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現狀與建議
--以南充市嘉陵區為例

2024-01-16 02:13敏,梅
四川農業科技 2023年12期
關鍵詞:嘉陵區高素質培育

鄧 敏,梅 斌

(1.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農業科技教育服務站,四川 南充 637500;2.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金寶鎮便民服務中心,四川 南充 637500)

嘉陵區因江而名,地處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東鄰高坪、南連廣安、西與蓬溪和西充接壤、北與順慶毗鄰,轄5個街道、19個鄉鎮,總人口近70萬人,幅員面積1279km2。區委政府提出建立3+3+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壯大糧油、桑業產業,促進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增強全區現代農業產業的品牌效應、規模效應、經濟效應,最終以產業的高質量融合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嘉陵區作為全國產糧大縣和四川省糧食生產重點縣,糧油產業也在齊頭并進,出臺扶持高粱產業發展等三個“十條”政策,發展優質釀酒高粱基地,全力支持高粱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嘉陵區不斷創新探索,逐漸摸索出高粱等糧食作物與蠶桑產業結合發展的新路子,聚力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增強糧食綜合效益,做強做實“全國產糧大縣”“中國桑茶之鄉”城市名片。產業要興旺,人才必先行,嘉陵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培育,各部門通力協作,結合川東北農業產業發展實際,大膽創新實踐探索高素質農民規范培育,全面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全面發展。

1 嘉陵區高素質農民培育現狀

區農業農村局以項目為抓手,本著“培養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深耕嘉陵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原則,積極開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積極進村入戶開展培訓調查摸底、了解農戶思想動態、動員農戶參加培訓、掌握學員技術短板、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及培訓模式等工作。2017~2019年,嘉陵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89 人;2020~2022年,培育高素質農民1148人,其中,農業產業領軍人才11人 、現代青年農場主20人 、農業職業經理人63人 、經營管理型人才358人、專業生產型人才282人、技能服務型人才442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727人、專業服務型人才34人。

2 主要做法

2.1 精選培育對象

結合“1+6+N”鄉村振興規劃和現代農業“10+3”產業發展需求,科學編制高素質農民培育規劃和年度培養計劃,有步驟、有計劃實施培育工作。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企業負責人及業務骨干等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優先培育返鄉下鄉從事規?;N養和農業服務的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復員轉業退役軍人等,把產業扶貧帶頭人、致富帶頭人和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作為特殊培育對象,給予傾斜性安排。培育對象遴選由區農業農村局按本地主導和優勢特色產業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育對象庫,遵循立足產業、農民自愿的原則,掌握培育對象的產業規模、從業年限、技能水平、培訓需求、政策要求等信息,建立個人檔案,納入培育對象庫。

2.2 嚴選培訓機構和實訓基地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采購。鼓勵動員有資質的社會機構尤其是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高校等廣泛參與,注重培訓機構的硬件、師資力量,把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訓經歷、評價率、滿意度等指標納入重點考評,讓有誠信、有資質的培訓機構及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競爭,形成良性競爭堅持優中選優,評選出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培訓機構,確保高質量完成目標任務。高度重視基地優選,多次深入基地考察,篩選出既滿足農民三產融合、多產業發展,又達到參觀、實訓 、實習、實操目的要求的滿意基地,如嘉陵區凸酒原料生產及釀造基地、南充尚好桑茶原料生產及加工基地。

2.3 配優師資力量

按照《高素質農民培訓規范(試行)》,對照理論教師、技術講師、政策講師、實踐講師資格和配置比例及要求,與培訓機構一道結合培訓專業,選聘專業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深受農民歡迎的專家、教授、農技人員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優秀管理和技術人才、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為授課教師。

2.4 創新培育方式

實行“一點兩線、全程分段、跟蹤服務”培育模式,堅持因材施教,分門類組織參訓學員,分專業開展培訓服務,推廣專業化、模塊化、小班制(每班培訓人數不超過50人)培育模式,強化實訓實踐。以產業發展為立足點,優化組合集中學習、線上學習、實習實訓、案例觀摩交流等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以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為兩條主線,集中培訓、實訓實踐和參觀考察相結合。每期培訓班要根據農民教育培訓特點和農業生產規律安排課程,強化分類指導,分類分產業開展培訓,做到“一班一教案”,建立指導員制度。注重實踐技能操作,積極把課堂開在田間,現場講解、現場操作,提高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培育中實習實訓的學時數不低于總學時數的2/3。

2.5 科學設定培訓內容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規范》,結合嘉陵區區情、農業生產規律和生產經營需求,科學設置培訓專業課程和教學實踐活動,精心安排培訓內容,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法律法規、農業安全、生產技術、經營管理、金融信貸、“兩品一標”、外來物種入侵防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產品營銷、品牌打造、加工物流、綠色發展、休閑農業等具體課程安排和實習實訓內容,提高培訓質量。

2.6 抓好培訓全程管理,確保培訓實效。

每期培訓班要確定一名負責人,建立“兩堂課”制度和學員培訓考勤制度,健全培訓臺賬及培訓過程影像資料等培訓檔案。每期培訓班開班,區農業農村局安排專人到培訓班上第一堂課,講解有關政策、要求和培訓前檢查;培訓過程中,也將安排專人不定期對培訓情況進行抽查、走訪,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同時,做好對學員需求、合理化建議等情況再摸底、再調查,與授課教師溝通,優化授課方式、教案和PPT,提高授課的水平和實效,加強學員與導師的互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課后主動留下微信或QQ號,建立訓后答疑解惑長效機制。

3 取得的成效

通過“培訓+培育 ”“管理+扶植 ”相結合,讓高素質農民發展“后勁”足。學員在線評價率達100%,培訓效果、組織管理、師資課程、培訓基地等滿意度評價均值4.98分(滿分5分)。省市審計、巡查評估結論為培訓規范、資料完整,好評率高、滿意度高,成效顯著。

3.1 政策水平和現代農業發展信心得到提升

落實行政主管部門第一課制度[1]。通過第一課使參訓學員,提升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認清高素質農民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珍惜來之不易的教育培訓機會,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積極探索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講清高素質農民培育目的和扶持政策、新主體典型成功個例分析和發展方向引領,使學員能根據政策修正發展目標,明白高素質農民培育頂層設計、建設、發展思路,促使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地落實,堅定了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信念,使高素質農民在人才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3.2 提升農民綜合素養和技能水平,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參訓對象年輕化、專業化,50歲以下的占66.85%以上, 高中文化以上的占62.85%,具體見表1。是一批“我要學”的新農人,通過加強黨史、經營、管理等知識的學習,學員綜合素養明顯提高,生產技能水平明顯增強,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實現了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農民轉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經營服務新主體、鄉村振興領頭羊、共同富裕的領路人。

表1 2022年嘉陵區高素質農民培育學員情況統計

3.3 典型宣傳帶動作用明顯,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學員充分利用培育平臺,互借成功經驗,不斷擴大規模,創新發展思路,抱團經營,壯大了規模效益和實力;大力發展科學種養和加工產業,實現三產融合發展;積極創辦、領辦示范家庭農場,擴大專業合作社規模,帶動周邊農戶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經濟,家庭農場 200余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400余個,種糧大戶150余戶,規模養殖場300余個。

3.4 搭建學習交流發展平臺,加強信息溝通和互動,共謀產業發展

建立了QQ群、微信群,共享培訓課件,結合生產中的問題針對性學習,學員踴躍交流和互動,解決了共性難題;及時公開高素質農民培育相關信息,如學歷提升教育扶持政策、培訓動態、新理念、新思想、新技術等;充分運用云上智農平臺,實現線上學習,創新了高素質農民培育新方式、新動力[2]。

4 存在的問題

4.1 項目實施時間倉促

近年來項目資金下達時間逐年推遲,政府購買服務流程多,從立項到最終確定培訓實施學校需要1到2個月。而且按照政府采購規定,必須年年進行招標。而項目又要求每年12月份之前完成,存在時間趕、準備不足。實施時段不對年,每年實訓實習時間均在下半年甚至集中在年底,無法與本地農業產業的全農時季節和全產業鏈有機契合,嚴重影響培訓實效。

4.2 培育政策少

省市還未出臺高素質農民專門的管理及政策,未能實現相關政策、資金 、措施等之間的對接與配套。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完成培育即結束,導致很多學員參訓積極性不高,覺得參加培訓浪費時間。尤其是處在當下這個信息來源渠道多樣化的時代,更愿意通過網絡去學習生產技術等。對學員們更關心的政策扶持、資金配套卻無法滿足。

4.3 農村人才“空心化”嚴重

農村青壯年大部分都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業勞動力呈老齡化趨勢,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大部分農村青年勞動力均選擇外出打工,平均年齡41.7歲[3]。在經濟流動、農村人口流動背景下,農村呈現嚴重老齡化的問題,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經濟管理人員數量逐漸出現匱乏趨勢,嚴重制約了鄉村振興。

5 建議

5.1 適當延長項目實施周期

人才的培育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更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的工作,需要社會各個階層共同努力來完成。建議將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實施周期設定為2至3年。尤其是對從事農業農村事業意愿強烈,但又缺乏專業技術知識或者管理能力的年輕人,可以通過訂單式培養,或者是與高職擴招相結合,統籌使用培訓資金,讓學員們在學習生產經營知識的同時,完成學歷提升,進一步提高了綜合素養。

5.2 有效銜接高素質農民認定和職稱評定

提高高素質農民培育認可度,把高素質農民認定和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有效銜接起來[4]。爭取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對通過認定的學員按照認定級別給予一次性的或者持續性的獎勵資金,支持鼓勵學員參加職稱評定,對通過評定的學員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

5.3 動態建立承訓機構目錄庫

省市建立培訓機構目錄庫,通過設定相應的條件將優秀的培訓機構納入目錄庫,實行動態考核。項目實施單位可以通過目錄庫隨機挑選承辦機構,既能節省采購時間又能降低采購成本。

5.4 出臺高素質農民師資管理辦法

制定高素質農民教師隊伍管理辦法,明確培訓教師資格要求、培訓教師費用標準等。將高素質農民培訓和農業項目相結合,優先將農業項目尤其是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參加過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學員基地。

猜你喜歡
嘉陵區高素質培育
南充市嘉陵區:當好農民工的“娘家人”
嘉陵區:用心編織服務網 真情保障擔使命
嘉陵區:為農民工逐夢提供服務和保障
基于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有機化學教學改革
全省蠶?,F代農業園區建設培訓班在南充市嘉陵區舉辦
全國高素質農民超1700萬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創新德法兼修高素質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