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應用特征及規范

2024-01-31 03:53馬玉龍魏署光
高教發展與評估 2024年1期
關鍵詞:規范性論文案例

馬玉龍,魏署光

(1.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4;2.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一、問題的提出

2007年,全國院校研究專題學術研討會提出“以專題研究為深入開展院校研究的突破口,以案例研究為專題研究主要方法”[1]。2007 年以來,我國院校研究走過了初步形成和規范發展的15 年,并進入成熟階段。15 年間,院校研究中的案例研究呈現什么樣的特征?案例研究的規范性如何?目前,國內外尚無系統而深入的分析。

院校研究中的案例研究具有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案例研究相同的一般特征,同時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案例研究的對象難于從所處情境中分離出來,案例研究具有一系列嚴格的操作流程,案例研究適于回答“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2]院校研究中的案例研究又有著某些特殊性。一方面,院校研究具有鮮明的“實踐取向”[3];另一方面,院校研究中的案例研究一般用來分析高校管理現象中事例證據與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又有可能實現理論創新。

本研究基于院校研究中案例研究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對院校研究中案例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規范性進行分析,以此推動院校研究中案例研究規范性的提高,進一步提升院校研究的專業化水平。

二、研究設計與分析框架

(一)數據來源

院校研究旨在為高校決策提供支持,具有鮮明的實踐取向和應用取向。院校研究的成果具有多種呈現方式,比如為校領導提供調研報告、咨詢報告、行動方案等。這些成果一方面充分體現了院校研究的實踐取向和應用取向,另一方面其讀者大多為院校研究人員所在高校的校領導,因此,研究者很難通過對這些成果的分析,了解院校研究中案例研究的開展情況。

然而,在經過數據匿名化處理或刪除保密數據后,院校研究的成果還可以通過論文或著作的形式得以公開發布或公開呈現。我國院校研究脫胎于高等教育研究,不少院校研究人員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人員,具有總結和探索學校管理實踐的研究能力;不少高校對行政序列的院校研究人員的評價標準中,尤其在職稱評審標準中,都有發表論文的備選項或備選條件,院校研究人員在重大改革之后,具有通過論文發表研究學校辦學、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自覺性;院校研究人員通過發表論文或案例成果,介紹本?;谠盒Q芯康墓芾砀倪M,一定程度上是對學校辦學的良好宣傳,一般會得到校領導的鼓勵和支持?;谝陨?個方面,通過院校研究案例論文來分析我國院校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的應用現狀,是可行的。

本研究分析的對象為院校研究領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論文,為了兼顧樣本論文的水平及代表性,選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院校研究案例》第1—7輯,以及《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高校教育管理》4個設置“院校研究”專欄的CSSCI 期刊作為本研究數據來源?!吨袊盒Q芯堪咐返?—7輯出版時間跨度為2009—2020年,共計載文量為153篇;4個核心期刊案例論文的篩選,則以2007年全國院校研究專題學術研討會的召開作為標志性時間點。具體步驟如下:通過中國知網出版物檢索欄,依次檢索上述4 個期刊2007—2022 年期間每期論文發表情況,匯總“院校研究”專欄下所有已發表論文,共計492篇。

首先,采用劉獻君、陳敏等學者對院校研究的界定,“院校研究是通過對本校管理問題開展系統和科學的研究,以提高本校管理水平的一種研究”[4],剔除了非校本問題類研究以及理論研究、文獻綜述類論文。其次,結合羅伯特·K·殷(Robert K. Yin)、凱瑟琳·艾森哈特(Kathleen M. Eisenhardt)等學者對案例研究的定義,確定案例論文納入標準,即“具有明確的案例分析單元、基于現實的證據資料來源,對某一具體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再次剔除非相關論文。根據上述標準,共篩選出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論文185 篇,如表1 所示。

表1 案例研究樣本論文分布情況

從表1數據來看,4個核心期刊中案例研究論文共計79篇,占樣本總數的42.7%,《中國院校研究案例》(第1—7輯)中的案例研究論文占57.3%??傮w來看,院校研究論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論文占總數的28.7%。

(二)分析框架

第一,案例研究特征分析。研究的主體與客體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兩個核心要素。本研究擬通過對案例研究方法中的研究主體特征(即研究者群體特征)和研究客體特征(包括案例分析單元特征和研究主題分布)的考察,探索案例研究在院校領域中的應用特征。此外,關于案例研究方法描述性、解釋性和探索性的類型學研究也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考慮到學界對于這3種案例研究類型的作用和特征區分并不清晰,且實際寫作過程中往往會運用到不止一種類型,為區分評價帶來一定難度,因此本研究不對這一分類特征展開討論。

第二,案例研究規范性分析。規范性是實證主義案例研究方法的重要維度。所謂規范性是指研究的過程要遵循一系列嚴格的研究程序和使用科學化的工具,以確保研究結論的信度和效度。國內學者毛基業系統對比了國外學者對案例研究規范性的不同主張,選取其共同強調的部分作為案例研究規范性分析框架,即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3個核心部分。[5]參考毛基業的規范性分析框架,從研究設計等3個一級指標、清晰的研究問題等8個二級指標構建院校研究領域案例研究論文規范性分析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案例研究方法規范性分析框架

三、分析結果

(一)案例研究特征分析

其一,研究者群體特征。院校研究是一種管理研究、實踐研究、校本研究,其研究人員往往具有研究者和實踐者的雙重身份。通過對185篇案例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及身份的統計分析發現,98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行政崗位領導或工作人員,校級領導占比33%,職能部門負責人占比30%,二級學院領導占比17%,其他行政人員占比20%;84篇論文第一作者為純學術工作者,包括在讀博士生、博士后、副教授、教授、研究員等;另外有3篇論文作者為課題組等其他類型署名。無論是院校研究還是案例研究都是在自然狀態下開展的研究,其研究與實踐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作為研究者,其“局內人”和“局外人”的身份對于開展高質量研究至關重要。行政崗位領導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廣泛的社會資源,這些是進行案例研究的基礎條件。純學術工作者作為“局外人”往往缺乏研究所需的資源、權力和身臨其境洞察情境的機會;而單純的實踐工作者作為“局內人”,缺乏研究的理論、方法和視角,即便擁有豐富的資源,也可能無法從專業的視角去感受和審視生動鮮活的事件。此外,由于自身的職位和經歷,研究者可能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從而影響研究結論。

其二,案例分析單元特征。從案例分析單元來看,185篇樣本論文中以高校為分析單元的案例研究論文共147篇,占比79.46%;以高校內二級學院為案例分析單元的論文22篇,占比11.89%;以其他類型為案例分析單元的,如高校內社團、課程、科研團隊等共16篇,占比8.65%。這一結果與研究者群體特征分布相一致。作為實踐研究,院校研究的重心在高等學校,各高校的院校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自己學校的管理問題,把現代管理科學和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應用于高等學校管理,為學校管理人員提供管理咨詢服務。[6]

其三,研究主題分布。參照相關研究中對院校研究領域的分類(包括學生事務、教學事務、教師事務、資源管理、規劃、政策與管理),對樣本論文研究主題進行統計,結果發現,“規劃、政策與管理”領域研究論文最多,達114 篇,占總體的61.62%,這與我國院校研究機構設置和人員結構密切相關。我國院校研究活動主要依托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所、發展規劃處、黨/校辦等部門開展,且研究者以具有行政職務的人員為主要群體,因此涉及高校戰略規劃、政策制定等領域的研究內容占較大比例。其次是教學事務研究52 篇,占28.11%,學生事務、教師事務和資源管理領域研究明顯不足,其中資源管理領域的研究僅有1篇。

從研究主題分布和主要研究內容來看,存在以下兩個突出問題:一是主題分布不均勻,研究主題廣度有待擴展。90%左右的研究集中在規劃、政策與管理和教學事務兩個領域,資源管理領域幾乎無相關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某一具體領域中的研究也呈現明顯的聚集性,例如在規劃、政策與管理領域,大多數的研究關注院校治理、戰略規劃、大學轉型等,對于高校內部決策、計劃評估、法律事務等方向的研究鮮有涉及。二是研究問題偏大。諸如“大學戰略轉型”“治理體系建設”“質量保障機制構建”等相對宏大的問題較多,泛泛而論,抓不住要害和實質,從而導致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等一系列后續研究工作難以開展。

(二)案例研究方法規范性分析

案例研究缺乏規范性是其飽受爭議的原因之一。根據表2的規范性分析框架,采用內容分析法對185篇樣本論文的規范性現狀展開評價,具體指標的統計分析情況如表3所示,下面將依次根據每項指標對樣本論文展開評價。

表3 案例研究規范性指標統計

1.研究設計階段

部分論文較為明確地提出了研究問題,但仍存在研究問題偏大或未明確提出研究問題的情況。高質量的案例研究首先要有高質量的研究問題,好的案例研究問題兼具重要性、新穎性、趣味性和范圍適當性等特征。[7]48Yin根據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控制范圍和程度,提出案例研究方法最適合研究“How”和“Why”兩種類型的問題。從樣本論文的分析來看,有64篇論文相對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問題,占比34.59%。具體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大部分論文無明確的研究問題,從而導致論文主題不聚焦,缺乏研究性,更像是經驗性總結報告;有些作者雖然提出了研究問題,但是研究問題表述太寬泛,不能明確地用“怎么樣”或“為什么”這樣的格式來提問,從而無法指導后續研究的開展;在多數缺乏研究問題的論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用研究背景、研究現狀甚至研究意義來替代研究問題。

30%左右的論文采用預設構念或相關理論指導研究的開展,多數論文缺乏預設研究視角。案例研究中存在兩種理論,先照理論和目標理論。前者是用來指引案例研究的過程,使得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更具“合法性”;后者則是案例研究的“產品”,尋求與現有理論的差異性。[7]67預設構念則是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提出先導構念,引導數據的收集并為理論生成提供基礎。先照理論或預設構念的重要作用就是幫助研究者聚焦,在把握已有研究視角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理論并提供理論對照。在185篇案例研究論中有56篇論文預先說明相關理論或相關構念,占比30.27%,大部分案例研究論文則缺乏先照理論或構念的指導。對56篇論文的分析可以發現,先照理論的提出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明確提出已有的成熟理論指導研究的開展,例如韓高軍以組織社會學制度主義為視角[8],以案例高校為例,對行業院校地方化的過程進行分析;另一種是根據作者對現有知識的歸納總結,提出指導性構念或分析框架,以此為依據對案例展開分析,如徐海濤通過對大學組織結構的分析提出了大學組織整合的三種機制[9],并以某地方性大學為例展開案例分析。

近一半的論文有明確的研究對象,但對案例分析單元的界定有待明晰。案例的分析單元由研究的問題決定,清晰地界定研究單元能夠為數據收集確定邊界。案例研究中的“邊界意識”與“問題意識”同樣重要,關系到研究開展的深度與廣度。院校研究中的案例分析單元一般為高?;蚋咝6墝W院內某一具體領域的管理問題。樣本論文中有75 篇提到了研究對象,占比40.54%。大多數的論文缺乏明確的案例分析單元界定。75篇論文中,部分論文的分析單元界定較模糊,例如“以某一高校為分析單元”,實際分析單元是“某高校的具體職能部門”。

院校研究中的案例研究以單案例設計為主。根據案例分析單元的數量,可以將案例研究分為單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單案例研究強調的是案例的特殊性,多案例研究強調結論的普遍性。不同學者對二者持有不同的態度,單案例研究常因其案例的單一性而被認為無法得出一般性的結論或只能用于對某一理論的證偽。在理論建構方面,Eisenhardt提倡多案例研究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理論。[10]185篇案例研究論文中,175篇論文采用單案例研究,10篇論文采用多案例分析,占5%左右。多案例研究的案例數量多數為2—3個。單案例研究為主體現了院校研究作為校本研究的基本特征。正如托馬斯·庫恩強調的,“科學最重要的前提是研究人員擁有廣泛的開展科學工作的實踐技能”,因此,無論單案例研究還是大樣本研究,我們都既不能高估其研究結果的普適性,也不能低估其研究結論的科學性。

2.數據收集階段

大多數研究基于實踐數據,但對數據收集過程、程序的展示不足。數據收集過程和程序是研究真實性和科學性的體現。Yin、Miles 和Huberman 等學者都非常強調數據收集過程的嚴謹性。作為案例研究資料庫的一部分,研究者應對數據收集過程和程序進行詳細記錄并在論文中進行說明。樣本論文中有22篇論文對數據收集過程和程序做了介紹,占總論文數的11.89%。90%左右的論文未提及數據的收集過程,潛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研究者缺乏方法規范意識,另一方面則是院校研究作為校本研究,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大部分研究者對本部門管理實踐的研究,基于自身的經驗和數據的易得性使得研究者忽略了對數據收集環節的交代。

部分論文通過多渠道收集數據,但仍存在數據來源單一或未說明數據來源的情況。采用多種數據來源是案例研究效度的重要指標。Yin將案例研究常用的數據來源分為6種:文件、檔案記錄、采訪、直接觀察、參與式觀察、實物證據。[11]單一的證據來源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因此Yin強調采用“證據三角形”,即不同渠道的數據相互印證,全面地展示案例故事的畫面。樣本論文中有29篇論文明確提出了數據的來源渠道,占比15.68%;其中5篇為單一數據來源,24篇為多數據來源。84.32%的論文未交代數據來源。院校研究領域的案例研究以校本研究為主,且多數為研究者親身實踐的案例,這可能是其忽視數據收集來源重要性的原因之一。

3.數據分析階段

數據收集環節的缺失使得對原始數據編碼和數據展示不足。相對于定量研究而言,案例研究包含了更多質性細節,這就要求研究者借助附錄、表格等呈現工具對數據進行嚴謹的展示。案例研究的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并不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而是不斷交叉迭代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編碼技術是最常用的質性分析手段。樣本論文中有4篇論文不同程度地對原始數據編碼和數據進行展示,占2.16%。

部分論文嘗試使用數據分析技術,但分析技術運用質量偏低。高質量的案例研究離不開適當的數據分析技術。案例研究中常用的數據分析技術包括模式匹配、建構性解釋、時序分析、跨案例聚類分析、引用原始證據等。[12]80以最常用的模式匹配技術為例,將基于理論假設得出的預測模式與基于案例數據歸納出的模式進行比較,以此進行理論修正或創新。通過對185篇樣本論文的分析,50篇論文采用了一種或多種數據分析技術,占比約27%。整體來看,由于大部分論文數據收集和數據編碼環節的缺失,導致數據分析技術使用質量不高,只是局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采用了某一種分析技術。

四、研究結論

通過對2007—2022年期間《中國院校研究案例》第1—7輯及4個核心期刊中院校研究領域案例研究論文應用特征以及規范性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一:案例研究方法的應用體現了院校研究自我研究和管理研究的基本特征。

研究發現,案例研究第一作者中具有高校行政職務的管理人員占53%,研究主題中“規劃、戰略與管理”占62%,案例分析單元以高校為主,且單案例研究占比高達95%。上述數據特征充分體現了院校研究自我研究和管理研究的基本特征。所謂自我研究是研究者基于所在高校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組織文化特征,從本校問題出發開展的研究,因此其研究對象往往是單個高?;蚋咝鹊亩墕卧?。管理研究是院校研究的基本內容,即研究學校管理方面的問題,為學校管理決策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這就要求研究者具備相應領域的管理實踐經驗,因此具有行政職務的人員是開展案例研究的主要群體,其案例分析單元及研究主題往往與研究者所從事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

隨著院校研究逐漸走向成熟,案例研究應在自我研究的單案例設計基礎上,推進不同高校間的多案例研究,由點及面,從而實現從“校本問題向公共問題”的發展。這一過程中可以綜合運用過程性發問和差異性發問的技術,把握高校教育管理差異性現象,理清背后的理論淵源和因果機制,并對現象進行類型學的建構。例如,通過多案例對比探究不同高校戰略規劃制定過程中環境掃描如何影響高校戰略選擇,把案例研究和類型研究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發展院校研究。

結論二:案例研究主題分布呈現不均勻態勢,專題研究的廣度有待拓展。

自2007 年提出以專題研究作為院校研究突破口以來,專題研究在高校迅速開展。然而數據分析發現,專題研究主題分布不均,“規劃、政策與管理”專題占比達62%。這主要是由于新世紀以來改革與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對高校戰略規劃的重視、地方院校轉型發展、高校內部治理能力提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推動高校變革的同時,也成為了院校研究的主要發力點。其次是教學事務研究占比28%,高校核心事務即學生事務和教師事務專題研究鳳毛麟角,資源管理專題幾乎未涉及。由此觀之,高校管理事務中還有很多未被廣泛關注的研究領域等待著被開發,縱向上表現為不同層面的案例分析單元,如二級學院、系、學科等層面,橫向上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教師事務管理、高校資源管理等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關注。

上述問題主要是由院校研究主體及其價值取向的二元矛盾所導致的。院校研究活動涉及高校行政層面和專業層面兩個維度[12]81,分別對應職能部門行政人員和學術工作者。前者以管理價值為基本取向,堅持目標導向和效率優先,且具有案例研究所必須的“在場”優勢;而后者以“求真”為價值取向,強調學術研究的客觀公正,卻往往缺乏研究所需的資源以及決策的話語權。[13]在高校運行現實中,兩者身份很難統一?,F階段我國院校研究的開展以高校職能部門的行政人員為主,其局限性表現為:一是從實踐問題向學術研究轉化過程中缺乏科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二是由于工作部門的局限性,僅關注自身實踐領域內的問題,無法遷移至高校教育管理各個領域內的現象,從而導致研究主題集中在院校治理、戰略規劃、組織變革等院校研究人員較集中的領域。

基于行動研究的案例研究能夠有效調和研究主體的二元矛盾,從而提升案例研究的質量。行動研究以合作、互動為基礎,在行動研究中行政人員與學術人員在交互學習背景下共同參與決策制定,通過討論與分析以獲得對復雜現象的深入理解,不僅能夠提升院校研究結果的應用價值,還能提高院校決策的執行效果。[14]40-44隨著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的不斷擴大,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之間的發展定位、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協調統一等問題逐漸得到理順,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成為現代化高校治理變革的核心內容。[15]在新時代變革背景之下,廣泛開展以行動研究為導向的案例研究,能夠有效實現研究者與實踐者的統一、研究過程與實踐過程的統一。[16]

結論三:日漸注重案例研究的規范性,但研究結果呈現的規范性有待提高。

通過對185篇案例研究論文規范性分析發現,學者們逐漸開始注重研究方法的規范性,但研究結果呈現的規范性有待提高。研究設計、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3個環節的平均得分分別為35%、14%、15%。具體問題表現為:(1)在研究設計環節,缺乏明確的、高質量的研究問題,缺乏與已有文獻、理論的對話,部分論文未采用預設構念或理論指導研究開展,未能清晰地界定案例分析單元。研究設計是開展高質量案例研究的前提,其中研究問題是整個研究的起點,缺乏明確的研究問題將導致后續一系列研究過程的“坍塌”。(2)在數據收集環節,對于數據收集過程的交代以及采用多數據來源兩項關鍵指標的使用率非常低,無法形成有效的“證據三角形”為研究的科學性提供保障。案例研究的數據包括定性數據和定量數據,多數研究者缺乏“數據意識”,在研究過程中忽視了數據庫的建立與展示,從而降低了研究結論的說服力。(3)在數據分析環節,數據展示和編碼分析技術的運用缺失嚴重,采用數據分析技術的論文相對較多,然而整體運用質量不高。數據分析環節以收據收集為基礎,數據收集環節的缺失決定了高質量的數據分析難以開展。

案例研究方法缺乏固定的研究模式,是造成其規范性不足的客觀原因。無論哪一種主張,實證主義案例研究設計至少應包括:分析所需研究的問題、提出假設、界定分析單元、連結數據與假設、解釋研究成果的標準等5個方面[17],同時還應堅持科學的設計與規范的研究過程同院校研究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在滿足方法規范性的前提下,案例研究目標應遵循“經驗描述式-理論檢驗式-理論建構式”的發展思路。通過案例研究建構院校研究專業理論,是推動院校研究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具體來看,在宏觀層面,研究者需要提出研究框架與理論范式;在中觀層面,需要對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機制進行新的解讀與理論模型構建;在微觀層面,需要對具體研究問題進行多元維度的構建以推動現有理論。[18]現階段案例研究設計呈現以單案例為主的特征,暫無法滿足多案例復制邏輯來建構理論的條件。在研究設計時應注重“向內嵌套和橫向發散”,即開展高校內部多部門或多院系的嵌套式案例研究,挖掘基層學術組織的優秀實踐經驗;或與同類型高校進行橫向比較,通過多案例的復制擴展邏輯,建構院校研究理論。

結論四:當前案例研究的規模與質量尚不足以形成系統的研究專題及院校研究理論。

隨著我國院校研究逐漸從規范走向成熟,案例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領域的應用,應全面深入地描述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現象、歸納總結某種內在關系或機理,形成特定的概念和命題、從特定個案研究結果推廣到某一類現象,形成研究專題并最終推動院校研究新理論新知識的生成。然而,案例研究主題呈現的“偏態分布”特征不利于形成全面系統的研究專題;案例研究方法的規范性問題制約著高質量案例的產出,從而難以達到知識生產的目標。

上述問題反映出院校研究共同體內部缺乏案例研究的統一標準及系統規劃,導致院校研究中案例研究深度和廣度不足。案例研究是推動專題研究的重要方法?,F階段我國院校案例研究呈現“自我生長”態勢,主要表現為案例研究方法的使用規范性較低,成果的展示以期刊論文為主、以高校內部或公開發行的案例輯為輔。案例庫建設是推動院校研究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從而形成專題研究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把院校研究領域發展成為一個基礎的、穩定的研究方向。

系統的案例庫構建路徑應包括保障機制、案例標準和質量評價等。保障機制涉及案例庫建設的激勵機制和管理辦法,例如將案例建設納入教師考核、評聘體系等;案例標準的建立包括案例層級方向的劃分、案例研究規范、入庫要求等,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質量標準,能夠有效提高案例研究質量;質量評價機制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院校研究案例庫評價體系,該體系要反映出院校研究的本質特征,如以對決策的影響程度作為判定案例研究質量的重要標準等。[14]40-44通過案例庫建設,打通案例生產、案例集成、案例使用、案例傳播的循環鏈條,形成規范的案例研究氛圍,從而推動院校研究走向成熟。

猜你喜歡
規范性論文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規則與有效——論哈貝馬斯言語行為的規范性
自然資源部第三批已廢止或者失效的規范性文件目錄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作為非規范性學科的法教義學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我國知識產權判例的規范性探討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