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景觀敘事的水稻研學基地設計策略研究

2024-02-21 00:51何麗波趙浩楠
農業與技術 2024年3期
關鍵詞:研學基地水稻

何麗波 趙浩楠

(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1 研究背景

1.1 水稻研學旅行發展受到基地空間不合理制約

水稻研學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教育、生態保護價值等研學價值可挖掘。水稻研學基地作為承載水稻品種認知、水稻栽培、稻作文化研習等活動的開展,感受、學習及實踐關于水稻的各個文化知識場所,通過實地調研與網絡信息收集發現,在當前研學空間設計中涌現出諸多問題,如在主打農耕活動的某研學基地中,在“文化廣場”集合后就直接被帶至“稻蝦蟹田”中開展插秧實踐,在活動開展前未在專門區域開展理論實踐,實踐場地中也只是具有單一功能要素的稻蝦蟹復合水稻田,未有供中小學生及家長休息、聽講、交流等符合研學教育要求的空間區域??傮w來說,現存水稻研學基地分區與流線設計缺乏科學理論指導,與水稻研學主題相背離;空間秩序混亂,難以滿足中小學生從體驗到驗證的體驗學習過程;空間缺乏歸屬感與研習性,導致重“游”不重“學”現象產生。水稻研學基地缺少合理空間規劃設計導致研學功能缺失,未能承載水稻專業研學課程開展,違背了研學旅行“立德樹人”的要求,制約了水稻研學行業發展。

1.2 當前研學基地空間未匹配教育型研學空間專業要求

兒童對自然要素的遞增體驗層次為感知體驗、行為體驗與情感體驗,要在研學空間設置中采取從感知到體驗的遞增空間層次以構建專業研學空間[1]。楊崇君認為,研學基地硬件設施應具有基礎設施、教育設施、游覽設施、配套設施以及應急設施,具備教育、生活、休閑3大功能,以滿足研學實踐活動開展的需要[2]。呂聰明認為,基地中需要設有專門的研學場所或教室供室內研學活動開展[3]。冉源懋認為,應從空間范圍、學習方式等方面拓寬研學旅行空間[4]。苗雨潔認為,戶外教育空間類型應包括情景模擬式空間、互動交流式空間、體驗感受式空間設計以及啟發探究式空間以滿足教育需求[5]。

綜合多位學者的觀點可知,合格的研學基地空間應通過多層次室內室外空間系統提升中小學生的空間感知與語言描述等能力,輔助完成中小學生社會化,具備完善的導覽系統、科學的研學游覽路線與場所分區以保障研學活動連貫性與集散通暢度,借助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反映在基地建設中最終滿足研學實踐與教育目的。但事實表明,我國研學旅行在現階段主要以“景點參觀+教學”為主要組織形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研學實踐的發展載體,現有研學基地未能匹配上述空間要求,導致未能滿足學生系統研學需求。所以,如何運用科學理論指導水稻研學基地景觀規劃與設計,建設具有科學合理功能流線分區,體現實踐教育性的水稻研學基地,在提倡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就顯得尤為重要。

2 景觀敘事理論對于空間的價值

2.1 構建空間序列

景觀敘事作為敘事學向外延伸發展的分支,主要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和場景演繹的形式,將不同的景觀元素通過組合交叉等形式向體驗者講述文化脈絡和歷史記憶等,景觀敘事在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主題概念的甄選,空間結構的編排,活動功能設置,以及景觀內涵意義的塑造等方面,使得景觀作品更具意味,更加生動,更有魅力[6]。主題構建之后,就需要通過對場地的路徑編織與對空間格局的把控,形成具有完整意義的序列性空間構型,建立起關聯人、行為、視覺景觀與空間質量的線性連續系統,實現對場域景觀有效的時序閱讀,達到合理的形式組織、編排空間與情感的作用[8]??臻g敘事編排手法和結構方式的運用可加強景觀空間秩序和關聯性,呈現多層次空間,增強景觀作品的內涵表達與體驗認同感[9]。要注意將敘事邏輯考慮在編排手法與結構方式的編排中,也就是在整體場域下對空間進行有序編排和組織,可構建出特定氛圍的敘事空間[10]。

2.2 促進情感體驗

景觀敘事可將場地記憶中、儀式性事件等敘事題材納入其中,以此來提升體驗者對場地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如,南昌八一廣場通過內部與外部的環境構成了一條隱性線索,在故事的遞進過程中,將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與景觀融匯為一體,達到激發紅色情感,引發反思,烘托紅色革命故事的作用;昭君遺址性博物館中,通過包括“昭君出塞”等3個主題陳列場景以調動游客的情感和情緒,引發游客的共情和共鳴,建立游客與博物館主題聯系,促使游客情感升華,增進游客的價值認同、民族認同與情感認同[7]。在同一場域下,不同的空間通過結構編排有序的連結,空間與空間形成關聯,產生不同的節奏與形態變化。敘事空間可激發游覽者的內心感受,使游覽者有著深刻的五感參與體驗[11]。

景觀敘事對于空間建造的價值在于確定一個或若干個主題后,運用邏輯編排空間敘事結構,形成多層次連貫的景觀空間,喚醒人們對于場地的內涵與主題的深入體驗,為人與場地的感知思考提供作用機制。在水稻研學基地建設中運用景觀敘事意義在于以稻文化為基礎,通過主題空間編排與組合通過對水稻研學基地進行科學的景觀空間規劃與組織,串聯涵蓋水稻知識點的空間序列,利用科學的水稻研學游覽路線與場所分區可刺激中小學生的感知體驗,強化其場所感與依戀感,從而激活中小學生主動思考,最終呈現一個富有趣味性、啟發性和教育性的學習環境。最終達到中小學生研學的“立德樹人”的研學目標。

3 基于景觀敘事的水稻研學基地設計策略

3.1 水稻研學基地敘事主題建構

在基于景觀敘事理論的水稻研學基地規劃設計中,有2個方面的主題需要確定,站在景觀建設角度敘事主題的確定,以確保景觀敘事的意義圍繞著一定的主題展開,以統領整個水稻研學基地的項目編排和氛圍營造;在具有異質性的空間下,水稻研學課程主題確定要契合研學基地的內涵。前者側重于景觀敘事的主題營造與中小學生的基礎環境感知,后者側重于怎樣通過景觀建造契合水稻研學主題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研學活動開展,激發中小學生的創造開發潛力,二者沒有主次之分,都需通過對與水稻有關的文化、現象與信息進行提煉與轉換,更好地服務于研學基地的景觀建設。稻作文化影響下的包括神話、農諺、民俗等表征現象,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屬性的稻作文化主題交織在一起,互相疊加形成了多重意義的層積現象[12]。在這些表征與內涵下,蘊含著“精耕細作,家國情懷,憂患意識,和合人間”等精神實質,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13],而這正是現今中小學生研學情感上期望達到的目標。

從稻作文化出發,在此基礎上總結水稻有關的時代現象與精神結合,角度構思如表1所示。

在時間、地域、少數民族3個角度下的水稻研學主題或多或少都包含物質表征、稻風民俗、觀念性文化以及外延4個方面,如表2所示,在實際水稻研學基地建設中,綜合分析不同場地景觀特質,從場地地理自然條件到地域文化內涵,分析提煉并整合水稻敘事元素,確定景觀敘事的傳達方向,從而確定空間的主題,設立故事情節。

表2 稻作文化梳理

3.2 水稻研學基地敘事要素選取

3.2.1 植物、作物要素

不同品種的水稻作物對于水稻研學基地的活動開展扮演了重要教具的角色,也兼具絢麗的美學功能,如在水稻研學基地中通過巨大的稻田畫對基地使用者造成絢麗的視覺感知。構成水稻研學基地中的教具與景觀,在水稻延續基地中除了景觀中一般講到的“喬灌草”植物體系外,應將水稻作物這一要素納入基于景觀敘事的空間營造中。植物、作物自身具有的形體特征可促成水稻研學基地的空間圍合、路徑軸線的強調以及情感體驗。同時也應注意避免使用有害植被,選用季相變化植被。

3.2.2 地形

起伏的地形地貌可營造層次豐富的研學場地活動空間,打造不同特點的空間體驗,增加中小學生的場地活力[14]。研究表明,高低、遠近、軟硬、暗亮不同的物體更能激發中小學生的想象力并強化其學習樂趣。草坪坡地等微地形相對較為安全方便,可利用坡地營造研學集合以及休憩空間,也可用于水稻知識講授、展示等社會交流與聽講實踐性活動的開展。凸地形具有高地勢,能提供焦點優勢,常常在景觀敘事場地的線性結構中充當路線的起點、終點或節點焦點。凹地形空間呈聚集性,具有較強的空間獨立性。凸凹地形可通過搭配水稻實體要素,在基地的敘事主線或支線中開辟空間,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團體性水稻認知、水稻主題講授等研學主題活動,推動水稻故事展開及情節設置,增強中小學生感知體驗。所以,在水稻研學基地空間設計中要盡可能營造凹凸微地形與雕塑植物等要素結合可強化故事情節和渲染景觀氛圍,滿足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其他地形如崖壁處可搭配如攀巖活動、地質教育等活動,與水稻研學搭配組成豐富的研學活動開展形式,為參與者提供感官刺激。但必須做好安全措施,杜絕安全隱患。

3.2.3 雕塑

在景觀敘事的體系下,主題性雕塑在此其中起到強調敘事軸線的作用,在美化景觀空間的同時利用雕塑的聚焦視線的功能,達到激發中小學生創造開發性活動的目的[15]。紀念性雕塑用于突出水稻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功能,可建立在水稻研學基地入口或分區內具有重要意義的地方或路線結尾,起到烘托情感的目的。功能性雕塑可與水稻研學基地中的一些構筑物等相融合,設計成為更實用的物品,同時更好地定義場地的功能性和空間布局。如,研學基地內休憩設施、垃圾桶等就可運用稻穗元素進行設計,滿足功能也可強調基地特色。

3.2.4 互動裝置與建筑

水稻研學基地中的互動裝置主要滿足于中小學生的關于水稻知識興趣交互體驗,為中小學生的創造開發型活動提供媒介,通過交互裝置的特性可引發中小學生身體行為的觸媒,誘發多樣化的活動。在互動體驗設計上應強調感官與情感體驗,強調中小學生的主動參與。

在水稻研學基地中,除一般基地的需要通過建筑的接待能力之外,建筑設施也可根據水稻研學基地主題與建設規模,考慮通過建筑室內設置主題展覽完成景觀敘事理論對水稻研學主題的延伸。

3.3 水稻研學基地敘事結構編排

主題及敘事要素確定后就要圍繞二者進行合理的結構編排和空間布局。根據文學敘事的結構理論,其編排方式主要分為順敘、插敘、倒敘、并敘4種[16],而轉化到水稻研學基地的規劃設計當中,就是在基地中通過合理的研學動線規劃及研學功能分區劃分以及選取合適的景觀要素,使得水稻研學基地景觀空間根據結構編排變得更加有節奏感和主次關系,同時也可在整個基地的空間組織序列中,設置主此景觀敘事路線。主線可通過線性敘事框架,采用順序方式,簡潔明了側重于水稻知識的表層了解,支線或次游覽路線可通過插敘、倒敘、并敘等方式,重點表現側重于水稻研學情感的深層教育,激活中小學生的情感促發創造開發型活動。對于不同的場地條件及水稻的研學主題打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用不同的編排順序組合完成主題的營造。

3.3.1 順敘——水稻研學基地的主線敘事

順敘是最常規、最普遍的一種方式,是按照敘事的主線路對故事展開,使水稻研學的空間表達有序合理、脈絡分明,同時也是最便于中小學生理解的形式。如,按照時間的順序在研學基地的路線打造中表現水稻生長的不同階段特征,在不同的場景中分別賦予不同的研學體驗項目。又或是敘事雜交水稻的發展歷程在其中加入交融袁隆平的生平完成科學性與人文性雙重研學體驗。

3.3.2 插敘——豐富水稻研學內容

插敘是在主要的研學基地空間中戲劇性的插入其他的敘事場景或是景觀元素,對水稻主題敘事進行襯托補充,起到豐富敘事內容的作用,還可營造偶然性場景使主體敘事部分與插入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引發中小學生更多的活動,使得研學空間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打造豐富的空間氛圍層次。如,在講述雜交水稻的研發歷程時,從袁隆平開始下定決心研發雜交水稻這一線性發展脈絡中插入袁隆平童年時代的漂泊人生與戰爭流離失所這件事情亦或袁隆平差點被選入國家游泳隊這一事件豐富袁隆平形象的同時,可吸引中小學生的注意力。

3.3.3 倒敘——突出水稻研學主題

倒敘是將故事的結局提前到空間的開始進行的敘述,可以突出水稻文化主題思想。如,在講述袁隆平和其雜交水稻專題敘述時,可講述袁隆平去世時全國人民都在緬懷他這一現象入手,展開袁隆平研發雜交水稻的故事。

3.3.4 并敘——加強水稻敘事層次

并敘是指將本不在同一時間、空間的敘事內容人為的設計在同一空間進行同時的表達。如,在講述壯族的稻種、生產工具、生產習俗、飲食習慣等“那文化”時,可講述客家的稻作文化并與壯族“那文化”做對比,二者采取平行的敘述框架和結構,同時在服務于稻作文化這一主題,可使中小學生加強對稻作文化的了解。

3.4 水稻研學基地敘事表達手法

在水稻研學場景空間的建構中對水稻研學主題或事件或知識點的描述講解采取適當的修辭手法可起到使人印象深刻、引發中小學生的共鳴,促進中小學生的社會交流,起到意義升華、營造主題氛圍的目的,主要有隱喻、象征、對比、引用、留白5大手法[17]。

如,運用一個狹窄漫長的通道隱喻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的研發過程中的艱辛路途,在通道的墻面上敘述袁隆平研發水稻的過程,其中對于沉痛的“毀苗事件”運用場景在現的方式,運用大筆敘述篇幅,突出的空間色彩及音效,更加凸顯科研的不易,使用者從通道走出來后來到豁然開朗的4塊呈階梯狀的水稻田,隱喻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先后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實現產量達到700kg·667m-2、800kg·667m-2、900kg·667m-2的3期目標,最后一片在豎向上占據最高位的水稻田反而運用留白的方式給予研學參與者緬懷、想象的一片充滿希望的空間。

4 結語

本文從時間、地域、民族3個角度構建了景觀敘事下的水稻研學基地建設及課程主題,基于景觀敘事對空間營造的意義,從主題建構、要素選取、結構編排及表達手法4個方面總結了基于景觀敘事的水稻研學基地設計策略。為稻作文化在研學行業現象之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思路與借鑒,但同時還有一定的研究不足,景觀敘事下的水稻研學基地建設最終服務于水稻研學這一多元社會現象,還需統籌學校、研學主辦方等研學參與力量,更好地為水稻研學開展提供便利條件;研學參與主體為中小學生,對其開展心理生理特征模式研究及結合教育學理論才可對水稻研學基地建設及課程體系建立起到專業指導作用,本文對上述專屬中小學生的理論研究仍存在不足及需要完善的地方,這也是后續研究中需要完善的部分。

猜你喜歡
研學基地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流翔高鈣為黨建示范基地錦上添花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把研學從省內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國外
研學之旅
我的基地我的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