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球類活動方法設計與思考
——以水平二籃球傳接球活動方法為例

2024-01-15 11:57朱春江孫佳康
體育教學 2023年12期
關鍵詞:無球傳接球接球

文/朱春江 李 明 孫佳康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根據體育學習實踐性和健康教育實用性的特點,強調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提高解決體育與健康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1]。而指向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也是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關鍵能力的素養之一。張華教授在《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觀念》一文指出:指向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依托于“理解性教學”,即認為知識的本質是理解或問題解決,教學即選擇“少而重要”的學科“大觀念”,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學科“大觀念”解決真實問題,經歷真實實踐,產生個人理解。作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就要合理設計“問題”,創設真實情境和真實任務,設計系列任務活動,讓學生主動思考并付諸行動,親身體驗和應用知識技能。

一、常規籃球傳接球學習的方法與局限

(一)常規傳接球學習方法

從一般教材編寫來看,往往是依據籃球技術解析后的學練點來安排課程內容,如雙手胸前傳接球、雙手頭上傳接球、進行間傳接球。后經教師轉化為圍繞這些學練點的學練方法,出現在實際課堂中。而受制于傳統認識,教師處理教材時,往往是從“單一”“組合”“運用”三個層次進行單元設計和課時安排。如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會從單一技術教學入手,即兩人面對面的傳接球,強調“蹬、伸、推、撥”等動作技術,待雙人傳接球比較熟練,再安排三人傳接球、二傳一搶、運傳組合、2v2傳搶練習等。

(二)常規傳接球教學局限

這樣的方法設計也遵循了動作發展規律、循序漸進的理念和原則,嘗試將“方法”轉變為學習內容,通過方法學習,實現動作方法、練習方法、運用方法的統一。但其也有明顯的局限性。

其一,未能實現籃球技術動作與籃球戰術意識的同步學習,方法也僅是技術的方法。如果將技術和戰術割裂開來教學,學生無法在真實比賽環節“運用”方法,即不能在真實環境中解決問題,即使將雙手胸前傳球的動作學得再標準、再熟練,在真實的比賽環境中,還是較難實現合理運用。

其二,技能本位高于學生發展本位,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理念不統一。在每個學習環節都是“教師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教師強調的知識技能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同時學習是碎片化的、被動的,習得的技能也僅是雙手胸前傳接球等,而不是會打籃球,培養學生在實際“環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受局限的。

二、指向問題解決的活動方法設計

(一)問題進入——“頭上胯下”傳遞球接力

方法:運用異質分組,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實力相近的小組,每組5~6人。準備開始時隊長站在底線持球,其他隊員一路縱隊,站在隊長后面。聽到出發信號后,采用頭上或胯下傳接球的方式依次傳遞(也可以規定去時頭上傳,回時胯下傳)??茨慕M最先完成規定距離,這個距離可以是一個籃球場的長度,也可以是足球場邊線的距離40米左右(圖1)。

圖1 “頭上胯下”傳遞球接力

導學:如何又快又穩地傳遞球?前后兩人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頭上傳時相互要喊一喊。傳完球后要做什么?傳完后要快速跑向隊伍后面,繼續作好接球準備。

意圖:一是建立無球跑動意識。此方法對于籃球傳接球技術中的手型、動作方法的學練指向不明顯,關聯度也不高,有時會將此方法運用于課的拓展部分,發展學生的體能。但實際練習中,會發現有的學生傳完球后會有意識地往隊伍的延伸段跑,甚至會指揮同伴快跑,而有的學生要幾輪練習下來后,慢慢地建立這樣的意識。二是建立團隊取勝意識,只有人人深度參與其中,減少失誤,獲勝的概率才會提升,為后面的比賽鋪墊。

(二)問題推進——“長蛇陣”傳球比快

方法:同上分組。同組學生前后拉開距離,水平二學生的能力一般為3~5米,選擇距離由學生判斷。聽到出發信號后,從前往后依次傳接,傳完后要快速跑至遠端。如果中間出現球掉地上的失誤,則返回起點重新開始。在初始階段,不強調傳球的基本方法,即不強調手型、動作要領、技術運用(雙手、單手均可,頭上、胸前、側面均可,接球轉身傳球時中樞腳的控制),隨著練習的深入,可穿插進行基本技術的學練(圖2)。

圖2 “長蛇陣”傳球比快

導學:要從球場的這端傳到另一端,要傳得更快,還有什么方法?拉開距離,不用手遞手的方式,可以用空中傳接的方式。沒有球的學生要跑多遠接?看傳球手,他大概能傳多遠就跑多遠。

意圖:一是讓學生有意識地跑得快,即無球快跑,且跑的距離要合適,防止接不到球失誤;二是在環境中讓學生想辦法提高傳的速度,要接球轉身快并且不走步,要發力準、狠,一步到位,接球手型要好,減少接球后的調整,這樣才能傳得快。

(三)問題發散——選擇性的“散點”傳球

方法:同上分組。改變一字“長蛇陣”的跑位,無球隊員找到最適合的接球位置,并且讓傳球手看到(可以用動作、語言表示已作好接球準備了)。此方法不比速度,但要求隊中每名隊員均有傳接球機會,比比隊內哪名隊員成功接傳球最多,通過配合能將球從場地一端傳至另一端不失誤。同時隊長要能指揮同伴跑位,相互要有信息交流。隨著練習的深入,要穿插行進間接球的動作方法,進一步提升預判能力和傳球速度(圖3)。

圖3 選擇性“散點”傳球

導學:在實際比賽中,傳球的路線是一條直線嗎?不是,是折線或是來來回回的網狀結構。傳球的對象固定嗎?傳給誰?不固定,傳給遠近合適能接到球的學生。

意圖:一是讓學生明白傳球的路線是多變的不固定的,要傳給遠近合適且能接到球的隊友;二是無球跑動時要選擇關鍵的、有利于進攻方向的接球位置。

(四)問題深入——有防守的“散點”傳球

方法:同上分組。每組由隊長指派1~2名隊員防守,其他隊員通過傳接配合,將球從球場底線傳至對面底線。注意:防守隊員只防守無球跑動的隊員,不得去搶傳球隊員手中的球。傳球隊員要注意觀察,準確地將球傳至無防守或弱防守的隊員手中。隨著練習的深入,教師可引導傳球隊員捕捉轉瞬即逝的傳球機會,對于能力強的小組,可滲透無球的“反跑”“擺脫”有球的“假”動作——聲東擊西等傳接球方法(圖4)。

圖4 有防守的“散點”傳球

導學:如果有防守隊員擋在了你的傳球路線上怎么辦?要注意觀察,觀察哪位隊員無人防守且在合理的位置,要提前預判隊友的跑動方向、位置,果斷傳球。防守隊員如何防,搶到球的機會才會增加?不要多人去圍搶一人,防止有更多的空位,防守時既要看牢傳球人,又要顧牢無球跑動的人,不盲目撲搶,盡可能的站在人球人之間,阻斷傳球路線。

意圖:一是提升無球跑位意識,當增加了防守之后,就不能在自認為好的位置上“干等”來球,要用跑動增加接球機會,甚至要用到許多“擺脫”防守人的方法,以較快的速度克服比賽扎堆的現象;二是傳球隊員要思考不同的傳球方式,“破”防,適時出現擊地傳、高吊傳等方式;三是鍛煉防守人的身體能力和思維能力,尤其是在選擇和判斷上要接軌比賽,接觸到人盯人戰術等。

(五)問題拓展——有對抗的“端線籃球”賽

方法:同上分組,兩組對抗,每組在端線處設一“人籃”——接球手。接球手每成功接到一次球得1分,接球手每得1分,必須換人,防止角色固定,接球手可以在端線外側左右移動,防止防守方站位盯死。同五人制比賽一樣,雙方互為攻守,鼓勵少運多傳,鼓勵積極拼搶,進攻方有球隊員要快速處理球,或運或傳,防守方可以拍搶傳球隊員手中的球。如形成“爭球”,則球權判給防守方。在比賽中如果出現不能確定的既得利益,則“石頭、剪刀、布”決定。隨著學習的深入,適當滲透籃球比賽規則,如走步、二次運球、阻擋、打手等違例和犯規(圖5)。

圖5 有對抗的“端線籃球”賽

導學:作為防守方,大家都去圍搶持球人,好不好?不好。為什么?會出現很多空位,萬一球傳出來了,很容易失分。盯防時,什么位置最好?即使搶不到球,防守時也要處在進攻人和“人籃”之間的路線上,最好能貼著進攻人,讓他不容易轉身突破或輕松傳球。

意圖:一是復雜比賽環境中,判斷和選擇并合理使用技術;二是不斷地提速、熟練并自動化相關技能,形成自主比賽、自主鍛煉的能力。

三、指向問題解決的活動方法的思考

在球類項目的學習中,指向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應以提升比賽環境中問題解決能力為目的。這個比賽環境在初始階段可以由教師的“提問”來搭建營造,到了中后期,也可以由學生個人或團隊在學練中生成的問題來逐步拓寬伸展。學生在與同伴或教師交互協作下,運用內隱的思維來驅動外顯的操作行為,使技術、戰術運用更趨于合理。

(一)“問導”目標要清晰

依據學情定目標,每一個學習活動的目標是可以確定、內容、方法、形式、過程是可選擇、可調整的。但指向問題解決的活動方法中的“問導”目標指向必須清晰,即一個問題解決活動必須要完成一個具體任務。如“頭上胯下”傳遞球接力中問“傳完球后做什么”。就可以一下子調動學生的思維點向要解決的問題靠攏,形成聚焦,有利于環節目標的達成。

(二)“問導”序列有層次

為了模擬真實的傳球環境,在環境中預設的學練問題,每一個核心問題下可以有多個子問題。這些問題(任務驅動)肯定是有層次和順序的?;顒永碚撜J為,活動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級:操作、行動和活動。那么“導學”提問也可以分這三個層次。上述案例中,其中活動方法一屬于“操作”層面,位于最底層,學生了解組織方法,需要完成一個快速傳球制勝的小目標;活動方法二、三屬于“行為”層面,位于中間層,是由一系列“操作”組成的行動單元,需要完成比“操作”稍大一些的目標;活動方法四、五屬于“活動”層面,位于最高層,需要更多的內隱思維參與,并能外顯行為,通過觀察、判斷、選擇、反應、操作等合成,才能達到接近于求勝的大目標。

(三)“問導”進階依學情

籃球運動是一項體能和技能兼而有之、技能應用對外部環境依賴程度較高、開放性的、并以攻防對抗中得分多為目的的運動項目,因此其所運用的技術和戰術是非常復雜的,是學生將知識、技能等不斷外化到內化,螺旋進階的過程。上面所述案例中的“五步導學”并不適合在一個課時或兩三個課時中直線呈現,可根據學情(基礎能力和學習進度),進行綜合單元設計,每個課時運用2~3種方法,迂回進階。除核心問題外,也可以適時穿插基本技術、基本規則的學練,如在活動方法二中,發現學生接球手型不合理,接傳調整多,這時教師可以適時穿插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學練,有針對性地指正“單一”問題,也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如在活動方法四中,在“攻”的基礎上,適當提問“防”的方法,使攻防均有提升。

(四)“問導”生成求發散

學習活動是動態生成的,指向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學習活動設計要關注學生能力的生成及二次生成,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思維指導行為的變化。如上述案例中,活動方法四、五有了對抗和逼搶后,如果不準學生運球,很容易形成“爭球”,練習就停滯不流暢了,學生會提問“可不可以運球”。一般教師有兩種回復,一是在傳接球活動中不準運球;二是可以運球移動,但不能持球跑。但是否可以換一個角度去引導,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這樣的提問,另一方面也可調整練習環境,如轉移到足球場,通過環境條件“逼”學生應用傳接球技術,促學生少運球(因為球的反彈性不佳),多抬頭觀察,促進無球跑動。

四、結論

基于《課程標準(2022年版)》,可以認識到指向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學生通過高階思維的發展去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教師通過實際情境的創建,調動學生原有的認知、技能,并將已有的知識、技能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在球類項目的學習中,教師在設計指向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學習活動時,應以學生中心,突出導向性、層次性、發散性、實戰性,以小組合作為學習基本架構,圍繞知識、技術、戰術在環境中的應用,設計有效的活動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猜你喜歡
無球傳接球接球
水平二(四年級)《足球:腳內側傳接球》教案
大樹的日常
籃球比賽無球隊員移動擺脫接球方法和配合行動
例說幾何體的外接球問題
剖析幾何體與其外接球問題
提高學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戲三例
關于中小學傳接球教學的三點思考
論足球比賽中的無球跑動
腳內側快速傳接球教學設計
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籃強隊無球掩護配合運用研究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