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創意與藝術構想

2024-01-20 23:56秦庚云
影劇新作 2023年4期
關鍵詞:客家人樂章民俗

秦庚云

一、體裁:形式與內容的回轉

交響音舞詩畫《山那邊里格水那邊》是一種新體裁、新形式。過去一直被教導說,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這使我們比較地忽略了形式。內容和形式是藝術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我以為,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說得再清楚不過:“內容非他,即形式回轉到內容;形式非他,即內容回轉到形式?!?/p>

大型——序歌和尾聲包裹七個樂章,九個單元,彰顯了客家地區傳統節日之普泛性精華,它與季節、時令交織在一起,舒展了平民世俗生活的長卷——草根民眾的追憶講述,鄉村中國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構成了客家地區民俗節日文化的“清明上河圖”,恢宏而大氣浩蕩。

民俗——民俗即民間習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來源于民間,傳承于民間,規范于民間,它是深蘊在民間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生命能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約定俗成、心甘情愿接受這種模式化規范性的生活方式。

民俗的根本屬性是模式化、類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屬性。模式化必定是一種自然而然,是一種情理共通、普世認同,這就是民俗的集體性:民俗是群體共同創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模式化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是跨越時空的,這就是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的前提——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為眾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

民俗又具有變異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一個文本權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發不爽地被重復,在千變萬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了變化,這就出現了民俗的行業性、地域性、時代性。

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范疇而言,民俗主要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三大類,包含以下幾大部分:(1)生產勞動民俗。(2)日常生活民俗。(3)社會組織民俗。(4)歲時節日民俗。(5)人生儀禮。(6)游藝民俗。(7)民間觀念。(8)民間文學。

風情——風情在這里主要有這些意思 ——風采、風雅、風貌,趣味、韻味、意味,鄉土、鄉音、鄉情……

把民俗與風情聯在一起,我們可以這樣界定:這是一軸傳統節日的民俗風情畫卷——它不是原生態的,而是衍生態、傳承態的;它不是“民俗的文藝”,而是“文藝的民俗”,是當代人文觀照下的民風、民俗、民情。

交響——交響當然是指交響樂,是需要倚靠大型交響樂隊的演奏來營造大氛圍和大氣象,這毋庸置疑。

但“交響”在這里不僅于此,而是指多種聲音同時鳴響,多種表現空間和多種表現手段的交匯與回響?!蛾P尹子·五鑒》:“耳聞交響者,聰愈傷?!?郭沫若《晨興》詩:“耳琴中交響著雞聲、鳥聲,我的心琴也微微地起了共鳴?!?/p>

音——聲樂與器樂,主要是富于贛南客家特色的音樂,還有大自然的天籟之音、藝術的模擬之聲、生活現場的音響與聲效。

舞——舞蹈,主要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還有啞劇、造型、情景表演等。

詩——詩歌,不僅是指誦讀的散文詩和合樂的歌詞,還有整體的、富有詩意的表達的、那種給人以美感的詩情和意境。(唐·劉禹錫 《魚復江中》詩:“客情浩蕩逢鄉語,詩意留連重物華?!?唐·朱慶馀 《送吳秀才之山西》詩:“東湖發詩意,夏卉竟如春?!?清·鄭珍《論詩示諸生時代者將至》詩:“我誠不能詩,而頗知詩意。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固宜多讀書,尤貴養其氣。氣正斯有我,學贍乃相濟?!?今·何其芳 :“詩意似乎就是這樣的東西:它是從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來的、經過創作者的感動而又能夠激動別人的、一種新鮮優美的文學藝術的內容的要素?!保?/p>

畫——繪畫、舞臺美術,不僅指LED流動的畫面、燈光設計現場氛圍、服裝設計的地方特色,更須強調是舞臺表演的“視聽效果”,渲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交響音詩與交響音畫的浪漫演繹。

綜其以上,把這部以“聲樂套曲”基礎模式的作品,融進“劇元素”(人物、事件、情節、矛盾等),汲取“清唱劇”“歌舞劇”“音樂劇”的優長,打造成創新型、跨界融合型的“交響音舞詩畫”,是我們的致力所為——把生活的真實感、生命的永恒感和藝術的向上、向善的唯美感,淋漓地表現出來,繪就一幅古色古香、土色土香、活色生香的文藝民俗長卷。

二、題解:《山那邊里格水那邊》

“那邊”,是一個遙指,比杜牧的“牧童遙指杏花村”更深遠的遙指。那邊,指明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距離,產生聯想和想象,產生美;“里格”,客家民歌的典型襯詞,是地域語言色彩的隱示。它示向人們:這是一軸表現來自祖地中原的、原鄉在贛南的、漢族的一個民系——客家人的民俗風情畫卷,是中華傳統年節文化的歷史剪影。

中原,是客家人的故鄉;而贛南,是客家人的原鄉。我在另一部客家組歌《大路之子》中曾有這樣的講述:

悠悠千載,戰亂、天災、人禍……

一代代中原先民,一批批黃河子孫,仕族、望族、平民、難民,一撥撥漫延到江西的鄱湖流域……他們溯贛江而上,一程程,一站站,千辛萬苦來到贛南;或者,又從這里跨過南嶺,越過武夷;或者,又從南嶺、武夷回遷贛南……

那一天,篳路藍縷的中原先民,終于在贛南放下了疲憊的行囊,油然生出一種龍歸故淵的感覺,來到客鄉成了客家先人。他們義無反顧地墾荒拓土、耕讀漁樵——贛南,成了客家人的“原鄉”。

在這里,客家人筑起了舉世一絕的城堡——安居樂業的圍屋?!扒坝姓?,后有靠”,這是客家人的大本營,是“東方人的傳奇”,是陰陽五行,是飽蘸黃河長江的乳汁與血汗撰寫的中國傳統哲學。

于是,在漢文化的譜系中,圈點住最具特色的民系——客家民系,因為這個“漢族中的少數民族”,是“東方的吉普賽”,遍布中國,遍布世界,“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p>

于是,在客家的人文地圖上,我們把目光聚焦在贛南—— 江西客家主要分布在贛南(其他分布在吉安南部、撫州南部及贛西北的銅鼓、修水、武寧、萬載等地)。江西有19個純客縣,贛南就有18個,它是中國客家人三大聚居地之一。

于是,在客家傳統文化里,則把著力點放在年節文化上——它最具漢文化的普泛性,又最具客家人的特色性。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其周而復始的民族性、循環性、群眾性,約定俗成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它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推動著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地不斷傳承發展。

地域文化最主要的元素是:語言、飲食、民居、宗教?!皩庂u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就嘿賣掉介條坑,到死唔賣祖宗聲”,全世界的客家人,語言都是相通的——

山歌聲聲,在山那邊水那邊的蒼茫里,摸尋著古漢語、古漢樂的活化石;

鄉音裊裊,在山那邊水那邊的花叢中,感受著那鮮活、那靈動的力與美。

三、色彩:視聽效果的關鍵

建立“大色彩觀念”是取得視聽效果的關鍵。

首先,是文本所提供的“視覺色彩”,自然的色彩——主調的、LED背景色彩與燈光色彩的鋪展和渲染:

序歌—《山那邊里格水那邊》——遠山如黛,遠水如銀的寫真與寫意。

春——《元宵·鬧燈》《清明·復活》——淺綠的大面積底色用粉紅作點染。

夏——《端午·賽舟》《中元·祭河》——湖藍的大面積底色用梅紅作點染。

秋——《中秋·走月》《重陽·斗歌》——蔚藍的大面積底色用橘紅作點染。

冬——《春節·忙年》——姹紫的大面積底色用朱紅作點染。

尾聲——《又一年里格又一春》——金色的大面積底色用翠綠、粉紅作點染。

其次,是文本所提供的“聽覺色彩”,心理的色彩——主導的、音樂的、表演的感情色彩、性格色彩、思想色彩與燈光色彩的勾勒和交融:

1.序歌《山那邊里格水那邊》——這是整部作品的開篇,抖擻起厚重的歷史感,激活了滄桑的人生體驗——向著山那邊水那邊的訴說,粗糲而感慨,“美麗的鄉愁”從心中向遙遠的時空回蕩……

2.《元宵·鬧燈》——喜氣、熱鬧、火爆的“燈節”,是春節的高潮。山鄉小鎮燈節的場景描繪別具浪漫:“抓起了一把把彩色的星星,撒向山谷、撒向山巔;倒出了一簍簍閃光的珍珠,鋪在山后、鋪在山前?!庇谩安噬男切恰薄伴W光的珍珠”比喻特有的彩燈世界,本來就很別致;而用“抓”“撒”“倒”“鋪”等一系列動詞更顯得生動活潑,它顯示的是“人”的主體性——燈節的光彩是“人”造就的,燈節的光彩是“人”的活力的外化、具體化。因此在三段場面描繪過后,作為主體的“人”出場了:“圩場,小小圩場,老表哥老表嫂的正月半喲,喊天喊地,喊天喊地的正月半喲?。℃?,小小鄉鎮,細哥哥滿妹妹的元宵圓喲,燙嘴又燙心的元宵圓喲!”這不是熱鬧場面的簡單疊加,也不是歡樂氣氛的單純遞進,而是進入一個深層次對“鬧元宵”的精神內涵揭示——春寒料峭時節,“喊天喊地”的山民歡天喜地,喊出了“燙嘴又燙心”的未來熱望,喊出了客家震天撼地的人格力量。

3.《清明·復活》——與西方的《安魂曲》不一樣,與古代的“悼亡詩”也迥然有別。站在當代人文意識的紅土高坡,歌者從古樸的民俗現場,捕捉到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并把它開掘出來,進行“人魂對話”,唱出了“你,是地下的魂;我,是地上的人”“魂,是地下的人;人,是地上的魂”;從凄清、悲慨、迷蒙的深情懸想、懷悼中,逐步走出,走向蘇醒,走向明媚,“人也精神,魂也精神”;“生命不死”意念的擴大滋生,盡管乍暖還寒。仍是“風飄零”“雨凄清”的環境,但是“花”能“開出空靈”,“草”能“長出意境”,非人也能有生命意識,更何況原來是“人”的“魂”呢?清明時節,從殘冬的枯黃中破土而出的野草,“春風吹又生”,終于替代、超越了死亡——于是,清明成了中國別具一格、獨樹一幟的“復活節”!

4.《端午·賽舟》——這是狂熱的“龍舟節”。龍,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千龍擊水、萬舸爭流的龍舟賽,表現出中華民族在世界生存競爭的激流之中,不甘落后、自強不息的精神——“龍的路,從這激流沖出;龍的路,向著上游奔突;龍的路,踏著義無反顧;龍的路,哪怕天翻地覆!喲嗬嗬,劃喲,劃喲!”如此拼搏與進取精神,令人慷慨激奮?!褒垺本褪恰叭恕?,龍的精神正是人的精神——拼搏競技的賽場:鏗鏘的鑼鼓、雄放的熱風、飛濺的浪花、激揚的吶喊、剽悍的男子、潑辣的女人、楊梅紅、枇杷黃、粽子香的高聲叫賣……這是生命的交響,這是性格力量奮起張揚的豪情壯景!

5.《中元·祭河》——這是七月流火的祭典,這是母親河畔的寄念。與同為祭奠先人的清明不同,是從“山那邊”到了“水那邊”,相比清明,中元少了一些眼前(墓園)的凄清、深切,多了幾重東流遠去的肅穆、神往。寧靜致遠的氛圍、虔誠的鄉愿、溫熱的情感,起伏蕩漾著一江蓮燈,寄托著鬼使神差式的幻夢和濤聲依舊的祈禱。

6.《中秋·走月》——這是打破時空、心靈感應式的男女相思唱詠,秋之節的秋之思,月圓夜的團圓情,急切的踏歌趕路,焦灼的瞭望呼告,構成了情切切、心灼灼、意綿綿的男情女色。它與《重陽·斗歌》都采用了土色土香的客家民歌語言,鄉土氣息撲面而來,《中秋·走月》的最后一節:“阿妹爬上桂花樹,喊得月亮躲起來,阿哥拿出中秋餅,照亮一路石硋硋?!贝緲愦迕駥矍榈闹邑?、堅定,既是傳統的,又是當代的,是愛情這個古老命題中“青春”內蘊活力洋溢蕩漾。

7.《重陽·斗歌》——客家的重陽山歌節到了,趕歌路上開起了一場場熱身賽——阿公阿婆、阿哥阿妹,兩代山歌傳人的斗嘴爭俏,山歌手們即興的群體唱和,風趣幽默的逗笑調侃,自夸自耀的男女風情,無拘無束的自娛自樂,這是客家山歌情趣盎然的“諧謔曲”。它與《中秋·走月》雖然都是描寫男女情意的,又都是典型的客家民歌語言敘詠,但在人物、內容、場景、風格、色彩等諸多方面,卻一以貫之地強調了歌唱性的對比。

8.《春節·忙年》——大年,中國人最莊重的儀式,最盛大的慶典,最輝煌的節日?!盀檫@一天忙一年,為這一天忙到了家”,盤點耕山種水的欣慰、舒展春華秋實的喜悅、點燃辭舊迎新的希望,一切都聚焦在喜氣洋洋、熱氣騰騰的“忙”中—— 準備新年的物質大餐和精神盛宴的那種急切、緊張、企盼的忙忙碌碌,不僅突顯了“年”的意義重大,更是映襯了耕讀傳家、知書識禮的客家人那種最勤儉的本色、最殷切的心念、最紅火的寄托。

9.尾聲《又一年里格又一春》——雪花飄灑而落,煙花沖霄而上,“飛花”是春天到來的標志、新生命蓬勃旺盛的標志?!巴骸薄坝骸奔耐械氖恰坝篮愕呐畈?,而“刮亮了燦燦日月朗朗星辰”的東風,“凍脆了得得馬蹄蕭蕭長鞭”的寒意,正是“春之歌”的種子、“春之歌”的胚胎。冬天必將被春天替代,百花凋零必將為新的飛花取代。冬之“古老”孕育春之“新鮮”——“又一年又一春”的意義:百草豐茂、百花齊放是生命之春,傳統的生存需要與當代發展的生命沖動,盡在“飄香的美酒”“飛花的心田”這浩歌暢詠之中了。

綜其以上,七個樂章的五山二水、四晝三夜、五熱烈蓬勃、二寧靜致遠,形成了各具風韻的情景差異和色彩對比,生命的驅動力和藝術的張揚力,合鑄成鐵畫銀鉤的民俗節日風情畫卷。

四、結構:外部與內在

一部作品的成功,與結構能力是“生死攸關”的,可以說,結構能力是作家的看家本事。

作品的結構有外部結構(即表層結構)與內在結構(即深層結構)之分。

其一,作品的外部結構是淺顯而易覺的,明眼人一看即明白:它以春夏秋冬的自然時序來起承轉合、架構編排。這種通常意義上的“結構”,安排了《元宵·鬧燈》《清明·復活》《端午·賽舟》《中元·祭河》《中秋·走月》《重陽·斗歌》《春節·忙年》七個樂章加《序歌》《尾聲》?!缎蚋琛伏c題開篇;一、三樂章是民俗活動的現場摹寫;二、四樂章寫懷悼祭奠;五、六樂章歌唱愛情;第七樂章順勢引潮;《尾聲》總結延伸。

七個樂章的安排雖巧于天成,但明顯可以看出它的結構原則——民間慶典的熱力四射,懷悼祭祀的清凄哀麗,愛情謳歌的聲色張揚,把不同的色彩與情調進行穿插、呼應、對比、變奏,形成了“有差異的對立”及“雜多的統一”之間的和諧與完整——成功的外部結構設計,避卻了人為的刀痕斧跡,自然流暢而起伏跌宕,有動力有活力,有看點有興奮點,因而與“審美疲勞”劃清了“楚河漢界”。

其二,作品的內在結構是三思而后覺的,用心觀察會發現:一方面是作品內部的有機聯系和邏輯關系,它的意義在于增強歌詩的張力,即強度和濃縮力;另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它的作用在于鮮明作品的思想指向和強化藝術的感染力,引人矚目而令人思考——內在結構的優劣,對作品內涵起直接作用,它決定了作品的藝術品位和文化含金量;也由此,催生了作品的主題,主題是內在結構的“核”——主題突出了作品的思想邏輯與藝術邏輯,彰顯了作品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

作品的主題是“生命”——作品的主題是生命,是生命力的張揚,是生命中愛情、親情、鄉情的敘事、抒懷和傳衍。

作品的主題內蘊是豐富多彩的,圍繞“生命主題”而變奏,產生了兩個副主題——“愛情”副主題與“死亡”副主題:“死亡”與“生命”相反相成,“愛情”與“生命”相輔相成,這就是思想邏輯與藝術邏輯。

在浸潤生命色彩的《序歌》和《尾聲》包裹之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生命主題的呈現、對比、變奏與發展:

▲第一樂章:《元宵·鬧燈》——“生命”主題①

△第二樂章:《清明·復活》——“死亡”副主題①

▲第三樂章:《端午·賽舟》——“生命”主題②

△第四樂章:《中元·祭河》——“死亡”副主題②

◎第五樂章:《中秋·走月》——“愛情”副主題①

◎第六樂章:《重陽·斗歌》——“愛情”副主題②

▲第七樂章:《春節·忙年》——“生命”主題③

著名音樂文學評論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孫允文先生對這部作品的結構有很客觀的評價:

“外部結構統一完整、錯落有致;內在結構,由于作家對傳統與未來交互點的恰當把握,因此內蘊豐厚??梢钥吹?,由于作家生活積累較為深厚,人生體味較為深刻,致使作品超越了摹寫事物表面現象的層次,達到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歷史感得以體現的較高境界?!?/p>

秦庚云:江西省歌舞劇院一級編劇

責任編輯:江美玲

猜你喜歡
客家人樂章民俗
冬季民俗節
什么是“中華第一樂章”? 等
譜寫肌膚新樂章
客家人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民俗節
闖蕩牙買加的客家人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行酒
寧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轉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