫臥兒帝國統治下的印度社會夾雜著穆斯林統治者及其文明與印度本土文明間的力量博弈、穆斯林統治集團內部治國方式問題、當權者如何看待印度與世界的關系以及印度本土固有的社會矛盾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在當年是關系印度生死存亡的關鍵,即便在今天,也是印度不可忽視的重要社會議題。

猜你喜歡
印度教帝國印度
恐龍帝國(6)
恐龍帝國(5)
恐龍帝國(4)
印度教藝術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喜迎春天
泉州開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印度式拆遷
印度教領袖要求一家生10個孩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