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偏向素食主義(評論)

2024-01-18 02:01許書俊
滇池 2024年1期
關鍵詞:組詩鏡子詩人

許書俊

回憶作為“鏡子”的一個變體意味什么呢?詞被蘋果一樣信賴,究竟是什么在與我們的生活撞身取暖?語言的布匹已經殫精竭慮,是什么讓我們坦然的進入寒冬?初讀江哥這一組詩,我不禁重新打撈心頭縈游不去的疑問。

在云南九零后詩人中,江哥無疑是充分自省的那一類——克制的修辭,仿佛從往昔伸手一掬的調性,平穩的呼吸,但從不失對當下性的深入——作為歷史著的人的種種哀慟:“當我往里面扔石塊/許久后傳出的,是瘦弱的回音”(《在李子樹蔭邊緣》)。沒錯,他無疑充分意識到了這個絕望的事實,但一個好的詩人絕不會在自己身上發明莫須有的疼痛,而是試圖在痛苦處“轉彎”以詞的可能僭越存在本身的嚴肅性,哪怕詩人一開始就知曉自己的愚不可及:“即使下一個六月到來/我把斯東·巴什拉的《空間的詩學》/從書架上拿下來重讀一遍/也并不意味著:我可以返回過往的時間”(《回憶從未來涌現》),并且詩人很可能已經在語言的冒險中遭受了語言的反叛:“反復查驗:看他們是否能:沖破詞的外殼!”(《在鏡子的深處》)。接下來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談談對江哥這組詩的理解。

1.詞的魔術。在歷史的根本性決斷面前,詞如何把握自身?或者更進一步說,詩人作為詞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如何自持?《在鏡子的深處》這首詩中,詞作為一盞鑒別真偽的“驗鈔燈”出現,詩人用它“試探我的記憶與生活”哪怕詞所承載的物性已經遠遠地逃掉。在《中元小調》中詞又作為一只“召魂帆”出現,節日神秘的氣氛撥彈著詩人的回憶與悲憫:“我們呼喊/是確認生命的看護權:歷史的后來人/卻是生命的長者”。詩人搖動詞的帆旗,招引著那些早已逃遁的呼吸,歷史作為一團火,被語言喚醒,并且在詩人的起誓中經久不滅:“只有當其中的一堆火焰永不再燃起/一個人才會被徹底遺忘”。類似的例子這組詩中比比皆是,詩人借助詞的力量來勾銷自身的縫隙,在對過往的轉折中輕巧的走向可能性的未來:“時間必須被執行,歷史才可能生效”(《回憶從未來涌現》)。這不是理所當然嗎?看:“在記憶的困境中,我訓練著——全新的語言移栽術!”(《在李子樹蔭邊緣》)。

2.泡沫與別針?!爱斣姼璧脑瓌t大于一切的原則,一首詩究竟在哪?當風格的歷史成為真正的歷史,這是詩人的勝利嗎?”(《站在虛構這邊》歐陽江河)。之所以覺得江哥是那種好的詩人,只因他早已覺察到了這一點——當詞作為與生活和解的全部籌碼,或者當詞的問題就是生活本身的問題時,如特洛伊木馬般,詩人委身里面,他安能辨清真假,重訴生活的真相:?“我始終沒有勇氣穿過詞的薄墻/穿過時間的邊界,去站到詞的對面/與現在的生活對峙,檢驗真假”(《回憶從未來涌現》)?、“我用它們的名字/來試探我的生活……反復查驗:看他們是否能:沖破詞的外殼!”(《在鏡子的深處》)。是的,我們不禁高聲詰問,在漆黑的木馬下,在被召喚在場的歷史中,究竟什么是真的?迫切與回避,對峙與親吻,種種痙攣中,文本的肱頭肌獲得了迷人的張力。

3.《牡丹亭》中有這么一個鏡頭:杜麗娘晨起攬鏡梳妝,望著鏡中自己模糊的臉,面頰羞紅。古時候的閨秀若看上了誰家的兒郎,會給他送一面圓手鏡。在這里“圓手鏡”作為一個悄無聲息的“曖昧之物”被寄出,江哥的這組詩不乏這樣的圖景:“在萬物開始沉思的時候,變成了我們”(《遙遠的鏡子》)。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發現,他的每一首詩幾乎都關涉一面鏡子:《在鏡子的深處》《回憶從未來涌現》《遙遠的鏡子》《回憶照看著我》……歷史的回響作為鏡子的一個變體出現,究竟意味什么呢?在《遙遠的鏡子》這首詩中,詩人從“樹葉流溢的夢”講到“一只優雅而從容的鴿子”以及雨燕斜沖而過“如同一道黑色閃電,但無憤怒”。這其中閃現著不言自明的曖昧情緒,仿佛一聲低回的呢喃讓詩人獲得安穩:“我用這行詩,去和故鄉的那棵栗子樹/兌換回憶:我呼喚著它/它給我的童年一個容身之所”。那這面回憶的圓手鏡里究竟刻畫了什么?童年無數的快樂景象?祖父?還是流水?恰恰是一次可愛地凝視:“我看見一面鏡子從遠方走來/鏡子里,是一棵棕櫚樹靜止的投影/越來越近——鏡像越來越清晰!”紅肥綠瘦。

4.永恒而未知的二分之一?!敖裉煜挛?我看見一個詞站在時間的盡頭”今天下午,我讀到這句詩的時候,嘴里的話梅正好卡進了喉嚨,秋天潛泳般落向我,幾只燕子泡沫一樣徐徐四散,我努力沖鋒喉管中的士兵“如同我非要打破她手里的一枚鵝卵——看看里面是否有天鵝”(《柔軟的星期天》)我必須調整每一次換氣的節奏,我的鼻子是我的兩個軍師:“太陽和月亮共同顯現在南側”。當它將它的旗幟開向我的胃時,我依然負隅頑抗,直到“一只貓踩著c調/在桂花樹下轉圈。精準如太陽”。話梅忽地落入胃中,相當于青蛙墜荷二分之一的加速度,對,就是那二分之一,世界寂寞如雪撲滅每一只湖面:“如同口袋里的硬幣/在手指間滾動著圓圈,在正反合成的一中,轉動著/永恒而未知的二分之一”(《數的秩序與混亂》)。好了,玩笑開到這里,相信已經很明了了,在詞與物的糾葛中,一個精確的中間位置被發明了出來,詩人坐到那里——以一雙丈量萬物的眼睛(“最后一只雀鳥用三分之一的飛行/逃過了畢達哥拉斯的測算”?《數的秩序與混亂》)釋放著寬厚與仁愛(“天空用巨大的藍,包容尼采的憤怒”《遙遠的鏡子》)。在《回憶照看著我》的最后,詩人將詞輕輕地扔出,扔回到詞自身的敞開領域之中“如同黑夜里被扔出的石塊/落到了結冰的湖面上。響聲清脆/伴隨有輕微的碎裂聲”。究竟是什么碎裂了?詞?還是作為“時間的本質”的“詞典里的注釋”?詩人自己也不得而知。但骰子已經擲出,輸贏變得無足輕重:“從心理上來說/每個人都偏向素食主義。秋天?!保ā肚锾斓乃厥持髁x者》)

猜你喜歡
組詩鏡子詩人
神奇的鏡子
可見光(組詩)
蒼涼組詩
空鏡子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他者的鏡子
詩人與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