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隆起山地型地熱系統特征及成因

2024-01-18 07:11吳廣翩
云南地質 2023年4期
關鍵詞:熱田斷裂帶巖溶

吳廣翩

(廣東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廣東省湛江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 廣東湛江 524000)

我國地熱資源極為豐富,地熱資源主要集中于構造活動帶和大型盆地,主要類型包括沉積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1-2]。其中,廣東省是我國地熱資源最豐富、出露溫泉最多的省份之一,溫泉數量僅次于西藏、云南,位居全國第三位[5-6]。廣東淺部的地熱資源大多屬于水熱型,但絕大部分受斷裂構造控制,呈帶狀分布的隆起山地型地熱資源[3-4]。廣東隆起山地型地熱資源分布廣泛,粵北山地、粵西山地臺地、粵東山地丘陵、粵中及南部地區均有地熱顯示,遍布全省21個地級行政區,共有地熱田315處。

前人對廣東地熱資源進行了較多的研究[1-3]。然而,系統的隆起山地型地熱資源水文特征及成因卻極少報導。本文以廣東省隆起山地型熱儲區為研究對象,劃分為巖溶型層狀熱儲區和裂隙型帶狀熱儲區兩類,依次對區內重要熱儲區地質特征及水文化學特征研究,探討區內熱儲系統成因機制,對區內地熱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1 區域地熱資源分布及特征

廣東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邊緣,長期受到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俯沖影響,中新生代以來,境內深大斷裂帶發育,伴隨地殼上隆和多期次強烈的巖漿活動,為地熱資源賦存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從區域上分析統計,粵東和粵北地區地熱資源分布最多,分別有地熱田124處和86處,占隆起山地型地熱田總數的39.37%和27.30%;其次為粵西南一帶有地熱田70處,占隆起山地型地熱田總數22.22%;粵中地區地熱田分布較少,有地熱田35處,占隆起山地型地熱田總數11.11%(圖1、表1);按地級行政區劃統計,韶關市隆起山地型地熱田分布最多,達70處,占隆起山地型地熱田總數的22.22%;其次為河源市和梅州市,分別有隆起山地型地熱田37處和31處,占隆起山地型地熱田總數11.75%和9.84%;湛江市隆起山地型地熱田最少,僅2處,占隆起山地型地熱田總數0.64%;從地熱田分布密度方面研究地熱資源地理分布特征,隆起山地型地熱田分布密度(單位:處/103km2)最大的是珠海市,達5.83;其次是韶關市和中山市分別為3.78和3.53;其余超過平均密度(2.0)的有肇慶市、陽江市、惠州市、揭陽市、河源市、梅州市、汕尾市、深圳市8個地級市;地熱田密度低于1.0為東莞市、云浮市和湛江市,僅分別為0.83、0.69和0.56。

表1 隆起山地型地熱田行政區屬統計表Tab 1. Statistics on The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of Uplift Type Geothermal Fields

圖1 廣東省地熱田現狀分布圖Fig 1. Current Distribution Map of Geothermal Fields in Guangdong Province

2 隆起山地型熱儲區地質水文特征

2.1 巖溶型層狀熱儲區

(1)粵西南陽春盆地:該熱儲區南起陽春市區,北至云浮市云安縣石城鎮,再向南西轉至羅定縣羅鏡鎮,呈不規則的半圓環狀,面積約1263.68km2。該盆地基底由石炭系、泥盆系、三疊系層狀碳酸鹽巖、碳酸鹽巖加碎屑巖、碎屑巖組成,巖溶發育,喀斯特地貌特征明顯。盆地周緣主要為碎屑巖組成的低山丘陵及志留紀-奧陶紀侵入巖組成的丘陵。此外,陽春市區南側亦見小面積侏羅紀侵入巖出露。該區構造受北東向吳川-四會深斷裂控制,陽春-春灣段盆地沿此深斷裂東支發育明顯,并在盆地內發育有漠陽江中游河段。區內有地熱田4處,其中3處沿吳川-四會深斷裂帶東支斷裂排列,另一處位于巖溶盆地與志留紀-奧陶紀侵入巖接觸帶上。地熱流體賦存于碳酸鹽巖及夾碎屑巖溶洞裂隙中,溫度35.4℃~51.1℃,溫泉流量(井自流量)2.22L/s~15.37L/s。水化學類型主要HCO3-Ca、HCO3-Na及HCO3·SO4-Na型。估算區內地熱田最大地熱流體循環深度為584.03m。

地熱田地熱流體(地下水)主要來自四方面,一是巖溶水直接接受深部熱水補給,二是大氣降雨入滲對巖溶水含水層補給,三是盆地邊緣基巖裂隙水側向補給,四是江河湖泊及水庫水塘等地表水下滲補給。地熱流體在巖溶型層狀熱儲中主要沿由溶洞、裂隙形成的巖溶通道徑流,循環途徑和時間相對較短。因巖溶發育也是受斷裂控制和影響,故巖溶通道一般沿主控斷裂帶呈北東向條帶狀延伸,本區地熱系統水流場以北東-南西二個維面為主,輔之以次一級斷裂構造作用形成的溶洞裂隙通道徑流場。

(2)粵中廣花盆地:該熱儲區地處珠江三角洲北緣,東連白云區白云山、帽峰山,西鄰佛山市,北靠從化市,南接珠江河北岸,面積約1011.52km2。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地貌類型有丘陵、臺地和平原等,以平原為主。地貌受巖性、構造控制較為明顯。中、新生代地層分布區多為低丘壑平原,石炭系碳酸鹽巖分布在平坦地帶,形成覆蓋型巖溶盆地。盆地北側及東側奧陶紀、二疊紀至白堊紀侵入巖廣泛分布。北東向廣州-從化斷裂帶與東西向斷裂交錯于廣花盆地中心位置,北西向斷裂帶自北東向南西斜貫而過,構成盆地的斷裂構造格局。區內發育地熱田僅1處,位于盆地西南部邊緣恩平-新豐深斷裂帶上。地熱流體(地下水)儲存和運移在溶洞裂隙中,溫度39.5℃,單井出水量314m3/d。水化學類型SO4·HCO3-Ca·Na型。估算區內地熱田最大地熱流體循環深度2358.76m,最大熱儲溫度70.0℃。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此外,區內河流、水庫、渠道及農田回灌也是地下水的重要補給來源?;ǘ紖^北部和盆地東側帽峰山基巖出露區斷裂發育,地表淺部巖石破碎,節理裂隙發育,利于大氣降水垂直入滲補給。盆地隱伏巖溶發育區承壓水補給來源較為復雜,而且承壓水在通常情況下往往成為上覆第四系含水層補給來源。河網地帶,沿河兩側、河床多為砂、礫石堆積,在豐水期和漲潮期,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時,地下水接受河水補給。

(3)粵北連州-英德地區:該熱儲區分布于連州-陽山-英德-翁源一線,自西向東呈條帶狀展布,面積約6890.88km2。該區由石炭系和泥盆系碳酸鹽巖夾碎屑巖構成,裸露巖溶與隱伏巖溶相間發育,巖溶地貌特征明顯。貫穿本區的深大斷裂帶均為北東向展布,郴縣-懷集大斷裂帶分布于該區西部連州和陽山之間,吳川-四會深斷裂則貫穿英德市。該區第四系廣布,北側和南西側出露大面積侵入巖。區內有地熱田8處,總體表現沿斷裂帶呈北東向分布。地熱流體溫度36.0℃~59.0℃,溫泉流量(井自流量)0.51L/s~5.00L/s,單井出水量20.00m3/d~833.33m3/d。東西向跨度較大,水化學類型種類較多,西北部連州市主要為HCO3-Na·Ca型水、西部陽山縣主要為HCO3-Ca型水、中部英德市主要為SO4-Ca型水、東部翁源縣主要為HCO3-Na型水。賦存于碳酸鹽巖溶洞裂隙及斷裂破碎帶中。估算區內地熱田最大地熱流體循環深度在2218.31m~5085.07m之間,最大熱儲溫度82.14℃~124.96℃。

地熱流體(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次為地表河流水庫下滲、周邊側向徑流及區外水源通過巖溶通道徑流等補給。該區西部連州市、陽山縣地區受郴縣-懷集大斷裂帶影響,巖石破碎,巖溶裂隙發育程度較高,為大氣降雨直接入滲補給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地勢較低的沖洪積平原區,大氣降水通過第四系覆蓋層間接入滲補給巖溶水。在豐水期,連江、北江、滃江河流蓄水,也會大量滲漏補給地下水。另外,巖溶層狀熱儲下部還存在受斷裂作用上涌的深部地熱流體,其循環深部大、時間長,與巖溶地下水發生混合,成為熱量及水源的補給源之一。

(4)粵北乳源-曲江地區:該熱儲區位于韶關市樂昌、仁化、曲江及乳源等地,面積約3014.08km2。主要為盆地地貌,群山圍繞。北西有瑤山,北東方向有大庾嶺,南西有大東山,南東有滑石山,整個盆地自北向南傾斜。熱儲巖層為石炭系和泥盆系碳酸鹽巖和碎屑巖。吳川-四會深斷裂呈北東向自盆地南東部穿過,貴東大斷裂帶與吳川-四會深斷裂在曲江區交匯。第四系覆蓋,北側和南側有大面積侵入巖分布。區內地熱田有12處,斷裂帶附近分布最為密集,地熱流體出露于局部低洼處。地熱流體溫度33.5℃~78.0℃,溫泉流量(井自流量)0.90L/s~22.00L/s,單井出水量10.00m3/d~1250.00m3/d。水化學類型HCO3-Na·Ca和SO4-Ca型。地熱流體(地下水)儲存和運移在斷裂破碎帶和巖石孔隙中。估算區內地熱田最大地熱流體循環深度在2742.39m~5365.66m之間,最大熱儲溫度52.02℃~132.74℃。

地熱流體(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西部瑤山一帶基巖裸露,巖溶裂隙發育,大氣降雨直接入滲補給。地勢較低的韶關市及其周邊地區,大氣降水通過第四系覆蓋層間接入滲補給巖溶水。在豐水期,武江河流蓄水大量滲漏補給地下水。深部地熱流體深部裂隙向上運移,補給該區熱儲。

2.2 裂隙型帶狀熱儲區

(1)粵西南熱儲區:熱儲區位于江門、中山、珠海、陽江、茂名、湛江等地,面積約31934.72km2。該區深大斷裂發育,從西至東分別有北東向信宜-廉江大斷裂、吳川-四會深斷裂、恩平-新豐深斷裂、河源深斷裂、紫金-博羅大斷裂、蓮花山深斷裂以及北西向三洲-西樵山大斷裂和東西向高要-惠來大斷裂等深大斷裂貫通本區。出露巖體以侏羅紀侵入巖分布最廣,次為白堊紀和志留紀-奧陶紀侵入巖及元古代侵入巖。區內地熱田65處,主要沿斷裂帶和巖體中排列,地熱流體出露于局部低洼處。溫度27.0℃~110.2℃,溫泉流量(井自流量)0.07L/s~37.00L/s,單井出水量2.50m3/d~1300.00m3/d。以HCO3-Na型為主,Cl-Na和Cl-Na·Ca型水主要分布在沿海電白-陽西-陽東-臺山-中山-廣州一線,陽春市北部及茂名市區分布有小面積HCO3·SO4-Na型水。地熱流體(地下水)儲存和運移在斷裂破碎帶和巖石孔隙之中。估算區內地熱田最大地熱流體循環深度1583.98m~4532.28m之間,最大熱儲溫度52.58~166.77℃。

地熱流體(地下水)以大氣降雨入滲補給為主,次為淺層地下水及地表水下滲補給,部分近海地熱田還接受海水補給,補徑排條件具深遠循環特征,地熱系統水流場以主要控制斷裂為主導,具二維特征。實際上,多數地熱田形成于斷裂構造發育地段,不同級次斷裂帶縱橫交錯,地熱系統水流場有多維結構,只不過大部分地熱流體補徑排受主導斷裂控制為主,水流場二維特征尤為明顯而已。

(2)粵中熱儲區:熱儲區位于懷集-封開、清遠、從化、番禺等地,低山丘陵及山地平原地貌,面積約21729.48km2。懷集、清遠一帶主要是低山丘陵區、清遠-從化-番禺一帶為臺地平原區,主要由淺變質巖、侵入巖、碎屑巖組成,侏羅紀、白堊紀、寒武紀侵入巖均有出露,以侏羅紀侵入巖分布最廣,白堊紀侵入巖一般侵入于侏羅紀巖體之中或邊緣。巖體分布和地熱顯示受北東向吳川-四會深斷裂、恩平-新豐深斷裂、郴縣-懷集大斷裂以及東西向佛岡-豐良深斷裂控制。另外,深大斷裂帶及次級斷裂帶同樣是水熱型地熱田形成的主要先決條件,控制著熱儲的發育埋藏和地熱流體的補徑排條件。區內地熱田48處,主要分布在侏羅紀巖體之中或其邊緣,且沿深大斷裂帶。地熱流體溫度27.5℃~78.0℃,溫泉流量(井自流量)0.08L/s~8.86L/s,單井出水量16.67m3/d~1750.00m3/d。水化學類型HCO3-Na型為主,另外在清遠市清新縣還有HCO3-Na·Ca型和SO4-Ca型地熱流體。地熱流體(地下水)儲存和運移在斷裂破碎帶巖石空隙之中,推測沿斷裂帶不同深度發育著若干熱儲層。估算區內地熱田地熱流體最大循環深度1223.94m~6123.84m之間,最大熱儲溫度44.3~146.36℃。

地熱流體(地下水)補給主要源自兩方面,一是大氣降雨通過斷裂帶地表裂隙入滲補給;二是淺層地下水補給,又分淺層地下水下滲深徑流補給和地熱流體上升過程中淺部補給兩種方式。補給徑流主要為斷裂破碎帶,由水頭高值區向低值區徑流排泄,且多經深遠循環后排泄;受斷裂控制,水流場表現為二維特征(斷裂帶水平和垂直方向)。

(3)粵北熱儲區:熱儲區分布于韶關始興-翁源-曲江-連州一帶,屬中低山地貌,環繞于巖溶盆地邊緣,面積約13525.44km2。出露巖石主要為侵入巖,極少量碎屑巖,侵入巖體面積大,其中侏羅紀侵入巖占絕大部分,少量白堊紀侵入巖一般侵入于侏羅紀巖體之中。區內有北東向吳川-四會深斷裂和郴縣-懷集大斷裂及東西向乳源-和平斷裂經過,巖體主要呈東西向展布,似乎與東西向斷裂帶關系更為密切。區內地熱田47處,沿巖體與圍巖接觸帶及東西向斷裂帶分布,地熱流體(地下水)儲存和運移在斷裂破碎帶和接觸帶巖石空隙之中,地熱流體溫度33.0℃~85.5℃,溫泉流量(井自流量)0.08L/s~34.24L/s,單井出水量5.00m3/d~500.00m3/d。地熱流體水化學類型較為復雜,清遠連州市主要為HCO3-Ca型,韶關市大部分地區主要為HCO3-Na·Ca型,韶關市東部主要為HCO3-Na型,東北部南雄-始興一線主要為HCO3·SO4-Na型水。估算區內地熱田地熱流體循環深度1234.27m~5199.67m之間,熱儲溫度46.36~146.82℃。

地熱流體(地下水)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雨,局部淺層地下水補充。補給徑流途徑主要為斷裂破碎帶和接觸帶,由水頭高值區向低值區徑流排泄,水流場同樣為二維特征。

(4)粵東熱儲區:熱儲區面積約48527.52km2,為省內最大熱儲類型分區,范圍涉及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揭陽、汕尾、汕頭、梅州、潮州等9個地級市。地貌多樣,以丘陵地貌為主,鳳凰山-蓮花山為中低山地貌,山地丘陵間發育著梅江、西枝江、東江等沖積谷地。區內沉積巖、巖漿巖及變質巖均有出露。巖漿巖大部分為侏羅紀侵入巖、少部分白堊紀侵入巖。巖體分布和地熱受北東向斷裂帶控制,同時斷裂帶又是水熱型地熱田形成的主導條件,控制著熱儲的發育埋藏和決定地熱流體的補給、徑流及排泄條件。區內地熱田119處,沿深大斷裂呈串珠狀或位于斷裂交匯部位,與巖體關系密切,多出露于低洼之處。地熱流體溫度25.0℃~101.0℃,溫泉流量(井自流量)0.10L/s~33.99L/s,單井出水量5.00m3/d~7000.00m3/d。地熱流體HCO3-Na型為主,Cl-Na和Cl-Na·Ca型主要分布在沿海汕尾-陸豐-惠來-汕頭一線。在梅州市梅縣和平遠縣有HCO3-Ca和HCO3·SO4-Na型水。地熱流體(地下水)儲存和運移在斷裂破碎帶和巖體與圍巖接觸帶破碎巖石空隙內。估算區內地熱田地熱流體最大循環深度2491.10m~7040.73m之間,最大熱儲溫度73.11~165.72℃。

地熱田地熱流體(地下水)補給以大氣降雨為主,次為淺層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補給,部分近海地熱田還接受海水的補給,具深遠循環特征,主要水流場特征均具有二維特點。當然,受兩條以上斷裂構造作用形成地熱田水流場亦具有三維特征。

(5)三水紅層盆地:熱儲區發育于東西向和北東向深斷裂交匯部位,受恩平-新豐深斷裂和高要-惠來深斷裂帶控制,面積約1740.00km2。由白堊系和新生界組成,白堊系為礫巖、砂巖、砂礫巖、頁巖及泥巖等,厚680m~1900m,新生界含礫砂巖、砂礫巖、粉砂巖、頁巖等夾玄武巖、粗面巖、流紋巖和火山碎屑巖,最厚達3900m。盆地內地熱田2處,地熱流體溫度42.3℃~49.5℃,單井出水量160.00 m3/d~400.00m3/d。水化學類型HCO3-Na型。

地熱流體(地下水)儲存和運移在斷裂破碎帶和紅層裂隙中。估算最大地熱流體循環深度1862.90m,最大熱儲溫度64.2℃。補給以大氣降雨為主,次為淺層地下水及地表水補給。

(6)東莞紅層盆地:熱儲區發育于北東向河源深斷裂與東西向高要-惠來深斷裂,主要受河源深斷裂控制,面積約1335.68km2。盆地紅層為白堊系和新生界,白堊系主要為礫巖、砂礫巖、砂巖、頁巖等,厚680m~1900m,新生界為含礫砂巖、砂礫巖、粉細砂巖、頁巖等夾玄武巖、粗面巖、流紋巖和火山碎屑巖,最厚約3900m。盆地內僅見1處地熱,地熱流體溫度為68.0℃。根據常溫水井水樣,盆地南西部水化學類型HCO3-Na型水,東部為Cl-Na和Cl-Na·Ca型水。地熱流體(地下水)儲存和運移在斷裂破碎帶和巖石裂隙之中。主要為紅層裂隙水,以大氣降雨補給為主,次為地表河涌及周邊基巖裂隙水側向補給。

(7)南雄紅層盆地:熱儲區位于韶關市南雄和始興境內,呈北東向展布的條帶狀盆地,發育于諸廣山和青嶂山兩大花崗巖體之間,面積約1359.84km2。由白堊系和新生界組成,以礫巖、砂礫巖、含礫砂巖、中細粒砂巖、粉砂巖及泥巖為主,白堊系厚600m~2400m,新生界厚160m~1200m,總體西北傾斜,傾角10°~20°。盆地北側巨大花崗巖體形成一系列近東西向展布的高聳山脈??傮w呈不對稱的寬緩向斜構造,為地塹式不對稱伸展斷陷盆地。區內地熱田8處,分布在侵入巖體邊緣及斷裂帶上,地勢低洼處出露。地熱流體溫度28.0℃~58.5℃,溫泉流量(井自流量)4.45L/s~8.95L/s,單井出水量10.00m3/d~54.00m3/d。水化學類型HCO3·SO4-Na型為主,局部HCO3-Na和HCO3-Na·Ca型。地熱流體儲存和運移在斷裂破碎帶和巖石裂隙之中。估算區內地熱田最大地熱流體循環深度2357.65m~4830.11m之間,最大熱儲溫度79.24℃~130.04℃。

地熱流體(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及周邊基巖裂隙水側向徑流補給;同時,推測深部地熱流體通過深大斷裂帶運移至盆地,也成為盆地熱儲賦存的地熱流體的另一補給水源,亦是該盆地熱儲熱量的一個補給源。

3 區內地熱資源地質特征

3.1 構造斷裂帶

廣東地熱田主要受北東向區域深大斷裂構造控制。區內多次構造運動和多期次巖漿入侵,斷裂帶及次級斷層或巖體破碎、張性節理裂隙,為地熱流體儲存和運移提供了空間和通道。區域上大部分地熱田沿深大斷裂帶呈線狀(串珠狀)分布,多位于深大斷裂軸線及其附近以及斷裂交匯部位。其余多分布于各深大斷裂之間,局部受衍生次一級北西向斷裂或羽狀斷裂群影響。據統計,廣東315處隆起山地型地熱田中,238處與深大斷裂密切相關(圖2)。

圖2 廣東省地熱顯示與斷裂構造關系圖Fig 2.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thermal Display and Fault Structu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3.2 巖漿巖侵入體

地熱田分布與巖漿侵入活動相關。區內315處隆起山地型地熱田中,132處(占42.4%)分布于巖漿巖體中、后期侵入的巖脈附近或巖體與圍巖接觸帶(圖3),其中未考慮沉積巖層覆蓋但極可能與地熱有關的隱伏巖體。

圖3 廣東省地熱顯示與巖體關系圖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thermal Display and Rock Mass in Guangdong Province

4 區內隆起山地型地熱系統成因

地熱系統成因需具備熱源、冷水源、水補給通道、地熱流體上升通道、熱儲(含水帶)等條件。即:大氣降水、地表水體或常溫地下水經基巖裂隙下滲,深循環過程中汲取正?;蚱叩責岜尘跋卤簧畈繜崃骷訜岬膸r石熱量,在適當位置(如遇貫通地表與深部斷層裂隙)上升出露或經人為工程揭露而顯示(圖4)。

圖4 隆起山地型地熱資源成因示意圖Fig 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Genesis of Uplift Type Geothermal Resources

該地熱成因模式中,地熱熱量主要源自大地熱流量的貢獻,可通過熱儲溫度估算、地熱流體循環深度估算結果及地熱背景分析推斷,反演這種地熱成因模式的可能性。如陽江新洲地熱田千米地熱鉆,揭露地熱流體最高溫110.2℃,揭露位置埋深725m。據地球化學溫標和當地地溫梯度估算熱儲溫度和地熱流體循環深度值分別為160℃和4000m(圖5)。即在當地地熱背景條件下,地下水必須且可以在約4000m深部的深循環中從高溫巖石獲得足夠熱量,形成160℃地熱流體(圖6)。據此新洲地熱田形成條件為:地熱田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帶,大地熱流背景值較高,與該區中新生代巖漿巖及斷裂構造活動頻繁密切關聯,以及與沿海地帶地殼較薄有關。斷裂破碎帶構成了地下水儲存和運移空間,并提供了深部地熱流體循環與上涌通道。地熱水來自深部循環熱液或受其熱傳遞影響,加上控熱斷裂為上部封閉型斷裂構造,同時巖石及其風化帶組成的巨厚蓋層起到阻緩地熱散失作用。

從整個地熱系統溫度場變化分析,補給區冷水向下補給徑流過程是一個升溫過程。上升排泄區是一個降溫過程,地熱流體上升中受圍巖地溫遞減影響和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當地熱流體處于未揭露的天然狀態,與圍巖間有一個熱量傳遞相對平衡狀態,流體溫度與圍巖溫度一致。當流體被揭露自流時,流體對熱量的傳遞速度較巖石快,其溫度會逐漸高于圍巖(圖7)。10月31日顯示停鉆前井內流體處于非自流狀態,其與井壁巖石溫度應是相對一致的,停鉆后地熱流體處于自流狀態。由于地熱流體受下部熱液熱傳遞影響,溫度上升較快,測溫曲線向右移動,流體溫度逐漸高于同深段圍巖溫度,印證了熱源來自更深部位。

圖7 新洲地熱田千米孔740m深時孔內溫度剖面(a)及梯度剖面(b)Fig 7. Temperature Profile (a)and Gradient Profile(b)of The Kilometer Borehole at A Depth Of 740m in Xinzhou Geothermal Field

在目前技術條件下,直接揭露高溫熱儲可行性很低,揭露與高溫熱儲連通的裂隙通道或淺部熱儲是獲得高溫地熱資源的關鍵。

5 結 論

(1)廣東水熱型地熱資源豐富并分布廣泛,主要為隆起山地型熱儲區,可劃分為巖溶型層狀熱儲區和裂隙型帶狀熱儲區兩類。

(2)隆起山地型地熱資源成因機制為:地下水接受補給后沿基巖裂隙下滲,在深循環中對流汲取熱量,通過構造裂隙上升出露。

(3)熱儲形成及地熱田分布與斷裂構造帶和巖漿侵入活動有關,揭露與高溫熱儲連通裂隙通道或淺部熱儲可能是獲得高溫地熱資源的關鍵。

猜你喜歡
熱田斷裂帶巖溶
冷凍斷裂帶儲層預測研究
某石灰巖礦區巖溶涌水治理處理方法
依蘭—伊通斷裂帶黑龍江段構造運動特征
河南通許凸起東部(睢縣—商丘段)地熱田熱儲特征及資源評價
河南通許凸起尉氏段地熱田熱儲特征及資源評價
探討巖溶區高速公路勘察技術方法
高密度電法在巖溶區隧道勘察中的應用
正定新區發現一處大型地熱田
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克-夏斷裂帶構造特征新認識
土壤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對天津地區地熱田異常的指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