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屆全國地面沉降防治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在開幕式致辭中對新時期我國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要求,上海參會團組交流成果豐碩

2024-01-15 11:03龔士良
上海國土資源 2023年4期
關鍵詞:調查局防控研究

2023 年11 月8—11 日,“第六屆全國地面沉降防治學術研討會”在首都師范大學順利召開。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熊自力、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副主任林良俊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對新時期全國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要求。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安大學彭建兵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面沉降國際倡議計劃(UNESCO LaSII)主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學Pietro Teatini 教授應邀作大會主旨報告。來自國內從事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調查監測、科研教學、學術團體的70 余家單位的逾200 位代表出席了會議。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上海市地質學會,及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近20 人的上海團組,參加了本屆研討會。

熊司長在講話中首先對長期以來致力于地面沉降研究與防治的科研工作者表達敬意,對關心和支持我國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社會各界表示感謝!熊司長指出:地面沉降防治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對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人民群眾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多方聯動與多措并舉,近年來我國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全國地面沉降嚴重區面積總體上呈減小態勢。2020—2022 年,全國地面沉降嚴重區的面積平均值相比2017—2019 年平均下降約46%。京津冀平原地面沉降綜合防治總體規劃(2019—2035 年)階段性目標全部完成,北京、天津地面沉降連續5 年呈現減小趨勢,河北省總體也呈現減緩態勢。長三角、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防控效果得到持續鞏固和提升。上海、江蘇和浙江地面沉降已經基本得到控制,年沉降量已普遍小于10 毫米,部分地區出現地面輕微回彈。汾渭盆地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明顯,沉降嚴重區面積持續減小。

熊司長強調: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以及黨的二十大以來的新要求。2021 年印發的“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強化華北地區的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地面沉降的綜合防治。2022 年印發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 年)”也提出要加強華北平原、汾渭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的地面沉降、地裂縫綜合防治。

熊司長指出:近年來,一是地面沉降防治形勢總體依然嚴峻,特別是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的地區,需要進一步加強綜合防治工作。由于一些地區仍然存在地下水超采問題,地面沉降影響因素缺少科學定量的評價,極端氣候條件下降水量的異常變化加劇等原因,地面沉降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華北平原水資源稟賦不足,同時又肩負我國糧食主產區的重任,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偏高。近年來華北平原一直是我國地面沉降影響面積最大的區域,地下水超采治理以及地面沉降防控的任務還依然十分繁重。

二是除傳統的地面沉降區以外,新生沉降區及其發展變化需要引起我們更多的關注。例如新疆準噶爾盆地南部發現了地面沉降,初步調查認為地下水過量開采還是主要原因?;幢逼皆母逢柺?、宿州市局部地區,由于地下水的過量開采,最大年沉降量居高不下。

三是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重大工程建設和國土空間規劃等實施,對地面沉降防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都屬于我國地面沉降高易發區,珠江三角洲局部軟土沉降較為普遍,城市建成區、沿海的圍墾區、南水北調的輸水區、高速鐵路機場等地面沉降調查監測工作程度還不夠,這些區域都需要做好地面沉降的科學防控。

四是新形勢下地面沉降成因機理研究與監測預警技術水平不夠,制約了地面沉降的科學、精準的防控。在復雜的氣候條件、國土空間格局變化、持續高強度農業種植、南水北調地下水超采治理等新的形勢下,地下水開采與地面沉降的定量關系、地下水位大幅回升情況的影響等等,都急需加強地面沉降響應特征與機理的研究。

熊司長重申:下一步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突出重點,扎實推進全國地面沉降綜合防控工作。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進一步做好部門間、區域間、研究機構之間的協調聯動,扎實推進地面沉降綜合防控工作。

一是進一步完善地面沉降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齊抓共管,切實提高工作效能。自然資源部將定期組織召開全國地面沉降部級聯席會議,指導華北平原、長三角、汾渭盆地按時召開省際聯席會議,通過不斷完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實現區域協同、部門聯動,提升地面沉降的綜合防控水平。

二是做好地面沉降防治與國土空間規劃、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水資源管理、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的銜接,推動地面沉降的防控端口前移,防范于未然。要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在地面沉降綜合防治措施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地面沉降嚴重區自然資源的用途管控,強化水資源,特別是地下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加強地面沉降區域風險管控,做好地面沉降區劃工作,實現分區分層,精準防控。

三是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加強技術攻關和地面沉降機理研究,優化完善監測網絡,建立科學高效的防治體系。優化重點地區地面沉降區域監測網,提升地面沉降監測成效,建設全國地面沉降防治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對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地面沉降監測數據成果的集成管理和信息共享,加強復雜氣候條件地下水位回升、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等新的形勢下地面沉降機理研究,科學研判其對重大線性工程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熊司長也寄希望于地面沉降研究防治領域的專家學者繼續努力,并對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及地面沉降防控工作繼續予以大力支持。

開幕式上,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副主任林良俊就新形勢、新時期我國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確的工作目標、重點方向與實施路徑。在部地勘司指導下,繼續深入開展全國地面沉降的調查監測、評價和區劃,充分發揮好野外觀測站國家研究平臺,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學術團體,對地面沉降防治中的科技難題攻關,持續提升我國地面沉降防治能力與水平,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美麗中國、平安中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張阿根主任代表主辦單位致辭,他說: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總體部署、全面統籌、精心組織、嚴格實施,我國地面沉降防治持續推進、成效卓著,地面沉降調查監測與理論研究也在不斷向縱深發展。中國已成為國際地面沉降研究的中心,也引領了學科發展和專業繁榮。地面沉降的綜合調控與系統治理更是體現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模式,在國際學術界、工程界享有聲譽,也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和示范工程。

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李小娟代表承辦單位致歡迎詞,她衷心感謝各位領導專家的熱情指導和大力支持,感謝地面沉降研究同行的積極參與!她指出:首都師大科研團隊在宮輝力校長的帶領下,在將近20 年的時間內,應用先進的遙感、地理信息、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京津冀地面沉降以及區域水資源安全的綜合研究,在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合作以及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重大需求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地面沉降研究成為學校一流學科群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未來也希望在該領域,特別是借助這次研討會的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各位專家學者及其所在單位的合作交流,共同為我國地面沉降的有效防治貢獻智慧和方案。

開幕式之后安排了五個大會主旨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安大學地質災害研究院院長彭建兵教授“水與災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面沉降國際倡議計劃(UNESCO LaSII)主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學Pietro Teatini 教授“Natural land subsidence and long-term evolution of Holocene depositional landforms”,國際環境巖土工程學會主席、南京大學蘇州高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施斌教授“地面沉降光纖感知與應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副主任周平研究員“全國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進展”,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俄羅斯工程院兩院外籍院士、首都師范大學地面沉降機理與防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宮輝力教授“氣候變化—二元水循環—地面沉降—調控方案”。

開幕式和大會報告,分別由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院長、自然資源部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寒梅教授級高工,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院長潘云教授主持。

本屆研討會采用平行會議的形式,在兩天的學術報告與交流中,共設置了“地面沉降監測技術與應用”“地面沉降成因機理、模擬與預測”“地面沉降風險評估與防治”“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專題”“研究生論壇”“參會海報展出”等7 個專場、14 個特邀報告、49 個交流報告、11 個海報,全面展現了近年來地面沉降研究與防治的創新成果,優秀的青年科技人員也脫穎而出,成為了中堅骨干。研討會學術氛圍濃郁,互動交流活躍。

上海團組共有7 人作報告,有3 人主持分會場學術交流。上海地調院院長王寒梅作“超大城市韌性發展:地面沉降挑戰與應對”,地調院首席專家史玉金作“特大城市地面沉降風險評估與區劃”,同濟大學王建秀教授作“地下水位分區管控與預警方法研究”,華東師大趙卿副教授作“基于多平臺時序InSAR 的海岸帶地表形變監測與預測”、上海師大晉成名博士生作“上海市地面沉降危險性研究”,另有武漢大學廖明生教授研究團隊以上海為重點的綜述性報告和專題性成果。

本屆研討會還安排了兩條地面沉降現場考察線路。一是考察順義天竺地面沉降監測站、順義西王路地裂縫監測站、京沈高鐵路基建設段和未來科技城避讓帶;二是考察穿越北京典型沉降區的大運河北京通州段,地面沉降的發展對運河沿線古建筑、水利工程設施等文化遺存造成威脅和損壞。全面展示了北京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監測防治的最新進展和保障首都城市安全與保護歷史文化的不懈努力與積極成效。

會議報到的11 月8 日下午,由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國土資源》期刊主編詹龍喜率楊天亮、龔士良、趙寶成一行四人,對首都師大原校長、俄羅斯自然科學院與俄羅斯工程院兩院外籍院士作了期刊院士專訪。9 日和10 日晚上,期刊編委會及編輯部主任又與UNESCO LaSII 正副主席商洽約稿事宜?!渡虾临Y源》樣刊及宣傳折頁,也是本屆會議的資料,受到與會者的歡迎和好評。

“第六屆全國地面沉降防治學術研討會”由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中國地質調查局指導,中國地質調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主辦,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北京地理學會、河北滄州平原區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承辦,地面沉降機理與防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資源安全北京實驗室、北京市地質環境監測所、自然資源部地裂縫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陜西西安地裂縫與地面沉降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上海地面沉降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華北平原區地面沉降監測防控創新基地、上海市地質學會、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上海市地質資料信息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等單位協辦。

本次會議具有如下鮮明特點:一是研究范圍更擴展,由四大片區(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珠三角)拓展到下遼河平原、新疆準噶爾盆地南部等地區;二是考慮成因更綜合,由地下水開采為主拓展到地熱開采、第三系地層、海平面上升等多因素疊加;三是監測技術更進步,對InSAR、北斗、光纖、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應用探索成果較多。

該全國性系列專業會議是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 年4月決定成立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按照“綜合、攻關、指導、提高”的職責與定位,組織發起的學術交流平臺,已先后于2002 年上海、2006 年北京、2010年滄州、2014 年西安、2018 年南京、2023 年北京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也與“國際地面沉降學術研討會”形成良性互動,在業內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影響,為持續推進我國地面沉降學術研究和防治管理的深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 龔士良 供稿)

猜你喜歡
調查局防控研究
中國地質調查局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廣告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配合防控 人人有責
豬常見腹瀉病癥狀及防控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中國地質調查局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
守牢防控一線 靜待春暖花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