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訓練提高大學生籃球運動員上下肢力量的實驗研究

2024-01-17 09:58林杰君
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上肢功能性籃球

林杰君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現階段,籃球運動已成為廣泛的運動項目之一,其普及范圍非常廣泛。[1]隨著籃球運動進一步發展,其對體能要求日漸提高。在籃球運動中有許多動作受到上肢、下肢爆發力好壞影響,包括加速、突破、爭搶籃板球、變向等動作。[2]以往在進行籃球運動員上肢、下肢爆發力訓練時,大多使用傳統體能訓練模式,對于肌肉力量的訓練比較偏重,運動員可得到較大的肌肉力量、圍度。[3]但在比賽中不能得到很好發揮,且發生傷病的幾率較大。對于現代籃球體能訓練而言,傳統體能訓練模式已不能滿足需要。[4]功能性訓練源自運動康復學,在人體受傷或本身器官功能不全條件下,通過功能性訓練可恢復其功能,使其達到正常人水平。[5]傳統體能訓練的不足可通過功能性體能訓練得到彌補,其基于人體原有基本動作,注重動作訓練,針對不同個人特點、項目特點,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從動作訓練中得到發展,從而使訓練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以某學院為研究對象,對功能性訓練提高大學生籃球運動員上下肢力量的實驗進行了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期刊、圖書館、書籍等進行文獻資料查閱獲得相應數據、資料。通過整合分析、對比、篩選,總結出科學性理念,為本研究提供強有力依據。

1.2 專家訪談法

通過對功能性訓練專家、高校一線籃球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影響籃球運動員上下肢力量的相關因素,并且分析相關實驗的合理性以及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對訓練內容進行整合。尤其是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與專家進行交流,確保不會出現實驗意外。

1.3 實驗法

本次實驗共進行了十四周,其中前四周為指標測試以及數據收集階段,最后周圍訓練干預階段。在這樣的兩次訓練過程當中,后期的訓練主要以干預為主,每一次的時間大致在一小時左右,尤其是在受試者參加比賽實驗之前,需要對相關信息進行詳細填寫。

1.3.1實驗對象

本文選取某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籃球專選生(n=24)作為實驗對象,年齡在18~20歲之間,通過前測進行受試者身體基本情況、各項評定指標的數據收集,對評定指標數據得分進行排列,通過測試第一名將會得到20分,第二名是19分,往下類推,從高到低對測試者進行排名。將偶數名次的受試者作為對照,且將奇數的實驗人員作為實驗組,對照組與實驗組之間進行比較。在完成相同動作之后,立即完成功能性訓練動作。采用SPSS20.0數據軟件進行樣本對比統計分析,然后進行訓練干預實驗。表1為實驗對象基本信息對比分析。

表1 實驗對象基本信息對比分析(N=24)

由表1可知,本次實驗過程中。測試人員將整理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數據定向信息,將年齡、身高、體重、訓練年限作為因變量,進而得出個人基本信息的測試結果P值都比0.05大,說明在實驗干預之前測試人員的身體基本信息沒有太大差異。

1.3.2實驗時間、地點

本實驗時間為2022年3月1日-2022年6月15日,共計14周,在這周期范圍內,將干預的實驗分為兩組,分別是預實驗和指標測試。其中,預實驗占了1/3,每周四和周六的下午兩點到三點都是預實驗的課程時間。且將所有的實驗人員分為了兩組,同時對其進行訓練,最后,測試實驗地點為該學校的體育館訓練室。

1.3.3實驗測試內容

預先設計好訓練動作、計劃,通過對兩組的人員進行分組訓練,做一定的上下肢功能性訓練,訓練了一段時間之后,邀請體育教育專業的籃球專選生的教練對其進行干預。兩組人員分別測試兩天,在同一時間內訓練相同的訓練項目,包括引體向上、雙手舉鈴、坐姿單手繩索上拉、坐姿彈力帶臂上擺。實驗組下肢功能性訓練測試內容包括立定跳遠、半蹲跳(Squat Jump,SJ)摸高、擺臂CMJ(Counter Movement Jump)摸高、墊步助跑摸高。

1.4 數理統計法

在實驗前后進行了兩組碩士對象的測試,通過SPSS20.0軟件對其進行數據收集和測試結果的分析,最后檢驗受試者的正態性分布數據,通過最終的結果來看正態性分布。正態性檢驗采用Shapiro-Wilk進行,隨后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收集的數據,在實驗過程當中,對采集的數據要進行精準的分析,并且在兩組實驗人員相同條件下分析測試的結果,確保兩組人員的控制變量之后再用樣本T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學生籃球運動員上肢力量實驗研究

表2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上肢力量實驗對比分析(x±S)

表2為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上肢力量實驗對比分析。由表2可知,在進行十二周訓練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原地縱跳單手摸高、助跑起跳單手摸高、上步縱跳單手摸高、原地縱跳雙手摸高、連續三次縱跳摸高均值指標有一定的增加,P<0.05。這表明傳統彈跳力訓練有效,可提高籃球專選生彈跳力水平。在彈跳過程中,測試人員在運動過程中跳遠的主要力量來源于腿部的肌肉,而在彈跳過程中上肢的力量也很關鍵。在傳統的力量訓練基礎上,實驗組的人員進行了加強功能性上肢訓練,從而增強上肢的肌肉力量,從平衡性和穩定性方面來提高籃球專選生的彈跳能力以及持久性。

2.2 大學生籃球運動員下肢力量實驗研究

表3為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下肢力量實驗對比分析。由表3可知,在干預實驗之后,實驗組人員的立定跳遠、擺臂的高度,及半蹲跳摸高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其中數據P值均小于0.05,在實驗結束之后,立定跳遠也增長了0.09。從數據能夠看出,運動訓練之后實驗組的籃球專選生的下肢力量要強于對照組,當實驗結束以后,立定跳遠又增長了0.04 m,增長幅度為3.67%,墊步助跑增長4.50 cm,增長幅度為6.23%。而擺臂CMJ的成績在實驗結束之后與實驗之前形成擺臂的對比。對照組墊步助跑摸高增長了1.16 cm,增長幅度為1.85%;半蹲跳摸高增長了0.85 cm,增長幅度為1.53%。

表3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下肢力量實驗對比分析(x±S)

3 討論

3.1 上肢功能性訓練在彈跳力訓練中的優勢

上肢的功能性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鍛煉運動員的彈跳能力,模仿籃球彈跳的動作是上肢功能性訓練的重要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肌肉配合不足造成的機體受損。在長期的穩定訓練過程中將上部的肌肉、肩部的肌肉以及肘部的肌肉進行協調,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上肢運動鏈,減少運動員的損傷幅度。在一定的程度上,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要不斷地實現自身的突破,突破自身彈跳力的限制,完成完整的上肢動作,且進一步運用到籃球比賽過程中。對器械與場地而言,上肢的功能性訓練并沒有那么高,但同樣可以通過彈跳力的訓練。

3.2 上肢功能性訓練對提升彈跳素質的作用

實驗組的體育生進行了相關的上肢功能性訓練之后,他們在彈跳力的能力和素質條件上有了較大的提升,尤其是在彈跳的時候,較強的肌肉力量支持上肢功能性訓練,有助于幫助他們提升力量和速度。而且對于籃球來說,籃球運動的防守以及進攻的技術也很巧妙,具有多方面性,通過訓練上肢功能性的訓練項目,可以增加彈跳能力以及上肢的爆發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對球的掌控力,這樣就能夠在籃球比賽過程當中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多平面、多角度地控制動作的平衡性。

3.3 上肢功能性訓練在減少肌肉損傷方面有突出貢獻

在起跳后滯空情況下,上肢功能性的訓練能夠提升運動員身體的平衡性,進而減少身體下落過程中的腳踝損傷。尤其是在與對手進行搶球的過程中,下肢力量較弱,會導致出現平衡不穩的現象,通過上肢功能性的訓練能夠減少下肢的弱勢,在彈跳過程中單純訓練下肢力量能夠增強下肢的彈跳水平。上肢力量是對下肢力量的最好輔助,上肢功能性訓練可以減少高強度運動過程中造成的運動損傷,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與上下肢力量形成互補。

3.4 功能性復合訓練對立定跳遠的影響

體育生進行功能性復合訓練,主要是為了提升立定跳遠的距離,尤其是促進下肢的爆發力基本上是每個運動員進行檢測立定跳遠能力的一項依據。[6]對于大學生籃球運動員腿部爆發力而言,立定跳遠能做出有效反應,立定跳遠要求受試者下肢爆發力良好,全身發力模式流暢,確保有效發揮、完成技術和動作。本實驗認為傳統力量訓練、功能性復合訓練均可促進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立定跳遠的成績,且訓練的效果較好,在一定程度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員能夠有一定的提升,包括功能性復合訓練的過程也要比傳統的訓練更加全面化。傳統的力量訓練并不能全面提高上下肢的肌肉配合以及協調性,而復雜的功能性訓練能夠提升立定跳遠的彈跳能力。

3.5 功能性復合訓練對半蹲跳摸高的影響

在動作特征上,半蹲跳摸高動作相似于籃球運動員防守動作,對于瞬間起跳動作,他們在進行瞬間起跳的時候,需要進行腿部的彎曲,這個時候需要下肢有強健的力量來支持。結合實驗前后籃球運動員半蹲跳摸高高度數據,運用單一傳統力量訓練、功能性復合訓練干預,體育生經過了功能性復合訓練之后,可以提高他們半蹲跳摸高的起跳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體育生球員的身體素質。

3.6 功能性復合訓練對擺臂CMJ摸高的影響

擺臂CMJ摸高測試可將大學生籃球運動員下肢爆發力直觀反映出來,功能性復合訓練能夠促進擺臂摸高的效果。下肢的肌肉在擺臂起跳時收縮的動力和方向不同,這種情況下,運動員的肌肉爆發力較強,但是也要和肌肉的力量進行緊密的聯系。從實驗過程中可以看出兩組隊員之間的訓練效果有著顯著的區別,尤其是在功能性復合訓練和傳統的單一訓練。結束之后,傳統的單一訓練的球員并不能將下肢力量發揮最好,反而對于功能性復合訓練的球員來說,他們擺臂的能力以及擺臂摸高的成績是高于傳統力量的。

3.7 功能性復合訓練對墊步助跑摸高的影響

在籃球訓練項目過程中,墊步助跑提高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動作,極具爆發力。大學生的籃球比賽中墊步助跑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尤其是將下肢肌肉的爆發力凸顯出來,所以運動員在墊步起跑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彈跳力的提升。在功能性復合訓練中,要加強墊步起跑的訓練,加強運動員的彈跳能力。而從實驗組和對照組訓練之后的結果來看,單一的傳統理念明顯不如功能性復合訓練組的墊步助跑成績。在實驗前后,功能性復合訓練組增長幅度要遠大于單一傳統力量訓練組。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以某學院為研究對象,對功能性訓練提高大學生籃球運動員上下肢力量的實驗進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結論:(1)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數據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傳統彈跳力訓練方法能提升籃球專選生彈跳力水平。但實驗組的彈跳力提高顯著,漲幅比對照組明顯高,上肢功能性訓練對彈跳素質提升影響很大。(2)傳統力量訓練和功能性復合訓練均能提高大學生籃球運動員下肢爆發力,但功能性復合訓練的下肢爆發力提升更顯著。功能性復合訓練可有效提升籃球運動員原地起跳能力、墊步助跑起跳能力。與實驗前相比,在實驗結束后,立定跳遠增長幅度為1.56%,擺臂CMJ摸高增長幅度為2.05%,墊步助跑摸高增長幅度為1.85%,半蹲跳摸高增長幅度為1.53%。(3)從各方面的協調配合來看,上下肢綜合訓練方法的訓練過程比較艱苦,內容項目較多。但是對彈跳力的訓練效果較好,可提升彈跳力水平。

4.2 建議

(1)在選擇開展大學生運動員上下肢爆發力訓練方法時,大學生基層運動隊伍教練員可選擇功能性復合訓練,從而全面提升上下肢爆發力。在選擇開展大學生運動員原地跳躍能力訓練時,大學生基層運動隊伍的教練員可選擇功能性復合訓練。在選擇開展大學生運動員墊步助跑起跳能力訓練時,大學生基層運動隊伍教練員可選擇功能性復合訓練。在今后研究中,研究人員可將傳統力量訓練、功能性訓練更多地進行結合,我國的運動員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肌肉的力量不同,因此根據很多運動員的身心特點以及年齡層次進行詳細地設計訓練方案,能夠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將功能性訓練與傳統力量進行結合,也是凸顯我國體育運動特點的一種方式。

(2)以傳統訓練手段為基礎進行彈跳素質訓練,在彈跳過程中,結合功能性訓練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發揮出上下肢力量的結合,也能夠凸顯出上下肢肌肉力量的爆發性。與此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在訓練運動員的過程當中,需要詳細選擇訓練器材,尤其是嚴格要求訓練器材以及器械配重,從而達到器械功能鍛煉目標,并根據受訓者自身情況進行訓練負荷的合理增加。

猜你喜歡
上肢功能性籃球
基于十二指腸異常探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研究進展
一種功能性散熱板的產品開發及注射模設計
基于慣性傳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蹤
籃球36計之瞞天過海
錯誤姿勢引發的上肢問題
籃球
侗醫用木頭接骨保住傷者上肢66年1例報道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滌劑中的應用
籃球輝煌(中篇小說)
機器絞軋致上肢毀損傷成功保肢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