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岷縣永光1#流滑型黃土滑坡的遠程滑動特征

2024-01-18 03:29吳瑋江王國亞張國信馮樂濤姚正學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滑帶滑體黃土

吳瑋江,王國亞,張國信,馮樂濤,姚正學,宿 星

(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0 引言

流滑型黃土滑坡是黃土地區沿溝道或斜坡發生遠程滑動和形成長條狀堆積的特殊類型滑坡,一般具有明顯的滑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流滑型黃土滑坡多為高速遠程滑坡,發生過程猶如“蛟龍出溝”,常造成意想不到的嚴重災害。如1978年7 月12 日,天水市麥積區劉家灣溝腦因暴雨誘發體積約2.50×106m3的黃土滑坡,前部滑體以平均6 m/s 的速度沿溝道滑動1 550 m,壓埋溝口隴海鐵路150 m,中斷行車15 d[1]。2013年7 月21 日天水市馬跑泉鎮大溝發生體積約29.7×104m3的流滑型滑坡,滑距達850 m,摧毀9 戶村民137 間房屋及村委會[2-4]。

長期以來,高速遠程滑坡運動機理一直是滑坡研究的熱點,學者們提出了眾多機理和假說。1932年HEIM[5]對瑞士Elm 滑坡研究后提出了顆粒流理論,并建立了高速遠程滑坡運動的“雪橇”模型;KENT[6]對美國Madison峽谷滑坡研究后提出了空氣潤滑理論?;诓慌潘h剪試驗,SASSA 等[7]提出了“滑動面液化”的高速滑坡機制;汪發武[8]也提出了土顆粒破碎導致超孔隙水壓力的高速滑坡形成機制;HUTCHINSON 等[9]提出了流滑性滑坡的不排水荷載效應;殷躍平[10]研究了汶川8 級地震觸發的高速遠程滑坡滑動中的拋擲、碰撞、鏟刮和氣墊效應;劉傳正[11]分析了滑坡規模、不同巖性和狀態的滑道對高速遠程滑坡的影響。胡廣韜等[12]按照滑坡啟動加速度、滑速兩方面特征進行了組合分類和研究。段釗等[13]對陜西涇陽南塬流滑型黃土滑坡的滑動特征和液化機理進行了研究,統計出其滑距為坡高的4倍,屬典型的高速遠程滑坡。彭建兵等[2]、張帆宇等[3]、翟張輝等[4]對天水大溝滑坡泥石流的運動過程和速度進行了模擬計算。王玉峰等[14]將目前的研究成果總結為摩擦生熱減阻、滑帶液化減阻、動力破碎減阻、底部裹挾減阻、剪切振動減阻和動量傳遞減阻等六大滑動機理類型。

2013年7 月22 日7 時45 分,甘肅發生岷縣漳縣Ms6.6 級地震。在距震中4 km 處的岷縣梅川鎮永光村觸發了2 處黃土滑坡,其中永光1#滑坡體積約23×104m3,造成12 人遇難?;虑昂缶壐卟?75 m,滑坡總長度1 030 m,二者之比值為0.17,小于0.33,屬遠程滑坡。作為流滑型黃土滑坡研究的典型事例,許多學者開展了成因和滑動特征的研究[15-17]。但在永光1#滑坡的滑動過程、歷時長短和滑速快慢等方面有不同認識。本文通過現場調查、影像對比和滑動過程觀察資料的綜合分析,探討了其滑動過程特征、不同部位的滑速及變化情況,并簡要分析了滑動機理。以期為此類滑坡的進一步研究和數值模擬提供參考。

1 滑坡區地質環境概況

岷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階梯地形帶,是甘南高原、隴西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的過渡地帶,海拔2 040~3 872 m,切割深度500~1 000 m。南部為迭山山系,北部為西秦嶺山地,中部為相對低緩的洮河谷地。

本區屬西秦嶺構造帶的北支西伸部分,地質構造總體展布方向為NWW 向(圖1)。其中,臨潭—岷縣—宕昌活動斷裂帶全新世以來活動強烈,地震頻發。歷史上區內曾發生過3 次Ms6.0 級以上強震[18],2003年以來岷縣發生Ms5.0 級以上中強地震4 次。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5g。

圖1 “7?22”岷縣漳縣地震烈度與構造背景圖Fig.1 Seismic intensity and structural background map of the July 22 earthquake in Minxian-Zhangxian earthquake

岷縣地區高寒陰濕,年均降水量560.8 mm,年最大降水量709.3 mm,5—9 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8%以上,隨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增加明顯。日最大降水量94 mm,1 h 最大降水量69.2 mm。

永光1#滑坡位于岷縣北部西秦嶺南麓黃土覆蓋的斜坡區,斜坡坡向南,平均坡度11.5°。斜坡上部為南北長700 m、東西寬約500 m 的緩坡,沖溝不甚發育,坡面較為完整;斜坡下部沖溝較發育,切割深度20~150 m,地形較為破碎。斜坡主要由上更新統馬蘭黃土和古近系泥巖組成,馬蘭黃土一般厚度5~20 m。黃土底部地下水較豐富,含水層厚度2~3 m,隔水層為泥巖[17]。永光1#滑坡位于黃土斜坡中下部近南北向小型沖溝的溝腦部位,坡腳曾有泉水分布。

2 滑坡特征

2.1 滑坡總體特征

永光1#滑坡位于岷縣梅川鎮永光村四社北部黃土斜坡的中下部?;驴偯娣e4.2×104m2,平均厚度5 m,總體積23×104m3,滑體主要由馬蘭黃土組成,局部夾少量泥巖碎塊,為中型黃土滑坡?!??22”岷縣漳縣地震觸發其劇烈滑動,大量堆積在下部平臺村莊區,破壞8 戶村民房屋,造成12 人死亡。前緣約6×104m3滑體滑入前部近南北向較寬緩的小型沖溝,再轉向進入主溝道遠程流滑并沿溝底不斷堆積,其前舌直達溝口鄉村公路小橋處?;驴傞L度1 030 m,滑坡后緣高程約2 702 m,滑舌處高程約2 527 m,前后緣高差175 m,滑坡前后緣高差與滑坡總長度之比(H/L)為0.17,小于0.33,屬遠程滑坡。

永光1#滑坡平面形態復雜,總體呈不規則的“L 型”(圖2、圖3)。根據滑坡形態、堆積特征和滑動環境,將滑坡分為滑源區—平臺堆積區和流通區—溝道堆積區兩大部分(圖4)。

圖3 永光滑坡平面圖Fig.3 Plan view of the Yongguang landslide

2.2 滑源區—平臺堆積區特征

滑源區—平臺堆積區為滑坡上部(圖5)。平面形態近似矩形,南北長290 m,東西寬75~110 m,面積約2.76×104m2,平均厚度6 m,堆積體積約17×104m3,主滑方向210°。

滑坡后緣高程2 702 m,剪出口高程約2 645 m,高差57 m,平均坡度13°。上部斜坡較陡,坡度18°左右;下部較緩,坡度約6°,為南北寬度約180 m 的平臺,是永光四社村民院落區。地震首先觸發上部黃土陡坡段失穩滑動,為永光1#滑坡的滑源區,主滑動面位于飽和黃土與泥巖接觸面附近[17]?;略谇安枯^寬緩的平臺區大量堆積。由圖2 和圖3 可看出,滑動過程中,滑坡向東側地形較低的村民院落區擴散和堆積,形成長約150 m、寬20~40 m、高3~5 m 的鼓丘,展布方向與滑動方向近于一致,壓埋了村莊?;挛鱾戎星安繛殚L約130 m、寬50 m、深3~5 m,向南部沖溝敞開的洼地,洼地內橫向拉張裂縫發育。鼓丘與洼地之間因差異滑動形成的剪切帶明顯。

前緣中下部有部分坡體保留了滑坡前的原地形,寬約15 m、高約12 m 的可見范圍土體結構和地表植被完整,說明未發生滑動。其頂部有6~8 m 厚的滑坡堆積,地面局部反翹。

永光1#滑坡后壁平面形態呈圈椅狀弧形,高10~15 m,坡度約55°,由馬蘭黃土組成,其上擦痕較為清晰。

另外,永光1#滑坡西北部還發生一處相對獨立的次級黃土滑坡?;磪^前部寬30 m,后部寬55 m,長60 m,面積2 800 m2,體積約1.2×104m3。寬20~30 m,長約190 m 的滑體呈長條狀疊加堆積在已滑的滑坡體上,滑動方向由160°向南偏轉為210°。從滑坡疊加堆積次序分析,該次級黃土滑坡發生的時間稍晚。

由上可見,永光1#滑坡的滑源區—平臺堆積區滑坡堆積量較大,為該滑坡的主體部分,主滑面位于黃土、泥巖界面處,屬地震誘發的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此類滑坡在岷縣地區發育較廣泛。

2.3 流通區—溝道堆積區特征

為永光1#滑坡前緣滑體沿溝道發生特殊流滑型遠程滑動的部分,以南部正對的小型寬淺沖溝作為流通區,呈流滑狀向南滑動,并轉向東南方向進入狹窄的主溝道繼續發生遠程流滑,沿主溝道不斷堆積形成長條狀滑體(圖6)。

圖6 流通區—溝道堆積區及堰塞湖Fig.6 The sliding body flowing along the channel and barrier lake

流通區溝道地形較寬緩順直,溝道坡度大。塑流狀滑體沿流通區快速向下游滑移,在流通區滑坡堆積物較少,厚度2 m 左右。

滑體主要沿主溝道堆積,長590 m,寬度10~35 m,面積1.5×104m2,平均厚度4 m,體積約6×104m3,占永光1#滑坡總體積的1/4。長寬比達24,呈典型的長條狀,平面形態及滑動方向主要受溝道控制。主溝道平均坡度6.5°,最陡段9.3°,最緩段5.5°,在流通區與主溝交匯處、溝道較緩地段滑坡堆積厚度較大,最厚處6 m 左右?;虑吧辔挥谥鳒蠝峡谛蛱?,厚度2 m 左右,表面散布破壞民房的木材,小橋受滑坡推擠而拱起、開裂(圖7)?;略谥鳒系阑瑒舆^程中,未出現因刮鏟兩岸溝坡形成的滑塌和彎道外側的明顯超高。

圖7 滑坡前舌及擠壓變形的小橋Fig.7 Small bridge at the front lobe of the landslide with extrusion deformation

同時,在流通區與主溝匯合處有部分滑體向上游滑動約40 m,堵塞溝道,形成小型堰塞湖。

3 滑坡滑動特征

根據滑坡形態特征、滑坡前后遙感影像、地質環境條件和觀察到的部分滑動過程資料分析認為:永光1#滑坡在滑源區—平臺堆積區和流通區—溝道堆積區經歷了2 次加速—減速過程,滑動過程復雜多變、特征差異明顯。

3.1 滑源區—平臺堆積區滑動特征

在強烈地震、滑坡災害疊加的情景下,永光1#滑坡最初的滑動情況難以知曉。根據樹木、滑坡跡象調查對比分析,滑源區—平臺堆積區的滑距多為50~100 m,主滑方向210°?;潞蟛考皷|側滑距50 m 左右,滑速較低,東側形成鼓丘,壓埋村民院落。西側中前部滑動相對強烈,最大滑距約130 m,估計最大滑速3~4 m/s,部分滑體滑入前部溝道,形成向南敞開的長條狀洼地。受強烈地震作用,永光1#滑坡失穩后快速滑動,但加速階段持續時間短;在孔隙水壓力作用下,后期減速階段滑速較低而持續時間較長。

在平臺南部與流通區上部銜接處中部有未滑動坡體,頂部滑坡堆積較厚、地面反翹;前緣部分滑體從其東西兩側分兩股滑入流通區。據此分析認為,滑坡前緣一帶的滑速較低且部分已發生制動,部分滑體以很低速度持續滑入下部沖溝。否則,前緣中部臨空條件好、強度低的未滑動土質坡體很難抵抗上部快速滑坡的推力而保留下來,也將有更多滑體來不及制動而滑入前部流通區。

3.2 流通區滑動特征

為滑坡南部小型沖溝,高差40 m,水平長度約150 m,溝道坡度14.5°,相對較陡。沖溝呈上部寬淺、下部窄深的漏斗狀,方向195°。漏斗口正對滑坡前緣,成為永光1#滑坡前緣部分滑體進入沖溝繼續滑動的通道,是該滑坡滑動的重要加速段?;w分兩股從未滑動坡體兩側進入流通區,以西側通道為主,又開始加速滑動。到達溝底時部分滑體堆積,并在對岸斜坡區形成垂直高度約4 m 的逆沖超高(圖8—9)。

圖8 流通區下段與主溝道處滑坡堆積Fig.8 Landslide deposits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runout zone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sliding body in the main channel

圖9 流通區滑速計算剖面簡圖Fig.9 Simplified profile for calculating slide velocity in the runout zone

永光1#滑坡前緣部分滑體從流通區上部到對岸逆沖?;幍母卟瞀為34 m,水平滑距Lmax為190 m,根據常用的架空坡理論公式[5]:

得出流通區滑帶土的滑動摩擦角φr為10.1°。

滑坡到達流通區底部時滑速最大。高差取38 m,滑距取180 m,按式(2)[19]求得最大滑速 :

另外,滑體從流通區底部急劇轉彎75°進入主溝道時,彎道外側超高(d)為4 m,轉彎半徑(r)為23 m,滑體寬度(b)為16 m。按照滑坡彎道處滑速計算式(3)[20]:

用以上兩種方法求得永光1#滑坡前緣部分到達流通區底部時的滑速為7.5~10.6 m/s。實際上,本滑坡為黏滯性較高的流滑型黃土滑坡,上述兩種方法計算的滑速均可能大于實際滑速。式(2)也未考慮滑動過程中滑體變形等耗能,計算滑速更大。

由圖8 可知,滑體在流通區下部與主溝交匯處受到對面斜坡區的迎頭阻攔,發生逆沖爬高、大角度轉彎和部分滑體突然制動堆積,滑坡運動狀態發生了顯著變化。但爬高堆積物邊界較為規整,并未出現拋出、邊緣濺起散落等現象,與本文分析和計算結果基本相符。而文獻[15]認為永光1#滑坡在流通區底部的滑速達25 m/s。

3.3 溝道堆積區滑動特征

受地形條件控制,從流通區進入主溝道的大部分滑體轉向75°,滑向下游主溝道。由于滑坡滑入主溝時的滑速較高,且大量堆積使溝道坡降加大,滑坡在主溝道中起初的滑速也較快,估計為4~5 m/s,否則在支溝與主溝交匯處將有更多的滑坡堆積?;卵刂鳒舷禄?00 m 后再轉向為160°滑至溝口小橋處,滑速沿途逐漸減緩并堆積。

地震當天幾位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的專業人員在趕往永光1#滑坡災害點的途中,中午12 時觀察到滑坡前舌距小橋還有80 m 左右(圖7),下午3 時返回時滑坡前舌到達了小橋處。地震當天航拍的圖2 中也顯示滑坡前舌還未到達小橋處。這為分析永光1#滑坡在主溝道中的滑動狀態和過程提供了現場依據。從地震誘發滑坡發生到下午3 時,滑坡在主溝道的滑動時間總體經歷了約7 h,滑距590 m,平均滑速0.023 m/s。其中,前4 h的平均滑速為0.035 m/s,后3 h 的平均滑速為0.007 5m/s??梢?,滑坡在主溝道中處于較為緩慢的流滑狀態。而文獻[15]模擬計算的永光1#滑坡的整體滑動過程僅為120 s,平均滑速8.3 m/s,差異甚大。其原因可能與對永光1#滑坡的實際滑動過程與特征調查分析不夠,以及模型計算參數取值有關。

綜合分析永光1#滑坡上述滑動過程和滑速變化情況,建立滑動過程的地質概念模型(圖10),顯示出該滑坡經歷了2 次加速—減速的滑動過程。較客觀地反映了復雜的滑動過程,為認識永光1#滑坡的滑動過程和機理,進一步進行數值模擬提供了基礎資料。

圖10 永光1#滑坡滑速分析圖Fig.10 Analysis of the sliding speed of the Yongguang 1# landslide

4 遠程滑動機理分析

永光1#滑坡在前期降水入滲和地震的耦合作用下發生,其遠程滑動主要與地震、高含水率滑帶土孔隙水壓力升高、液化和特殊溝道地形有關。

4.1 強烈地震觸發滑坡快速失穩滑動

2013年岷縣降水量高于年平均值,其中7 月份高出當月平均值100 mm(圖11)。降水增加坡體自重的同時,也有部分入滲補給地下水,對斜坡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21]。

圖11 2013年岷縣降水量曲線Fig.11 The precipitation curve for Minxian County in 2013

永光1#滑坡距“7?22”岷縣漳縣Ms6.6 級地震震中僅4 km,地震場地效應明顯。據甘肅省地震局王謙模擬[22],該黃土斜坡地表加速度PGA 達0.291~0.355g。黃土孔隙發育且底部地下水較豐富,強烈地震使黃土結構破壞并產生體積剪縮,產生孔隙水壓力,導致斜坡穩定性急劇降低,發生失穩滑動。結合滑源區地質條件進行動三軸試驗,振動作用下飽和滑體產生的動孔隙水壓力情況如圖12[22]。動應力(σd)為20 kPa 時,最大動孔隙水壓力比(Ud/σ0')為0.53;動應力為 25 kPa 時,試樣破壞時動孔隙水壓力比為0.60;動應力為30 kPa 時,試樣破壞時的動孔隙水壓力比為0.41;動應力為35 kPa時,試樣破壞時的動孔隙水壓力比僅為0.31。隨著循環振次的增長動孔隙水壓力增長速率總體加快。

圖12 滑體土動三軸試驗曲線圖Fig.12 Dynamic triaxial test curve of the sliding soil

滑動過程中飽和滑帶土孔隙水壓力進一步升高或發生液化,摩阻力大幅降低,飽和黃土滑帶的孔隙水壓力消散緩慢,持速效應明顯。另外,滑源區后期發生的小型黃土滑坡疊加在滑坡洼地區,對中前部滑體產生推擠作用,也進一步加劇了其滑動。使永光1#滑坡在寬緩的平臺區滑距達130 m,滑速3~4 m/s。也為滑坡前緣部分進入溝道繼續滑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動力。

永光1#滑坡滑源區的滑動面受黃土與泥巖接觸面控制,屬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甘肅黃土地區由降水誘發的此類滑坡的滑速較低[23-24],滑距一般為數十米[25-26]?!??22”岷縣漳縣Ms6.6 級地震加速了滑源區黃土斜坡的失穩和快速滑動。相對區內一般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在降水和地震的耦合作用下,地震觸發的永光1#滑坡在平臺區的滑速和滑距均明顯較大。

4.2 濕潤的溝道提供了低摩阻滑移通道

滑坡前部流通區高差40 m、坡度14.5°,上部漏斗狀開口正對滑坡前緣,延伸方向與滑動方向基本一致,順直通暢,有利于滑坡的滑入和快速滑動。在較陡流通區的滑動過程中,高含水率滑帶土因快速滑動進一步產生孔隙水壓力并部分液化,滑坡再次加速滑動,在下部與主溝交匯處的滑速達7.5~10.6 m/s,是永光1#滑坡滑速最大的部位,也為滑坡沿主溝道繼續滑動提供了動力。

高含水率滑帶土中產生的孔隙水壓力,在永光1#滑坡的滑動過程中始終起到重要減阻作用。據試驗,滑體的含水率普遍在25%~30%,洛陽鏟取出巖芯呈泥狀,敲擊振動時液化嚴重(圖13)。

圖13 飽和滑體振動液化現象Fig.13 Vibration-induced liquefaction in the saturated sliding mass

滑坡沿主溝道滑動過程中孔隙水壓力的作用更加明顯。主溝道溝底平均坡度6.5°,最大為9.3°。而滑體在流通區滑動時,受孔隙水壓力作用的影響,滑帶土滑動摩擦角為10.1°。按照此滑動摩擦角,滑坡不會沿主溝道滑動,且滑體沿主溝道滑動時主地震的作用過程也已結束。所以,滑坡沿較緩主溝道的滑動存在更高的孔隙水壓力。

7 月21 日8時至7 月22 日8時地震發生時,永光村周圍雨量站記錄的降水量為11~24 mm,使地表土體處于高含水狀態[17]。溝底主要由吸水性和膨脹性強、滲透性弱的古近系軟弱泥巖組成,地震前期的大量降水和溝道洪水的浸泡,使溝道泥巖表層非常濕滑,摩阻力很低。當滑坡借助在流通區形成的較高滑速進入表部高含水的主溝道時,強烈的剪切和擠壓使溝底浸泡軟化的泥巖發生剪縮,在滑帶土中進一步產生較高孔隙水壓力,甚至發生部分液化,摩擦力大幅降低(圖14),使其沿主溝道緩慢滑動。主震后頻繁發生的余震(包括90 min 后的Ms5.6 級強余震)也有助于滑帶土的液化和滑坡繼續滑動。

圖14 主溝道中的飽和滑帶與液化現象Fig.14 Saturated sliding zone and liquefaction phenomenon in the main channel

降雨入滲條件下,圈閉的溝底地形、滑帶土的低滲透性,易在滑帶產生孔隙水壓力且消散非常緩慢,托浮滑體緩慢向下滑動,持速效應更加明顯(圖15)。因此,在圈閉溝底中滲透性差且高含水率的滑道和滑體的有利組合產生孔隙水壓力,降低有效應力和摩阻力,為滑坡的滑動提供了濕潤的滑道,沿主溝道緩慢而持續地發生遠程滑動。

圖15 溝道中滑帶孔隙水壓力作用模式圖Fig.15 Schematic diagram of pore water pressure in sliding zone of the channel

滑坡在溝道中緩慢滑動,說明其重力產生的下滑力略大于滑帶土摩阻力,接近平衡狀態,由于滑動狀態的滑帶土黏聚力近似于零,滑動摩擦角略小于溝道坡度??紤]滑帶土孔隙水壓力作用時,受力狀態簡化為:

式中:W——單位面積滑帶上部滑體重量/kPa;

Pw—單位面積滑帶土孔隙水壓力/kPa;

α——滑道傾角/(°);

φ——滑帶土摩擦角/(°)。

由于Pw/Wcosα=ru,ru為孔隙水壓力比。代入式(4)整理后得:

根據資料,α 取6.5°,φ取20°[15]。按照式(5)計算,主溝道段滑帶土中的ru的平均值大于0.68??梢?,孔隙水壓力是永光1#滑坡在主溝道緩慢滑動的重要因素。

隨著滑坡在流通區和主溝道中累計740 m 的遠程滑動,該滑坡由最初的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轉化為流滑型黃土滑坡,也是永光1#滑坡的重要滑動特征之一。

綜上所述,永光1#滑坡總滑距870 m,滑動總歷時7 h,屬遠程非高速滑坡。近年來,黃土高原區此類滑坡時有發生,需引起重視和深入研究。

5 結論

(1)“7?22”岷縣漳縣Ms6.6 級地震觸發的永光1#滑坡總體積23×104m3,滑坡主要由馬蘭黃土組成,平面形態呈不規則的“L 型”。大部分滑體堆積在前部平臺區,前緣6×104m3滑體沿下部溝道遠程滑動并不斷堆積??煞譃榛磪^—平臺堆積區和流通區—溝道堆積區兩部分。

(2)永光1#滑坡最大滑距870 m,前后緣高差與長度比為0.17,屬遠程滑坡;經歷了2 次加速—減速的復雜滑動過程,不同部位滑動特征差異較大;滑源區—平臺堆積區滑距50~130 m,最大滑速3~4 m/s。流通區—溝道堆積區滑坡沿順直較陡的流通區加速滑動150 m,最大滑速7.5~10.6 m/s;主溝道段滑距590 m,滑動持續時間7 h,平均滑速0.023 m/s。屬遠程非高速滑坡。

(3)滑源區底部飽和黃土廣泛分布,地震前連續降水和溝道洪水對溝底古近系泥巖的浸泡和軟化,高含水率滑帶土在地震和滑動過程中產生孔隙水壓力及部分發生液化。圈閉的溝底地形和滑帶土的低滲透性,產生更高孔隙水壓力且消散非常緩慢,使全滑程摩擦力大幅降低,持速效應明顯,是永光1#滑坡遠程滑動的主要原因。

(4)在滑源區—平臺堆積區滑坡類型為地震和前期降水耦合作用觸發的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前緣部分滑體沿溝道發生遠程流滑,形成特殊的長條狀流通區—溝道堆積區,最終轉化為流滑型黃土滑坡。

致謝:地震當天到達滑坡現場的何文貴、王世宇、張永軍教授級高工、蘇永奇博士提供了寶貴照片和滑坡滑動情況的資料,在此一并致謝!

猜你喜歡
滑帶滑體黃土
黃土-三趾馬紅土滑坡滑帶土的長期強度影響因素研究
三峽庫區黃土坡滑坡滑帶土卸荷狀態下的直剪蠕變特性研究
基于環剪試驗的四方碑滑坡滑帶土殘余強度空間差異性和穩定性分析
各路創新人才涌向“黃土高坡”
黃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黃土變成金
考慮剩余剪應力的滑帶土強度再生試驗
《劉文西:繪不盡是黃土情》
滑坡碎屑流顆粒分選效應的數值模擬
立式旋壓機縱向進給機構液壓配重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