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文化融入工科類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4-01-27 13:58吳正東朱雨蒙
現代商貿工業 2024年4期
關鍵詞:思政教育

吳正東 朱雨蒙

摘?要:中國工業文化,是指中國特色工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工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中國工業文化融入到工科類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大意義。工科類高??梢詮乃颊n教學內容、學生實踐活動、校園活動以及利用VR虛擬仿真教學4個方面將工業文化進行有機融合開展思政教育,增強大學生對工業建設的自豪感,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工業文化;工科高校;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84

0?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到2035年,我們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新時代新征程賦予高校新的歷史使命和新的課題,作為培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的高校,不僅要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技術上下苦功夫,也應該大力弘揚和宣傳工業文化,增強學生的工業文化素養,為真正實現我國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而努力奮進。

工業文化,伴隨著工業生產活動而生。工業文化的核心是工業社會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它反映的是一定的以工業時代物質生產為基礎的上層建筑,表現在觀念形態、制度形態、物質形態等多個層面。中國工業文化,是指中國特色工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工業領域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以來,為應對民族危機,我國被迫開始走上工業化發展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的一五計劃,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進工業化的探索實踐中,孕育了大慶精神、三線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先進工業文化典型;在一些行業或領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等工業精神深入人心。

1?中國工業文化融入工科類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高校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工業文化,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發圖強、建設美好新中國的精神動力。

首先,?將中國工業文化融入到工科類高校思政教育中,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中國工業文化是新中國七十年多年工業化成果凝聚的精神產品,是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成果,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從而更好的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

其次,弘揚優秀工業文化,是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古代我國科技發展水平達到西方望塵莫及的地步。但是明清以來,由于政府對外采取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對內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禁錮士人的思想,阻礙了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歷史證明,中華民族的興衰史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興衰密切相關。當今世界,在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文化軟實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國工業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具有中國人民精神特質的優秀工業精神,為我國強大的工業制造提供精神動力,保障制造業強國取得成功。

第三,?將中國工業文化融入到思政課中,是適應學校未來發展的現實要求。學校第三次黨代會對未來五年進行了籌劃,提出要“擦亮工業底色、彰顯包裝特色”,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工業科學融合創新、包裝教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的目標。思政課覆蓋全校大學生,將中國工業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符合學校這一時代發展主題,將助力學校全面建成工業科學融合創新、包裝教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目標的實現。

2?中國工業文化融入到工科類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學校所在地株洲是一座因工業而興的新型工業城市,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工業文化底蘊。株洲是1953年初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委將株洲列為全國“一五”計劃8個新建重點工業城市之一,其中國家156個重點項目安排建在株洲的有3項以及921個限額以上項目中安排在株洲建廠的有9項。如今,隨著新型制造產業不斷發展,逐步形成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先進硬質材料三大核心支撐工業集群以及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其中,軌道交通、航空動力是湖南省重點打造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株洲工業的發展,體現了株洲人民吃苦耐勞、開拓創新、不斷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近70年的發展,耕耘出深厚的工業底蘊以及展現出豐富的工業文化精神。

其次,?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體系為中國工業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可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研究編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科技創新文化及總體國家安全觀等進課程教材指南”,這為工業文化融入思政課教材體系提供了指導意見和制度保障。四門思政課程教學體系的內容,都涉及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工業發展的歷史,為工業文化的嵌入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

3?中國工業文化融入工科類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卻存在被國家“極度重視”、被學生“極度輕視?”的夾縫中,在課堂教學中,存在內容單一、效果不佳,教師課堂辛苦,但學生興致不高、課堂氣氛低迷等突出問題。

首先,思政課程內容設置與工業文化緊密性不高。當前思政課主要偏重“四史”理論學習,缺乏工業文化的內容。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對工業及工業文化關注度不高。而中國工業的發展,與我國近現代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其次,思政課程與學生專業結合不緊。學校思政課教師精于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授課時主要偏重于講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但在給不同專業學生授課時,未能融入相關專業特色內容。我國工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作為以工業為底色的工科類院校,教師要圍繞以工業為核心相關內容講授,利于學生了解我國工業化道路的進程,增強實業報國堅定信念。

最后,教師和學生對工業文化認識缺乏深度。工業文化可以分為物質、制度以及精神層面。由于對工業文化研究處于冷門時期,導致學術界對工業文化的研究成果不足,教師和學生對工業文化認識不深,往往停留在物質層面的認識,對于精神層面認識模糊。要真正把握工業文化精髓,這是一般的思政課教師很難認識到的。

4?中國工業文化融入到工科類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徑

第一,融入到思政課中??梢圆捎媒徊娣绞?,合理地把工業文化融入到課程中。晚清時期株萍鐵路的開通,催生了株洲近代工業,促進了株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民國時期,隨著浙贛鐵路與粵漢線在株洲的交匯,株洲被規劃為“中國的魯爾區”,一批鐵路、軍事、化工、汽車工廠在株洲興建,如國民黨第十一兵工廠、粵漢鐵路株洲機廠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株洲被納入八大工業基地,中央將蘇聯援建156項目中的三項三三一廠、株洲硬質合金廠和株洲電廠以及7個限額配套項目同時落戶,使株洲成為南方的工業重鎮。經過70余年的發展,誕生成果293項,中國第一。如今全國41個工業大類,株洲布局37個,是湖南省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在講授課程時,可以將株洲在不同時段的工業發展融入到相關章節。實踐證明,將地方工業史和工業文化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有利于增強思政課的吸引了和感染力,有利于學生理解黨和國家帶領全國人民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實現了我國工業從落后于世界,到領先于世界的不懈奮斗歷程,深刻理解中國工業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深刻感悟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必然。

第二,開展學生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高校培養學生的重要一環。?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要求廣泛開展實踐活動,把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納入考核評價體系。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株洲市是一座因工業而起、因工業而興的工業城市,既有改革開放前國家重點部署的企業,也有改革開放后在株洲落地的新型工業企業,為促進株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株洲工業的發展,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四門思政課都安排六節課實踐教學學時,思政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歷史發展,對我國工業發展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株洲石峰區是株洲工業主要集中區域,有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玻璃廠、株洲洗煤廠等大中型企業。這些企業為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作出過重要貢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態環境質量也要求越高,市政府對位于清水塘片區的企業實行關?;蜻w址重建,并將在原址修建湖南工業博物館。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原址進行參觀,深刻感受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歷程。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做到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對我國工業發展歷史的直觀體驗,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助于理論知識體系向價值觀體系轉變,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時效。

第三,開展校園文化。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在于延拓學生的知識,更著眼于培育和形塑廣大師生的主流價值觀,涵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源泉?!惫た祁惛咝T陂_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時,要注重加強工業文化宣傳,通過文化長廊和展板,讓師生直觀感受到工業文化氛圍,使工業文化成為工科類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利用VR虛擬仿真教學。經過長期的籌備,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以“湘贛紅”為主題的思政課虛擬仿真實驗室已初步建成,主要目的是不斷挖掘湘贛邊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同時,結合株洲地域特色和工業底色,結合學校行業辦學特色,大力弘揚炎帝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包裝文化,助力思政課教學。通過開展虛擬仿真體驗式教學模式,并利用虛擬仿真技術的沉浸性、交互性、創新性等特點,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體驗,讓學生親身感受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只能造桌子、椅子到超臨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掘進裝備、高速鐵路等一系列先進技術躋身世界前列,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中國工業文化中汲取精神動力,不負韶華、不負青春,擔當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5?結論

工科類高校要以工業文化為抓手,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緊迫感,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要勇挑重擔,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技術攻關,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擔負起我國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陳剛.柳州是怎樣練成的柳州工業歷史與文化探微.廣西人民出版社,2021:23.

[2]張國祚.關于“軟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必須搞清楚的幾個問題.文化軟實力研究,2020,(6).

[3]一門什么課,讓總書記“必須更多強調”?[DB/OL](20210619)[20230611].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6/19/c_1127577823.htm.

[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DB/OL](20161208)[20230611].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ivk_sa=1024320u.

[5]朱憶天,李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0).

[6]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DB/OL](20200922)[20230611].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猜你喜歡
思政教育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途徑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論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