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脫適應癥康復治療的研究進展

2024-02-18 09:20張寧平葉赟費龍鄭艷芬嚴睿毛靜丹高凱
中國療養醫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適應期適應癥療養

張寧平,葉赟,費龍,鄭艷芬,嚴睿,毛靜丹,高凱

高原脫適應是低氧低氣壓高原移居者返回相對富氧高氣壓的環境后,機體適應性調節功能障礙,疊加長期缺氧導致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變化,機體逐漸調整適應性并建立新的內環境穩態過程。高原脫適應癥狀發生、持續時間及反應程度與移居高原時間、個體差異、心理狀況、自我調理及相對海拔高度等因素有關[1-4]。脫適應期機體自發代償性調節大多不會產生器質性病變,因個體差異出現不同臨床癥狀,輕者一般不影響工作生活,重者可能危害身心健康,需及時治療[3]。西部高原地區礦產和旅游資源豐富、國防戰略地位突出,隨著經濟生活不斷向好和西部大開發縱深推進,每年上下高原出差旅游和探親休假的人口基數十分龐大,迫切要求加快高原脫適應癥鑒定、發病機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

1 高原脫適應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

高原脫適應廣泛發生于自高原返回平原人群中,近年研究[1-6]顯示發病率可達50%~85%,常以多系統癥狀呈現,但大多數癥狀無需治療便可自愈。一項多中心研究報道,脫適應發生率為84.36%,且輕、中、重癥狀分別占比60%、30%、10%[1]。嗜睡、失眠、頭昏、反應性及記憶力減退等神經系統癥狀較明顯,可持續1~6 個月;呼吸及循環系統癥狀次之,主要表現為咳嗽、胸悶、心慌、氣短及心前區不適等,可持續1~2 年[2-3]。消化系統方面常出現食欲明顯增加,饑餓感增強,可能與富氧環境下,消化酶分泌旺盛及消化道細胞功能增強有關[7]。腦電圖則顯示,慢波數量明顯增加,α 波指數與移居高原海拔高度呈負相關,且檢測到大腦在抑制狀態下才會出現θ 波[8]。

2 高原脫適應發生機制

高原脫適應涉及多系統、多器官適應新環境所出現的一系列復雜生化反應過程,現有的研究對詮釋其內在機制作出了有益探索,但尚無定論。普遍認為,機體在適應缺氧后重新獲得充足氧氣,可誘導神經元細胞、心肌細胞和小腸組織中許多信號通路的活化,并可誘導細胞凋亡,對機體造成損害[9]。缺氧誘導大鼠血腦屏障通透性和腦微血管密度增加,返回常氧環境后則隨時間延長不斷降低,與高原脫適應發生和消退同步,提示腦組織結構變化可能是脫適應發生的原因之一[10]。另有研究發現[11-12],高原駐訓官兵返回平原后機體促炎與抑炎、氧化與抗氧化狀態失衡,并且這種失衡狀態隨著時間增長而緩解,與脫適應發展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表明脫適應伴隨發生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

3 高原脫適應癥的診斷和分級

3.1 高原脫適應癥的診斷 高原脫適應常表現為多系統多器官聯合癥狀,且相關危險因素復雜和個體反應差異,形成癥狀呈現多樣和持續時間不一,甚至出現低蛋白血癥和肺動脈高壓等現象,目前尚未形成權威的診斷、分級和治療標準,暫行診斷篩選依據由周其全等[1]提出,見圖1。

圖1 高原脫適應癥暫行診斷標準

3.2 高原脫適應癥的分度判定及評分標準 在高原脫適應癥診斷依據基礎上,根據癥狀程度科學分級,從而準確客觀地評價患者預后和針對性治療尤為關鍵。當前常用的分度分級量表由崔樹珍等[13]建立,見表1。

表1 高原脫適應癥的分度判定及評分標準

4 高原脫適應癥防治措施

4.1 階梯適應 階梯適應即高原移居人群階梯式下降返回平原地區以逐漸適應改變的大氣壓和氧分壓,已被證明對減輕高原脫適應癥有效[14]。長期高原暴露者返回平原地區,相對海拔差對脫適應癥的發生有明顯影響,并且這種差異越大,脫適應癥的發生率越高。研究顯示,高原(4 000 m 以上)移居人群返回昆明(1 891 m)、鄭州(111 m)、北京(31 m),高原脫適應癥發生率分別為60.95%、82.35%、83.72%[1],8~13 年西藏高原移居者返回海拔較高的昆明、蘭州,高原脫適應癥狀發生率較返回海拔較低的成都、鄭州者低[2],共同表明階梯式海拔下降對促進機體有效適應環境,預防或減輕高原脫適應癥有較好作用。但是,階梯適應可能造成超預期成本,難以廣泛推廣。王志敏等[5]對高原短期駐訓人員采取階梯適應輔以適度休整和藥物預防的綜合干預措施,發現高原脫適應發生率明顯降低,反應程度亦減輕,為多措并舉防范和干預高原脫適應提供了可行性范本。

4.2 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治療是將患者置于高濃度氧氣環境以迅速改善局部組織缺氧狀況,可顯著提高機體血氧張力和含量,增加組織內氧的彌散距離,從而促進機能恢復。動物實驗表明,高壓氧治療可提高脫適應大鼠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和活化,改善大鼠因缺氧而受損組織的超微結構和炎癥狀態,增強細胞新陳代謝,降低肺動脈高壓,保護缺血心肌,促進功能恢復[15-16]。高壓氧治療高原脫適應人群同樣取得積極成效。有研究發現,高壓氧治療可使高原移居者的紅細胞數量減少、黏度降低、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強[17-18],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除此之外,相較常規療養,高壓氧可促進脫適應期官兵體能恢復并加快度過癥狀期,雖未明確治療頻次與癥狀評分的關系,但緩解高原脫適應效果顯著[19-20]。

4.3 藥物治療 高原脫適應者常出現乏力、頭暈、嗜睡和疲倦癥狀,復方黨參、銀杏葉片等中成藥因在緩解疲勞、改善睡眠、調節腦功能等方面作用明顯而成為上下高原的必備藥劑[21-22]。復方紅景天可通過抑制炎癥因子表達和降低活性氧含量來減輕缺氧引起的病理損傷和氧化應激,從而改善微循環,增加組織供氧,提高心腦功能[23]。銀杏葉片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受體功能,阻礙血小板凝集,從而擴張血管和提高血氧飽和度,保護心肌細胞免受缺氧損傷[24]。復方黨參通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可有效改善脫適應期氧化應激[25]。西藥在防治高原脫適應方面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目前以ATP 敏感性鉀通道開放劑埃他卡林優勢較為明顯,可激發機體的耐缺氧能力,減輕低氧損傷[26]。此外,溶栓膠囊對脫習服大鼠心肺組織保護作用明顯,對心肌的保護甚至優于紅景天,具有一定緩解脫適應癥的潛力[27]。

4.4 康復治療

4.4.1 運動康復治療 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區分有氧耐力和無氧抗阻運動,使患者獲得全身或局部運動功能、感覺功能恢復的訓練方法。毋琳等[28]對高原脫適應官兵行慢跑和健身操等適應性訓練發現,相比非訓練組,訓練組肺活量、握力、縱跳等體測指標均有明顯提升,表明適應性訓練可加快脫適應期官兵體適能恢復,有效維護高原官兵健康水平。另一項對高原脫適應官兵行30 d 呼吸肌訓練的研究顯示,相較非訓練組,訓練組在肺活量、選擇反應時上的表現突出,呼吸訓練評估較全國同齡青年平均水平優秀率高出14.0%,較訓練前高出23.8%,表明呼吸肌訓練可恢復和提高肺功能,改善脫適應期身體機能,有望提高高原軍事作用能力[29]。此外,五禽戲、八段錦和太極拳等中國傳統健身術,具有強固臟器生理功能、促進肢體心息協調等獨特功效,千百年來廣為傳承,近些年的研究還發現它們在改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記憶力和執行力,老年人軀干平衡和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方面有顯著效果[30-32],對干預治療高原脫適應癥具有積極啟示。

4.4.2 物理康復治療 基于中醫醫學理論行針灸、拔罐、刮痧,或借助儀器設備開展聲、光、電、磁的治療,從緩解疲勞、疏通經脈、祛濕活血等方面防治脫適應癥狀。研究發現,與常規療養相比,接受脈沖電+穴位針灸復合物理治療的高原脫適應官兵,體能優秀率更高,血液黏度更低,脫適應癥改善更明顯[33-34]。陳少元等[35]則認為,重復經顱磁刺激可通過激活大腦組織神經遞質釋放和代謝,提升認知、情緒等功能,從而改善高原脫適應癥狀及認知功能障礙,縮短癥狀影響期。此外,耳穴按壓對失眠具有明顯改善效果[36],目前正積極開展臨床研究,有望提出高原脫適應治療新途徑。

4.4.3 自然療養因子治療 依托日光、森林、海水、礦泉和景觀等自然療養因子,為高原脫適應癥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加快緩解脫適應反應,改善生理和心理機能狀態。劉歡等[37]對脫適應官兵行綜合特勤療養后,官兵綜合體能優秀率顯著高于國民體測水平,且駐守高原海拔越低、時間越短和療養時間越長,體能恢復效果越好。鄭多輝等[38]證實,綜合療養可顯著改善高原官兵因脫適應造成的肺活量和反應力下降,提高體能水平。高原人員專項療養也顯著降低了嗜睡、失眠和頭痛等脫適應癥狀發生率[14]。此外,相比常規療養,礦泉浸浴還能改善脫適應官兵心功能和肝功能[39-40]。這些研究共同表明,自然療養因子有助于消除脫適應反應,恢復身體機能,深入挖掘療養因子在改善高原脫適應癥的內在機制,對于療養保障更好服務官兵具有重大意義。

4.4.4 心理、行為康復治療 通過健康宣教、風險預警和行為疏導引導上下高原人群科學辨識、規避和防治脫適應反應。高原脫適應期普遍表現情緒低落、食欲減退、睡眠不佳等癥狀,加強心理調適和營養攝入對于身心健康維護具有重要作用。張文等[41]將健康管理融于常規療養保障中,發現新的療養模式顯著提高脫適應期官兵一秒用力呼氣容量和心臟指數,阿森斯失眠量表評分更低,表明健康管理作為綜合行為干預形式有助于緩解脫適應癥狀。精神萎靡、入睡困難等脫適應表現是引發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的重要誘因,不予干預甚至可能造成心理應激增強和社會適應障礙,綜合心理治療已被證實對常駐高原官兵心理健康維護有效[42],加強脫適應期人文關懷,施予積極心理疏導暗示,可能發揮療養康復的“倍增器”作用。

4.5 其他治療 移居高原人群普遍出現營養素含量顯著下降而基礎代謝顯著升高,90%長期駐守高原官兵不同程度存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的問題[43]。脫適應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更加重身體機能下降和精神狀態衰弱,因此,脫適應期進行營養評估,區分全面營養強化和個性化營養補充,增加新鮮蔬果改善氧化狀態,融入中藥活性成分提升食療功效,可能作為療養康復的重要補充,有效預防和緩解高原脫適應癥。

高原低氧環境引起肺血管收縮,加重肺循環阻力,隨著暴露時間增長,肺血管結構重塑,壓力持續升高。一氧化氮(NO)因具有明顯舒張肺血管,降低肺動脈壓,進而改善心肺功能而常用于心血管系統功能恢復的研究。趙押金等[44]發現,補充NO 可逆轉缺氧誘發的紅細胞氧化應激和功能下降,表明NO 能夠維持紅細胞正常變形性和釋氧能力。白介素10 是免疫和炎癥抑制因子,向炎癥模型大鼠鞘內注射一定白介素10 可緩解促炎細胞因子引起的內臟痛敏[45],對利用抗炎因子緊急救治高原脫適應癥具有重要啟示。

5 小結與展望

我國既往對高原習服關注較多,而脫適應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尚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和理論支撐,對高原脫適應的重視程度和認識均有待提高?,F有文獻報道樣本量普遍過小,缺乏大樣本的長期追蹤研究。需擴大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開展大范圍、系統性研究及相關動物實驗等,進一步探討其機制及規律。有待建立明確統一的高原脫習服評分及診斷標準、分類、分級標準及防治方案??祻椭委煈{借非藥物、非介入特點,廣泛應用于肢體功能恢復、慢病控制管理和身心健康調適等方面,受到術后病人和亞健康群體的廣泛青睞,對高原脫習服干預治療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不斷探索和豐富高原脫習服這個領域,才能完善地保障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后的身心健康與作業能力,提高高原部隊機動和連續作戰能力,更好地護佑祖國的邊疆繁榮。

猜你喜歡
適應期適應癥療養
機器人叮當要回地球療養
基于價值的多適應癥藥品醫保準入模式探討
完整精算法與簡易調算法
— 多適應癥藥物準入評估方法比較研究
縮短進城農民的“適應期”——千陽縣抓黨建引領進城農民融入城市
享樂適應癥
森林療養
如何應對中職酒店專業學生實習適應期當中存在的問題
特勤療養人員體檢路徑的構建與實施
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的適應癥的療效和預后
零適應期教育模式對雙語師資培養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