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非地區Ghadames盆地早古生代巖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2024-01-23 08:32張忠民李依霖鄭乃熙呂雪雁李宗峰孫潤明夏昌盛宿宇馳張浩飛
古地理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辮狀河寒武海平面

張忠民 李依霖 鄭乃熙 曹 喆 呂雪雁 李宗峰孫潤明 夏昌盛 李 磊 牛 博 宿宇馳 張浩飛

馮志強1 季漢成2,3 鮑志東2,3

1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 102206

2 油氣資源與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北京 102249

3 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北京 102249

4 東北石油大學非常規油氣研究院,黑龍江大慶 163318

“特提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Suess于1893年根據古希臘海神命名提出,以其歷史擴張與萎縮的特征為標準,劃分為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3個演化階段 (吳福元等,2020)。特提斯構造域橫跨非洲與歐亞大陸,西起歐洲與北非,向東南直達澳大利亞東北部,是全球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耿全如,2021;朱日祥等,2021)。

北非位于特提斯域西段,其沉積盆地的形成與發育和原—古特提斯洋早古生代演化密切相關。北非地區油氣資源豐富,是全球油氣勘探和研究的熱點區域 (Jemaietal.,2022)。但整體而言,北非地區包括Oued Mya、Ghadames以及Illizi等盆地在內的重點區域仍處于低—中等勘探程度。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北非地區不同盆地沉積研究的差異較大(趙紅巖等,2013;趙國君等,2018;Jabiretal.,2020;黃雷等,2022),前人編制的區域巖相古地理圖相對寬泛,對早古生代沉積體系及巖相古地理特征的準確認識是進一步勘探的基礎,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構造與沉積演化歷史的關鍵。因此,開展北非地區巖相古地理研究對中國海外油氣勘探與項目投資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Ghadames盆地及其周緣早古生代與泥盆紀的沉積體系進行研究,結合古地貌恢復,對巖相古地理演化進行探討,為古生界儲集層與烴源巖的評價工作提供基礎,進一步針對重點盆地進行深入研究,為后續選區、選帶、目標評價做好指導和支撐工作。

1 區域地質背景

Ghadames盆地(又被稱為Berkine盆地)屬于古生界克拉通邊緣盆地(張光亞等,2018),位于北非中部撒哈拉地臺之上(圖1),自西向東覆蓋阿爾及利亞東部、突尼斯南部以及利比亞西北部 (Dardouretal.,2004)。盆地整體位于陸上,面積約為370 000 km2,北隔Djefara盆地與地中海相望,南部與Illizi盆地和Murzuq盆地被Ahara、Tihemboka以及Qarqaf隆起分隔,盆地西側為Touggourt隆起、Hassi Messaoud隆起以及Amguid-Biod隆起,將其與Oued Mya盆地隔斷,西北方向與Sahara盆地相接,東臨Sirte盆地,區域北部發育Atlas褶皺帶。

圖1 北非地區Ghadames盆地位置及剖面線分布圖Fig.1 Location and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Ghadames Basin in North Africa

Ghadames盆地演化至今受到泛非 (Pan-African)、塔康 (Taconian)、加里東 (Caledonian)、海西(Hercynian)以及阿爾卑斯 (Alpine)等多期構造活動影響,歷經數次擠壓與拉張作用的改造。泛非運動發生于約600Ma前,屬于新元古代大型造山運動,與北非地區所處的岡瓦納大陸密切相關 (騰霞和張建新,2020),泛非運動改造的前寒武結晶基底為Ghadames盆地的演化奠定了基礎(圖2)。早古生代,加里東造山運動形成北非地區Qarqaf隆起等主要構造單元,直到晚古生代石炭紀—二疊紀,海西造山運動發生,古特提斯洋關閉,Ghadames盆地發生大規模沉降,形成廣泛的沉積洼陷(陳忠民等,2014;Albrikietal.,2022)。

圖2 Ghadames-Illizi盆地A-A’與B-B’地震剖面 (剖面線位置見圖1)Fig.2 A-A’and B-B’seismic profiles of Ghadames-Illizi Basins(profiles'location seen Fig.1)

早古生代,北非地區整體處于被動大陸邊緣盆地演化階段。寒武紀,潘吉亞大陸解體,勞倫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形成了古特提斯洋的雛形,盆地發生小范圍構造形變。早中奧陶世,Ghadames盆地繼承性沉積,至晚奧陶世,氣溫驟降,全球進入冰期,北非地區發育大規模的冰川沉積,形成大范圍的冰蓋。早志留世,氣候回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大幅上升,向南發生大規模海侵。晚泥盆世,海平面持續上升,形成缺氧環境,在弗拉期發生了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Gharsalli and Bedir,2020)。

Ghadames盆地中生代與新生代沉積地層較薄,海西造山運動造成沉積盆地內古生界的大范圍剝蝕,形成海西不整合,是北非地區最大規模的構造抬升及油氣藏改造階段。根據海平面變化 (Underdown and Redfern,2008),總體將盆地古生界劃分為4套主要的沉積旋回(圖3)。寒武系發育以河流相與沖積相為主的沉積;晚奧陶世冰期發育的冰磧巖層段與寒武系砂巖作為盆地主要的儲集層;志留紀海侵達到最大,形成下志留統Tanezzuft組放射性熱頁巖,是北非地區最重要的海相烴源巖;中下泥盆統發育砂巖與少量泥巖,上泥盆統發育廣泛的半深海粉砂巖和灰巖沉積,經缺氧滅絕事件形成了北非地區弗拉階黑色頁巖 (Mallaetal.,1997)。

圖3 Ghadames盆地地層綜合柱狀圖(據IHS,2021;有修改)Fig.3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Ghadames Basin(modified from IHS,2021)

2 古地貌恢復

2.1 地層殘余厚度

依據地層分布、測井資料與地震剖面上的地層厚度,結合現今構造 (IHS,2021),確定古生代北非地區整體為東高西低的構造格局。根據各地區構造高點和沉降中心,由高到低進行等值線差值 (陳兆芹等,2022),并通過連井和地震資料進行厚度校正,得到現今的地層殘余厚度等值線圖(圖4)。

寒武系—奧陶系為繼承性沉積,無大規模構造運動,構造格局未發生明顯變化,從地震剖面(圖2)上看,寒武系與奧陶系區分性較低(圖4-a),繼承泛非運動后的地貌特征,Ghadames盆地和Illizi盆地可見低凸起,向北過渡為淺海陸棚沉降中心。海西運動使北非地區的古生界地層遭受大范圍剝蝕,寒武系—奧陶系的剝蝕區主要集中在Oued Mya盆地北部及Ghadames盆地東部。志留系—泥盆系受塔康運動及加里東運動影響發生構造抬升,剝蝕范圍增大,Oued Mya盆地及Ghadames盆地東部受影響最顯著。Ghadames盆地在早古生代作為主要的沉降中心(圖4-b)。

2.2 地層厚度恢復

利用殘余厚度與剝蝕量恢復地層厚度,通過“回剝—填平補齊” (田納新等,2004;左麗群,2019)方式計算剝蝕量?;阢@井、測井等基礎地質資料,結合區域不整合面、剝蝕點以及構造形態和相鄰未發生剝蝕地層的厚度,得到地層厚度的變化趨勢,進行地層趨勢延伸,推測出被剝蝕地區的剝蝕量,從而得到未剝蝕前的地層形態 (牟中海等,2002;周小軍等,2008;楊亮,2013)。結合現今構造劃分以及各盆地構造演化史,反推不同時期盆地的古地貌特征。

海西運動通過NE-SW 向的擠壓作用,在北非地區產生新生的NE向隆起,北非地區盆地間的隆起可大體分為2類:

第1類是早期構造繼承性發育形成的大型盆間隆起,源于早古生代就已存在的構造,其活動在加里東期和海西期持續接力式加強;這些隆起多數在古生代早期不完全分割盆地,直到海西期強烈擠壓隆升才開始完全分割,例如Illizi盆地與Ghadames盆地之間的Ahara隆起以及Murzuq盆地與Ghadames盆地之間的Qarfaq隆起(圖1;圖2)。

第2類是主要在海西期擠壓形成的新生古隆起,主要在海西期以擠壓背斜形式產生,Ghadames盆地西北部Hassi Messaoud隆起屬于此類。海西期新生古隆起形成時間較短,分割原大型盆地,使盆地格局發生根本變化。

寒武紀—奧陶紀,原特提斯洋向南俯沖,研究區北部地區隆起,受志留紀末期—早泥盆世的加里東構造運動影響,在Ghadames盆地和Oued Mya盆地北部發生地層剝蝕,盆地初步形成臺內隆坳格局,海西運動后區域整體抬升。繼承泛非運動地貌特征,Ghadames盆地西部、北部為構造高部位,東部方向為沉降中心,地層厚度最大可達2000m以上(圖5-a)。志留紀—泥盆紀,古特提斯洋持續擴張,Ghadames盆地北部發生大規模海侵。海西運動時期,志留系—泥盆系發生大范圍剝蝕,其剝蝕范圍較寒武系—奧陶系更大,剝蝕區為盆地西部和北部,受塔康運動及加里東運動影響,開始形成差異沉降,沉降中心為Ghadames盆地中部,最大厚度可達2400m(圖5-b)。

圖5 Ghadames盆地恢復后古生界厚度等值線圖Fig.5 Isopash maps of the Paleozoic in Ghadames Basin after recovery

3 沉積特征

3.1 沉積相類型及其特征

北非地區Ghadames盆地東部,寒武系砂巖呈棕灰色,下部主要為細—中粒砂巖,發育槽狀交錯層理與平行層理,上部以粉砂質泥巖與泥質粉砂巖為主,發育少量水平層理(圖6-a),垂向上呈正韻律特征,測井曲線形態以齒化鐘型與低幅度箱型為主,河流二元結構明顯,推斷可能為辮狀河沉積。

圖6 Ghadames盆地古生界巖心與巖性柱狀圖Fig.6 Core and lithology histogram of the Paleozoic in Ghadames Basin

上奧陶統發育灰色、深灰色砂巖,含泥巖—粉砂巖層段,整體分選較差,含大小不等的礫石(圖6-b),測井曲線形態以箱型(細—中粒砂巖)、齒化箱型(冰磧巖)以及指狀(泥巖)為主,反映出冰川活動影響下的沉積環境。奧陶系為寒武系的繼承性沉積,結合奧陶紀氣候特征,由于后期冰期溫度的影響,辮狀河之上發育大規模的冰川,在研究區內形成典型的冰磧巖層段(Baoucheetal.,2023)。

志留系Acacus組的沉積相演變受加里東運動的顯著影響,下部發育泥質粉砂巖—粉砂巖,上部發育細—中粒砂巖,測井曲線呈明顯的反韻律特征,以齒化漏斗狀為主(圖6-c),推測為河口壩砂體到陸架薄層狀砂巖和頁巖的交替沉積 (Aissaouietal.,2016)。

泥盆系儲集層發育疊置砂巖以及3個細粒(黏土—粉砂巖)層段。細粒薄層段可見生物擾動痕跡,指示適于食泥生物發育的懸浮沉降環境(圖6-d)。砂巖粒度主要在細—中粒間變化,主要發育有板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偶見波狀交錯層理,并伴有雙向前積層、泥屑層 (Baoucheetal.,2020)。中段塊狀砂巖頂部可見植物碎屑,推斷為拼合式潮壩復合體與潮間帶沉積。

據巖心觀察,結合測井和錄井資料,分析地層沉積構造與巖性組合特征,結合前人觀點,北非地區Ghadames盆地寒武紀—泥盆紀沉積時期主要發育沉積相有辮狀河河道、冰川、河口壩、潮間帶(表1)。

表1 Ghadam es盆地古生界典型沉積相類型Table 1 Typical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of the Paleozoic in Ghadames Basin

3.2 沉積相橫向展布

通過對研究區鉆井、測井資料的詳細解釋與分析,結合取心井段巖石結構、沉積構造等信息,將研究區自下而上劃分為辮狀河相、冰川相、淺海相,其中發育最廣泛的相帶為辮狀河相。

以研究區SN-1—ST-1—A1-70—A1-8井連井剖面為例(圖7),寒武系劃分為2個二級層序,整體發育 (混積)辮狀河沉積,下寒武統層序發育疊置辮狀河河道,以中砂巖、細砂巖為主,泛濫平原以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互層為主,至中上寒武統層序,辮狀河河道與泛濫平原規模擴大,細—中砂巖厚度顯著增加,泥質粉砂巖與粉砂巖相對減少。

圖7 Ghadames盆地寒武系—奧陶系沉積微相橫向變化特征 (剖面位置見圖1)Fig.7 Late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sedimentary m icrofacies in Ghadames Bain(location seen Fig.1)

奧陶系劃分為2個二級層序,奧陶系下部層序相較于寒武系,辮狀河河道規模進一步擴大,砂巖厚度與砂體連通性增加,泛濫平原沉積規模相對減小,至奧陶系上部層序,大面積發育以冰磧巖層段為標志的冰川沉積,同時辮狀河發育規模與砂巖厚度相對減?。▓D7)。

志留系劃分為5個二級層序(圖8),沉積期間,整體物源自西向東,中下志留統達到最大海泛面,發育海相泥頁巖;中志留世,海平面下降,陸源沉積物向海進積。NN1-66、HH 1-NC7A井地層以辮狀河沉積為主,發育大套心灘相砂巖,向海過渡為辮狀河三角洲。B1-NC188、D1-NC100、J1-NC100井地層主要以水下分流河道與水下分流河道間為主;晚志留世海平面繼續下降,剖面位置以辮狀河沉積為主,后經加里東運動構造抬升,遭受剝蝕,靠近物源區方向剝蝕量最大,遠端J1-NC100、D1-NC100井保留部分辮狀河沉積,主要以厚層心灘中砂巖為主。

圖8 Ghadames盆地志留系沉積微相橫向變化特征 (剖面位置見圖1)Fig.8 Late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luria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Ghadames Basin(location seen Fig.1)

泥盆系劃分為4個二級層序(圖9),主要為河流—淺海沉積,早期海平面整體下降,地層呈進積形態,辮狀河與曲流河較為發育;中泥盆世海平面開始上升,河道砂體厚度與規模減小,至晚泥盆世,海平面持續上升,剖面位置沉積環境由辮狀河向海過渡為辮狀河三角洲。

圖9 Ghadames盆地泥盆系沉積微相橫向變化特征 (剖面位置見圖1)Fig.9 Late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onia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Ghadames Basin(location seen Fig.1)

4 巖相古地理特征

北非地區Ghadames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演化中遭受了多期拉張與擠壓構造運動的改造,受泛非運動、塔康運動、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和阿爾卑斯運動的影響,北非盆地經歷了前寒武泛非期基底改造、早古生代被動大陸邊緣盆地演化階段、晚古生代以擠壓作用為主的抬升變形剝蝕階段、中生代持續拉張環境的裂谷裂陷階段以及新生代反轉隆升階段的復雜盆地演化過程,形成了現今的構造和沉積充填格局 (Craig and Thusu,1999)。板塊的漂移與碰撞造成了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及新特提斯洋的開合,影響氣候環境變化、海平面升降等,特提斯洋的開合改變沉積盆地的類型及沉積環境,構造運動改造古地貌及源匯系統 (Badalinietal.,2002)。本次對研究區內寒武系—泥盆系的沉積體系進行刻畫,結合古地貌恢復,對巖相古地理演化進行探討。

早中寒武世,非洲板塊主要位于南半球,隨著阿瓦隆地體向波羅的板塊漂移(圖10-a),受大洋中脊活動的影響,原特提斯洋初步擴張,向北非地區方向擠壓,形成活動大陸邊緣 (Jabiretal.,2021)。盆地處于裂谷拉張發育階段,整體為陸相沉積,發育1套典型的含礫砂巖辮狀河河道沉積。物源主要來自于3個方向:西北部隆起區、南部古陸以及東部Sirte盆地隆起區。盆地南部靠近物源區發育沖積扇,西部發育泛濫平原,各個物源方向的辮狀河向沉降中心匯聚形成湖泊,向北過渡為淺?!肷詈3练e,沿岸發育濱岸沉積(圖11-a),井上特征主要為河流相砂巖(圖7)。晚寒武世,盆地北部地區發生海侵,海平面上升,淺海范圍擴大,海陸快速交替。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Ghadames盆地西北部物源區范圍縮小,湖泊范圍擴大(圖11-b)。整體仍為克拉通內凹陷盆地,發育陸內河流相沉積,自南向北,發育辮狀河—泛濫平原沉積、濱岸沉積、辮狀河三角洲。

圖10 早古生代非洲板塊演化示意圖 (據Ruban et al.,2007;有修改)Fig.10 Evolution diagram of the Early Paleozoic African plate(modified from Ruban et al.,2007)

早中奧陶世,北非地區繼承性發育被動大陸邊緣沉積,隨著岡瓦納大陸向南漂移,特提斯洋洋殼持續擴張,氣候轉冷,較晚寒武世海平面相對下降,沉積物向海進積,盆地以辮狀河沉積為主(Gharsallietal.,2020)。物源方向未發生明顯改變,受塔康運動及加里東運動影響,局部構造抬升形成多個低隆,西北部物源區擴大,主體物源為南部克拉通,自南向北主要發育沖積扇、辮狀河、泛濫平原、濱岸和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圖11-c)。晚奧陶世,氣候愈加寒冷,北非地區位于岡瓦納大陸南部,被大規模冰層覆蓋,發育冰川沉積。岡瓦納大陸北部逐漸分裂,南部逐漸聚攏,北非地區位于克拉通邊緣,非洲板塊整體漂移,原特提斯洋達到最大面積(圖10-b)。直至奧陶紀末,達到最大冰期,岡瓦納大陸大面積被冰層覆蓋,盆地內冰川滑塌、消融,冰蓋下部形成大量冰磧巖,為分選性較差的泥礫巖,奧陶系儲集層主要位于辮狀河沉積及近物源沖積扇部位 (Rubinoetal.,2001)。向海方向,冰川融化匯水形成辮狀河,在沿岸地區發育濱岸及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圖11-d)。

早中志留世,原特提斯洋萎縮,古特提斯洋開裂,北非地區形成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圖10-b)。板塊漂離南極,岡瓦納大陸開始向北漂移,氣候逐漸轉暖,冰川融化,海平面迅速上升,北非地區發生大規模海侵,發育淺?!肷詈3练e,形成古生界最大海泛面以及下志留統厚層熱頁巖,為研究區主要的烴源巖發育時期 (Guiraudetal.,2005)。受海平面上升影響,陸相沉積范圍縮小,研究區物源分為西部、西南部和東部3支,自物源區向海依次發育沖積扇、辮狀河,向海沿岸發育濱岸沉積,辮狀河入海形成辮狀河三角洲(圖11-e)。晚志留世,匈奴超地體與北非板塊分離,華北板塊、華南板塊分別脫離岡瓦納大陸(圖10-c),古特提斯洋打開,洋盆擴張,北非地區沉降作用強烈,構造抬升,海平面開始下降,發生以志留紀晚期黑色富有機質的熱頁巖為標志的大規模海退事件 (Albrikietal.,2022)。受加里東造山運動影響,西北部構造隆升發生剝蝕,物源區構造范圍擴大,沉積物向海進積,辮狀河向盆地中心匯聚,至平緩地區,辮狀河轉化為曲流河。曲流河入海形成曲流河三角洲,沿岸濱淺海地區發育濱岸沉積(圖11-f)。

泥盆紀,勞亞大陸與波羅的板塊拼合,阿瓦隆地體向拼合板塊碰撞,洋殼的擴張使非洲板塊也受到一定擠壓作用,形成地貌隆升 (李順明等,2006)。非洲板塊北部隨著匈奴超地體的分離,原特提斯洋收縮,古特提斯洋初步形成(圖10-c)。早泥盆世,阿瓦隆地體與勞亞—波羅的板塊碰撞,發生海西構造運動,北非地區北部形成被動陸緣盆地,沉積厚度增加 (Booteetal.,1998),古特提斯洋擴張,海平面下降,沉積物向海進積,相較晚志留世,辮狀河與曲流河沉積范圍擴大,同時,Ghadames盆地東南部及Murzuq盆地內,河流攜帶物源物質向海過渡形成辮狀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圖11-g)。晚泥盆世,古特提斯洋繼續擴張,海平面上升,由于超級地幔柱事件,造成缺氧環境(李順明等,2006),盆地北部整體為淺海陸棚,發育淺海泥巖。受早期加里東運動影響,Ghadames盆地西北部繼續隆升,盆地整體仍以辮狀河及曲流河沉積為主,盆地東北部發育淺海相沉積,沿岸發育濱岸沉積、曲流河三角洲和辮狀河三角洲(圖11-h)。早石炭世,岡瓦納大陸與勞倫大陸發生碰撞,古特提斯洋開始逐漸閉合,北非西部地區隆起,逐漸高于海面。

5 沉積模式

早古生代,Ghadames盆地位于寬廣的克拉通之上,前寒武結晶基底主要由斑狀花崗巖組成(Zouzouetal.,2018),受泛非運動影響發生隆起被寒武系不整合地披覆于其上。結合區域演化特征與巖相古地理研究結果,建立1套北非地區Ghadames盆地早古生代海陸過渡沉積模式(圖12)。

圖12 Ghadames盆地早古生代海陸過渡沉積模式Fig.12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Early Paleozoic in Ghadames Basin

Ghadames盆地早古生代整體自陸地物源區至淺海依次發育:沖積扇、辮狀河、辮狀河三角洲平原、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前辮狀河三角洲、淺海沉積,反映辮狀河向淺海環境過渡。自早寒武世至志留紀末期,盆地整體經歷2輪主要的海進與海退(圖11),隨著原特提斯洋不斷擴張,寒武紀海平面逐漸升高,受氣候影響,在晚奧陶世海平面大幅度下降,盆地進積作用顯著,陸相與海陸過渡相沉積范圍最大;早志留世,溫度回升,原特提斯洋萎縮,古特提斯洋開裂,海侵程度最高,盆地以退積序列為主,發育最大海泛面MFS(圖12)。盆地結晶基底層厚平均為250m,主要由礫巖及上覆中—粗砂巖與伊利石膠結物組成,靠近結晶基底發育沖積扇,為1套泥質含量較多的中砂巖;辮狀河主要由河床和泛濫平原組成,河床亞相分為河床滯留沉積和心灘,河床滯留沉積主要為1套分選較差的泥礫巖,心灘以沉積中砂巖為主,發育交錯層理,泛濫平原主要沉積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泥質含量相對高;辮狀河入海形成辮狀河三角洲,其中辮狀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緣砂體較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主要為泥質粉砂為主的前緣席狀砂,向海方向泥質含量增加,受河流與潮汐共同作用的影響,在末端形成潮汐砂脊;前辮狀河三角洲—淺海環境主要以泥巖為主,發育水平層理,頂部發育明顯的生物擾動痕跡。

6 結論

1)寒武系—奧陶系歷經加里東與海西期構造抬升,盆地西部和北部遭受大范圍剝蝕,為構造高部位,東部方向為沉降中心,地層厚度最大可達2000m以上。志留系—泥盆系主要受海西運動影響,剝蝕范圍增大,受塔康及加里東運動影響,盆地形成差異性沉降,沉降中心為Ghadames盆地中部,盆地東部最大厚度可達2400m。

2)早古生代整體海平面相對上升,海域擴張,Ghadames盆地發育沖積扇、辮狀河、曲流河、辮狀河三角洲以及濱淺海沉積。早寒武世發育辮狀河沉積,形成大套砂巖;晚寒武世,海平面快速上升,盆地北部由陸相向海相快速交替;奧陶紀初期以辮狀河、辮狀河三角洲為主,至冰期氣溫降低,冰川大規模發育形成冰磧巖;志留紀冰川融化,海平面快速上升,沉積大套海相泥巖和熱頁巖,為盆地主要的烴源巖層段;泥盆紀古特提斯洋洋殼擴張,形成被動陸緣盆地,陸內物源范圍擴大,發育沖積扇、辮狀河、曲流河沉積。

3)Ghadames盆地發育于北非克拉通,前寒武結晶基底受泛非運動影響被寒武系不整合覆蓋。建立Ghadames盆地早古生代海陸過渡沉積模式,自陸地物源區至淺海依次發育:沖積扇、辮狀河、辮狀河三角洲、淺海沉積,過渡地帶具生物擾動痕跡。

猜你喜歡
辮狀河寒武海平面
冰山熔化會使海平面上升嗎
海平面上升 我們如何應對
PL油田淺水辮狀河三角洲隔夾層精細表征方法
杭錦旗地區辮狀河定量地質知識庫建立及應用
辮狀河儲層內部建筑結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四川盆地寒武系底部黑色巖段對比與沉積相初探
中國海平面比去年升高38毫米
云南馬關—麻栗坡地區早寒武世地層的識別及意義
渝東南地區下寒武統頁巖氣聚集條件及有利區預測
氣候科學與海平面上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