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中國特色

2024-02-21 02:03張美娜高梓杰
中國軍轉民 2024年2期
關鍵詞: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

張美娜 高梓杰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談到“中國式現代化”。那么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有哪些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有哪些中國特色?探究其理論架構,有助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國特色

“現代化”一詞起源于16-18世紀的西方,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各國在發展歷程中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完全區別于西方的現代化,其展現出現代化的全新道路選擇,以史為鑒,深刻探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剖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在此基礎上向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是“兩個結合”的理論成果,是被事實證明符合中國實際。中國對現代化的探索起步于鴉片戰爭后被迫打開國門的晚清時期,成長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奠基于對社會主義的建設與探索時期,大跨步于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改革開放時期,騰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是分步驟、分階段的,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理論成果和創新,是從各方面都落后的狀態奮起直追,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積極嘗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顯著的優越性。

鴉片戰爭后,為挽救民族危亡,無數仁人志士提出各式各樣救國方案,但都以失敗告終。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偉大先行者們頒布了一系列發展民族工商業,割除舊俗的制度與規范,盡管孫中山先生一生都未使用“現代化”這個詞語,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業計劃》里早已滲透現代化思想,如“高原鐵路系統、三峽大壩、浦東開發及大港建設”等[1],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孫中山等人的思想滲透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光輝。

中國共產黨確立中國式現代化新的道路,最早可追溯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現代化”的概念,即:革命勝利后要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穩步地變為先進工業國,用以激發全黨同志朝著現代化目標前行。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為中國朝著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囿于當時復雜多變國際背景,中國共產黨人試圖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2]。在毛澤東看來,中國要想實現現代化需進行“兩步走”,第一步是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較為完善;第二步是實現“四個現代化”。毛澤東的這些表述,為我國未來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方向指南。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明確提出集中精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對現代化的內涵作了擴充和說明。鄧小平在走訪多個國家后,結合中國國情正式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思想[3]。而后鄧小平又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把“溫飽”“小康”等目標劃入到現代化戰略體系中。由此可見,鄧小平把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納入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就極大擴充了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對于“現代化”的定義是高于之前的“四個現代化”——單純工業化思想的。

以鄧小平的“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為基礎和模型,黨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集體把中國式現代化往更深層次推進了一步。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將黨的建設與生產力發展水平、文化發展方向、人民根本利益結合起來,這就明晰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與此同時,江澤民還提出新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即在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三步基礎上進行了細分,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黨一百年”“建國一百年”等務實目標。進入21新世紀后,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聚焦“發展”二字,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形成科學發展觀。胡錦濤在原本的“富強、民主、文明”的基礎上增添了“和諧”,并將其納入現代化建設體系,這是對現代化認識的進一步深入。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政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文化不斷繁榮昌盛,社會治理和諧有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守正”,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創新”。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變的是黨不斷適應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舉措和政策,不變的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黨的十九大刻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時間表——“兩步走”戰略目標,吹響了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號角。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誓了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至此,黨對現代化的探索已逐步達到成熟,成為指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寶貴財富。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這五大特色既互相區別,又密切聯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日新月異,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探索新模式,打破了固有的“現代化即西化”的慣性思維,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向全球提供了14億人口樣本,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給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邁入現代化,又想保持自身獨立,不愿陷入這樣或那樣“陷阱”的發展中國家帶去了全新的選擇,向全世界證明除了西方式現代化道路之外,還有一種嶄新的文明的道路。

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從貧窮到溫飽再到小康,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實現了跨越式飛速發展,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從十六世紀就開始的現代化歷程,創造了人類史上既經濟飛速發展又社會和諧穩定這兩大奇跡。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將在本世紀中葉建成“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表述從“現代化國家”變為“現代化強國”,一字之差體現的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自信。2020年底,我國近1億人口實現脫貧,800多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這是人類史上的偉大創舉!迄今為止世界上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并不多,總人口沒有超過10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口共14.1億,因此,我們這種超大規模國家若實現了現代化,總人口將超過了現階段所有現代化國家的人口,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將徹底改變人類歷史版圖。

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了總結性概括,他指出,社會主義本質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與西方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讓某些人富裕,不是搞區別對待,而是所有人的現代化,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東部還是西部,一個都不能少?!白屗腥硕歼^上好日子”是黨的畢生追求,同時也是中西現代化發展的本質區別所在。西方現代化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財富、資源愈來愈向占極少數的權勢精英階層傾斜,致使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動蕩時有發生?,F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縮小收入差距,使人民更好享有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西方社會發展的一個典型特征是重視物質忽略精神,重視經濟增長而忽略文化繁榮。西方常以人均GDP、個人收入水平等量化數據來判定一個國家、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程度,而沒有精神世界是否充盈的數據標準,因而常常伴隨著人們思想道德滑坡、審美畸形、價值觀扭曲等問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因此,黨和政府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大力加強精神文化建設,使得兩者共同協調發展。

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西方國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道路,在物質世界極大充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空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污染防治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一起列為三打攻堅戰,構筑起最嚴密的生態保護紅線。中國式現代化是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現代化,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我國絕不走西方工業化的老路。

五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近代遭遇的磨難使我們深知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因此中國始終是和平發展的倡導者、維護者和踐行者。西方的現代化伴隨著對他國的侵略和掠奪,是以其他國家的落后為代價的,它在深刻改變世界的同時,也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帶去了災難。如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倡導互利共贏的現代化,超越了民族、語言、文化、宗教等界限,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新的道路、新的選擇。

三、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正如上文所談,現代化是各國在發展歷程中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均是已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然而發達國家均為資本主義制度,均以“資本”為中心,這就逃不過資本主義自身的弊端及其歷史局限性。早期現代化道路是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所開辟的,它伴隨著殖民掠奪、三角貿易等,是充滿骯臟的、血腥的道路。二戰后,西方國家以一種更隱蔽的方式對他國進行壓榨,明面上是和平友好平等的方式,實際上是更深層次的經濟捆綁,導致很多發展中國家越發展越落后。西方現代化道路只注重物質增長忽略精神發展,造成世界貧富差距急劇擴大。由于早期現代化道路是西方開辟,并且在一定意義上對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所以部分學者把“現代化”與“西化”劃上了等號,認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就是西方所走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一些國家急于發展而選擇“西方式現代化”道路,這種脫離本國具體國情、忽略國家歷史文化背景、盲目跟風崇拜的做法,最終陷入發展的“怪圈”,這無外乎本末倒置,對社會發展極其不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黨和國家取得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如今社會矛盾已經發生變化,我國社會生產不再落后,人民的需要也不局限于物質文化層面,而是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方方面面都有所期盼的需要。以主要矛盾作為出發點,調整“中國式現代化”的步伐,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作為一切舉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生產,展現出社會主義蓬勃發展的新局面。事實證明:中國已走出一條行之有效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雖然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這條道路符合中國國情、已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為人類解決的共同問題帶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新路,是前人從未踏足的路,前行道路必定充滿艱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來之不易,因此必須立足國情,做到“兩個結合”,踔厲奮發,砥礪前行,保持歷史耐心,增強歷史定力,以昂揚姿態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不懈奮斗。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廖大偉.孫中山對中國實現現代化道路的思考與選擇[J].社會科學輯刊,2022(2):194-199.

[2]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9-10.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111.

(作者簡介:張美娜,山西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高梓杰,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

猜你喜歡
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
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確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決定性意義
試論藏傳佛教中國化歷史進程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共產黨百年勞動立法的歷史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賈康:“中國特色”的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
“中國特色”的低速電動車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周恩來對推動大別山革命歷史進程的重大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