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理視閾下高校家校共育問題探析

2024-01-30 10:07朱江鴻劉國帥康卓儀
山西青年 2023年24期
關鍵詞:共育家校倫理

朱江鴻 劉國帥 康卓儀

1.太原科技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廣東 肇慶 526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2023 年1 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35 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由此可知,家校協同育人已成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構建良好育人生態的重要舉措。家校如何攜手合作,當好青年大學生“拔節孕穗期”的引培者,構建育人共同體,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家校關系的實質是一種倫理關系,所以“家校共育”也是一個必須加以倫理審視的時代性、永恒性課題。

一、家校共育的闡述

(一)家校共育的涵義

家校共育,就是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家庭和學校的配合,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從家校共育的方向來看,家校共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作為一種伙伴關系,家長主動參與學校教育,老師主動指導家庭教育;從家校共育的地位來看,家校雙方之間是平等的,家長不是老師的“助教”,家庭和學校各司其職,以各自獨特優勢發揮教育作用;從家校共育的目的來看,家校共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學生,共同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在合作過程中開展“以學生為本”的家校合作活動。[1]總體而言,家校共育的關鍵在“共”,目標在“育”,家校共育就是要把家庭、學校、社會和學生的自我教育有機結合成為統一的整體,形成“1+1>2”的育人效果。

(二)家校共育的倫理向度

倫理關系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它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效用關系,體現主客體交往的道德規范。倫理關系的形成是主客體交往過程中主觀同客觀相統一的表現,是一種倫理實體。在倫理交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雙方都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在“各守其分”的基礎上“各盡其責”,使倫理規范在主體交往過程中真正轉化為一種道德實踐,這樣才能形成一定的倫理秩序,進而不斷調整個體的行為,實現倫理交往的整體提升,使身處其中的主體過上倫理的生活。[2]因而,家校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倫理關系,家校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通過有效交往而形成真正的家校倫理實體,實現理想化的家校共育。在家校交往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都需要具備認同、真誠、仁愛的德行。人性化的參與機制為家校共育指明前進的方向,合理的溝通原則為家校主體搭建合作的橋梁,有序的協商制度為家校共育營造和諧的環境,“三位一體”構成了家校倫理共同體的合作藍圖,同時也彰顯了高校家校共育的倫理向度與價值追求。

二、當前高校家校共育倫理失范的表現

在一個等腰三角形中,底邊越短,頂點就越高。如何實現學生的“高位”發展,這是家校共育需要思考的問題。然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還不能有效協同,形成合力。

(一)共育理念的偏差

1.脆弱的公正

人們往往基于學生日常在學校,認為學校是學生教育的“主陣地”,顯現出家校雙方理念上沒有做到公正。公正涉及如何對待他人的問題,就是“得其所應得”,強調的是一種等利或等害交換的行為,最核心的問題是權利義務的對等。家校之間應當形成一種公平的權利義務關系,家庭和學校之間不是被動加入,而是主動的參與。在學生教育中,家長還未充分享有其監督權、知情權、參與權等權利,教師還未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職業倫理準則去開展家?;顒?,家校雙方存在權利義務不對等的情況,擾亂了家校共育的穩定秩序。

2.功利的目的

在高校家校共育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在共育理念上存在偏差,家校合作還不能站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角度來進行。一方面,教育的理念上,在家校共育過程中沒有將教育的重點聚焦到“育人”,而是單純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家校雙方在總體目標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的教育訴求、教育目標上存在著差異。家校共育重點偏離了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這種家校交流,使得許多大學生承受著來自學校和父母施加的各種壓力,部分學生雖然應試能力較強,卻在人際交往、生活技能、職業規劃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家校交往的失范

1.褪色的信任

信任就是對彼此的認可和接納,可在實際交往過程中,由于彼此間知識結構、思想觀念的不同,就容易引發矛盾沖突,矛盾的極端化演變就形成了對他人思想和行為的阻礙,主要表現在對不信任對方和干涉對方工作。如果交往雙方彼此的界限不明顯,在交往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尊重失衡現象,對交往對象進行價值否定。過多的干涉是信任失衡的表現之一,表現在對交往對象價值的否定。在家?;又型噬男湃?,一方面表現在家校關系冷漠,另一方面表現為家校間尚未形成穩定的互動模式,這也是家校共育中需要引起重視的地方。

2.缺席的平等

平等問題是哈貝馬斯交往倫理學之重點關注,他從現實的不平等出發,認識到僅有形式的平等是遠遠不夠的。在家校關系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著“介入”對方空間的情況,最主要的就是家校對話地位的不平等和學生個體表達空間的壓縮,帶來家校合作過程中平等的缺席。[3]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家校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了共同的教育理念結合,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和針對性可以彌補學校教育階段性的不足,而學校教育的計劃性和專業性也可以給家庭教育以科學的指導。此外,家校共育中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不平等顯現。

(三)共育責任的弱化

1.責任邊界的模糊

“邊界是一種界定,是事物得以確立的基礎,也是一個事物同其他事物發生聯系的中介環節,恰恰是由于邊界的存在,每個事物才獲得了自身的規定性,無邊界的事物只可能是一種抽象存在?!保?]家校共育涉及家庭和學校兩個領域,各自承擔責任不同,相互之間存在清晰的邊界,這就要求要進一步厘清家校雙方的權利與責任,明確雙方的合作邊界。然而,隨著教育資源和空間的延伸,模糊了家校合作的權責界限,導致出現了家校合作“失界”的倫理困境。

2.主體責任的缺失

學校擁有專業的教育資源,在家校共育中起引導作用;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責任人,在學生教育中承擔著重要責任。然而在實際的運行中,有人認為高校學生的成長是學校單方面的教育。從表面上看,學生步入大學以后家校之間的相互獨立性愈加明顯,高校的家校共育似乎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開進行的,實則不然,家長和學校的合作效果與大學生的成長發展密切相關。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家長、老師缺乏家校合作的意識,在教育活動中忽視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需求,導致家校合作目前顯現較為松散的現象。

三、高校家校共育問題的倫理建設策略

家校共育的實質是一種倫理共同體,整個家校共育的過程蘊含著豐富的倫理精神,而倫理精神的實現實際上就是一種道德自我內化的過程,需要遵循實現“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統一。

(一)樹立新型的家校共育理念

1.以生為本

以生為本就其本質意義而言,是一種道德原則,也是一種倫理精神。從內涵上來說,它強調在家校合作中既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教育的過程就是使人成為人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發掘自身的潛力,實現全面的自我發展,家校共育把促進學生發展看作家校合作的發展之本,把一切為了學生看作家校合作的動力之本,就是要激發學生人性潛能的充分實現。因此,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是家校共育的核心路徑。

2.共建共治共享

共建,即家校共同參與合作建設,使家長從配合學校教育轉變到協同學校教育的位置上來,構建系統性的家校育人體系。共治,即家校共同參與合作治理,家校共治要使家庭教育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學校的發展和家長參與權利的保障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共享,即家校共同享有合作育人的成果,整合家校育人資源,實現育人合力,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生態。家校共育工作最堅實的力量在“共”,最突出的矛盾也在“共”,家校合作必須把共建共治共享作為長遠之計,才能從源頭化解矛盾,促進家校共育的和諧與穩定發展。

3.可持續發展

“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痹诟咝<倚9灿那榫诚陆忉?,“需要”指的滿足家校共育多元主體的基本需要,如給予老師家庭教育指導的認可、賦予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考慮學生主體不同學期節點的受教育需求等;限制指的是教育部門出臺具體的家校共育政策規范,對滿足家校合作現狀和將來需要發展的能力進行引導落實,為高校家校合作提供規范化、制度化的保障。

(二)構建“親清”的家校共育關系

1.樹立尊重平等的共育意識

“親”指的是家校雙方要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在相互認同的基礎上和諧相處,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即家校共育要“親而有度”。家校共育工作是以家校共同體理念為指導,在雙方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展開的。家校共育關系是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是為了教育和培養學生(孩子)而建立的一種關系,應該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進行合作交流。作為家校合作的主體,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應該注意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遵循某種道德的基本原則來調整自身的行為,提升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的能力。

2.遵循權責分明的共育方法

“清”是指將家庭和學校當作獨立的兩個部分,家長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職責,老師要發揮好學校教育的功能,方能實現育人合力。即家校共育要“清而有為”。對家校共育來說,家庭和學校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二者缺一不可。家庭要及時與學校溝通,進而推動因材施教,能夠有效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學校作為家校共育的推動者和發起者,要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家校合作活動,聆聽家長建議,對家長提供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指導,體現家校合作的價值。

(三)打造“五育并舉”的家校共育模式

1.充實“五育并舉”的育人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青年一代培養造就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泵鎸π滦蝿菪乱?,高校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按照共同的教育目標,打造家校共育的“生態圈”,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高校要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等德育工程共建;把握學生培養興趣、投身實踐的學習脈搏;參與大學生假期家庭體育鍛煉、體育健康課程教育;挖掘家長群體所蘊含的美育資源,豐富高校的美育活動;提升家庭勞動教育的供給,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形成良性互動的交互模式

一是建立健全家校交互的運行機制。構建“三大機制六大策略”,在參與、溝通和協同機制中,“參與”是前提,“溝通”是基礎,“協同”是關鍵?!皡⑴c”環節,要建立家長主動參與學校教育策略和老師主動指導家庭教育策略;“溝通”環節,要建立家校之間雙向平等交流和家校建議相互吸納策略;“協同”環節,要建立家校教育力量協調一致策略和家校關系和睦友好策略。二是建立健全家校全媒體交往的共育環境?;ヂ摼W和全媒體技術模式下,家校育人共同體要注重線下線上交流的同頻共振,形成對大學生的精準引領和服務。

(四)形成合理的倫理制度規范

1.制定家校共育主體的倫理規范

2020 年8 月,全國婦聯和教育部聯合發布的《家長家庭教育基本行為規范》為解決高校家校共育問題提供了相關倫理遵循,可制定關于高校家校共育的“高等學校家校共育基本行為規范”。高校家校共育雙方共同面對的是成年人,其倫理要求也是多方倫理守則的相互融合,可結合高校教育中學生出現的不同問題及家校共育開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借鑒歸納。家校共育的教育方案應該從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考量,方案的設定應結合當前社會需要,以家校倫理共同體的意識推動高校家校合作。

2.實行高校家校共育的倫理考核

高校家校共育考評機制的實現過程,也是道德主體發揮道德自律的過程。家校共育主體道德內化考評機制的制定需要先考慮家校共育主體的可接受性。倫理考評機制的設置應包括參與標準、溝通標準和協作標準的內容。參與標準要求家長主動參與,學校積極引導,同時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重點開展家校合作;溝通標準要求家校雙方建立平等尊重、理解包容的家校合作關系,增強家校雙方對彼此的認同感、信任感;協作標準要求家校雙方在合作過程中權責分明、資源共享,實行有效的家?;訖C制,得到最優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歡
共育家校倫理
家校距離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家園共育·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家校社共育,推動“雙減”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為黨慶生
家園共育·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家園共育·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家校合作,讓“名著導讀”落到實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