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冰雪旅游發展模式及其體系建構

2024-01-18 10:26楊建平郭新瑜陳虹舉
冰川凍土 2023年6期
關鍵詞:滑雪場冰川全域

楊建平, 唐 凡,2,3, 郭新瑜,2, 陳虹舉

(1. 中國科學院 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 2.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3. 吉首大學 旅游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4. 蘭州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0 引言

冰雪旅游隸屬于生態旅游范疇,是以冰雪資源為主要旅游吸引物而開展的所有旅游活動形式的總稱[1]。人類滑雪最早于一兩萬年前起源于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隨后傳到北歐、俄羅斯等地區[2-3]。近代滑雪起源于19世紀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區,此后經過萌芽、起步、發展、擴張和升級五個發展階段[4],由發端時的運動為主、旅游為輔,逐漸形成運動與旅游緊密融合的現代滑雪旅游產業化發展特征,滑雪旅游目的地也由挪威和瑞典擴展到全世界。目前,全球滑雪旅游業已形成五大集聚區:阿爾卑斯山區、北美地區、亞太地區、東歐及中亞地區、西歐地區[4]。其中,不論是滑雪場數量,還是滑雪勝地規模,阿爾卑斯山地區均位列世界首位。就冰川旅游而言,其起源于19 世紀40 年代,早期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落基山脈和新西蘭南島等地區[5-6]。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可達性的提高和旅游消費需求的上升,冰川旅游逐漸從小眾游發展到大眾觀光、休閑、體驗等旅游活動,旅游目的地也拓展到全球高山地區與高緯度地區。目前全球冰川旅游業基本形成六大區,分別為北美區、南美區、北歐區、阿爾卑斯山區、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新西蘭地區,各區旅游目的地代表國家分別為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冰島和挪威、瑞士和奧地利、中國和尼泊爾、新西蘭?;赥ripAdvisor 平臺上游客對冰川旅游地的評論,北美區、南美區和阿爾卑斯山區冰川旅游最為火熱,是全球主要冰川旅游地[7]。

無論是滑雪旅游,還是冰川旅游,盡管中國起步較晚,但在冰雪旅游擴張和多樣化升級發展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冰雪旅游起點較高,加之2015 年7月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后一系列政策的強勁推動,冰雪旅游迅速崛起,冰天雪地正在加快轉變成“金山銀山”。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3)》[8],2021—2022 年冰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次達3.44億,冰雪休閑旅游收入為4 740 億元?;诔笠幠5挠慰褪袌?、火熱的冰雪旅游項目投資以及政府層面打造冰雪經濟的引領,中國冰雪旅游不僅正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而且也日漸成為國際冰雪旅游的熱點區。

中國冰雪旅游的崛起大大促進了冰雪旅游的研究。第24 屆冬奧會申辦成功使2015 年成為中國冰雪旅游研究的一個分水嶺。2015 年之前,研究主體主要是科研院校的科研工作者,研究內容一方面主要是對國外滑雪旅游演變、發展趨勢、發展模式、主要經驗等進行總結[4,9-13],以期為中國滑雪旅游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另一方面主要聚焦國內冰雪旅游資源特征[14-17]、開發利用[15-22]、旅游形象[22-23]、市場營銷[24-25]、發展模式[26-27]、可持續發展策略[12,17,28-30]、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對冰雪旅游的影響與適應對策[31-32]等方面。就研究區而言,這個時期主要集中于東北黑龍江和吉林省、新疆阿勒泰[33]以及我國西南部這個“大三角”地區。其中,東北地區和新疆阿勒泰地區的研究主要關注冰雪旅游與冰雪運動[11-13,22-25,27-28,30,33],而西南地區聚焦于冰川旅游[14-21,26,29,31-32],區域差異性特征明顯。上述研究中,盡管有少許涉及冰雪旅游發展模式,但主要關注具體景區冰川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與省級冰雪經濟發展模式,且處于初探階段[26-27]。這期間,2009 年12 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34],之后,2013 年厲新建等[35]首次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將“全域旅游”定義為“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2017 年國家旅游局(現文化和旅游部)進一步將“全域旅游”概括為“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公共服務優化、綜合統籌管理、整體營銷推廣,促進旅游業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努力實現旅游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最大限度滿足大眾旅游時代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發展新模式”[36]。2015 年以來,隨著全域旅游發展,冰雪旅游研究出現視角多樣化、研究主體多元化、研究全域化特征。就研究視角而言,除了對冰雪旅游資源價值[37]、適宜性[38-39]、創新發展及其策略[40-43]、游客滿意度[44-46]等常規問題進行深度研究之外,全域旅游背景下,冰雪產業發展,尤其是冰雪產業與互聯網、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47-52]成為該時期研究的突出亮點,冰雪旅游研究由基礎研究趨向應用基礎研究方向。就研究主體而言,冰雪旅游研究不再是科研院校的研究者的專屬,政府部門機構、企業、網絡服務平臺等亦成為冰雪旅游研究隊伍中的生力軍。譬如,隸屬文化和旅游部的中國旅游研究院、深圳市中投顧問有限公司、奇創旅游集團、馬蜂窩旅游、天貓滑雪、滑唄、樂冰雪、雪族科技、去滑雪吧(GOSKI)等。就研究區域而言,從東北、新疆和西南這些重點冰雪旅游地區發展到中國全域尺度[38,40,47,50,52-54]。

總之,隨著冰雪旅游走向大眾,其在冰雪經濟中核心引擎作用的顯現助推了中國冰雪旅游研究的熱潮,使其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格局,研究內容上更加關注冰雪產業及其發展。然而需要提及的是,不僅是科技界,還是企業、行業界,所研究的冰雪旅游實際上主要是滑雪旅游與冰雪運動,并未包括冰川旅游,冰川旅游及其研究仍屬小眾化。其次,盡管自2015年以來,出版、發布了冰雪藍皮書[55-56]、冰雪產業白皮書[57-60]、《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8,61-64]、《中國冰雪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65-66]等系列報告,但這些報告主要聚焦產業發展動態、市場運營、經濟效益、投資預測等,側重經濟、商業層面,鮮少研究中國冰雪旅游發展模式及其區域差異與體系構成。鑒于上述兩點原因,論文秉承旅游系統與旅游地理學思想,在展現中國冰雪資源自然稟賦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礎上,通過詳細分析中國冰雪旅游發展過程,闡明中國“冰雪+”全域旅游模式的發展經緯,解析該發展模式的機制;通過分析中國冰雪旅游發展模式的區域差異性,構建“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架構體系。文中全面呈現了包括冰川旅游在內的中國冰雪旅游的發展狀況、面臨問題、并提出應對建議,以期為地區與國家冰雪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1 冰雪旅游概念探討

何為冰雪旅游?總覽當前學界研究,定義多種多樣。表1 展示了6 種有代表性的概念,它們具有一個共性特征,均以冰雪氣候資源為基礎、依托或旅游吸引物,認為冰雪旅游具有觀賞性、參與性、體驗性與刺激性等特點。已有這些研究中,定義是冰雪旅游,但其研究的只是雪旅游,不包含冰;其次,未考慮冰雪科技發展引發的冰雪資源延拓,即人造冰雪。同時,這些研究視角不同,致使概念在冰雪文化、冰雪運動、休閑度假、季節性、自然性方面有所側重,從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文中對冰雪旅游概念作較深入探討。冰雪旅游,乃“旅游”名詞前冠以“冰雪”二字限定詞,其仍為一種旅游類型,具有旅游的一般性特征。相區別于其他旅游,冰雪旅游的獨到之處在于其旅游目的地以冰雪資源為主要吸引物。根據冰與雪的來源,分為自然冰雪與人造冰雪;根據自然冰的形成,分為河冰、湖冰、冰川冰。這樣將冰雪旅游定義為以自然與人造冰雪資源為基礎,以冰、雪自然景觀及其產生的所有人文景觀為旅游吸引物而開展的旅游活動或項目,集游覽觀光、度假體驗、運動健身、競技賽事、休閑娛樂、科考探險、研學科普為一體,具有觀賞性、參與性、體驗性、刺激性、健身性等特點。根據吸引物的不同,可將冰雪旅游分為冰雪觀光、冰雪運動、滑雪旅游、冰川旅游、冰雪藝術品欣賞、冰雪娛樂等形式。隨著冰雪科技的日益發展,其已突破季節限制,成為一種全域、四季的旅游活動。

表1 已有冰雪旅游概念及其共性與差異Table 1 Existing concepts of ice and snow tourism and their commonness and differences

2 中國冰雪旅游發展過程

2.1 冰雪自然稟賦

中國位于北半球中低緯地區,是世界冰雪發育大國?;?980—2010 年被動微波遙感的中國日雪深分布數據[68](圖1),降雪主要發生在福州—廣州—南寧一線以北地區[69],穩定積雪區(連續積雪日數超過60 d·a-1)廣袤,范圍達339×104km2。其中,青藏高原地區穩定積雪范圍最大,東北、內蒙古地區次之,新疆穩定積雪范圍最?。?0]。就積雪深度而言,盡管中國大部分地區最大積雪深度極端值僅20 cm 左右,但西部的新疆阿爾泰和伊犁河谷地區最大積雪厚達80~90 cm,東北北部和東部地區為40~50 cm,長江中下游地區冬春大雪亦可形成厚40~50 cm的暫時積雪[69,71]。

圖1 中國冰雪資源、滑雪場與冰川旅游景點分布Fig. 1 Map showing distributions of snow and glacier resources, ski resorts and glacier tourism attractions in China

中國滑雪場的位置信息數據至今未見諸公布或出版,故在滑雪相關研究中,學者們從百度在線地圖中獲取之。Deng 等[72]在研究中國滑雪適宜性時,收集了598 家滑雪場。根據百度地圖坐標拾取系統,文中獲取了2022 年中國室內外滑雪場合計754 家,其中室外滑雪場685 家,室內滑雪場69 家(圖1),包括已經或暫時停業的滑雪場,而2021—2022 雪季中國實際處于對外營業狀態的滑雪場總數為692家[60]。中國滑雪場的分布基本與積雪分布一致,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及其以北穩定積雪區、東北-內蒙古穩定積雪區、華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青藏高原穩定積雪區范圍雖然最大,但因海拔高,滑雪場主要分布于東部邊緣的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海拔較低地區。

中國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山地冰川最發育的國家,據《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數據,共發育有現代冰川48 571 條,面積5.18×104km2,冰儲量0.43×104~0.47×104km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的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西北的天山、阿爾泰山等高山區[73-74](圖1)??傮w上,中國冰雪資源具有北向南、西向東減少趨勢。青藏高原及其周邊以及西北地區高山區地勢高,積雪、冰川、河湖冰共存;東北地區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三級階梯,雖然有大小興安嶺與長白山山脈,但海拔相對較低,不發育冰川,主要富集積雪和河湖冰;東北地區以南、橫斷山脈以東與南嶺以北地區,主要為季節性、暫時積雪。冰雪資源的這種分布特點使中國冰雪旅游亦具有地域特色,比較優勢顯著。

2.2 “冰雪+”全域旅游模式的發展經緯

近年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多樣化與快捷化,為冰雪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與便捷的交通條件。同時,社會經濟發展極大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表現得更加自信,追求獨立、個性,在旅游方面,更熱衷于刺激性與體驗性強的產品,為冰雪旅游這個傳統的“冷資源”熱起來,并迅速崛起提供了強大的客源市場??v觀近幾十年來中國冰雪旅游發展的漫漫歷程,以2015年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成功第24 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時間節點,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15 年之前,為漫長探索期,中國冰雪旅游格局基本形成;2015 年及之后,為快速全面發展期,在國家全域旅游戰略、北京冬奧會與一系列政策措施紅利的多重契機下,形成了“冰雪+”全域旅游模式。

(1)2015年之前:漫長探索期

從20 世紀60 年代伊始至2014 年,中國冰雪旅游從東北地區起源、南展東擴西進形成三足鼎立、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崛起與南方全面開花的基本格局,走過了漫長的探索之路。

東北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寒冷,積雪期長達4個月以上,積雪較厚且雪質優良,得天獨厚的冰雪氣候資源、悠久的冰雪文化歷史使東北地區成為中國冰雪旅游的發源地。1963 年第一屆哈爾濱“冰燈游園會”的舉辦開啟了中國冰雪旅游的大門[27],也使黑龍江省成為實至名歸的冰雪藝術的搖籃,1985 年在傳統“冰燈游園會”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冰雪活動為內容的國際性節日“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該節成為展示黑龍江省冰雪旅游的一個窗口?;┞糜畏矫?,1982 年吉林松花湖滑雪場投入使用,1984年黑龍江省第一家旅游滑雪場桃山滑雪場建成,1986 年建成當時中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性滑雪場——黑龍江亞布力滑雪場,從此中國大眾滑雪旅游開始起步(圖2)。1988年哈爾濱創辦了太陽島國際雪雕藝術博覽會(簡稱雪博會),此后每年舉辦一屆,延續至今。在1990 年前,中國冰雪旅游主要集中于黑龍江省,該省擁有當時中國僅有7 家滑雪場中的6家,而且有“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的加持,在東北冰雪旅游界一枝獨秀。但這個時期,冰雪旅游主要是單個資源的各自開發利用,譬如雪雕、冰燈、滑雪等,各種冰雪旅游資源尚未得到有機整合,冰雪旅游產業融入當地經濟發展程度有限。

圖2 “冰雪+”全域旅游模式的形成過程Fig. 2 Map showing formation process of “ice and snow +” all-for-one tourism mode in China

20 世紀90 年代,黑龍江省在冰雪旅游方面“更上一層樓”,相繼落成中國·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哈爾濱迪士尼冰雪游園會等一批冰雪主題公園[30],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的內容,使冰雪節成為囊括藝術、文化、運動、美食、經貿洽談、休閑觀賞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冰雪盛會,也使冰雪活動開始融入大眾日常生活?;┞糜畏矫?,1996 年哈爾濱亞布力獲得了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舉辦權[3],2009 年又承辦了第二十四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雪上項目[70]。國際大型冰雪賽事的舉辦,既提升了黑龍江省滑雪場的聲譽,又推動了滑雪從競技運動進一步走向大眾旅游。冰雪節與大型冰雪賽事舉辦極大促進了黑龍江省冰雪旅游的發展,也使黑龍江成為當時中國冰雪經濟大省。

在黑龍江冰雪旅游大放異彩的同時,20世紀90年代中國冰雪旅游開始向南、向西、向東發展。吉林省后來居上,1991 年吉林省創辦了“中國·吉林國際霧凇冰雪節”,以霧凇冰雪為核心,在吉林形成了“冰雪+”(體育、文化、藝術、經貿、娛樂等)旅游活動。在滑雪旅游方面,1995 年建成規模較大的吉林北大壺滑雪場,2003 年瓦薩滑雪節落戶長春凈月潭,“中國長春凈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的舉辦逐漸使長春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滑雪運動的中心,2006 年以來陸續承辦了越野滑雪世界杯短距離總決賽、第七屆亞洲冬季運動會、越野滑雪世界杯等國際性大型冰雪賽事,顯著提升了吉林省冰雪旅游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圖2)??傊?,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吉林省依托自身冰雪資源優勢,通過打造富有特色的霧凇冰雪節和國際越野滑雪節,使東北地區以黑龍江省一枝獨秀的冰雪旅游的地域范圍向南擴展,并在黑龍江省雪雕、冰燈、滑雪等旅游項目基礎上,創新性地開發了霧凇、滑野雪,豐富了東北地區冰雪旅游項目或活動的多樣性。這樣,東北地區形成了以冰雪為核心載體,以冰雪節為有效抓手,將冰雪藝術、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自然景觀、溫泉康養、地方民俗等資源整合為一體,融入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并通過舉辦國際國內大型冰雪競技賽事這一途徑,提升了東北地區冰雪旅游品牌、知名度與國際影響力,推動冰雪旅游成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亦使東北地區成為中國冰雪旅游的“極核”之一。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以北京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泛京津冀地區,包括河北、天津、山西、河南、山東和內蒙古中部)與新疆地區成為繼東北地區之外的中國冰雪旅游的后起之秀。泛京津冀地區冰雪旅游起步晚于東北地區,但依托燕山、太行山山地與適宜的冰雪氣候資源,優越的區位優勢,發達的交通網絡,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龐大的近距離客源地市場,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首都經濟圈經濟政策的加持,一經興起就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1996 年北京周邊第一家滑雪場塞北滑雪場建成,之后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滑雪場,諸如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的多樂美地滑雪場、萬龍滑雪場、云頂滑雪場、長城嶺滑雪場、太舞滑雪場,北京懷北國際滑雪場、北京軍都山滑雪場,天津薊州國際滑雪場等相繼涌現,成為緊鄰東北地區的中國滑雪旅游的重要集聚區、國際國內冰雪賽事舉辦的首選地,因而成為東北地區的有力競爭對手(圖2)。為滿足大眾對冰雪旅游上漲的需求,推動滑雪旅游融合發展,2001年伊始,河北省創辦了“中國·崇禮國際滑雪節”、北京市創辦了“北京懷柔國際滑雪節”等,將發展之初單純的滑雪逐漸與生態、文化、體育、旅游相互融合,推動冰雪旅游向觀光休閑、節慶賽事、運動體驗等復合式方向發展。

新疆地區是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又一個中國冰雪旅游集聚區。新疆位于亞洲大陸腹地,是典型的干旱區和多民族聚居區,又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要道。與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不同,新疆既擁有豐富的冰川資源,又擁有廣泛深厚的積雪資源,還擁有以“古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歷史文化和47個少數民族的多樣民族文化,這為新疆絢爛的冰雪旅游奠定了多彩的底色。新疆阿勒泰地區雖是“人類滑雪最早起源地”[2-3],但新疆現代冰雪旅游起步晚。1996 年烏魯木齊周邊地區第一家滑雪場新疆陽光滑雪場建成,之后新疆白云國際滑雪場、新疆絲綢之路滑雪場、新疆阿勒泰將軍山滑雪場、天山天池國際滑雪場、新疆雪蓮山高爾夫燈光滑雪場、維斯特滑雪場等一批著名滑雪場投入運營,成為繼東北地區、泛京津冀地區之后的中國第三大滑雪旅游集聚區[50]。為激發冬季旅游,1997 年新疆首次提出了以冬季冰雪旅游產品與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相結合的冰雪旅游發展思路,設計推出“新疆冰雪風情游——一張機票游新疆”產品,此后相繼推出了“冰雪旅游節”、“天山天池冰雪風情節”、“絲綢之路冰雪風情節”、“冬季博覽會”、“中國西部冰雪旅游節”、“阿勒泰國際冰雪節”等一系列文化節慶活動,大力推廣和宣傳新疆冰雪旅游及休閑娛樂項目。與此同時,新疆絲綢之路滑雪場、天山天池國際滑雪場、新疆阿勒泰將軍山滑雪場通過承辦第十三屆冬季運動會、全國大眾滑雪邀請賽、全國高山滑雪錦標賽等全國性冰雪競技賽事,進一步提升了新疆冰雪旅游在中國冰雪旅游行業中的地位。在滑雪旅游高歌猛進之際,新疆憑借其境內的巍巍高山與冰川,加大冰川旅游開發。2009 年在新疆西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世界著名“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裙帶下建成慕士塔格冰川公園,2013 年新疆阿克蘇地區西天山托木爾峰冰川群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東天山的博格達-天池景區又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新疆冰川旅游亦開始煥發勃勃生機(圖2)。

相對而言,我國南方地區冰雪資源不足,但依托局部中高山地區較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巨大的冰雪旅游需求和市場潛力,20 世紀90 年代末以后,高山滑雪場零星出現在南方地區(圖1)。1998 年,四川西嶺雪山滑雪場建成,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地區規模最大、檔次最高、設施最完善的大型高山滑雪場,2004年湖北建成神農架滑雪場,2010年浙江建成大明山萬松嶺滑雪場等。據已有數據[75],2015 年南方10 省市(浙江、江蘇、四川、重慶、貴州、云南、湖北、湖南、廣東、福建)合計只有69 家滑雪場,約占當年全國滑雪場總數的12%。

不同于冰雪資源相對缺乏的南方地區,雄踞中國西南的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是中國冰雪資源范圍最大、類型最為齊全的地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 m 以上,素有“雪域高原”之稱,是除北極、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高原面及周邊分布有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橫斷山、祁連山等高山,這些高山終年積雪,孕育了為數眾多的冰川,成為藏文化的發源地與藏族同胞的精神寄托。自然景觀與藏文化、茶馬文化和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等人文景觀完美結合,使青藏高原成為吸引人們樂此不疲的旅游地。盡管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冰雪資源豐富,但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滑雪場主要分布于高原邊緣海拔3 000 m 以下的地區。至2015 年西藏無滑雪場,青海省只有3家[75]。高亢地勢導致的氣候舒適度較差、交通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距離客源地市場遠等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在滑雪旅游方面缺乏優勢。但其冰川旅游,令其他地區難以望其項背。1986 年甘肅省七一冰川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中國首個以冰川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景點[16,54],隨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簡稱甘孜州)瀘定縣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1987 年)、四川省岷山雪寶頂冰川(1993年)、梅里雪山明永冰川(20世紀90年代后期)、西藏自治區念青唐古拉山東南米堆冰川(2007 年)、四川省達古雪山達古冰川(2007 年)、云南省玉龍雪山白水河1 號冰川(2009 年)相繼得到開發與運營(圖1和圖2)。據已有研究,云南省麗江玉龍雪山景區2007 年接待游客量達到190 萬人次,成為整個麗江地區旅游業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是麗江古城景區)[19],支撐旅游業成為麗江地區的主導產業。相較麗江玉龍雪山景區,海螺溝冰川、達古冰川、梅里雪山冰川、米堆冰川景區接待游客量較小,分別為63.49 萬人次(2013 年)、9.05 萬人次(2013年)[76]、5 萬人次(2002 年)[77]、4.5 萬人次(2013年)[78],這些景區在當地增加就業、提高生計收入、脫貧致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冰川資源豐富,開發冰川旅游不僅可發揮冰川資源的旅游價值,而且可極大促進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然而,冰川旅游起步晚,開發有限,發展進程緩慢,模式相對單一,在青海、西藏主要為觀光游;在海洋型冰川開發較好的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因融合了溫泉、森林、少數民族文化,形成觀光+度假游。

綜上所述,自20世紀60年代至2014年,中國冰雪旅游經歷了50余年漫長的探索發展。地域上,由東北起源,逐漸擴展至全國各地,形成三足鼎立(東北地區、泛京津冀地區和新疆地區)、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崛起(青海、西藏、甘肅、四川、云南)與南方全面開花的基本格局。在冰雪資源的開發上,由雪、冰、河湖冰至霧凇、冰川,類型多樣化;就冰雪旅游形式而言,由賞冰燈、觀雪雕、溜冰場到看霧凇、滑雪、觀賽事、覽冰川,產品多元化。冰雪旅游開始或已經融入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力量。

(2)2015年以來:快速全面發展期

2015 年7 月,北京、張家口獲得2022 年第24 屆冬奧會主辦權后,國家層面相繼出臺了《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2016—2020 年)》《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 年)》《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 年)》《冰雪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 年)》等與冰雪有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國冰雪旅游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機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在供給側方面,滑雪場數量大幅增加,空間分布上呈現一橫(“三北”:西北、華北和東北)三縱(華東、華中和西南)。根據《中國滑雪產業核心數據報告(2015—2019)》[74],2015 年全國新增滑雪場108 家,是有史以來滑雪場建設增加最多的一年,2019年滑雪場數量達到歷史最多,為770家。在省級層面,相較于2015 年,2019 年河北滑雪場增加最多,達到21 家,其次為山西,17 家,山東和內蒙古并列為16家。在大區尺度上,西北地區增加最多,達到50家,新疆繼續穩坐頭把交椅,陜西與甘肅發展比較亮眼,寧夏與青海稍遜;華北地區增幅位列第二,為41 家;在東北地區,漫長探索期三?。ê邶埥?、吉林和遼寧)滑雪旅游已相對成熟,2019年滑雪場增幅小,三省合計為19家,但東北地區(包括內蒙古)仍穩居各大區之首,滑雪場數量總計為249 家,整個三北地區2019 年滑雪場數量高居541家,占比超過70%;縱向空間上,不論是增加幅度,還是擁有的滑雪場數量自華東、華中向西南依次減少,分別為29、26、17 家(增幅),111、70、43 家(滑雪場總數量)。就冰川旅游而言,這個階段新增景點僅有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八宿縣內的來古冰川(2017年)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內的奧依塔克冰川(2018年)兩處,原七一冰川、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祁連山西段的透明夢柯冰川、八一冰川景點因水源地保護與生態建設而停止營業。在需求側方面,冰雪旅游熱情空前高漲,2015 年總滑雪人次為1 250 萬,到2019 年達到2 202 萬,5 年增加約76%。大香格里拉地區(包括藏東南、滇西北和川西)冰川旅游火熱,以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溝冰川景區為例,2015—2021 年,旅游人次從125.98 萬躍升至242.49萬,增加約92%,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6.67億元,增加了100.7%。冰雪旅游的發展不僅為旅游目的地地區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亦帶動了國產冰雪裝備制造業、冰雪賽事服務業、冰雪運動培訓服務業、冰雪市場預測與投資咨詢業等相關行業從無到有,日益壯大。

在北京冬奧會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冰雪運動、冰雪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2015 年國家層面提出全域旅游,2018 年國務院辦公廳引發《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著力推動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在這一《意見》的推動下,各地區發揮各自旅游資源優勢,深入挖掘、重組、優化、整合冰雪旅游要素與其他經濟社會資源,推進冰雪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逐步形成“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

綜上所述,不論是東北地區、泛京津冀地區、新疆地區,還是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冰雪旅游都有一條清晰的發展主線,那就是從單一產品向多產品有機組合,從單一模式趨向復合模式。冰雪全域旅游的雛形在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已初步出現,2015 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及其一系列政策措施紅利與全域旅游國家政策的提出,從宏觀戰略引領與實操政策經濟兩方面疊加驅動,形成“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中國冰雪旅游不僅實現了“量”的躍升,帶動了冰雪產業的發展,而且與其他旅游資源、經濟社會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優化區域經濟結構,推動、促進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

3 中國“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機制與架構體系

3.1 “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及其機制

“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衍生于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是一種涵蓋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多元目標,政府、企業、居民多元主體參與,交通、住建、電信等多部門協調,食住行游購娛學觀多產業融合,適應市場、創新開發、注重保護、穏速高質、尊重文化特色的發展模式。該發展模式中,冰雪及其衍生資源是旅游核心吸引物。在全域旅游理念下,以冰雪資源為核心,通過對地方自然(森林、草地、湖泊、溫泉、氣象、地質地貌等)、社會(文化、健康養生、體育、特色村落、歷史遺址、民族風俗、節慶等)、經濟(農業、水利、商貿、科教等)資源要素進行深度挖掘、有機整合、優化提升,形成冰雪+景觀觀賞、冰雪+文化、冰雪+體育賽事、冰雪+康養、冰雪+研學、冰雪+娛樂活動等多種旅游發展模式,衍生形成以冰雪為載體的觀光、休閑度假、冰雪運動、體育競技、科普研學、科學探險等多門類跨界旅游產品,提高冰雪旅游吸引能力,賦予冰雪旅游額外附加價值,并以“冰雪+”旅游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多部門協調,優化管理與服務,帶動地方多產業融合發展,形成“1+1>2”的協同效應,實現多目標、效益優化(圖3)。

圖3 “冰雪+”全域旅游內生-外衍機制Fig. 3 Endogenous-exter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ice and snow +” all-for-one tourism

3.2 “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區域差異性與體系構成

冰雪資源稟賦、人文底蘊、冰雪旅游發展歷史、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等的異同導致中國“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性。

相較其他地區,東北地區冰雪旅游起步早,發展歷時較長,以冰雪為核心的相關產業更為成熟,形成了冰雪+藝術產業、冰雪+體育產業、冰雪+康養產業、冰雪+裝備制造產業、冰雪+美食產業、冰雪+研學/素拓等冰雪旅游發展模式。黑龍江省亞布力滑雪度假區是該模式的典型代表,區內以滑雪為核心吸引物,同時開發出雪雕、冰雕等藝術產業,森林溫泉、度假村等康養產業,熊貓館、雪山水世界等主題公園,同時滑雪裝備器械產業也紛紛入駐,從而在冰雪旅游帶動下實現多產業融合發展。

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與北京冬奧會的帶動,京津冀地區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冰雪體育賽事中心,2018—2019 年舉辦了國際、國內不同級別賽事,并協辦了京津冀青少年滑雪比賽與京津冀越野滑雪挑戰賽,2020 年在翠云山銀河、萬龍、富龍、長城嶺、云頂、太舞、多樂美地等滑雪場舉辦了多項冰雪賽事,2022 年更是承辦了第24 屆冬奧會的各種冰上、雪上項目(圖4)。而且在北京冬奧會影響下,在休閑度假游方面,通過建設冰雪小鎮,形成賽事型、度假養生型、運動休閑型特色模式;通過開展世界公園冰雪嘉年華、建設冰雪樂園,并與自然森林生態公園相結合,形成冰雪+景觀觀賞+娛樂活動模式;在文化方面,挖掘已有古都文化、草原文化、長城文化等,并與奧運會帶動形成的雙奧文化結合,形成冰雪+文化模式;近年來研學游興起,京津冀地區憑借冬奧遺產與日益開展的冰雪運動教育,形成了冰雪+研學模式;冰雪裝備方面從無到有,陸續建成了北方軍民融合山地冰雪裝備產業園、京張奧卡賓冰雪產業園、張家口高新區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等,形成了冰雪+裝備器械服裝制造業模式。京津冀地區冰雪旅游雖然具有與其他地區共性的發展模式,如冰雪+體育、冰雪+自然景觀、冰雪+研學、冰雪+裝備制造等,但其冰雪體育賽事及其相關旅游產品尤具特色(圖4)。張家口崇禮區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該區是聞名遐邇的冰雪體育賽事旅游目的地,多次舉辦國際頂級滑雪賽事及國內外大眾滑雪賽事,圍繞著冰雪體育賽事,崇禮區形成了冰雪+體育賽事、冰雪+裝備器械、冰雪+度假休閑、冰雪+冬奧研學等冰雪體育賽事發展模式。

圖4 京津冀地區以冰雪體育賽事為核心的“冰雪+”發展模式Fig. 4 “Ice and snow +” development mode of ice and snow sport events taken as the core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與中國其他地區不同,高山冰雪+綠洲+荒漠的這種景觀格局構成了西北地區冰雪旅游的基調,自古絲綢之路要道形成的絲路文化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67],成為冰雪旅游的“魂”。在此基礎上,西北地區冰雪旅游形成了冰雪+民族體育、冰雪+文物古跡、冰雪+民族風俗、冰雪+大漠風光、冰雪+西域風情、冰雪+文化節慶等發展模式,概言之為陜甘寧新冰雪-絲綢之路文化發展模式。內蒙古自治區東西跨度大,其西部不論是生態景觀,還是文化,更貼近西北地區,故將其歸入陜甘寧新冰雪-絲綢之路文化發展模式。該模式突出了絲綢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與冰雪旅游的有機融合,賦予了冰雪旅游文化內涵,挖掘了冰雪旅游文化價值,從而使之區別于東北、華北、西南等地的冰雪旅游發展模式。烏魯木齊市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烏魯木齊自身擁有豐富的冰雪資源,加之其本身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有著濃郁的絲綢文化和民族文化,現已形成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絲綢之路+冰雪旅游+民族風情”特色旅游產品組合,并推出“絲綢之路冰雪風情節”等文化節慶,同時聯動周邊吐魯番、石河子、五家渠、阜康、奎屯、昌吉,形成城市旅游圈協作聯動、共同發展的態勢。

青藏高原地勢高亢,氣候寒冷,高山終年積雪,山地冰川廣布,凍土生境孕育了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適應高寒環境為惡劣環境增添靈動與生機的野生動物,與古已有之自然崇拜的藏文化,使其充滿神秘色彩。因此,以冰雪為核心,在高原形成了冰雪+天氣氣象、冰雪+草甸+湖泊+河流+野生動植物自然景觀、冰雪+經幡+瑪尼堆人文景觀、冰雪+藏文化、冰雪+科考等自駕探險、觀光游覽模式。

就地理位置而言,四川、云南屬于南方地區,但四川西部與云南西北部為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的嶺谷地區,該地區與藏東南一起被稱為大香格里拉地區[15-16],四川和云南兩省的野外滑雪場主要位于該區,故下文的南方地區不包括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在大香格里拉地區,雖然有諸如西嶺雪山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勝地,但冰川資源具有“四季常青”的特點,賦予了該地區具有其他冰雪旅游地無可比擬的吸引力。以冰川資源為核心,大香格里拉地區形成了冰川+古城、冰川+溫泉+康養、冰川+宗教景觀、冰川+科考+科普+研學等休閑度假模式。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溝冰川景區是我國典型的冰川旅游地,通過挖掘和組合區內森林、溫泉、地質地貌、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等旅游資源,同時衍生出觀光、科考、科普、研學、康養、度假等多種功能,并積極創辦國家級度假區,從而形成以冰川為核心打造的多資源多功能的觀光度假模式。

南方地區缺冰少雪,又無冰雪文化基礎,但受益于北京冬奧會成功申辦、舉辦和“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政策指引,以及人工造雪、造冰科技的發展,一方面,依托局部中高山地區較好的自然資源稟賦,打造了諸如湖北神農架國際滑雪場、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場、安徽大別山滑雪場等室外滑雪場;另一方面,在巨大市場、強大資金和科技支撐下,涌現了大批如上海夢幻冰雪樂園、無錫融創雪世界、廣州融創雪世界、長沙湘江歡樂城冰雪世界等室內滑雪場、滑冰場與冰雪主題樂園。切中游客獵奇、體驗、休閑度假需求,通過與科技、創意融合,南方地區走出了一條山地室外與大都市室內相結合的冰雪旅游發展道路,形成冰雪+賞雪、冰雪+運動、冰雪+科技、冰雪+民宿、冰雪+創意等休閑體驗模式。神農架位于湖北西北部,冬天雪質蓬松、少風少霧,有利于滑雪,是華中地區最大規?;﹫黾?,依托機場與高鐵打造“兩小時冰雪旅游圈”,成為南方冰雪休閑體驗發展模式的示范“高地”。

可見,中國冰雪旅游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圖5),東北地區冰雪資源得天獨厚,冰雪文化源遠流長,冰雪旅游形成內涵豐富的冰雪產業發展模式;以京津冀都市圈為內核,以內蒙古中部、山西、河南和山東為外環構成的泛京津冀地區,在北京冬奧會的帶動下形成以冰雪體育賽事為核心的“冰雪+”發展模式;西北地區的陜甘寧新與內蒙古西部依托悠久的絲路文化,形成冰雪-絲綢之路文化發展模式;青藏雪域高原,海拔高,景觀具有原真性、多樣性與稀缺性,形成自駕探險與觀光模式;大香格里拉地區發育眾多海洋型冰川,是中國最佳冰川旅游目的地,形成冰川觀光度假模式;南方地區依托資金、科技、創意,形成室內外互補的冰雪休閑體驗發展模式(圖5)。這六種發展模式組成了中國“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架構體系。

圖5 中國“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區域差異性與體系構成Fig. 5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ystem composition of “ice and snow +” all-for-on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4 中國冰雪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應對建議

4.1 面臨的問題

中國冰雪旅游發展面臨氣候變化、市場競爭等多重沖擊。

冰、雪是天氣氣候的產物,其存在、分布極易受氣候變化影響,具有高度敏感性與脆弱性。過去20年,中國穩定積雪區面積無顯著變化趨勢,但受氣溫上升影響,青藏高原、新疆、東北-內蒙古三大主要積雪區積雪日數呈顯著下降趨勢[70,79],而且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未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積雪開始的時間推遲,積雪結束的時間將提前[80],融雪時間有所提前[79]。積雪日數顯著減少的同時,近幾十年中國平均年降雪量總體也呈弱的減少趨勢,但新疆北部和東北北部地區降雪量在增加,且發生了由少雪到多雪的突變[71],表明這兩地區將可能進入多雪期。就冰川而言,過去幾十年中國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西北諸高山區的山地冰川均表現出加速消融的失衡狀態[81-84],且這種變化具有不可逆性[85]。由于亞洲高山區溫升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致使在SSP2-4.5 和SSP5-8.5 兩種情景下至21 世紀末冰川積累區面積顯著減少,屆時除天山、帕米爾高原和喜馬拉雅山高山區外,其他地區冰川積累區都將消失[86]。積累區消失,冰川得不到物質補充而處于完全融化狀態,并加速消融直至消亡。

除了氣候變化之外,市場競爭、冰雪科技是冰雪旅游發展面臨的新的沖擊。以黑龍江滑雪旅游為例,黑龍江省是中國冰雪旅游的發源地,2019 年該省擁有124 家滑雪場,在中國滑雪旅游界獨占鰲頭,但是到2021—2022雪季財年黑龍江處于營業或間歇性營業的滑雪場只有79 家,45 家停業,這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究其原因有四:①在冬奧會紅利下滑雪場數量擴張過快;②泛京津冀地區、南方地區滑雪旅游興起,成為黑龍江滑雪旅游的競爭對手,滑雪勿需再去黑龍江;③冰雪科技的發展、冰雪創意的融合,使室內滑雪、冰雪娛樂蔚然成風,游客既勿需受室外寒冷,又能盡情享受冰雪游玩的樂趣;④新冠疫情的影響。以上諸因素既減少了遠距離游客,又減少了近距離游客,致使滑雪場經營難以為繼。對于中國總體冰雪旅游而言,冰雪科技發展極大消解了冰雪旅游的地區性與季節性,增加了冰雪旅游產品的多樣化與游客的個性化選擇機會,提升了冰雪旅游的科技感與體驗感,有利于中國冰雪旅游的提檔升級,但對諸如黑龍江省等局部地區而言,冰雪科技可能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

綜合而言,近幾十年積雪日數減少,積雪開始時間推遲,結束日期提前,雪季(9 月至翌年5 月)縮短,降雪量減少,加之氣溫變暖,對滑雪場造雪和雪道維護造成很大困擾,增加了其維護運營成本,加之中國冰雪旅游“遍地開花”,加大相互之間的競爭,尤其是冰雪科技與冰雪創意發展,室內滑雪館、冰雪樂園等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致使傳統地區的冰雪旅游受到很大沖擊。氣候持續變暖,山地冰川加速消融,面積<1.0 km2的小冰川(約占冰川總條數的80%)[72]將在數十年后消亡,依托這些小冰川資源的冰川旅游未來將成為歷史,而在21世紀乃至下個世紀有可能存在的大冰川是重要的潛在旅游資源,未來隨著大冰川消融,冰川旅游的稀缺性將進一步凸顯。

4.2 應對建議

冰雪旅游是冰雪經濟的核心引擎,其目前受到長期氣候變化、市場競爭、冰雪科技等的多重沖擊,如何降低不利影響,同時遵循市場規律,助推冰雪旅游發展,最大化發揮冰雪旅游在國家近中期發展中的增長極作用,冰雪旅游到了“忍痛割肉”做出大調整的時候,文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規劃決策機制。不同于其他生態景觀,冰雪景觀對氣候變化更為敏感,氣候變化會直接影響冰雪的消融期,由此會影響其美學形態(的維持),雪道和冰場等的可使用時間。因此,應建立由科學家、企業家、政府官員等主體參與的中國冰雪資源利用委員會,從氣候變化、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市場投資、運營管理等多視角、全方位、系統化對冰雪旅游進行不同空間尺度、不同上下層級的設計、規劃,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冰雪旅游項目。

(2)平衡利用冰、雪資源,適度開發冰川旅游資源,挖掘冰雪文化資源,發掘冰雪科技類資源。盡管自然雪資源的利用期只有3~5 個月,但人工造雪技術進一步延長了雪資源的利用時間,而且雪資源的開發,尤其是滑雪旅游的發展形成了更長產業鏈。然而,室外滑雪場的高投資、滑雪旅游的高消費性使大多數滑雪場難有高收益。因此,在后北京冬奧會時代,滑雪旅游的發展要充分考慮北京冬奧會紅利衰減、氣候變化、市場競爭、冰雪創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另外,盡管冰川資源的利用期長,但目前開發運營的冰川景區屈指可數,僅為十多家。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即使人類不利用冰川的旅游資源價值,其也會自然消亡掉。因此,在處理好保護與發展關系的基礎上,國家要重視、鼓勵、引導冰川旅游資源的適度開發。再者,要深入挖掘冰雪文化資源與科技資源,增加傳統冰雪旅游的文化內涵與科技感,提升旅游檔次與品位。

(3)走綜合發展道路,增強冰雪旅游業抗風險的韌性。從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全國冰雪旅游的影響可見,中國冰雪旅游的抗風險能力較低。鑒于中國國土廣袤,空間回旋余地大,因此要兼顧發展滑雪旅游與冰川旅游,科學布局室內游與室外游,做到“東邊不亮西邊亮,北邊不亮南邊亮,室外不亮室內亮”,反之亦然。此外,應整合商業、地產、娛樂、休閑度假等多要素和多行業,發展冰雪小鎮、大型旅游度假區,做大做強冰雪旅游,使中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冰雪旅游勝地。

5 結語

在北京冬奧會舉辦與帶動三億人上冰雪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契機下,“冰天雪地”正在轉化成“金山銀山”,成為地區與國家綠色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抓手,以冰雪旅游為核心的冰雪經濟日益凸顯其作用。然而,在發展層面上,目前的冰雪旅游偏重滑雪旅游與冰雪運動,對冰川旅游重視不夠;在研究層面上,日益側重市場、產業、經濟效益等。因此,文中基于旅游系統思想與旅游地理學思想,探究了冰雪旅游的概念,詳細分析了中國冰雪旅游發展的歷史經緯,闡明了中國“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形成過程,解析了“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機制、區域差異性及構成體系,剖析了中國冰雪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應對建議。得出以下結論:

(1)冰雪旅游是以自然與人造冰雪資源為基礎,以冰、雪自然景觀及其產生的所有人文景觀為旅游吸引物而開展的旅游活動或項目。根據吸引物的不同,可將冰雪旅游分為冰雪觀光、冰雪運動、滑雪旅游、冰川旅游、冰雪藝術品欣賞、冰雪娛樂等形式。

(2)50 余載長期探索,北京冬奧會申辦、舉辦,一系列政策措施紅利,全域旅游發展政策的疊加驅動,使中國冰雪旅游形成“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它以冰雪資源為核心,政府、企業、居民多元主體參與,交通、科技、住建、電信等多部門協調,通過深度挖掘自然、社會、經濟等資源要素,有機整合、優化提升,并與食、住、行、游、購、娛、學、觀、造多產業融合,從而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多元目標。

(3)中國“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地區差異顯著。東北地區冰雪文化根基深厚,冰雪旅游形成內涵豐富的冰雪產業發展模式;泛京津冀地區在北京冬奧會的帶動下形成以冰雪體育賽事為核心的“冰雪+”發展模式;陜甘寧新蒙西形成以絲路文化為特色的冰雪-絲綢之路文化發展模式;青藏高原景觀具有原真性、多樣性與稀缺性,形成自駕探險與觀光模式;依托海洋型冰川與“中國最美地方”的口碑,大香格里拉地區形成冰川觀光度假模式;南方地區依托資金、科技、創意,形成室內外互補的冰雪休閑體驗發展模式。這六種發展模式組成了中國“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體系。

(4)中國冰雪旅游發展面臨氣候變化、市場競爭等多重沖擊,建議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規劃決策機制;平衡利用冰、雪資源,適度開發冰川旅游資源,挖掘冰雪文化資源,發掘冰雪科技類資源;走綜合發展道路,增強冰雪旅游業抗風險的韌性,做大做強冰雪旅游,使中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冰雪旅游勝地。

文中在闡述中國冰雪旅游發展模式形成過程的基礎上,解析了“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內生-外衍機制,并建立了“冰雪+”全域旅游發展模式體系,疏漏不足部分在所難免。因筆者知識所限,文中分析只是拋磚引玉,希望與對中國冰雪旅游研究感興趣的科研人員共勉,一起深入研究之。

猜你喜歡
滑雪場冰川全域
用一粒米撬動全域旅游
滑雪場的雪橇犬
為什么冰川會到處走?
冰川會發出聲音嗎?
加拿大三大滑雪場攻略
長途跋涉到冰川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寧
離貴陽市區最近的滑雪場 高坡滑雪場
謀全域 圖四時 大連金普新區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廣更深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