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共享思想視域下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和實現進路

2024-01-20 17:58陳秋男
關鍵詞:城鄉馬克思農民

陳秋男, 陳 儉

(閩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共享是全體社會成員圍繞滿足人的所有合理發展需要,在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基礎上,自在平等地享有大家共同創造的社會發展成果,從而實現“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1]的一種理想狀態。國內學者從主客體及其相互關系的角度概括了馬克思共享思想的內涵,主要包括共享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共享內容是一切社會發展成果、共享實現必須立足實踐,為分析解決新時代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現實問題提供了觀察視角、價值引領和實現路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致力于通過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民全方位發展,補齊“三農”短板,重塑城鄉發展關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叭嫱七M鄉村振興”表明了“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2]的決心,描繪了“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3]的愿景,傳遞了“堅決防止兩級分化,促進共同富?!盵4]的訴求,包含著目標主體的全民性、振興內容的全面性、行動邏輯的正義性等內涵,既體現了共享發展的目標要求,也是實現共享的必由之路。從馬克思共享思想的視域來探究為什么、怎么樣實施鄉村振興,能為鄉村振興行穩致遠提供有益借鑒。

一、馬克思共享思想的內在規定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下“人性異化”根源的揭示和批判,回答了“由誰共享”“共享什么”“如何共享”“怎么實現”等人類以何和如何擁有改造世界成果的問題。

(一)共享是全體成員的共建共享,主體彰顯普遍性

“由誰共享”是馬克思共享思想的價值主旨。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是社會實踐主體和社會享受主體的統一體,理應責任共擔、成果共享。但是,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造成人與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對立與異化,一部分人享受的實現以另一部分人的犧牲為前提,整個社會處于單向度的剝奪狀態。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揭示,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積累方式……是以勞動者的被剝奪為前提的”[5]。勞動者雖然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卻不得不依賴資本家謀生,淪為資本增殖的工具,喪失了作為社會財富創造者應有的享受權利。資產階級所描繪的“共享的神話”是少數人、少數階層的特權,廣大勞動者排除在享受的主體之外。只有勞動者和勞動資料走向結合,勞動人民能夠自主支配自己的命運和勞動成果,“社會關系的異化狀態得到徹底的矯正”[6],人與人之間由相互傾軋、互為手段轉向互為依賴、互相成就,“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1]才能成為現實??梢钥闯?馬克思話語體系中的共享是“所有的人”的普遍權利,而不是“人數很少的過分富有的階級”[1]的專享。

(二)共享是覆蓋全面的梯次共享,內容呈現豐富性

“共享什么”是馬克思共享思想的基本要素。馬克思據于人的需求擴張性的分析,闡明了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享受內容的多維性。馬克思認為,每個人都是“自為的主體存在”[1],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追求內容。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把人禁錮在物的依賴里,限制了人的自我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共享作為對“私享”的揚棄,強調予人的自由個性充分尊重,為人的發展提供無限可能。不僅能滿足人的吃喝住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也能在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等更高發展層面充分實現。不僅如此,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人的需求和追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1],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會出現,并驅動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向縱深挺進。在社會發展不充分的條件下,只能依據能力高低、貢獻多寡獲取相應勞動成果。當社會物質財富充分涌流,勞動超越手段成為需要,人們才有充裕的精力和時間從事更為多樣的創造,社會全體成員的需求才會得到充分滿足,普遍共享才會順利實現。按照馬克思的構想,共享的實現是分階段、分步驟進行的,共享的內容也是分層次、分梯度呈現的。

(三)共享是機會平等的公平共享,形式體現公正性

“如何共享”是馬克思共享思想的核心命題。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資料和社會發展成果是不是由所有人公平享有,是區分“私享”和“共享”的主要標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者表面上能夠通過勞動改善生活境遇,并有機會享受社會提供的福利。事實上,勞動者付出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1]。反觀資產階級,憑借對社會生產資料的絕對占有和社會財富分配權的把控,不僅不事生產,還能隨心所欲支配和享受工人創造的社會財富。資本家“私享”絕大多數社會財富,反映出社會發展公平正義的缺失。對此,馬克思主張推翻充滿不平等、不公正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支撐的制度,建立一個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社會資源和社會發展成果由全社會共同支配的社會制度,從根本上規避社會財富被少數人獨占現象的發生,以伸張正義,維護共享。惟其如此,普通勞動者才有平等地共享一切社會發展成果的機會,共享發展才能從形式走向真實。共享強調賦予每一個主體平等的發展權、選擇權、享受權,在本質上蘊含著公平正義的訴求。

(四)共享是立足發展的真實共享,實現具有條件性

“怎么實現”是馬克思共享思想的現實問題。馬克思強調,共享是置于社會活動現實基礎之上的,以豐富的物質財富為前提的。只有每個人都“各盡所能”,創造出足以支撐所有發展主體普遍需求的社會財富,才能順利實現“各取所需”的真正共享。在馬克思看來,人賴以存續和發展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生活資料都經由人的勞動創造而來。實現普遍意義的共享,要求人必須為了“所有人的需要”而勞動?!叭魏稳巳绻煌瑫r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只有在全社會倡導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勤于勞動的風尚,才能充分釋放人的發展潛能,不斷創造愈加豐富的社會成果,從而為人人共享、平等共享提供可能。雖然馬克思把強迫勞動視為勞動者不幸的根源,但馬克思并沒有否定勞動本身,反而十分強調自為自覺的勞動在改變以“私享”為主導的社會分配方式中的作用,主張“把勞動無例外地分配給一切社會成員”[8],實現把人的需要與勞動、責任與享受內在統一起來,確立起依靠“自由勞動”實現“勞動幸?!钡墓蚕韺崿F路徑。

二、馬克思共享思想視域下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

馬克思共享思想堅持以“現實的人”為關照,明確了共享發展的主旨,揭示了共享發展的本質,描繪了共享發展的內容,指引著人類不斷追尋自身發展和進步,在價值基石、目標指向和行動要義等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理論指引。

(一)為了全體人民的共享主體是鄉村振興的價值基石

馬克思通過考察勞動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境遇,發現“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9],“絕大多數人”被排除在享受的主體之外,陷入極端貧困的境地。為此,馬克思極力呼吁打破分配上的不公平,主張構建一個“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自由人聯合體”,實現價值創造與價值享有的統一。以“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1]的發展,不僅不是共享發展所追尋的目標,反而是共享發展所要極力避免的結果。

馬克思對人的主體性和主體間平等性的強調,正是鄉村振興戰略形成的邏輯起點,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爸袊伯a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盵10]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農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地位作用,不斷為推動農民發展而求索奮斗。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為突破口,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統籌推進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生態文明建設,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更為確保農民群眾在邁向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落伍”“不掉隊”奠定了良好基礎。但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基礎仍然薄弱、農民作為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充分、農民獲得感的實現形式不夠豐富等問題仍然突出,離“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的執政追求還有一定差距,亟需加大鄉村建設推進力度,以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讓農民充分享受現代化建設成果。

(二)實現整體發展的共享內容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指向

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共享不是單一、同質的共享,而是全面、多維的共享。這是由人的需求的多樣性和聯系的普遍性決定。人的需要驅使人不斷創造多種多樣的生活樣態,并在與他人和社會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中走向聯合,進而以整體的形式進行生產創造、共享創造成果。在“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1]的背景下,滿足了“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的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從事發展自身的興趣、愛好、才能和天賦的一切活動,從而在物質、精神、社會、個性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馬克思對人的需求的認識和共享內容的規定,體現為了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為全方位、立體化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目標導向。作為實現公平共享的一環,鄉村振興應順應農民發展意愿,盡可能地顧及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個體的發展需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2],農民對于發展的追求更趨多元多樣。不僅對物質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享受要求,對社會福利、民主政治、精神文化以及生態建設的享受要求也日漸凸顯。而不同資源稟賦下的農村發展分層和分化現象,對公平共享的實現形成新的挑戰。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13]的全方位建設要求,確立起以產業培育為重點,基礎設施、社會福利以及其他生產生活條件同步推進的鄉村建設體系,指向了更加全面、城鄉平等的共享追求。推進鄉村振興,既要突出發展農業產業,創造更多更豐富的物質財富,也應在提升精神風貌、完善社會治理和改善居住環境等方面同步推進,使農村在富、美、強各方面向城市看齊。

(三)構建城鄉平等的共享格局是鄉村振興的行動要義

公平享有是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馬克思指出:“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顒雍拖硎?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盵1]這表明,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同等的“享有權”。但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不合理分工和畸形生產關系,“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1],不僅“使農民長期處于被束縛的與世隔絕的狀態”[14],也造成了城鄉不同發展主體之間的利益“隔閡”。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并“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1],才能實現“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9],從而消滅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現象,保證“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15]。

馬克思對共享的共同性和公平性規定,體現了目標性與手段性的統一[16],既洞悉城鄉共享不均衡的根源所在,也為消除這種不均衡指明方向。城鄉群眾由于資源稟賦存在差異,在共享程度和質量上本就存在差距。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基于應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實施了鄉村資源與農業剩余支援城市和工業的非均衡發展政策”[17],在發展資源和成果的分配上對農村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拉大了城鄉“兩條腿”長短差距,造成農村地區群眾在社會發展成果享受中處于失語狀態,迫切需要通過促進城鄉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彰顯社會公平正義,凸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城鄉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互動聯系不斷加強,客觀上具備了馬克思所明確的“消滅整個舊的分工”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農村干部群眾對共享正義的急切訴求和共享正義實現條件的逐步具備為中國共產黨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作出了抉擇。中國共產黨領導推進鄉村振興,既是對工農、城鄉共享不公平現實問題的回應,也蘊含著通過統籌工農城鄉發展彰顯社會主義“為了人人、人人享有”本質特征的考量。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農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與城市逐步融合發展,農民也會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共同體,農民從“歷史所鑄造的枷鎖中完全解放出來”[15],以平等的主體身份樣態參與發展、共享發展成果,“這完全不是空想”。

三、基于馬克思共享思想的鄉村振興的實現進路

馬克思認為,“共享勞動過程”和“共享勞動成果”是相統一的。推進鄉村振興既是實現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應在推進路徑上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偟膩碚f,應從發揮農民建設主體作用、夯實城鄉共享物質基礎、賦予農村平等發展權利三個維度入手,推動形成全民參與、城鄉聯動、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一)著眼突出農民共享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參與建設積極性

強調人的主體地位,依靠人的自身力量實現“人的本質復歸”是馬克思共享思想的主旨。馬克思認為,只有“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1],否則,共享發展成果就只能是“空中樓閣”。過往的許多農村開發建設行動由于對農民主人翁地位重視不夠和調動不充分,出現了“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18]現象,也證明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性。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把“為了群眾”與“依靠群眾”統一起來,注重激勵、動員和推動農民積極參與。

第一,鄉村振興的目標主旨是農民,必須充分反映農民意愿。確認和維護農民在鄉村振興行動中的話語權,既是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要求,也反映公平的共享本質。新時代鄉村振興應當把立足點放在農民身上,從農民的愿望和訴求出發謀劃和推動農村各項事業,賦予農民足夠的發展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梢砸劳修r民田間學校、新時代農民文明實踐所等載體,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提高農民的主體意識和話語能力,促進農民主體意識覺醒。同時,也需要完善和創新有利于農民話語權表達的鄉村振興參與機制,如,建立涉農決策聽證論證機制、提高農民代表在國家政治生活各層面的比重、鼓勵新聞媒體和專家學者多為農民發聲,多維度建構農民話語權空間,暢通農民意愿表達和訴求反映渠道,讓農民的意愿充分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各方面。

第二,鄉村振興的受益主體是農民,必須依靠農民參與建設。人世間一切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引領農民共創美好生活、共享發展成果,需要調動和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擔起農村發展建設的主人翁責任??梢酝ㄟ^耐心細致的宣傳思想工作、身邊致富能人的示范引導等方法,喚醒農民自立自強的自主意識,引導農民摒棄“小富即安”的小農心態,“破除‘等靠要’的貧困心理陷阱的掣肘”[19],激發農民主動搶抓發展機遇加快自身發展的自覺性、自主性。此外,還可以通過普及農業科技知識、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和科技特派員下鄉技術指導等形式,幫助農民掌握適應現代化需要的生產技術、經營理念和政策知識,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內生發展。

(二)著眼擴大共享內容的涵蓋范圍,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馬克思指出,人的存續和發展都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20]。沒有普遍的、發達的生產力支撐,人們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1],人與人互為實現和需求充分滿足更無從談起。當前,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物質生活如此,精神文明、社會生活亦是如此。只有“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才能實現農業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全面提升”[21],從而逐步消滅工農城鄉之間的發展差別、享有差別,不斷增強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

第一,注重通過推進農業產業振興提高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產業興旺是促進城鄉均衡共享的重要基礎,也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任務,決定著城鄉共享的實現程度。振興農業產業,既離不開惠農支農政策的保障和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運用的支持,更為重要的是要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提增發展質量和附加值。應針對鄉村產業經濟形態單一的現狀,拉伸農產品產業鏈,培育涉農產業集群,促進農村產業結構提檔升級。如,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加快發展休閑旅游、健康養老、特色工藝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還可以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戶與農業企業和終端商超合作、發展農村電商等形式,促進小農戶和大市場有機銜接,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同時,也要推進“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22],讓農民掌握農產品議價的主動權,以分享更多的農產品增值效益。

第二,注重通過推動農村社會重塑提增農民整體生活品質。共享的多維性和層次性決定了建設內容的全面多樣。在全力推動產業振興,富裕農民“口袋”的同時,也要加強文明鄉風、良序善治、良好生態和高質量人才供給。在精神文明上,堅持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融合,深化鄉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構建文明鄉風、良好家風,營造農村社會新風尚。在社會治理上,加快完善農村黨員和村民代表議事聽證、訴求征詢、意見了解制度,鼓勵退休的老教師、老干部、老黨員返鄉參與社會治理[23],發揮村民理事會、鄰里互助會等基層“微組織”治理作用,構建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有效治理體系。在生態宜居上,深入開展以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為核心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動,大力推廣以土壤肥力保持為主要內容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涵育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全面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在人才支撐上,依托涉農科研院校、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大力培養懂技術、有情懷的教師、醫衛、農技和新型職業農民等鄉土人才,并通過出臺農村人才引進優待政策、優化農村營商環境等措施,鼓勵、支持和引導更多適合農村發展需要的各行各業優秀人才走向鄉村、服務鄉村。此外,通過選優配強領導班子、優化考核機制、嚴格監督管理,以及系統培訓提升農村黨員干部能力素質,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服務群眾以及推動發展功能[24],能夠更好地引領促進農民農村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大局,共建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

(三)著眼實現城鄉公平的本質要求,促進發展要素向農村傾斜

生產發展是成果共享的物質基礎,但生產的發展并不會必然引發并實現共享發展[17]。馬克思通過考察“群享”與“私享”兩種發展成果享有方式及其局限性,指出人類要真正實現共享發展不僅需要制度保障和物質支撐,還需在分配方式上加以合理規劃[25]。推進鄉村振興,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不僅要保障當下“分蛋糕”的公平,也應對過往“分蛋糕”的不均衡給予相應補償。唯有堅持公平正義引領,既注重維護農村農民當下同等發展權益,又努力補齊鄉村在資源要素投入和發展福利配給上的短板,讓農村迎頭趕上,才能真正實現工農城鄉的共享發展和高質量發展[26]。

第一,在利益協調上,要消解城鄉壁壘,保障權益平等。城鄉之間發展要素占有的不均衡造成城市發展不僅不能有效輻射鄉村發展,反而加劇了農村的凋敝。推進鄉村振興需從打通城鄉要素流動壁壘、促進城鄉優勢互補著手。首先通過推進城鄉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化土地經營制度改革、創新人口管理辦法和構建城鄉統一社會保障體系,突破城鄉發展要素配置的制度性阻隔,實現技術、資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城鄉雙向流動,為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27]奠定制度基礎。在此基礎上,以特色小城鎮建設為紐帶,立足資源稟賦合理布局城鄉產業結構,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的城鄉產業鏈,強化城鄉之間的產業關聯,切實把城鄉發展牢牢拴在一起。

第二,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強外部賦能,進行差別補償。阻礙城鄉公平共享實現的關鍵因素在于農村發展不充分。由于農村地區長期“失血”造成發展動力不足,在共享上天然處于弱勢地位。只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導向,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加以傾斜,才能補齊長期失語失能造成的利益缺損。應當持續出臺惠農扶農助農惠農政策,不斷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從頂層設計上保障農民農村發展利益。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優勢,大力傳承弘揚勤勞樸實、守望相助、扶貧濟困的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整合社會各界、行業主管部門的資源力量,構建多元主體共建的鄉村振興工作格局。同時,建立健全財政轉移和利益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交通、水利、電力、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教育、醫療衛生、文體、生態等公共資源配置,逐步增強城鄉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28]。

四、結語

馬克思立足“一切社會成員”,設想個體在充分自由地發展和運用自身的體力及智力的基礎上,建設一個生產力高度發達、人的精神境界極度高尚的共享社會。其中彰顯的人的主體情懷、闡發的行動本質和追尋的價值指向,以及對共享實現依靠力量、發展前提和保障要素的明確,為推進我國鄉村振興提供了指引。作為脫貧攻堅的接續戰略,鄉村振興旨在提增農村發展質量、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既體現了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共享發展的目標指向,二者具有內在統一性。以馬克思共享思想為指導,著眼于突出農民共享的主體地位、擴大共享內容、實現城鄉公平共享,做到發展為了農民、發展依靠農民、發展成果農民共享,鄉村振興才有恒久動力,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猜你喜歡
城鄉馬克思農民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城鄉涌動創業潮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