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新媒介生態下曲藝傳播的渠道、方式及影響

2024-01-20 02:07陳世海
曲藝 2024年1期
關鍵詞:曲藝媒介受眾

陳世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暗诙€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準確把握世界范圍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提出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曲藝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引、實踐要求和科學答案。

燦若星河的中國文藝擁有極其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重要載體和重要組成,并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審美風范,屹立于世界文藝之林。曲藝作為中國的一種原生的民間文藝和民族說唱藝術,是民族文化心理和藝術欣賞習慣的產物,積淀著民族民間藝術的風范和文化特征,有著與其他文藝門類不同形式的敘述性、內容的世俗性、旨趣的娛樂性和風格的輕松性的藝術特征,應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兩個結合”指引新時代曲藝發展,厚植中華文化根脈,扎根當代生活實踐,用其擅長的藝術形式和審美表達,推出一批彰顯中華美學精神、體現中國審美風范的時代之作,主動適應網絡新媒介生態推進曲藝傳播,為豐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藝術圖譜作出曲藝貢獻。

傳播主要指向信息的交流與共享,也就是“個人之間和集體之間,以及集體與個人之間交換、傳遞新聞、事實、意見的信息過程”①,由其內在機制與外在聯系以及各類傳播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得以實現。人類的傳播行為和傳播現象經歷了語言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模擬式電子傳播和數字式電子傳播5個歷史階段。曲藝從古代社會走來,歷經人類傳播史的全過程,有口頭傳播、書面傳播到技術傳播,經過語言、文字、唱片、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遞變,無數曲藝人與聽眾共同創造了一部曲藝傳播史②。曲藝觀演方式也從面對面觀看,發展到廣播收聽、電視收看、電子出版物收聽收看,乃至線上的網絡視聽觀賞等多種方式共存格局。

在現實生活無處不在的信息傳播活動中,媒介作為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承載信息傳播活動的載體,而技術又與媒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技術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發展的基礎,技術的發展進步也帶動了信息傳播媒介的發展變化,技術與信息傳播媒介的發展呈現出同步發展態勢。印刷傳播時代打破了口頭傳播時代和文字傳播時代在時間維度傳播的限制,而電子傳播時代則打破了時空兩個維度的限制,從文字傳播時代和印刷傳播時代主要以語言作為信息傳播的符號訊息表現形式,轉向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傳輸信號來進行信息傳播。由于電子信號的傳播使人類社會擁有了聲音和影像信息系統,從而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傳播。傳播與曲藝密不可分,傳播活動是曲藝發展的重要方式。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傳播媒介豐富而多元,曲藝得以通過新的傳播媒介進一步傳播擴散,多渠道傳播的媒介生態中,打破了傳播的時空壁壘,擴寬了傳播的路徑方式,曲藝文化在傳播活動中得以延續發展。

媒介傳播渠道的多元化趨勢在現代社會日益加快。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于1967年最早提出了新媒體的概念,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8年5月召開的聯合國新聞委員會會議上正式提出,加強全球范圍內依托互聯網技術而存在的新媒體技術發展。2023年8月25日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隨著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以及信息云計算技術的加持,現代社會媒介化社會特征日益強化,信息傳播進入“萬物皆連、萬物皆媒”的網絡傳播時代。在這樣的網絡新媒介生態下,只要技術和設備許可,沖破了時空維度,隨時可收聽收看曲藝。信息的線性和單向性傳播轉變為交互式傳播、鏈條傳播和結構傳播,傳受角色模糊化。以用戶為傳播主體的用戶內容生產模式盛行,傳播主體身份多元化,傳播內容通俗化,大眾化,等等。應當充分認識到,曲藝在傳統媒介與新媒介互補交融的語境下,要以主動適應傳播時代轉型的姿態,大力推進符合媒介特征的曲藝傳播活動。

新媒體平臺上的曲藝傳播渠道主要包括視頻網站、短視頻和網絡直播這3種渠道。2023年3月29日發布的《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中顯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分別達10.12億和7.51億,分列網絡視聽第一和第二大應用。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40億人,超過即時通訊(10.38億人),成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網民使用率達到96.8%,幾近成為全民化應用。截至2022年底,主播賬號累計開通超1.5億個,短視頻內容創作者賬戶累計超10億個。視頻門戶網站渠道。網站主要是利用互聯網絡技術中的Web頁面進行信息發布、提供網絡服務以及和受眾進行互動的一種網絡傳播形式,是20世紀以來應用最為廣泛的網絡傳播媒介。視頻網站門戶網站作為視聽符號元素信息內容的傳播媒介,為視頻節目內容的生產者和喜愛觀看視頻節目的受眾提供了一個可以集發布、瀏覽、分享以及互動的網絡平臺。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視頻等多家活躍在網絡媒體中的視頻門戶網站都打造了海量的視頻內容資源,其中也包含了豐富的曲藝藝術的視頻內容,在視頻網站曲藝的傳播主體豐富多元。短視頻渠道。在網絡傳播環境中出現的短視頻短則十幾秒鐘,最長也就幾分鐘而已,傳播內容很短,打破了傳統的視頻內容播出的完整敘事邏輯,將內容敘事最為精彩和最吸引人的情節向受眾呈現,以碎片化的視頻信息內容加之在敘事邏輯上注重博取受眾關注度的特征,順應了當代社會受眾在碎片化的時間內獲取信息內容的基本需求,呈現出覆蓋面廣、符號性強、創新度好等重要的傳播特征,“刷刷短視頻”現已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組成部分。短視頻的出現,實現了曲藝藝術元素進行拆分化、多樣化、碎片化傳播的可能,有助于曲藝藝術的傳播轉型。網絡直播渠道。網絡移動視頻直播與短視頻同屬用戶內容生產模式,只要具備網絡直播的硬件和軟件的基礎技術應用設備,便可進行網絡移動視頻直播活動,受眾也可在相應的應用軟件平臺上直接點擊觀眾觀看網絡視頻的移動直播。一方面,網絡移動視頻直播將直播活動中人物言語表達及非語音符號的意義表達行為等環境因素向受眾呈現,受眾接受信息內容并解讀其中的符號文本意義時,在其腦海中即可呈現出“我在現場”的“在場感”,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專業媒介機構在內容生產上給受眾帶來的“疏離感”。另一方面,網絡移動視頻直播具有強大的社交屬性,給受眾營造“陪伴”的感覺,消弭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孤獨感,為普通百姓提供一個自我展示和自我披露的舞臺,使得“主播”這一原本可望不可及的職業身份變得觸手可及。網絡直播也給直播者和受眾營造出如同“私人交往”的感覺,受眾可以通過點贊送禮、評論留言、連麥視頻等方式與直播者持續互動交流。在新媒體網絡平臺上,不僅僅有專業的網絡直播平臺,很多備受用戶關注的短視頻平臺也紛紛上線網絡直播功能。在專業的網絡直播平臺和短視頻平臺,都可看到曲藝的直播內容。曲藝在網絡直播活動中還有一種內容呈現方式,就是將集會式演出、舞臺演出或自娛性演出,通過智能手機等帶有網絡直播功能的移動終端進行直播活動,受眾也可與直播者進行互動,但對直播內容的選擇性和主動性相對較弱③。從微博、微信,到播客、短視頻乃至網絡直播,應用平臺的迭代,技術手段的進步,一些尋常百姓“素人”成為頭部主播“名人”,將極大推動包括曲藝在內的藝術傳播。

利用網絡新媒體渠道的曲藝傳播要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結合,根據不同新媒體平臺的特征設計精準地投放內容,創新曲藝產品的表現形式與趣味性,增強與受眾的交流互動性,合理利用各種新媒體的傳播特性與特點優勢。近兩年,“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網絡微短劇迅速興起,并廣受追捧,已成為一種火熱的網絡視聽文藝新形態。曲藝界可用好網絡微短劇傳播快、流量大的優勢,順應我國手機用戶當下的使用習慣,創作“微而精、短而美”的傳播曲藝藝術微短劇精品力作。還可嘗試以“爽點”“段子”和精彩高潮劇情表演片段等,來拍攝制作劇情類短視頻,通過視聽手段來傳播或者推動曲藝經典曲(書)目消費。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ヂ摼W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

現代社會的“數字化生存”已經成為不爭的真實存在和普遍現實,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網絡新媒介的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包括曲藝在內的文學藝術的整體格局,無論從技術維度、社會維度,還是現實維度出發,曲藝傳播路徑與方式都必須做到線下的舞臺化表演和線上的數字化傳播相結合。從技術維度來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工具軟件等數字智能技術突飛猛進,從技術上支撐了全時空、跨終端、超鏈接、可觸控的沉浸式全媒體傳播,進而影響到人們的藝術審美?!八囆g審美是一種感性的審美感知,傳播審美范疇包括優美、崇高、幽默、模仿、滑稽、嘲諷,當代審美發生根本轉變,表現為一種奇觀型、沉浸式、可愛型、振奮感的審美范疇?!雹苓M而,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和推廣宣傳方式也必須相應發生深刻變化,運用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以及網絡新媒介進行線上數字化傳播。從社會維度來看,網絡化、新媒體化和視頻化的媒介平臺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極大地改變了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娛樂方式。全媒體時代的當下,人們都擁有媒體化、數字化的交流平臺和發聲渠道,社交媒體的虛擬性、即時性和個性化特征,帶來了多媒介空間,使藝術作品的審美與接受出現了新的樣態,催生了眾多新型的網絡文藝形態,改變了傳統文藝形態的傳承傳播,在沿用傳統曲藝舞臺表演方式的同時,實行線上的數字化傳播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網絡直播平臺等新媒介平臺的主流化、全民化,在實際應用方面也為曲藝美學輸出開辟了打破時空限制的新通道。從現實維度來看,曲藝界一直在探索線上演出和運用各種網絡新媒介傳播,搭建曲藝傳承傳播的“第二舞臺”。全媒體傳播的即時性、流量法則以及公眾參與的廣度和程度,致使網絡文藝作品和線上文藝作品傳播的消費性、娛樂性空前強化,網絡新媒介生態下多元文化消費模式日臻完善,曲藝作品的線上數字化傳播也日益發展。2019年開始的3年特殊時期,導致正常的曲藝舞臺演出停擺,曲藝人為維持生存空間,打破演出地域、時間、受眾規模限制,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和新媒介進行線上演播,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市場演出中止產生的經濟損失。眾所周知,曲藝的傳統受眾以中老年為主。當前,我國老齡化社會步伐日益加快,2021年末,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4.2%,從2000年時的輕度老齡化社會轉為現在的中度老齡化社會,銀發經濟市場也迎來廣闊空間。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21-2023)》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增加到106萬億元,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從8%增加到33%。隨著中年群體逐步步入老年,線上消費更加普遍,精神文化、終身學習、老有所為成為老年人追求的重要內容。截至2022年12月,在我國超10億網民中,5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體占比近三成,由2021年12月的26.8%提升至30.8%。中老年人仍是互聯網主要增力,互聯網正進一步向中老年群體滲透。中老年人群體整體“觸網”完成后,消費觀念與消費習慣在悄然改變,巨大的線上文娛、產品與服務等線上需求正不斷釋放。從當下來看,滿足中老年群體愛及歸屬感缺乏等情感需求,深受中老年群體喜愛的短視頻直播不斷走紅。即便是通常被認為年輕人聚集地的短視頻平臺上,有經濟能力的中老年用戶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據Quest Mobile發布的《2022年中國短視頻直播電商發展洞察》顯示,2022年2月,41歲以上觀看抖音和快手直播用戶占比達36.3%,其中51歲以上用戶占比達18.9%,其消費潛力不容小覷,線上消費在2000元以上的占比與整體人群持平。因而無論是面對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客觀現實存在,還是順應中老年受眾網絡化時代的消費方式變化,從留住曲藝受眾、推進曲藝傳承發展的角度出發,曲藝傳播都必須邁向數字化傳播領域。

曲藝的數字化傳播,一方面,要對傳統經典曲藝曲(書)目舞臺表演進行數字技術加工。順應當代社會觀眾審美范疇的變化,研究和把握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受眾對曲藝藝術表演的審美需求,運用5G、VR、MR等數字技術,實施曲藝基礎信息的數字化呈現,對線下傳播的曲藝舞臺表演進行具象化改造包裝,為傳統經典的曲藝曲(書)目貼上現代數字技術標簽,使其在線上傳播時讓線上觀眾獲得真實的現場感體驗,打造符合線上受眾審美認知的曲藝經典演出形態。運用頂尖3D虛擬數字化采集技術,對傳統經典的曲藝曲(書)目資源進行數據采集開發和AI修復等,驅動曲藝傳統文化資源向數字空間遷徙。進而在數字化基礎上運用深度學習、知識圖譜、數字建模等大數據AI技術,進行深層次數據加工,使分割的曲藝傳統文化資源數據結構化、語義化、關聯化,推動曲藝傳統文化資源在時空維度上實現系統活化,讓受眾既可在元宇宙空間中欣賞傳統經典曲藝曲(書)目,也可查閱相關的曲藝及曲種歷史文化知識,實施通過面向曲藝文化記憶的曲藝時空大數據項目建設,促進曲藝活態傳承傳播。近年來,“‘沉浸式’話題廣泛引起關注?!两健鳛榻鼉赡曜罨鸬木W絡流行語之一,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而誕生,又隨著廣泛運用于各種場景而被賦予不同的內涵。根據體驗形式的不同,‘沉浸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通過搭建、營造真實或虛擬場景,引入浸入一個新的世界,比如真人CS,另一種是通過線上直播、視頻、AR等媒介,讓人以第一視角進入浸入某個情境或事件,比如美食探店視頻”⑤。曲藝界不妨多嘗試讓傳統經典的曲(書)目走進智慧交互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從傳統線下現場觀演向虛實結合的元宇宙角色扮演等沉浸式互動拓展,滿足人們對互動性和體驗感的新期待,讓優秀曲藝傳統文化傳播煥發新的時代風采。

另一方面,要廣泛運用各種網絡新媒介進行曲藝數字化傳播。當下的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及移動終端得到普遍應用,曲藝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興平臺,將優秀的曲(書)目進行網絡傳播,并與信息媒介平臺相結合,打造一系列曲藝網絡節目和曲藝文化網絡傳播品牌,促進曲藝文化的傳承傳播與運用發展。在做好傳統曲藝舞臺表演的線上網絡直播的同時,注重網絡微短劇、微電影、微視頻、動畫片、自媒體、手機游戲等創新內容體驗和互動交流,建立地域曲種的視頻號、抖音號、快手號等,制作發布各曲種曲藝經典曲(書)目和曲藝名家經典名段的短視頻,積極授權進行IP改編,通過網絡數字化傳播讓廣大受眾特別是年輕人領略曲藝藝術的獨特魅力,使曲藝適應網絡新媒介并運用其保護傳承和推廣傳播曲藝藝術?!敖陙?,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快速發展,網絡文藝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樣態形式,也就是網絡文藝PK直播。如果說以往的網絡直播更多的是個人自身的展示和表演以及各種‘秀’,那么網絡文藝PK直播則是多人互動的帶有競技、競演屬性的網絡擂臺?!雹蘧W絡文藝PK直播以其創新的形式樣式,以明快的節奏順應了網絡用戶特別是年輕受眾的審美和觀看習慣,為文藝作品傳播提供了流量極旺、豐富多樣的交流互動平臺,有些曲種也成了網絡文藝PK直播內容。虛擬主播是使用虛擬身份,利用Live2D、動作捕捉等技術制作的虛擬形象進行直播、演出活動,自2016年從日本誕生后即被引入國內,在年輕網民中迅速火爆,曲藝人應置身其內容建設。IP是英文單詞知識產權的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寫。IP化作為國外影視生產的一種成熟手段引入國內后,通過將文學藝術領域的知識產權授權于各個機構和個人特別是各類新媒體和應用平臺開發,多方共享經濟成果。文化IP已從原有的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改編或同一IP衍生出多種藝術形式,發展為當下的代表某一類標簽、文化現象可以引起興趣,受眾用戶的追捧可能轉化為消費行為,皆可受資本青睞的由IP引發的一種新的商業文化模式。文化IP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產品之間的連接融合,有著高辨識度、自帶流量、強變現穿透能力、長變現周期的文化符號。曲藝海量的經典原創資源、與其他藝術門類的互文性、適合IP創作生產的藝術特征等,都為打造擁有成熟粉絲群體、在多個文藝領域火出圈的裂變式擴散傳播的曲藝IP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要充分吸收現代科技成果,不斷借鑒其他藝術形式所長,大力促進曲藝要素和技術要素融合,在強化數字科技賦能中實現曲藝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運用超高清視頻、數字渲染、全息互動等技術豐富曲藝受眾的數字文化生活體驗,融入當下更多人的生活,讓深厚的優秀傳統曲藝文化資源借助科技手段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火起來,全面推動曲藝在現代社會的數字化傳播。

信息技術發展不斷催生各種新媒介,網絡新媒介傳播藝術的功能也賦能藝術變異。在當下以網絡媒介為主力、多傳播渠道并存的媒介化社會現實生態中,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交互媒介對于傳播內容生成的主動賦能,帶來大眾文化媒介娛樂化內容的泛化,曲藝得以走進新興平臺傳播媒介,從而加入大眾消費文化行列,從事現代藝術商品生產,曲藝傳播也就成為帶有經濟利益和商業功能的文化傳播活動。媒介尤其是網絡新媒介賦能使得曲藝屬性產生變異,無可諱言,當下現實生活中的曲藝出現了兩種形態:一種是傳統的守正型曲藝,另一種是當下商業化的曲藝。傳統的守正性曲藝,堅持對曲藝傳統根基的堅守與維護,主要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行業性組織和國有院團負責曲藝經典的傳承與新作品的創作生產;當下的商業化曲藝是傳統的守正性曲藝的當代變異,其大眾商業屬性更為濃烈,主要由民營院團、自由職業者等曲藝“兩新組織”以及各新媒介平臺,實施曲藝產品和具有曲藝藝術元素的文化產品市場化生產、傳播。這兩種形態的曲藝并存共行,相互交叉共融。

傳統的守正性曲藝與當下的商業化曲藝的共同點在于,都是滿足受眾對曲藝產品生產的需求,在當代社會也都要順應娛樂化審美認識強化的現實趨勢。其區別,首先表現在落腳點不同:傳統的守正性曲藝指向人民群眾,主要從藝術本體出發,追求藝術價值和社會效益,落腳點為與受眾共同完成曲藝藝術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曲藝消費需求;而當下的商業化曲藝直接指向市場,更多地追求經濟效益和商業價值,落腳點為市場導向的全鏈條曲藝商品的生產傳播。其次還體現在文化功能實現的渠道和傳播方式不同:相對而言,受體制內政策性制度安排和經費保障到位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守正性曲藝自給自足、自我封閉的觀念濃厚,開拓進取的市場意識不強,文化功能實現的渠道和傳播是相對內向封閉的,運用的也大多是集會、劇場演出和廣播電視、網站等相對傳統的媒介;而當下的商業化曲藝在原有傳統媒介渠道基礎上,充分利用視頻網站、短視頻、網絡直播等網絡新媒體渠道,建立現代藝術產品內容生產與經營體系,讓更廣大的受眾進行曲藝消費,實現了文化傳播價值和曲藝經濟價值的融合。必須正確看待這兩種曲藝形態的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問題,著力制止曲藝藝術價值和藝術傳統的流失現象。

這兩種曲藝形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媒介賦能曲藝傳播變異引起的,其本質都是為滿足人民群眾娛樂生活服務的,當下的商業化曲藝是對傳統守正性曲藝的時代再造與商業屬性附加,與其共同完成曲藝當代意義上的傳播與傳承,兩者是曲藝主干上的兩個分支。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貫通聚變,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的時代結晶,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舉旗定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世界上唯一延綿不斷的文明土壤中成長壯大的,中華文明是全球唯一延綿不絕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曲藝從先秦的瞽曚說唱、俳優表演、樂府歌辭、笑話俗賦,到隋唐的俗講、敦煌曲子詞、參軍戲,再到宋代的小說、講史、唱賺、諸宮調、鼓子詞以及金元散曲、元代講史和詞話等,直至明清的陶真、彈詞、鼓詞、宣卷、說書、子弟書、評書、評話、大鼓書、蓮花落、道情、時調小曲和相聲等,展示出2000多年中國曲藝史留存的500余種曲種的發展演變脈絡。在由56個民族構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屬于本民族的說唱形式,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攜帶著中華民族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豐富故事與記憶,召喚著在新時代的經典傳承傳播和全新創作創造。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面對文藝創作、生產、傳播、消費方式日趨多樣,文藝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曲藝界必須聚焦創作生產優秀作品這一中心環節,堅持具有當代生活底蘊和文化傳統血脈并重,以文脈賡續傳承,正確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豐富曲藝創作傳播的內涵、方式和手段,創作生產展示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化利用傳播“曲藝途徑”,通過數字化、立體化、沉浸化傳播,讓優秀曲藝文化浸潤人心,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更多新時代中國曲藝的智慧和力量。

注釋:

①余家宏、寧樹藩、徐培汀等:《新聞學簡明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5—166頁。

②王宇琪:《口頭傳播中走來的曲藝音樂—基于河北省涿州市京東大鼓、西河大鼓調研的思考》,《人民音樂》,2022年第11期。

③劉帥:《多渠道媒介生態背景下二人轉藝術的轉型與傳播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12月,第131—136頁。

④向勇:《元宇宙文化創新:主體性、奇觀性與建設性》,《中國藝術報》,2023年7月7日,第3版。

⑤董振邦:《沉浸式文旅緣何受歡迎》,《光明日報》,2023年11月8日,第13版。

⑥胡智鋒、胡雨晨:《網絡文藝PK的守正創新》,《中國藝術報》,2023年7月26日,第3版。

參考文獻:

[1]劉帥:《多渠道媒介生態背景下二人轉藝術的轉型與傳播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12月。

(作者:中國曲協理論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張家港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責任編輯/邵玉茹)

猜你喜歡
曲藝媒介受眾
發掘消失的明代曲藝——《金瓶梅詞話》所載明代曲藝探賾
曲藝名城張家港 曲苑魅力揚四方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淺談曲藝的創作與表演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基于Flash技術的曲藝動畫設計與實現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