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啟新時代運河文明交流互鑒新篇章

2024-01-31 15:55徐和建張軼群陳光馬小龍
對外傳播 2024年1期
關鍵詞:情景交融國際傳播

徐和建 張軼群 陳光 馬小龍

【內容提要】2 0 2 3年1 1月1 4日,“情景交融 文明互鑒”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國際傳播對話活動在京成功舉辦?;顒友堈a學研專家學者、中外媒體代表等,從情、景、交、融四個層面展開,通過主題演講、圓桌對話等形式,就“情:傳情千年的運河故事”“景:運河圖景歷久彌新”“交:運河文明交流互鑒”“融:加強國際傳播講好運河故事”等議題展開討論,共話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敘事,共同探討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創新表達,以一場真正的“頭腦風暴”和“思想盛宴”,助推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開啟新時代大運河國際傳播、運河文明交流互鑒新篇章。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 國際傳播 情景交融 文明互鑒

作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道,中國大運河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奮斗與興盛。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①2022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千年文脈展露新顏,做好大運河國際傳播工作正當其時。

2023年11月14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共同主辦的“情景交融 文明互鑒”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國際傳播對話活動在北京成功舉辦。該活動是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以下簡稱“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重要主題活動之一。北京市紀委市監委駐市委宣傳部紀檢監察組組長李固,浙江省委宣傳部部務會議成員、省政府新聞辦副主任駱莉莉,中國新聞社副社長王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華代表處臨時代辦張忠軍出席并致辭。

來自北京、浙江等地的政產學研專家學者、中外媒體代表150余人參加對話,在“情景交融 文明互鑒”這一主題下,圍繞“情:傳情千年的運河故事”“景:運河圖景歷久彌新”“交:運河文明交流互鑒”“融:加強國際傳播講好運河故事”等議題展開討論。與會嘉賓立足國際視野和新媒體傳播語境,共話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敘事,共同探討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創新表達,以一場真正的“頭腦風暴”和“思想盛宴”,為講好新時代大運河文化故事、擦亮大運河這張亮麗的文化名片貢獻更多“金點子”,助推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開啟新時代大運河國際傳播、運河文明交流互鑒新篇章。

一、用心、用情傳播千年運河文化

千里運河,迤邐穿行。2014年,經過多年申遺之路,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傳情千年的運河故事闊步邁向世界。

(一)大運河是國際傳播重要載體

流淌不息的運河水是璀璨中國文化的故事集。作為古代中國聯通世界的文化紐帶,大運河連通南北,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開放與包容。大運河為世界所矚目。近年來,為講好中國運河故事,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北京等運河沿線城市不斷以大運河為載體,持續對外傳播大運河文化,向世界生動講述中國大運河文化故事。千百年來,北京地區的運河河道、水系格局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流淌千年的運河水承載了北京跨時代的發展和文化記憶,是北京國際傳播的重要素材和載體。李固表示,“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賦予北京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巨大優勢;以運河為媒,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國際傳播、每一場形象塑造,有助于形成“全世界都可以相信北京”的媒體共識,構建起與北京“四個中心”定位、與大國首都相匹配的良好國際形象,更好展現最新最美最好北京。

大運河既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南糧北運”的重要航線。天下轉漕、仰此一渠。為水上運輸而生的大運河自古就承擔著物流保供重任。如今,大運河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作用。在張忠軍看來,運河不僅成為漕糧運輸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交融和傳播的有效紐帶。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運河不僅有經濟作用,更是與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紐帶,在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做好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推動大運河文化“走出去”

歲月滄桑,文化流變。大運河孕育了兩岸繁華富庶的城鎮,也塑造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內容。近年來,北京通過舉辦一系列運河主題活動,持續探索提升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效能的有力、有效路徑。在李固看來,將中國的運河故事,轉化成為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的語言,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一項需要長期研究探索、不斷創新發展的重要工作。李固認為,這需要不斷創新大運河國際傳播方式,增強國際傳播主動性,突出展現城市文化精髓。

大運河既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人心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明“走出”國門的重要標識。浙江通過舉辦“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外國人寫運河”等運河主題活動,創作推出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大型人文紀錄片及舞劇,加強央地協同,打造全平臺、一體化的國際傳播矩陣等舉措,令中國大運河在全世界的曝光度持續增加。同時,為努力向世界講好運河文脈故事,有效放大運河在國際上的傳播聲量,駱莉莉建議,要以內容建設為重點,合力挖掘運河故事資源;要以價值觀為紐帶,創新運河故事敘事視角;要以新技術為橋梁,迭代運河文化傳播形態;要以城市為樞紐,構建運河文化交流體系。

大運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統計,世界上有520多條運河,分布在50多個國家,沿線有3000多座城市和上萬座古鎮。②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推動中國大運河文化“走出去”,需要找尋運河文化共性,更要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與優勢。王旻建議,探尋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新路徑,要從情、景、交、融入手。即大運河文化傳播,要以情動人,豐富敘事內容素材;要以景引人,深度挖掘文化景觀;要交流互鑒,用好新技術新手段;要“破壁”“過橋”,增強親和力和實效性。同時,要創新敘事方式,“中話西敘”,多措并舉,共同推動大運河文化“走出去”。

二、講好新時代大運河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③圍繞新時代運河兩岸歷史人文、生態、發展及民生等內容,用心講好新時代運河惠及兩岸人民的發展故事、充分展現新時代大運河沿岸城鎮的發展活力勢在必行。

(一)充分展現運河歷史文化底蘊

堅持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弘揚中國文化,是每一個運河城市的擔當。作為重要的運河文化城市,北京自古就與大運河有著不解之緣,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方面具有巨大優勢,至今仍保留著非常豐富的運河文化遺產資源。據北京市文物局統計,2020年以來,北京在大運河沿線七個區共開展考古發掘項目669項,發掘面積32.1萬平方米,目前七區共有備案博物館169家。近年來,北京市持續挖掘本地運河文化特色,在堅持考古先行,推進古跡修繕,加強環境整治,強調社會參與,提高文化供給質量等多個方面,取得突破與進展。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凌明介紹,北京已完成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重要節點西城區萬寧橋一期修繕工程;2023年對路縣故城遺址東南部進行重點發掘,發掘面積達1500平方米;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已實現外立面亮相,通州區的“三廟一塔”景區也已對社會進行全面開放。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館副館長、民藝博物館館長連冕介紹了一部“被遺忘的”古籍——《重修通惠河志》。該書作者陸基恕是浙江嘉興平湖人,同時作為運河管理和修造官員駐守在通州。在連冕看來,盡管該書是殘本,但卻是一部“新文獻”,可為公眾了解通州和通惠河提供重要文獻素材。坐落于大運河沿線的江蘇省高郵市鎮國寺,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鎮國寺住持心然法師看來,講好新時代大運河故事,可以以新方式在運河沿線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包括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衍生產品等。

(二)不斷呈現運河兩岸發展圖景

一河貫南北。大運河南起杭州,流經之處富庶了很多城市,也帶動沿線商貿重鎮崛起。歷史上,大運河是南北經濟交流的“動脈”,也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紐帶。運河縱貫北京千年,滋養著這片土地,北京同樣守護著運河。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楊進懷介紹,近年來,北京實施生態補水,實現京冀航道互連互通,提升沿岸景觀的風貌,形成一批濱水休閑空間;在清河、老河灣、溫榆河三河交界處,30平方公里的溫榆河公園成為北京城區的“生態綠肺”;朝陽區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也承載著文化、娛樂休閑、生態保護等諸多功能。在北京市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侯健美看來,以大運河文化帶引領城市建設、賦能城市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美好藍圖正在一步步變為一幅幅生動的新圖景。

杭州市拱墅區因河而名、因河而興,拱墅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應巧華表示,要用好運河這張金名片。拱墅區正在打造經濟發展的遠景、文化惠民的美景、詩畫江南的風景,大運河數智未來城快速崛起、大運河亞運公園成為“人民的公園”,青山碧水與都市繁華相融,幸福當下與厚重歷史相交織。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杰威將意大利米蘭、法國圖盧茲、荷蘭阿姆斯特丹等世界運河城市進行比較分析,提出杭州運河保護和再開發的特色戰略。在他看來,杭州可以基于可持續的文旅模式,規劃與水體相連的生態公園。

講好新時代中國大運河的故事離不開文化“軟實力”,也要依托運河兩岸發展展現出來的“硬實力”??缍?5年,知名攝影師劉世昭兩次從北京騎行到杭州采訪運河,在他看來,從通惠河慶豐閘,到德州蘇祿國東王墓,再到杭州拱宸橋,“變”字串聯了這35年。如何讓世界傾聽大運河的這些變化,需要在國際傳播方式上進行創新與突破。與會專家學者建議,構建多元化、多渠道、全方位的對外傳播體系,充分呈現大運河兩岸人民的美好生活圖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國外受眾,逐步改善國外受眾對大運河文化的認識,更好助力大運河國際傳播工作。

三、融合開展運河文化國際傳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隨著中國大運河文化的內涵被進一步挖掘,大運河的外延影響持續擴大。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傳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開作為圓桌對話環節主持人,與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以“融:加強國際傳播講好運河故事”為主題,立足國際視野和新媒體傳播語境,深入探討如何創新國際傳播新表達等議題,為講好大運河故事、提升大運河國際傳播效能提供更多思路。

(一)借力經典,打造IP

大運河IP的培育、孵化與推廣傳播工作,長期以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IP作為網絡流行語,在現實中可以是一個故事、一種文化,也可以是一件藝術品。不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文化IP的實質是文化符號,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符號都能夠發展為IP,它代表的是優質的文化內容。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主任、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曲茹表示,未來還應注重對文化符號的篩選與整合,被選中的文化符號須為可跨越文本之內容,能通過文學、影視表達,也可做成游戲與動漫。她建議,《紅樓夢》等經典著作、馬可·波羅等外國旅者的故事,都可以成為重要的大運河IP進行開發。

中國大運河有千年的文化,有厚重的歷史底蘊、豐富的內涵和多彩的民俗風情,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國際傳播資源。如何讓大運河文化走出國門,走進全世界人民心中,是討論創造性傳承、發展大運河文化的要點。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借力經典,打造IP,是未來可以嘗試的道路之一。在開展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工作的過程中,需要聚焦打造精品,對待不同的圈層要開出不同的“方子”,用文化“煙火氣”對外展現古老大運河魅力,做優做強大運河對外交流品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向世界講述新時代大運河的故事。

(二)數字融合,尋求突破

大運河以景入畫、以情動人。當前,在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加持下,配合短視頻、直播等傳播方式,中國大運河也正在走向世界,成為文明互鑒的重要載體。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打造數字化的大運河或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開展大運河國際傳播工作,對外講好運河文化故事,進一步提升運河文化現實影響力的突破口之一。

數字媒體技術煥發了千年運河的活力,拉近了歷史與人文的距離,也為大運河的國際傳播解鎖了新思路。中國人民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數字人文研究院院長馮惠玲介紹,為讓運河文化在網絡空間動起來、活起來,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從數字記憶與數字傳播視角切入研究,收集文獻資料和實地勘探文化遺產;搭建“京城大運河”專題文化網站,包括動漫、3D建模、數字交互地圖、H5小游戲等,在數字空間實現對京城大運河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播和留存。

就博物館助力大運河文化傳播方面而言,以數字技術應用為展覽帶來更多獨特體驗是可探索方向之一。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表示,從展品角度看,數字技術的應用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展示更加多元、更加立體,在展示大運河活態文化遺產價值方面效果突出。同時,數字技術應用于展覽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時”與“空”的阻隔,為受眾帶來更多個性化的接觸和體驗,進而提升大運河文化的觸達率。

(三)多元呈現,有效傳播

助推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可以通過文學、戲劇、動漫等多元的呈現形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秘書長杜京認為,做好大運河國際傳播工作要秉持開放包容態度,打造多元呈現形式,借嘴說話,讓世界的朋友來講中國大運河的故事、講中國的文化和發展故事;同時也要持續加強青少年對大運河文化的情感培養。

不管是“走出去”還是“請進來”,全面提升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效能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要任務。美國紐約商務傳媒集團董事長、旅美幽默小說家冰凌表示,推動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工作的形式應秉持多樣化原則,在向世界傳播京杭大運河的過程中要打造大運河的文化高端品牌,做到有效傳播。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指示中明確提出,“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④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不斷推進,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突破“新瓶裝舊酒”的桎梏,以多元化、國際化的形式和開放包容的姿態向全世界人民介紹豐富多彩的中國大運河文化,講述中華優秀文化故事和發展故事,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課題。大運河流淌至今,閃爍著歷久彌新的文明之光,啟示著文化傳播的創新之智。

著眼當前和長遠,立足于古老的中華文明,向世界闡釋推介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大運河文化,積極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主動做好大運河文章,讓世界通過大運河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不僅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也將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凝聚磅礴偉力。

徐和建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張軼群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國際傳播處處長、二級巡視員;陳光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國際傳播處副處長;馬小龍系新京報社評論部資深編輯、評論員

「注釋」

①蔣芳、包昱涵:《“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新華每日電訊》總,2022年07月20日,第1版。

②劉亢、凌軍輝、蔣芳:《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千年運河“蘇”醒重生》,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11/13/c_1128060641.htm,2021年11月13日。

③同①。

④《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華網,http://www.news. cn/2023-10/08/c_1129904890.htm,2023年10月8日。

責編:譚震

猜你喜歡
情景交融國際傳播
情景交融更有效
論弗吉尼亞·伍爾夫《倫敦風景》中的情景交融
虛實相生 情景交融——淺談圖片新聞標題的意境營造
情景交融賞日出以《海上日出》為例談細讀文本
世界新格局下中國武術國際傳播方略研究
新時期長征精神國際傳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