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鎮山的地理想象及空間建構

2024-01-24 01:24毛華松湯思琦程語魏玲玲
風景園林 2024年1期
關鍵詞:空間

毛華松 湯思琦 程語 魏玲玲*

地理想象源于近現代地理學對人與自然關系長期研究中所建立的主客體關系認識論[1],它關注人的主體性,通過人對自然的感知與想象來解釋人與自然的關系。當前學界對地理想象的概念基本達成了共識:地理想象是人們對位置、環境、資源等地理現象展開探索,并引申出對社會和政治的理解[2],進而衍生為由媒介所建構的地理話語,通過特定的敘事與表征模式,賦予地理秩序與意義,從而生產出權力結構[3]。列斐伏爾“將表征作為一種意義的呈現和社會的建構”的空間生產理論為地理想象提供了基本思想[4]。從建構的視角來看,地理想象既是一種知識生產的過程與結果,也是理解空間的重要方式[5],是探討國家、地方建構以及空間意義等議題的重要視角。

鎮山是中國山脈地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風景營建中自然與文化緊密融合的優秀產物,不僅關乎地理,更關乎人文,是一種典型的地理想象結果。當前,在岳鎮海瀆國家祭祀體系下鎮山的研究中,歷史專業對鎮山的觀念、文化內涵已有詳盡的考證與闡釋[6-8]??臻g層面的鎮山研究是探究鎮山所蘊含的自然與文化、表征及意義等內涵不可或缺的環節。國家祭祀空間體系中的鎮山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深厚的價值闡述基礎,如杜爽等[9]梳理了山岳文化中“鎮”的概念,總結了四大山岳體系空間序列的整體發展;沈旸等[10]總結了五大鎮山與鎮廟的選址及景觀營建特征等。在城市山水建構中,城市鎮山是城市山水格局塑造的典型山水文化要素,作為城鄉空間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與國家祭祀鎮山價值的對比下,城市鎮山方面缺乏足夠深入的研究,唯有張杰[11]、孫詩萌[12]、吳然[13]等在城市案例的研究中零散地提出了一定的論斷。

因而,在鎮山研究中,國家祭祀鎮山與城市鎮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斷層。唯有將鎮山歷史嬗變過程完整地揭示,才能構建出完整的鎮山知識體系與空間文化體系。同時,對鎮山人文內涵的闡釋、地理空間體系構成的歸納,以及鎮山與地形地貌、人文要素之間空間秩序與建構理法的總結,是探索國土空間下文化資源識別與保護、構建傳統“城-山”風景營建理論體系,進而闡發中國傳統自然價值觀、發揚傳統空間實踐優秀經驗的重要途徑。

1 鎮山地理想象內涵的演進歷程

在千古不易的山川之形下,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基于感知及政治意圖等空間想象的驅動力,鎮山經歷了從神性到世俗、從國家到地方的歷程。在此過程中,鎮山地理想象內涵呈現出從政治宣揚到政治教化、從自上而下的話語影響到自下而上的話語影響的轉變。

1.1 別州境、懾服遠——先秦鎮山的政治宣揚

因山岳崇拜的觀念,高大的山體是中華先民對華夏地理空間認知的標志?!渡袝び碡暋酚涊d:“(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14],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丈量了整個國土,以高山大河劃分土地疆界。唐代鄭樵評道:“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經界?!盵15]蔡沈進一步釋:“定高山大川以別州境也?!盵16]一定地界之內的高山為人們提供了地理坐標,大禹以山脈作為區域的自然分界,使復雜的地理情況形成簡明的空間圖式?!渡袝に吹洹酚涊d:“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盵14]唐《尚書正義》疏道:“于禹治水后,始分置十有二州,每州以一大山為鎮,殊大者十有二山?!盵17]由此初步形成了“十二州十二山”的地理體系。

與此同時,對于《尚書·舜典》“封有十二山”中的“封”一字,《孔傳》釋曰:“封,大也……又封禪,祭名。積土增山曰封?!盵17]在各州大山上堆積土石,使山更加高大而通神明,可見當時已產生了山川祭祀的人文儀式。擁有永恒生命的大山,被人們想象為權力與領土的圖騰,原始神性的山岳崇拜也迎來了與政權的結合,高山祭祀逐漸擁有了政治神圣性。隨著“國主山川”天人感應意識的逐漸強化,在當時的認知中,山川失序會導致空間錯移,國君應以祭禮待之,此時山川則具有了國家安定的象征意義。其后,受到夏人尚九的數字觀念影響,十二州十二山的封祭向九州九山轉變,《國語》記曰:“封崇①九山?!盵18]《尚書·禹貢》記載:“九州攸同……九山刊旅”[14],通過九州各自在山脈伐木修路通行的記述,來彰顯九州統一的內涵。

《周禮》中進一步確定了九州各自的大山,并稱之為“鎮”,“鎮山”的概念由此誕生②。那么為何稱這些大山為“鎮”?《說文》云:“鎮,博壓也”[19],意為對物體施加壓力,可引申為用武力限制?!稄V雅》云:“鎮,安也”[20],意為安定?!妒酚洝吩疲骸版倗?,撫百姓?!盵21]安定是鎮的意圖,震懾是鎮的手段,鎮以一個生動的動詞形式,闡釋出文武一體的雙重人文內涵。此外,賈公彥疏:“云‘鎮’者,去中國稍遠,理須鎮守”[22],則暗含了本位與客位的對應關系,體現出中央與地方差異化的本位思想。以鎮山來指代各州大山,并確立了相應的祭祀禮儀,寄托了高山震懾服遠、安定一方的政治意圖。九州九鎮組合在一起則不再是純自然地理的觀念,更體現出“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國家政治、文化大一統的認同意識,從而構建出鎮山的“地理想象共同體”,進而鞏固政治疆域、促進思想統一。

1.2 安地德、興教化——漢至唐,從宣揚走向教化的鎮山

東漢鄭玄注《周禮》曰:“鎮,名山安地德者也”[22],極大地拓展了鎮山的地理想象內涵?!暗氐隆庇袃芍睾x,一指土地所產之物,“安地德”將鎮山指向了一種惠于農業生產的實際意義;二指大地的德化恩澤,《管子》云:“理國之道,地德為首”[23],《春秋繁露》曰:“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24],“安地德”的釋義闡發出鎮山的道德教化含義。無論是生產的實際意義還是政治的教化意義,都與百姓息息相關,標志著鎮山內涵從“國家政權的宏大文化認同意識”向“地方基本需求與教化意義”進行轉化。

漢代以來對于“鎮”的意義的拓展,推動了先秦九鎮地理空間格局中“岳”與“鎮”的分化?!吨芏Y》中所提到的“凡日月食,四鎮五岳崩”[25],為九鎮的分化埋下了伏筆。經歷了秦代十二名山體系,漢武帝正式確立了獨立的國家五岳祭祀體系,自此“岳”在國家禮制上分化為更重要的鎮山。隋代因重視《周禮》而重視九鎮,經采擇確立了五大鎮山,唐代也正式確立五大鎮山的格局,完成了鎮山祭祀的制度化[26]。但從整體上來看,直到唐代,相比于《周禮》中的鎮山,后世國家山川祭祀體系中的鎮山禮制地位相比于岳山有著極大的降低。如《唐會要》記載,唐代對岳鎮海瀆的封爵中,五岳為王爵,五鎮則次之,為公爵。后世明清兩代更有“五鎮,五岳之副也”[27]的說法??傮w來說,國家祭祀體系下岳與鎮的關系,正如明代王應電《周禮圖說》[28]中所描繪的(圖1),各州皆有鎮山,又擇其中五鎮為岳,體現出岳山基于鎮山、但地位高于其他鎮山的關系格局(圖2)③。

圖1 明代王應電《周禮圖說·職方氏九州山澤川澤浸利民畜轂圖》[28]Zhou Li Tu Shuo: Zhi Fang Shi Jiu Zhou Shan Ze Chuan Ze Jin Li Min Chu Gu Tu by Wang Yingdian in Ming Dynasty[28]

圖2 “岳”“鎮”歷史流變Historical Evolution of Yueshan and Zhenshan

雖然鎮山的祭祀禮制地位低于岳山,但仍具有王權的代表性,以及倫理、等級約束的符號性,在空間上有著教化的隱喻。同時也正是因為鎮山在國家山川祭祀體系中地位的下降,政權宣揚意義被岳山替代。且隨著唐代祀典延伸至州縣,地方在國家鎮山的影響下開始吸納國家鎮山神靈,鎮山逐步地方化。

1.3 阜民生、振地脈——唐以降,地方鎮山的廣泛興起

唐以降,鎮山在國家山川祭祀體系中延續的同時,也完成了向地方的下沉,形成了地方鎮山的概念,即地方城市空間中的鎮山。唐代以后,無論是在國家鎮山祭祀空間體系中,還是在地方城市空間體系中,鎮山都寄托了百姓們安寧、富足的美好愿望。東鎮廟所立的元成宗圣旨碑,對鎮山予以了明確詮釋:“三代以降,九州皆有鎮山,所以阜民生安地德也?!盵29]又如《萬歷會稽縣志》記曰:“鎮山因地之厚而相,其成功在人,則方伯宣仁風、敦正本、俾民阜,康而不知所利,由是道也?!盵30]鎮山成為物阜民康、敦化地方風俗的主要文化符號。

地方鎮山的形成以及對鎮山阜民生的認知與想象,極大程度上來源于唐宋風水禮制化,以及民間化過程與國家鎮山概念的結合。在風水相地營城的過程中,以山為尋龍、察砂的要素評價,是風水程序中最首要的步驟。風水中的龍,通常指氣脈流貫的山體,終止之處形成風水地的主山、父母山[31],有些地方亦稱為鎮山。風水之龍與鎮山概念的結合,正是因為人們期望在自己生活的范圍內也有一座如同國家鎮山般可以守衛一方、保障風調雨順的山。而風水中的主山往往高大雄宏,擁有坐鎮一方的形勢與氣脈,風水的心理圖式與人們對鎮山的想象產生了重疊,山水生氣的思想意識與鎮山所代表的政權人倫禮制實現了巧妙的契合,建立出一套城市山水營建的準則[13]。

歷代方志對于風水的記載多有避諱,而鎮山作為禮制與風水結合的產物卻被方志廣泛記載?;趷廴缟袊街編焓珍浀? 000部志書,以“鎮山”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結果顯現:地方鎮山的記載于宋代開始,于明代興盛,于清代達到頂峰(圖3)。明代之后,地方城市鎮山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出現,成為構建地方集體記憶的景觀要素。結合方志中對于鎮山的記載,可見官方對地方鎮山的認可,也體現出地方鎮山雖由風水的轉化而廣泛出現,但仍以禮制意義為主導。同時,地方城市鎮山也極大影響了都城的城山建構,如北京城為了加強皇城的山水構圖,特意在神武門北堆筑景山作為大內鎮山[11],體現了由地方城市到都城自下而上的影響過程。

圖3 愛如生中國方志庫中各朝代地方鎮山記載頻次統計Statistics of the frequency of local zhenshan records in various dynasties in Eruditio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Database

2 鎮山的差序地理空間體系

2.1 鎮山地理空間體系的構成

隨著鎮山內涵的演進,鎮山在地理空間中可總結為宇宙鎮山、國家鎮山、區域鎮山、城市鎮山4個層次,由宇宙、天下、區域逐次聚焦于城市,構成了多尺度、多等級的地理空間體系。

昆侖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建構出的宇宙山,是天地之軸。漢《海內十洲記》云:“(昆侖)上通璇璣……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柄矣。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鎮地理也?!盵32]其中“地理”意指全世界,可見漢代的神話已將昆侖山視為整個世界范圍中的鎮山。雖為神話中的山,但隨著神話的歷史化與地理化,昆侖山逐漸形成了相應的地理投射。如唐代的《河圖括地象》云:“地中央曰昆侖,昆侖東南,地方千里,名曰神州”[33],描述了昆侖位于神州西北的地理空間想象,因而在地理空間維度,昆侖山可被納入鎮山地理空間體系之中。尤其是隨著風水學說的不斷附會,昆侖山逐漸被演繹為萬山之祖,這更加強化了昆侖“鎮地理”的宇宙鎮山地位。

國家之鎮山,即對國家有“鎮”之意義的山。自《周禮》確定了九州九鎮,九座鎮山的空間組合結構則代表著九州共貫的國家意義,《周禮注疏》曰:“若職方每州皆云其山鎮,是國之鎮”[22],此后九鎮分化為五岳四鎮、五岳五鎮,但將它們組合起來形成的整體結構則具有國家的象征意義,是文化模式構筑的大地格局(圖4)。此外,嵩山因地理位置居中,為岳鎮之“中”,多被后世稱為國之鎮山,如《昭明文選》記載:“言以嵩高之岳,為國之鎮也?!盵34]嵩山與岱山合稱為“嵩岱”,多被視作國之鎮,以及中原正統政權的代表,正如宋代李流謙詩云:“嵩岱國之鎮”,宋代張孝祥《朝謁南岳》中云:“泰常嵩岱拱神州”等。

圖4 國家鎮山地理格局[11]Geographical pattern of national Zhenshan[11]

具有國家意義的九鎮分立于九州,獨立來看,九鎮為各“州”域范圍之內,鎮守德化一方的區域鎮山。雖然后世“州”的行政管轄單位逐漸嬗變為刺史部、道、路、省等單位,但于漢代開啟的分野觀念將天上星宿分別對應十二州、九州地理空間,此十二州、九州與《禹貢》《周禮》中的州劃基本一致。分野作為重要的地方知識,多記載于地方志首章之中,因而兗州、豫州、揚州等州名對相應區域仍然有著文化上的統轄,而與之相應的鎮山在各區域的文化中也有著傳承與認可。除行政管轄和分野觀念下的區域鎮山外,各地依據地方山脈地理感知、風水的來龍體察、山的文化價值等,自發地認定了一定區域內的鎮山,如“天目山為浙右鎮山”[35]、“蒙山為齊魯之鎮山[36]等。同時也出現了多城共定同一座山為鎮山的現象,如《回疆通志》中記載的:“(祁連山)為西寧、涼州、甘州、肅州四郡之鎮山也?!盵37]

根據現存方志記載的統計,宋至清共有299座城市有城市鎮山。宋代江南地區6座州、府、縣開始出現城市鎮山的記載;元代有3座城市鎮山的記載;明代城市鎮山廣泛興起,地域范圍突破了江南地區,開始在全國各地出現;清代在此基礎上又不斷發展,不僅在地域的廣度上更為拓展,且都城也開始出現鎮山的記載,形成了“都城—州府城—縣城”3個等級的城市鎮山體系。

2.2 國土山脈地理想象在鎮山地理空間體系中的投射

古人對于國土山脈具有節點標識、整體脈絡與分形等地理特征的認知,并將宗法綱常與禮制等級等人文秩序投射其上,鎮山地理空間體系則是這種國土山脈地理想象的典型體現。古人對于國土山脈的認知不斷深化,從《山海經》的山首尾連續意識,到《禹貢》中對華夏大地山川形勢的分列敘述,初步形成了“三條四列”的國土山脈脈絡認知。此后,唐代地理學家和堪輿家也在此基礎上提出南北兩大山系的山河兩界說,以及世界有四大山系而中國擁其南脈的四脈說。宋朱熹提出三條說,經后人不斷發展,明代《三才圖會》以圖文形式對其進行完善,形成了三大干龍說[38](圖5)。這些觀念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國土山脈整體性、脈絡性的地理想象。對上述觀念的記敘多以鎮山作為國土山脈形勢描述的標志節點,《三才圖會·中國三大干龍圖》中北龍、中龍、南龍分別以五岳作為龍脈的標識[39]。在王成組對中國三大干龍的注解中[40],醫巫閭為北龍節點,華山、嵩山、泰山為中龍節點,衡山為南龍節點,可見鎮山在國土地理空間認知中的節點標識作用。

圖5 《三才圖會·中國三大干龍圖》[39]Sanai Tuhui: A Map of the Three Main Ranges in China[39]

隨著三大干龍說成為風水理論的共識,龍脈發源于昆侖山,往復分形而下,結成穴地的山脈體系認知也逐漸形成,體現出古人對山脈分形的認識。同時,宗法綱常與禮制等級等維系封建社會秩序的理念牢固地附會于人們對于自然山脈的認知中,如“祖宗,山之本也;子孫,山之支也……故山之迢迢發跡而來,必先起祖宗之山,而后分干分枝,相傳而去”“干龍盡為州府,支龍盡為市村……”[41],以尋祖及差序的文化解釋強化了山脈的脈絡與分形。

從宇宙鎮山到國家、區域鎮山,最后到城市鎮山,不同等級與尺度下的鎮山有著文化地位與政治上的差序特征。地方城市鎮山多位于支脈,國家與區域鎮山多位于干脈,向上溯源則歸于昆侖,最終結成了層層統攝的脈絡及差序化認知。

3 城市鎮山的空間建構

城市鎮山的空間建構是抽象概念性空間落腳于人居尺度具體感知性空間的實踐。城市鎮山的空間建構統一于相同的政治訴求與文化模式之中,形成了一定的鎮山空間范式與“城-山”空間理法。同時,鎮山廣布于不同的地形地貌之中,也形成了適應地貌的鎮山空間建構。

3.1 城市鎮山的選取特征

基于愛如生中國方志庫,以“鎮山”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5 249處記載,通過解析原文,最終篩選出299座擁有鎮山的城市。在城市鎮山的記載中,鎮山的形勢、形態、方位、山名以及與城市的距離是大部分方志共同記載的,并與“城-山”空間營建中對山“勢”“形”的體察、對“向”“數”關系的確定緊密相關。根據對記載的量化分析,可初步總結出城市鎮山的選取特征。

3.1.1 “勢”的體察

對自然山體來脈的整體觀照,即對山勢的系統性考察,是城市鎮山選取的最初步驟。在詞頻分析中,“綿亙、逶迤、蜿蜒、盤踞”是出現頻率最高的4個形容詞,可反映城市鎮山所在山脈氣脈強盛、連通的普遍特征,此外“地脈、聯絡、橫亙、環繞”等詞也強調了鎮山所在山勢的群聚與連達。且城市鎮山的山名多以臥龍山、大龍山、九龍山等表龍脈的名稱命名,直接體現出鎮山選擇對于山勢龍脈的體察。

3.1.2 “形”的考量

對于鎮山的視覺和空間感受是選定鎮山的要義,這也對鎮山的形態提出了要求,即在氣脈強盛的山脈中選取高度最為突出、形態最為獨特且符合審美標準、風景最為秀麗、生態環境最為優良的山體作為鎮山。

其中,“高聳、屹然、高峰、巍然”等描述鎮山高大、雄偉特征的詞匯頻繁出現,且表達方式眾多?!叭?、特立、端正、奇秀”等詞匯則進一步描述了鎮山三峰佇立、一峰獨發、層巒疊嶂、偉秀端正等基礎的形態審美標準。具有保護、遮蔽功能,形如屏障的山體形態,是最為典型的鎮山山體形態。方志中多以“屏障、翠屏、畫屏”等詞匯來描述。形如筆架的筆架形山體,作為地方文運的寄托也多出現在鎮山名稱與形態描述的記載之中。同時,鎮山還多以鳳凰、龜、馬、牛等喝形吉祥動物進行命名,進一步激發了城市山水的生命靈性。此外,描述詞匯中多次出現的“林木、蒼翠、蓊郁、蔭翳”等詞,體現出鎮山對山體林木茂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神秘感的審美寄托(圖6)。

圖6 城市鎮山形容詞詞云Word cloud of adjectives about urban Zhenshan

3.1.3 “向”的選擇

“向”是指以城市作為極坐標原點,山與城市的相對方向。城市鎮山的方位分布是城市鎮山空間建構最關鍵的條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299個城市的鎮山記載中,277個鎮山有方位的記載。因東、西、南、北4個方向具有描述上的模糊性,記載頻率高于四隅。

在四方中,鎮山在北和西的頻率更高;在四隅中,西北的頻率也高于其他方位,總體上來說北、西、西北3個方位是城市鎮山出現頻率較高的區域(圖7)。這既是中國古代對于大地“水歸東南”地理想象的縮摹,也是順應中國地理大氣候的普遍地利做法。多數城市風水尋龍落脈時都形成了龍脈自西北而來的正騎龍格局,因而高大山體多位于城市西北,以北、西方向的大山作為依托與屏障,同時賦予它們“鎮”的意象,在地方空間認知上進一步地強化西、北方向地勢的高峻,形成心理場。

圖7 城市鎮山方位統計Statistical of orientations of urban Zhenshan

若鎮山位于城市除西、北之外的其他方向,則具有不同城市山水環境所構成的在地性。有些平原城市西、北無山,只能在其他有山的方向擇山為鎮;有些城市的山勢從其他方位而來,則會在相應方向的來脈中選取鎮山,如杭州倒騎龍局,其鎮山吳山在來脈之端,位于城市西南;亦有些城市將其他方向的眾山中卓然挺立、雄秀無比之山作為城市鎮山,如福州四面皆有山,鼓山“在城東三十里,髙入霄漢,蟠數十里,能興云雨,為郡鎮山”。更有特殊者,直接將城市案山作為鎮山,如六安州的鎮山,“番山,去州南十里,磅礴蜿蜒,土沃草繁,為州治案山?!盵42]上述分析體現出城市鎮山在方位選擇上的靈活性、在地性。

3.1.4 “數”的確定

中國古代城市根據山水環境的可視、可感、可達,并結合禮制要求,將山水空間層次歸納為“城內—近郊—遠郊”3個圈層。綜合不同等級城市的尺度要求,近郊指距城市約20里(10 km)的區域,是城市居民目可及、日常行動可達的山水地帶;遠郊則為20里以外的四望范圍,包納了更遠的城市風景。

對記載了鎮山距離的242個城市進行信息統計,結果表明近郊是鎮山選取頻率更高的范圍(圖8),此范圍中的鎮山對城市空間形態構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城內鎮山是與城市營建最為緊密的鎮山類型。遠郊鎮山雖然在城市中目難所及,但因其奇秀之姿往往是城市的形勝所在,逐漸成為地方的精神巨鎮,同時有些遠郊鎮山也作為城市邊界,是進入城市地界的鎮守標識。

圖8 鎮山與城市距離統計Statistical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Zhenshan and the city

3.2 城市鎮山的空間秩序組織

3.2.1 多方鎮山的地中模式

鎮山是城市空間秩序組織的坐標,鎮山的方位是鎮山影響城市空間建構最為關鍵的因素?!秴问洗呵铩ど鲃荨吩疲骸肮胖跽?,擇天下之中而立國?!盵43]國都取國家鎮山之中而定都的選址方式,形成了國土地理的地中空間秩序[44]。以此為藍本,地方城市以山作為標識,選擇諸山環中的地方作為城市選址的范圍,不僅利于城市生產、生活,而且產生了深遠的文化價值。

在此基礎上,部分城市模仿國家五鎮、四鎮,在城市多方位中各選取一座鎮山,構成多方鎮山的現象。如江西新喻縣“虎瞰山高百尺勢如虎踞……為邑中之鎮山”[45]、蒙山為邑北之鎮山、鐘山為西鎮山、鼎山高聳峻拔為南鎮山、百丈峰綿亙高聳為東鎮山,形成了主鎮引導四方鎮山的格局。據清同治《新喻縣志》記載,此格局為“五星定位”,可形成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城市邊界[46](圖9)?;罩莞捌漭牽h依附于黃山山脈之下,大都為多鎮山格局,徽州府治于歙縣,以黃山為鎮山、黃羅山為西鎮、飛布山為北鎮、問政山為東鎮;休寧縣以松蘿山為鎮山、萬歲山為東鎮、白岳山為西鎮;黟縣以吉陽山為鎮山,南北鎮山魚亭山、牛泉山分峙;祁門縣以大共山為北鎮山、歷山為西鎮山、王公峰為南鎮山[47]。城市位于多方鎮山中的相對中心位置,形成了多鎮山的地中“城-山”空間模式(圖10、11)。

圖9 江西《新喻縣志》中的鎮山示意[46]Schematic diagram of Zhenshan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Xinyu County in Jiangxi[46]

圖10 祁門縣、黟縣、休寧縣、徽州府(歙縣)方志輿圖中的鎮山示意[48-51]Schematic diagram of Zhenshan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and maps of Qimen County, Yi County, Xiuning County,and Huizhou Prefecture (She County)[48-51]

圖11 祁門縣、黟縣、休寧縣、徽州府(歙縣)鎮山地中模式示意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geographical centering pattern of Zhenshan in Qimen County, Yi County,Xiuning County, and Huizhou Prefecture (She County)

3.2.2 南、北鎮山的軸線結構

位于南、北2個方位的鎮山在城市朝向與軸線形成時,多承載城市案山與主山的格局地位,與城市山水空間結構緊密關聯。鎮山位于城市北部是最普遍的“城-山”格局,北部鎮山多為城市北部屏障及靠山,治署憑依鎮山,象征著禮治。北部鎮山與城市南部對景山的聯動影響著城市朝向,構成山水軸線的起點,與城市鼓樓、譙樓、主干道等要素形成禮治秩序、空間序列關系,使外在的空間秩序內化為道德倫理等級秩序。北部無山可依的城市多在外城或子城北部堆疊人工鎮山,最典型的是明代北京皇城大內堆疊的鎮山——萬歲山,構成了皇城軸線的起點,豐富了空間的政治表達。如成都城平坦無山,為突顯權力,古蜀時期便人工堆筑武擔山“武擔鎮都”,明代以其為鎮山,于武擔山南建蜀王府,形成南北軸線,加強了鎮山的政治地位[13]。

部分位于城市南部的鎮山也對城市軸線結構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如明代《牛首山志》中云:“牛首為金陵鎮山”[52],明代南京城以牛首山為“天闕”,將城市軸線的南端融入自然。六安州方志中記載,六安北部無山,只能依靠南部山體作為城市空間秩序的標識,因而其鎮山番山在山水格局形成過程中也充當著案山的角色,作為衙署的對景引導城市軸線的構成,形成了鎮山與案山身份的復合。又如麻陽縣的西晃山,位于城市南部,“峰巒秀麗,聳立如屏……縣學皆面之,為邑鎮山”[53]。廣東東莞市南部的文筆峰為城鎮山,“三峰高百仞,縣之鎮山也,邑學面之,朝風暮靄,常在幾案”[54]。這些位于城南的鎮山作為縣學的對景,對城市文軸的塑造有著推動作用。

3.2.3 東、西鎮山的融景格局

對于位于城市東、西方位的山,因作為城市來脈中的高聳之山而成為一城之鎮山。相比于南、北鎮山,位于東、西的鎮山在禮制性城市空間構成上的表達稍弱,其空間秩序組織更依賴于對整體城市山水格局的感性情態演繹。如黑龍江寧安市鎮山青龍山,“山觀其勢若龍蟠……登臨全城在目,太有俯視群倫之概,實為城東一鎮山也,因命名為青龍,取生發飛騰之意”[55],城邑與鎮山的相生格局,有青龍生發騰飛的情態。又如江西峽江縣鎮山鳳凰山,“來龍自頂山分脈,經白云峰至都督嶺迤邐曲赴……若鳳之張翼,舒經將翔者城跨其脊,又下而上,勢如長虹,民居附其趾”[56],擬化了鎮山山勢的鳳凰情態,并在此情態構圖之上確定了城市空間布置,形成了城與景的生動交融。

東、西鎮山也多因高卓及形態奇秀而成為一邑之鎮山。高卓與奇秀之山往往是人們登臨、吟詠,甚至于生發傳說與典故之地,因而多成為城市風景營建頻繁的城市形勝所在。如位于池州西南的九華山,因“李白以山有九峰如蓮華,更名九華,高數千丈,盤踞一百八十”[57],成為城之鎮山及一方名山,是游賞的熱門之地。江西南豐縣鎮山軍山,“上有王母池、山茶洞、桃花源、屏障山,景致清絕”[58]。最典型的則是蘇州鎮山天平山,“在吳縣西二十里。巍然特高,群峰拱揖,郡之鎮也……其上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云泉也。自白樂天題以絕句,范文正繼之大篇,名遂顯于世。有卓筆峰、臥龍峰、巾子峰、五丈峰、石龜、照湖鑒、毛魚池、大小石屋,蓋因好事者得名”[59]。天平山作為鎮山雄踞于城市西方,點化了城市的山林靈秀之氣。

4 結語

地理想象的生成過程是基于現實空間、經過話語權力、借助空間想象,所形成的再造認知。地理想象源于特定的人地關系中人對自然的感知與想象,因而具有文化差異性。不同地理與文化背景下的地理想象影響著不同民族與地域的空間建構。在西方的自然觀念下,西方人以功能的眼光審視自然,向內看待城市,對待自然少有人化、詩性之想象,形成了差異化的地理想象與空間實踐結果;而中國人向外看待城市,將自然作為政治構建、空間構建的尺度,以自然要素為基準建立起城市的“天-人”秩序。鎮山是凝結了中國傳統空間文化與人居營建智慧的典型地理想象,將鎮山作為對象來揭示中國地理想象的特征,從而深度審視中國古代人地關系下的空間內涵與文化內涵,對當前國土空間規劃與城市風景營建具有積極意義。

注釋(Notes):

① 韋昭注:“封,大也;崇,高也?!?/p>

② 《周禮·職方氏》記載:“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岳山……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正北曰并州,其山稹曰恒山……”

③ 部分歷史觀點稱《周禮》中的“華山”為“嵩山”,如錢穆論:“古書上說豫州有華山,豫州現在是河南省,所說的華山,在洛水東邊,大概就是現在的嵩山,現在的登封、禹、密數縣間,古人稱做華,這里是夏朝的興起地”(出自錢穆《黃帝》一書)。

圖片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圖1引自參考文獻[28];圖2、3、6~8由作者繪制;圖4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11]繪制,底圖來自標準地圖服務網(bzdt.ch.mnr.gov.cn)1∶740萬中國地圖,審圖號:GS(2022)4307號;圖5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39]繪制;圖9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46]繪制;圖10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48]~[51]繪制;圖11由作者基于地理空間數據云數字高程數據繪制。

猜你喜歡
空間
創享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創享空間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