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振興規劃建設“重塑”與“再生”研究

2024-01-25 21:04楊金虎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鄉村規劃重塑建筑

楊金虎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到2022年,鄉村振興成效顯著,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日趨完善。特別是浙江德清“三融合”發展模式、河北遷西“花鄉果巷”田園綜合體、湖南“潯龍河”城鄉一體化生態模式、遼寧盤錦產業振興“抱團發展”模式、四川崇州“天府糧倉”全產業鏈模式、貴州舍亨村旅游與農業融合“三變”模式、安徽岳西“黨建+”特色模式、河南孟津“五位一體”模式,均把鄉村振興工作做得有條有理,構建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從上述地區的成功實踐可以看出,區位優勢、科學規劃、資金投入、農民主體地位等是重要因素,因地制宜、融合發展是根本方法。

《現代地理學辭典》給“鄉村”的定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相對獨立的具有特定經濟、社會和自然景觀的地域綜合體。[1]“聚落”的定義是:人類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以血緣與地緣相結合而集聚定居孕育的各種形式的居住場所,逐漸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傳統村落和繽紛多彩的民族文化。聚落鄉村是一個基本的社會單元、生活家園,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文化寶藏、博物館、活化石,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真實載體,是一座“民族文化展覽館”。聚落鄉村擁有天然的社區屬性。部分聚落鄉村占據好的區位,擁有不錯的生態資源,其復合型原生系統卻被外來力量不斷改變。這樣即使建設成為美麗鄉村,若沒有自身在地資源特色的依傍,最終也會被外部力量進行主體化的被動整合,從而呈現“單一性、城市化、千村一面”的格局。農業產業是鄉村的核心資源。如今,不少鄉村資源直接遭遇外來力量的切割、吞噬,人們通過殺雞取卵的方式來獲取短期利益。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當前的衰微,也揭示了在城鎮化進程中,一些不當措施導致鄉村空間結構衰敗以及鄉村傳統生活消弭的真相。因此,在外來力量還沒有主體性進入之前,應做好頂層規劃設計,分類施策,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久久為功,扎實推進。

聚落鄉村規劃中的“重塑”應是對在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同時還要清醒地認識到,資源整合不能創新過度。不要片面理解“重塑”,認為“重塑”就是絕對的重塑組合。這是個可怕的認知誤區,容易使鄉村規劃成為非主流的小眾項目,從而走進窄胡同、死胡同。同時,聚落鄉村規劃也不要過度超前,過于理想化,搞一刀切。聚落鄉村規劃中的“再生”應是回歸到農村主體產業,以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為前提,要“因時、因地、因人”聚人氣、現活力。要因地制宜,考慮適地性、鄉村性,緊密結合開發企業的發展階段與綜合實力,建設宜居宜業宜養的現代鄉村,體現在地鄉村特有的資源價值,展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自然肌理。

一、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振興規劃建設重塑路徑

(一)聚落鄉村生態敏感區全域空間一體化的“重塑”嵌入

聚落鄉村規劃要將全域自然生態空間與鄉村人居體系融為一體,遵循國土空間布局一體化理念,實現高質量、均衡、可持續發展。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建設目前基本呈現規?;?、園林化、城市化結構現象,最明顯的表現是空間布局混亂、開發狀態無序。鄉村沒有總規劃,都是各自為戰,自由而為,導致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無法推進。特別是生態敏感區鄉村“樣板化”、建設主體“錯位化”、發展取向“非農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大量土地被浪費,鄉村被空廢化,公共資源分配失衡。這種現象在敏感區內的壩區體現得尤為明顯。在城鎮資源空間的緊密滲透下,很多原生村莊風貌極度衰微甚至消失,敏感區內鄉村要素發生分化、異化和重新組合后的功能復雜化,原有環境被改變,原有空間格局被破壞,形成了片狀單元同質化現象。例如,麗江的三川壩區出現了清一色的歐式建筑,劍川壩區出現了清一色的漢式建筑。鄉村衰落的內在邏輯不同,促進鄉村規劃建設的策略也必須相應調整。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尤其是地方規劃部門應及時介入,引導生態、產業、人文社會、藝術方面的更多融入,安排設計師和規劃團隊留村,并充分發揮鄉賢作用。進行資源分析,對環境生態保護措施、空間效益、自然結構、能源再生,以及農林牧副漁各行各業統籌兼顧,將本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整合鄉村空間布局,這樣的鄉村規劃才具有全局性,才能實現長期效益與短期利益并存的可持續發展。鄉村規劃要確保符合鄉村實際,經得起歷史檢驗。

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總體呈現山地多、耕地少,區位偏僻,人口數量少,經費不足,社會及公共基礎設施落后,少數民族聚居,法治觀念、管理觀念滯后,河道沿線垃圾多,鄉村道路等級低,缺乏公共綠地和公共活動空間,照明系統不完善,住房存量不減、增量上升,生活污水無處理,亂拉電線,缺乏線路規劃的現狀。

鄉村規劃中,“重塑”不能按照城市規劃的思路去設計,不能消滅村莊的屬性。城市經濟發展催生了鄉村勞動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流動遷徙的現象。這種“遷徙現象”在我國具有普遍性。要準確判斷鄉村人口流動趨勢,合理預測鄉村人口規模,根據鄉村空間發展規律做好鄉村規劃的空間布局。在傳統城鄉規劃慣性下繼續犧牲農村、農業、農民利益,是斷了農民自由選擇的退路,因而要把農民放在根本性位置、主體性位置,要多考慮農民的生產環境。鄉村規劃萬萬不能摒棄鄉村的質樸與自然。筆者知悉大理漾濞某彝族公園的規劃是由沒有派駐規劃師進行調研的北京某規劃公司完成,全靠照片進行空中設計。這類規劃很難考慮到地方因子、系統統籌,難以做到因地制宜。鄉村規劃的落腳點不是工程建設,也不是扶貧幫困,而是實行系統性的生態空間控制與全面生態自理。但規劃下沉到農村實際的管理體系中,村委這一級已成為最薄弱的環節,因而要還權于村兩委,讓村干部擁有話語權,讓他們反映村民的意愿。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還規劃設計于村民,是鄉村規劃設計的責任。在農村規劃建設方向上,必須確?!斑€政于村和還權于民”的根本宗旨不變。建設宜居宜業宜養和美鄉村,農民才是主體,農民才是參與者、管理者、受益者。因此,要讓農民積極主動地融入鄉村振興建設中??v觀很多鄉村規劃開發模式,“政府玩、農民看”是一種,“老板玩、農民看”是另一種,這二者很大可能都將功敗垂成。只有“政府、企業、農民一起”,發展以自然村的肌理為主調的質樸鄉村風格,營造聚落鄉村往昔空間場景,重拾鄉愁記憶,形成良性共生發展模式,才能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

(二)田園康養與村域尺度微型地產的“重塑”融入

經過近十年的試錯、淬煉和探索,中國田園康養與微型地產市場模式已愈發成熟,令“田園+養生+康養”模式產業發展勢不可擋。該產業是把傳統農業轉向都市農業、旅游農業、休閑農業,以壯大集體經濟為牽引,以實現共同富裕為追求,重點立足農業、依托農村、聯動農戶,深挖和利用好不同地區鄉村的資源稟賦。[2]聚落鄉村有著豐厚的資源優勢,經過祖輩們長期營造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建筑、手工藝、動植物資源、環境等都是特有的鄉村價值。要想方設法把在地資源特征價值分化、剝離出來,有效推進特有產業的活性培育,進而增強本土資源價值的地宜性和民眾參與性。只有這樣,在地資源才能被盤活,才能形成品質鮮明、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只有這樣,鄉村經濟的發展才有引領的方向,才能提升鄉村產業的品牌效應。云南的高山花卉資源、森林資源、濕地資源、湖泊資源等符合康養指標。以鄉村為載體,結合田園、村莊和自然三大板塊即可整合資源,提升聚落鄉村價值。如麗江白沙是擁有良好生態與資源環境的傳統農業村。其規劃以田園為主,以村莊為次,以自然為補充,因地制宜,將健康、養生、休閑、旅居、生態酒店、民宿、微型地產等多元化功能融為一體,使傳統農業村蛻變成旅游農業村,催生了聚落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爸厮堋笨梢栽⒕坝趫@區、寓園區于村落之間,實現鄉村資源美麗蛻變。云南欠發達聚落鄉村中有很多是擁有先天的、不可再生資源的生態環境村落,通過園景與村景同步規劃,可以把“自然盆景”村落變為“一線風景”區。念好“舌尖云南”康養大花園的“經”,規劃建設充分依托和發揮聚落鄉村的農業和康養優勢,通過一系列基礎設施和鄉村產業項目的建設,實現以“田園康養+”為主體的多業態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群體居住、養生、保健、旅游、休閑、文化、溫泉、科普、攝影、商務等多樣化業態,成為聚落鄉村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增綠目標的重要環節。

由于田園康養地具有稀缺性,田園康養微型地產不同于城市地產,在地域上受到的限制比較大。其最大的賣點就是獨特的環境優勢和人文優勢。麗江、大理、昆明、普洱、西雙版納等地很有環境優勢,但部分聚落鄉村生活空間的土地利用績效較低,人口萎縮與用地閑置狀況突出,可以充分發展鄉村田園康養微型地產。塑造田園養生與微型地產的環境是聚落鄉村規劃中“重塑”的手段之一。一般依托項目所在地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需要設計多層面、多元化形態,構建健康養老、度假養生、生態體驗等場域,發展溫泉地產、森林地產、湖泊地產、田園地產等微型地產業態。規劃一般會聚合醫療、康復、休閑、旅游、文化、體育等多種元素,融入田園康養微型地產中,發展宗教文化型、生態養生型、長壽文化型、醫療結合型、溫泉養生型等田園康養微型地產業態,重點項目包括醫療產業(包括中醫、西醫、健康食品產業,如中藥材基地、有機食品基地)、文化產業(深度挖掘項目所在地獨有的宗教、民俗、歷史文化、手工藝等加以開發)、體育運動產業(依托山地、水體等地形地貌發展戶外體育運動、養生運動,如徒步旅行、騎馬、劃船等戶外康體健身運動)。

田園養生與微型地產結合應該具備的空間特色:在建筑、戶型、景觀設計上,融入在地生態自然,營造人文氛圍,彰顯養生休閑價值,使人在其中生活可以自然舒展身心??臻g特色應不僅體現在適應于休閑、康養、醫療類的功能建筑空間上,還要體現在高品質、生態化、田園風的環境空間吸引力上。欠發達聚落鄉村規劃中的核心是農業產業,因此不能本末倒置地大搞房地產,而只適合微型地產的介入,讓閑置房屋、土地聚人氣現活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在聚落鄉村中打造集農業、研學、會議、餐飲、鄉旅、康養于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可以給村民帶來廣闊的視野和交流平臺,引導村民回鄉創業發展,穩定鄉村人口,讓鄉村重現活力,重現鄉土氣。

(三)數字鄉村建設的“重塑”引入

如今,數字建設有效服務鄉村振興的客觀條件越來越成熟。鄉村產業鏈全域數字化升級既是各地方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也是鄉村企業贏得未來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當地政府不僅要解決自身數字化轉型問題,更要從戰略層面考慮鄉村全產業鏈數字生態建設,以“鏈頭”身份帶動鄉村產業鏈數字轉型。要健全農村地區數字金融技術設備、網絡征信平臺,完善農村地區“金融+生活”數字金融信息服務平臺。[3]特別是對農民群體,要引導他們樹立數字鄉村建設的觀念,改變他們獲取信息的傳統途徑。數字鄉村建設有助于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對傳統農民生產生活的影響更加突出。在數字鄉村產業體系建設中,可以遴選推廣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激發鄉村休閑消費潛力,發揮消費對鄉村休閑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當地政府和鄉村企業應將鄉村產業生態看作一個整體來進行業務架構、數據架構、應用架構、技術架構等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5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鄉村產業“引資、引技、引智”中的作用。

鄉村電商和物流是解決鄉村產品流通問題的重要工具。電商巨頭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紛紛下沉鄉村,布局鄉村產業鏈;抖音、頭條、快手、B站等視頻平臺也對鄉村產業進行流量扶持,農村直播電商風生水起;美團、餓了么等本地生活類平臺則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助力生鮮農產品本地化流通;中糧我買網背靠大型國企中糧集團的農業全產業鏈,為國家級貧困縣的農產品銷售鋪平了道路;盒馬鮮生、永輝超級物種等新零售企業則發揮各自線下超市與線上流量優勢,“線下體驗、網上下單、云倉發貨”,讓更多村民得到了城市的相應配套,實現了村民生活智慧化。然而,僅僅依靠少量電商巨頭的扶持顯然不夠,鄉村數字建設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鄉村數字建設關鍵還是要依托鄉土文化資源,完善基礎設施,讓鄉村產業數字轉型升級和數字鄉村建設工程落地,如建立歷史文化名村、鄉村數字文物資源庫、數字博物館等。這必將推動鄉村產業升級和鄉村治理體系優化,推動鄉村走向現代化新階段。在這一進程中,數字科技將發揮十分關鍵的作用。數字鄉村建設生活化,還應把數字素養提升到戰略高度,提高村民使用數字資源、數字工具的技能,進一步擴大數字生活領域。

(四)鄉村博物館的“重塑”并入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建立鄉村博物館成為新的選擇。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重塑”規劃要緊緊依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村、民族村、手工藝村、文創村等。這類聚落鄉村集中了大量凝聚民心、深化民族認同的遺產資源。鄉村博物館規劃建設要植根于鄉村地區,展示地區內容、農耕特色、文化底蘊,需做到有地方特色、有時代新意,使鄉村博物館成為“高品位”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要突出“一村一館一品”的地方特色,加大對鄉村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宣傳,貼合在地文化需求,呈現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民心的面貌。鄉村博物館是鄉村振興文化建設的關鍵變量。如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大理鶴慶新華村銀器博物館、普洱茶文化博物館、大理周城扎染博物館等都是當地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內容。鄉村博物館是鄉村文化展示的窗口,是鄉村資源價值的展現平臺,是民族文化物態化的傳承,是記住鄉愁、承載記憶的重要載體,能夠增強鄉村內部凝聚力,營造文化認同,傳承文脈,展現鄉村社會價值。

鄉村博物館的規劃要著眼于自然與藝術的融合,盡可能保持鄉村建筑原貌,盡可能減少人為的改造,以體現鄉村建筑的自然性。麗江瀘沽湖的摩梭民俗博物館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其在原有建筑空間的基礎上進行粗略空間營造:一方面保持了建筑物原生結構,同時探索經濟與民俗文化效益,釋放了傳統文化的經濟性功能;另一方面又自覺保持了鄉村文化、非遺文化的宣傳活度,激活了鄉村博物館的持續發展新路徑。

(五)土地核心價值的“重塑”注入

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在“重塑”規劃中必須認清土地是生態的基礎。聚落鄉村當前人地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農地被拋荒,建設用地無序擴張,環境污染加劇。要清晰地認識到,無論誰擁有的土地都是地球的一部分,都是人類與自然生態家園的一部分。因此,所有的土地建設都不應該脫離大的生態系統,不能與自然對立。生活是人與土地建立更深層次情感關系的紐帶,場地的歷史文化和現狀都是規劃設計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土地是經濟的動力,是文化的載體。然而,部分地區由于村落共同體的消解,村莊農業生產進一步荒廢,土地丟荒現象時有發生。[4]

規劃設計的核心是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好的設計師會認真聆聽土地的聲音,尊重土地的生命價值,通過設計回饋土地最美好的未來。土地是自然與人類生存的空間載體,也是景觀核心要素。如何讓景觀建立起與土地的情感聯系,是設計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耕作半徑、農民生活及行為方式是鄉村規劃生活空間布局的關鍵性因素。很多時候,設計師僅僅是根據數據、文字、圖片,挖空心思玩造型,卻沒有與經手的這塊土地,土地上的生命、事件乃至人建立任何聯系,這樣做出的設計沒有多大的意義。設計不應該只停留在物理空間的層面,而應該融入我們對土地的情感。人與土地的情感是建立在人對土地的認知基礎上的。只有認識了土地的核心價值,我們才知道其對于人的意義。

二、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振興規劃建設再生路徑

(一)“再生”:保護好原始鄉村風俗文化

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規劃“再生”需展現鄉村的文化傳承,讓人情脈相通。原始鄉村風俗文化是形成鄉村記憶最重要的載體表現,是牽系“鄉愁”的精神所在,是民族靈魂的外在表現。鄉村規劃要注重對于原始鄉村風俗文化的顯性表達和隱性傳承,既要發展保護好鄉土文化,又要做好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原始鄉村風俗文化要實現文化的再生,需要在繼承的同時培養民眾對鄉村文化的自信。鄉村民間童謠、民歌、節日、婚禮、民俗、醫學、楹聯、傳說、神話等都是鄉村風俗文化的母題。原始鄉村風俗文化在品牌精神的轉化中,與商業、消費、產業等碰撞融合,再生為新的鄉村文化力量。[5]如果失去了鄉村風俗文化、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個體特征,那么千姿百態的聚落鄉村一樣會變成一堆建筑垃圾。

城市的系統性發展已經成熟。作為與城市截然不同的存在,鄉村很可能是今后人居最好的選擇。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規劃“再生”首先需要堅持的是“理念”。鄉村振興的主體、參與者、管理者要有傳承農村風俗文化的理念,要有農村現實情懷,要有干農村事業的心態。聚落鄉村要展示非遺項目、農特產品,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弘揚院落文化,多主題、多文化、多形態呈現本地文化和文旅特色。要有“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思想,突出鄉土文化,保留住原有的風俗文化肌理,保護好文化藝術賴以生長發育的土壤和環境。只有讓村民感受到家鄉文化是他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鄉土藝術、民間信仰等才能融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種子、農具、老井、古樹、戲臺、庭院、曬場、牌坊、池塘、石頭,或是破碎的磚頭瓦礫等,這些元素構成了聚落鄉村的完整空間。先天環境空間的完整性造就了形態最初的美學品質,是每個聚落鄉村特殊的“場”。桌椅、門環、衣服、石碾、陶瓷、磚瓦等生活用品、勞動器具,以及鄉賢逸事、鄉村故事等,都體現了鄉村生活智慧?!霸偕毙枰百|樸”和“追憶”,考慮鄉村的寄托是什么。田園牧歌、蟲草之鳴、磚瓦老井、石碾古樹……鄉村的自然之趣、休閑之境、鄉鄰之情已經成為當代城市人越來越強烈的向往。當下,我們需要健全聚落鄉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聚落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以文惠民、以文塑旅、以文興業,推動聚落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明鄉風,深化聚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文化活力,帶動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群眾參與傳統性鄉村文化與開放性新文化的雙向互動,推動鄉村風俗文化融合再生發展。

(二)“再生”:保留好原生鄉村建筑現狀風貌

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規劃“再生”涉及鄉村建筑風貌的保留。聚落鄉村建筑彰顯了選址、物候、材料、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地宜性。土坯、土磚、夯土、夾草泥、石頭、竹子、木頭等這些常規的建筑材料造就了不同形式的墻體風貌,全面凸顯了村民適應環境的智慧、觀念認同,以及營造技藝的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體現出聚落鄉村的居住文化,是鄉村文化基因的顯性留存??梢?,鄉村建筑根植于傳統文化土壤,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獨特性等諸多特征。傳統建筑因營造手段的不同和文化差異而有著不同的保護方式,保留、修繕、更新等不同方式對應著不同存留現狀的民居建筑。

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建筑因勢造型,空間形制別具一格,營造技術各不相同,突顯出材料的就地性,且宗教意味濃郁。其中,鄉村古建、紀念碑、歷史遺跡尤為珍貴。即便是殘磚斷瓦,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一定數量或比例的真實歷史遺存建筑是進行遺產保護十分重要的基礎條件,也是體現傳統風貌、歷史滄桑感的基本要素。但現實境況是,各種新建筑“侵入”傳統村落,民居“土”建筑原有的生存土壤不復存在。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在外部建筑的侵襲下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原生鄉村建筑在功能上越來越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這樣就加速了對原生鄉村建筑的淘汰。[6]而有些鄉村建筑建造一味復古或套用“鄉土元素”,忽略了傳統建造技術的文化、社會根基,流于標簽化、表面化,更不注重對作為鄉土環境整體構成的鄉村景觀的保護和存續。這樣的鄉村建筑,看似“整體”,實則并不真實;看似“真實”,其實是沒有靈魂的——這便是傳統鄉村向新農村轉型的尷尬境遇。這種風貌不協調的新房幾乎在每個聚落鄉村都存在。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或城鎮化進程較快的聚落鄉村,這種建筑所體現出的文化與當地的鄉土文化是嚴重背離的。

鄉村建筑規劃建設的核心是抓住“建筑母語”建造鄉村的魂,梳理當地文脈,傳留當地文韻,存留當地古味。近年來,新鄉土主義思想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鄉村建筑規劃設計中,在鄉村建筑中體現出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從傳統建筑中提取建筑元素,對材質、工藝、建造模式進行“原真性”的凝練提升。云南欠發達地區的局部聚落鄉村現狀不容樂觀,如寧蒗縣城周邊為了搞出“鄉村振興樣板”,一批新式建筑快速興建起來,地區性的建筑原始風貌快速消亡,致使鄉村多年積淀的包括彝族傳統建筑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被割裂,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環境被改變。因此,鄉村振興建筑規劃必須摒棄非生態化發展建設模式。

聚落鄉村要發展,要與時俱進,傳統建筑風貌的保護應該是與之齊頭并進的,也是有序與有限度的。由于傳統建筑越來越少,大量仿古建筑的出現就成為必然,尤其是在滇西北地區。但是,不能用經濟發展至上、村貌統一的態度對待原生鄉村建筑。在鄉村建筑規劃建設的具體工作當中,應該對原生老建筑進行修復,對原生居住建筑進行保護,對異化建筑進行整治,對新建筑進行分類施策。鄉村建筑規劃理念需要自然轉變,要基于鄉村的生活原型和空間原型,結合生活方式的轉變和居?。ㄉa生活)空間的需求變化,正視技術的發展和新材料的運用,融古爍今、推陳出新。目前鄉村建筑需要的是適于鄉村經濟情況、匠作系統更替、環保高效的建造方式。

(三)“再生”:保存好原狀鄉村道路空間風貌

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規劃“再生”具體到鄉村道路,不要像城市一樣規劃成筆直大道,那樣會缺乏參與性與生活氣息。鄉村道路是鄉村景觀的重要構成元素,要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融入農田景觀,特別是在地芒果、茶葉、香蕉、甘蔗、石榴、雪桃、柑橘、葡萄、青稞、水稻等農作物景觀或水系鄉村景觀。鄉村道路構成了鄉村空間的基本脈絡。在尊重鄉村道路原有的歷史道路脈絡的基本前提下,規劃要注重鄉土韻味,要梳理好村與村、村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道路通聯關系。這關系到村民的生活交流、生產運輸、垃圾處理、灌溉和防洪等各個方面。但遺憾的是,在新農村建設中,很多鄉村道路被改造成城市道路模式,村內道路四通八達,基本整體硬化,破壞了原有肌理,缺乏鄉土味道。在鄉村道路修建的過程中,要注重保留好原始鄉村道路風貌,特別是因自然災害損毀的道路要及時還原修繕,少侵占耕種地、宅基地、動物遷徙地、防洪地等,不破壞鄉村道路原有的空間格局和自然肌理,還原道路的真實性與整體性,保護好原始道路的石階、青石路面、橋梁、水道。

鄉村道路綠化工程中,由于存在鄉村居住空間相對分散、道路分布范圍大的客觀因素,鄉村植物規劃要結合鄉村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選擇適合本土生長、體現鄉風鄉情、養護成本低、具有資源特質價值并能與在地植物群落結構較好融合的鄉土樹種,最好是具有一定的藥用、食用價值,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和抗災能力的植物,突出鄉村植物的宜地性與適應性,避免出現原生植物利用不當,植物種類單一、缺乏多樣性,植物配置模式過于城市化的情況。鄉村道路綠化植物配置形成的群落結構應以村落地帶性植物群落結構為基礎,采取帶狀混交以及自然式種植方式。

農田景觀是鄉村道路空間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其中使用的穿插、分割技術手段展現了祖輩土地生態治理的智慧。傳統鄉村規劃多以條狀、斑塊狀、波浪狀、垛狀、廊道狀農田形態搭配喬、灌、花、果、藤等類型的植物,形成了獨特的不可移植性的鄉村田園風光。當下對農田景觀區的規劃也要吸取前人智慧:可以合理密度栽種部分經濟喬木,再稀疏配置四季特點分明的灌木,實現十里不同景的鄉村農田景觀,呈現出區域性的場地與環境相互促進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農田景觀的原始美,營造出農田景觀的鄉土味、人情味。

(四)“再生”:保養好原有山水林田湖草系統

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規劃“再生”涉及縱深推進金沙江流域、高原湖泊生態區補償,需全力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實施“凈水”“護林”“興業”等綠色鄉村工程,努力把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綠水青山建設成“綠色銀行”。同時,還要實施水土流失、崩崗侵蝕和土地平整復綠等綜合治理工程,全面推進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污染土壤生態修復。

大理市鶴慶縣北衙礦業采區、礦山道路、高位水池、工業場地及生活區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被破壞得比較嚴重。如片狀地貌區域植被消失,局部生物量減少,裸露區呈現貧瘠化、石漠化現象;土壤原有的結構和理化性質被改變,地質災害多發。水資源破壞、土地資源占用破壞和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對區域自然生態體系的穩定性和區域對外界環境干擾的阻抗、恢復功能均產生了較大影響,應該予以高度重視。

保養原有山水林田湖草系統要以《環境保護法》為根本,為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優化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要做好河道美化,打造好流動水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要促進生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吸引社會參與共建共享,推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扶貧、文體休閑、鄉村旅游開發等產業要素植入,積極探索建立鄉村市場化的“生態+”運維機制,保持鄉村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真正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7]

三、結語

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規劃中的“重塑”與“再生”盡管面臨諸多制約因素,但規劃理念卻不應該呈現出“欠發達”現象。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具有獨特的風俗文化、人文景觀和生態資源等。要通過科學規劃,使鄉村資源增值;要找到“重塑”與“再生”的平衡關系,系統調整聚落鄉村經濟、社會、文化和產業結構的“重塑”與“再生”路徑,推動聚落鄉村融合發展;要增強宜居宜業聚落鄉村的輻射力和帶動力,突出鄉村特色,把鄉村的根留住。云南欠發達地區聚落鄉村規劃要體現出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要展現出生命力和實踐引領力,為和美聚落鄉村生境融合發展提供有效支點。

猜你喜歡
鄉村規劃重塑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重塑未來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自動化正悄然無聲地重塑服務業
貴安新區葵林村鄉村規劃探究
休閑旅游型鄉村規劃研究
李滄:再造與重塑
關于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深入思考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