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續建筑的全程性評價方法

2024-01-20 05:37高云庭
有色金屬設計 2023年4期
關鍵詞:評估評價過程

高云庭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

0 引 言

評價體系是“看得見的指揮棒”,是可持續建筑設計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與基本實施前提,它的合理、完善程度將直接影響到設計進程、工作方式,以及完成質量。以整體性思維為基調的可持續建筑所關聯的專業領域和涉及范圍是廣泛的、復雜的、多樣的,其評價工作是一個在因素、層次、目標等方面都比較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耙鼐W絡-內在秩序-實施機理-表達形式”和“理論原理-評價設計-信息采集-成效分析”兩個維度的內容是評價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沙掷m建筑綜合評價體系與霍爾三維結構體系類似,霍爾三維結構體系是由時間維、邏輯維、知識維(方法維、工具維)組成的一個立體的跨學科的體系,其方法論認為復雜系統工程的問題是一個三維體系,要既個別又整體地從三個維度出發,應用定量化的分析手段求解問題[1]。它從理論層面上為可持續建筑評價提供了一種分析和解決復雜系統性問題的一般思維和方法,綜合評價體系所涵蓋的多重內容項應是一個復合了獨立項的由時間維、邏輯維、方法維所構成的三維結構:①時間維對應著行為中評價程序、步驟的時間序列;②邏輯維是理論框架、評價模型、要素結構、宏微觀關系等思維路徑;③方法維是指交疊貫穿在各項評價過程中被運用的各種操作技術、策略與手段。

全程性評價是一種新的一體化評價理念、機制,也是一個在執行過程中不斷發展、深化的系統行為,包含著多種不同的評價模式與具體方法,涉及系統評價理論與技術應用。這種評價往往可以部分隱匿于建筑設計的生成過程中,與每一步的設計生成都形成一個互逆的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動態評價模型。目前主要的可持續建筑評價體系都并不完全具備一體化評價功能,不能直接為設計進程中的設計師所用。在強調效能與價值平衡性的可持續建筑設計中有必要增設歷時性評價,將評價融入設計過程,實行雙重評價機制,是一項迫切而又有意義的工作。設計過程中存在著微妙而又較為重要的細微環節,切分定格式的評價才能更透徹地對建筑性能進行詮釋與展現,進而達到局部剖析、逐步優化、全面完善的目的。再結合設計后的全面性獨立評價,可以將因為模型系統性問題而出現的評價缺憾和評價偏見降到最低,得到更可靠、更有效的評價結果,使設計評價更好地賦能設計品質提升。

1 過程評價思維

可持續建筑設計評價的過程性并非刻板的分布式規則,而是性能整體性設計的前后一致性、邏輯性要求下的不同思維模式體現,它更多地表現為評價認知、方法、路徑的轉變。分布式評估有利于降低線性思考導致的偏誤或盲點,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修正,將一些可能對設計目標產生不良影響的行為和因素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狀態,更好地做到對項目的整體性控制和掌握,增進設計結果的解釋效力。設計過程中的評價是一種設計輔助工具,設計末評價是一種建筑評價工具,兩者功能有所區別,前者的執行主體可以是設計人員或專門的評價人員,也可以是他們組成的協同評價團隊,后者的執行主體則更多數情況下是專門的評價人員。早期的評價可以相對模糊、宏觀,中后期的評價必須是比較精確的、細化的、具體的。早期的評價可能有一些較為主觀、經驗性、質化的評價方法,中后期則更多地需要一些客觀、理性的、量化的評價方法。但在設計末期,評價者的主觀能動性必須占據評價方式的主導,將局部性的評價結果統合起來,回歸到建筑的基本問題,對功能、空間、形式、感知、效應等整體可持續性能進行綜合處理。

作為一種設計輔助工具--設計生成的同時性評價,需要從評價框架的結構轉換來重新對它進行考慮。設計過程中的評價應兼顧評價行為與設計活動,要把握好兩種評價:認證導向型評價和設計導向型評價,前者負責評估體系如何有效評價設計者的工作成果,后者負責設計者如何利用評價體系指導自己的設計工作。這類評價機制應當具有以下4個特點:①操作性(設計師并非專業評估人員,評估方法、工具、界面應更加友好、便于理解);②適應性(不同設計階段的側重點不同,評價機制應能靈活服務);③簡便性(設計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必須的指標不宜過多)[2];④經濟性(將人力和時間等評估成本控制在適度范圍內)。

一體化評價不僅要包含設計過程里的關鍵節點和最終的評價問題,還要包含整個過程中發生的細小的、局部的評估與決策。從第1次過程中評估到最后的總體評價,它們必須是完全貫穿設計始終的。設計者與評價者必須有效控制許多需要考慮和整合的因素(或參數),并把最終需要呈現出來的效能以“逆向”的目標分解為多個子一級的小型目標,通過對小型目標的生成及實現程度測評,共同構建出對可持續建筑綜合效能的整體性判斷。再參照設計定位、目標這個大前提,將上述測評結果與該范圍內的設計創新點、重難點發生論證與檢驗的關系。最后依據整體性判斷與論證、檢驗結果,從部分到整體地進行方案修正,逐步優化建筑設計成果。

2 關鍵評價模塊

整個建筑設計過程可以被看作是由問題研究、方案擬定、優化調整、綜合決策4個步驟組成的,4塊關聯所有評價要素的中心內容構成設計評價的對象主體,把這4個評價模塊處理好是全程性評價的關鍵。事實上,設計全過程中的每個子部分和獨立環節也都可以分解為問題研究、方案擬定、優化調整、綜合決策4個步驟,同樣可以套用這種模塊化評價思維與方法,但這種極度細致微觀層面的評估行為,高度依賴于設計自覺意識,且工作量相對較大,往往需主要由與每一個細小的設計變化節點幾乎同步的自查行為來完成。模塊化全程評價是在設計流程橫剖面的宏、中、微3個層面上進行的全方位建筑評價,是對可持續綜合性能的界定、解釋與影響效力的逐漸深化、細化、泛化、優化。4個關鍵評價模塊間要有承上起下的聯系,前一階段的結果應是后一階段的條件,并形成緊密連接又相對獨立的4個階段。

2.1 問題研究評價

可持續建筑設計的內容非常龐雜,必須在設計啟動前,確保有充分正確的設計規劃。該模塊評價應能保證可持續建筑設計的最終目標定位、功能基本要求、工作內容框架、總體實施策略從模糊變得清晰起來。設計前期的信息數據處理與設計策劃分析是比較模糊、比較整體的,必須通過反復的評估對信息進行價值判斷及有序的歸類、解釋、組織、重構。這便要求評價者從人、自然、社會的整體維度出發,憑借經驗與個性、數理統計與邏輯能力,參照相關的設計規范,運用質與量結合的解題、演繹、歸納思維,進行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評價?,F行的與可持續建筑設計相關的規范包括一般建筑規范、綠色建筑系列規范、城市設計規范、生態環境規范等,以及與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些設計規范和評價指標對設計行為和結果起著重要的輔助和支持作用。問題研究階段的評價任務包括對所收集信息質量、信息歸納整理、數據分析研究、問題目標定位、核心問題判斷、研究內容和要素范圍界定、資源與條件分析等的評估。其評估活動以分析、研究為主,它們在多數時候也同時伴隨著篩選的思維和行為,其中既有客觀的評價,也有參評者的主觀評判。同時,這一模塊的過程階段性較為明顯,一體化評價模式更多的是分析生成與結論評估的交替。所以,在這一階段無法對所有的決斷都用絕對理性、量化的標準來衡量。設計師必須參與其中,因為確定設計發展走勢這一重要工作是具有某種主觀傾向性的,評價者除了做明確量化的信息數據評估外,還應該盡可能多地給予建議。

2.2 方案擬定評價

在設計要素與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在方案探索的過程中、在方案創作的過程中,都應將評估活動介入其中。盡量運用實時檢查、驗證的思路、方法與策略,對用地外環境、能源、材料、基地環境設施、室內環境、形象與文化、價值需求、效率與效益、全生命周期投入等設計信息進行分析評估,判斷設計方案是否很好地對建筑問題和性能目標做出了回應。求異、形象、直覺的質化思維是這一階段設計生成的過程特征,評價不可過于標準化,否則容易使評價作用適得其反。要將設計規范、資源條件、背景環境等客觀因素和先例、專業、性格、靈感、閱歷等主觀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再結合設計的問題與要求,進行合理的多元檢測與校對,給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評價結論和設計建議,確保高效地生成盡可能考慮周全的、完整的設計方案。

這一評價模塊中不存在明顯的子單元,一體化評價模式更多的是方案推敲與方案評估的交替,具有雙向非線性的嵌入式評價特征。生成工具與評價工具應該配合起來使用,但也要謹慎地把評價問題從與生成的交融狀態中抽離出來解析。源于設計師自身的經驗和喜好的作用不容忽視,這種隱性評價是旁人所難以看到的,它很容易在評價活動中占有主導地位,需要有意識地增加量化評估的項目與方法,防止過于個人化的評價,使設計偏離可持續建筑的效能綜合性目標。但是,設計師也必須從頭至尾地深度參與此階段評價,因為方案設計總是具有主觀性的,設計團隊成員的作用往往是團隊外人士難以完全替代的。所以,這一評價模塊的評價工作由設計人員與評價人員共同來完成是較為理想的。

2.3 優化調整評價

針對方案迭代效果的設計問題深度描述是一種深入評價,其行為目的是要保證對建筑可持續品質、性能的優化與調整達到最佳的狀態和成效。從數理思維、次協調思維、理論檢驗的量化思維出發,評估活動應運用量化、模擬、數理等工具,結合客觀的現實條件和設計師個人的主觀傾向,對質化評價和量化評價進行綜合權衡考慮。質化評價內容主要是建筑的視覺形象、地域文化傳承、情感表達、特殊關懷,以及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設計效果。量化評價內容主要是能源、材料、設備、水、室內物理環境指標(光環境、熱環境、空氣質量、聲環境等)、經濟投入等。這一階段的評估應具有靶向性,評價的要素要非常明確,相應的指標也應該是非常細化的。在檢驗每一種優化過程及其所形成的新的可持續策略是否符合“少資源消耗-大建筑效益”的同時,也要關注評價指標所對應的策略對整體綜合效能的提高程度。此過程中的評估行為是一個不斷促進迭代拓新的或多維度、或同步、或往復過程,一次單項評估的意義不大,需要將生成與評價結合起來進行,才能實現較好的效果。另外,此階段需要計算機的輔助,對于單項指標進行模擬評估是計算機的專長,但是對于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計算機則很難完成,需要評價人員根據自己的經驗對模擬結果綜合之后進行決斷。

2.4 綜合決策評價

這一階段評價者所進行的是總體評價,與前面3個階段的評價對設計過程的介入層次相比較,其評估活動具有相對的外圍性和一定的獨立性。設計與評價的分解應略大于整合,思維模式也應由分析轉向綜合,需要質與量整合的系統、辯證、理論評價等思維傾向。要求評價者具有相當高的宏、中、微觀統合與切換的全局把控能力,通過不同角度和信息的整合,協助綜合決策達成方案效益的最大化。該模塊的實現機理是整合評估要素、發掘沖突點、全局性修正、時效性決策,評價人員將分析進展基于各項因子的整合,通過因子耦合與博弈的協調推敲,尋求所有因子的利益平衡點,直至獲得綜合評價最佳的方案。

在最后一個評價模塊中,顯性與隱性評價的協同進行,對于完善設計的最終決策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再次回到人、自然、社會的理論架構,從形式和功能結果上反向考慮建筑質量性能、建筑環境負荷、社會文化價值、建筑經濟效益等綜合問題,并盡可能用量化的數據指標進行評價。從表面來看,此階段類似于方案擬定評價模塊的初期的事物形態,但本質上這一階段的評價內容則是更為清晰的,是將優化調整評價模塊中的要素進行進一步整合,融入評價者的專業評估和經驗判斷的過程。每一項設計都會有終點,這個終點亦是下一個流程的起點,整個設計過程的結束即是設計成果轉化的開始,故這一“終/起點”被稱為轉換點,選擇最佳的轉換點即是綜合決策的時效性體現,它的銜接性具有一種普遍張力。做好綜合決策評價工作,即是為了充分完善設計方案之用,也是為了更成功的項目實施與落地轉化。

3 結 語

評價體系的關鍵內容是科學健全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正確有效的評價方法,整個評價體系的內容結構嚴密與否,是否反映了對“經驗-分析”和“經驗-歸納”邏輯的遵循,直接決定了評價過程的客觀性和評價結果的說服力。一套完整包含了綱要、內容、指標、標準的評價體系,之于設計者而言,等于是有了一本簡明扼要的設計手冊,而之于評價者而言,等于是有了衡量可持續建筑綜合性能的科學尺度。就評價體系中的評價對象、評價方式、評價過程、評價表達等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規約可持續建筑設計行為,實現全面、科學、高效的評價,保障可持續建筑整體效能與完整意圖目標的完全落實,推動可持續建筑走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健康舒適、功能多元、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平衡發展軌道。

猜你喜歡
評估評價過程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描寫具體 再現過程
臨終是個怎樣的過程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是哪些,為什么?
評估依據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圓滿的過程
立法后評估:且行且盡善
最終評估
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