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優化研究

2024-02-21 00:50陳家興蔡磊侯偉丁玲殷定霞項蛟
農業與技術 2024年3期
關鍵詞:控制區梵凈山保護區

陳家興 蔡磊 侯偉 丁玲 殷定霞 項蛟

(貴州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貴州 貴陽 550003)

自然保護區不僅是維護物種多樣性和穩定生態系統的重要抓手,還是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和《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等綱領文件,逐步標志著自然保護區改革邁入新階段,并提出以國家公園為核心,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想[1]。在保護地體系深化重構的關鍵性時期,亟需協調自然保護區內土地利用的相關工作。而貴州省保護地發展規劃正有序推進中,發展目標至2025年全面完成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然而在工作銜接過程中,自然保護區歷史遺留的土地利用問題較多,不僅涉及保護區內居民生產生活,也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高度關聯。有研究表明,西南地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面積近70%與農業有關,居民點內人類活動數量占總數的近60%[2],并且某些基礎設施未能充分的覆蓋整個保護區。此外,隨國家公園建設的逐步推進,相關的土地利用工作面臨著協調“保護-科普-利用”的用地規劃,如勘界立標、補植補種、森林防火網、科研教育基地、科普展覽園、旅游的基礎配套設施和居民點的公共設施等。然而針對自然保護區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樣性[3]和保護建議[4]等方面。因此,需要加強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的對策研究,屆時為國家公園的建設提供建議。

關于保護區內居民的用地矛盾,國家公園的建設政策高度強調生態保護,并充分考慮到原住居民的生活和發展需求。根據相關法律和指導意見,對于暫時無法搬遷的原住居民,在不擴大現有建設用地和耕地規模的前提下,允許從事種植、養殖等活動,并提供修繕和改善生產生活設施的機會。此外,原住居民還可以適度利用野生植物資源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但必須遵守限制條件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樣的安排旨在平衡原住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然而,由于各保護區內復雜的地理條件和人文因素,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用地效率,土地利用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分布散亂的情況[5]。因此,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雖然充分考慮了原住居民的需求,并強調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但可能忽略了協助當地居民合理利用土地的必要性。而梵凈山國家級保護區內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當地政府于2018年8月將全部居民搬離核心區后,核心區仍然存在部分耕地,少量建設用地廢棄。因此,開展梵凈山保護區的土地利用的基礎性研究,有利于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這種綜合性的考慮將助力國家公園可持續性發展目標的實現,同時也維護了原住居民的權益。

人類活動比起自然因素更能在較短時間內誘發生態環境質量的降低,其中土地利用是人類改造自然環境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6]。自然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越少、對景觀的干擾程度越低,保護成效就越高[7]。相關研究[8]通過對遙感數據識別、量化,分析自然保護區內不同地類的面積、分布,討論不同景觀的干擾強度與空間分布的響應,為保護區監測監管、科研教育和保護管理體系建設提供合理的建議。然而,有關梵凈山保護區土地利用或景觀分析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分析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現狀,并構建人工干擾強度指數模型分析人類活動對景觀的影響。

貴州省銅仁市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梵凈山保護區”)擁有全球最原始且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其中包括中亞熱帶最廣闊的水青岡林,森林覆蓋率超過了90%。黔金絲猴和特有裸子植物梵凈山冷杉都以此處為唯一的棲息和分布地,珙桐、伯樂樹、黑熊、中華鬣羚、林麝、大鯢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也在此有重要的分布。隨著《梵凈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推進,擬定的近期(2023—2025年)和遠期(2026—2035年)兩階段的規劃目標,將會整合包括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圍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多個類型的保護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是保護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未來國家公園建設體系的核心,開展其土地利用的研究分析,協調未來規劃上土地利用的矛盾,有利于國家公園的建設。因此,以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土地利用情況和量化人為干擾程度。

1 研究區概況

梵凈山保護區位于E108°45′55″~108°48′30″,N27°49′50″~28°1′30″,位于江口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松桃苗族自治縣的交界處,總面積為41900hm2,最高海拔高度為2572m,整合優化后分為核心區和一般控制區(注:研究區域的一般控制區為國家公園的部分)。核心區是黔金絲猴和梵凈山冷杉的重要生存、繁衍區域,同時也是生態廊道的重要分布地。此區還保護著西南巖溶區非喀斯特變質巖典型地貌,并承載著豐富的紅色和佛教文化;一般控制區不僅是實施生態系統修復、提升棲息地質量和連通性的重要區域,也是當地居民生產生活、開展科普教育以及進行游憩體驗等活動的主要場所。保護區范圍內涉及6個鄉(鎮),22個村(社區),人口約1.2萬人,居民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外出務工、農林收入、旅游收入和政策補貼。

2 研究方法

2.1 數據處理

研究中的數據和資料來源于2022年7月,通過調研和向相關部門獲取。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將地類劃分為耕地、建設用地、交通用地、林地、草地、水體等6類。景觀類型的面積和斑塊數量能定量地反映不同景觀之間的變化[9]。保護區內面積大的斑塊不僅影響的范圍廣,還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景觀的空間連接度[10]。因此需要將梵凈山保護區不同面積的景觀斑塊劃分出等級,參考相關資料[11],并結合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將耕地、建設用地、交通用地(人工景觀)和林地、草地和水體(自然景觀)等斑塊劃分為5個規模等級,見表1。

表1 不同景觀類型斑塊規模等級劃分

表2 景觀資源環境影響因子

2.2 LHAI模型的構建

自然保護區的景觀環境受到自然和人工因素的共同影響。在長時空尺度上,自然因素對保護區的景觀起著重要作用,而在短時空尺度上,人工因素則更為顯著。土地利用變化,如耕地、村鎮建設用地和交通用地等,成為梵凈山保護區景觀環境變化的主導因素。保護區內的自然特征與人工特征的空間對應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12]。為了深入分析梵凈山保護區中人類活動對景觀的影響程度,采用景觀人工干擾強度指數(Landuse human active interference index)進行評估,計算公式[13]:

式中,LHAI為景觀人工干擾強度指數;n為研究區內景觀類型數量;Si為第i種景觀類型的面積;Ri為第i種景觀類型的影響因子;S為各景觀類型面積之和。為研究保護區內不同景觀斑塊面積大小的人工抗干擾強度指數,參考已有國家級保護區土地利用的相關的文獻[14,15]。

3 結果與分析

3.1 土地利用現狀的分析

梵凈山保護區內人工景觀中,交通用地、耕地和建設用地的面積分別為1.57hm2、307.48hm2和228.93hm2,共占研究區域的1.27%;自然景觀中,草地、林地和水體的面積分別為8.78hm2、41535.27hm2和291.99hm2,共占研究區域的98.73%。圖斑數量最多的依次是耕地、林地和建設用地,其中建設用地景觀破碎度最大,其次是耕地和草地,林地的斑塊平均面積最大,景觀破碎度最小,見表3。

表3 梵凈山保護區景觀破碎度分析

核心區中人工景觀類型(建設用地、耕地)面積占0.15%,其中占比最大的是耕地,面積40.66hm2,占0.13%,自然景觀類型(林地、草地和水體)面積占比99.85%,占比最大的是林地,面積30453.99hm2,占99.34%;一般控制區的人工景觀類型(建設用地、耕地和交通用地)面積占4.18%,耕地占比最大,面積266.81hm2,占2.28%,自然景觀類型(林地、草地和水體)的面積占比95.81%,占比最大的是林地面積11081.29hm2,占94.57%,見表4。

表4 梵凈山保護區功能分區景觀類型統計

3.2 人工和自然景觀類型斑塊規模分析

斑塊規模等級分布中I級斑塊數量最多,占總斑塊數的75.91%,其次是II級斑塊占11.10%,III級斑塊占6.75%。根據研究區面積,IV和V等級的斑塊數量極少,但超過各類景觀50%總面積的地類有交通用地、林地和水體,見表5。草地、林地和水體隨著斑塊等級的增加,斑塊數量逐漸減少,斑塊面積逐漸增加。耕地和建設用地隨著斑塊等級的增加,斑塊數量逐漸減少,斑塊面積也逐漸減少。表明自然景觀斑塊和人工景觀斑塊,數量與面積的變化趨勢可能相反,可能是影響景觀類型分布破碎化較大的因素。其中,耕地和建設用地的斑塊規模隨著等級的增加,I~II級斑塊數量下降超過90%,表明梵凈山保護區內大部分耕地圖斑面積小于2000m2,而建設用地小于5000m2。人工景觀圖斑面積超過20000m2的僅3個,且主要分布在一般控制區,說明梵凈山保護區分區管控的保護效果明顯,核心區內幾乎沒有明顯的人類活動,但仍存在小部分耕地,面積小、數量多,可能造成景觀的破碎化。

表5 梵凈山保護區不同用地類型的斑塊規模等級

表6 景觀的干擾強度指數

3.3 人工景觀類型的干擾強度分析

梵凈山保護區內人工景觀的干擾強度表現為耕地>建設用地>交通用地,耕地和建設用地的人工干擾強度分別為0.0046和0.0018。耕地的人工干擾指數從功能分區上比較:一般控制區>研究區>核心區,建設用地和耕地的結果相同。核心區內無交通用地,一般控制區耕地干擾強度大于建設用地,說明保護區內受到明顯的分區管控措施,嚴格控制耕地和建設用地的變化。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通過分析梵凈山保護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和構建人工干擾指數,主要得到結論:保護區內人工景觀面積537.97hm2,自然景觀面積41836.04hm2,分別占總面積的1.27%、98.73%,耕地、建設用地和交通用地主要分布在一般控制區,核心區自然景觀保存完整,保護成效顯著;保護區內主要矛盾的地類為耕地和建設用地,斑塊規模等級小、數量較多,景觀破碎化程度較大;梵凈山保護區內人工景觀的干擾強度表現為耕地>建設用地>交通用地。

4.2 建議

通過減少耕地和建設用地的數量,有效降低人工干擾的景觀范圍和強度。尤其在核心區內減少耕地數量的同時,需要結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的范圍,將偏遠和面積較小的耕地整合到鄰近的村落附近,未利用的耕地按斑塊面積小于2000m2的實施生態修復,面積2000~5000m2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林。核心區內生態修復采用自然修復,一般控制區內的側重自然修復為主加人工修復為輔。建議逐步將核心區內的民用建設用地搬遷至一般控制區的村莊,并制定社區土地利用計劃,以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減量聚居、鼓勵搬遷”的原則,建立布局合理、密度適宜、環境友好的居民點體系。根據居民自愿的原則,鼓勵重要生態區域內和分散居住的個體進行生態搬遷,以減少零散居民數量,保持當前建設用地總面積不增加,并定期接受梵凈山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的監督,以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通性的增強。

梵凈山保護區內的景觀斑塊類型主要是林地,核心區和一般控制區的林地面積占比均超過94%,核心區內有大量且完整的林地,一般控制區林地權屬隨著分區管控和整合優化后不可避免的出現紛爭。建議優先進行核心保護區內商品林的贖買,以破解林農利益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通過當地政府向核心保護區內的農戶購買其經營的林地,轉變經濟模式的同時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與發展機會,從而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居民收入的提升。另外,關注一般控制區的重要生態區域內的商品林,并通過購買、租賃、協議保護等多種方式加以管理,確保集體林地資源得到統一規范的管控。

人工景觀主要分布在梵凈山保護區的西北部,部分區域緊貼核心區,其中核心區中幾乎沒有交通用地,一般控制區中交通用地也僅占0.01%,根據資料收集,某些道路和基礎設施不完善,大部分地段只能徒步前進,不僅耗費較多的人力、時間,并且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水平。而核心區內又禁止建設用地的增加,因此建議在核心保護區、一般控制區的特定區域和外圍保護帶,實行彈性管控,采取針對性、差異化、分類動態管控措施。如,核心保護區已存在道路、高壓線路、水利設施和大型設施的控制線兩側,按照一般控制區標準進行管理。為確保環境可持續發展和保護,采取有效措施來修繕加固道路、檢修大型設施,并優化施工過程以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梵凈山保護區范圍內部分耕地和建設用地存在荒廢的情況,如壩梅村、凱文村耕地存在撂荒現象,部分房屋未利用。建議整合村內資源,盤活閑置土地,促進梵凈山保護區周邊村莊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升生活質量,推動可持續發展。社區居民應參與保護梵凈山保護區內的森林資源安全,并鼓勵可持續林業管理、生態旅游等方式,確保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推行參與式社區管理模式,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梵凈山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公共事務。設立生態管護崗位,制定協議保護等方式,實現社區與保護區的有效互動和合作。逐漸增強原住居民參與感,解決生產活動中的問題,加強相互了解,縮小未來國家公園和原住居民之間的距離,促進兩者關系融洽。

猜你喜歡
控制區梵凈山保護區
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名錄與分布
基于OMI的船舶排放控制區SO2減排效益分析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梵凈山
創建梵凈山學派 培育梵凈山學
我與梵凈山茶
管好高速建筑控制區
看雪——銅仁梵凈山
阿什河流域非點源污染優先控制區識別
如何保護好興隆山保護區內的馬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