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安福地區地熱水化學特征研究

2024-01-20 08:15余廷溪孫軍亮王路瑤王書訓
地球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冷水同位素水樣

余廷溪,劉 凱,孫軍亮,王路瑤,王書訓

1)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 100037;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源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083;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

地熱資源在能源開采過程中更加穩定,不受天氣、季節等變化影響,具有極好的利用價值。在開發利用深部地熱資源的同時可以有效控制地震活動、地氣無序溢出及火山運動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我國地熱資源分布廣泛,以中低溫地熱資源為主,在云南、廣東、江西、北京、吉林、新疆等地均有地熱利用工程。中低溫地熱資源在大型沉積盆地中具有儲層多、分布廣、儲量大等特點,主要分布于我國東部、松遼盆地、環鄂爾多斯斷陷盆地等地區(王貴玲等,2017; 盧予北等,2018)。

由于地下水中各組分的相互關系受經歷的水文地球化學過程所控制,可以利用地下熱水水化學特征研究地熱流體的特征和成因,了解地下熱水的化學成份和補給來源,以揭示熱循環機制。Piper于20世紀所提出的Piper三線圖簡便直觀得對地下水樣化學類型進行區分,Schoeller圖能夠直觀地展現研究區水樣離子含量變化,展示離子濃度的變化趨勢,同時由離子特征系數判定地下水的來源及所處環境的封閉程度(薛燕等,2022); Craig(1961)利用氫氧同位素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提出大氣降水線概念,在此基礎上鄭淑蕙對中國各地大氣降水進行研究并總結出全國大氣降水線,并以此判斷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及循環途徑(鄭淑蕙等,1983); 此外,利用氫氧穩定同位素的空間分布特征可以驗證高程效應及緯度效應,結合二端元模型計算不同水源對河流的補給關系及混合比例(卞躍躍等,2018; 林韻等,2020; 劉芳等,2020); 由大氣降水線與水樣點位置關系判斷水汽再循環現象(張兵等,2014),結合氘盈余現象判定地熱水在循環過程中與巖層相互作用程度(劉凱等,2015; 李永康等,2021; 杜晨等,2022); 鍶同位素能體現地下熱水在含水層中的滯留情況,由87Sr/86Sr比值高低判斷地下水來源(趙平等,2003; Li et al.,2017;山俊杰,2020); 基于礦物在地下水中溶解度的不同,利用地熱水中礦物飽和指數與溫度的關系來判斷計算熱儲溫度(Reed et al.,1984; 譚夢如,2018); 利用地熱水Na+、K+、Mg2+、SiO2等數據也可針對不同條件下的地熱水進行分析,估算研究區熱儲溫度及地熱水與冷水的混合情況(吳桂武等,2015; 李常鎖等,2018; 多曉松,2020)。

江西中低溫地熱資源豐富,不少學者在九江、萍鄉、贛州等地進行了大量研究(胡圣標等,1992)。通過分析斷裂構造、長期觀測地熱流體的動態變化,評判了江西遂川、溫湯等地循環途徑及地區地熱開采潛力(朱章顯,2007; 辛田軍等,2016); 通過分析羅溪、上溫寮、廬山等地地下熱水陰陽離子、特殊組分、同位素組成等,估算地區地熱水補給來源、年齡、循環深度及冷熱水混合情況,判定地熱水形成原因,并對地區地熱水合理開采及保護提出建議(李鷺等,2019; 樊柄宏等,2020; 鮑志誠等,2021);對宜春等地地下水中鍶同位素進行研究,分析研究區內地熱水起源及滲流途徑(高勝強等,2022); 在整體上,評估江西干熱巖地熱資源,估算其地熱能源量,對地區開采深度及目標溫度提出建議(余敏等,2015)。

本文對江西吉安市安福地區15組水樣進行水文地球化學分析,通過不同類型地下水對研究區水化學特征、穩定同位素組成進行分析,討論研究區地熱水補、徑、排情況,研究地下熱水形成與演化,揭示地熱水形成原因,計算當地熱儲溫度及循環深度,補全武功山南部安福地區地熱資源資料,對安福地區地熱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地區武功山東南部(圖1),為丘陵、山區地貌,成因類型主要為侵蝕剝蝕地貌類型。地層主要為白堊紀晚侏羅世羊獅慕序列,北部部分區域有白堊紀早志留世武功山序列地層出露,出露面積不大。研究區歷經多期次構造運動、變質作用及巖漿侵入,出露大片的黑云二長花崗巖和混合巖。研究區內斷裂帶呈北東方向展布貫穿整個研究區,傾角20°~50°不等,延長50 km,帶寬30~320 m??傮w以硅化破碎為主,斷裂帶寬窄變化大,帶內構造巖分帶明顯且重復出現。研究區地下水含量豐富,主要類型為基巖裂隙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研究區兩處地熱區分別為文家地熱井及溫塘地熱泉,均位于斷裂帶附近,由地下熱源將地下冷水加熱后沿斷裂帶上升形成。根據現場測試的結果,地熱水溫度為30~60 ℃,水中含有Sr、F、Li、Se、偏硅酸等物質,對人體有一定的醫療價值。

圖1 采樣點分布圖Fig.1 Location of sampling sites

2 樣品采集和實驗方法

水樣采集時間為2021年5月,采集地表水、泉水及地下熱水水樣共15個,采集泉水及地下熱水時盡量靠近水源源頭,采樣前用泉水潤洗取樣瓶三遍,裝有硝酸、氫氧化鈉等保護劑的棕色玻璃瓶則不潤洗,裝瓶時盡量將瓶口裝滿以排出空氣,隨后擰緊并做好標記。地熱井直采時pH、EC及Eh使用便攜式水質檢測儀測試,溶解氧(DO)及水溫利用哈希水質檢測儀檢測。美國BETA實驗室進行放射性碳測年,應用加速質譜儀(AMS)和Gasbench Ⅱ-連續流穩定同位素質譜儀(IRMS)完成13C、14C的測試。同位素及放射性測試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完成,氚測試依據為《水中氚的分析方法》(GB12375—1990),Sr和34S按照《巖石中鉛、鍶、釹同位素測定方法》(GB/T 17672—1999),《硫酸鹽中硫同位素組成的測定》(DZ/T0184.15—1997)進行測定; 水化學分析由圭瑞測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鉀、鈉、氨氮、碳酸鹽等嚴格按照《水質65種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HJ 700—2014)、《水質氨氮的測定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及《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DZ/T 0130—2006)的要求進行樣品分析。

3 水化學特征

3.1 水化學離子

對研究區三種類型水樣中的主要陰陽離子、Sr2+、偏硅酸含量、水溫及溶解性總固體(TDS)進行相關性分析(表1)。在地熱水中,TDS與Na+、K+、HCO-3、偏硅酸均顯著相關,相關系數為0.95、0.94、0.88、0.91,且K+、Na+、HCO-3與偏硅酸兩兩相關性較好,表明鈉長石、鉀長石與黑云二長花崗巖的溶解對研究區水化學組成有明顯的控制作用,研究區地熱水在演化過程中離子來源相似。在地下熱水與地下冷水中,Sr2+與偏硅酸相關系數分別為0.65及0.61,而地表水中其相關性僅為0.34,在地下水循環過程中,含鍶礦物溶解具有指示性特征。分析研究區冷水及地熱水陰陽離子,其中地熱水Na+含量為15.2~19.2 mg/L,HCO-3含量為13.2~53.2 mg/L(表2),化學類型均為HCO3-Na型水,Na+由于其較高的溶解度及較強的遷移能力,鈉長石風化溶解的Na+成為研究區域地熱水中的主要陽離子(圖2a); 大部分區域主要陰離子為HCO-3(圖2b),其中文家地熱井(AF0102)地熱水中主要陰離子為CO2-3,CO2-3含量為10.6 mg/L,該點地熱水水溫60 ℃,CO2含量極少且F-較高,可判斷該處地熱水在循環過程中CO2與螢石(CaF2)等含氟礦物發生反應,生成CaCO3沉淀與大量CO2-3,與其他水樣相比Mg2+含量極少且CO2-3含量較高。

表1 研究區水樣離子相關性Table 1 Ion correlation of water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表2 研究區水化學組分分析結果Table 2 Analysis results of water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study area

研究區冷水氟離子含量為0~0.117 mg/L,文家地熱井水(AF0102)及溫塘地熱泉(AF0109)氟離子含量遠高于冷水,分別為3.01 mg/L和1.84 mg/L,其中文家地熱井水氟離子濃度大于2 mg/L,可命名為氟水; 地表水偏硅酸含量為4.6~21.6 mg/L,地下冷水偏硅酸含量為24.0~33.4 mg/L,文家地熱井(AF0102)及溫塘地熱泉(AF0109)偏硅酸含量分別為63.1 mg/L、62.6 mg/L,地熱水中偏硅酸含量大于50 mg/L,可命名為硅水,大部分地下冷水含量超過25 mg/L,達到國家醫療價值標準。

利用離子濃度比的關系可揭示地下水的演化過程及各離子的礦物來源(表3)。鈉氯系數(γNa/γCl)是評價地層封閉性、地層水變質程度和活動性的重要指標(何明霞等,2021; 羅寶玲,2014),海水的鈉氯系數比為0.85,其系數比越低則表示變質作用越強烈,地層封閉程度越高; 若鈉氯系數比接近于1,則表明地下水是受到巖鹽地層溶濾作用影響較大。安福地區地下熱水與冷水鈉氯系數比均遠大于0.85,其來源于大陸氣團; 兩處地熱水鈉氯系數較大,為35.73~40.98。

表3 研究區水樣離子系數比Table 3 Ratio of ionic coefficients of water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脫硫系數(100γSO2-4/γCl)的大小可用來判別地下熱水所處環境,脫硫酸細菌在還原環境下將SO2-4還原為H2S的現象,地層還原環境越強,脫硫系數越小,封閉性越好(韓光等,2021)。研究區脫硫系數范圍為83.14~662.54,遠大于1,且水樣中S2-含量<0.005 mg/L,Eh值為112~195,研究區地下熱水處于氧化環境,鈉氯系數較大,裂隙發育明顯,該處地層封閉條件較差,有外部水體混入。

鈣鎂系數(γCa/γMg)可用于判別水體中的離子來源。研究區內鈣鎂系數比值大于2,該地區硅酸鹽風化或石膏溶解占有主要地位(龔磊等,2021)。結合研究區多為黑云二長花崗巖,SO2-4含量較低,判斷該處離子來源多為硅酸鹽巖風化形成。

3.2 水化學特征分析

水化學特征對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以及水巖相互作用過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由Piper三線圖(圖3a)可知,地熱水文家地熱井(AF0102)為HCO3-Na型水,溫塘地熱泉(AF0109)為CO3-HCO3-Na型水,地下冷水多為HCO3-Na-Ca型水; 明月山水庫水為補給區,為HCO3-Ca型水,隨著地表水徑流與硅酸鹽水解反應,地表水類型由補給來源的HCO3-Ca型水向HCO3-Na-Ca型演化。

圖3 研究區水化學Piper三線圖(a)及Schoeller圖(b)Fig.3 Piper trilinear (a) and Schoeller diagrams (b) of water chemistry in the study area

根據Schoeller圖研究(圖3b),同一區域冷水水樣具有相似的水化學組成,離子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表明其演化途徑相似。文家地熱井(AF0102)Mg2+及CO2-3離子趨勢與附近地下水有較大差異,表明其有更深的徑流循環及不同類型的礦物溶解。

Gibbs圖利用TDS與水中Na+/(Na++Ca2+)、Cl-/(Cl-+ HCO-3)的比值關系判斷水中離子的來源,其控制因素可分為蒸發濃縮、巖石風化、大氣降水。研究區水樣點均落在巖石風化區域且部分向大氣降水區域偏離(圖4a)。地下冷水及地熱水TDS濃度10~100 mg/L,Na+/(Na++Ca2+)在0.6~0.9之間,而Cl-/(Cl-+HCO-3)接近0.1; 地表冷水Na+/(Na++Ca2+)在0.1~0.7之間,而Cl-/(Cl-+ HCO-3)低于0.2。研究區水樣離子由巖石風化及大氣降水作用共同影響,巖石風化作用占主要地位; 由于研究區硅酸鹽巖風化水解作用,水體中HCO-3含量偏高,使得水樣點在TDS-Cl-/(Cl-+ HCO-3)中向左側堆積(圖4b)。

圖4 研究區水樣Gibbs圖Fig.4 Gibbs plot of water samples

由Mg2+/Na+與Ca2+/Na+比值、HCO-3/Na+與Ca2+/Na+比值可以判別蒸發巖溶解、硅酸鹽水解及碳酸鹽巖風化對研究區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影響。地下冷水及地熱水及地表水分布在硅酸鹽水解區域附近(圖5),研究區地下水離子成分主要來源于硅酸鹽水解作用,地表水離子主要由硅酸鹽水解控制; 地熱水隨著循環深度的增加,受到離子交換作用及巖石礦物相互作用的影響,Ca2+/Na+比值偏低。

圖5 研究區水樣Mg2+/Na+-Ca2+/Na+ (a)及HCO-3/Na+-Ca2+/Na+ (b)比值關系Fig.5 Relationship of Mg2+/Na+-Ca2+/Na+ (a),HCO-3 /Na+-Ca2+/Na+ (b) in water samples

4 同位素特征

4.1 氫氧同位素特征

通過對不同高度大氣降水中δ2H和δ18O關系進行擬合,得出全球大氣降水線,判斷研究區地下水的補給來源,研究其循環過程。研究區地熱水及地下冷水氫氧同位素組成落在全球大氣降水線以上(圖6),表明研究區地下水均為大氣降水補給且在循環過程中經歷了硅酸鹽水解現象(Pang et al.,2017)。同時可發現擬合線斜率小于當地大氣降水線斜率,水源在補給過程中有水汽再循環現象,存在一定程度蒸發作用。地熱水、地下冷水及地表水由上至下明顯有分段現象,有水力聯系但循環途徑有一定的差異,研究區地熱水由于為中低溫溫泉,溫度為30~60℃,且在循環過程中存在與淺表冷水混合現象,因此在圖中氧飄移現象并不明顯。

氘盈余(d-excess =δ2H-8δ18O)可反映出地下熱水在循環過程中與圍巖相互作用程度,其值與地下水的滯留時間存在直接聯系。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地下水后隨著循環時間增長,地熱水與圍巖同位素交換程度越高,將導致地熱水中δ18O值升高而δ2H變化不大,d-excess值越小。安福地區地下熱水d-excess值為10.61‰~12.68‰,地下水d-excess值為9.56‰~21.68‰,地表水d-excess值為10.6‰~21.22‰,大部分點落于d-excess=10‰上方,降水氣團來自于內陸。與冷水相比,地熱水d-excess值相對較低且氚值明顯小于冷水(圖7),地下熱水除了受到蒸發作用影響外,在巖層中有較長時間的滯留。

圖7 研究區水樣d-excess值與氚(T)的關系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d-excess and tritium (T)in water samples

4.2 鍶同位素特征

陸相流體受地殼物質的影響下87Sr/86Sr比值偏高,海水來源受地幔物質的影響87Sr/86Sr比值偏低。根據研究區水樣數據繪制87Sr/86Sr比值圖(圖8)。兩處溫泉點中文家地熱井(AF0102)、溫塘地熱泉(AF0109)鍶同位素比值范圍為0.729 075~0.731 792,平均值為0.730 434,位于殼源硅鋁質巖鍶同位素平均值上方,具有高鍶同位素值特征; 地下水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為0.720 935,地下水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為0.720 935,處于殼源硅鋁質巖鍶同位素平均值附近且遠高于早白堊世海水鍶同位素平均值,說明研究區地下水鍶元素主要來源于地殼中含鍶礦物巖石(表4)。與地表水及地下冷水相比,AF0115為明月山頂水庫點水樣,標高1 517 m,直接受到大氣降水補給,硅酸巖水解影響小,從而87Sr/86Sr偏低,在圖中呈現出偏離現象。

表4 研究區水樣87Sr/86Sr值及其平均值Table 4 87Sr/86Sr values and their mean values for water samples

圖8 研究區水樣87Sr/86Sr比值Fig.8 87Sr/86Sr ratio of water samples

為了進一步追溯研究區水的來源,通過鍶濃度、TDS與87Sr/86Sr的關系來進行分析(圖9,圖10)。研究區地熱水中鍶濃度為9.12~50.90 μg/L,地下冷水中鍶濃度為6.90~13.2 μg/L,地表水中鍶濃度為6.79~36.2 μg/L,均為低鍶濃度水。高87Sr/86Sr比值低鍶濃度水,可被認為是大氣降水起源,低87Sr/86Sr比值高鍶濃度水為深部熱液混合,文家地熱井(AF0102)由于在循環過程中地熱水與地表冷水的混合作用,與溫塘地熱泉(AF0109)相比鍶濃度偏低。

圖9 研究區水樣87Sr/86Sr比值與Sr2+關系Fig.9 Relationship between 87Sr/86Sr ratio and Sr2+in water samples

圖10 研究區水樣87Sr/86Sr比值與TDS關系Fig.10 Relationship between 87Sr/86Sr ratio and TDS in water samples

研究區地熱水TDS為43~64 mg/L,地下水為18~24 mg/L,地表水為12~36 mg/L,均為低礦化度水。地熱水水樣點向右上方偏移,表現出高TDS與高87Sr/86Sr比值特征,符合地下熱水深循環情況。

5 結果與討論

5.1 熱儲溫度及冷熱水混合

熱儲溫度常通過陽離子地熱溫標、二氧化硅溫標來估算。從研究區Na-K-Mg三角圖可知(圖11),研究區地熱水、地下冷泉及地表水均為未成熟水,表明在研究區地熱環境中的地下熱水與巖石礦物未達到水-巖平衡狀態,不適合利用陽離子地熱溫標進行計算,同時可推測地熱水在上升過程中發生了冷熱水混合現象。

圖11 研究區Na-K-Mg三角圖Fig.11 Ternary diagram of Na-K-Mg in the study area

在地熱水溫度小于300 ℃且隨著循環過程中溫度降低的情況下,石英和無定形SiO2不隨著周圍壓力與鹽度的變化而變化,由石英地熱溫標分布圖(圖12)文家地熱井(AF0102)位于石英最大蒸汽損失線之下,計算得熱儲溫度為101.4 ℃(式1),溫塘地熱泉(AF0109)水樣點位于方英石線附近,計算得熱儲溫度為49.8 ℃(式2)。

圖12 研究區地下熱水SiO2溫標分布圖Fig.12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hot water SiO2 temperature scale

石英溫標-最大蒸汽損失:

方英石溫標:

其中:T為熱儲溫度(℃); SiO2為地下水二氧化硅濃度(mg/L)。

在地熱水系統中,原有的熱水平衡會因冷熱水混合而改變,導致部分礦物過飽和或者析出的現象。深部熱水的初焓和SiO2含量在冷水混合的影響下降低,設冷水混合比例為X,通過硅焓方程可對冷熱水混合比例進行計算(Fournier,1977; 鄧吉,2021):

式中:Sc為地表冷水初焓,使用熱水水樣附近地表冷水初焓數據;Sh為深部熱水初焓;Ss為泉水終焓;SiO2c為地表冷水SiO2含量,使用熱水水樣附近地表冷水SiO2數據; SiO2h為深部熱水SiO2的初始含量,是Sh的函數。

通過公式模擬兩條冷熱水混合比例隨溫度變化的曲線,由兩條曲線相交點即可得知該處地熱水點的冷水混入情況及深部熱儲溫度??傻弥募业責峋?AF0102)冷熱水混合比例為79.1%,熱儲溫度為178.4 ℃(圖13)。溫塘地熱泉(AF0109)兩條曲線未發生相交(圖14),考慮到有蒸汽損失的情況,可以應用Truesdell et al.(1977)提出的考慮最大蒸汽損失情況下,利用SiO2溶解度和焓之間的關系估算研究區熱儲溫度及冷水混合比例。利用SiO2溶解度和焓之間的關系進行繪圖。

圖13 文家地熱井(AF0102)混合比例圖Fig.13 Wenjia geothermal spring (AF0102)mixing ratio chart

圖14 溫塘地熱泉(AF0109)混合比例圖Fig.14 Wentang geothermal spring (AF0109)mixing ratio chart

其中X為冷水混合比例。

文家地熱井(AF0102)中,A、B點相連并延長可以與石英溶解度曲線相交于點C,C坐標為(163.0,152.7),C點橫坐標即為深部熱水焓值(圖15)。溫塘地熱泉(AF0109)中,A、B延長線與石英溶解度曲線無相交點,表明在冷熱水混合之前深部地熱水已經發生了蒸汽損失,由X=1-(AB/AE)計算考慮最大蒸汽損失情況下冷水混合比例。F點橫坐標數值為地熱水蒸汽損失之前的焓值,G點縱坐標數值為蒸汽損失之前地熱水溶解的SiO2含量(圖16)。計算可得文家地熱井(AF0102)冷水混合比例為73.0%,熱儲溫度為163 ℃; 溫塘地熱泉(AF0109)冷水混合比例為87.5%,熱儲溫度為183.5 ℃。

圖15 文家地熱井(AF0102)熱儲溫度的硅焓圖解Fig.15 Silicon enthalpy diagram of the thermal storage temperature of the Wenjia geothermal well (AF0102)

圖16 溫塘地熱泉(AF0109)熱儲溫度的硅焓圖解Fig.16 Silicon enthalpy diagram of thermal storage temperature at the Wentang geothermal spring (AF0109)

石英溫標法、硅焓方程與硅焓圖解法所計算出熱儲溫度差異較大,由于研究區斷裂有巖石硅化帶填充,導致地熱水在循環上升過程中再次溶解較多SiO2,使得硅焓方程與硅焓圖解法所計算熱儲溫度偏高。結合鉆孔時所測井底溫度,文家地熱井深90.32 m時井底溫度為79 ℃; 溫塘地熱50 m深測溫26.6 ℃,判斷石英溫標法較為正確,即文家地熱井(AF0102)熱儲溫度為101.4 ℃,溫塘地熱泉(AF0109)熱儲溫度為49.8 ℃。

硅焓方程與硅焓圖解法所得出冷水混合比例相近,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 文家地熱井水(AF0102)冷水混合比例為76.1%; 溫塘地熱泉水(AF0109)冷水混合比例為87.5%(表5)。

表5 研究區地熱水熱儲溫度及冷水混合比例Table 5 Geothermal water thermal storage temperature and cold water mixing ratio

5.2 地熱水循環深度

研究區地熱水由大氣降水補給入滲,經過循環及地熱增溫后沿斷裂上升至地表形成,根據式(7)估算研究區地溫梯度為3.6 ℃/(100 m)。

式中:G為地溫梯度(℃/(100 m));t0為孔底溫度(℃),59.6℃;t為當地年平均氣溫(℃),17℃;h0為孔底深度(m),為1 190 m;h為恒溫帶深度(m),取江西地區恒溫帶平均深度30 m。

地下水二氧化硅濃度取決于地下水循環過程中二氧化硅礦物的溶解,礦物中二氧化硅溶解度與水溫呈正相關關系,由此可通過水樣中二氧化硅濃度估算循環深度(式(8)、式(9)):

式中:T為達到循環深度的地溫(℃);C為水中二氧化硅濃度(mg/L);H為熱儲深度(m);T0為恒溫帶溫度(℃),研究區取17℃;G為地溫梯度(℃/(100 m)),為3.6℃/(100 m);h為恒溫帶深度(m)。

研究區地熱水循環深度在1502.6~1513.6 m,地下冷水循環深度為343.4~709.8 m(表6)。

表6 研究區地熱水及地下水循環深度Table 6 Depth of geothermal water and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5.3 地熱水補給高程

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地區,大氣降水中2H和18O含量會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赏ㄟ^計算研究區水樣的補給高程來確定大氣降水對其補給作用,以便了解研究區的地下水的運移與循環。

式中:H為水樣點補給高程(m);δG為水樣δ2H或δ18O值;δP為取樣點附近大氣降水δ2H或δ18O值;h為取樣點標高(m);k為大氣降水氫或氧同位素梯度值,n‰/(100 m)。

由于地熱水在循環過程中由于壓力及溫度的影響下氧同位素會有不同程度的的氧漂移現象,而氫同位素在巖石礦物中含量極少,此次通過對研究區不同高程水樣點的氫同位素數據進行擬合(圖17)。水樣δ2H點值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為負相關性,符合高程效應,高程每增加100 m,δ2H減少2.3‰,即氘高程梯度值k= -2.3‰/(100 m)。計算所得文家地熱井水(AF0102)補給高程為868.3 m; 溫塘地熱泉水(AF0109)補給高程為644.1 m(表7)。

表7 研究區地熱水補給高程Table 7 Geothermal water recharge elevation in the study area

圖17 δ2H點值隨高程變化Fig.17 δ2H values with elevation

6 結論

本次研究通過對中國吉安市安??h地區所采集的地熱水,地下冷水及地表水的水化學及同位素特征進行分析:

(1)隨著循環的加深,地下水類型由補給區的HCO3-Ca型水向HCO3-Na-Ca型演化,最終在水巖相互作用的影響下形成HCO3-Na型地熱水排出地表。水中離子元素受硅酸鹽風化水解作用影響,隨著循環深度的增加,地下熱水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增強。根據鈉氯系數(γNa/γCl)、鈣鎂系數(γCa/γMg)、脫硫系數(100γSO2-4/γCl),研究區地下水所處地層封閉性較差,有外部冷水混入,地下水內離子主要來源于硅酸鹽巖風化溶解。

(2)根據氫氧穩定同位素及鍶同位素組成,研究區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且有水汽再循環現象; 地下水鍶元素主要來源于地殼中含鍶礦物巖石。

(3)通過對研究區熱儲溫度進行估算,可知當地地下水均為未成熟水; 地下熱水受到冷水混合比例較大,為76.1%~87.5%,熱儲溫度為49.8~101.4 ℃。研究區地熱水循環深度為1 502.6~1 513.6 m,地下冷水循環深度在343.4~709.8 m。地下熱水補給高程為644.1~868.3 m。

(4)研究區內溫泉均為中低溫熱水,受地質構造作用影響,在循環過程中由深部地熱升溫之后沿斷裂上升,與淺部冷水混合后上升地表形成溫泉。兩處地熱水F-及偏硅酸含量較高,具有一定的醫療價值;溫塘地熱泉(AF0109)開采程度較低,仍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Acknowledgements: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Nos.DD20221677-2 and DD20201165),and Central Public-interest Scientific Institution Basal Research Fund (No.JKY202004).

猜你喜歡
冷水同位素水樣
冷水泡面
我國相關標準水樣總α、總β放射性分析方法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
平行水樣分配器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水樣童年
綠豆湯沖雞蛋治嘴角糜爛
綠豆湯沖雞蛋治嘴角糜爛
孫紅雷:請把冷水換成溫水
深空探測用同位素電源的研究進展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訂通知
硼同位素分離工藝與生產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