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規模、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增長機制研究
——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證據

2024-01-30 10:28張茂聰薛翔宇
關鍵詞:城鎮化規模區域

張茂聰,薛翔宇

(山東師范大學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4)

一、引 言

經濟發展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國家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擴大內需、技術進步、人才積累和資本投入四個方面,(1)劉靜暖、王文法:《完善政策體系 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劉貫春、張曉云、鄧光耀:《要素重置、經濟增長與區域非平衡發展》,《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7年第7期。其中擴大內需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2)閔維方、余繼、吳嘉琦:《教育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當前,我們也會根據國內市場的需求選擇符合本國實際的產業,并且逐步把這些產業培育發展成為有特色、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使我國經濟發展獲得更持久的動力支持。(3)周利興:《論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性和實現路徑》,《學術探索》2014年第2期。技術進步對于經濟發展有著非常直接的促進作用。根據內生增長理論,合理地把經濟產出中的一部分資本運用于企業的知識生產和技術研發中,能夠更好地實現生產方式和技術的轉型升級,從而維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隨著技術進步的發展,會進一步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模式的改變,這個過程就是技術創新。(4)蔡文伯、向燕:《博士規模、學術生產與技術創新關系的門檻效應》,《重慶高教研究》2023年第2期。而從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勢和前景來看,中國經濟越來越需要依靠創新驅動來帶動經濟增長。(5)朱松平、葉阿忠:《技術進步視角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系統科學與數學》2022年第2期。高等教育規模是促進人力資本培育發展和積累的重要手段,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一大批各類優秀高水平人才不斷流向社會。這些高素質人才帶著新的知識、技術、信息在經濟建設中不斷創新,從而推動生產效率提高、實現產業升級,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強有力的動力。(6)Holz C. A.,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abor in China 1978—2000—2025,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pp.60-80.此外,資本投入能夠使社會資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投資結構,引導社會投資流向,最終促進區域經濟增長。(7)陳俊梁、史歡歡、林影、毛丹:《城鎮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路徑分析——基于長三角城市群的研究》,《經濟問題》2022年第4期。

正如上文所述,人力資本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8)常非凡、宋永華:《財政支出、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22年第6期。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興業態和新增就業崗位不斷涌現,對各種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對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無疑是擁有密集的智力資源和一流人才的智庫,高等教育規模能夠促進所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9)李江波、汪黎:《經濟增長極與人力資本增長極形成的重要性》,《求實》2013年第S2期。因此,高等教育應該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注重擴大教育規模、調整學歷層次和學科專業結構。

在高等教育規模與城鎮化建設的關系上,一方面,一定的高等教育規模為城鎮化建設提供了人口人力資本,(10)趙群、王婧妍、冒榮:《跳“農門”的大學生與城鎮化(下)——2021—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對城鎮化直接影響系數變化預測》,《江蘇高教》2022年第1期;蔡文伯、向燕:《博士規模、學術生產與技術創新關系的門檻效應》,《重慶高教研究》2023年第2期。推動了城鎮的創新要素集聚;(11)胡茂波、史靜寰:《中國高等教育規模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進程及趨勢》,《教育與經濟》2014年第4期。另一方面,城鎮化建設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平臺和崗位,通過增加就業崗位、提供創新平臺,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價值,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12)李鋒亮、王瑜琪:《研究生教育規模對國家創新能力的影響——與本??平逃幠5谋容^分析》,《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3期。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智力及科技支持,為經濟快速發展培育了潛在動力。但同時,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也帶來了低端勞動力市場過度擁擠現象的消解、人力資本結構變革及人力資本成本變動等影響,甚至出現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個別極端現象。

城鎮化建設與區域經濟增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從目前情況來看,城鎮化建設依然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城鎮化建設不僅能夠促進居民的消費水平升級,激發內需潛力,還會促進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的聚集,推動產業的優化升級,是助力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城鎮化同樣也帶來一定的問題,如資源向城鎮單向流動所帶來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及粗放式擴張帶來的持續發展等問題,也在制約著區域經濟發展。

總體而言,高等教育規模深刻影響著城鎮化發展及區域經濟增長,這種影響既有促進,也有制約,尤其是城鎮化在其中的作用明顯。有鑒于此,本文將研究高等教育規模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以及城鎮化在兩者關系中的中介作用,以期為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提供一些決策參考。

二、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一)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眾多學者圍繞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高等教育規模與區域經濟增長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會帶來人力資本結構的變化,而通過人力資本結構這一變化間接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當高等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實現大批量高層次人才輸出的時候,勢必對承載人才流入的經濟社會形成影響。(13)Tin-Chun Lin,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 Case”,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 15, no. 2(2004), pp. 355-371.這是因為,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關鍵因素,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有助于推動技術結構的升級,即技術創新和區域之間形成聯結,這種聯結有利于知識溢出、創新溢出,從而產生人力資本的空間溢出、技術創新的空間溢出。這種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帶動了物質資本的產出效率,進而帶動經濟社會的總體生產效率,促進區域經濟水平的增長。(14)楊伊、胡俊男、譚寧:《高等教育投入、人力資本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外溢性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年第9期。

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既有文獻主要是從人力資本的“量”和“質”兩個層面進行研究。一是人力資本的“量”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人力資本的增長速度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速度,人力資本擴大投資將會增加知識存量積累,知識存量的累積則會刺激投資,投資的實施必然會促進區域的經濟增長。(15)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8, no. 5(1990), pp. S71 - S102.二是人力資本的“質”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即人力資本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人力資本結構可以分為企業家人力資本、專業人力資本和普通人力資本,其中企業家和專業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果最強。(16)梁海燕、徐超:《高等教育人口規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地區異質性檢驗》,《西北人口》2016年第2期。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是培育專業人力資本、優化人力資本結構的重要路徑,教育投入又是高等教育能夠順利發展的重要支撐,所以增加高等教育投入能夠使受教育人口增加,培養出更多具有專業技術技能的人才。高等教育規模擴大能從整體上提高勞動者專業素質技能、增加專業知識累積,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進而使本地區人力資本結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基于此,提出假設H1:

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有正向影響。

(二)城鎮化的中介效應

1.高等教育規模對城鎮化的直接影響

伴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國內學者開始嘗試對高等教育規模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期更加清晰地辨析出高等教育規模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影響。(17)閔維方:《教育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作用》,《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年第2期。從國內研究成果來看,高等教育規模和城鎮化進程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這種相關關系具有普遍的意義。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加速了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集聚了人力資源、優化了人口結構、推動了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進而又促進了城鎮化的進程。(18)李鵬飛:《推進城鎮化建設中的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傳統城鎮化對“以人為本”的忽視導致了諸多社會問題經常出現,而“人的城鎮化”逐漸被大家認為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屬性?!叭恕奔仁歉叩冉逃淖饔脤ο?亦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主體,因而“人的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提高,需要高等教育功能的發揮。(19)邸俊鵬、孫百才:《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分專業視角的實證分析》,《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高等教育功能的多樣化,使得其對城鎮化影響也是多樣的??傊?我國高等教育對城鎮化發展產生的影響是通過提升社會人力資本實現的。

首先,高等教育通過擴大人力資本積累,提高人口城鎮化率,促進城鎮化發展。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政府在不斷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過程中,賦予了高校較大的專業設置自主權。許多高校根據本地區城鎮化進程增加相應的專業,這為我國不同地區新型城鎮化進程提供了足夠與當地發展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儲備,從而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順利進行。(20)蔡文伯、趙志強、禹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等教育—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動態耦合協同研究》,《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張旭路、金英君、王義源:《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對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影響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年第12期。

其次,高等教育規模通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城鎮化水平。我國高校儲備了大量高端研發人員,在高校服務社會功能被不斷強化的條件下,能夠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充沛的智力資源和原創性技術支持;(21)郭叢斌、方晨晨、何菲:《博士研究生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博士學位授權點區域差異的視角》,《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梢杂行嵘媪咳肆Y本的質量,有助于我國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條件下,因地制宜地推動城鎮化建設。同時,由于高等教育人力資本的加持,可以實現經濟城鎮化、綠色城鎮化的全面發展,從而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22)王珍珍、穆懷中:《高等教育人力資本與城鎮化發展》,《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最后,高等教育能通過影響人力資本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提升其精神文明水平,進而間接促進城鎮化發展。通過對人力資本進行傳統文化、道德法制、文明誠信等方面的教育,可以提升人力資本的綜合素質和公眾意識,(23)李思龍、仝菲菲、韓陽陽:《公共教育投資、人力資本積累和區域創新能力》,《財經研究》2022年第9期。使其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從文化認同角度提升農村居民在城鎮化進程中的適應度,(24)孫哲、王家庭:《區域高等教育對“人的城鎮化”的影響——基于地級市層面的實證分析》,《教育與經濟》2014年第5期。有利于實現村民向市民的轉變。(25)毛其淋、楊琦、方森輝:《人力資本與創新驅動——高等教育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微觀證據》,《財貿研究》2022年第2期。

基于此,提出假設H2:

高等教育規模對城鎮化有正向影響。

2.城鎮化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城鎮化作為中國提振內需和結構轉變的樞紐,是未來驅動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F有研究表明,城鎮化水平和區域經濟增長在本質上是相互影響的內生化過程,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26)王曦、陳中飛:《中國城鎮化水平的決定因素:基于國際經驗》,《世界經濟》2015年第6期。從表面上看,城鎮化能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環境,但是從深層次關系來看,城鎮化對于區域經濟增長有以下幾個方面影響:

一是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城鄉產業結構目前存在著人為分割、關聯性不強等問題,僅僅依靠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已經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27)王婷:《中國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時空分化》,《人口研究》2013年第5期。在這種情形下,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做大做強鄉村產業,使之主動融入城鄉產業體系分工中,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載體和條件。(28)陳俊梁、史歡歡、林影、毛丹:《城鎮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路徑分析——基于長三角城市群的研究》,《經濟問題》2022年第4期。城鎮產業結構由此實現了調整、升級,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又將集聚儲備大量專業技術人才,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了人力資本。(29)周澤炯、楊勇:《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債務與區域經濟增長》,《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人力資本的加持提高了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帶動農業現代化、產業高級化,城鄉差距因此逐步縮小,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促使區域經濟增長走向平穩、可持續性發展軌道。(30)王永瑜、徐雪:《中國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研究》,《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二是促進城鄉要素的流動。城鎮化也會改變原有生產生活方式,有利于充分發揮鄉村和城鎮的資源稟賦優勢,引導人才、資金、技術和產業合理流向農村,推進農村產品和服務走向城鎮,暢通城鄉要素循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31)張蒞黎、趙果慶、吳雪萍:《中國城鎮化的經濟增長與收斂雙重效應——基于2000與2010年中國1968個縣份空間數據檢驗》,《中國軟科學》2019年第1期。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要素集聚、產業振興奠定基礎,加快農村擺脫貧困的步伐,實現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發展。(32)周亮、車磊、孫東琪:《中國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耦合協調發展及影響因素》,《經濟地理》2019年第6期。

三是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新型城鎮化新在以人為本,其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注重滿足人們的需求,科學有序的新型城鎮化可通過優化投資拉動作用,增加城市資本積累,進而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33)邢祖哥、黃耿志、薛德升:《中國非正規經濟發展格局及與城鎮化的關系——基于多指標多原因(MIMIC)模型的研究》,《地理研究》2022年第3期。

基于此,提出假設H3:

城鎮化對區域經濟增長有正向影響。

3.城鎮化的中介效應

高等教育規模對城鎮化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根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投資得越多,區域城鎮化水平越高。(34)王珍珍、穆懷中:《高等教育人力資本與城鎮化發展》,《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也就是說,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加強對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的城鎮化發展。而城鎮化的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也產生直接的影響,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無論是城市數量還是城市規模都進一步擴大,實現了對人才的聚集。(35)侯曉娜、穆懷中:《人力資本測度與城鎮化耦合關系的統計檢驗》,《統計與決策》2022年第8期。人才的聚集會給城市帶來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36)趙海軍:《城鎮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調研世界》2015年第2期。城鎮化進程實現了人口由“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實現了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由此可見,三個變量之間表現為“高等教育規?!擎偦獏^域經濟增長”的邏輯關系。因此,本研究預測城鎮化在高等教育規模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實際上起到了中介傳導作用。

基于此,提出假設H4:

在高等教育規模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城鎮化發揮了中介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置

本文研究高等教育規模通過城鎮化進程發揮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因此借鑒Baron的方法,(37)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51, no.6(1986), pp.1173-1182.利用逐步回歸來檢驗中介效應。在控制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首先將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進行回歸,若高等教育規?;貧w系數顯著,則說明存在直接影響。其次將城鎮化對高等教育規模進行回歸,若回歸系數顯著,則說明高等教育規模對城鎮化有影響效應。最后將區域經濟增長同時對高等教育規模和城鎮化進行回歸,若城鎮化的回歸系數顯著,則可證明存在中介效應。在本文設置的中介效應模型中,被解釋變量是以人均實際GDP的對數衡量的區域經濟增長,解釋變量是以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占總人口百分比衡量的高等教育規模水平,中介變量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本文構建的模型如模型(1)所示:

(1)

其中CV表示控制變量,被解釋變量區域經濟增長和解釋變量高等教育規模分別用grow和gra表示,cit代表中介變量城鎮化,i代表省份,i=1,2…30,t代表年份,t=1,2…17,ε為隨機誤差項,α1代表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總效應,γ2代表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直接效應。

(二)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的樣本為中國30個省(區、市)2004—2020年的面板數據,因較多數據缺失,所以剔除西藏、臺灣、香港和澳門,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參考杜育紅等使用人均實際GDP作為衡量區域經濟增長的指標,(38)杜育紅、趙冉:《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要素積累、效率提升抑或資本互補?》,《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以2004年為基期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均GDP數據進行平減后取對數得到被解釋變量grow。參考李鋒亮等人使用研究生畢業人數代表教育人力資本,(39)李鋒亮、王瑜琪:《研究生教育在創新驅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本文使用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占總人口百分比作為高等教育規模指標,即解釋變量gra。參考張馥等人有關研究,本文使用城鎮常住人口與總人口比值代表中介變量城鎮化率。(40)張馥、韓冬青、董明巖、曹建民:《城鎮化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城鄉融合發展——以吉林省為例》,《中國農機化學報》2022年第7期。在控制變量方面,借鑒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擬控制各省份對外貿易開放度、地區交通情況、科技創新情況、人口規模、科技經費投入情況。參考李林漢等人的研究成果,(41)李林漢、李建國:《數字普惠金融、經濟開放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非線性效應》,《統計與決策》2022年第11期。本文使用進出口總額與GDP比值的對數值代表對外開放度,使用人均公路里程數的對數值代表各地區交通情況。參考黎江韻的研究結論,(42)黎江韻:《技術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時空格局演化分析——基于NPP/VIIRS夜間燈光數據》,《地域研究與開發》2022年第3期。本文使用人均專利授權申請量的對數值作為科技創新情況的代理變量。最后,使用各省人口對數值衡量人口規模,使用人均科技經費支出對數值衡量各省科技經費投入情況。具體變量來源如表1所示。

(三)回歸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

各省科技經費支出在部分年份存在缺失值,使用線性插值法予以補全,各變量均為30個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數據,故觀測值均為510。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2.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直接效應

經前期檢驗發現,本文使用面板數據存在異方差、截面相關等問題,故使用Driscoll-Kraay標準誤進行修正。豪斯曼檢驗p=0拒絕原假設,故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因區域經濟增長可能受到省份異質性和經濟周期影響,所以固定省份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先不加入中介變量探究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貧w結果見表3。

表3 直接效應檢驗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不論如何添加或刪除控制變量,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回歸系數均為正數且在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這與邸俊鵬等的研究結果相符。(43)邸俊鵬、孫百才:《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分專業視角的實證分析》,《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其原因可能是高等教育規??梢源龠M人力資本積累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效率,同時,高等教育規??赡芙o受教育者帶來未來收入的提升,從而導致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等方面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拉動內需、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

從控制變量的系數上來看,代表人口規模、交通情況、政府科技經費投入、科技創新情況、對外開放程度的變量,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均在10%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相關控制變量對區域經濟增長均有顯著正相關關系。人口規模受到政策、文化等多因素影響暫且不論,我們發現創新情況(包括科技經費投入以及科技產出)、開放基礎設施情況(以交通情況為代表)對區域經濟增長有重要解釋作用,這與當前我國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階段是相一致的。當前應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創新要素集聚的優質環境,推動經濟提質增效。

3.城鎮化中介效應分析

根據模型(1),中介效應回歸系數如表4所示。

表4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由表4列(2)可知,高等教育規模對城鎮化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這說明高等教育規模對城鎮化有顯著正向影響,與王珍珍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44)王珍珍、易小麗、白華:《中國區域城市創新競爭力比較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18年第45期。由列(3)可知,在加入中介變量城鎮化后,高等教育規模和城鎮化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高等教育規??梢灾苯哟龠M區域經濟增長,也可以通過城鎮化的中介作用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從具體的影響效應來看,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總效應為0.252,其中直接效應為0.151,通過城鎮化的間接效應為0.101。這說明,城鎮化在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中發揮了中介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從城鎮化的視角研究高等教育規模如何影響區域經濟增長,主要得出如下兩點結論:

第一,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這一點與既有研究結論相符。這種影響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高等教育通過擴大教育規模,培養了大批人才,普遍提高了人口人力資本,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智力及科技支持。人力資本的集聚帶動了經濟建設所需要的科技、信息等創新要素集聚,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產業機構的調整和升級,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潛在動力,最終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第二,城鎮化在高等教育規模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一方面,城鎮化的建設帶來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個改變主要是趨向城市化發展,如加快了城鄉人口流動,增加了人力資本,提高了勞動力綜合素質,拉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消費,優化了生產要素資源配置,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城鎮化建設有效促進了創新驅動。我國目前的城鎮化發展存在空間上的不均衡,人口主要向大城市流動,生產經營活動集中,形成一定規模效應。盡管特大城市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但是其人口不可能無限增加,人口持續大量涌入大城市,可能會導致衛生、環境等一系列“大城市病”,區域經濟增長勢必會產生問題。過去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廉價的生產要素,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采用高污染、高消耗的發展模式。在經濟增長由過去的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城鎮化建設也需相應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城鎮化建設的創新驅動在產業結構的調整、新興業態的發展、整體經濟的增長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功能作用,推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疏密有致、功能完善的城鎮區域格局。大城市周邊城鎮要承擔農業人口的接納和安置任務,發揮非核心疏解作用,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及安全宜居水平。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已經進入后半程,縣城的投資潛力正在凸顯,要因地制宜進行縣城建設,以縣城為基本單位推動城鄉融合協調發展,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同時,城鎮化建設應當與當地的基礎設施容納量和公共服務情況相協調,從長期來看,公共服務是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如果盲目進行城鎮化建設,則容易帶來資源浪費或者容納量不足等問題。

第二,繼續適度擴大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增加有利于實現人力資本集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應進一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讓更多的勞動力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使其進入城鎮進行自主創業或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工作。

第三,繼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建設性人才支撐。我們需要推動高質量大學教育和高水平科技創新聯動發展,推動工業化、信息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建議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加科研和教育經費。鼓勵高等院校立足優勢資源和社會需求,采取擴大教育規模和開展教育專項培訓等措施,為城鎮化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輸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要統籌各種資源條件,把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落到實處,切實提高高等院??萍紕撔履芰?推動基礎領域實現更多原創性突破,切實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猜你喜歡
城鎮化規模區域
50億元!目前規模最大的鄉村振興債券發行
規模之殤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規??蛇_15BG的Veloce Strato平臺
分區域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城鎮化
嚴控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對構建新型城鎮化的觀察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