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適應問題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4-01-19 03:58王翔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4年2期
關鍵詞:培養模式

收稿日期:2023-06-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8-05

作者簡介:王翔,男,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湖北文理學院研究生教育優秀成果培育項目(YCG202318);2021年度湖北文理學院校級研究生教育質量工程項目(YZ4202102)

摘? ? 要:目前,跨專業研究生的學科交叉優勢突出,通常具有較高的專業學習興趣,但與非跨專業研究生相比,在專業知識理解層次和學術能力水平上尚有較大差距,對新專業的認同感及自信度不高,較難破除原有固化思維的障礙,易導致專業適應性差。鑒于上述問題,高校應從明晰目標定位、加強過程保障、注重能力培養、突出導師作用等方面著手,采用差異化、針對性培養方式,全面提升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適應性。

關鍵詞:跨專業研究生;專業適應性;培養模式;過程保障

中圖分類號:G64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2-0048-03

一、引言

與非跨專業研究生相比,跨專業研究生這一群體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也在專業適應上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高校以往對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多為“一刀切”,導致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適應性整體狀況不佳,培養質量不高。因此,高校有必要針對跨專業研究生的特點,提高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幫助其提升專業適應性。

二、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特點

專業適應性即對專業學習的適應狀態,指學生在能力水平和自身特征的基礎上,根據環境條件及學習目標,通過主動調整對專業學習的心態及行為方式,進而達到與專業學習環境相協調的態度和行為過程[1]。在專業基礎能力、知識體系深度和廣度,以及專業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跨專業研究生與非跨專業研究生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對跨專業研究生進行培養時,應使用差異化、針對性的培養方式,以提升其專業學習的適應性。

相對于非跨專業研究生而言,跨專業研究生知識面更廣,基礎知識更豐富,這一多元化知識背景為其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另外,由于是跨專業讀研,其對新知識的好奇心更強,在讀研過程中不會受條框束縛,在一定條件下會形成新的創新能力,有利于激發創造性。但同時,跨專業研究生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在專業(學科)基礎理論、內隱知識、思維方式和邏輯能力等方面與非跨專業研究生存在較大差異,在初期學習中存在一定障礙,知識理解不到位,時常會出現定義不清晰、不明確的情況[2]。入學后,由于專業認知不夠深刻,跨專業研究生往往會陷入迷茫,對未來學習無法形成清晰規劃,易產生一種自己無論怎樣學也比不上非跨專業研究生的心理暗示,進而降低自我預期,專業適應性隨之降低。

三、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適應問題及原因

(一)問題

1.專業認同感相對不足??鐚I研究生沒有接受過完整系統的專業培養和訓練,對專業知識結構缺乏全面認識,沒有形成專業學習所必需的特有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專業認同感不足,進而會對研究生階段的專業學習產生不利影響。雖然個人發展的需要會促使一部分學生有很強的學習動力,能夠做到心有所定、學有所成,但跨專業研究生一般對專業最新發展趨勢和所需能力等都不甚了解,且缺乏相關的實踐或實習經歷,沒有形成對專業的情感和意識共鳴,弱化了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

2.學習心理壓力大。不少跨專業研究生沒有全面認識現專業,對現專業的情感依附度不高,思維方式往往固化在原有框架體系內,很難深入到對現專業問題的分析之中,不能從現專業的角度提出見解,學習效能偏低。有些跨專業研究生是在工作多年后重新回校學習,面對非跨專業研究生所表現出來的良好專業素養,常為自己“不專業”的分析而變得不自信,甚至失落。長此以往,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挫敗感等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學習興趣隨之下降,甚至出現放棄自主學習而隨波逐流的現象。

3.專業學習不系統。雖然跨專業研究生在入學考試時已加考了兩門專業課,但這并不能代表其專業思維能力和知識結構就已達到研究生學習的要求。很多跨專業研究生僅在備考時突擊學習了入學考試所需的科目,基礎知識既不全面也不扎實,對專業概念、基本理論的把握不精準。目前,多數高校的應對措施是要求跨專業研究生入學后補修一兩門專業基礎課,其他培養環節基本一樣。事實上,這不僅無法完全彌補跨專業研究生與非跨專業研究生之間的知識差異,還會給跨專業研究生后續學習和科研帶來障礙。

(二)原因

1.選拔環節對創新能力考核的重視度不夠。研究生入學考試側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考試的統一性高但難度不大,強調對課本理論知識熟悉度的考查,沒有特別強調對創新能力的考核,無法確保能真正挑選出理論知識豐富、專業能力強、科研潛力大的學生。非跨專業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已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對于教師的課題能直接上手。相反,跨專業研究生在入學階段需花費一些時間去補修一些基礎課,這會影響其跟隨導師開展科研活動的進程。

2.培養環節系統性不夠。不同高校對跨專業研究生補修本科課程的要求各異,如有些高校要求跨專業研究生隨本科課堂學習,但無需參加考試,學習效果難以得到保證,研究生往往不能將學到的知識串聯形成完整的體系[3]。同時,因師資局限、教師忙于課題等各種問題,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的覆蓋面和針對性不強,課程教學存在“碎片化”問題,難以滿足跨專業研究生的實際需求,不利于推進其專業適應過程。

3.專業基礎不扎實??鐚I研究生在學科跨度較大的情況下,沒有本科專業知識作為支撐,在步入研究生學習階段后,對專業知識的接受能力及學習效率相對不足,不能快速適應專業課學習,進而對專業認同感產生弱化[4]。同時,與非跨專業研究生相比,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較薄弱,進入到研究生階段后,需快速掌握全新的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但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旦落后明顯,就會產生自卑、焦慮等問題[5],不利于專業適應性的形成。

四、提升策略

(一)制定差異化培養目標

無論是教學還是實踐,都應充分考慮跨專業研究生的群體特征,要在更為靈活高效的培養方式中,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感,提高專業認同感和適應性。第一,要實現有側重的分類培養,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要進行動態化、創新性設置,在課程結構培養上要與非跨專業研究生和而不同,實現對跨專業研究生個人優勢的最大化發掘。鑒于跨專業研究生本科期間的專業基礎,以及不同的學習背景、專業優勢及發展意愿,在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構建上,應充分考慮其背景知識與新學科知識的交叉學習需求。第二,培養過程要堅持因材施教,使跨專業研究生在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理論知識、科研技能的同時,培養其主動探究科學問題、積極開展創新活動的能力,幫助其充分形成專業化的思維和能力。

從多個維度對跨專業研究生予以能力培養引導,為其提供符合研究方向和標準要求的知識體系,結合其本科專業優勢和基礎學習經驗,不斷激發其潛能,將各階段知識整合升級為系統性知識,實現研究生培養的多元化特色。具體而言,即通過培養,跨專業研究生掌握研究生階段各專業課程內容,擁有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具體實踐的能力;熟知研究或成果寫作的基本方法,獨立進行科研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能進行深入思考與科研創新,獨立表達個人觀點;具備科研閱讀、篩選和評估能力,擁有研究生所必需的高水平學習能力;形成自主或參與科研、綜合運用信息、合作交流、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強化培養過程管控

1.構建多樣化課程體系

在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中,除保留核心課程和環節外,還要體現一定的靈活性,便于跨專業研究生針對性學習,將原專業知識和方法融入到新領域中,實現新的突破。首先,可為跨專業研究生個性化確定足夠的本科層次核心課程,以幫助其解決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引導其進入到將要研究的領域,全面掌握基礎知識,培養興趣與好奇心[6]。其次,可為跨專業研究生制定月度學習計劃,指定與研究領域相關的書目讓其自學。在集中學習過程中,若對同一問題有不同見解,則進行公開討論,提高參與感及積極性,實現優勢互補。最后,改革授課內容、方法和手段,在授課內容上,注意理論知識傳授的前后銜接和難易選擇,推動由系統的專業理論向跨學科、交叉學科知識理論轉變。

2.提升培養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教學形式上,應強調在現實化的教學情境中幫助跨專業研究生開展創新研究,以有效引導下的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為主,不斷提高跨專業研究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新知識、深入分析和有效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要為跨專業研究生設置充足的教學實踐環節或開展課題研究參與活動,讓其通過真實場景培養學科思維和專業素養,獲得更直觀的知識經驗。聚焦專業熱點和有爭議的學術觀點,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小組討論、參與問題解決,從而迸發新的研究創新點。

教學組織上,要改變傳統課堂模式,多采取“開放式”“非結構”的組織形式,鼓勵跨專業研究生做跨學科問題的思考。但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難易搭配,既要幫助跨專業研究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又要加大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行探索創新的能力培養力度。教學上要精講與泛講相結合,預留充足時間讓跨專業研究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和提問,確保知識傳遞的有效性。針對性拋出跨學科問題開展課堂討論,多引發跨專業與非跨專業研究生的思維碰撞,共同分析和解決問題,形成系統性、交叉性思維能力。

3.突出對多學科融合能力的學業評價

無論是跨一級學科還是跨二級學科或學科內跨專業的研究生,在對其進行科研能力培養狀況評價時,都應注重評價研究生的基礎知識運用水平及多學科融合貫通能力。不再單一依賴簡單的課程論文、考試等形式,而是要以學業成績為基礎,全過程考查學生在課程學習及科研活動中的學習表現和能力水平[7]。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的最終環節,論文所反映的理論基礎、創新狀況都是評價綜合素質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最能體現培養質量和學習效果。因此,要鼓勵跨專業研究生更多選擇交叉性論文選題,建議在論文質量評定過程中予以適當傾斜。

(三)注重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以學術研究彌補欠缺知識和提升創新能力,對增強專業適應性、提高培養質量至關重要。課題研究要貫穿研究生培養全過程,以課題為導向引導跨專業研究生自主學習和潛心研究,推動其拓展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8]??蒲许椖客ǔ2幌抻趩我粚W科或者專業知識,在從事科研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鼓勵跨專業研究生充分利用原專業所學,針對性補充現專業知識,有效鍛煉綜合能力。

在入學初,引導跨專業研究生改變只求拿文憑的粗淺認識,最大程度調動其參與科學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之后,在跨專業研究生掌握了基礎專業知識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基礎上,講解最新科研動態,分配課題研究任務,指導其積極主動開展科學研究。課題研究中,跨專業研究生可能會碰到沒學過的知識,此時可通過啟發引導,使其接觸學科前沿,幫助其帶著問題進行專業知識學習,提升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加強學術交流互動,鼓勵跨專業研究生多參加交叉性的或專業性的學術會議等活動,開闊學術視野,激發學習興趣,碰撞思想火花。

(四)充分發揮導師“領路人”作用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導師是關鍵。作為研究生導師,要落實好“第一責任人”職責,大力引導跨專業研究生打破思維定式,利用好原有知識體系,幫助其形成嶄新思維方式。同時,要著重傳授一流研究方法和前沿學術動態,拓寬其學術視野,激發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

在日常研究和學位論文撰寫的指導過程中,在題目擬定、方法選擇、框架搭建及創新點激發上,鼓勵跨專業研究生盡量兼顧原來所學,發揮自身專長,多進行交叉研究[9]。

促進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鼓勵跨專業研究生與導師開展自由協商探討,引導跨專業研究生主動探究和自主創新。幫助跨專業研究生明晰自己的一些新想法、新點子,引導其發揮跨學科知識經驗和專業優勢,進行多角度思考。對于初期專業適應狀況不佳的跨專業研究生,高校和導師除了要對其進行心理安撫、鼓勵其克服困難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學業指導,鼓勵其發揮學科交叉優勢進行深入學習。當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較大提高時,學術自信心隨之建立起來,就會進一步推動其開展更深入探索,在學術上取得更大成功。

五、結束語

跨專業研究生具備多學科知識背景,是可開展一定跨學科研究的創新潛力群體。近年來,跨專業研究生的規模越來越大,與非跨專業研究生相比,他們在專業認同和專業適應性方面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因此,高校應準確掌握跨專業研究生的專業認同狀況,針對其對常規培養模式的差異化反應,建構針對性更強、效率更高的跨專業研究生培養新模式,因材施教,以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研究生學習。

參考文獻:

[1]? 唐文清.大學生專業適應性量表編制及其應用[D].

重慶:西南大學,2007.

[2]? 曹楠.跨專業研究生學術研究現狀及對策研究:以F

大學教育學院為例[J].國際公關,2020(12):324-325.

[3]? 葛巍,焦余鐵,郭進軍,等.基于跨專業研究生培養的

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6):245-246.

[4]? 余情,石玲.跨專業研究生主要心理健康問題及對

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114-116.

[5]? 王祺.建構主義視角下跨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5.

[6]? 郭必裕.強化專業核心課程培養跨專業研究生[J].

現代教育科學,2016(12):99-102.

[7]? 楊倩,呂帆.基于團隊多維協同的研究生動態跟蹤培

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74

(4):45-46.

[8]? 郭必裕.以課題為抓手進行跨專業研究生培養[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1):71-75.

[9]? 曹麗新.跨專業研究生培養及其科研能力提升對策

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69(7/8):

68-69.

■ 編輯∕王力

猜你喜歡
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
實踐創新驅動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體系的軟件產業人才培養探究
青年農民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