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藝術地理研究:內涵、框架與新方向

2024-01-25 07:56孫佼佼郭英之
旅游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目的地旅游藝術

孫佼佼,郭英之

(1.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江蘇蘇州215009;2.復旦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動站,上海200433;3.復旦大學旅游學系,上海200433)

0 引言

在一般觀念中,藝術地理學是“藝術”和“地理”的結合,它描繪何處有何藝術的圖譜,或追溯地理環境對藝術風格的影響脈絡。然而,這種理解只是藝術地理學廣袤系統中的一個分支。在當代,藝術不僅與地方和空間之間存在有機聯系,還為地理學家提供了解讀地方[1]、重構地方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抓手,這一理念在新文化地理學思潮中尤為顯著。在通過藝術地理學推進目的地地方生產的探索中,旅游綜合了藝術、地方、流動等多要素,成為一個有效的切入口,也是藝術地理學在實踐中的典型體現。

旅游與藝術地理研究之間存在有機聯系。本質上,旅游與藝術體驗之間存在一種可通約性[2];實踐上,旅游是一種地理位移行為,并常伴隨著藝術體驗;形式上,特定的旅游行為可被視為一種藝術行為,具有文化與地理意義;領域上,藝術地理與旅游的關系體現在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面。宏觀層面,旅游行為中蘊含著藝術文化全球傳播、國家和民族認同等地理議題。中觀層面,旅游現象反映或引發著不同地區的種族、民族和性別話題;旅游資源開發伴隨著創意與藝術資源挖掘、藝術產業開發;旅游目的地發展催生的諸多議題包括藝術在旅游社區發展中的道德意義、認同感的創造、社區和社會建構的力量、權力與政治價值等。微觀層面,旅游者空間體驗與感知等都需要藝術地理學的闡釋。

因此,旅游和藝術地理的綜合討論具有多重價值。第一,旅游活動及其帶來的多元現象、藝術產品和地方變遷是藝術地理研究的典型領域;第二,用藝術地理學的理念解釋和解決旅游中的現象與問題,能為旅游學研究提供一個兼具創新性和可靠性的理論框架;第三,旅游藝術地理研究的推進,有助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利用好藝術資源,既能為目的地旅游發展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景觀,也有助于我國藝術文化的創新傳承與發展。但目前,無論從藝術的角度進入地理,或從地理的角度分析藝術,研究成果都比較缺乏[3],對旅游和藝術地理的聯合討論更是稀少。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從我國實踐出發,通過廣泛和深入的文獻梳理與理論提煉,闡釋旅游藝術地理研究的內涵,建構分析框架,并提出未來可能的新方向,旨在為我國旅游業和目的地發展提供來自藝術和地理學科的創新視角。

1 藝術地理研究:廣義與狹義

藝術地理學包含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以往研究多注重狹義層面的理解,從歷史角度闡述地理環境對藝術發展的影響[4],或在空間層面關注藝術的區域分布[5]。20世紀上半葉,由于理念上的曲解,西方民族主義運動將藝術地理學染上了濃重的意識形態色彩,違背了科學研究的價值中立性,也不符合藝術地理學的初衷——早在20世紀初,德語國家提出藝術地理學(Kunstgeographie)概念之時,即已經強調其內涵要超越簡單的藝術史分析[6]。當代,新文化地理學更致力于通過藝術來解釋地方(place)[8],對藝術地理學的內涵進行了系統化擴展。我國研究者也指出,只有對藝術地理學的理解超越單純的縱向歷史梳理和橫向地域分析,才有益于解釋現實問題[4]。

廣義層面,藝術地理學既探討不同區域藝術的特征,分析不同藝術對象,例如文學地理、戲曲地理、音樂地理、美術地理以及書法地理[9],也探索其折射出的哲學思想與意識形態[10];既關注藝術具有的社會性、精神性以及審美性等廣泛意義,也探索藝術在空間建構和地方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廣義的藝術地理學與多個社會思潮相呼應。20 世紀中期,法國先鋒派的景觀社會理論認為,藝術不僅是審美范疇的概念,也蘊含著社會和政治等領域的哲學觀[11],這正符合新的藝術地理學理念——挖掘藝術作為一種實踐形式所承載的價值觀意義[12]。20世紀90 年代,人文地理學出現社會和文化兩大轉向[13],美術史也出現了“空間轉向”[14]。在這一背景下,藝術能夠創造空間,產生空間美學,并建立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6]。因此,藝術地理學研究不但在以上轉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其研究對象,包括地方表演、地方創意等也符合社會科學中的表演轉向和創造性轉向[15]。21 世紀以來,藝術日益被視為地方建構的手段、地方發展戰略的關鍵驅動力和促進社會凝聚力的工具[16]。

狹義視角中,藝術地理學在時間上分析藝術流變,空間上進行地域藝術比較,其基本時空觀旨在探討不同時代和地域的藝術形式,例如繪畫、雕塑、建筑等與人類環境如何相互塑造[7]。長久以來,藝術地理學家認為地理環境特征與人文藝術發展緊密相關。Taine在《藝術哲學》中的核心觀點是,藝術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17]。不過在21 世紀,研究者開始強烈反對將民族性與藝術捆綁或通過單一案例作出群體文化判斷的思路[18]。我國研究者也指出,過于強調環境對藝術的影響,就會落入“環境決定論”的窠臼[4]。因此,簡單的歷史和地域分析無法概括藝術地理學的全部維度。在廣義的、多層次的時空觀中,地理學與藝術實踐結合,圍繞場地、身體等概念,不斷開創新的地理學研究領域[19]。具體到旅游層面,隨著旅游者的移動越來越多地伴隨著藝術元素的生產,目的地也成為藝術地理現象的重要載體,旅游現象因兼具地理移動性、人地關系互動性和藝術要素特征,成為藝術地理學的重要觀察對象。

2 旅游藝術地理:實踐與內涵

從實踐層面看,國內外長久以來的藝術地理實踐都與人的流動與地理位移密不可分,因此與旅游現象產生了深刻的淵源。無論是中國古代文人為欣賞山川美學并進行文學藝術創造而產生的“游歷”,還是繁榮于17 世紀的英國“大游學”(the Grand Tour),都是由旅游(行)者所踐行的、鋪就著藝術元素的地理之旅。19 世紀,大量藝術家從歐洲中心城市走向小城和鄉村,建構藝術社區[20],成為藝術地理視角下典型的大眾旅行現象;“藝術殖民地”(art colony)概念描述了批量的盎格魯藝術家前往陶斯和圣達菲,并通過自身參與藝術生產重構了當地社會環境[21]的歷程。眾多基于藝術群體的旅游流動體現出3個層面的價值:第一,藝術家的流動本身構成一種具有藝術性的旅行;第二,藝術家們通過作品將舊的地方重新生產,促進當地社區更新;第三,藝術家將當地景觀轉化為藝術作品,使潛在旅游者對目的地產生向往,在未出行之前就與之產生了文化聯系,并在藝術作品驅動下實現旅程。

從內涵來看,旅游藝術地理研究體現在多維度。內容上,藝術地理與旅游的交叉研究涉及不同目的地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分析,尤其以民族地區的藝術形式(舞蹈、音樂等)作為一種旅游吸引物最為典型;要素上,藝術景觀(例如書法景觀、美術景觀、建筑景觀等)具有的文化符號價值[22]是旅游業開發的重要文化資源;產品類型上,藝術展演、藝術參與等成為旅游與藝術地理學常見的融合結果[23];地理空間上,藝術地理格局與旅游空間格局具有關聯,例如藝術中心常發展為旅游吸引物,并帶動周邊產業轉型[24];從“人”出發,對視覺體驗之外的多感官藝術的發掘,也是旅游體驗與藝術體驗的重要交叉,例如對聲音美學或噪音地理學的探索[25-26]。綜上,旅游藝術地理始于旅游者的地理位移,貫穿于旅游中的藝術體驗和藝術行為,催生了具有地方性的藝術產品,并依托藝術作用于地理空間的生產。

3 旅游藝術地理的研究框架

3.1 旅游藝術地理研究總體框架

為探索旅游藝術地理現有研究領域,筆者對國內外數據庫進行檢索。首先,按照常規方式,國外方面以“art”+“geography”+“tourism”為主題詞在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進行檢索;國內方面以“藝術”+“地理”+“旅游”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不限年度。結果顯示,通過關鍵詞搜索可獲論文數量較少,均只能檢索出百余篇左右。國外最早的文獻始于1995 年,國內始于1992 年,但并非對該主題的專門討論,而是在旅游地理的綜述性分析中提及文藝和美學等學科交叉[27]。國內外相關研究前十大領域如圖1 和圖2 所示,國外涉及地理、休閑、環境、規劃、考古和融合學科;國內則集中于鄉村、文化、景觀設計以及旅游開發策略研究等領域。

圖1 國際旅游藝術地理研究主要領域Fig.1 Major research fields of tourism art geography internationally

圖2 國內旅游藝術地理研究主要領域Fig.2 Major research fields of tourism art geography in China

以上結果反映出當下旅游藝術地理研究兩大特征:一是傳統上對藝術地理的專門分析仍舊是歷史性和區域性的,即關注藝術地理的流派演變和區域藝術差別,在這一思路指導下進行的旅游交叉研究比較有限;第二,諸多具有藝術地理思想的旅游研究并未將“藝術地理”作為關鍵詞,而是以特定的藝術類型作為關鍵詞,例如聲音景觀、民族藝術、演藝空間等,可視為有旅游藝術地理研究之實,但未冠以其名,這一結果也說明了從更廣闊的視角對旅游藝術地理議題進行梳理整合的必要性。

因此,為避免局限于字面搜索而存在的狹漏問題,筆者于2021 年12 月進行第二階段檢索,從不同藝術門類出發,可發現旅游藝術地理的廣泛主題,例如“民族音樂”+“旅游”(486篇);“民族節慶”+“旅游”(452 篇);“鄉村藝術”+“旅游”(302 篇);“藝術館”+“旅游”(150 篇)等。采用該思路對Web of Science數據庫進行檢索,亦可觀察到數量龐大的研究,例如“tourism”+“city art”(1280 篇);“tourism”+“rural art”(582 篇)等。對文獻內容分析可知,旅游與藝術的融合研究數量龐大,其中,基于藝術地理學理論開展的旅游研究亦數量豐富,不僅包括對旅游這一行為本身的藝術地理分析,對旅游行為所包含的藝術哲學性的探討,也包括對旅游審美、旅游開發中所包含的藝術元素、藝術產品、藝術體驗的探討。

綜合以上兩種搜索方法的結果可發現,以往研究還比較缺乏對旅游、藝術、地理三者的系統分析。以現有研究為基礎,以概念邏輯為線索,可初步建構三者的關系框架(圖3)。三者邏輯關系包括:第一類,藝術地理現象誘發的旅游行為;第二類,藝術旅游活動所帶來的地理現象;第三類,旅游作為一種地理位移所構成的藝術現象。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是從地理角度觀察“藝術旅游”的生成與結果;第三類是基于地理位移而形成的“旅游藝術”。進一步地,無論藝術旅游還是旅游藝術,都成為地方生產過程中重要的動力或要素。因此,本文從藝術旅游、旅游藝術,以及旅游和藝術聯合促進地方生產3 個層面闡釋旅游藝術地理的研究框架(圖4)。

圖3 藝術、旅游、地理邏輯關系框架Fig.3 Logical relationship framework of art,tourism and geography

圖4 藝術旅游、旅游藝術與地方生產研究的基本結構Fig.4 The basic structure of art tourism,tourism art and place production research

3.2 藝術旅游:以藝術體驗為目的的旅游活動

藝術旅游(art tourism)是一種特定的旅游類型。Franklin 認為,藝術旅游包含所有為了看藝術而進行的旅游活動,藝術旅游者包括專門到外地觀看藝術的人和在旅行、度假或其他離家旅行期間經?;蚺紶栍^看藝術的人[28]。我國藝術旅游研究多從具體門類展開,將可供旅游產業開發的藝術形式稱為“藝術旅游資源”[29];將展演已開發為旅游吸引物的藝術形式稱為“旅游景觀”[23];將前往以博物館為代表的藝術性目的地的旅游稱為“藝術旅游”[30];將體驗某種藝術類型的旅游命名為特定藝術旅游,例如“鄉土藝術旅游”[31]。綜合以往研究,可認為藝術旅游是指以藝術體驗為目的的旅游,是藝術吸引物驅動下的旅游者前往外地的地理位移活動。

在淵源上,藝術與規模性旅游的交叉產生于歐洲大游學時期,其主體是貴族青年及其資助的藝術家群體,可視為較早的藝術研學旅游。此后,19 世紀和20 世紀初,藝術家們穿梭于歐洲各地,前往意大利和法國追尋古羅馬和希臘藝術傳統,這不僅是個體層面對藝術的追求,也是社會層面建構社會藝術路線的過程,是對異地藝術元素進行發掘、選擇、重組和重新賦予意義的過程。此外,旅行歸來的藝術家在家鄉展出的大量作品描繪了遙遠異國的風土人情,挑戰和改變著現有的品味和文化,也提供審美價值,刺激著人們的旅游欲望[28]。

藝術旅游中,藝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5 個方面。首先,特定的藝術形式是旅游體驗的對象,例如地方舞蹈藝術[32]、名勝組景[33]、視覺文化[34]等;其次,藝術也是旅游活動的載體,目的地整體的美學質量(aesthetic qualities)是旅游體驗愉悅感的基本來源,也是游客滿意度和忠誠度的基礎[35],尤其體現在文學作品[36]和影視作品引致的目的地、博物館[37]中;第三,基于藝術創意進行文化產品開發已成為旅游與文化融合的基本形式,目的地文化和旅游展演的商品化過程能夠促進當地多元經濟發展,并使藝術元素與社區經濟產生聯系;第四,藝術旅游承載文化傳承功能,作為文化遺產的藝術成為旅游吸引物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造性傳承;第五,藝術對社區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可成為目的地主客和東道主社區內部交流和價值共創的紐帶,促進目的地和諧社會關系的建構和地方認同的實現。

3.3 旅游藝術:具有藝術性的旅游行為及其衍生品

3.3.1 旅游作為藝術行為:一種地理活動現象

旅游藝術(tourism art)是一種理念,它將特定的旅游行為本身視為一種藝術過程,因此以往研究者也將旅游藝術視為旅游文化的一種類型[38]。作為一種文化類型,旅游藝術以帶有藝術性質(例如追求某種信仰、理念,實現某種行為美學目標)的旅游活動為基礎,特定旅游(行)者在該過程中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藝術家,并創造出諸多形態的藝術產品,例如游歷記錄[39]、旅行電影、旅行文學作品等。在旅游藝術視角下,旅游體驗的過程即審美化過程[40],其審美哲學激發了如《旅行的藝術》[41]和《旅行之道》[42]等具有影響力的旅游哲學論著。我國研究者也提出旅游是詩意地棲居[43]、旅游者進行“詩意的對話”[44]等旅游美學思想。進而,在這一理念下產生的大量旅行文學藝術作品又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例如現代旅行文學家通過描述他鄉的作品促進人們對異域的認知,也為東道主提供了觀察自我的新角度。在當代,借助新媒體工具,旅游作為一種藝術具有了更廣泛的呈現方式,產生了基于旅游者(用戶)內容生成的多種旅游藝術產品,以旅游博客、游記文學和旅游視頻創作最為典型,其中蘊涵著不同參與者的旅游藝術行為與思考。

3.3.2 旅游引發的儀式藝術:一種地理文化現象

旅游過程的儀式性藝術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旅游本身可視為一種儀式性行為,例如追尋民族歷史的尋根旅游者以藝術為依托獲得文化和身份認同的過程[45-46];二是旅游過程中的藝術活動,以藝術表演、藝術參與等為典型,常體現在群體文化、民族儀式、符號藝術[47]成為旅游吸引物的過程中。藝術地理中的旅游儀式強調藝術同社會之間的互動[48],能夠促進旅游者觀看、體驗或參與特定地區的儀式性互動,形成了一種以主客身份為橋梁,以旅游活動為載體的地理文化現象。進一步,這些地方表演、日常慶典等儀式藝術被目的地進一步加工、拓展、創新與重構,成為目的地意象的一部分,也成為吸引力的來源,并激發出更多旅游行為,促進了旅游者對當地儀式藝術的體驗、認可、模仿與傳播,從而不斷生成藝術并與旅游互相促進的地理文化現象循環。

3.3.3 旅游地圖:作為藝術產品和研究工具

作為地理學研究的基本載體之一,地圖具有政治、經濟、宗教、世俗等多重意義[49],不僅本身具有藝術價值[50],也是藝術與空間關系的重要表達方法[51]。在旅游中,地圖進一步獲得了4方面的效用。第一,旅游地圖可以是一種藝術產品。地圖是實地空間的微縮再現,持有地圖,標記地圖,甚至繪制自己的旅行地圖是部分旅游(旅行)者完成旅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于以探險、發掘和記錄為目的地的專業旅行者來說,描繪出特定類型的地圖甚至是旅行的目的。第二,旅游地圖作為藝術產品已成為目的地推廣的工具。通過設計手繪地圖、藝術地圖等產品塑造自身形象,當下基于手機軟件的地圖點“打卡”也成為目的地與游客實現價值共創的新方式。第三,旅游地圖及其表征是一種地理學基本工具[6],這一點在基于生成性地圖方法的行為地理學中[52]有典型體現。當下,這種動態時空分析隨著空間數據的擴展和分析工具的多樣已日益豐富。第四,基于旅游體驗的心理地圖可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在旅游體驗層面,地圖已超越物理方式的地理測量,目的地通過藝術建構“心理地圖”營造地方感[53]。這一理念源于情境主義范式中的心理地圖技術,在旅游研究中常體現為通過游客心理地圖對目的地結構的分析[54]。

3.4 藝術旅游與旅游藝術促進地方生產

地方是動態的[55],處于不斷被生產的過程中。旅游產業的地方生產功能體現為其能改變目的地的原有地方性,生產出新的空間[56],藝術要素也能夠介入地方文化和空間建設[57],成為重塑地方的力量[58]。旅游與藝術聯合,更是與地方生產具有多維關系:既涵蓋景觀分析,也超越景觀美學進行社會功能挖掘,例如利用藝術景觀建設促進產業發展,重塑社區人際結構等,是對人、物和地方的綜合分析[59]?;谒囆g的地方生產與旅游目的地建設密不可分,一方面,地方的地理形態具有景觀價值和美學功能[60],是旅游目的地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目的地的景觀藝術具有社會價值[61],景觀建構已經成為一種整合現代情感的手段,能夠重塑地方性和情感共同體[62]。

當下,藝術與旅游聯合的地方生產已具有系統性功能。產品開發層面,藝術元素可促進旅游產品的更新,旅游展演可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藝術消費方面,旅游目的地可利用藝術創造新的消費品,通過藝術手段實現資源附加值的提升,通過創造藝術體驗實現目的地與旅游者的價值共創;藝術經濟層面,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藝術開發可促進當地文化經濟系統的更新與繁榮;藝術形象層面,以目的地繪畫、宣傳片、視覺設計等為代表的藝術形式能建構目的地形象,促進市場傳播;藝術傳承層面,研究者已探討了傳統村落的藝術文化遺產價值[63],指出了將藝術與鄉村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和信仰進行文化整合[4]的機制,藝術作為工具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創新、保護與傳承;社區層面,藝術地理學家不僅鼓勵政府部門通過藝術進行地方建設,也鼓勵居民對城市藝術項目的參與,提倡藝術與地方的共同生產過程[1],也開始關注涂鴉[64]和街頭藝術[65]等傳統上被視為邊緣性的藝術參與形式,利用社區藝術鼓勵居民參與社區發展,提升社區精神,從而促進地方生產。

4 旅游藝術地理研究:新的議題方向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個體層面的審美需求以及審美過程中蘊含的精神追求使藝術在旅游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因此,目的地的藝術品質日益成為當地旅游發展的重要吸引力來源,引起多學科重視,對地方美學品質的探索出現在環境美學以及城市設計等領域之中。在藝術地理學指導下,近年來逐漸顯現的旅游研究新趨勢至少體現在3個層面,包括基于藝術的創意旅游開發、藝術旅游中的地方振興,以及數字化旅游藝術地理空間的發展。這些層面相互交叉融合,共同提升目的地經濟,促進居民審美與幸福感,增強居民認同,傳承保護文化,并不斷更新發展與治理模式(圖5)。

圖5 旅游藝術地理研究:趨勢模型圖Fig.5 Research of tourism art geography:Trend model

4.1 基于地方藝術的旅游產業創意開發

潘海穎和張莉莉在對創意旅游的前瞻中指出,創意時代之門已經打開,旅游和藝術等將在后現代時代促進產業發展、促進人的自由,創造更美好的區域背景[66]?;诘胤剿囆g的旅游產業創意開發是藝術、旅游與地方融合創新的典型。其理論基礎在于,傳統文化在藝術的作用下得以傳承,并不斷被“發明”[67]。這一過程在旅游中尤為明顯。目的地通過創意改造傳統文化旅游,從有形遺產轉向非物質文化,從單維產業拓展至目的地日常生活[68]。其產業基礎在于,藝術創意產業[69-70]與創意空間將在全球化浪潮中成為塑造地方文化產業特色的有力工具。其經濟特征在于,基于藝術理念的創意經濟、民間藝術的旅游資源化[29]等路徑所創造的旅游產品可獲得較高的附加值,能夠在物質材料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提升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其社會與治理作用在于,藝術參與的地方建設能影響地方精神[24,71],研究者使用“嵌入”概念解釋日常藝術參與對地方發展的意義[4],也具體到人的層面使用士紳化美學(gentrification aesthetics)[72]與“創意階層”等來形容新興的創意群體及其思想??傮w來看,基于地方藝術的旅游產業創意開發研究具有文化理論、產業開發、經濟模式、社會與治理,以及人的發展等維度的理論潛力。

4.2 旅游及其藝術形式帶動地方振興

隨著鄉村振興和城市復興的時代浪潮,藝術在鄉村、城市等多類地方振興中的作用已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新興議題[73-78],藝術帶動地方振興的研究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研究內容也從最初的思辨發展到基于不同實地案例的實證分析,并在方法上日益拓展。旅游攜同藝術形式帶動地方振興是目的地發展自身的重要手段,其理論基礎在于,藝術和地理融合能夠闡釋地方[79],從而表征地方、推廣地方,在打造地方吸引力的同時培育在地居民情感。因此,在傳統價值觀和地方感逐漸失落的危機中,藝術文化基于其對地方感的培育而成為地區的“粘合劑”[80],該作用在城鄉皆有體現。

在鄉村振興方面,藝術地理的意義體現為兩點。其一,在構建鄉村文化景觀格局中發揮作用[81];其二,藝術成為旅游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73],藝術鄉建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路徑[74]。這一趨勢在城市振興中亦然,國內外主題城市的發展方興未艾,洛杉磯的城市漫步中心造就的好萊塢媒體景觀(mediascape)、得克薩斯的電影場景地等皆為此例。在中國,舊城更新形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向旅游目的地轉型已成為普遍趨勢[75],各地興起的影視城成為基于城市景觀形象的旅游吸引物[62]。在經濟發展之外,藝術也成為社區整合的有力工具,例如通過藝術節帶動的群體文化[82],基于創意實現的城市藝術空間再造[76-78],或將老舊的低收入群體空間轉變為開放的國際化空間[83],以上皆成為旅游及其藝術形式帶動地方振興的創新案例。

4.3 旅游藝術的數字化空間與工具

隨著“數字中國”國家戰略的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旅游相結合,已成為新興的產業模式[84],數字文化產業的現狀與未來成為重要研究領域[85]。產業經濟層面,數字化發展結合人工智能,作用于景區的數字藝術呈現、數字藝術旅游體驗、數字演藝活動的創新等,都體現出旅游業建構虛擬藝術體驗的趨勢性。目的地的數字化建設要求其具有新的理論和技能指導,需要研究者提供技術和框架支持。社會地理層面,對于采用數字藝術的旅游目的地來說,其生產和傳播方式轉向數字平臺,這一空間生產具有開放性,產生了多元化的旅游藝術形式和內涵,進一步產生了基于大眾參與的社會意義和政治作用,催生新的思潮,亟待學術探索。哲學層面,基于虛擬技術的“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將數字化的藝術空間生產拔高到本體論層面,更是對實地位移之外的、新的虛擬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要求。最后在科研技術層面,數字化分析工具成為藝術地理學研究的新技術,例如通過空間統計技術分析規模性照片以闡釋商品化文化生產與社會環境的地理關聯[86];使用空間建模測度旅游地的美學價值及其變遷等[87]。以上新技術不斷催生著旅游藝術地理研究的理論創新。

5 結論

本文立足旅游實踐與理論發展需求,以藝術地理學的范疇與脈絡、廣義與狹義的藝術地理研究為起點,探索了旅游藝術地理的研究內涵、框架與新方向。圍繞旅游與藝術地理的有機關系,研究辨析了藝術旅游(以藝術體驗為目的的旅游活動)與旅游藝術(具有藝術性的旅游行為及其衍生品)的區別與聯系,厘清了旅游藝術框架中的3個主題,包括旅游作為藝術行為而產生的地理活動現象、旅游引發的儀式藝術作為一種地理文化現象,以及旅游地圖藝術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并闡述了旅游聯合藝術對地方生產的促進。最后,文章指出藝術地理學中旅游研究的新趨勢,包括基于藝術的文化創意開發、藝術地理學中的地方振興以及旅游藝術的數字化空間與工具。

在理論層面,研究創新、系統化地直面藝術地理與旅游的融合議題,并嘗試性地建構了旅游藝術地理的邏輯框架,是對以往研究單一視角下的藝術作為旅游資源[29]、藝術作為地方生產工具[1,64-65]的超越;是對旅游藝術[38]和藝術旅游[28,30]概念的一次系統辨析;也是以超越商品和開發的視角[31]審視藝術和旅游的關系并將二者納入地理研究框架的嘗試。本研究價值可體現在3 個方面。第一,隨著藝術參與模式的轉變,地理話語在藝術世界日益重要,地理學與藝術的交融更加深入[88],本研究基于旅游活動,為我國藝術地理研究提供了來自旅游領域的重要理論構成。第二,我國旅游與藝術的融合研究處于初期,本研究為旅游和藝術的融合研究提供了一個較為系統的理論框架。第三,本研究可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起點以指導實踐。在國際層面,傳統的西方中心主義藝術研究中,“中國藝術”并不被視為所謂“藝術”的正式構成,而是作為與西方藝術,即西方語境下的“純粹藝術”對比研究的對象而存在[89]。而當下,隨著我國文化自覺性的不斷提升,藝術不僅是我國歷史和社會結構分析的重要入口,也成為實現文化價值輸出的重要渠道,本研究也可在此層面上推動我國旅游領域中的藝術發展提升自覺力和傳播力。

藝術地理學傳統上關注特定地理環境所孕育的藝術種類[6],分析藝術作品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雙向建構的過程[90]。當下研究者也提出,中國學者應該立足于中國本土現實,密切關注并理解當下中國藝術實踐與地理理論之間內在的關系及變化并進行突破[91]。本研究以旅游切入,更具體地探索了藝術地理與旅游現象的互相塑造與互為功用的過程。不過,本研究雖以藝術地理為理論依托,但該領域的龐大性仍舊無法通過旅游的視角得以完全展示,文章對豐富的藝術學和美學理論的涉獵還有所欠缺,例如形式主義理論、表現論、模仿論、認知理論,以及后現代藝術理論等,以上理論的引入將更有助于旅游藝術地理的理論創新,同時,研究對旅游藝術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尚未深入討論,尤其是不當的藝術開發為當地帶來的負面影響問題,包括虛假性、文化霸權[92]等問題,未來需進一步在理論和實踐上繼續深入。最終實現以藝術為工具,協助目的地優化個體體驗、建構地方意義、生產集體認同、傳播文化價值、創新推進可持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猜你喜歡
目的地旅游藝術
向目的地進發
迷宮彎彎繞
紙的藝術
動物可笑堂
旅游
目的地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