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支持系統

2024-01-18 00:58孫杰遠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支持系統強國家庭

孫杰遠 于 玲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1)

文化是教育的根基。教育存續與發展的歷史表明,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教育發展都離不開特定文化支持系統。就此而言,教育強國建設需高度重視文化支持系統問題,核心關切在于聚焦和教育密切關聯的學校文化、家庭文化與社會文化體系,進而構建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支持系統。根本意義上,則是要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教育強國戰略的文化支持系統構建。

一、文化支持系統與教育強國建設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將人類行動系統區分為三個部分,即人格系統、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并且認為文化系統不但為社會系統的規范結構提供基礎,而且也為人格系統的需求調配和確定過程提供基礎。[1]他指出:“各種行動科學不得不涉及文化體系,正如同不得不涉及‘自然界的’事實一樣”[2]。足見文化系統對人類行動的基礎性、深層次影響。人類本就生活在一個由“文化符號”建構的社會環境中,各種社會活動均可被視為由混雜的文化元素組成的交際形式。人類對文化系統的探尋過程也是總結文化動態演化規律、闡釋文化現象的過程。文化系統極為龐大、內在結構多元,又與社會系統、人格系統之間存在“同構”關系,只因受視角、知識與實踐的限制,人類對自身所處文化系統的理解往往是從各式各樣的“文化表征”中進行“單向度”地認識,或者借助各種物質化的工具來窺探文化系統與其他系統間的關系,從而導致相關研究多數只能觸及文化系統邊緣的“功能層”。實則,應將文化系統分解為各種“層級”或“單元”加以把握,形成對文化系統的整體性理解?;谂辽箤θ祟愋袆拥南到y劃分,可將文化系統進行功能劃分,得出文化保護系統、文化支持系統、文化傳播系統、文化融合系統等功能系統。

教育強國建設必然需要構建符合自身特點的文化支持系統,這也是教育強國動力建設的題中要義。良性的文化支持系統可確保強國建設的連續性和一貫性,它是平衡文化支持與教育發展關系的調控中心,也是描繪教育強國發展脈絡、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基本支持體系。教育強國建設與文化支持系統的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文化支持系統是教育強國建設的精神指引。文化支持系統不是一個靜態結構,而是一個動態的多元文化要素共同發生作用的體系,可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文明支撐。新時代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支持系統主要是為教育發展提供價值準則、道德規范、行動邏輯和思維方式,塑造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文明基礎,保障教育強國建設方向的價值正確性,提供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不竭知識動力,有效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建設。

第二,文化支持系統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制度保障。制度是文化價值與規范的重要結晶,具備價值規范性和法制強制性。教育強國建設只有依賴特定的制度文化系統,才能在國家疆域內普遍有效地推行。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其制度文化系統的根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其構成為教育強國建設的行動邏輯,具有增強教育強國建設實踐凝聚力的強大功能,能夠主導教育強國建設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第三,文化支持系統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實踐導向。文化支持系統是在對文化實踐進行繼承、反思和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經驗系統、理論系統、符號系統及實踐行為模式,能夠為教育強國實踐奠定歷史文化的基礎,也能夠為教育強國實踐提供未來發展的導引。教育強國建設發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系統之中,因而在文化意義上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本質特征。同時教育強國建設又不斷為所處的中國特色社會文化支持系統賦予文化活力和文化意義,推動文化支持系統的演變和發展。文化支持系統在供給教育強國建設理論的同時,不斷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新鮮文化因子,賦予教育強國建設無限精神動力。

二、教育強國建設中文化支持系統的要素、結構與功能

系統論強調“結構決定功能”。文化支持系統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具有多重功能,這取決于文化支持系統本身的結構。文化支持系統的結構又源自多種文化要素的關聯性及其意義,所以,認識文化支持系統的結構有必要從文化要素開始。

1.文化支持系統的三個要素

第一,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即“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組織成員共享的基本假設和信念以及穩定的生存方式,它們表現為學校組織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模式”[3]。換言之,學校文化是由學校場域孕育且具有鮮明育人性質的文化類型。學校文化生發于學校場域中教師、學生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發展于校內師生對學校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的探索和追尋。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會發展出不同的學校文化,因此,學校文化往往具有特色性,彰顯不同學校的育人文化體系特點。同時,不同學校文化也必然有其共通性,那便是文化的教育屬性。亦即不論何種學校文化,都應當具有教育性,充滿對人成長與發展的有目的性的積極關切,并由此發展出相應文化實踐、文化空間和文化資源體系,構成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無限文化能量。

第二,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并成為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和享受的各種文化形態的總和,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4]。家庭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天然“文化氧吧”,是塑造人的第一個也是最直接的一個文化場域。家庭文化必然因家庭不同而具有家庭道德生活、倫理生活和價值生活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的家庭文化往往形成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為青少年兒童成長發展提供最為原生的文化動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當前中國的家庭文化,一方面延續著中華傳統家庭文化的深厚歷史積淀,另一方面又在遭遇現代文化解構。中國家庭文化面臨巨大的時代挑戰,同時迎來諸多創新發展新機遇。新時代嶄新的中國現代家庭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轉型時期悄然醞釀。立足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基于中國優秀傳統家庭文化的新時代中國家風正在形成。

第三,社會文化。人的存在即社會性存在,人的發展深受社會文化影響。人出生以降便開始接受社會文化洗禮,過程漫長且復雜,直至生命停止。本質上講,人的發展即社會化過程,亦即接受社會文化熏染塑造的過程。廣義的社會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文化集合,它囊括社會意識形態、政治思想、社會輿論、民族文化等多種因素,可按照文化的等級和類別對其進行劃分,如大眾文化、精英文化、權威文化等。狹義的社會文化則單指社會整體呈現的文化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與文化制度,構成社會文化的主流,個體社會化發展通常也是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必須承認,社會文化因素復雜,各類社會文化因素水平良莠不齊,一些不健康的、消極的社會文化會對人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而,社會文化系統優化與治理是國家治理中永恒的主題,也成為新時代教育治理的重要環節。發展健康積極的社會文化體系,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環境,是當前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必然需求。

2.文化支持系統的要素結構

文化是實踐的產物,人類在實踐中立足價值需求、實踐條件與方法等創造出不同的文化系統。文化系統之間具有密切關聯,文化系統內部各要素間則具有更為嚴密的關系結構(見圖1)。一般意義上,教育發展的文化支持系統要素整體上呈現出穩定的三角形結構,學校文化、家庭文化和社會文化共同建構起支撐教育發展的文化場域。

圖1 文化支持系統要素關系結構圖

三個文化系統要素間存在三種基本關系形態。在學校文化與家庭文化之間,家庭文化提供“原生”文化場,學校文化提供主要“次生”文化場。學校文化與家庭文化的互動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兩種優勢互補的文化動力與內容。在學校文化和社會文化之間,社會文化處于主導地位,引導學校文化發展方向,提供重要社會文化資源,學校文化則承載社會環境中教育文化的主要內容。家庭文化、社會文化與學校文化的互補共生、協同發展是推動教育健康發展的迫切要求。在家庭文化和社會文化之間,家庭文化是宏觀視域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文化變革會影響家庭整體文化氛圍,不同的家庭文化又共同營造出整體的社會文化環境。因此,家庭文化與社會文化關系的穩定是助推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整體來看,教育強國建設有賴于文化支持系統中三個要素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力,共同營造穩定、繁榮的文化場域和文化動力。

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文化支持系統的不同之處往往體現在文化系統各要素間的關系結構和關系樣態上。比如,美國倡導多元文化主義教育,旨在促進教育平等與社會正義,用差異化教學手段滿足來自不同群體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習得上的有效合作。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移民國家,其多元文化主義教育中的文化要素較為混雜,可以大致分為主流文化和亞文化兩種。美國文化支持系統的結構主要表現為“熔爐式”,它的最大問題是充滿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兩種主義構成兩種充滿張力的社會文化思想,不同文化因子之間時常發生沖突,因此也難以形成文化系統內在的價值統一性。[5]德國教育的文化支持系統也存在三種要素,不同于我國的是其要素主要為行政文化、學術文化和工業技術文化。[6]其中,工業技術文化對德國教育產生的影響極為深遠,并由此彰顯出德國教育發展的鮮明特點。這三種文化要素間也存在矛盾性,主要表現為工業技術文化與學術文化之間的矛盾、學術文化和行政文化無法相互適應的矛盾,等等。相較而言,我國教育發展的文化支持系統更為穩固,更契合我國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了穩定而持久的文化基礎。

3.文化支持系統的多重功能

首先是供給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本質上是人類在長期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它同自然資源、生活資源一樣,是推動人類政治、經濟、教育等社會活動發展的基礎力量。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文化支持系統的首要功能是提供充足且優質的文化資源。在文化支持系統內部,學校文化、家庭文化和社會文化構成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庫。文化支持系統對文化資源的供給包括文化顯性資源和文化隱性資源兩大類。文化顯性資源主要指三個文化場域中提供的物質文化成果,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文字符號等;文化隱形資源主要指三個場域中提供的精神文化成果,包括發明創造、專利以及文化精神、意識形態、道德與價值體系等。全面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整體性、協同性文化建設,無疑是教育強國建設得以良性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文化前提。

其次是整合文化結構。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基礎必然是和諧互補且具有持續性整體文化效能的文化支持系統,因此需要對社會環境中的多元文化進行整合與協調。全球化與現代化背景下,我國家庭文化、社會文化和學校文化需要實現良性互動和整體推進,充分發揮文化支持系統的整合功能。文化支持系統中的每一種文化要素都內含一種文化結構,每一個文化結構又存在不同的作用單元,每一個作用單元又對應不同的文化功能。因此,三種要素呈現的文化功能必然存在顯著差異。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文化支持系統的整合既是一種外部文化資源的整合,又是一種內部文化結構的調整。對文化支持系統進行外部整合,意在建構學校文化、家庭文化和社會文化三種文化結構相協調的關系,使三者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共同發揮整體性的文化功能。對文化支持系統進行內部調整,意在調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要素中的異質文化,促進不同要素之間文化資源和文化信息的流動,實現各要素間文化功能的聯結。

最后是建構文化場域。教育強國的文化支持系統即一個文化場域,亦即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形成的一種以文化傳承和創新為依托、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的文化關系網絡。在文化支持系統中,家庭文化以早期家庭教育對個體進行濡化,是個體獲得文化資本的核心文化場。學校文化是國家教育文化的核心表征,是個體全面發展和健康社會化的主導動力機制和關鍵文化場域。社會文化主要以社會規范和社會準則對個體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形塑個體文化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的日常性文化場域,對個體發展形成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三種文化場需要形成交叉融合、互補共建的積極關系,以構成一種健康且持續性整體賦能的文化支持系統。從文化支持系統整體上看,其所形成的文化場域對教育強國建設的影響是深層次的,且又在不同文化要素影響下以不同的文化形態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內容。

三、構建良好的教育強國建設文化支持系統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指南。教育強國建設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理論指導和行動綱領,系統構建起良好的文化支持系統,以健康向上、強勁有力的文化支持系統為教育強國建設持續賦能。

1.系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文化建設

學校文化是學校內部各種文化要素及其結構與意義的總和,其內部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共同促進學校文化生態的健康發展。為進一步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充分發揮文化支持系統的作用,必須打造良好的學校文化生態。通過解決學校文化生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塑造良好的學校文化生態環境。

第一,建設規范的學校制度文化。2010 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第十三章要求“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規則系統,是學校制度的靈魂。它的建設既要凸顯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價值理念,又要在時代發展中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和運作機制,使學校制度文化建設與學?,F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相契合。良好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和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保障學生參與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權利,以制度文化推進學校中中國特色民主文化的形成。

第二,優化學校文化生態。學校文化表征一所學校的文化基質、文化形態以及文化價值觀。學校文化生態建設注重但不能停留在校園物質文化層面,根本還是要突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共生的文化生態。要充分發揮“立德樹人”作用,避免“文”與“質”的失衡,建構師生自然、自覺的學校文化行動范式,形成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富有人文的學校文化氛圍。

第三,維護學校文化生態系統平衡。學校文化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動態的文化生態系統,它與社會文化生態系統、家庭文化生態系統之間存在密切的交互關系。學校文化生態系統能夠在一定范圍內維持自身的穩定,在與其他系統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以動態的方式維持自身的平衡。在處理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問題上,學校應確立更高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主動適應社會主流先進文化發展走向,積極探尋適應社會發展的學校文化范式,以更超前、更先進、更科學的文化精神引領社會文化變革創新,確立學校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文化中心地位。

2.協同促進中華優秀家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梁漱溟認為:“任何一處文化,都自具個性,惟個性之強度則不等耳”,“中國人的家之特見重要,正是中國文化特強的個性之一種表現”。[7]中華民族優秀家庭文化深受中國傳統家族制度、家族倫理的影響,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某種“個性”特征。從《禮記》到《顏氏家訓》《溫公家范》《曾國藩家書》等文化經典,無不彰顯優秀家庭文化建設及其深刻意義。儒家學說以道德與倫理建設為本位,構成了古代中國家文化建設的精神綱領和主要價值傳統,新時代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系中的家文化思想則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極富中國文化特色和時代先進性。

2023 年1 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指出,家長要“注重家庭建設,堅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積極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8]。面對教育強國建設中家庭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需要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改進。

第一,要擺正家庭文化價值觀。家庭文化資本的累積本質上是一種“不平等的累積”,文化資本的代際傳遞為個體發展筑起了“藩籬”。其實,文化資本是制度化的精英文化,主要外現于精英在生活、工作和社交等方面的偏好,這些偏好被用來進行文化性與社會性的區隔。[9]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這種文化資本上的差距容易引起家庭文化價值觀的畸形,但是由家庭文化資本引起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家長首先要擺正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對當前的“教育內卷”現象有清醒的認識,進而選擇正確的家庭文化建設路徑。家長要對孩子的發展路徑作出合理的選擇和判斷,做到不盲從、不攀比,積極發展孩子的天賦和能力。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2021年10 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五條指出:“培育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樹立和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構建文明、和睦的家庭關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10]。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努力。家長要樹立新型家庭文化觀,為孩子做好學習和生活的榜樣,注重協調家庭文化環境建設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做好家訓、家風、家規建設,推進傳統文化在家庭文化環境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三,重申家庭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家庭文化環境是浸潤個體成長全過程的重要文化力量,對個體能力養成、角色認知和人格形成能夠產生深遠影響。教育焦慮是現代化發展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家庭文化環境,違背了家庭文化育人的初衷。在教育實踐中,家庭文化環境建設要回歸育人本質,打破文化資本累積下的教育需求幻象,滿足孩子的全面發展需求,同時也要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充分發揮家庭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

3.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現代社會文化體系

當前,中國社會文化進入一個充滿發展活力的時期。同時,在西方現代性和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之下,中國社會文化也面臨轉型發展的復雜局面。社會文化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個體文化與集體文化的矛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不協調等。在此背景下,建設教育強國文化支持系統,必須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總方向,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南,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體系建設,確保教育強國建設能夠在一個健康、安全、活潑、向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以先進社會文化為教育強國建設賦能與奠基。

為化解社會文化體系中多種文化的沖突問題,建設健康的社會文化體系,進而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良好的社會文化基礎,關鍵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中國多元文化發展中處于軸心地位。[1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和中國靈魂,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化解社會中一切文化沖突與矛盾,抵制西方文化霸權和文化滲透,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文化向心力和正確發展方向。

第二,堅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實現現代文化的中國特色化。賡續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魂脈,推動現代世界多元社會文化的融合性發展,在文明互動互鑒和轉化創新中推動社會文化繁榮,全面構建起健康的社會文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中強調的“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12]新的社會文化象征“大國氣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廣的文化胸襟,具有強大的文化韌性和文化創造力,能夠有效汲取不同文化的養分,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也能夠自動摒棄文化糟粕和排斥惡性文化侵蝕,始終保持文化體系的優良品質。這意味著,創新社會文化體系要義有三:一是保持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歷史敬畏,始終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傳承發展好中華優秀文明,把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建設根植于中華優秀文明的深厚沃土之中;二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指導社會文化體系建設,確保文化建設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確保社會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以社會文化體系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三是保持中華文化兼容并包的品質,不斷推進現代社會中不同文明與文化的共生發展,達成不同文化的互補,不斷創造社會文化新生命。

猜你喜歡
支持系統強國家庭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心理健康支持系統對2~3歲聽障兒童干預后的影響
“長征”五號地面發射支持系統短期快速恢復實踐
家庭“煮”夫
強國有我
秦晉爭霸
戀練有詞
上海:精心構建醫改社會支持系統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