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2024-02-18 09:08馬銀
中國電化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意蘊思政政治

馬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工具、先進科技及數字資源等相互交織,匯集成為足以改變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圖景的“協同合力”。這股“協同合力”不僅驅動思想政治教育形態、過程與方式等產生異變,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顯著賦能效應,從而有效地擴容、優化和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由此打開了“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新格局。在此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課例設計到知識講解,從課程思政到社會活動,從教學載體到教學資源等各方面,均應然地要做出調整,以確保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主體及客體對互聯網優勢實現充分利用,尤其重要的是,引導“協同合力”在學生的政治素質、文化自信、社會認知及個人理想等多維度發揮積極作用?!丁盎ヂ摼W+”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研究》一書由李亞青、周燕、王靜編著,該書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系統嚴謹的“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系統。一方面,編者遵循“互聯網+”創新思維范式,逐一詳解了“互聯網+”教育新業態下的思政教育內涵、本質、形式、內容,闡明了“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教育主體、客體、媒體的職責與困境,為進一步改革高校思政教育學科奠定了原則框架。另一方面,編者遵循“互聯網+”教育實踐規律,全面介紹了“互聯網+”教育新業態下思政教育途徑、方法及平臺等,并借助“李保國精神”及多個“創新創業”大賽的思政教育案例,解釋了何謂“一體兩翼”“一平三端”“育人育心”等新概念。整體上,該書充分展現了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地重構具有指導價值與啟發意義。

該書追根溯源、體系完整,詳實地介紹了“互聯網+”模態下思想政治教育嬗變過程。針對內容分析,該書前三章屬于“理論探討”的范疇,編者首先追溯了“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因何緣起、如何發展,存在何種影響要素與驅動力量,以及“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的實施形式等。其次,編者為“互聯網+”模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搭建理論框架,理論根基主要包括“三信一體”辯證論、“中國精神”為內核的網絡精神家園、互聯網語境及語用體系等。再次,編者明確了“互聯網+”模態下思政教育形式與內容,就形式而言,突出網絡工具、技術及平臺等要素優勢,如慕課形式、全時空育人環境形式、“互聯網+”思政聯盟形式等,而在內容方面,強調打破思政理論教材與學科教學資源的局限性,倡導以思政育人價值為中心,展開跨媒介、跨學科、跨目標的思政教育資源建設;該書前三章“理論探討”部分體系完整、內容詳實,編者從課程內外、育人環境及人文政治等多個角度論證了“互聯網+思想政治”產生的必然性,能夠讓讀者清晰了解到傳統思政教育向“互聯網+”思政教育嬗變的過程,同時也揭示出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價值意蘊,即“思政元素與非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類比來看,“互聯網+”模態如同一個容器,它將人格修養、人文素質、民族意識、政治認同等“調味品”(思政素養)充分地調和,再有效滲透到高校各類專業學科中,這樣可以為當代大學生提供多元且豐富的養分,使其在“五育”維度中均衡、健康的成長。在“思政元素與非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的價值意蘊下,開展“大思政”育人活動如同“烹小鮮”,需要教師熟練運用各種媒介,如學習強國平臺、社交軟件、智慧教室等,并合理把控專業課程“食材”與多種思政元素“調料”的搭配關系。

該書聚焦主要矛盾、具備問題意識,分別探析教育主客體面臨的困境,提出“互聯網+”模態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對策。該書第四章內容主要圍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教育主體、客體展開,其中教育客體單一,即不區分專業、學段及政治身份等差異的大學生,而教育主體的成分相對復雜,包括思政教師、專業教師、黨委及團委人員、院系領導、輔導員等校內教育人員,還可以擴展到實習企業政工、政府干部、網絡領袖等校外教育人員。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主體及客體都面臨“互聯網+”所衍生的新困境,其中,教育主體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是“話語權稀釋”,這是由互聯網去中心化、泛娛樂化的信息傳播機制所導致的,更確切地說,整個互聯網語境缺乏嚴肅基調,整個輿論生態被流量至上所裹挾。而教育客體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是“語境沖突”,更確切地說,就是思想政治“學術性語境”與互聯網文化“草根語境”存在沖突,加上碎片化、解構式、跨媒介的閱讀習慣影響深度學習效果,以致于高校學生對傳統思政教育產生抵觸。該書聚焦“思政教育空間與網絡生態環境不協調”這一主要矛盾,提出基于“互聯網+”賦能教育主客體的觀點,表明強烈的問題意識,具體策略可概括為以“互聯網+”模態為基礎,重構高校思政教學生態系統,而“重構思政教學生態系統”正是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意蘊的又一表現形式;從實踐層面出發,一方面要引入大數據系統、在線教學軟件、智慧校園平臺等,用來夯實思政教學生態系統的物理基礎,另一方面,需要重構適應互聯網語境的思政教育模式,例如,以思維導圖、電子白板、數字課件等作為認知工具,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思政元素認知體系。

該書態度務實、方法具體,為高校提供了“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具備借鑒價值。該書第五至第七章內容主要闡述了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如何開展,其中,第五章內容基于尊重人性、跨界融合、德育革命、生態開放等原則,提供了一系列實用且易用的教學方法,包括資源發掘法、沉浸體驗法、社會活動法、融通協調法等,基本解決了高校思政課程“如何教”的問題。第六章內容主要分析了“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載體,按照類型差異,可以劃分為社交型載體、資源型載體、學術性載體等,不同教育載體對應不同的教育場景,如微信公眾號(群)作為社交型載體,比較適合學生“探討式”思政教育場景,可以通過微信載體搭建雙向思政教育渠道,或者營造“大思政”氛圍。第七章內容聚焦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需求,編者利用超星教學平臺,展示了一個完整的思政課例設計及教學實施全過程,并突出了思政網課細節(思政微課腳本),對高校思政師資提供了很好的啟發效果;通過第五至第七章內容解讀,足可見該書態度務實、方法具體的特征,而相關教育途徑(如新媒體教育、自我提升式教育等)也體現出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價值意蘊,即“全面構建思政教育共同體”,因為書中提供的教育載體、途徑及資源并未局限于教師,而是積極拓展到大學生相關的各個領域,如“順應共生”教育途徑,就是在順應互聯網管理特征的前提下,要求思政育人機制與后勤管理、校園文化、高校黨建等教育職能共生,進而達成多元主體參與下的“思政共育”的效果。

該書精選典型案例、富有創新意識,為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實踐模板。對于思政教育主體而言,應確立“教無定法、已學促教”的理念,盡管互聯網時代賦予思政教育更多的資源、更先進的工具、更拓展的渠道,但要一個科學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項目實施,不能只是依賴種種優勢、無序堆砌,否則就容易陷入“工具思維”的桎梏當中。該書精心挑選了“李保國精神”思政教學案例,并通過該案例介紹了“一體兩翼”“7+7混合式教學”“一平三端”等課例設計思路與實施技術路線,類似的,圍繞固定思政主題展開的思政教育活動,都可以模仿“李保國精神科”思政教育案例的結構、內容、流程等。此外,該書在第十一章介紹了“互聯網+雙創大賽”的思政案例,這些案例的本質,是在“互聯網+”模態的促進下,實現專業教育價值與思政教育價值的有機融合,如“養殖生態圈下的飼用酶制劑”案例,以農林院校養殖專業知識、技能為基礎,探討飼用酶制劑研究過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包括生態和諧、科學精神、社會責任等,讀者從中可以認識到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即“突破傳統思政教育時空邊界”,應該讓不同專業、學段及職業方向的大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價值不是只存在于思政理論教材、課堂及說教中,它無處不在,必然將影響到大學生終身發展,對其所從事的事業、所做出的成就有著深遠影響。

通讀《“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研究》全書,它不僅理論框架嚴謹、方法務實具體,并且提出諸多富有創新性、顛覆性的觀點與建議,高校思想政治師資通過學習與借鑒,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模式及資源體系等系統性革新,該書也適合專業教師、大學生、高校管理者等研讀,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多主體協同機制形成。

猜你喜歡
意蘊思政政治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思政課“需求側”
“政治攀附”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歷史課點評的意蘊
論秦觀詞的感傷意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