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與中國式現代化:內在邏輯、歷史任務與實踐要求

2024-01-25 07:50樊祥成許英梅
理論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城鄉現代化農業

樊祥成,許英梅

(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0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現代化,也要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1)習近平:《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揚長補短固本興新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人民日報》2023年10月14日。。然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20世紀50年代后期建立起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在社會保障、財政稅收、醫療衛生、就業、教育、投資等領域普遍實行了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削弱了農村的發展能力,擴大了城鄉之間在收入、消費、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導致“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比較突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同時也應該看到,工農、城鄉的天然差別還沒消除,農業農村發展跟不上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步伐的問題依然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系統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一、鄉村振興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統領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農村發展(3)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改革》2018年第1期。。黨的二十大從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重要任務的角度定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一步明確了鄉村振興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關系。

(一)從方法論維度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科學方法論(4)鐘超:《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學習時報》2023年5月8日。。無論是目標的確定和實現,還是問題的發現與解決,都是建立在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處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基礎之上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5)習近平:《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求是》2023年第1期。。從目標導向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包含全面建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農業強國。其中,農業現代化是農業強國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而農村現代化則是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因此,建設農業強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抓好鄉村振興,通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來夯實農業強國的根基(6)魏后凱、崔凱:《建設農業強國的中國道路:基本邏輯、進程研判與戰略支撐》,《中國農村經濟》2022年第1期。。

從問題導向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面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對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顯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又是其中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正如馬克思所說,“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手段同時產生”(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6頁。。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癥結和根源在鄉村,必然要通過推動鄉村發展、提高鄉村發展水平來解決。

因此,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無論從目標導向出發,還是從問題導向出發,都要求通過全面振興鄉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局面。這是中國共產黨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從這個層面上講,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全局意義和方法論意義,它不僅服務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且是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

(二)從戰略維度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國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戰略的延續和創新

工農城鄉關系具有全局影響。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8)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求是》2019年第11期。。因而,在現代化進程中,世界上任何國家都需要根據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和宏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工農城鄉關系作出調整(9)郝憲印:《以鄉村全面振興推動現代化建設》,《經濟日報》2023年9月27日。。

回首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始終與如何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交織在一起,工農城鄉關系演進的歷史構成了新中國發展史的基本內核(10)張露、羅必良:《中國工農城鄉關系:歷史演進、基本經驗與調整策略》,《中國農村經濟》2023年第6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中心工作是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由此確立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方針,依靠農業農村支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推進工業化,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也造成了工農關系緊張、城鄉差距擴大的問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不斷調整發展思路,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處理工農城鄉關系的基本方略,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把彌補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欠賬、改善農業農村落后面貌作為切入點,努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調整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總結運用歷史經驗,深入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對建設什么樣的工農城鄉關系、怎樣建設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規律性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在理論創新上,提出了深刻揭示工農城鄉關系演變內在規律和根本趨向的“兩個客觀規律”(11)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參見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求是》2019年第11期。,擘畫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鄉村振興戰略;在制度創新上,著眼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謀劃了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協調高質量發展的科學路徑;在實踐創新上,圍繞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

(三)從政策維度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國“三農”政策的優化與調整

在農業農村發展改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采取了與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相適應,有助于破解農業農村發展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力圖改變農業弱質屬性、農村落后面貌、農民弱勢地位的惠農富農強農政策。這些政策集中體現在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為主題的相關文件中,而涉農中央一號文件則是其中的集大成者。1982—2023年,我國共發布了25個涉及“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

從2004年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文本看,2013年之前的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目標往往是集中推動“三農”某個領域的具體工作,比如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促進水利改革發展、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等??陀^來講,這9個中央一號文件為我國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業基礎持續鞏固、農村面貌穩定向好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但也存在兩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頻頻圍繞農業生產力發展中出現的局部具體問題發力,導致政策的施力重點經常變化;二是工作任務政出多門,資金和項目分散,導致“三農”工作缺乏統籌銜接,進而影響“三農”政策的落實落細,也不利于市場主體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2013年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則更加重視頂層設計,注重解決農業發展中出現的供需失衡、動能失速、發展方式失當等重大問題。其中,2013—2017年明顯處于一個過渡期,主要謀劃如何更好推進農業現代化;2018年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安排部署,體現出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總抓手的政策要求。

當然,這并不是否定2013年之前的政策實踐,因為每個時期的政策都是對當時“三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作出的嘗試性反應。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復雜多變,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問題和矛盾(12)陳文勝:《中央一號文件的“三農”政策變遷與未來趨向》,《農村經濟》2017年第8期。。評價一個時期的政策應當從當時的發展環境和人們的認知水平出發而不是以當前的條件和標準來衡量??傮w而言,我國“三農”政策的歷史演進呈現出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一般規律。

表1 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的工作任務、政策主張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任務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一體設計、一并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夯實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同步推進、同步實現。

(一)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進一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解決好吃飯問題、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飯碗,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均食物資源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發展中大國而言(13)劉宏:《我國食物資源種類及開發》,《中國食物與營養》2009年第11期。,始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始終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關鍵點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旋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就是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踐行大食物觀,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構建更高質量的農業穩產保供體系。在設施裝備上,要聚焦種子、耕地“兩個要害”和農機裝備“一個支撐”,全面實施種業振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系列重大行動;在保障機制上,要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落實落細糧食生產各項扶持政策;在思想觀念上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二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雖然我國農業現代化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具備了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基本條件,但是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還是明顯的短板弱項。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就是要把握“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推進集約化內涵式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由大向強的轉變。在科技進步上,要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全領域突破,強化農機裝備薄弱環節研發,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經營體制上,要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在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上,要依托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延鏈、補鏈、壯鏈、優鏈,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在產業融合發展上,要在主體培育、業態創新、載體打造等方面下功夫,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與農業相關的二三產業,橫向拓展農業功能、多向提升鄉村價值;在農業支持保護上,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基本要求,調整改進“黃箱”政策,擴大“綠箱”政策使用范圍,提高補貼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在農業對外開放上,要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勢,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二)大力推進農村現代化

“鄉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也是廣大農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故土”(14)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著力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農村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文化素質明顯提升。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城鄉居民的現代意識、科學素養、法治觀念等還有明顯差距,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問題仍在加劇,農民職業化進程有待進一步加快;農村地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高價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陋習,一些封建迷信活動時有發生,鄉村治理水平亟待提升。大力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要加快農村“物”的現代化、還要促進農村“人”的現代化以及鄉村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是加快農村“物”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把“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之一,這是對農村“物”的現代化發展愿景作出的重要定性表述。加快農村“物”的現代化,就是要通過組織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實現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二是促進農村“人”的現代化。農村“人”的現代化涉及到人力資本的開發積累和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提高農村居民的素質、知識、技能和健康水平,而且要使農民由身份變成職業。促進農村“人”的現代化,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統籌推動鄉村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加強道德教化和實踐養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精神力量;要健全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為廣大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要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提升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水平。

三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臨著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農村利益結構深刻調整的挑戰,既要樹立法治的底線權威,又要發揮自治和德治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具有多元共治的鮮明特點(15)李長健、李曦:《鄉村多元治理的規制困境與機制化彌合——基于軟法治理方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要創新基層管理服務體制機制,重點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優化服務方式,因地制宜探索鄉村治理有效實現形式,穩步提升鄉村管理服務效能。

(三)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對農業農村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短板的事實始終保持清醒認識,自覺把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上升到全局和戰略高度,不斷探索回答在生產力欠發達和發揮城市鄉村各自功能條件下怎樣實現城鄉協調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課題(16)袁紅英:《新時代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行動指南》,《經濟日報》2021年12月8日。。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立足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要,在著眼我國發展階段和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深刻把握工農城鄉關系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發展階段擺布好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的基本方略。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17)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求是》2019年第11期。。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發揮工農、城鄉各自的優勢,在“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基礎上,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發展局面(18)樊祥成:《中國共產黨關于“三農”發展的戰略思路與政策實踐——以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主線的考察》,《東岳論叢》2021年第7期。。要著力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發揮工農城鄉的協同效應與乘數效應,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要積極開拓農業農村發展新空間,發揮農村作為重要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作用,挖掘和激活數十萬村莊整體上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幾億農民整體上邁入現代化所帶來的巨量投資和消費需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約束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雖然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但是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謀劃全面轉化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美好現實,還需要認清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打破推動“三農”發展的慣性思維與路徑依賴,打通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中的堵點難點。

(一)農業農村處于從屬地位的思維還根深蒂固

在思想認識上,由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業農村被置于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供給資源要素的地位,被作為勞動力資源和建設用地指標的“蓄水池”(19)王興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與政策研究》,《東岳論叢》2016年第2期。,以致很多人至今仍然認為農業農村的發展就是要服從、服務于工業化、城鎮化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雖然從2003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就提出“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并制定實施了“多予少取放活”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政策,但是當前對待“三農”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20)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求是》2019年第11期。。如何真正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摒棄農業農村處于從屬地位的慣性思維,重新發現和認識農業的多種功能、鄉村的多元價值,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農村現代化的歷史任務空前復雜而艱巨

農村現代化是新部署、新課題,復雜艱巨程度空前。從現實情況看,我國農村量多面廣,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欠賬多的問題還比較普遍,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我國還有60多萬個行政村、近5億農村常住人口,即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70%,仍然還會有數十萬個農村居民點賡續發展、數億人口在農村繁衍生息。在如此巨大的村莊數量和人口規模的基礎上,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在增量上的任何一點突破、在存量上的任何一點提升,都是世界級的龐大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更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和訴求。

在農村現代化各項事業中,農村“人”的現代化過程與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比“物”的現代化過程更系統、更復雜。特別是伴隨著農村人口結構、家庭結構和社會秩序的深度調整,農村“人”的現代化與鄉村治理現代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首先,人口“空心化”導致鄉村治理人才缺乏、社會參與度不高和治理手段比較單一等問題;其次,農村居民權利意識的增強和訴求、主張的多樣化,要求鄉村治理規則與時俱進調整完善;再次,鄉村社會空間的公共性越來越強,鄉村治理環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對包括治理人才在內各類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加強烈。

(三)農業高質量發展基礎不穩、傳統政策效能衰減的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還不穩固。在生產體系上,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面臨多重困境,種業發展在種質資源、生物編譜技術專利、分子育種關鍵設備和試劑耗材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短板與挑戰(21)尚前名:《種業振興如何不被“卡脖子”》,《瞭望》2021年第46期。。在經營體系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相對滯后,部分農戶在農業生產中過度節約勞動投入,不利于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培育(22)樊祥成:《農業內卷化辨析》,《經濟問題》2017年第8期。。在產業體系上,農業產業結構、區域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多而不優等問題。

二是傳統政策工具的效能有所衰減。其一,項目制越來越成為主要的財政支持手段(23)周飛舟:《財政資金的專項化及其問題:兼論“項目治國”》,《社會》2012年第1期。,但項目制具有很強的同質性和標準化色彩,很難針對地方的實際需求來運作資金,更不能滿足村莊和農村居民多樣性、多層次的需求(24)折曉葉、陳嬰嬰:《項目制的分級運作機制和治理邏輯——對“項目進村”案例的社會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其二,各級各類示范創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但也存在重申報輕建設的現象(25)在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年度考核、績效考核等各類考核中,獲得上級政府(或部門)或者更高層級政府(或部門)開展的示范創建資格一般可以得到相應的加分。為了規范和加強對各級各類創建示范活動的管理,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創建示范活動管理辦法(試行)》。,示范創建的創新性、引領性有待提高。

(四)鄉村振興要素供給仍有堵點

一方面,鄉村振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政策累積、項目疊加的效應正在釋放,對各類資源要素的需求十分旺盛。另一方面,人、地、錢的供給問題仍然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瓶頸。在土地上,目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26)高興民、顧岳汶:《共同富裕視角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面臨的困境及突破路徑》,《農村經濟》2023年第9期。,盤活利用農村閑散建設用地的創新辦法不多,鄉村振興項目用地立項難、環評難、落地難現象比較普遍。在資金上,由于各地對中央政策的理解上有偏差、執行上有差距,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存在一定的觀望情緒;農村資源、資產產權抵押質押融資剛剛破題,鄉村振興主要依靠財政投入,資金來源渠道較為單一。在人才上,人才跟著產業走、因為政策來,與城市招才引智的方式方法相比,鄉村振興的人才政策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真金白銀”。

(五)創新推進鄉村振興的容錯機制還不健全

在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正因為沒有先例可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改革創新難免出現失誤和差錯。應該看到,在實踐中對改革創新的容錯度還不夠高,束縛了各級干事創業的手腳。特別是在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創新、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等需要先行先試的領域,往往陷入“上級希望下級先探索、下級盼著上級出政策”的困局。受人才、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等因素制約,越到基層,具體的事務性工作越多,牽扯的工作精力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干部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健全完善容錯機制,鼓勵各級各部門特別是縣級及其組成部門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文化特點、生態環境等條件,創造性地探索振興鄉村的各種可能的實現路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四、以全面鄉村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就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為中國式現代化補短板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27)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求是》2022年第7期。。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要持續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創新推進機制,把握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著力點,努力走出一條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之路。

(一)進一步健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

一是科學制定規劃體系。堅持規劃先行,是我國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經驗。要把規劃的編制過程上升為一個“頭腦風暴”過程,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充分交流、論證,并充分吸納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建議,對規劃期內的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進行上下左右銜接,摸清本地發展基礎、梳理發展資源、明確發展思路,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路線圖。要尊重規劃權威性,各級各部門在推進工作時要依規而動、上下協同,避免推諉扯皮,降低規劃實施的社會成本,提高規劃落實效率。

二是系統打造組織體系。要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健全鄉村振興工作體系。要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和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要強化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等各類組織的政治引領,形成完整的“三農”工作組織體系。

三是不斷創新制度體系。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深入推進集體林權、水利設施產權等領域改革。

四是持續完善政策體系。要加強政策的系統集成、精準施策。在強農業方面,以建設農業強國為目標,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增強新動能,開辟新賽道。在惠農村方面,以“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為目標,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富農民方面,以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為目標,促進鄉村就業創業,強化農村低收入群體幫扶,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二)創新鄉村振興推進機制

一是找準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最佳結合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自上而下推動的改革,必須找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鄉村建設者特別是農民的利益關切點,發揮利益相關方在改革中的積極性、能動性,找準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最佳結合點,找到政府、市場與農民群眾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形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要把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基本出發點,提升農村集體資產股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水權、生產設施所有權、大型農機具所有權等權能價值,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二是強化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制度供給。要發揮有志農民的主體作用,改變以往“項目招投標、資金政府包”的建設模式,實行以獎代補、以物為主的方式,將鄉村振興項目的選擇權、建設權交給農民群眾的做法制度化,由群眾提出項目建設要求;特別是對于那些群眾“接得住、建得好、管得了”的項目,應該交由農民群眾自己建設、自己管理、自己監督。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在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中小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等建設領域,梳理鄉村振興項目建設中技術門檻低、前期工作簡單、務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工作內容,鼓勵引導施工方按照就地就近原則,優先吸納項目所在村的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低收入群體參與工程建設,促進農民群眾就業增收。

三是總結推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中行之有效的機制、經驗和做法。要探討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如何調動政府、市場、農民多個積極性,探索有效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范式,并將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好做法、好經驗上升為政策制度、轉化為長效機制。要將脫貧攻堅中形成的成熟的工作機制創造性運用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要因地制宜推廣包括鄉村振興專項小組或工作專班、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以及在農村移風易俗方面的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要提高項目制等傳統政策工具效能,加強項目實施的過程監控,增強項目成果推廣的普及力度。

(三)把握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著力點

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構建有利于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新型基礎設施等建設、發展現代農業亟需的生產性服務業務,更好滿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多樣化投融資需求。要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要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健全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鼓勵依法自愿有償退出。

(四)加強鄉村振興的理論研究和宣傳引導

對鄉村振興實踐的理論總結和宣傳推介不僅能夠推進各地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步伐,而且可以降低各地的改革成本。要加強對鄉村振興理論研究的組織領導,鼓勵國內外研究力量從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中提煉普遍規律,啟迪地方實踐。要講好鄉村振興故事,培育一批以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為代表的、適應新媒體時代特點的內容生產者,挖掘各地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創造好“內容”,共同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要構建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話語體系,豐富對外傳播內容,提高傳播能力,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成就的認同感。

猜你喜歡
城鄉現代化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邊疆治理現代化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城鄉涌動創業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