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涉縣抗日斗爭的開展

2024-01-26 13:55李宏偉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23年8期
關鍵詞:工作團涉縣農會

[摘要]抗戰時期,涉縣一直是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腹心之地,是邊區首府。這里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駐地,是129師的司令部,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軍區的大本營。本文利用翔實的史料介紹了涉縣抗日根據地的開辟過程。

[關鍵詞]涉縣抗日斗爭;八路軍;129師;抗日戰爭

[作者簡介]李宏偉,邯鄲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河北邯鄲 056000。

[中圖分類號] D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8-0023-03

涉縣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南麓,東與武安、磁縣比鄰,南與河南省安陽、林縣交界,西與山西省平順縣、黎城縣相連,北與山西左權縣接壤。全境峰巒重疊,溝壑縱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路軍129師于1937年10月奉命進入抗日前線,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為涉縣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打開了局面。

一、八路軍工作團來到涉縣,發展中共黨組織

1937年11月初,八路軍129師政治部派以徐少恩為首的十多名班排干部,組成八路軍涉縣工作團先遣隊,從山西遼縣來到涉縣城,與當時的國民黨縣政府和駐涉友軍合作抗日。11月下旬,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政訓處主任張浩任命師教導團政治部組織科長張貽祥為八路軍涉縣工作團團長。張接受任務后,便帶領數名紅軍老戰士進入涉縣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抗日工作。工作團分設四個小組,每組一兩個人,分別深入到更樂、西戌、井店、索堡和西達等地開展工作。與此同時,以胡興壽為首的十幾人的工作隊深入到偏城,開辟偏城地區的革命工作。

工作團人員雖少,但由于師部的指導明確,工作起來卻非常干練,作風又極其深入,所以很快就與群眾打成了一片,使在黑暗中苦苦奮斗的群眾,終于找到了靠山,看到了光明,從而鼓起了革命的勇氣,開始由單個的、分散的斗爭同反對日本侵略者與階級壓迫的政治斗爭結合起來。有了群眾的廣泛支持和要求,工作團抓住時機與國民黨縣長劉澤普談判共同成立“抗日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以擴大抗日宣傳鼓動力量,更加廣泛地動員群眾抗日救亡。與此同時,工作團在1937年底到1938年初,還多次召開涉縣的老財、紳士、名流座談會,向他們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動員他們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力出力,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并向他們下請帖,在帖子里加上一張條子,上寫收貼人應捐款多少元、布多少匹、糧多少斤等項。到1938年3月初,大約收到款項600余元(大洋),還有大批糧食、布匹。八路軍駐偏城工作隊也在半年的時間里,征糧7萬多斤。為解決軍需及開辟抗日根據地打下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為擴充新兵、補充八路軍主力創造了條件。

1938年2月初,侵華日軍108師團沿邯長大道向西進犯,2月15日,涉縣城第一次淪陷。為保存實力,工作團在縣城淪陷前即轉移到石門、偏城,爾后轉移到劉家莊。2月下旬,涉縣工委于劉家莊成立,劉承棟任工委書記兼組織部長,馬力任工作團團長兼宣傳部長。從此,以劉家莊、偏城為中心的涉縣敵后抗日根據地便逐漸發展起來。

1938年3、4月間,八路軍涉縣地方工作團和偏城工作隊,一方面組織領導群眾對付日軍“掃蕩”,一方面深入農村開展群眾工作,創建、發展抗日根據地。首先在劉家莊、賈家莊、遼城、污犢、新橋、石門、索堡、偏城、桑棧、安居、宇莊一帶,組織農會、自衛隊等抗日團體和組織,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發動群眾開荒生產,同時還發動了反對保長、甲長貪污民財的斗爭,把抗日斗爭和階級斗爭融為一體。那時,劉家莊和賈家莊同屬一保,保長是賈家莊的財主。當群眾紛紛起來檢舉揭發保長有貪污壓榨罪行之后,工作團以鮮明的態度,支持群眾,并推出代表對保長進行查賬,還派秘書李俊具體幫助。當查出保長的貪污事實后,即責令其全部退贓,從而取得了反貪污的第一次勝利。群眾分到反貪污的勝利果實后,情緒高漲,工作團因勢利導,在群眾中廣泛進行“世上窮富兩重天,天下窮人是一家”的宣傳教育,并召開群眾大會,民主選舉了涉縣第一個民選保長。

從此,群眾把工作團當成了靠山,工作團也深深地扎根于群眾之中,在較大范圍內開展了群眾工作。1938年“五一”節,工作團在西遼城大廟里召開了1000余人的農會會員大會進行紀念,這也是涉縣歷史上開始覺悟的群眾第一次有組織的大規?;顒?。7月7日,又召開了同樣規模的大會,進一步宣傳抗日救國,擴大工作團的影響,劉家莊、偏城一帶群眾發出“跟著共產黨,抗日求解放”的呼聲,并逐漸蔓延到全縣。在這個大好形勢下,工作團在駐地附近開始了秘密發展黨員、籌建黨組織的工作。

1938年5月,工作團馬力親自培養并介紹劉家莊的馮樹田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涉縣發展的第一名黨員。爾后馮樹田又發展了馮萬新、馮萬義等4名黨員。6月中旬在劉家莊成立了涉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6月下旬,中共涉縣第一屆縣委正式誕生,馬力任縣委書記,同時成立了涉縣第一個區分委——中共索堡區分委,徐志明兼任分委書記。7月份,索堡的黨員迅速發展到13名,正式建立了索堡黨支部。索堡黨支部建立后,接連領導群眾進行了3次較大的斗爭,非常突出地發揮了戰斗堡壘的作用:第一次是向老財、貪官污吏借糧斗爭,第二次是反對國民黨縣政府支應局貪污的斗爭,第三次是反攤派斗爭。這三次斗爭使群眾由過去的那種苦斗,進入了一個有組織、有領導、有目的的新階段。廣大貧雇農覺悟大為提高,索堡鎮黨員很快由13名發展到25名。年底,索堡地區發展黨員89名,建立支部13個。更為重要的是,這三次斗爭的勝利,影響到全縣的各個角落。

1938年6月,偏城工作隊開始在偏城村發展黨員。第一個黨員是申夢華,第一個黨支部是偏城支部。至年底,偏城地區共發展黨員41名,建起黨支部7個。9月,涉縣縣委派馬洛為東路工作隊隊長,帶領李曾勝、宋克勤等10人到固新、西達一帶開辟工作,秘密發展黨員,建立支部。到年底,共發展黨員65名,建立支部10個。與此同時,工作團又派胡興壽為工作隊隊長,帶領高連興、張君英、師自明等進駐偏店、東西戌等村,發動組織農救會、自衛隊,并秘密發展黨員,建立支部。到年底,共發展黨員30名,建立支部9個。

經過半年多的組織發動,在組建各抗日組織的基礎上,黨組織在全縣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到1938年底,全縣共發展黨員234名,建立支部39個,差不多區區都有了黨的組織,黨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從而為黨組織在全縣的進一步壯大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二、組織救亡團體和地方武裝

隨著黨組織的壯大,各抗日救亡團體在全縣像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早在1937年11月,工作團剛進入涉縣,就狠抓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發展抗日統一戰線的工作。組織起了農民救國會、自衛隊、婦女救國會、青年救國會、兒童團等各種抗日救亡團體。

1938年10月,在西遼城誕生了涉縣第一個區農會。11月,在偏店產生了第二個區農會。1939年5月,在固新洞陽觀召開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三個區農會。這樣,全縣三個區都成立了農會。原偏城地區的農會也相繼成立。每成立一地的農會,其他的抗日組織也應運而生,在黨組織周圍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農村抗日力量。

各救亡團體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動員民眾捐糧捐款,踴躍參軍參戰,組織婦女紡花織布,做軍衣、軍鞋,供應軍需,救護傷員。兒童團在路口站崗放哨,盤查行人,遇到可疑的人就送進村公所,遇到不聽話的人,就摟住腿不放行,人稱“摟腿隊”。兒童團員還肩負著區署和鄰村傳遞消息和運送文件的任務,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晚上還要口喊“傳電桿”廣播,傳播前方的勝利消息和后方的好人好事,工作搞得有聲有色。

1942年5月,涉縣還成立了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救聯會),以加強對全縣各救亡團體的統一領導。同時,還相繼組建了涉縣游擊隊、戰斗游擊隊、清漳游擊隊、新華游擊隊、涉縣獨立營、偏城新華游擊隊和犧盟游擊隊等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在保衛抗日組織、對付國民黨反共磨擦、鋤奸反霸、堅持反“掃蕩”斗爭、配合主力作戰、補充正規軍、奪取抗戰勝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1939年后半年,國民黨頑固派不但不積極抗日,反而配合侵華日軍的第二次九路圍攻,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據此,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建立各地民主政權的號召,太行區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推翻舊政府、建立民主政權的斗爭。

6月,涉縣縣委成立后,因當時各區、聯保、保、甲還是國民黨的政權,所以,縣委指示各工作隊,在全縣各地發展抗日群眾組織,以反對貪官污吏、反對不合理負擔、要求減租減息為內容,發動以農會為主體的抗日組織,向聯保、保、甲、編村展開改選村政權斗爭。

首先在索堡、溫村、西遼城3村改選聯保主任,成立聯保農會,民選了保長(有的叫村長)。偏城地區首先在西莊村反舊村長陳俊明的貪污,并責令退還公款,接著陳俊明改選下臺。到6月,該區4個編村全部進行改選。到7月初,全縣除東路(國民黨孫殿英控制區)外,有三分之二的聯保、保甲進行了改選。在共產黨對國民黨村政權進行改選的同時,國民黨新5軍孫殿英在涉縣東路地區撕掉抗日的假面具,與日軍遙相呼應,迫害抗日軍民,支持縣區頑固政府,給老財富戶撐腰,妄圖扼殺抗日組織于襁褓之中。他們加強保甲統治,成立反動組織“鄉農會”與八路軍領導的村農會相對抗,組織反動的“設訓隊”、“常備隊”與農民自衛隊相對抗。并以“冬防抗日”為名,不惜砍伐樹木,毀壞田苗,大修森林寨,大挖護村溝,修建護村墻,封鎖八路軍的交通,阻止征糧征款,謀殺抗日干部,欲置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于死地。中共涉縣縣委、駐涉部隊針對國民黨反動派防共、限共、反共的一切命令,不論是理論上的、政治上的、軍事上的,都堅決反對之,并針鋒相對,開展反磨擦斗爭,向頑固縣、區政府展開了奪權斗爭。

1939年9月,以中共涉縣縣委書記陳光、宣傳部部長劉環、八路軍129師民運科長陳孝三人為總指揮,由縣農會主席王中干帶頭,帶領新橋、石門、索堡等村的自衛隊和農會代表200多人,到石門西峧將頑固一區公署包圍,將舊區長劉茂林趕走,奪得了一區署的政權。10月底,縣委書記陳光、組織部長鄭晶華等,在西遼城大廟里召開各村代表會,民主選舉區農會主席馮萬義為一區抗日區長,涉縣第一個抗日區政府成立。

1939年11月初,老三區工作隊發動各村支部、農會,組織起群眾300多人,到舊公署臨時駐地木井村請愿,要求減糧減款,解決民眾生活困難,并要求民選區長,領導人民抗日。舊區長段玉軒在群眾的怒斥之下,鎮壓無力,答復不敢,只好偷偷跑到國民黨縣政府臨時駐地臺華村。11月20日,在陳孝、劉環等領導下,于擇營峧村召開了300多人參加的群眾代表會議,民主選舉縣農會干部高連三為第三區抗日區長。涉縣第二個抗日區政府成立。

1939年11月至12月初,老二區工作隊任鵬飛領導農會向頑固區署開展了奪權斗爭,并組織原曲村一帶黨員去奪取新聯保主任高瑞廷的權。因孫殿英部和頑固縣政府在此駐扎,奪權未成,但大長了抗日力量的威風。至此全縣三個區中有一、三兩個區均建立了抗日區政府。二區雖未奪成,但大部農村的抗日救亡組織已在共產黨領導下組成。

1939年12月25日,八路軍129師主力第二次光復涉縣縣城,隨即,國民黨新5軍孫殿英及國民黨縣政府進城搶占縣衙,妄圖重新上臺。八路軍根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果斷將進犯的孫軍繳械,義正辭嚴揭露其陰謀,直到孫軍認錯退出縣衙后才發還武器。從此孫大失體面,威風掃地,八路軍隨即在縣城掛起涉縣抗日政府的牌子。民主選舉郝力生任縣長,縣政府各機構、人員也隨之進城辦公。但這時國民黨縣政府還盤踞在固新、臺華一帶地區,背后有孫殿英作靠山,因此在1940年1月下旬,八路軍129師陳孝和涉縣縣委在下清涼開會,決定對國民黨縣政府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談判斗爭,逼其公開承認民選縣長、區長。談判斗爭取得了勝利,舊政府退縮到臺華村,涉縣抗日民主政權更為鞏固。

1940年3月,涉縣全境解放,為八路軍129師師部、中共太行分局、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中共太行區黨委等黨政軍機關進駐涉縣,奠定了基礎。

1940年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聯合辦事處(簡稱冀太聯辦)在東遼城成立,使三塊根據地初步實現統一。1941年9月1日,在涉縣靳家會成立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至此,129師創建的晉冀魯豫根據地,基本實現了統一,成為中華民族解放戰爭的一個大戰略區,與晉察冀、晉綏、山東、華中等解放區相呼應。

[參考文獻]

[1]涉縣抗日民主政府檔案.

[2]涉縣志[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3]涉縣文史資料[M].政協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4]一二九師在涉縣[M].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共邯鄲市委組織部、中共涉縣縣委編.

[5]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舊址[M].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料叢書編委會

猜你喜歡
工作團涉縣農會
涉縣“差評被拘”是法治中國的反面典型
重慶市關工委召開工作團總結會
涉縣新北關小學教師書畫作品
邯鄲涉縣方言的“子”尾研究
細數臺農印象
副司令當上了“副團長”:記成都市溫江區關愛工作團副團長李財
拾荒老人的愛心—記長春市朝陽區關工委關愛工作團葛長江
南下工作團合乎團齡學員有百分之七十已入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