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倡議與中伊文化交流

2024-02-21 21:20陳華健
今傳媒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化交流中國倡議

陳華健

摘 要:中國和伊朗作為絲綢之路沿線上的兩個重要文明古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通過“絲綢之路”這一紐帶展開了緊密聯系,推動了雙方經貿關系的蓬勃發展。本文回顧了中伊雙方通過“絲綢之路”這一紐帶所創造的文化交流史,指出這一歷史既有利于持續深化兩國的文化交流、增進兩國友好關系的穩步發展,又能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作出新的積極貢獻;同時,對“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伊文化交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構建更加良性發展的中伊文化交流模式及其相關策略,旨在樹立“一帶一路”友好合作的典范,推動沿線國家共同合作與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伊朗;文化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2-0087-04

基金項目:2015年廣東省教育廳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2015WQNCX116)。

一、引 言

文化交流對于國家之間的合作互動具有增信釋疑、促進合作的作用?!耙粠б宦贰毖鼐€地區文化多元、社會形態較為復雜,需要通過文化的交流增進沿線人民之間的了解,促進合作,推動不同文明的相互傳播、交融和共享,最終達到民心相通、增進互信,搭建起友誼合作的橋梁。

二、中伊文化交流的歷史回顧

伊朗,在古代又被稱為波斯或安息,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戰略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文化長廊”之美譽。此外,伊朗是世界上第四大產油國,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控制著波斯灣東岸和霍爾木茲海峽。早在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就將中伊兩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兩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互通有無,傳播文化藝術、交流互鑒,共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一)中伊文化交流的濫觴

《史記·大宛列傳》是我國最早記載關于伊朗的史籍,該書中有關于伊朗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方面的描述。公元前138年,即伊朗的帕提亞時代,為了聯合周邊國家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委派張騫出使西域,史稱“張騫鑿空”,由此開啟了溝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開通后,伊朗成為古代絲綢之路要道、貫通歐亞大陸的中轉站。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世紀末,我國與伊朗兩國政府就開始了正式往來,雙邊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也隨之興起。我國的商品通過伊朗的商人遠銷到了西亞各國,而西方的特產、商品也通過伊朗輸入到我國。在繁榮的貿易交往過程中,兩國文化的交流也獲得了蓬勃發展,由此正式開啟了中伊文化交流的開端,為后續兩國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古代中伊文化交流的鼎盛

漢朝滅亡后,三國到隋朝這一歷史時期的史料中并沒有太多關于中伊交流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中伊政府之間的往來得到了恢復?!段簳酚涊d,在此時期,薩珊王朝出使中國10余次,無論是出使人數還是出使規模都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史書《隋書·西域傳》記載,隋朝時期波斯與我國已經構建了良好的貿易關系,隋煬帝曾派李昱出使波斯,并建立了正式的官方貿易關系;波斯王庫斯魯二世也曾派使節隨李昱來訪中國,并進貢“方物”[1]。這一時期的絲綢之路,由中國到波斯暢行無阻,來華貿易的波斯商人倍增。

唐宋時期,中伊交流達到了繁榮鼎盛的初期。這一時期,波斯商人、使者、僧人、傳教士、藝術家等紛紛到訪中國,超過5000多波斯人定居長安,這些都表明了中伊交流規模之大;中國船舶已經可以直接到達波斯灣,“波斯舶”也能直達廣州。元代,中伊兩國除了沿襲傳統的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與人文交流之外,還開拓了從南海入印度洋直溯波斯灣這條新的海上航線進行交流。

明朝時期,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明成祖朱棣先后3次派遣鄭和訪問了伊朗治下的忽魯模斯。忽魯模斯王也連續4次派使團到中國進行貿易。在雙方的推動下,依托“海上絲綢之路”這一聯系紐帶,中伊兩國的文化交流進入到更加寬廣的領域,兩國的友好關系也得到了更加長足的發展[2]。

(三)中伊文化交流的停滯

19世紀初,在沙俄與英國的入侵下伊朗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同一時期,在閉關鎖國的政策下,清政府的海上貿易不斷萎縮,國力不斷衰弱,最后在堅船利炮的入侵中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在此階段,中伊兩國無論是陸路還是海上貿易都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兩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現實,使得中伊雙方的文化交流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雙邊文化交流以及經貿往來遭受了沉重打擊。

近代以來,基于民族獨立與解放的共同需要以及基于共同敵人的斗爭需要,中伊雙方在各自的民族資產階級革命中都給予了對方一定的理解和支持。20世紀初,《中波友好條約》的簽署促使伊朗成為與中華民國建交的第一個西亞國家,且在后續領事館、大使館的建立等方面,雙邊合作和友好關系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和擴展。尤其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伊關系依然得到了較好地維持,這體現出中伊友誼的難能可貴[3]。

(四)當前的中伊文化交流現狀

1971年8月16日,中國和伊朗正式建交,雙邊關系邁上了新臺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推進,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伊兩國的文化交流更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蓬勃發展時期。雙邊高層的不斷互訪,有力地推動了各項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自1989年起,伊朗在我國設立了文化處和文化代表處,負責中伊文化交流活動,并多次舉辦了伊朗文化周。2002年,我國在伊朗舉辦了中國文化周,此后還在伊朗舉辦了多次文藝交流活動。自2010年起,中伊兩國友好協會開始每年召開年會,有力推動了雙邊的學術交流,尤其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題的年會不斷增多。近年來,兩國高校、學術研究機構就中伊文化交流也舉辦了多場學術研討會,影響力不斷增強,有力地推動了雙邊文化交流的發展。2020年初,中伊兩國民間開始開展友好援助活動,伊朗人民對中國抗擊疫情給予了極大的幫助與支持,促進了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成為拉近雙邊友好關系的重要紐帶。

三、“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伊文化交流存在的問題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伊關系邁入了“快車道”,基于共同的發展合作需要,兩國關系保持著積極穩健的發展勢頭。但是,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中伊文化交流也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于雙邊文化交流的推進。

(一)伊朗政治安全的風險影響

伊朗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什葉派伊斯蘭國家,外交政策的著眼點在于伊斯蘭革命的原則,側重于中東、阿拉伯、伊斯蘭、歐美、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堅持輸出伊斯蘭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被置于一切國家利益之上。近年來,伊朗陷入通貨膨脹、失業率增加、內部動蕩、核問題、與以色列的緊張關系、政府權力交替、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關系惡化以及與沙特等地區大國圍繞敘利亞、也門等問題展開地緣競爭和博弈等諸多問題,影響著伊朗的政治安全與時局穩定。就現狀而言,一方面,伊朗內外交困難以實現與歐美國家外交關系的較大突破,而且面對國內經濟的衰退,國內抗議此起彼伏,為伊朗的政局增加了很多變數;另一方面,受歷史傳統影響,對于“一帶一路”倡議伊朗政府持有積極的態度,但是由于伊朗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外部力量的警惕與戒心,其在如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上仍持謹慎態度。

(二)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抹黑與歪曲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后,迅速得到了沿線國家的支持與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對該倡議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升。但部分西方國家,出于固有的偏見和意識形態的敵視,不顧事實地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抹黑,意圖通過輿論的優勢破壞“一帶一路”的友好合作氛圍,誤導沿線國家人民的價值判斷以及對我國的正確認知。此外,部分西方國家還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制造了一系列負面輿論,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盡管事實有力地反擊了這些抹黑與妖魔化,但是也嚴重阻礙了雙邊文化交流的推行。

(三)中伊文化的差異性影響

伊朗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20世紀70年代以來,伊朗一直在推動“伊斯蘭革命”,這也給世界的安全與穩定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就中伊文化而言,盡管兩國既有共通的文化內涵、幾千年的文化交流融合史,又在文化思想方面具有廣泛的一致性,但是近年來,兩國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存在著不足,兩國人民對雙邊政策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在語言交流方面也存在較大的障礙,這些偏差影響到了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與認知,容易產生誤解、猜疑、隔閡、忌憚等心理。

四、構建更加良性發展的中伊文化交流模式及其策略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隨著中伊關系的發展,文化領域的合作將走向“深水區”。只有文化交流深入了,中伊兩國人民才能有更多機會去認識和了解雙方;只有民心相通了,兩國關系才能向更高層次邁進。

(一)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中伊文明互鑒

在推動中伊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展示中華文化軟實力、加強文化傳播能力以及對伊話語體系建設,增強對伊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又要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的深厚,彰顯文明大國形象,讓平等交流、真誠合作、互利共贏的真實中國被伊朗政府與人民所接受和認同。此外,還要尊重中伊文化形態的差異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借鑒伊朗文明的優秀成果,鞏固并擴大中伊文化交流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充分激活中伊文化交流的活力。

(二)凝聚共識,合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方案是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既是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有力抓手,又是將這一理念付諸實踐的方式之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提出該倡議的初衷,也是希望通過該倡議實現的最高目標。2023年4月6日,在我國的多次斡旋之下,時隔7年的伊朗外交部長與沙特外交大臣在北京重新開啟了正式會晤,宣布恢復外交關系。在這一事件的影響下,中東地區紛紛開啟了“和解潮”。這既充分體現了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上的積極態度,又向伊朗人民展現了中國是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在中伊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切實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落實,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支持與幫助,更好地向伊朗人民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贏得他們的理解與認同,凝練兩國共同的價值,實現文明共生,通過信任和感情凝聚共識,合力推動中伊兩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弘揚絲路精神,挖掘共同的文化記憶

“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是絲路精神的精髓。中國和伊朗作為兩個世界文明古國,在絲綢之路上的千年交往中,形成了眾多友好交往的典范、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友人、數不勝數的歷史遺跡文物……這些既是兩國的共同歷史,又是兩國文化的寶貴財富,對構建新時代的中伊友誼、推動文化交流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實現價值共識的最好方式就是挖掘共同的文化記憶,打開被現實利益束縛的枷鎖[4],激發中伊兩國人民的情感共鳴。比如,可以開展中伊之間的文物展覽、傳統文化節目展示,交流電影、文學、新聞出版等多領域的活動。在中伊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堅定不移地弘揚“絲路精神”,維系好中伊兩國文化交往的情感紐帶,還要挖掘和壘實中伊兩國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記憶,使兩國人民更加深切直觀地感受到雙邊所具有的深厚歷史淵源。

(四)創新文化交流機制,促進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人文基礎。文化的交流合作既有利于推進中伊文明的傳播、交融和共享,又有利于兩國民心相通、增進互信,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在兩國人民心中落地生根。當然,民心相通的達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以文化交流為切入點,注重頂層設計,制定切實可行的文化交流計劃。首先,我們要繼續拓展教育、文藝展演、影視交流、文物展覽、學術往來、醫療衛生、知識產權保護、旅游等人文傳播與交流合作領域,深化傳播與交流合作的內容;其次,我們要構建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整合資源優勢,創新交流機制,積極推動中伊兩國開展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峰會、論壇、研討會,重點推進中伊留學合作項目,加強中伊高校的聯系與合作,推動語言互通教育,促進學術交流、中伊跨國課題研究、智庫對話等新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最后,在交流形式上,我們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開發文化項目,使中伊兩國的文化交流更加接地氣、見效益、暖人心,從而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實現民心相通,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中伊兩國人民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五、結 語

“一帶一路”倡議為新形勢下中伊兩國合作共贏帶來了機遇,能夠推動中伊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促進雙邊文化交流。重新回顧中伊文化交流史,探討未來發展新趨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尋求進一步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新方法,對于增強中伊雙方的戰略互信、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攜手合作實現共同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隨著中伊兩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兩國文化領域的合作也日益廣泛,這既有助于實現民心相通,又有助于推動兩國關系健康發展。因此,中伊兩國在良好的文化交流基礎上加深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文化交流促進雙邊合作,共同參與到這個互利互惠的戰略中,樹立了良好典范,產生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推進沿線國家合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后疫情時代,共同攜手各國應對挑戰、分享機遇,開辟國際合作更加光明的新未來。

參考文獻:

[1] 雷鈺.中古時期伊朗與中國的絲路商貿[J].人文雜志,2011(1).

[2] 田鴻坡.中國—伊朗文化交流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3] 艾少偉.伊朗伊斯蘭文化與中伊文化交流[D].重慶:西南大學,2006.

[4] 楊興禮.中國的伊朗研究六十年[J].西亞非洲,2010(4).

[責任編輯:李婷]

猜你喜歡
文化交流中國倡議
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
以“春風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強兩國“心通意和”
浙江向全行業發起廉潔自律倡議
充滿期待的中韓文化交流年
保護一半倡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景和實踐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發起攜手共贏合作倡議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文化交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