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育人為先 實踐為重 能力導向理念的病理學課程建設研究 *

2024-02-18 03:41劉春英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3期
關鍵詞:病理學育人思政

于 丹 高 原 王 瑩 井 歡 潘 茜 王 哲 劉春英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病理學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032)

根據醫學教育發展新趨勢,為滿足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新需要,教育部、衛生行政部門推行醫學專業樹人文、強實踐、重能力的綜合改革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醫學人文教育與醫學基礎教育實現全程、全方位的有機結合,是構建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體系的根本目標[1]。病理學是連接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課程,中醫院校大多數專業本科二年級開設病理學課程。為了培養具有時代特征、符合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醫護人才,發揮病理學課程思政教育及能力培養的優勢,我們查閱并學習了國內外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經驗,在學校及附屬醫院進行了調查分析,最終根據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基于“育人為先、實踐為重、能力導向”理念,進行病理學課程建設。

1 育人為先 實踐為重 能力導向教育理念的研究背景

探索構建育人為先、實踐為重、能力導向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培養醫德高尚、實踐技能精湛、綜合素養厚重的卓越醫護人才,已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命題。但是,生物醫學模式是我國醫學教育課程體系的主要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1)課程教學融入立德樹人教育不足,不利于情懷的培育。(2)課程內容實踐性、前沿性不足、教師自身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不強,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薄弱。(3)授課模式單一、課程內容缺乏融會貫通,問題式、討論型教學方式缺乏等,導致課堂氣氛沉悶,阻礙學生臨床思維的形成及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此,本課題組成員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從教學培養目標的頂層設計出發,通過“注重思政教育以提高人文素養、優化課程內容以強化實踐能力、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以提高綜合能力、構建多元化病理學實驗教學考核形式”等四個方面,解決既往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充分體現專業特色、融入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強化專業實踐能力、拓展學術視野以加強創新意識,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實現本科生綜合素質的提升[2]。

2 育人為先 實踐為重 能力導向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

2.1 注重思政教育以提高人文素養 立德樹人是人才培養重要目標,思政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立德樹人,課程教育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思政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二者形成協同效應[3]。眾所周知,病理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為了利用好課程教學這個渠道,使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得到德育教育的滋養,應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不斷學習課程思政的內涵,提高教師政治素養,優化思政元素的融入,提高課程思政質量。

2.1.1 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教學過程的基準和綱要。傳統教學目標的制定主要圍繞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新需要,厚人文、強實踐、重能力成為專業人才教育的終極培養目標,將教學目標由單一知識點的掌握、熟悉、了解三個層次轉變為三個維度,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將能力培養、思政教育融入教學目標,明確專業培養目標、確定課程目標、落實本單元目標。單元目標服務課程目標,進一步促進專業培養目標達成,最終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醫療專業人才的終極培養目標。

2.1.2 提高教師的政治素養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不斷提高自身政治文化修養是每位教師的必修課。課題組成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踐行育人為先、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念,圍繞課程思政核心內涵,優化病理學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探索課程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通過思政教學培訓和學習,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讓教師意識到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而不是思政與課程簡單相加,不是簡單插入一個故事、增設一項活動。只有深入探索,不斷提高對課程思政的理解,才能避免思政形式化,同時注重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廣度、深度、適度。

2.1.3 優化思政元素 提高課程思政質量 病理學課程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如何篩選和運用思政資源,將其與理論教學有機融合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注重思政教育素材選擇的科學性、思政教育的系統性、長期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4]。課題組力求思政教育與理論教學深度融合、有機融合,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

2.2 優化課程內容以強化實踐能力

2.2.1 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編寫創新教材 本課題組成員聯合全國20 余所中醫藥院校專家,通過整理、研究近年來我國中醫藥教學改革的主要成果,融合育人為先、實踐為重、能力導向教育改革理念,編寫并出版發行了病理學系列教材,側重大體標本病理變化,并增加綜合設計實驗比重,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踐操作能力和應用分析能力,使其適應臨床工作的實際需求。

2.2.2 構建點-線-面知識體系是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 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5]。病理學以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為基礎,與生理學存在學科交叉和融合。與此同時,病理學章節之間以及章節內各單元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系。處理好單元內、章節間、學科間交叉的知識點,建立“點-線-面”知識體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

2.2.3 建立基礎-臨床-基礎閉環式循環 提高學生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發揮病理學橋梁學科的紐帶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以討論為主線貫穿教學課堂,引導學生用基礎知識分析臨床問題,同時在解決臨床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實現“基礎-臨床-基礎”的閉環式思維循環。

2.2.3.1 案例式教學法是實現基礎-臨床-基礎的閉環式思維循環的重要方法 案例式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醫學課程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以臨床案例為切入點,將知識點穿插其中,運用基礎知識解決臨床問題,在解決臨床問題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在臨床情景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習熱情、培養臨床思維。同時,按角色分組討論,引導學生關注人文問題,構建基礎-臨床-基礎思維循環,使人文教育與能力培養同向同行。

2.2.3.2 臨床實踐是將基礎知識轉化為操作能力的關鍵環節 具體措施:(1)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開展創新型第二課堂活動,提供高質量的臨床實習機會。組織學生觀摩臨床病理標本取材以及制作切片的流程,建議學生積極參加病理讀片會、學習病理學診斷方法。將基礎知識與臨床病理診斷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2)通過尸體解剖錄像,教授病理尸檢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進一步實現情感目標。(3)定期組織研究生文獻抄讀,并邀請本科生參加,就科研領域前言的研究熱點、研究進展進行交流和討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為學有余力、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2.3 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以提高綜合能力

2.3.1 采用以仿真臨床實驗模塊為主的漸進性模塊式實驗教學 組織形式:(1)基礎實驗模塊。主要采用開放式教學法,實驗內容以基本病理改變為重點,優化課程內容,構建學科間、課程內、章節間點-線-面的知識結構;建立“一條主線,多個維度”立體化思維模式,構建和完善滿足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知識體系。(2)仿真臨床實驗模塊。采用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設計與臨床聯系密切的仿真臨床病例,實現基礎-臨床-基礎的閉環式循環,在教學過程中以討論為主線貫穿教學課堂,提高學生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發揮病理學橋梁學科的紐帶作用。(3)創新實驗設計模塊。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并分組設計實驗方案,相關教師進行指導,開展“多對一”的教學模式,包括教師多對一、教材多對一、教學方法多對一、考核方式多對一。(4)自主學習模塊。學生自由選擇,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2.3.2 構建開放性課堂 傳統單一的授課模式,以教師為課堂主體,具有知識傳授明確、課時把控精準等優點,但在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存在弊端。通過對中醫藥院校課時分配及學生特點進行分析,選取適合病理學學科特點的CBL、PBL 教學法,與傳授式教學法相結合,形成雙軌制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逐漸由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過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臨床思維的培養,在分角色討論過程中,促進知識內化的同時,也引發學生對人文內容的思考。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案例分析、問題討論,強化知識目標,實現能力目標及情感目標。

2.3.3 線上線下結合 利用超星學習平臺,依托實驗中心仿真實驗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結合學習的模式。在病理學課程教學中,利用超星學習平臺提供課程資源、復習題庫等學習資料,便于學生進行預習、復習、討論及拓展學習。同時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和微課教學模式。針對部分章節中的重點、難點知識,錄制5~10 min的微課,就該知識點進行講解,便于學生復習。課外活動是對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通過第二課堂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和創新訓練計劃、微課、臨床病例討論會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

2.4 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 構建多元化病理學實驗教學考核形式 課程考試具有檢驗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作用。圍繞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建立形成性成績考核制度,關注學習過程,采取多種考核形式相結合的方法,準確、全面地評價學習效果及教學水平。加大技能實踐、平時成績所占比例,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人文素養等。實行教考分離,建立病理學實驗課考試題庫。將形成性成績(占40%)納入課程考核,建立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的評價體系,將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參與度、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文思考等多個方面作為考核的落腳點,由以往的只關注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轉變為以知識、能力、情感為核心的多維度考核形式。

3 育人為先 實踐為重 能力導向課程建設的實踐總結

育人為先、實踐為重、能力導向的課程建設本質上融入了“德育-實踐-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側重實踐能力培養的病理學課程教學,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成績及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生的成績同比提高,人文素養、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綜合素養得到了提升。在課程實踐過程中,構建點-線-面的知識體系,促進了相關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側重基礎-臨床-基礎的閉環式思維培養,構建和完善了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團隊課程思政、創新思維培養能力提升、教學能力及教學成果顯著,實現了教學相長、師資隊伍業務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歡
病理學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豬的組織病理學觀察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病理學和影像學研究進展
WST在病理學教學中的實施
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的幾點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