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地區古湖分布與消亡原因*

2024-01-23 08:32茹渟淋陳影影黎心澤陳詩越
古地理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湖泊黃河時期

茹渟淋 陳影影 黎心澤 陳詩越

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黃河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湖泊眾多,據 《水經注》記載的黃河下游湖泊就有130多個。湖泊作為陸地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自然界的水分循環,對氣候的波動變化極為敏感,是揭示全球氣候變化與區域響應的重要信息載體 (王蘇民和竇鴻身,1989;Marshalletal.,2011;萬瑋等,2014)。湖泊的空間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陸地表面水資源的區域差異和利用狀況,而湖泊的消亡不僅影響著區域生態系統平衡,也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尹玲玲,2000;魏顯虎等,2007;楊桂山等,2010)。黃河下游地區湖泊的演變與黃河河道變遷關系密切,黃河河道的變遷新生了許很多湖泊,同時也造成了很多湖泊的消亡,加上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今天華北平原上的大多湖泊已湮沒不見。系統研究黃河下游地區古湖的分布、消亡并闡釋其驅動因素不僅在區域環境變遷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于華北平原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與重塑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歷史時期古湖時空演變研究主要依托史料記載和沉積記錄,輔以考古、輿圖、現代地形圖及遙感影像資料等,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等進行綜合分析。如張祖陸等(2004)結合地層沉積記錄和古文獻記載等探討了山東小清河流域古湖泊的演變歷程和古湖消亡原因;盧卓瑜等(2021)基于歷史文獻記錄和現代地圖系統復原了毛烏素沙地佟哈拉克泊的地理位置,并對其消亡過程與驅動力進行了分析;鄧輝和羅瀟(2011)、鄧輝和李羿(2018)、鄧輝和卜凡(2020)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綜合歷史文獻記載、大比例尺地形圖、遙感數據、DEM(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等多種數據,系統闡釋了歷史時期分布在北京平原上的泉水與湖泊、冀中平原東淀及 “塘濼”湖泊群的時空演化過程,并對其消亡原因進行了分析。也有不少學者對黃河下游不同區域古湖泊的變遷及其驅動力進行了研究,如王會昌(1983)、何乃華和朱宣清(1992)、吳忱和許清海(1998)探討了全新世白洋淀的演變過程及驅動因素;張民服(1988)、郭予慶(1991)等探討了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河南段湖澤陂塘的變遷;秦磊(2012)探討了天津七里海的歷史變遷及消亡進程;張維英等(2003)認為山東萊州灣南岸平原古湖的消亡是由于氣候變化(干旱)所致,后袁祖貴等 (2005)提出頻繁的河道變遷和人類活動加劇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古湖消亡的根本原因;譚徐明(2002)分析了海河流域湖泊洼淀的歷史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傮w來說,當前對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地區古湖變遷的研究多以單一湖泊(群)研究為主,雖然鄒逸麟(1987)以黃河河道變遷為脈絡概述了歷史時期華北平原的湖沼變遷,但其也明確指出各湖泊的具體面積大小、形態及其變遷過程尚需深入研究。

作者在已有的相關研究工作基礎之上,基于歷史文獻資料考證,將歷史文獻數據和古地圖數據綜合集成到GIS平臺上,詳細估測了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古湖的大致形狀和面積,并對歷史時期130余個古湖的消亡過程及原因進行了詳細總結和分析,以期為黃河下游河道治理、河湖水文系統的恢復與重建以及湖泊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提供科學支撐和參考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文中詳細收集了《水經注》、《地方志》、中國歷史地圖集等傳統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等有關黃河下游地區古湖的記載,共統計古湖泊135處。其中,七里海等63個古湖的數據來源于現代地圖(吳忱等,2017),南四湖、北五湖及小清河流域等42個古湖數據來源于古地圖(譚其驤,1982;郭永勝,1990;喻宗仁等,2004;張祖陸等,2004;鄒逸麟,2013),青陵陂等30個古湖數據來源于歷史文獻描述。主要包括古湖名稱、形狀、位置、面積數據和消亡年代等信息,并利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

1.2 研究方法

當前對歷史時期古湖面積的估算主要依托史料記載,建國之后由于有較為清晰的航拍衛星圖片,其中仍保留著尚未消亡古湖的原始風貌,因此對這些古湖面積的估算可輔以現代地形圖及遙感影像資料等,利用GIS技術進行綜合分析(李云鵬等,2021;鄧輝和卜凡,2020)。在本研究中,對于可通過文獻圖形獲取的古湖,利用GIS技術將古湖泊數字化,確定古湖泊的位置、形狀和面積等;對于通過文字記載獲取的古湖,根據多種文獻記錄,如位于安徽的潁州西湖,明成化年間的《中都志》載,“西湖在城西二里”①(明)柳瑛撰.1900.(成化)中都志.上海:上海書店,156.,正德《潁州志》中也記載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②(明)劉節(撰修).1963.(正德)潁州志,卷之一·山川.上海:山海古籍書店,33.,而潁州州城位置就在北魏時的汝陰縣城,由此可知西湖東南岸距汝陰縣1 km。至于西湖的大小,據明正德《潁州志》載,“湖長十里,廣三里,相傳古時水深莫測,廣袤相齊”②。明代1里等于360步,約合540m。據此綜合判斷各古湖的位置,估算其面積并利用ArcGIS10.4將湖泊數字化。綜合以上數據繪制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地區古湖的空間分布圖。

2 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古湖分布特征與消亡過程

2.1 古湖分布特征

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地區古湖至少有135個,總面積達16 195.64 km2,中小型湖泊(面積小于等于100 km2)為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湖泊(群)的主體,占歷史時期湖泊總數的74.81%,占歷史時期湖泊總面積的30.23%。其中,大于1000 km2的特大型湖泊4個,分別是大野澤、南四湖、洪澤湖和陴湖,單個湖泊平均面積1357.07 km2;100~1000 km2的湖泊30個,單個湖泊平均面積195.73 km2;10~100 km2的湖泊98個,單個湖泊平均面積49.85 km2;小于10 km2的湖泊3個,單個湖泊平均面積3.48 km2。

古湖多沿黃河古河道分布(圖1)。從先秦時期至唐代的1000多年時間里,黃河下游平原上的湖泊長期穩定,據先秦的文獻資料,古代黃河下游地區有3條湖沼帶,分別集中在3個不同地貌單元:一是在今河南修武、鄭州、許昌一線黃河古沖積扇頂部的湖沼帶,著名的有滎澤、圃田澤、萑苻澤等,是由于黃河進入下游,擺脫兩岸丘陵的約束,首先在山前洼地和河間洼地停聚而形成的;二是在今豫東、魯西地區的濮陽、商丘、菏澤、定陶、巨野一線的湖沼帶,著名的有孟渚澤、空澤、菏澤、雷夏澤、大野澤等,是由于全新世以來黃河沖積扇迅速向東、東北、東南方向擴展,在其前緣與東部丘陵山地西麓相接處洼地基礎上形成此湖沼帶;三是古黃河流經太行山東麓,在其西側自然堤與太行山之間的扇前洼地形成的湖沼帶,湖泊眾多,如雞澤、大陸澤等(鄒逸麟,2013)。據統計,擁有湖泊數量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為41個,占黃河下游地區湖泊總數量的30.37%;擁有湖泊面積最大的省份是山東省,為5087.24 km2,占黃河下游地區湖泊總面積的31.41%。

歷史時期至今,黃河下游湖泊整體呈萎縮趨勢?,F代仍存湖泊28個,減少了79.26%;總面積4910.66 km2,湖泊面積減小了69.68%?,F代消亡的湖泊為107個,占湖泊總數的79.26%,消亡湖泊數量主要集中在面積小于等于100 km2的中小型湖泊,消亡了60.74%。其中,大于1000 km2的湖泊消亡2個,減少了50%;100~1000 km2的湖泊消亡23個,減少了76.67%;10~100 km2的湖泊消亡79個,減少了80.61%;小于10 km2的湖泊消亡3個,減少了100%。歷史時期不同規模古湖消亡數量對比如圖2所示。

圖2 歷史時期不同規模古湖消亡數量Fig.2 Different scales of extinction paleolakes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

2.2 湖泊消亡過程

自唐代后期,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加劇,其后的1000多年時間里,黃河在華北平原上不斷決溢改道,帶來大量泥沙,很多古湖在此過程中逐漸消亡。已消亡古湖的消亡年代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自宋朝以來,黃河下游地區的古湖泊呈消亡態勢,清朝消亡湖泊數量迅速增加。

表1 黃河下游地區古湖消亡年代Table 1 Extinction period of paleolak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春秋戰國時期消亡的古湖有3個,且都在河南省,分別是萑符澤、棘澤和空澤。萑符澤地處圃田澤東部,戰國以后,因無水源補給,湖水蒸發而干涸 (張民服,1988)。有關棘澤的記載可見于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楚伐鄭,門于東門,次于棘澤”③(春秋)左丘明 (撰),(晉)杜預 (集解),李夢生 (整理).2020.春秋左傳集解.南京:鳳凰出版社,504.即此?!蹲髠鳌分幸嘤嘘P于空澤的記載,空澤消亡于戰國時期 (張民服,1988)。漢朝時期消亡古湖1個,是位于河南省的滎澤。滎澤于公元1世紀主體成陸,南北朝和唐代的人還提到當時作為湖泊的滎澤,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滎澤,《漢書·地理志》中就已經沒有了對滎澤的記載,漢平帝時滎澤就已經完全消失了 (張民服,1988)。

北魏之后消亡的古湖有4個,都在河南省,分別是濩陂、古制澤、狼陂和澇陂。 《水經注》記載,“又東洧水右迆為濩陂”④(北魏)酈道元 (著),陳橋驛 (譯注),王東 (補注).2019.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1-329.,古制澤在今新鄭市東北,據 《水經注》記載, “二城以東,悉多陂澤,即古制澤也”④,清康熙年間編撰的 《新鄭縣志》中已經沒有了對古制澤的記載。有關澇陂和狼陂的記載也可以在 《水經注》中找到。

隋唐時期消亡古湖3個,分別是位于安徽的大漴陂、河南的龐官陂以及山東的大薺陂。大漴陂,據《水經·淮水注》記載,“(夏肥水)又東為高陂,又東為大漴陂”④,《新唐書·地理志》載,“隋末廢,唐復之,灌田數百頃”⑤(宋)歐陽修,宋祁.2011.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585.。龐官陂,在今西華縣西北,《水經注》記載, “沙水又南與廣漕渠合,上承龐官陂,云鄧艾所開也”④?!缎绿茣酚涊d, “淮陽郡西華縣條云有鄧門廢陂”⑤,說明唐朝時龐官陂已經消亡。隋朝和唐朝前期的大薺陂尚 “周迥八十七里”,后漸消亡(郭予慶,1991)。

宋朝以后消亡的湖泊有19個,河北省的邊吳淀等7個古湖,山東的雷夏澤等6個古湖,河南省的鉤臺陂等4個古湖以及部分小型湖泊也消亡于這一時期。邊吳淀為滹沱河、唐(滱水)河、沙河、濡河等河流所匯積,下游泄入界河,北宋時在此廣開稻田,以防遼騎南下,后久不修治,漸歸淤塞⑥(元)脫脫等.1977.宋史·河渠志.北京:中華書局,2255-2375.。泜湖、博廣池、廣潤陂、郎君淵、白水潭、葫蘆泊等古湖在宋代仍有記載,但湖泊規模已不大(吳忱等,2017)。雷夏澤到北魏時水域僅有東西20里,南北15里?!缎挛宕贰ざ文齻鳌分杏涊d,段凝為阻唐兵,自酸棗(今延津縣)決黃河,水往東注,為患曹、濮,淤雷澤、大野澤⑦(宋)歐陽修.1974.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498.。菏澤在唐時稱龍池,又名九卿陂,宋初《太平寰宇記》記載 “菏澤在縣東北九十里,定陶城東北”⑧(宋)樂史 (撰),王文楚等 (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40.,民國《定陶縣志》載, “今湮”⑨(民國)馮麟溎 (修),曹垣 (撰).1916.定陶縣志,瑞林堂,卷之一·山川.105.。堂邑洼、鐵管洼、山湖、白家洼、金蓋淀等古湖宋代仍有一定規模 (吳忱等,2017),后漸消亡?!端涀ⅰ酚涊d,“河南陽翟縣南有鉤臺,其水又東南流,水積為陂,陂方十里,俗謂之鉤臺陂,蓋陂指臺取名也”④,宋朝時鉤臺陂還是存在的⑧。百尺陂水支流野兔水的上源為野兔陂, 《寰宇記》記載,“菟氏城在尉氏縣西北四十里。陂取城為名,在今尉氏縣西北”⑧,但明嘉靖年間的 《尉氏縣志》中已經沒有了關于野兔陂的記載。江陂在《水經·潁水注》中就有記載, “潁水又東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積為江陂,南逕慎縣西,側城南流入潁”④,后 《元豐九域志》有載,“潁上縣有江陂塘”⑩(宋)王存.1984.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36.,說明江陂在宋朝時依舊存在?!独ǖ刂尽贰胺隄梢幻瓿?,在汴州浚儀縣東南十四里”?(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2018.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80.中的逢澤即指本文中的逢陂。

元朝消亡古湖2個,分別是河南的孟渚澤和河北的督亢澤。元代近百年間黃河決溢年份達51年,決溢62次,其中在河南境內決溢44次 (郭予慶,1991),孟渚澤在黃河的不斷泛濫下逐漸被泥沙淤沒。督亢澤在北魏、北齊時仍起著灌溉作用,宋代仍有記載 (吳忱等,2017),元代以后,已經找不到督亢澤的的痕跡了。

明朝消亡古湖6個,河南省的宣梁陂、陶陂、逢澤以及山東省的夷安澤、大野澤和黑冢湖都消亡于這一時期。逢澤又稱逢池、蓬池、福源池?!短藉居钣洝份d,逢澤在縣東北十四里, “今名蓬池,唐天寶六年改為福源池”⑧,明嘉靖年間 《尉氏縣志》中記載, “縣之東北有蓬澤,亦曰蓬池,故名見戰國策”?(明)曾嘉誥 (修),汪心 (撰).1963.(嘉靖)尉氏縣志,卷之一·山川.上海:上海古籍書店,60-61.。明嘉靖年間編撰的 《鄢陵縣志》引用了 《水經注》中對宣梁陂和陶陂的描述?!对涂たh圖志》記載的夷安澤, “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葦”?(唐)李吉甫 (撰).1983.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99.,元朝和明朝時期由于人類活動頻繁,使得湖泊水量大幅減少,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已找不到夷安澤的痕跡了。大野澤最早的記載見于《左傳》,《元和郡縣圖志》具體描述了其規模 “南北三百里,東西百余里”?,至1019年黃河第3次決入大野澤時,已稱為梁山泊,約1171年后,黃河基本南流豫、皖、蘇三省,梁山泊漸淤,1455年黃河沙灣決口完全堵塞后,梁山泊完全消失(郭永盛,1990)。明隆慶初,黑冢湖隨著 “彌河尾閭由邢姚東徙,經七里莊入?!?,漸淤積消亡(張維英等,2003)。

清朝至21世紀初消亡的古湖數量多達59個。其中,河南省消亡湖泊20個,山東省消亡湖泊16個,河北省消亡湖泊13個,安徽省消亡湖泊5個,江蘇省消亡湖泊3個,天津消亡湖泊2個。山東省的大部分古湖消亡于這一時期,且消亡時間多集中于清末至21世紀初。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南旺湖。梁山泊消失后,南旺湖仍存 “周九十二里”,至康熙間 “湖身日淤,邇望民田”,民國初湖猶殘存,建國后盡為農田 (郭永盛,1990)。清水湖、巨淀湖、百脈湖等規模較大的古湖也消亡于這一時期。河南省消亡的湖泊都位于黃河南側,以中小型湖泊為主,其中最大的是青陵陂,據 《水經注》記載,“陂縱廣二十里”④。其次是白羊陂,魏晉南北朝時,白羊陂 “方四十里”④, 《方輿紀要》記載,白羊陂 “在縣東……儲水溉田處也,今涸”?顧祖禹 (撰),賀次君,施和金 (點校).2019.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北京:中華書局,2045.。自公元1194年 (宋光宗紹熙五年)起到1855年(清文宗咸豐五年)黃河于銅瓦廂決口北徙,其間661年的黃河奪淮時期,豫東的古湖澤、陂塘被黃水泥沙幾乎淤盡 (張民服,1988)。據此推測牧澤等位于黃河南泛區的小型湖泊也消亡于這一時期。河北省消亡湖泊的數量比河南省少,但消亡湖泊的規模較河南省大,在河北省消亡的10個古湖中,規模較大的如大陸澤和寧晉泊,早在 《史記》中已有記載。北魏以后,大陸澤由于水源短缺,湖泊面積縮小,唐代僅剩 “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宋大觀二年(1108年),黃河決口,大陸澤被大量泥沙灌入,湖底抬高,積水向北部相對低洼處排泄,匯入寧晉縣的泜澤,使后者擴展成寧晉泊(鄒逸麟,1980)。到明代中期,澤內中段脫水,分成 “南泊”和 “北泊”。 “南泊”仍叫大陸澤,“北泊”仍叫 “寧晉泊”,兩泊相通 (田世英,1982)。明清兩代,水利不興、河流阻塞,清朝后期,大陸澤已基本消亡。寧晉泊也發生了嚴重的萎縮,今已消亡。河北省其余消亡的古湖如柴禾淀、五官淀和西塘泊等,規模和青陵陂相差不大,也都消亡于這一時期。 《水經注》中稱七里海為雍奴藪,《明世宗錄》記載中的七里海 “廣袤二百五十二里”,清朝時期七里海演變成前海、后海、曲里海3部分,《寧河縣志》載 “七里海,在縣西南五十里…寬二十里,長四十里。海之西北為后海,寬八里,長十八里。其東南為曲里海,寬四里,長十里”(秦磊,2012)。從1926年至今,七里海大致經歷了自然演變、改造治理、水產養殖3個變化階段,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七里海面積不斷縮小。連云港與漣水之間的碩鑊湖區,在湖沼相的黏土、淤泥、泥炭層之上,普遍加積了一層黃河沖淤的亞沙土或亞黏土。在海州城里于黃泛層下的湖相黑土層中,還發現有唐代的開元通寶,說明金元之時碩鑊湖已趨淤廢,至清代初期由于泥沙進一步加積,碩鑊湖已完全消亡 (鄒逸麟,1997)。

3 黃河下游地區古湖消亡原因

3.1 氣候變化

過去2000年中國東部溫度、華北地區降水(干濕)變化 (Geetal.,2003;葛全勝等,2012)與不同時期湖泊消亡數量對比如圖3所示。圖3所揭示的溫度變化雖僅是中國東部過去2000年的冬半年溫度變化,但仍可從中看出過去2000年中國東部冷暖變化的總體趨勢。需要注意的是,過去2000年溫度重建序列的所有距平值都是基于過去2000年中國東部地區各種冷暖證據與1951—1980年對比后得到的,而1951—1980年中國東部冬半年平均溫度為8.4℃,是過去2000年中一個相對偏暖的時期。過去2000年干濕指數序列中,正值表示降水偏多,負值表示降水偏少。

圖3 過去2000年中國東部溫度 (Ge et al.,2003)、華北地區降水 (干濕)變化 (葛全勝等,2012)與不同時期湖泊消亡數量對比Fig.3 Comparison of temperature in eastern China(Ge et al.,2003)and precipitation(wet and dry)in North China(Ge et al.,2012) with the extinction of ancient lakes during past 2000 years

秦漢時期黃河下游地區相對溫暖、雨水豐沛,自東漢中葉起氣候便逐漸轉寒變干,湖泊面積也相應地減小,山東的別畫湖就是在此時出現消亡趨勢(張維英等,2003)。五代至元朝前期氣候較為溫暖,9世紀初至13世紀初,中國冬小麥種植邊界一度北移至臨洮、固原北、延安北、大同、翁牛特旗和長春一線 (鄒逸麟,2013),但是這一時期也存在明顯的冷谷 (1110—1190年)。著名的雷夏澤、菏澤等都消亡于這一時期。元朝后期,即14世紀初,有一個持續了約600年的寒冷期,嚴寒的氣候一直持續到清朝末期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明朝中期至清朝末期還是一個小冰期,同時這個時期也是有史以來時間持續最長的干旱期(李明啟等,2005)。小冰期是指自全新世以來全球變冷的一種總體現象,它不僅單純是變冷事件,更重要的是它還伴隨著全球的干濕變化,并且干濕變化較大,旱澇災害天氣較多 (龔志強等,2006)。大部分古湖消亡于這一時期。明末,別畫湖隨著白浪河 “河道西移”繼續縮小,到乾隆年間湖僅 “周二十里”,后遂成沃壤 (張維英,2003);吳澤陂至少到宋代還保留著魏晉時期的景象,宋代 《太平寰宇記》中仍有 “吳澤陂在縣西北十五里”⑧的描述,至晚到明代,由于氣候變化和水利改造,吳澤陂面積不斷縮小,遲至成書于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的 《水道提綱》編寫時期便沒有了對吳澤陂的描述。

3.2 黃河改道泛濫

過去2000年黃河下游泛濫次數與不同時期湖泊消亡數量對比如圖4所示。河流是湖泊的重要水量補給來源,中國東部平原地區的淡水湖泊都普遍存在著泥沙淤積的問題 (朱玲玲等,2014;古帥,2021),黃河年輸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多沙河流中更是絕無僅有的 (Chenetal.,2012;陳蘊真,2013)。黃河以其四通八達的水系連接了眾多湖泊,黃河水因流經黃土高原區攜帶了大量泥沙,河水在地勢平緩的平原地帶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再加上黃河多次改道泛濫,導致與其相連的湖泊在經年累月的時間里被泥沙淤為平地 (鄒逸麟,1980)。曾經位于山東省境內的雷夏澤就是由于黃河泛濫,最初水面由西向東、由北向南不斷淤淺和退縮,到北魏時水域僅有 “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④,宋以后黃河常決于曹濮一帶,雷夏澤也隨之淤平 (鄒逸麟,2013)。黃河泛水匯集,至宋代在今東平湖附近形成梁山泊,后黃河南流,湖水失去水源補給,加之泥沙淤積和屯田墾種,湖泊面積日趨縮小,明代的安山湖、南旺湖即為其遺存 (侯戰方等,2018;古帥,2021)。此外,河南的白羊陂、江蘇的豐西澤、安徽的陴湖等古湖都是由于宋以后黃河長期南泛造成湖水淤平(鄒逸麟,2013)。除黃河外,其他河流的改道也引起了相關古湖的消亡。膠河河道因水患多次改道,致使山東境內的小鹿灣 (都泊)和都瀝到今天也都消亡了 (郭永盛,1990);白浪河改道、水量減少,也是導致山東境內別畫湖消亡的直接原因(張維英等,2003);此外,黑冢泊也隨著 “明隆慶初 (1567年),彌河尾閭由邢姚東徙,經七里莊入?!倍鴿u淤積消亡 (張維英等,2003)。

圖4 過去2000年黃河下游泛濫次數 (Li et al.,2021)與不同時期湖泊消亡數量對比Fig.4 Comparison of flood frequency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Li et al.,2021)with the extinction of ancient lakes in different periods during past 2000 years

3.3 人類活動

影響湖泊變化的主要人類活動是耕地面積的持續擴張和對水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先秦以前,氣候相對溫暖濕潤,降水量較為豐富,海平面較高,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河網系統,天然湖沼十分發育、湖沼面積較大且大部分地區植被覆蓋良好,尚未遭受人為的嚴重破壞,因此水土流失并不劇烈,河流的含沙量相對較小,湖泊淤積輕微 (鄒逸麟,1997)。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至北宋這2個時期,北方地區的戰爭使得人口南遷(譚徐明等,2002),因此這一時期消亡的湖泊并不多。唐代以后人口數量下降,至北宋、金元時達到低點,后元、明清時期建都于今天的北京,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得對耕地、木材和水資源的需求大大增加 (王長松等,2021)。人類活動影響湖泊演化進程的過程中,大多湖泊晚期皆因人工圍墾而消亡 (方金琪,1989)?!督鹗贰な池浿尽份d, “黃河已移故道,梁山濼退地甚廣,已嘗遣使安置屯田”,次年又 “命招復梁山濼流民,官給以田”,同時筑圍堰以防水淹?(元)脫脫 (撰).1975.金史,四十七卷·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047.。自此,大野澤逐漸被墾。同時,伴隨著社會發展的是黃河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受人為的嚴重破壞。明代以前燕山和太行山區,曾以森林茂盛聞名天下,明朝以后,由于建設房屋、冬季取暖等需要,對樹木甚至幼樹的大量砍伐,加劇了黃河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致使黃河、濾沱河、漳河以及永定河含沙量急劇增大,河道因此決溢改徙十分頻繁,淤填了不少平原湖沼 (鄒逸麟,1997;譚徐明,2002)。此外,為適應社會需求增長的要求,北方的水利漸漸發展起來,圍湖屯田使得人工陂塘大量涌現的同時,也有不少古湖因此而漸漸消亡。吳澤陂等部分中小型古湖都是因水利改造、引洪入河而逐漸消亡 (李云鵬,2021)。

4 結論

基于歷史文獻資料統計,重繪了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地區古湖分布圖,詳細統計和估算了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地區古湖的形狀和面積,并進一步闡釋了其消亡過程和原因,主要結論如下:

1)歷史時期黃河下游地區湖泊眾多,至少達135個,總面積多達16 195.64 km2,多沿黃河古河道分布。其中,中小型湖泊為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湖泊 (群) 的主體,占歷史時期湖泊總數的74.81%,占歷史時期湖泊總面積的30.23%;擁有湖泊數量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為41個,占黃河下游地區湖泊總數量的30.37%;擁有湖泊面積最大的省份是山東省,為5087.24 km2,占黃河下游地區湖泊總面積的31.41%。

2)自宋朝以來,黃河下游古湖整體呈萎縮趨勢,現代仍存湖泊數量28個,減少了79.26%,其中,中小型湖泊消亡數量最大,消亡了60.74%?,F存湖泊總面積4910.66 km2,湖泊面積減小了69.68%。

3)黃河下游地區古湖的消亡是自然地理過程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氣候變化是黃河下游地區湖泊消亡的背景,黃河河道的變遷,尤其是黃河的頻繁改道、泛濫,是黃河下游古湖消亡的直接原因。人類活動如圍墾等加速了本區湖泊消亡的進程。晚清之后,隨著湖區村落的建立,人口快速增多,圍湖造田成為一種必然,也最終加速了古湖的消亡。

猜你喜歡
湖泊黃河時期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
文藝復興時期的發明家
你相信嗎?湖泊也可以“生死輪回”
開心一刻
清代時期
“害羞”的湖泊
新時期的向善向上
奇異的湖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