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策略

2024-01-29 10:39胡澤軍
新聞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媒體創新

胡澤軍

【摘? ?要】進入融媒時代,傳統的電視評論節目生存與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如何利用新媒體手段,發揮好電視評論節目解讀政策、引導輿論、答疑解惑的社會功能,既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實踐問題。本文從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面臨的問題和創新策略兩個方面著手,探求取自媒體之長補傳統媒體之短等一些有效方式方法,以期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電視評論工作,實現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評論;創新

一、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面臨的問題

電視評論節目是指運用電視手段,以聲畫一體的電視語言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或發現的有價值的新聞事實、重大社會問題發表意見并進行分析評述的一種節目形態。[1]顧名思義,電視評論所強調的重點是發議論、講道理、擺觀點,重心在就事說理、因事論理、以理服人,而針對的對象則是新近發生的熱點新聞事件,因此電視評論具有電視傳播與新聞評論的雙重屬性。

長期以來,電視主流媒體通過聲音、圖像、文字等表達媒體觀點、引導社會輿論、開展媒體監督、提升民眾理性思考能力,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職能,辦好了《焦點訪談》《新聞1+1》《中國輿論場》《新青年》《新聞觀察》等一批廣受好評的電視評論節目和一批叫得響的短評版塊,也涌現出白巖松、阮次山、曹景行等一批個人魅力突出的“名嘴”。但是,進入媒介深度融合時代,在新媒體的強力沖擊之下,傳統的電視評論節目生存與發展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準確把握電視評論節目的本質特征,分析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面臨的內外環境,有助于更加客觀認識電視評論節目改革與創新的緊迫性,更加清晰梳理出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有效創新策略 ,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新聞事業改革,打造具有影響力、競爭力的主流媒體。

(一)播出時效慢

近年來,以網絡數字技術為支撐,以互動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飛速發展,在新媒體環境下,人人手握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由單一逐漸轉為多元,獲取第一手新聞的渠道已經從傳統媒體渠道轉向新媒體平臺,傳統電視媒體在時效性上的優勢基本喪失,電視評論類節目尤其如此。一般來說,電視評論節目需要經過提前選題、策劃、采訪、制作、審片等一系列嚴格流程,會導致播出比較滯后。往往,等一檔電視評論節目正式播出,熱點早就成了冷飯。時效性上的“慢半拍”再加上沒有更權威、更有影響的嘉賓,更全面、更深層次的解讀,電視評論節目觀者寥寥,處境尷尬、生存艱難也就成了理所當然。

(二)交流互動差

眾所周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電視等傳統媒體是一種從傳播者到受傳者的單向傳播、線性傳播。在傳統電視評論節目中,我們只能聽到各位嘉賓、專家、記者和節目主持人的意見和觀點,受眾很少發表個人觀點,無法深度參與其中。這種在節目中始終處于嘉賓講、受眾看的單向傳播形式必然導致電視評論節目只有入口,沒有出口,傳播者與受傳者的交流溝通比較差。某地方電視臺周日固定播出一檔電視評論節目,邀請兩至三位嘉賓按照事先準備好的臺本就某一話題進行探討、交流,節目時長為15分鐘到18分鐘。因為缺少各方面互動,觀眾想法和意見無法展示,節目看起來實在冗長乏味、毫無營養。目前這檔節目已經淪為當地各部門各單位“自娛自樂”、展示工作成績亮點的總結平臺。

(三)主持缺乏風格

近年來,基于主力軍挺進主戰場的思路和經營創收需要,部分地方電視臺除保留一檔時政新聞節目之外,轉而將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到抖音號、視頻號、頭條號、快手號等商業平臺新媒體端口,意在打造爆款新媒體作品。由于紛紛放棄電視端口,舍棄專題類型節目,電視評論節目成為電視臺可有可無的“雞肋”,這類節目主持人也相對不固定,今天張三、明天李四,誰有時間誰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風格,傳播力、影響力自然很難培育。

(四)選題掣肘多

選題,是打造優質電視評論節目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應該說,輿論監督是主流媒體的重要社會職能,也是電視評論節目的重點選題方向,容易吸引受眾關注、引發受眾探討。但是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制約,電視媒體特別是地方臺電視評論節目多選擇無關痛癢,不得罪人、不易犯錯的題材。

選題有局限,播出時效性差、互動性不夠等諸多原因,導致部分電視臺電視評論節目收視大幅下滑,受眾持續流失。有些電視評論節目辦不下去,就干脆改為新聞節目中的一個版塊,由于缺乏一支高水平的電視評論員隊伍等,這些版塊也經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傳播力、影響力更是無從談起。

二、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策略

這是一個信息過剩與過載的時代,每時每刻各種海量信息撲面而來。電視評論節目只有得到電視觀眾的真正認可,其針砭時弊、激濁揚清、引導輿論、答疑釋惑的目標才能夠實現。電視評論節目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環境下自身的劣勢與優勢,想要吸引更多的目標受眾,就必須要主動創新電視評論節目的內容與形態,生產更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質作品。

(一)內容創新:提倡個性化、平民化

電視評論節目必須進行內容創新。在媒體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情況下,受眾變得更加挑剔,他們不但要了解新聞事件是什么,而且要知道為什么、怎么樣,希望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膀唑腰c水”式簡單地記錄事實和表達觀點已經很難激起人們的觀看欲望,只有擁有獨特的視角、獨到的見解、透徹的說理、常有瑯瑯上口易于傳播的時評金句,才能贏得他們的喜愛。首先,內容創新必須樹立全局思維。電視評論的選題來自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樣的選題才能引發受眾關注關心?我們要有全局視野、全域思維,只有密切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時刻關心廣大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所思所想,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弘揚正氣、表彰先進,針砭時弊、鞭撻丑惡,我們才能在受眾興奮點、節目影響力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例如,去年8月21日,國家多部委部署治理電視“套娃”收費治理之后,湘潭市廣播電視臺電視評論專欄《新聞觀察》及時介入,邀請多方探討“看電視難、看電視煩”這一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深受好評。

其次,內容創新需要平民化視角。一檔電視評論節目要想形成品牌、做出影響,獲得較高的關注度,選題上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和滿足受眾的需求。首先是選題要廣、要精,要接地氣?!邦I導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的題材具有典型性、普遍性,能夠反映某個領域或某個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或主要成就,讓觀眾更有熟悉感和親近感。相反,一些過大、過空或者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選題不宜多,容易讓受眾有失落感、距離感。其次,選題還要新鮮、冒熱氣、充滿煙火味,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上每天都會有許多網民熱議的話題榜單,這些熱點與本土結合落地之后都可以作為評論節目的目標選題,從而吸引更多的互聯網受眾參與到電視評論節目中去。最后,輿論監督是電視評論的重要功能之一,內容上只要堅持黨性原則、站穩人民立場,做到真實客觀、推動問題解決,完全可以對一些社會上的消極腐敗現象等進行批評揭露,提升電視評論節目的戰斗力和公信力。

第三,內容創新必須把握本土特色?;ヂ摼W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各種聲音紛繁復雜、各種觀點層出不窮,這時具有原創性、地域性、獨特性,扎根本土需求、飽含地方特色的新聞評論,反而成為地方電視臺的“嘹亮聲音”,讓地方電視臺充分展現出自己的本土優勢,開拓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因為,電視評論通過對當地熱點事件和社會現象的認真梳理、小心求證和深入分析,往往能夠引起受眾對當地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發展變化等各方面的印象記憶,從而引發他們心中的情感共鳴。在互聯網、自媒體、受眾的多重壓力下,地方電視評論節目需要揚長避短,從最熟悉最擅長的本地社情民意入手,以貼近實際、貼近受眾的內容關懷,回歸地方性媒體的本來面目,在愈演愈烈的輿論競爭中,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塑造人,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推動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尋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間,更好發揮影響和引導輿論的重要作用,彰顯主流媒體的重大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二)形式創新:加強互動性、延展性

如果說內容是電視評論節目的靈魂,形式則是電視評論節目的經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增強電視評論的力度和權威性,必須在革新評論方式、拓展評論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花氣力。

第一,突出電視特點,加強有效互動。在新媒體格局下,打造形式多樣的多媒體互動平臺,確保觀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已經成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創新趨勢。中央電視臺時事新聞評論節目《新聞1+1》,積極用好電視化手段加強新聞評論,采用“主持人+嘉賓”“主持人+當事人”等“1+1”模式,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說教方式,同時還穿插了新聞短片、記者采訪、現場嘉賓連線等靈活形式,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2023年8月22日播出的《核污染水排海,無法阻止的“瘋狂”?》時長25分多鐘,正是由于充分發揮了電視的特長優勢,各方理性闡釋觀點有理有據,所以得到受眾好評。又如深受觀眾喜歡的國內首檔“融媒體”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直播期間每期互動人次最高達7900萬。節目將電視、互聯網、移動新媒體深度結合,創造性地引入“在線觀眾席”,全球網友可以通過微信“搖一搖”、掃描二維碼“身臨其境”參與節目,直接分享觀點,向嘉賓提問。同時節目利用多屏互動技術,實現不同場地,不同觀眾的現場連線、網友微博評論等,這種敢于突破傳統、努力創新形式的融媒體作法,調動各種電視元素,既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和新鮮感,也讓一向“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的新聞評論類節目更接地氣。

第二,用好新興技術,拓展傳播渠道。在長期的媒介生態演變過程中,新興技術、新興設備在素材采集、內容生產與產品呈現等方面不斷產生新的生產力,這種不斷更新的生產方式也為新聞評論寫作與傳播提供了新的更大機遇。首先在信息收納方面,通過使用智媒技術,使媒體能夠對用戶偏好和社會熱點提前進行預判,從而使得在評論話題的選擇方面可以對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做出更快反應。利用大數據和算法技術,媒體能夠對用戶的信息消費偏好精準畫像,從而生成與用戶的個性需求和審美相一致的內容。相對于過去依靠信息反饋來進行內容制作的嚴重滯后,智媒技術使新聞媒介的信息收集能力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大幅拓展延伸。其次,多媒體技術的持續發展,也促使了新聞評論的呈現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相對于傳統的聲音、圖像、文字形式,VR/AR新聞、H5新聞、適當穿插短片和大數據地圖等新聞呈現手段具有更強的交互性和更直觀、更生動的特點,這樣制作出來的節目更好看、更耐看。我們還可以邀請評論參與者在新聞事件現場分析評論,或者事前在新媒體平臺征集評論內容,事中引導受眾通過彈幕、微博、微信等形式發表意見,事后對觀點梳理反饋,形成一套有始有終、尊重受眾的節目生產全流程。

第三,建好評論隊伍,做好節目推廣。新聞評論是新聞節目的旗幟和靈魂,代表著媒體的輿論引導水平,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往往是欄目的品牌和象征。我們需要培養具有淵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靈活的應變能力的電視評論節目主持人。在電視新聞評論過程中主持人要不斷創新自己的主持風格,板起臉來嚴肅說教的主持方式極易失去受眾,而質樸生活化的語言、面向觀眾作聊天對話般的評析,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主持人極易收獲大量鐵桿粉絲。電視評論要把正確的聲音帶到人民群眾中間去,對撰稿人的寫作水平和政治素養有較高要求,因此我們還需要精心培養、挑選一支具有深厚的生活閱歷、廣博的知識、深邃的觀察能力,觀點權威新穎、人格魅力突出、語言談吐不凡的評論員隊伍。過去我們主要是靠記者、編輯自己寫,長期以往,必然落入窠臼,嚴肅有余活力不足,所以要拓展評論員隊伍,充分動員評論員隊伍撰寫評論的積極性,鼓勵大家多寫評論、寫好評論。比如與廣大高校、相關部門等開展合作,邀請相關人員提供評論線索、選題,站在不同的視角上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媒體內部評論員形成優勢互補,推動電視評論節目有人氣、接地氣。[3]

結合新媒體創新節目形式,最后還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積極的拓寬自身的傳播渠道,借助受眾喜歡的“網言網語”等新媒體形式營銷自己,讓電視評論節目的傳播力影響力更為深遠。

三、結語

傳統電視媒體在信息傳播上的滯后性、單向性、有限性等確實難以與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交互性、海量性等優勢相抗衡。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既要結合電視媒體的本質特征來思考,又要融合新媒體的優勢特點,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入手,來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媒介技術迅猛發展、信息爆炸的融媒體時代人們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新聞信息背后的規律、故事和真相。作為對新聞事件綜合分析、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電視新聞評論有能力擔當起主動引導輿論,傳播社會正能量這一重任。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策略做好電視評論節目,既是主流媒體的重要工作職責,更是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新媒體時代的電視評論節目必須順應傳媒發展趨勢,在內容選擇、表現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視、策略上加強創新,就一定會把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做出影響、做出品牌。

注釋:

[1]趙振宇.怎樣認識和做好新聞評論與特色教育——寫在《重思新聞評論和評論特色教育》出版之際[J].新聞前哨,2023(05):23-24.

[2]譚楚翎.發揮本土獨特優勢,做好新聞評論[J].城市黨報研究,2022(08):65-68.

[3]焦迪.讓新聞評論成為“鮮明的旗幟”[N]. 德宏團結報,2022-07-20(002).

(作者單位:湘潭市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責編:劉純友

猜你喜歡
新媒體創新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新招數化解新難題:新媒體環境下防止報道差錯路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