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中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論和技術綜述

2024-01-30 12:25張天布
健康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心理治療療法理論

張天布

(陜西省人民醫院 心理科,陜西 西安 710068)

文化的源頭來自先人智慧的結晶,并且一直在發揮著開啟人生智慧的功效。在心理學未誕生之前,文化一直在承擔著改變認知功能、表達情緒情感、調整身心節律、化解心理沖突、教化人格成長等諸多的功能。作為心理治療師,我們一方面要把重點放在進一步探討文化對化解心理沖突,以及修身養性的原理是什么,如:文化與人格發展的關系,文化與自我身份認同,文化背景演變與心理適應調節,文化對神經心理的影響機制等等基礎的研究。另一個方面,還要積極探討把傳統文化的資源應用于臨床心理治療實踐中,讓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幫助人們心身健康的操作有了科學性,使得各種操練的過程清晰易學,效果能夠得到解釋和驗證。

那些前人曾經努力探索的心理療愈技法,充滿著先輩的智慧,在歷史上它們常常是以某種傳統文化資源的形式存在,在當代則是結合了心理學和醫學的理論和技術,形成各家之言。持續不斷的心理幫助實踐探索和文化理論溯源,反映了臨床心理工作者在心身健康方面的努力成果。本文匯總其中主要的一些資料,按照時間次序介紹各種療法,旨在展現心理治療學科理論和技術發展的基本面貌。

1 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原創性心理療法

1.1 原創療法 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是逐漸深化的,首先是從外顯癥狀開始,再從癥狀進一步到對發病的機理,以及致病的原因的探索。認識思維的方式先從天人合一現象的具象類比,例如生病可能是受熱上火了,或受風著了寒氣,身體濕氣太重等;再到對生理病理機制進行抽象邏輯的理論建構,如發現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腳氣病,應用抗菌素治療感染,靶向免疫治療抗腫瘤等;這也是一個變得越來越科學化思維的過程。

對心理障礙的認識也同樣存在著從關注散在癥狀,到觀察總結有規律的綜合征,再進一步探討心理動力和神經生理機制的過程。在心理治療方法上,就出現了從早期的追求針對散在的異常心理癥狀的各種療愈技法,到后來逐漸形成系統改善心理功能和人格結構的治療流派的過程。

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和資源支持的原創性心理療法,具有以下四個特征中的三條以上:①有傳統文化的系統理論支持,②有在科學理念審視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理論原理和實踐運用技術,③有形成了心理咨詢和治療的論文或者專著的學術成果,④有系統的培訓和督導要求,以及倫理規則。

1.2 前科學時代的心理療法 中國傳統文化記載中就曾經出現過許多的心理療病的方法,比如前科學時代的“祝由十三科”和“王善人說病”?!白S伞倍制涫滓娪凇端貑枴ひ凭儦庹摗?。祝,告也,咒也。由,病之所從出也,是指上古時代通過祝說患病緣由,并給予安慰和暗示,且通過畫符念咒等形式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精神巫術療法。祝由術中的咒法、符法和禁法是其最主要的三種方法,它們都是通過特定的方式來產生能量或信息,從而影響人體或外界環境的狀態和變化,以達到治愈目的。

上世紀清末民初,東北的通遼地區有一位王鳳儀時常聽人講“善書”,從“善書”中開悟出:“不怨人,倫常不受傷,絕沒有病”。他認為人的疾病與心理和道德有絕對的關系,只要遵守道德便沒有病。他采用講解闡釋的方法為人說病,通過交流引導起到了改變情緒和認識的效果,這種理念和方法在當時被群眾認可,影響甚廣。

2 受中國文化理念啟發的當代心理療法

2.1 1950年代的心理療法 1958年,李心天等專家對患有神經衰弱的學生們進行了以講課、藥物治療結合集體活動的綜合快速治療,主要采用講課、藥物治療、集體活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后來,李心天將這種快速綜合療法更名為“悟踐療法”[1],并認為是一種整體的(Holistic)心理治療方法。悟踐療法的主要理論觀點是:人的個性是由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所組成,因此需要在三種素質方面去促進健康或者治療疾病。

使用方法:在對神經衰弱癥等心理疾患的干預方面,悟踐療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療(講解人的三種屬性,使其領悟心理問題的來源)、生物治療(藥物、物理療法)和社會治療(個體或集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三方面內容。相關研究效果評估:在當時中國社會急缺心理干預方法的時期,該療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推動了中國心理治療的發展,不過由于該療法屬于一種綜合性的心身干預方法,其局限在于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后期也缺乏適應癥方面的研究。

2.2 1980年代的心理療法

2.2.1 認識領悟療法[2]鐘友彬認識領悟療法(CIT)是根據心理分析原理結合中國社會的具體情況和中國的文化特點設計的。治療把重點放在對臨床癥狀的分析上,讓患者認清癥狀的幼稚性,恐懼體驗是來自幼年精神創傷,鼓勵站在成年立場放棄病態的幼稚的情感和行為,一旦領悟到癥狀的本質,癥狀便隨之減輕直至消失。該療法既有經典精神分析治療讓患者領悟其潛意識內容并變得意識化的特點,又有認知治療通過對焦點癥狀的分析理解而改變患者認知模式的特點。

認識領悟療法采用會談的方式,通過提問和討論分析,使得強迫癥病人能逐漸認識到他們癥狀核心是恐懼情緒。這種恐懼情緒導致病人不斷地想象,以及為了擺脫想象出的可怕結果而做出的行為(如害怕被污染的反復洗濯,怕出錯誤而反復核查等等),在健康成年人看來,都是沒有充足理由、完全沒有意義和不必要的,甚至是可笑的,不符合成年人的經驗和邏輯。對露陰癥病人,引導他們認識到性變態行為實際上是“用幼年兒童的方式方法宣泄成年人的性欲”,去解決現實遇到的困難。當病人通過多次的醫生的解釋和共同談論與分析,對癥狀的幼稚性有了初步認識以后,醫生即可向他們解釋疾病的根源在過去,甚至在幼年期,是幼年期某些經歷尤其是情感的激動或創傷。每次會見后,根據病人的具體條件,要求他們盡可能寫出書面“作業”。

2.2.2 心理疏導療法[3]魯龍光的心理疏導療法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病理學機制建構上借鑒了傳統中國醫學和文化的認識理念,以“疏其郁結、導之以方”為基本治療原則,從治療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切入,強調辨證施治,以效果為導向,是一種符合國人特點的心理療法。心理疏導療法以“認識與改造性格”為主線,以“少想多做”和“認識、實踐與領悟”為主要方法,逐步克服“怕”字,緩解癥狀,直至達到“性格優化”的最終目標。

疏導療法共分三個階段。一是疏通階段,借鑒中醫情志致病的理論,提出認識心理障礙的病理之樹。對心理障礙的特點及其產生的原因、機制,通過形象化描述,促進患者與自身聯系、舉一反三。二是實踐鍛煉階段,即砍“樹干”階段。重點是認識“怕”字,克服“怕”字,即如何淡化非理性思維,減少病態行為,擺脫非理性思維的困擾。三是改造性格階段,即挖“根”階段。在癥狀消失或減輕后,繼續提高對疾病產生與性格缺陷之間密切關系的認識,通過逐步優化性格鞏固療效,減少反復。疏導療法用獨木橋模型來解釋患者對待非理性思維的兩個誤區:對抗、屈從。如何應對非理性思維,疏導療法主張在兩個誤區之間,選擇一種“走獨木橋式”的正確方式——“少想多做,習以治驚”。少想病態的東西,多做“正常的”事情,勇敢實踐,主動挑戰,就能逐步從誤區里走出來。

2.3 1990年代的心理療法

2.3.1 道家認知療法[4]張亞林、楊德森的道家認知療法是根據心理治療的要求和我國的人文特點,對道家思想特別是其養生處世之道,進行了一番正本清源的研討,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其作為理論基礎,并吸收現代認知療法的成功經驗創立出來的。

道家認知療法的操作包括5個步驟,即ABCDE技術:A為“評估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B為“調查價值系統”,C為“分析心理沖突和應付方式”,D為“道家哲學思想的導入與實踐”,E為“評估與強化療效”。其中關鍵的核心步驟D,為道家哲學思想32字保健訣: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勝剛;清靜無為,順其自然。

該療法曾經過全國多中心實踐研究證實其操作程序的有效性,又在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的資助下進行了規范,并在全國范圍內用于治療焦慮障礙、抑郁障礙、心身疾病,以及心理健康的預防性干預等。21世紀以來,中國道家認知療法已先后推廣至韓國、日本、新加坡,以及美國紐約華人社區。

2.3.2 陰陽辯證療法[5]鄭日昌的陰陽辯證療法理論,既借鑒了西方傳統的行為療法、人本療法、認知療法和后現代建構主義哲學,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敘事治療和焦點解決治療,又整合了中國本土的陰陽學說及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矛盾論思想,更融合了傳統文化精華之一的中庸之道。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對人類文化兼收并蓄,一方面提倡對各種治療理論的整合與方法的兼容,一方面強調治療理論與方法的本土化,這兩條路線共同導致了陰陽辯證療法的誕生。陰陽辯證療法的總體方略是將幾種理論整合起來,以人本為前提,與來訪者建立良好關系,在此基礎上輔導來訪者學習掌握陰陽辯證的思維方式,逐步養成陰陽辯證的思維習慣,學會中庸之道,既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地看待一切事物,對人、對己、對事多看積極方面,往好處去想,往好處去說,改變認知結構,重建人生經驗,從而擺脫心理困擾,習得良好行為。方略包括:變片面為全面;變絕對為相對;變靜止為發展;變失衡為適度。

陰陽辯證療法的使用方法:從陰陽四論中引申出陰陽四問、四答和兩種心理,并將兩種心理與陰陽四論合并概括為六句箴言,同時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加以補充,再用一篇改編的伊索寓言來做形象說明,使來訪者一聽就懂,并通過正面敘說在生活中加以應用。

2.4 2000年代的心理療法

2.4.1 意象對話療法[6]朱建軍的意象對話療法是將心理動力學與中國文化思想結合的產物。意象對話的理論認為:人的心理世界是符號建構的產物,而人的原始(形象)思維以意象為符號進行建構,建立起一個關于人和世界的敘事,也就是故事。一個人的人生故事決定了他的自我認同、意義和價值,并進而影響到他的情緒、行為和性格等,從而決定了他的心理健康水平。

意象對話療法中有一些獨創性的技術,包括起始意象技術、意象干預技術、人格意象分解技術、早期心理干預技術、心身調節技術等。咨詢師和來訪者可以在原始意象的層面,直接用意象表達來互動和產生影響,來訪者和咨詢師在想象的世界中進行直接地互動。在實踐中,用具有特定象征意義的意象給來訪者做“起始意象”,系統地引導來訪者進行主動想象,將咨訪雙方的心理互動引導到特定的心理主題上,能夠獲得相應的治愈效果。

目前,意象對話的理論、技術、應用日臻完善,并建立起相對成熟的心理師培養、認證、督導制度。目前以意象對話為主題的學術和科普著作已超過40部,論文逾280篇。

2.4.2 五蘊心理學療法[7]釋惟海的五蘊心理學療法基于對佛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結合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話語,把五蘊緣起視為關于心理機能體系的系統知識。五蘊是佛家所洞見的心理機能結構性體系,即色受想行識。五蘊又稱五陰,有陰影、蔭蔽之意,能覆蔽心智、引起人生苦惱。從實踐角度看,超脫五蘊便能突破心理層級的限制,具有對心理的超維反省能力。佛家五蘊理論專致于分析蘊魔為患,為建立超級心理健康而努力。在病因上,精神心理疾患的病因包括了五蘊格局(即身心基礎)、早歲習得、鏡緣誘發、異熟變異。在病理上,障礙包括了異熟障、煩惱障、所知障、業障、惑障五種基本類型。

該療法通過對三識五蘊分系統分層的定位,辯證施治,能夠提高用藥和心理治療的針對性。在心理疾患的中醫五蘊辯證施治中,可參考由五蘊、五官、五臟、五行四種理論模型而建立的《五色五蘊相心簡表》進行簡單直觀的診斷。在具體方法上,則有自性啟悟法、自助療法等多種療法可以參考。

2.4.3 佛學與精神分析治療[8]張天布在長期臨床心理治療實踐和理論探索中,發現了精神分析治療與佛學修習之間的共通原理和療愈因素,兩者有高度的一致性和互補性。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理念在于強化個人的自我心理功能,成為功能良好的自我是治療的任務,佛學的基本理念在于消解自我概念,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是修行的終極目標。精神分析治療的自我概念理論,從最初內在動力與結構的自我,到內心客體關系建構的自我,再到自戀的自我,最后到互為客體同時又互為主體的關系場中的自我,逐漸接近了佛學對自我概念的解悟,即“諸行無常,諸法皆空”的基本原理。佛家所謂的空性概念包含存在、覺知、接納、當下幾重含義,與精神分析治療理論里的“分析場、均勻懸浮注意、心智化、命名、包容、共情、移情、反移情”等概念有相互對應之妙。

在治療原則上,佛學與精神分析療法在幫助患者完善自我功能的同時,幫助患者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就像太極圖的陰陽相生相克、相互流轉一般。對于人格心理發展上有結構缺陷的人,其內心的自我核心不夠完整堅定,故而他需要在治療中運用肯定化的策略來幫助其恢復和加強內心自我的完整感,如自尊心、自我連續性、自我認同感、駕馭內心沖突和情感的能力等。但在治療向這方面努力的同時,會遇到患者因為其自我核心的不穩定,內心的不安全感,使得其表現出強烈的對抓住自體感的需要,所以放下自我也是同時出現的需要。對于處在神經癥水平的人,其自我內在心理結構相對穩定完整,內心沖突的張力使得自我束縛,不能靈活地應對生活的復雜局面,需要運用領悟性的策略放下對自我的執著狀態,但同時又要增強自我放下的心理能力。技術運用上分別在精神分析的肯定化技術和領悟性技術中,借鑒應用佛家修行的四念住、參話頭、棒喝、公案、破除住相等方法。

2.4.4 主客觀分析療法[9]唐登華的主客觀分析心理治療結合了辯證唯物論思想、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現代心理學理論及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將人類的心理現象分為主觀心理現象即能由主觀意志控制的心理現象和客觀心理現象即不能由人的主觀意志控制的心理現象,強調對客觀心理現象要了解、接納并善用,而對主觀心理現象則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真正負起責任,從而更靈活地應對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現象,減少病理性的痛苦。

主客觀分析心理治療旨在幫助來訪者弄清楚自我和他人心理現象中哪些是主觀不能控制的、是主觀負不了責任而必須接納的,哪些又是主觀可以控制而自我應該負責任的。主客觀分析心理治療主要從癥狀層面、心理動力層面、人格層面進行,并發展出相應的技術,常用的治療技術包括了客觀化技術(客體化、合理化、人性化、必然化、客觀共情圖)、主觀化技術(選擇多樣化、積極化、歸還責任)、辯證化(主客觀的相對性、無為而無不為)。這些技術在臨床心理治療實踐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對理解一些社會病理現象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4.5 通心療法[10]許金聲的通心療法提出了心理服務的“充分必要條件”,即“通心的黃金三要件”:清晰自己,換位體驗,有效影響。并據此發展出相應的技術。通心療法認為,任何心理服務,只要有效,它就必然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滿足了這三個條件。任何心理服務如果無效,它就至少違背或者缺少至少其中一個要件。

通心療法在實踐中借鑒了現有諸多流派的方法和技術,提煉和發展了落實通心的黃金三要件的“通心輔導”,它可以表述為一個三步(階段)模型,即:本療法的常規技術,對其他流派的方法、技術的整合運用,新的技術的發現。在整合治療發展迅速的今天,該模型也可以供其他探索突破本流派的理論和方法的參考。

2.4.6 點通療法[11]朱美云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觀、形神合一觀、整體系統觀、能動變通觀,結合個人長期臨床實踐以及西方心理學的某些理論與方法提出點通療法。其基本理論基于作者自己提出的“心絡”的概念,心絡是心理網絡的簡稱。心理是一種網絡系統及結構。從狹義上講,心絡是指心理病因的基本結構;從廣義上講,心絡是指人的心理結構。

點通療法借助心絡圖和配套的工具把握癥狀癥因,找到主次癥結;確定治療主次,考慮具體措施;領悟癥因癥結,實施點通治療;在比較后肯定,在鞏固中自強。其基本技術包含了欲望調節、體驗推拿、悟言點擊、“靈魂”修塑。其核心理念是:點準癥結,反復則通;消因除結,治病塑人。其主要特點是:系統性、重點性、兼容性、暗示性。

2.4.7 莊子與加速體驗性動力學心理治療[12]楊兆前致力于探索莊子哲學與加速體驗性動力學心理治療(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AEDP)的取向與路徑,發現它們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與可整合性。他聚焦莊子哲學與AEDP的整合 ,特別是莊子哲學如何應用在AEDP的治療過程中。AEDP與莊子哲學高度的一致與共鳴,主張個人生命與人際之間的苦難,根源在于為了適應一個外在缺乏共情支持的人際環境,必須建造并內化一個人為的假我的身心狀態。 導致身心障礙的問題關鍵就在于,人為的假我的身心狀態,短期內縮窄了生命境界,長期會導致個人與人際之間各種身心病態現象。

轉化力這個概念是AEDP預設的人類先天已有的健康核心及自然呈現的正向改變力。它能夠驅動生命的成長轉化,是受創自愈及邁向圓滿發展的元力。與之對應的,道家哲學表述為先天性(天地之始)的“道”,無窮無盡(谷神不死)如母性的創生力(玄牝),驅使天地萬物的生長(萬物并作)。 作者將莊子哲學中的“心齋、處無為而物自化、用心若鏡、調而應之、同于大通”落實在加速體驗性動力學心理治療的四個境界的轉化現象過程中。

內心轉化的現象學,指四個層次的身心狀態(境界)的正向轉化,為AEDP的治療目標。自我防御境(狀態一):治療開始,處于狀態一的來訪者一方面呈現假我現象中的防御、失調的情感和抑制性的情感;另一方面,來訪者受自強不息的轉化力驅動,如生存韌性和療愈的趨向。真情流露境(狀態二),處理兩類核心情感:第一類非適應性核心情感如絕望和孤單感等須被轉化,第二類適應性核心情感如類別性情感和自主感等須被體驗表達,釋放蘊藏于此核心情感內的適應力。心靈轉化境(狀態三):處理出現的正向性轉化性情感,加強身心健康與抗拒逆境的能力。終極轉化至真我呈現境(狀態四):重新體現本心、自適自在及天人合一的真我呈現境。

2.5 2010年代的心理療法

2.5.1 體悟療法[13]東振明的體悟療法是在繼承儒家文化的基礎上,經由功夫修養提高人格境界,體悟到人生的終極意義,以此調整個體與自身、與人、事物以及與宇宙的關系,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一套理論和技術。體悟療法把人的境界分為個人境界、人際境界和人天境界三個層次。理論假設源自于儒家文化的“人性觀”“天命思想”和“境界論”,分為“硬核”“保護帶”和“可檢驗的具體預測”?!坝埠恕钡睦碚摷僭O包括:人是關系的總和;人是自由的;充分實現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中國人的基本內在傾向;境界高的人心理更健康?!氨Wo帶”4個輔助性假設包括:境界是整體人格水平的展現,不是某一人格維度的高度發展;自由的實現需要現實提供適宜的環境和個體刻意的修習;人生終極意義需要主動自覺地探尋;境界的提高需要功夫的修習?!翱蓹z驗的具體預測”包括:有心理困擾的人應該可以通過提高境界獲得好轉;當遇到困難、挫折、創傷的時候境界低的人比境界高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境界高的人社會適應能力更強;心理健康人群的整體境界應該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

體悟療法以儒家文化為基本指導思想,結合其他心理療法里的具體技術開發了一系列心理咨詢實踐的功法。比如:“誠意”“當然之責”“靜虛動直”“一體之仁”“察一念之微”“察幾”等。這些原創性的技術把“功夫論”整合進了心理咨詢實踐當中。其中“誠意”功法的指導思想來源于《大學》八條目中的“誠意”,其具體技術依次包括了調身(放松),調息(靜順細長),調心(排除雜念),聚焦(誠心誠意),定位于身,標定感覺,想象未做,叩問本心,評估“誠意”指數,肯定回答,充實,擴充,給此時的“誠意”程度評分。體悟療法是一套基于儒家文化自上而下的本土化創造。

2.5.2 蒙醫心身互動療法[14]納貢畢力格的蒙醫心身互動療法(以下簡稱心身互動療法)是以蒙醫學心身統一整體觀思想為指導,以現代心理學和傳統養生學理論與方法為基礎,以神經(信息)調控和功能(能量)調節為原理,以團體敘事心理治療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的綜合心身治療方法。蒙醫學認為“無知”是疾病的內在原因。無知產生“欲望”“火氣”(脾氣)“愚癡”,分別引起赫易、希拉、巴達干三根的紊亂而發病。所以治病要心身兼治,且要調動心理能動性,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心身互動療法追求的終結目標是使人發揚人性之真善美,從而形成身體、心理、心靈及道德上的更加健康狀態。故其在醫療實踐中以人文醫學為主,強調開發人們內在的情感、智慧和靈性的潛力,遵循“自省自悟”“發展潛能”“自我完善”的原則,用“明心見性”來達到提升自己身心靈健康狀態的目的。

蒙醫心身互動療法的治療形式包括團體現場互動治療、團體視頻互動治療、 網上app互動治療和個體咨詢治療,前三種團體互動治療通過敘事治療方法達到教育、激勵和感化他人的目的。團體治療的群體互動效應,使來訪者更易達到放松、共情和重樹信心的效果。且來訪者不需要直接談病,不觸及患者心理創傷的間接治療形式避免了心理阻抗效應。

以“團體現場互動治療”為例,該治療技術由主治醫生主持,將患者集中到團體治療室,首先由主治醫師進行健康講座,然后請出幾名接受過治療,且具有典型意義的匯報人(自愿報名),讓其向其他病友講述自己的疾病情況,以及接受治療和治療后得到的收獲以及感受、認識和體會。每位匯報人演講完之后,主治醫生要對其匯報內容進行總結和點評指導。具體程序包括:開場音樂-蒙醫整體觀健康教育-典型病例匯報與點評指導以及疑難解答-催眠放松(有時進行)-結束音樂。

2.5.3 道德經與心理治療 朱旭東研習道家經典《道德經》,增益其心理治療思想體系?!盁o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思想在心理咨詢實踐中的基本原則,催化性格中的寬容特質,助成人格的健康發展并穩定性。我們的生存環境中,自然災難和社會矛盾沖突交織,每遇生死安全事件爆發,公眾群體與個人處世心態復雜,高敏應激,諸多心理危機一觸即發,創傷議題往往也藉此顯現、放大。反者道動、危機時刻飽含意義,面對苦難或挫折,如何培育態度性價值,以寬容心態去言行,乃咨詢重要議題。

道德經療法的具體技術有三:甲骨文字溯源解析;尋牛古本揣摩心跡;先天八卦循環貫通。臨床咨詢中實踐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原則,在關系中不妄為,“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放松對好壞事的態度評判,“沖氣以為和”,增進生命之間的大我連接,立足培育“寬容”特質,不斷增進人際信任,創造內外環境的和、順。

3 傳統文化運用于心身健康實踐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幾個要點

3.1 兼顧理論和實踐 擁有了文化資源,并不等于就自動轉化成心理治療的能力,飽讀詩書也可能成為一個書呆子,或者是個自視清高的憤青。將傳統文化資源運用到心理助人的過程中,需要專業工作者投入到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臨床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理論。上文介紹的的各種療法中,有些療法注重了實踐性的探索,側重在技術和療法上下功夫;有些療法側重于在理念和理論上做探討,側重于某些傳統的文化理論資源的開發;有些雖然兩者都能兼顧,但還需要重視治療學理上的深入探討和學科的量效研究。實踐中見效了就得探討其原理,不能當匠人。理念上有了靈感更需要在實踐中去驗證,不能想當然。

我們進行文化與心理治療的結合與轉化,不僅僅需要受到文化資源啟發后的靈光乍現,更需要持久的實踐應用;并且還需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借助于循證醫學以及質性研究,甚至神經科學的方法來做一些研究性的驗證和探索,讓利用文化資源所開發出來的療法真正成為一種療效可靠的、理論和技術系統化的、經過培訓能夠認證的、遵循倫理規范的治療流派。也就是說,一個有文化素養的心理治療師,既能當個有文化知識的“侃家子”,也能做個有臨床功夫的“練家子”。

3.2 避免神秘化和神圣化 運用傳統文化資源到心身健康實踐中,還要注意避免神秘化和神圣化。前科學時代的傳統醫學的存在背景和治療效果離不開信仰的因素,其中信念是神話和神圣的力量具有的療愈的能量,這就產生了醫和巫不分的現象。神秘感包括了畏懼感和神往感兩部分的內涵結構。神秘感是一種個人內心的驚恐、畏懼的客體表征在內心深處的存在,這個客體表征同時又能夠產生強有力的魅力,所以神圣是神秘的力量與某些存在物的結合的一種現象。顯圣物是呈現神圣感的載體,比如某個人用開了光的鐲子好像就是有個圣物一樣,有了一種神圣感,那里頭就有力量,好像能幫你戰勝冥冥之中不能言說的、神秘的、不知道從哪里來的恐懼。文化因素在心理治療中的療效往往與信任感這個因素相關,所謂的信則靈。這就要求心理助人工作者必須要有自我覺察,在將文化因素運用到心理幫助時避免神秘感和神圣化。如果助人者未能修通自己的自戀性的困惑,就可能被自己未覺察的個人潛意識所支配,一著不慎,可能就會當成裝神弄鬼、販賣迷信的江湖術士。

3.3 傳承與創新 文化是一種鮮活和流動的存在,文化并不僅僅在歷史的文獻典籍里,它一直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視和利用,不是為了吃祖先的老本,而是為了求新生。文化是由世世代代的新生者創造和繼承的,這種創造是吸收了前人的精華,加入了自己的貢獻,讓智慧的傳承生生不息。每一個時期的文化都會匯入新的資源,給文化融入心理學的學理和思考,就是我們這一代心理衛生工作者對文化的一種反哺。

綜上,本文匯總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各種心理治療技術或者療法,從其理論的系統性和技術的規范性來考慮,有些已經成為一種完整的療法,有些還只是一種具有療愈作用的技術,或者是一種幫助認知改變的治療理念,或者還不純粹是一種心理治療的療法,而屬于一種健康學實踐,或一種心理教育實踐。從事文化與心理治療的實踐和研究,一方面,要在不斷探索和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時,繼續補充自己對傳統文化知識欠缺的短板,因為我們已經好幾代人都沒好好練過傳統文化的“童子功”了。另一方面,要看到科學技術本身就是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的科學技術和理論,就是新生的文化資源。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體系下的醫學、心理學等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理論和技術,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歡
心理治療療法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心理治療有七大誤區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早泄的房中術行為療法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放血療法的臨床實踐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淺析壯族巫醫治病中的心理治療作用
中老年腦溢血患者采用精神護理與心理治療干預的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