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部嬰兒纖維瘤病診治1例病例報道

2024-02-23 11:46孫露瑄周福亭王立山張祖訓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頭頸部腫物嬰兒

孫露瑄 周福亭 王立山 張 政 張祖訓

作者單位:261053 山東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孫露瑄、張政、張祖訓);濰坊市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周福亭、王立山)

嬰兒纖維瘤?。╥nfantile fibromatosis, IFM)由Stout 于1954 年首次證實和描述為獨立性疾病[1],是一種罕見的非轉移性但有局部侵襲性的成纖維母細胞增生性疾病,屬于中間性腫瘤。IFM 多發生在頭頸部、肩部、上臂、大腿,其中以頭頸部的舌、下頜和乳突部多見,發生于鼻部者罕見,伴有局部浸潤和破壞[2]。切除不徹底會復發,但不轉移。其發病率約為0.02%~0.04%[3],目前發病原因及機制尚不清楚,故診斷和治療仍然是臨床醫生所面臨的挑戰。本文對1例IFM患者的診治報道如下。

一、病例資料

患兒,男性,10 個月,2022 年9 月16 日因“左側面部腫物20 天”就診于濰坊市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純杭议L述20 天前發現患兒左側鼻旁一腫物,約“花生米”大小,無疼痛、瘙癢等不適癥狀(圖1),未行任何治療,來診。

圖1 術前腫物照片

??茩z查:患兒左側鼻翼至鼻根部見圓形隆起,可捫及一腫物,約2.0 cm×1.5 cm×1.0 cm,質韌,有彈性,邊界清,表面皮膚顏色正常,活動度較差,雙側頦下、頜下及頸部未觸及腫大淋巴結?;純鹤阍马槷a,既往體健,家族史和系統檢查無特殊。

輔助檢查:局部體表腫物彩超檢查報告示左側鼻翼低回聲包塊,纖維瘤不除外。鼻骨CT平掃檢查示左側上頜骨鼻骨根部見一類圓形軟組織密度影,密度較均勻,CT 值約25HU 左右,最大橫截面積約1.5 cm×1.0 cm,邊界清晰,鄰近骨質結構受壓變薄呈蛋殼樣改變,同側鼻淚管受阻,鄰近鼻竇內未見明顯異常。診斷意見:左側上頜骨局部膨脹性骨質破壞,考慮良性病變,骨囊腫?(圖2),初步診斷為:左側面部脂肪瘤?

圖2 A、B:術前見腫物為類圓形軟組織密度影,密度均勻,邊界清晰;C:局部骨質結構受壓破壞

治療:因腫物位置偏上,且CT 顯示伴有局部骨質破壞,不能明確腫物性質,為保證完整摘除腫瘤,術前與患兒家屬溝通手術切口方案,患兒家屬最終選擇行口外切口切除,交代相關手術風險后于2022年9月19日進行手術治療。術中于鼻面溝處沿皮膚皮紋方向行縱行切口,見腫物位于肌層深面,腫物表面光滑,無明顯包膜,質地較韌,邊界較清,腫物下方骨面光滑呈圓坑狀(圖3),將腫物完整摘除后用可吸收縫線行皮內縫合,腫物進行病理檢查?;純盒g后愈合良好,住院1 周后出院。截至2023 年8 月6日,患兒術后10 個月原發部位未見復發及轉移,無其他不適癥狀。

圖3 術中腫物摘除后見局部骨質破壞

病理檢查:

肉眼可見:灰白結節1枚,體積2.0 cm×1.5 cm×1.5 cm,切面灰白、質中,表面覆囊壁樣組織,面積2.2 cm×1.5 cm,壁厚0.1cm(圖4)。

圖4 腫物完整摘除后照片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左側面部腫物)結合免疫組化及FISH 檢測結果符合嬰兒纖維瘤病,局部累及周圍骨組織,體積2.0 cm×1.5 cm×1.5 cm(圖5)。免疫組化結果:Beta-catenin(細胞核及漿+),Calponin(部分+),vimentin(+),S-100(-),CD34(血管+),SOX10(-),stat6(-),SMA(-),CD68(-),Ki-67(index 5%)(圖6)。

圖5 腫瘤細胞由小卵圓形及短梭形細胞組成,間質內含較多的黏液樣物質,紅染的膠原散在分布于間質內(HE×200)

圖6 Beta-catenin細胞核及漿陽性(HIC×200)

FISH 檢測結果:USP6 斷裂信號比值為12%,小于閾值15%,提示USP6 未發生斷裂,排除結節性筋膜炎可能。

最終病理診斷為:嬰兒纖維瘤病。

二、討論

1.病因

嬰兒纖維瘤?。↖FM)多數發病均在8 歲以前,2歲以內嬰幼兒多見,也有報道為先天性IFM 病例[3],男性略多見。目前發病原因尚不清楚,Janahi 認為可能是由雌激素水平改變或藥物引起的[4],Flacke則認為其可能與創傷有關系[5],或者是與遺傳因素有關,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此病發生率較高[6],但目前均尚未有確切證據證實。

2.臨床表現

IFM 多數起源于骨骼肌,特別是頭部和頸部的肌肉(34%)、肩膀和上臂(32%)、軀干(18%)和大腿(16%)[7]。其中在頭頸部,舌、下頜骨、上頜骨尤為好發??谇?、鼻腔和鼻竇的原發性受累率較低,但有文獻中報道頭頸部病變浸潤更迅速、更廣泛,發生于口腔、鼻腔和鼻竇等部位更具破壞性和致死率[8]。IFM臨床表現為生長較為迅速的侵襲性腫塊,通常固定在皮下肌肉或骨骼。發展過程分為局部、多灶性或彌漫性,浸潤擴散范圍可遠超其腫塊生長邊緣[4],侵及周圍肌肉組織,并可圍繞血管、神經生長,從而根據腫瘤大小及生長位置,導致壓痛、觸痛和功能障礙。如侵及關節囊時會導致攣縮及活動受限,腫瘤位置位于重要臟器時會造成生命危險,曾有文獻報道1 例胸腔巨大嬰兒纖維瘤病,侵犯胸腔、頸部及腋窩,手術難度及風險大大提高[9]。IFM 生長速度在發病初期較快,后續生長速度會逐步減慢,可能生長停滯[10],甚至可能自發縮小[11]。

3.輔助檢查

在輔助檢查方面,IFM 在過往病例報道中多采用彩超、CT 及MRI 為檢查手段。但Kingston[12]分析對比多個病例后發現MRI可作為IFM 評估預后的首選影像檢查方法。IFM 彩超多表現為均勻和低回聲,CT 多表現為較為均勻軟組織腫塊,呈膨脹性生長,推擠周圍結構[13],注射碘造影劑后明顯,但增強程度各不相同,大多數病灶表現為不均勻的造影劑吸收,多用來幫助確定骨破壞程度[12]。兩者均無明顯特征性表現,但是IFM 的MRI 成像信號特征具有相對特征性,可以反映細胞、組織含量的差異,以纖維母細胞成分為主的區域,T2WI 為稍高信號,以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成分為主的區域,T2WI為中等信號[6]。Skapek[14]等發現術前化療患者腫瘤細胞減少,膠原蛋白含量增加。IFM 組織學改變伴隨著MRI成像信號的改變,通過MRI 連續成像可以評估腫瘤大小及組成的變化,對評估疾病預后也起到一定參考作用,對臨床診斷及指導外科手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病例中由于對IFM 的臨床診斷經驗不足,患兒術前僅拍攝彩超及CT,后續患兒復查時作者會進一步拍攝MRI來進行評估預后。

4.組織病理

在組織病理學上,IFM 大體而言,腫瘤為質地較韌、邊界不清、灰白色瘢痕樣實性組織,直徑為1~10 cm,無包膜,附帶部分受累的肌肉和皮下脂肪。顯微鏡下,IFM 形態學變化很大,反映了成纖維細胞的不同分化階段。最常見的類型是彌漫型,瘤細胞形態介于原始間葉細胞和成纖維細胞之間,常侵及鄰近肌肉組織,多數病例可找到殘留的肌纖維和脂肪組織,稱為侵襲性嬰兒纖維瘤病,很難與嬰兒纖維肉瘤區分。另一種由束狀排列的較成熟的梭形成纖維細胞組成,類似于成年型的韌帶樣纖維瘤病[15]。本病例符合前者。IFM 中,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果中瘤細胞不同程度表達α-SMA、MSA、calponin、desmin 和Beta-catenin,通常不表達S-100 蛋白和CD34[16]。

5.鑒別診斷

IFM 通常需要與以下疾病相鑒別:①嬰兒纖維肉瘤(Infantile fibrosarcoma, IFS):為IFM 最重要的鑒別診斷,多發生于出生后第一年,約1/3為先天性,主要發生于下肢遠端,為生長迅速的無痛性腫塊,可復發,極少轉移,預后較佳[17]。二者腫瘤細胞均呈梭形,侵犯周圍軟組織并伴有淋巴細胞浸潤,但IFM 細胞密度較低,無異型性,核分裂象少見,罕見出血、壞死。遺傳學檢測IFS 會出現染色體易位改變,免疫組化瘤細胞主要表達vimentin[18]。②嬰幼兒肌纖維瘤/肌纖維瘤?。╥nfantile myofibromatosis, IM):隱形常染色體疾病[19],發生于皮膚、軟組織或骨的孤立性或多發性結節狀病變,可伴有內臟受累,多見于2 歲以內嬰兒,60%為先天性,有家族性發病史。IM 由肌成纖維細胞排列成短束狀或者旋渦狀結構,常形成肌樣旋渦或結節,中心常伴壞死及血管外皮瘤樣結構[20]。③嬰兒纖維性錯構瘤(fiberoushamartoma of infancy, FHI)表現為真皮深層或皮下的孤立性結節,質地較堅實,但部分皮損與其下的筋膜或肌肉粘連而固定,也可表現為明顯突出皮面的斑塊,由原始間葉細胞和肌成纖維細胞條束和成熟脂肪組織組成特征性“器官”樣結構[21]。IFM 有時也需與脂肪瘤、血管瘤、胚胎性橫紋肌肉瘤及神經纖維瘤等鑒別。

6.治療

目前對于IFM 患者的治療,仍然缺乏明確的治療指南或者專家共識,各病例報道中提出的治療方案均以手術擴大切除為主,如果切緣為陽性會導致復發率升高[22]。當腫瘤因位于重要的解剖結構處或處于病變晚期而無法切除時,建議使用化療和放療等輔助治療[3]。Skapek[14]報道過安全有效的化療方案,幾乎沒有急性毒性或晚期效應,可以有效地控制無法切除的腫瘤生長或在術前縮小腫瘤體積,但是單獨化療不能治愈,需同時結合整體廣泛切除。放療一般應用于無法手術的患者[23],對切除病變后的復發控制可能也有效。但是放療和化療均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并不作為常規的治療方法。本病例由于臨床醫生對此疾病認識不足,未進行術中快速病理,這將對今后臨床工作提出警示。

7.預后

IFM 屬于中間性腫瘤,不發生遠處轉移,但具有侵襲性,不易切凈,且繼續以進行性浸潤的方式生長,故局部復發率高。據Wilkins 報道,頭頸部的IFM 浸潤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復發率更高,這可能與手術治療時頭頸部復雜的解剖結構相關[24]。Masson[25]也曾做過統計,發現頭頸部IFM 患者的復發率為70%,而其他部位的病變復發率僅為50%。復發的風險不是由組織學特征決定的,而是由病變的解剖位置、患者的年齡和治療方式決定的。Pontes[3]和唐艷[16]在影響預后因素方面觀點較為一致,認為手術切除術后邊緣狀況是唯一有參考意義的預后指標。約50%的腫瘤在局部廣泛切除后復發,而不完全切除后的復發率為90%。Ruparelia[22]和Mannan[2]都認為術后第一年復發率最高,但Faulkner[26]等人報道,在術后復發病例中,5%的患者在初次切除后1 年內復發,而90%的患者在3 年內復發,文獻報道復發病例中,術后最長復發時間為第5 年。所以由于IFM 進展迅速,復發率高,必須對患者進行定期臨床檢查及MRI掃描。本病例截至術后10個月無明確復發跡象。

綜上,IFM 為一種侵襲性強,局部易復發但不發生轉移的中間性腫瘤,發病率低,好發于頭頸部、肩部及四肢等,其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臨床上確切診斷局限在術后病理檢查,目前手術廣泛完整切除為該病首選治療方法。IFM 預后主要取決手術切緣狀況,術后可定期通過MRI 等檢查手段追蹤復發情況。

IFM 作為臨床上一種較為罕見的疾病,國內外對其發病機制、病理表現、治療方法及預后等問題至今仍缺乏全面的認知,需要收集更多的病例進一步研究,通過對本例患兒的病例分析,加強對該病的了解和認識,幫助臨床醫生進行更加有效的診斷和治療。

猜你喜歡
頭頸部腫物嬰兒
嬰兒為何睡得多
乳腺腫物的超聲自動容積成像與增強磁共振診斷對比分析
帶你了解卵巢腫物
金匱腎氣丸加減改善頭頸部腫瘤患者生存獲益
頭頸部鱗癌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
嬰兒房
高齡患者結腸癌伴右肝腫物的診治探討
嬰兒為何會發笑?
頭頸部腫瘤放療引起放射性腦病的診斷和治療
嬰兒的救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