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彌合數字鴻溝: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國際鏡鑒與本土應對

2024-01-18 00:58呂立杰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鴻溝數字化數字

荊 鵬 呂立杰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受益于新一輪產業結構迭代升級,以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可有效超越物理時空阻礙,為彌合區域間教育發展差距、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新機遇。正如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經濟與社會》中斷言,每一次技術的間接結果和經濟轉型都會威脅到階級分層并且推動階級現狀發生改變。[1]技術在教學場域的疆界擴充雖在某種意義上突破了傳統的“物理圍墻”,營造出“無疆界世界”的美好圖景,但也衍生出價值期望與實然境況間的落差——教育中的數字鴻溝。繼《德洛爾報告》發布25 年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21 年發布的又一份重量級報告《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結合多個實例,重申技術背后存在的多重復雜邏輯給教育帶來的風險隱憂,[2]呼吁各國應致力于彌合數字鴻溝,以邁向愈加公平包容的教育數字化轉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3]。2023 年2 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強調,數字教育應秉持公平包容、更有質量和適合人人的價值導向。[4]在教育領域,數字鴻溝不啻為純粹的技術溝壑,還具有隱匿性、次生性、多維性等表征,受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元因素影響,已逐漸上升為制約教育數字化轉型、人的全面發展和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主要瓶頸之一。因此,對數字鴻溝問題的再次聚焦并非舊題重做,而是要正視教育數字化進程中數字鴻溝的現實境況及其攜至來的挑戰,梳理全球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在彌合數字鴻溝方面積累的實踐經驗,以期為構建邁向優質均衡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本土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一、現實動因:數字時代教育紅利背后的理性審度

數據顯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 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5]其中,在教育領域,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100%,比2012 年提高了75 個百分點。[6]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教育市場。自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來,我國為彌合數字鴻溝采取了積極舉措,開辟了教育數字化新局面。但目前仍處于轉型起步階段,理性審度數字時代的紅利和福祉背后隱匿的風險隱憂后發現,數字技術與教育實踐耦合性尚有破缺,在數字資源建設、教育數字化治理、數字素養以及評價監測四個方面還存在擴大數字鴻溝的可能。

1.數字資源建設有待加強

教育中的數字資源是指通過技術加工、存儲、傳輸和展示的為教學目的而開發、利用和共享的各種教育信息資源,包括圖文、音視頻等內容形式,以及面向教育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其為縮小區域、群體間教育差距,擴大資源覆蓋面提供了基本物質保障。然而,目前數字資源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遠滯后于技術迭代發展,使現階段在實踐層面面臨諸多現實困境。一是數字資源的開發設計存在短板。近年來,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代表的智慧教育平臺匯聚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教育服務,但優質數字資源的開發設計與理論預期間還存在差距,如數字資源的表現形式較為單一,多以課堂實錄、MOOC 形式為主,缺少差異化細分的資源類別,尚無法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求。[7]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領域,受限于需求維度廣、涉及技術多等因素,面向特殊群體的資源開發設計仍顯不足。二是數字資源的供給效能有待優化。盡管我國目前基本實現了校內互聯網全覆蓋,但教育新基建還存在結構不夠優化和集約效能不高等現實問題,[8]特別是在教育薄弱地區,如家庭網絡接入率、出口帶寬等指標還有待提高。同時,大數據平臺還未充分實現技術與教育實踐的深度耦合,呼喚資源供給側實現“人找資源”到“資源找人”、從“資源能用”到“資源好用”的跨越式轉變。三是數字資源的監管機制亟須完善。例如,缺少科學合理的數字資源評價指標、獎勵機制和淘汰機制,阻滯了優質數字資源的共享共建進程,進而將直接影響資源應有效能的發揮。

2.教育數字化治理需強化

教育數字化治理是應對數字技術風險挑戰、消弭數字鴻溝以營造良好數字教育生態的關鍵保障。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數據基座基本建成,教育數字化治理的數據監管、使用與安全保障的框架實現初步建立。數據顯示,我國教育治理指數為0.84,相對較高[9],但還存在數據賦能科學決策度不敷、多元主體統籌協同度還待提升、精準服務水平和數據流通監管機制需繼續優化完善等問題。第一,治理的數據賦能科學決策能力有待提升??傮w來看,數據從能用可用到共建共享的精準流通、從被動使用到主動賦能的數據新形態還未形成,缺少為資源要素與教育決策提供的安全可信的循證依據,治理業務相互割裂、整合不夠,[10]距離達成與數據賦能教育決策的精準化和科學化的預期存在差距。第二,治理的參與力量還需整體統籌。目前,數據系統、教育新基建和技術算法的統籌略顯乏力,多元共治的協同水平處在低位,表現為不同主體在治理目標、規范等多個維度的不協調,亟待進一步構建依法自主管理、社會參與和民主監督的現代化治理體系。第三,治理的價值規范有待明確。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頒布實施,我國數據隱私安全保障制度體系逐步完善,但各領域算法“黑箱”、隱私泄露等現象頻現,有待進一步探索構建對技術倫理規范和數據算法安全監管的本土策略。

3.師生數字素養亟須提升

有效發展師生數字素養是彌合數字鴻溝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某種意義上,個體數字素養是技術作用教育產生差異的核心因素,直接關聯數字鴻溝的衍生與彌合。近年來,國家發布《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教師數字素養》等多個指導文件,并部署系列行動,使師生數字素養有了較大幅度提升。但師生對數字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其使用中蘊藏的潛能和潛在風險缺少系統了解,還不能熟稔、規范、科學地應用技術賦能教學,存在被裹挾于“信息繭房”的異化可能,從而加劇數字鴻溝。詳言之,師生數字素養的發展還遠滯后于技術的迭代升級,其瓶頸大抵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缺少具有可操作性、標準化的數字素養科學評價指標體系[11],難以通過測評工具進行及時監測評估、精準反饋,由評價賦能數字素養發展;二是缺乏貫穿大中小學、職前職后一體化的相關培訓,現有培訓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常態化欠佳;三是師生對數字素養重視程度整體不足,缺少主觀能動性。

4.評價范式有待革新轉變

高效科學的評價范式可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精準把脈”,即評估把握數字鴻溝的發生點位和演變態勢。如何實現教育評價科學性與高效性的統一,已成為現代教育評價的核心難題。[12]我國教育評價數字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模型構建綜合化、數據采集無感化、數據處理智能化等評價環節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技術的介入還未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教育評價的固有局限,數字化過程評價與智能化評價普及率還有很大上升空間,特別是評價與技術的耦合性欠佳、評價指標科學性存疑、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突出,制約著評價范式革新的整體進程。第一,評價工具的指標科學性需提升。評價范式的革新不僅是測評技術的數字化,更是測評指標的科學轉型。當前,評價指標各要素間缺少協同,未將公平包容理念納入其有機組成,鮮有指向數字鴻溝彌合的能力素養量化指標。第二,評價過程的方式方法有待優化。從范式構建的歷程來看,評價理論的完備性與技術的操作性還未形成有機統一。如何實現對教學全過程的合規數據采集、智能分析,是建立跨領域、多元化和差異化評價的難點和堵點。第三,評價結果的反饋賦能實效有限。評價結果對教學過程的動態評估和即時性精準反饋模式還不成熟,未能最大化發揮評價對教學的反饋、鑒別和導向功能。

二、國際鏡鑒:消弭數字鴻溝的國際行動共識

縱觀全球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行動舉措發現,盡管各國國情和文化不一,但多數國家的實踐經驗可歸納為基于“政策保障-資源支撐-實踐驅動-評價賦能”框架在本國國情下進行體系構建。其中,政策保障為生成消弭數字鴻溝的行動路徑提供了方向指引;資源支撐注重對優質數字資源的建設,以豐富物質基礎;實踐驅動側重統籌協調教育系統內外各方力量參與共治,指向優化資源使用效能;評價賦能可為政策立法與具體實踐提供數據要素保障。四個維度的內在邏輯關聯密切、互為依托,能充分發揮多要素聯動的聚合效應。

1.政策保障:頂層設計蘊含公平包容理念

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已將公平包容理念納入教育數字化制度立法范疇,涵蓋發展愿景、戰略規劃、行動框架的制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較早關注數字鴻溝的全球性組織,近年來發布了《教育中的公平與包容:通過多樣性尋找力量》《教育包容性指標:分析框架》等系列文件,呼吁成員國為實現公平包容的教育數字化轉型采取行動。其通過多元化的框架厘定和政策概覽呈現國家層面上的行動路線,主要包括在政策、法案和工作要點等制度立法時強調納入公平包容理念,以彌合教育數字鴻溝。[13]

將公平包容理念納入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規劃,正成為全球主要國家消弭數字鴻溝的關鍵舉措。美國在2022 年從可及性、可負擔性和可用性三個數字公平的關鍵維度出發分析了在實現數字公平時的挑戰,提出制定數字公平法案等一攬子措施,以期實現推進所有人的數字公平目標。[14]為滿足所有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英國陸續發布的《教育科技戰略:釋放技術在教育中的潛力》《英國數字戰略》《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框架》等指導文件,均蘊含著公平包容的價值理念,且提出了一系列指向彌合數字鴻溝的行動要領。例如,英國政府在《英國數字戰略》中強調目標是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所需的鏈接和服務,以應對日益數字化的世界。[15]在新西蘭,除2018 年推行的《學生公平數字接入計劃》聚焦弱勢學生群體的數字鴻溝問題外,“信任”“包容”“增長”的目標理念被明確納入新發布的《新西蘭數字化戰略》。[16]這些國家就區域差異、群體差異的數字鴻溝問題進行了頂層設計優化,在其戰略規劃中均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對公平包容理念的重視,并側重向弱勢群體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作出戰略傾斜。

縱觀國際社會,諸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在政策立法或戰略規劃層面都十分注重“軟硬結合”,即促進數字素養與教育新基建的“雙向奔赴”。這是因為兩者在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進程中扮演著消弭數字鴻溝的關鍵角色。具體而言,一方面,開放、共享、普惠的教育新基建為推動教育流程的整體性再造、教學生態的系統性重塑、區域差異的均衡性穩態提供了底座支撐;另一方面,數字素養關乎個體在數字化浪潮中的“數字化生存”,[17]發展數字素養是消弭數字鴻溝、促進數字化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許多政策文本中可以看到聚焦夯實教育新基建和發展數字素養的行動規劃(見表1)。

表1 部分國家/組織在教育新基建與數字素養方面的行動規劃

2.資源支撐:合理配置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在指向彌合數字鴻溝的眾多要素中,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是教學模式創新與夯實數字底座雙向依附的橋梁。其在數字教育中的流通傳播主要依托學校、市場和公共服務三類供給體系。自開放教育資源運動開展以來,聯合國成立了開放式教育資源動態聯盟,著力打造基于國際合作的教育資源供給鏈條模式,并在2022 年發布的《確保和提高全民公共數字化學習質量行動倡議》中再次呼吁成員國強化數字教育平臺建設,[18]促進數字資源的良性循環利用,使其惠及更廣泛群體。

在保障基礎性資源供給與服務水平的同時,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求正成為全球主要國家教育系統的一種普遍行動。有研究表明,公共服務與學校、市場供給體系都和彌合數字鴻溝有關。[19]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需要依托國家層面以普惠性為導向,匯聚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提供非營利性的全納教育資源,打造優質數字化學習平臺。例如,美國正積極推進“數字學習平臺”建設,以推動地區間資源合理有序流動為理念,為創新型教學提供可靠資源保障;德國則將國家教育數字化平臺建設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項目之一,[20]旨在通過“聯網、導覽、指導、獲取信息與教育資源共享、革新和參與”六大功能[21]打破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對學習者發展的制約,力圖為所有群體提供優質數字資源。此外,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積極推進MOOC 平臺建設,致力于將優質資源惠及經濟欠發達地區,進一步消解因師資短缺、教學成本過高導致的數字鴻溝。

同時,學校、市場供給體系在促進優質數字資源的精準化配置與教育效益轉化中提供了多層級保障,尤其是在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方面發揮了靶向作用。其中,市場供給體系可充分發揮研發優勢,利用新興技術實現資源的個性化推送。美國教育部門積極對接谷歌、微軟、蘋果等企業,加速教育普惠性技術研發,為整合共享資源、彌合數字鴻溝提供了有力保障。俄羅斯最大在線教育平臺Uchi.ru 近年來已為3 萬所學校提供了超過15 萬個游戲化教學體驗資源,除此之外,SkyEng、Netology 等數字平臺也正在逐漸崛起,并廣受本土師生歡迎??梢愿Q見,在數字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市場供給體系的技術潛能正在數字教育領域得以充分釋放。而在學校層面,建立特色的資源共享平臺可為師生提供優質本地資源,并可由教學實踐實現對其他數字資源的優化反哺,如佐治亞州立大學利用自適應課件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現代化的教材和9 個學科的課程資源,[22]卡塞爾大學開發了“新技術條件下的混合式繼續教育”項目[23],二者均針對不同學生群體提供個別差異化的學習資源。

3.實踐驅動:統籌協調多元主體協同共治

倘若沒有教育系統內外的協同發力,僅憑借教育系統內部力量很難為彌合數字鴻溝作出有力應對。[24]《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指出,“消解數字鴻溝,遠非增加數字技術的包容性那么簡單,因為其是一個更為復雜、需要更多方參與的過程”[25]。面對數字素養、基礎設施、物質基礎在國家間和國家內部的不均衡分布等因素攜至的數字鴻溝,需要國際社會和跨學科領域團隊開展合作研究。

激活教育系統的內生驅動、促進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彌合數字鴻溝的基礎保障。從教育系統內部來看,各要素、場域和流程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涉及課程方案制定、教學實施、課堂管理與評價反思諸多環節。譬如開發數字課程實現超越傳統教學模式涉及多個利益相關方,[26]需要吸納來自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等多領域的專家開展研究。在澳大利亞,課程、評估與報告管理局發布了經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共同參與研發測試的新版澳大利亞課程網站,其將改變本國教師看待課程的方式。教師可更便捷獲取教學資料和明晰課程規劃,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概念理解。[27]

統籌教育系統的外部支持是許多國家防范數字鴻溝擴大風險的重要途徑。這些國家和地區雖然體制、文化與理念有差異,但在內部均形成了以“政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為代表的多方協同機制。在俄羅斯,政府鼓勵高新科技企業參與教育數字化轉型,發揮多方力量縮小數字鴻溝,如教育部、通信部正積極與VK 等公司協同合作,共同研制教育數字化行動方案,[28]推進與家長和專業團體合作協同育人,打造學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多主體聯動的制度體系。韓國教育部也積極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引領韓國智能信息社會振興院和市、道教育廳合作,協調服務運營商對學校無線網絡的速度和負載能力進行測試與調整。[29]此外,很多國家政府注重參與國際對話,學習他國優秀解決方案。美國教育理事會與挪威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和質量提升機構合作展開國際化網絡協作學習培訓,[30]為促進兩國教育領域建設性交流和高水平互動提供了平臺。同時,一些國際組織積極發揮自身影響力來協調各方互動合作,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先后成立全球教育聯盟和數字轉型合作組織等共同體,以共同應對教育數字鴻溝。

4.評價賦能:健全標準規范強化監督評估

國際社會十分注重以全納教育為價值導向建立評價指標,并通過制定標準化、科學性與可持續性的測評指標和建設數據庫為決策賦能。許多國家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同時立足本土的指標研制,通過成立監管部門提升評估質量,并為確保數據倫理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第一,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優化完善評價指標。因應各國教育數字化進程不一現狀,為加速評價鏈條的賦能實效,一些國際組織建立了數據庫,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電信聯盟等國際組織的數據庫均涵蓋了數字教育數據指標,并在PISA、TALIS、ICILS 等兼具全球號召力項目研究和《教育概覽》《數字經濟與社會指數》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報告中使用與完善相應指標。此外,美國、德國、芬蘭等教育領域發達國家制定的本土教育數字化測評指標體系也具有國際借鑒意義。

第二,成立評價監管部門,提升評估機構質量。隨著數字鴻溝的淺隱化、復雜化,許多國家在通過評價賦能彌合數字鴻溝時,將制定評估機構的質量規范體系作為重要舉措。一方面,建立評價監測機構能力標準,對機構工作進行評估和監督,確保其客觀、公正、準確;另一方面,加強評價監測機構的培訓和能力建設,提高機構的專業水平和能力,以及增大機構信息公開透明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了系列項目,旨在為各國規范監測評估機構水準提供有益參考,如“通過多樣性增強力量項目”對所有成員國教育系統促進教育多樣性的舉措進行數據采集和監測,為決策者和利益相關方提供一個基于循證的教育評估系統。[31]

第三,深化數字安全治理,保障數據隱私安全。面部特征、生物標記等個人數據的采集是評價反饋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的保障元素。對個體的追蹤式監控須符合本國的數據隱私安全法案,才可最大限度規避數據衍生的二次鴻溝與倫理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注數據:保護學習者的隱私和安全》報告中反思了數字化學習中主體數據隱私泄露可能導致的不確定風險,[32]呼吁各國進行隱私和數據保護的立法以及建立監管框架。深化數字安全治理,既要在國際層面發力,也需要體現于國家政策層面的行動中。在英國,政府依據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修訂了本國數據隱私保護基礎性專門法案《英國通用數據保護條例》[33],且教育部每年更新發布《學校數據保護指南》《教育機構的數據保護指南》等指導手冊,并提供針對性的數據隱私保護指導。此外,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對技術算法的可解釋性、透明度和可靠性進行了制度立法,并予以第三方相應的資金支持用于驗證算法設計。

三、本土應對:邁向優質均衡的教育數字化轉型

面對數字中國建設和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呼喚,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中亟須關注并彌合數字鴻溝??v觀全球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經驗舉措可以發現,為彌合數字鴻溝,應從政策、資源、實踐等維度著手發力持續完善協同應對機制。這對我國邁向愈加公平包容、更有質量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具有極強的參考價值。

1.規范頂層設計,創生兼具中國特色的治理體系

走向公平包容的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前提是明晰教育數字化治理在當代中國語境中的基本意涵和價值指向。只有與具體的、本土的數字教育生態充分嵌合,才能催發頂層設計從理念預設勾勒的“新圖景”轉向實踐創新構筑的“新空間”。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促進教育公平。也即要求,教育要在“數字化”與“公平包容”的雙重時代訴求下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調和理論與實踐的現實沖突,規范現有教育政策和數字教育標準的銜接互動關系,引導教育機會實現包容性和可持續性。[34]是故,須意識到教育治理數字化是一個價值取向與技術革新雙向并重的過程,需要厘清其價值、制度和能力三維邏輯。

第一,以核心價值為目標,構筑倫理自覺的教育數字化治理價值體系。這就需要秉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倫理規范的治理范式進行決策和管理,以確保所有個體充分享受到適切自身發展需求的優質數字教育,提升治理的準度和精度。具體而言,一是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指向。廓清立德樹人之于教育數字化治理的本然價值,尊重教育規律,促進所有學生在數字世界中全面發展。二是以優質均衡作為基本遵循。指向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的跨越式轉變,保障每個兒童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數字教育機會。

第二,以法制標準為尺度,健全系統完備的教育數字化治理制度體系。教育數字化治理的核心是制度體系健全,這是對數字公平包容實現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形成多元協商的治理格局,理順教育數字化治理的管理體制。面對訴求多元、價值多元的治理對象,要尋求多元主體共治共享的“最大公約數”,以生成縱橫銜接、上下聯動的更具靈活性和互動性的管理體制。二是要構建系統完善的制度體系,健全教育數字化治理的管理制度。這意味著應著眼于制度創新,制定和完善與數字教育關涉的法律法規、管理標準等,規范數字教育的發展方向、運行模式、評估方式等。三是要健全權力運行的高效模式,盤活教育數字化治理的管理機制。保障治理“投入-產出”關系置于科學區間,形成一套高效運行的管理機制,以動態調適相關制度標準在推進公平包容時的效益。尤其是面向特殊群體,堅持統籌兼顧,推動特殊教育綜合改革,以及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融合,[35]為其彌合數字鴻溝提供充足的條件保障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三,以關鍵能力為支撐,打造綜合協調的教育數字化治理能力體系。一是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數字化治理的領導和總攬全局的核心地位,同時提升政府對教育數字化治理的統籌協調能力,充分釋放制度保障體系的執行效能。二是加強多元主體對數字治理的參與能力,促進“補償式”參與、“市場式”參與、“行政式”參與[36]的聯通互動,關照數字教育參與的弱勢群體,以“善治”為目標形成多方協商互動的治理民主新格局。三是通過優化評估監管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完善評估內容和程序,對治理全過程予以監測評估和即時反饋,由評價數據賦能科學決策質量提升。

2.夯實數字基座,構建高質量數字教育支撐體系

教育新基建是邁向公平包容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物質基礎,亦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基座”。其既有舊基建所呈現的鮮明教育屬性又在范圍、結構、功能、管理等方面與舊基建存在深層差異,更注重“軟”“硬”資源的統整、優化和創新,呈現虛實結合、數據驅動、跨界協同和雙向賦能等特點。[37]現階段,我國教育新基建存量已初具規模,但尚處在從“有數量”向“有質量”的過渡階段。因此,只有在價值沖突與關系博弈視角下對教育新基建的價值期望予以理性審度,權衡好“新舊”“城鄉”“人技”三對關系,才能構建愈加靈活、公平包容的學習場景,敞開公平包容的教育數字化的轉型通衢。

第一,權衡好“新舊”基建的耦合關系,指向教學場景空間的范式重構。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教育基建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而不斷迭嬗。新舊基建均是教育發展長河的一部分并反映了彼時教育理念與社會經濟,兩者不應是簡單的“除舊布新”的取代關系,而是“此消彼長”的互攝和反哺關系。質言之,要在一定的張力與界限內調整好教育基建“增量”與“存量”的結構配比,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創造新供給、服務新需求,因地制宜地使其成效趨近帕累托最優。

第二,權衡好“城鄉”區域的均衡關系,推動區域教育數字化協調發展。城鄉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兩個關鍵支點。破解城鄉數字教育二元結構需要明晰數字時代“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科學內涵,從教育基建視角來看,鄉村不應再是城市所反哺的目標,而應是具有自身發展特色與優勢的能動主體。教育新基建在統籌城鄉教育數字化發展中所追求的應是對過去城鄉學校間、群體間資源不均衡現象的消弭,質言之,是一種聚焦質量提升和內涵式發展的優質均衡發展脈絡。

第三,權衡好“人技”交互的協同關系,弱化技術對主體發展異化風險。新興技術作為教育新基建的核心驅動力,既影響著教育整體性業務流程再造和環境生態重塑,又深刻作用于教育中的每個微觀個體。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曾將“座架”(Ge-stell)視為現代技術的本質,[38]認為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的生存環境產生了牽引束縛。因此,要權衡好“人技”交互的協同關系的本質,即使技術作為教育新基建內核引擎合目的性“出場”,從技術的設計、開發、供給的各環節加強監管,使其從“遮蔽”到“澄明”。

3.提高數字素養,關照教學實踐賦能的主體自覺

彌合數字鴻溝必須依賴個體具有對數字風險規避的意識能動和行為自覺。數字素養這一在數字化學習生存的關鍵能力關乎人主體性的啟蒙、失落、復位,是彌合數字鴻溝這場“戰爭”的第一道亦是最后一道“防線”。事實上,無論是宏觀戰略統籌支持,抑或是物質基礎迭代升級,若個體數字素養未能提升,那么師生駕馭龐雜技術環境、資源、工具的效益便無從談起,技術也就無法為教學范式的革新供給支撐杠桿。為規避教學實踐中技術使用的缺位、越位、錯位,急需科學可信、合理可用的常態化培育機制和評價范本以提高師生數字素養。

第一,更迭教育理念,細化、深化和實化教師數字素養的培育機制。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39]其數字素養是影響教育數字化轉型成效的重要直接因素之一。在制度層面,要以教育部發布的《教師數字素養》這一行業標準為藍本,研制具體行動方案和指導意見,創新培育平臺和打造重點項目,并積極探索職前職后一體化數字素養培養體系。在實踐層面,除積極組織參與國家寒暑期教師研修等系列活動外,各地各校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高質量開展相關培訓,將國家方案細化為具體“路線圖”。在個人層面,教師要理性應對在技術沖擊或者“權威震蕩”中可能出現的身份認同危機,從焦慮與迷惑走向理解與認同,繼而實現從數字“無關者”到數字“執行者”,再到數字“駕馭者”的身份蛻變。

第二,依托外部保障,充分利用培育數字素養的“賦權增能”資源。數字素養作為一種與數字技術深層綁定的內隱品質,其發展離不開外部資源保障。具體而言,一是由技術增效,提升優質資源的聚合度和轉化率,以滿足各學段不同群體個性差異化需求。二是由平臺賦能,將優質數字資源通過智慧平臺無衰減地普惠每個受教育者。三是由數據驅動,對匯聚的大數據實施安全管理和科學有效分析,精準把握數字時代的學習特點,積極探索契合泛在學習場景之中的教學規律,為提高數字素養提供數據保障。

第三,推動課堂改革,探尋學科育人視角下提高數字素養的行動路向。提高數字素養必須依靠真實的教學活動,主動探索技術與教學的融合范式,將數字素養培育理念蘊含在課程目標、內容和結構中,顯現于教學模式創新形態上。這就需要秉持人本取向理念,提升大數據中心支持課堂教學的惠及率和師生教學數字終端使用效益。在這一過程中要盡可能引導使原本置于技術“安逸區”的學生持續踏涉“風險區”,[40]以規避將技術窄化為“他者存在”的可能。

第四,規范評價實施,構建全過程、全要素和全層級的立體化模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介入素養測評能有效化解傳統手段方式施測不便、銜接不佳等難點問題??蓮母采w整個轉型周期層面加以考量,經由全過程追蹤式數據采集,匯聚全場域的評價數據,實施多模態數據分析診斷,以實現全息式測評,構建即時反饋與隱私保障的立體化評估模態,持續提供個性化數字素養發展支持服務。除創新評價內容指標與過程實施外,對評價結果的有效使用將提升數字化學習動機,如使用區塊鏈技術這一全新認證生態創建透明可信、防篡改可追溯和系統高可靠的數字憑證,[41]可加快健全終身學習的教育認證體系和不同學習成果類型、不同學習場景下的融通認定機制。

猜你喜歡
鴻溝數字化數字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婚姻不是用來填補鴻溝的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答數字
鴻溝為界
數字化制勝
數字看G20
真實:作文難以逾越的鴻溝嗎?
讓學生都跨過說話的“鴻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