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積極教學法的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改革

2024-01-30 06:02于堯
生活文摘 2023年6期
關鍵詞:建筑構造案例教學法

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術的進步,積極教學法在各個學科領域中逐漸顯現其重要性。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作為培養建筑類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當前教育需求。本文探討了基于積極教學法的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改革,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引言

高職院校建筑構造與識圖是工程造價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為建筑各個構件的構造要點、構造層次、材料性能以及工程圖紙的識讀及圖紙模型的表達。筆者經過教學實踐發現,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內容設置以本科的學科體系為主,難以適應高職學生的特點;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所需知識不相適應,教學設計缺乏邏輯性、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的教學改革。因此,將積極教學法融入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中,對于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積極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積極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通過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合作來達到更有效的學習效果。這種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問題式學習、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

1.問題式學習(PBL)

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種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圍繞一個具體問題,讓學生自行尋找、探索和研究相關知識和技能。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而是充當引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PBL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促進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真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

2.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注重通過具體的、真實或模擬的案例來教授學生相關知識和技能。學生不僅需要理解案例的內容,還要進行深入地分析,探討問題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通過對案例的研究,學生可以更直觀的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此外,案例教學法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情境感知和批判性思維。

3.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強調將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傳授部分轉移到課堂外,例如通過視頻、閱讀材料等形式,使學生在課堂外自行學習。而課堂時間則被用于討論、實踐、項目合作和深入理解。這種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參與,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互動和實踐。翻轉課堂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習效率和深度。

4.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學習方式。學生分成小組,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一個主題或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這種方式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觀點和知識,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團隊合作能力、溝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維。小組討論還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和糾正自己的錯誤觀念,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二、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的現狀與問題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和課件進行教學。同時,為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所學知識,教師必須使用諸如分配作業或在課堂練習之類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的基本概念和科學方法。但是,對“建筑構造與識圖”這種理論性較強、不易理解的課程而言,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無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還會影響教學正常進度,導致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最終導致學生無法完全掌握知識點。而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實際上未能掌握知識的內涵。不能吸收知識,直接導致學生在具體的工程實踐中難以運用結構化知識,創造力更是無從談起。

如何讓學生熟練地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專業崗位資格,并成為用人單位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是職業教育和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教師教學改革的長期目標。目前,國家提高了對教育質量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須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重視提高教學質量,采取綜合配套措施,深入教學一線,建立有利于增強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教學體系。其中,項目教學法是各專業課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三、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1.課程體系的變化

目前,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體系正是以本科教育房屋建筑學為基本線索。學科體系為主的課程內容架構方式是通過理論學習、知識灌輸來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這是對智力水平的考察,與高職學生的智力類型的特點是不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的設計應由學科體系向項目化體系轉變。

2.課程內容的變化

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立足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以施工員、質量員等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以“懂建筑構造組成、會分析工程質量問題、能識讀和繪制建筑施工圖”為人才培養目標。目前的課程中存在一部分舊有生產方式下的構造做法,缺少新做法,難以適應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課程內容的變化應通過產教融合,與合作企業深度對接,合理地除舊納新。

3.教學方法的變化

目前,雖然有MOOC、SPOC等型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存在,但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高職教師主要借助這些信息化資源進行展示,或是答題、討論,對以上資源的簡單利用,本質上仍然屬于知識傳授。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改變以傳統的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和思路,以行動導向為理念,選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

四、積極教學法在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中的應用

將積極教學法融入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

1.結合PBL進行課程設計

(1)選擇具體的建筑問題

為確保PBL(基于問題的學習)在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中的有效實施,選擇與實際建筑場景緊密關聯的問題至關重要。例如,問題“如何在狹小的城市空間中設計高效的綠色建筑?”反映了現代城市中普遍面臨土地稀缺和環境挑戰。

從現實的建筑實踐來看,這樣的問題不僅僅要求學生深入探討建筑形態和功能設計,還需要他們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土地利用、環境影響和城市文化等因素。例如,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合理配置建筑空間以滿足住戶的需求?如何應用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環保材料來降低建筑對環境的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需要掌握建筑繪圖技術,如何將他們的設計理念轉化為詳細的施工圖和模型。這需要他們熟悉并掌握現代建筑繪圖軟件,如AutoCAD、Revit等,以及相關的施工技術和材料知識。

(2)使用專業軟件工具

現代建筑行業日益依賴于高端技術和軟件工具,確保設計的高效、準確和持續創新。為了使學生能夠適應行業的要求并具備競爭力,學校在課程中融入了各種先進的建筑軟件工具的培訓。

第一,模擬與仿真,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模擬和仿真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通過使用結構分析軟件,學生可以模擬其設計在不同情境下(如地震、強風等)的結構反應,確保設計的穩固性。此外,能源效率在當前的環境議題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能源模擬軟件允許學生預測其設計的熱效應,從而評估不同的隔熱材料、窗戶類型或HVAC系統如何影響建筑的整體能源性能。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對他們的設計進行迭代,而且還可以了解其設計選擇如何影響建筑的實際性能。

第二,三維可視化,隨著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興起,三維建筑可視化變得更加普及。使用工具如Revit或ArchiCAD,學生可以創建他們設計的詳細三維模型。這些模型不僅展示了建筑的外觀,還包括了各種細節,如電氣和管道布局、材料規格等。這種高度詳細的三維建模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深入的設計理解,而且使他們能夠與客戶或其他利益相關者更有效地溝通。此外,三維可視化還有助于學生在早期階段發現并解決潛在的設計問題。

第三,材料選擇與分析,隨著可持續建筑和綠色設計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變得至關重要。有了專業軟件,如THERM或WUFI,學生可以分析各種建筑材料的性能。這些軟件提供了關于材料如何響應不同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等)的詳細信息。例如,學生可以使用這些工具來確定哪種墻體材料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提供最佳的熱絕緣性能。

2.引入案例教學

(1)深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現代的建筑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學生而言,僅僅依賴教科書和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在實際環境中體驗和應用這些知識,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它們。

實地考察與學習是一種極為直觀的學習方式。教育機構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程或歷史遺跡,讓學生親身體驗和觀察建筑的各個細節。例如,當學生站在一座百年歷史的建筑前,他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建筑的外觀美,更可以對照教科書上的知識,了解這些建筑背后的設計思想、結構特點和使用材料。此外,與建筑師、工程師和工匠的交流,也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從實踐者角度了解建筑的機會。與實地考察相比,工作坊和實踐項目更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觀察者,而是要積極地參與到項目中,進行實際的設計和建造。

(2)分析成功與失敗的案例

在案例分析中,成功的建筑項目自然是非常吸引人的,但那些失敗的案例其實同樣充滿教育意義。對于失敗的案例,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到設計或施工中的具體問題,并探究其產生的原因。例如,一個建筑結構的崩塌可能源于材料的不當選擇,或是設計過程中的疏忽。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分析,學生可以從中吸取經驗,避免在未來的設計中犯同樣的錯誤。

(3)促進批判性思維

案例教學的過程鼓勵學生發揮批判性思維,這是他們未來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技能。面對一個建筑案例,學生需要評估其設計理念、材料選擇、施工技術等多個方面,并與其他案例進行對比。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挑戰既有的觀點,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3.實施翻轉課堂

(1)精心設計課前學習材料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前自學,必須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材料。除了視頻和閱讀材料外,也可以引入在線模擬工具或互動模塊,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例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模擬建筑設計的在線平臺,允許他們在線進行模擬設計,從而加深對某一技術或概念的理解。

(2)強化課內深度討論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常常被動地接收信息。而在翻轉課堂中,由于基礎學習已經在課前完成,課堂時間可以用于更有針對性的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系列的設計挑戰或情景模擬,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理解理論知識,還可以學會如何在實際情境中應用這些知識。

4.加強小組合作和討論

(1)分組原則與結構

采用多學科的分組方式是為了更好地模擬真實工作環境。在實際建筑項目中,經常需要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室內設計師、景觀設計師等不同專業的人員共同合作。因此,將具有這些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中,可以讓他們在課堂項目中模擬真實的項目合作。定期調整團隊的成員組合,例如每兩個月或每個學期更換,可以讓學生適應不同的團隊環境,并與更多的同學交流合作經驗。

(2)明確團隊任務與角色

在每個團隊項目開始時,應該明確項目的目標和要求,并讓學生在團隊中選擇或分配角色。這樣可以確保每個團隊成員都清楚自己的任務和職責,從而提高團隊工作的效率。例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建筑項目案例,讓他們模擬從設計到施工的整個過程,并明確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

五、結論

基于積極教學法的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改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其實踐操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為了更好地實施改革,需要高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不斷完善和創新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周敏,尹文亭,黃誠,等.基于模型驅動教學法的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改革與研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8(7):1.DOI:CNKI:SUN:XDWX.0.2018-07-242.

[2] 吳佳南,徐衛星.基于BIM技術的高職“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4):3.DOI:CNKI:SUN:WXZJ.0.2018-04-009.

[3] 扆楊靜.“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教學探究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2(11):91-93

[4] 李震.基于BIM 技術的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改革創新探討[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7):2.DOI:10.3969/j.issn.1672-0954(x).2021.07.125.

作者簡介:

于堯(1992.12.16—),籍貫:陜西,甘肅財貿職業學院專職教師,助教職稱,研究方向:工程造價、工程管理。

猜你喜歡
建筑構造案例教學法
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構造與抗震設計方法
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建筑構造》課程教學實踐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批注式閱讀教學法探究
實施“六步教學法”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建筑構造課程教學路徑探究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開放引導式閱讀教學法描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