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詩經 · 周南》中的 政治秩序與性情教化

2024-02-02 13:11王文濤
今古文創 2024年3期
關鍵詞:周南詩經

王文濤

【摘要】《周南》歷來被儒家學者視為“正風”,這些詩歌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富有哲理的詩句,引導人們修身齊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突出體現了《詩經》的詩教作用?;诖?,本文對《詩經·周南》篇進行解讀,并分析這些詩歌是如何通過詩意的表達傳達出政治秩序的觀念以及性情教化的內涵。

【關鍵詞】《詩經·周南》;政治秩序;性情教化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3-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02

一、《詩經·周南》篇解讀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詩經·周南》作為《詩經》的第一部分,包含了十一首詩。這些詩歌描繪了周朝初年江南地區的自然景色、民俗風情以及人們的愛情、婚姻、家庭等日常生活。在古代,《詩經·周南》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道德教化的典范,這種教化是自上而下的,從先王至后妃,從最高階層樹立典范,以正教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關雎》篇是詩經的首篇,毛亨的小序指出“關雎,后妃之德也”?!蛾P雎》開篇意在追求一個美好的夫婦關系,夫婦正,而后人倫,成就詩樂之教,奠定王者教化的基礎。關雎鳥在河州的叫聲,本身就有一種追求美好之意,這種美好也開始引發君子想要得到淑女的追求,關雎本身有雌雄有別的自然習性,以此對應君子追求淑女從追求不到再到與淑女友好進而得到淑女的一個自然過程,也表明了兩種不同的世界之間也有著微妙的聯系。君子與淑女的關系中,君子對淑女的追求本身就預示著一種德行的追求。淑女,是指品行美好者,君子也是一種品行美好者的代稱,兩者的男女和諧象征著一種秩序的構建,這符合毛詩大序“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1]的意旨。在周朝時期的祭祀典禮中,荇菜是祭祀的一種祭品,這種菜生在水質干凈之處,正如朱熹所認為“荇菜是潔凈和柔之物”。淑女與荇菜的關系中,不難看出詩經以自然植物比興后妃或者君子之德性,構成人類倫理與自然協調的和諧,以及人道與天道之間感召的可能性。

《葛覃》篇的小序為后妃之本?!陡瘃菲?,以“黃鳥”比作君子、先王,“葛”比作淑女、后妃。從“葛之覃兮,施與中谷,維葉萋萋”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詩的內容和層次不斷遞進,以此暗示淑女從身體形貌不斷成長到德行美好的過程。葛是古時制衣的材料之一,制衣是女子在父母家所學的一個技能。毛亨注解為“古者有女師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祖廟未毀,教于公宮三月,祖廟既毀,教于宗室?!盵1]女子未嫁在父母家,專注“女功”之事,自身保持節儉的品德。女子有此品行可以配君子,嫁與君子后也保持清潔的作風,宗室祭祀的公服與家居閑時的私服能夠清楚分開,公私分明,可將自己的教養告訴“女師”,尊敬師傅,也可以使父母安心,有一種高貴品質,擔當婦人職責,服侍君子。

《卷耳》篇為后妃之志。講述有人從事采“卷耳”之菜,不能裝滿頃筐。頃筐,是一種容易裝滿的器品,卻不能裝滿,表現此人志不于此,憂思不在于此的原因??梢姴刹酥藨n思十分濃郁,以此起興后妃志在:“輔佐君子,欲其官賢賞勞,朝夕思念,至于憂勤。其憂思深遠,亦如采菜之人也?!盵2]后妃感嘆“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奔春箦鷳n思君子忽視賢人,想要把君子放在賢人于周官列位,將他們作為朝廷臣子。從“陟彼崔嵬到陟彼高岡”詩中的憂思不斷加重,《卷耳》篇被寄予一種殷切的期盼,充滿濃烈奮發的情感。后妃從對使臣的“我姑酌彼金罍”到對君王的“我姑酌彼兕觥”,可見后妃的德性中沒有這種貪邪和私心。后妃不單是憂在“進賢”,也自身表率婦道,又輔佐君子,后妃之志在于君子求得賢德之人,審視其官位,知臣下“出使”的疲困。對于周官列位,在內進賢人,以其美好德行而用之,沒有貪邪、私自請用其親友的私心。

《樛木》篇小序為后妃待下,即對待“下者”無嫉妒之心。樛木,是一種高大且樹枝向下彎曲的植物,它常被藤類植物攀爬,并隨著樛木的壯大而不斷向上,甚至可能超過樛木本身的高度。詩篇以樛木起興,“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象征著后妃與后宮九嬪及其他“下者”的關系,一步步地揭示了后妃之德對“下者”的作用。從后妃到“下者”,詩自身從上到下傳達出一種德性的品階以及德性教授的可行性。后妃治下,眾嬪妾及下者尊卑有序,能夠有序的侍奉君子,上者與下者都能有序,各盡其位,上下都遵照禮制,遵循禮法,進而“樂只君子”。所以能樂君子者,進而對內家庭和諧有序,此舉延及天下,四方百姓感受上者的高尚品德,能夠遵循文王的教化,使天下得以享受王者教化的福祿。

《螽斯》篇言及后妃子孫眾多,以螽斯起興,暗示著后妃不妒忌眾妾,進而子孫能夠如螽斯一樣興旺,本支百世,千秋萬代,傳承不絕。母賢而子賢,后妃之德,使子孫具有仁德的品質?!短邑病菲男⌒驗楹箦牡滦詫θ嗣竦慕袒饔?,無妒忌之心。后妃之德、后妃之本、后妃之志皆內修于心而外化于行,輔佐君子,使天下有禮有序,婚嫁沒有錯過正當時機,進而在周南邦國中無鰥寡百姓。文王與后妃的德行教化從家庭到邦國,教化也從近都傳到遠邦,教化不斷延續。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桃之夭夭,有蕡其實”再到“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借以桃樹的生長過程比喻女子的成長,即從年輕的貌美到受德性教化的德行之美,再到德性與美貌共同協調促進的和諧之美,形貌身體與靈魂得到共同的進步。組成家室,定下人倫的秩序,同“齊家”的內涵相似。

《兔罝》篇的小序為后妃之“化”,實指后妃的關雎之德與后妃之本的實現,尤指后妃在《關雎》篇中君子求賢若渴、樂得淑女的追求,良好的社會氛圍中,賢人不斷增多。兔置者(布置捕兔網的人)能夠恭敬、慎獨,是因為受到后妃之德的教化、文王的教化。從“椓之丁丁”到“施于中逵”再到“施于中林”,兔罝者遠離邦國的距離越來越遠,幾乎到達邊遠之地,但他們依舊固守職責,身份低微,卻追隨諸侯,作守護國家的戰士。如同輔佐周王的鬻熊、閎夭和太巔,這三臣可稱為兔罝者。

《芣苢》篇的小序為后妃之美。為何言后妃之美?詩從采芣苢的行為中,可知詩篇贊嘆后妃采摘芣苢過程中的行為美。從“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展現出后妃動作的次序。同時,芣苢是舊時車前子的古稱,有其助孕的效果,可知后妃的求子之意。在周文王和周武王平定天下后,邦國和平,使人們出現成家求子的心理。

《漢廣》詩篇小序是德性教化的擴大。從詩中,借以南方喬木不能休息來引出漢江游女,不可得的憂慮。不可求的女子,男子并未犯六禮來強娶,而是“之子于歸,言秣其馬”和“之子言歸,言秣其駒”。男子將對女子的愛意表現為祝福和關懷,表現出男子對愛情的忠貞。本詩篇基于《桃夭》《芣苢》的教化之下,文王教化擴展到漢、江流域以及逐步覆及其他六洲之地,而《漢廣》是詩教不斷傳播的一個表現,漢、江流域受到教化而沒有出現違反禮法、古制的現象,人們的性情得到矯正,不至于哀思過盛,而使人極端化。人們發泄情緒有詩的德性引導,不會使情緒泛濫而傷害心中善的信念,有節制的內涵。

《汝墳》篇的詩序是道化行也。何為“道”?從《漢廣》來看,是文王教化之道?!度陦灐穭t從婦人角度,“伐其條枚”“伐其條肆”的過程而思念君子在外行役,使人們能夠看見汝墳之地的君子、賢者們勤苦如“魴魚赪尾”,可見君子之辛勞,寄予對君子辛勞的體恤和同情,也加以勉勵君子不要逃役。

《麟之趾》的序即是對《關雎》的文章呼應,也是對其德性施及天下的一種反饋,即“天下無犯非禮”。麟是一種祥瑞的象征,常被用來比喻君子、公子等人信厚且與遵禮,也是君王這象征。將“麟之趾”與諸侯的子女對應、“麟之定”與公子王孫對應、“麟之角”與同祖的公子們對應起來,從血親上來說,三者愈來愈遠。公姓與公族一般為諸侯的子孫支系。然而“趾”,指足;所謂“定”,即“題”,指額頭;所謂“角”,是生于“麟”頭頂之物。從這三個器官所處的位置來看,次序是自下而上、逐漸遠離地面的。[3]這也看出周朝時期一種對應分封的觀念,但也強調了周王室的一種團結,支系分封者守衛封國,共同捍衛王室統治與周天下秩序。

二、《詩經·周南》中的政治秩序與性情教化

《周南》整體構建一個完整的政治倫理的政治秩序。這十一首詩,可以劃分為三層:第一層,《關雎》《葛覃》《卷耳》《樛木》四篇,建立一個秩序分明的政治倫理。前面四首對應后妃之德、后妃之本、后妃之志與后妃待下的德性。這四首旨在引導邦國百姓跟隨文王教化與后妃教化的腳步,受詩教的引導,遵循禮法秩序。后妃之德為根基,引導人們要追求美好者,如君子追求淑女一樣,有求賢之心、追善之心,后妃之德后三首則強調引導人民要恪守本職,躬身從儉,做女功而遵循婦道,侍奉君子而求君子之道;后妃的志向是從她的本職中得出的,后妃未嫁則專注子女之道,孝養父母、尊師重教;嫁出則為婦道,侍君子左右、處理好妻妾關系,使家庭和睦、子孫和諧?!对娊洝分械恼蝹惱硎苷谓y治者的家庭關系的影響?!吨苣稀菲瑫r也是對商紂王統治時期的失序做出的政治構想,在禮制遭到顛覆,倫理受挫,百姓們的性情更是在那種酷刑苛政之下趨向極端,詩教則沁潤人心,統治者清明而使得教化延及各洲,再次奠定一種穩定溫和敦厚的性情秩序和政治秩序,崇禮重教。

第二層是《螽斯》《桃夭》《兔罝》與《芣苢》四篇,這四者是美德行之詩、贊譽詩?!扼埂菲Q贊后妃不嫉妒而使得多子多孫,福綿宗室。以《桃夭》承《螽斯》之后,《螽斯》前四篇,皆后妃身事,《桃夭》則論天下婚姻年紀相配,是一種由近及遠的教化所導致的?!锻弥谩酚殖衅浜?,在教化所致的范圍中,所以贊美后妃德行教化,傳揚后妃德行教化,使得君子賢臣行為謙恭?!镀]苢》以后妃侍奉君王后宮之事,所以這四首總體贊美后妃德行及行為之美。但四首詩的意旨相通,是教化延及所成就的。

第三層即《漢廣》《汝墳》與《麟之趾》三首詩,這三首是文王與后妃教化之道所實踐的具體表現。從詩的排序中,可以看見教化的視野不斷擴大,在六洲之內無犯禮者、閔君子者以及公室君子者,他們受文王教化,德性雖然不能得到完全的教化,但是人們的性情逐漸得到矯正。同時,對于百姓而言,他們在生活上也得到德性的教化,有如《汝墳》中的女子,戰亂之際,丈夫在外行役,女子在家盡責,照顧父母長輩、撫育孩子,雖極度思念丈夫,同情和擔憂丈夫的疲勞,卻也勉勵他們盡情盡心行役。

從《詩經·周南》中可以看見政治秩序的一種規范——禮。十一首詩中,人們最常見的是六禮之一的婚禮。禮本身就具有一種階層的規范性。首先,在《螽斯》與《樛木》之中,大家可以看見國君的王妃與其他九嬪及眾妾的關系,王妃是君王后宮之主,是君王的輔助者,不僅涉及掌管后宮協調眾妾,也涉及祭祀、慶典、國家活動等。王妃是女子德性的最高典范,這是周南的主要對象,從《周南》前三篇可以看出,國風從女性的視角塑造德性的結構,這里不僅具有人與社會的一種設想,單獨的男性無法組成家庭,而兩性的結合才是家庭的本意,是家庭人倫的開始,是國家的基礎。家庭倫理得到規范,人的德性受到教化而趨向人性的一種完滿。后妃的德性遠在眾嬪之上,她參與祭祀是符合古制對祭祀者的德性要求。后妃作為祭祀的主要人物不僅具有宗教上的身份象征,也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象征。同樣周朝的君王本身也兼顧了宗教領導者與政治統治者的雙重身份。

禮樂作為當時周朝的行為規范,在商朝到周朝的轉變中,“鬼神占卜”的精神信仰逐漸弱化,而周公制樂作詩,賦予禮樂的精神追求逐步成為周朝時期人們的一種精神信仰。在周朝的政治中,禮樂則上升為一種評價善惡的標準,它從簡單的宗教過渡為政治秩序的一個基礎,更是后來奠定了人們倫理的根基。

除了禮作為周朝政治秩序的一個因素外,家庭倫理也成為國家政治秩序的一個關鍵。在這層意義上,可以將其理解為家國同構這種政治秩序的基礎。在歷史上的眾多政治統治者,常能見到由家庭矛盾引發的政治危機,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家庭混亂,有如魯桓公的妻子齊文姜與其兄長齊襄公的私通,而后魯桓公在齊國慘死;魯成公四年,晉國趙嬰與趙莊姬私通;魯昭公二十年,公子朝私通襄夫人宣姜等等事件,這些倫理的崩壞都影響了一國甚至兩國的政治局勢。詩經以男女關系為系,在男女關系上建立的家庭更加強調德性的一種中道,有進有退,在禮制之下使得男女有序,德性相配,成為一個良好的家庭。詩經暗示其讀者,文王的教化可以促進政治的穩固,詩教的傳承是維系君臣、君民關系的一個關鍵,使上者適其位,下者適其職。

《周南》的詩整體也凸顯了一種以和為中心的政治觀。首先是在家庭關系中的和,這十一首詩不僅強調了君王和后妃兩者的男女關系、夫妻關系,兩者和諧才能推進政治的分工和政治統治。兄弟關系和睦也需講求在宗室中兄友弟恭,同時在宗室中也要區分君臣關系,上下有別。在君臣關系中,君王與臣子要互相協調配合,更要注意德適其位、才盡其職。君民關系上,君王要為百姓樹立德性典范,要為百姓們建立安居樂業的生活條件,要反映百姓的需求,符合民之本性。這是在家庭和政治層面的和諧。這種和諧是以人們追求德性為目標進而獲取美好生活,是一種人的完滿。

另一種和諧則體現在《關雎》與《麟之趾》這首尾兩篇詩中,它們呈現了自然的一種和諧,更是一種天地之間的和諧。關雎鳥是一種飛禽,屬于天的象征物,麟則是獨立的走獸,它象征著地。這兩者首尾呼應不僅是關雎之德在麟之趾的實現,更是天地法則之間的一種自然秩序。所以,這兩篇詩給予一種天道之間與人道之間一種渺然的聯系,或許周朝時的人們已經發現天地之間的整體規則,能在這種隱晦的大道中追求人性的完滿。天道在人世間的投影是象征這萬物之間的一種和諧,對德性的追求成為實現人世間安樂祥和的一個關鍵,而詩經的政治秩序,正是這種人世間的和諧與天地自然之間的和諧兩者之間相匹配。

參考文獻:

[1]毛亨傳,鄭玄箋.毛詩傳箋[M].北京:中華書局,2018.

[2]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樊智寧.以“麟”喻人的修德之教——《詩經·麟之趾》讀解[J].武陵學刊,2019,44(02):13-17.

猜你喜歡
周南詩經
一道高三模擬試題的解法探究*
逃之夭夭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芣苢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讀詩經
詩經
現代詩經
現代詩經
還想聽你的故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