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蒼洱處處石榴紅 籽籽同心向北京
——大理白族自治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經驗

2024-01-24 09:39昆明市委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李玟兵
今日民族 2023年12期
關鍵詞:洱海民族團結共同體

文 / 昆明市委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 李玟兵

大理白族自治州自古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樞紐中心地 ,“蒼山會盟碑”“南詔德化碑” “萬里瞻天”“南詔鐵柱”“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特殊的區位優勢、共同的歷史記憶、強烈的文化認同、共享的中華文明,孕育了大理這樣一個多民族和諧共居、融榮共生的“文獻名邦”。新時代的大理按照增進共同性、包容和尊重差異性的原則,有形有感有效全力全域打造具有大理辨識度、能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的“蒼洱處處石榴紅,籽籽同心向北京”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品牌,積累了許多在全省甚至在全國來說可借鑒、復制、推廣的經驗,深化了云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升級版的內涵和時代特征。

一、強化政治思想意識,在政治保障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政治引領力上,各級領導干部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制定出臺相關創建工作的政策、規劃、實施意見等,確保創建工作始終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前進。

政治責任上,州委、州政府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過程,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建立州、縣、鄉(鎮)、村以及單位部門、企業等相應的“一把手”負責制和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上級領導和部門掛鉤下級行政區和單位,級級落實責任,層層真抓實干,織密全域創建的責任制度之網。

政治執行力上,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擺在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納入政治考察、巡視巡察、政績考核。大膽引入第三方評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標尺”和“度”,研究制定《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地、市、盟)第三方評估指標體系》,將第三方評估意見作為考核創建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對獲得國家命名的縣市給予1000 萬元的獎補,全面激發全州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積極性,目前,已有5 個縣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

二、深耕學校陣地,在立德樹人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的殷殷囑托,緊緊抓住青少年階段的“拔節孕穗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教育抓起。建立學校黨政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分別抓,各黨支部、處室、年級具體抓和全體教師共同抓的立德鑄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機制。強化對教師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成立民族團結專題教研組,精心設置相關專題、校本課程、主題活動,找準與各學科的融入點,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課表、進頭腦”,讓青少年學生從小就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自覺提升“五個認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地歷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為源泉,突出中華文化精神標識和價值共識,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會說民族團結的話,每一個展板會講民族團結的故事,每一個文化標識會凝心聚力,營造民族團結同心氛圍。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積極搭建平臺、豐富載體,貫徹落實好《關于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的意見》,讓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在凝心鑄魂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充分發揮深厚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深挖蒼山會盟碑、南詔德化碑、六詔合一、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等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籍遺址、考古實物和文化遺存的歷史文化價值,融入歷史文化名城、旅游景區和公園建設,依托國家級方志館、本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館和主題公園等,闡釋好各民族共同的歷史敘事和文化源流,讓各族群眾在深刻了解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和文化觀。利用銀雕、木雕、石雕、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創造更多具有明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共有中華文化符號,讓各族群眾在不斷的視覺沖擊和藝術鑒賞中,從文化根脈中強化共識。鶴慶縣新華村銀器小鎮的寸發標團隊,用傳統銀匠手藝創作了表現中華民族團結和諧的《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巨幅銀雕屏風,屏面匯集了天安門、長江、黃河、萬里長城、三山五岳、和平鴿、祥云等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對當地紅色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傳承和發揚以王德三、張伯簡、周保中等當地革命前輩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和愛國主義情懷,精心編創相關革命文化劇目,用白曲等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現代傳播形式,深入城鎮、農村、機關、企業、景區和學校等地演出宣講,切實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鑄魂,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融入新發展格局,在共同富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找準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發力點,最大限度地把當地的發展與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聯結起來,最大程度地激發各民族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把茶葉作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走向世界的媒介載體,譜寫了企業與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美麗篇章。彌渡縣春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支撐,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用一顆顆繽紛多彩、生態健康的小番茄架起了各族群眾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同心橋”,產品遠銷全國100 多個大中小城市,產值近1 億元……2022 年,大理州地區生產總值(GDP)1699.6 億元,增長2.4%,在全國30 個民族自治州中位于前列,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2.4%、6.4%,民生福祉更加殷實,各族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五、深化旅游產品內涵,在以旅促融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植入整個旅游業和旅游產品中,提煉了“蒼洱處處石榴紅,籽籽同心向北京”的民族團結品牌文化標識,圍繞品牌,全域統籌謀劃,深化“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內涵,賦予旅游高質量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各族群眾在精心設計的旅游場域中,深度接觸,親密互動,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在這個旅游場域中,深入推進“文旅+”和“+文旅”融合發展,向旅游產品中注入新內涵。結合當地民俗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打造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旅游演藝項目,讓旅游成為提升中華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和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打造新路線和創造新業態。各大景點以“蒼洱處處石榴紅,籽籽同心向北京”的實體招牌和內涵品牌凝聚人心,旅游解說詞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體系重新統一設計和完善,利用大理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設計新路線、發展新業態。打造了集民族文化、科普研學、旅游、民族團結于一身的洱海生態廊道、國家方志館、鄭家莊、東蓮花村等文旅線路。

六、巧用中華文化助力司法,在法治保障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巧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司法,發揮文化凝心聚力的軟實力,把司法工作和民族團結工作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不斷優化法庭功能、延伸司法服務、傳播文化力量,有效化解民族地區矛盾糾紛,依法保障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鄧川人民法庭以文促法,在單位的法治長廊建設中融入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當地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元素,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民族團結氛圍,將審判實踐置于共有的文化場景中,以文化為交流連心的紐帶,凝聚共識,取得了案結人和順的良好效果;以文筑源,向當地群眾闡釋好鄧川“洗心泉碑”文化精神內涵,引導村民制定新村規民約,棄除陳規陋習,引導各族群眾愛我中華,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以文化訴,以當地傳統文化為依托,創新建立“阿鵬解紛”“雙語服務”等庭外調解、特色訴訟服務,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組織法律服務志愿隊,宣傳國家法律法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各族群眾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七、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在求同存異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積極主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宗教教義教規相融貫通,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有助于民族團結的闡釋,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大理崇圣寺充分利用本寺院和三塔在體現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邊疆穩定等方面的作用,不斷挖掘相關史料,教育引導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規,自覺依法、依規、科學、有序地開展宗教活動。利用講經說法活動,倡導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愛祖國、遵紀守法、抵御邪教、破除愚昧,嚴禁利用宗教做違法亂紀之事,牢固樹立國家意識、法治意識。認真貫徹《宗教團體管理辦法》,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制定本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制度。賓川縣雞足山佛教界創新建立創建聯盟定期學習制度,組織教職人員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健全完善了議事決策、外出報備、主動接受統戰民宗部門監管等制度。踐行宗教人員“四條標準”常態化。注重對教職人員隊伍的建設,支持和鼓勵他們勤修戒定慧,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闡釋,踐行好“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四條標準,正確引導信教群眾積極投身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

八、共建共享蒼洱青山綠水,在守護鄉愁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殷殷囑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洱海治理保護工作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有機融合,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蒼洱大地的青山綠水,守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共有鄉愁。堅持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人力、物力、法力和制度力,全力保護蒼山洱海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治理水土流失371 平方公里,全面實行林長制,完成營造林31.2 萬畝,發動各族群眾義務植樹622 萬株,組建“蒼山衛士”“洱海衛士”,流域內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加強團結各族群眾,凝心聚力,建立保護洱海的州、縣市指揮部和工作組、16 支駐鄉鎮工作隊、科研團隊、專家團隊及三級督察體系,建立“五級河長”制,8783 名“五級河長”、1730 名專管員集中開展洱海保護專項行動,順利實施洱海湖濱帶保護界線內1806 戶(約7270 人)的生態搬遷。啟動洱海保護“七大行動”,推行“六個兩年行動”和“六項重點工作”。近年來,洱海水質穩定在III 類,部分時間達到II 類,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入選全國“十四五”第二批項目清單并獲國家資金支持,綠美蒼洱成為大理各族兒女凝結共有鄉愁的美麗家園,成為促進全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進友誼、強化共同體意識的綠美家園。

猜你喜歡
洱海民族團結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民族團結之歌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洱海
愛上洱海,只需要這十個瞬間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