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沉浸式傳播研究
——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

2024-02-24 03:14夏艷艷
傳媒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典籍里的中國典籍符號

呂 巖 夏艷艷

一、《典籍里的中國》沉浸式傳播特色

“沉浸傳播”這一概念由我國傳播學者李沁提出,指多媒介共生共造的一種狀態。沉浸現象出現的原因是意識空間中物理空間感知與媒介空間感知的邊界模糊化,而沉浸式傳播就是要通過特定的手法讓這種邊界模糊化盡可能地延長。[1]

(一)內容符號化

1.典籍符號化構建專屬IP

《典籍里的中國》以中華優秀傳統典籍為內容核心,將“符號化”的典籍構建成節目的專屬IP。能指是節目組從浩如煙海的文庫中遴選出來的代表性文化典籍,所指是中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與中華歷代名家治學的鉆研求實精神、無私奉獻精神、艱苦奮斗等精神,由此向觀眾傳遞熠熠生輝的傳統文化,提升民族自我認同感與民族自信[2]。

2.綜合運用多種類符號

《典籍里的中國》通過運用多種類符號,構建了一個由萬千符號組成的“擬態空間”,宏觀上表現為“多舞臺、多空間”全方位演繹經典。微觀上則表現在節目中的極為豐富的非語言符號上——無論是演員神態、服裝道具還是舞臺布景都包含著其內在的意蘊,且沒有明確的所指;觀眾可以根據自身的所在的意義空間中進行自由解讀,主體性增強,在有限的物理空間中探索無限的精神意義,最終實現“內爆”。

“內爆”是麥克盧漢提出的一個概念[3]。他認為,在“內爆”環境下,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時空概念”的消失,媒介所創造的符號將成為人們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戲劇表演可以通過虛擬符號建立虛擬世界、形成意義空間,這種符號模擬的虛擬世界可以讓受眾能夠在不在場的情況下獲得身臨其境的效果?!兜浼锏闹袊?將中華傳統典籍由文字符號轉化為生動豐富的視聽符號, 在平面紙張上構筑一個多維意義空間,給人以“超真實”體驗。

表1 《典籍里的中國》非語言符號表達

(二)過程儀式化

《典籍里的中國》節目的沉浸式過程展現具有儀式化特點,將觀眾置于盛大的“時空狂歡”之中,例如恢弘的列兵陣仗、盛大的端坐頌書、莊嚴的朝拜儀式。結合虛擬現實“擬像”技術帶領觀眾穿過“第四堵墻”共同參與儀式,給人以強烈的情感震撼,在群體的情感暗示中,進一步深化情緒。

儀式不只是一種典禮的秩序化呈現, 在社會學家戈夫曼的研究視野中,日常生活中的互動也是儀式。一次人際互動是平凡的、平淡的、簡單的,但是每一次互動都是社會對個體的肯定。正是通過互動儀式,個體被整合到道德秩序的共同體之中。例如在《天工開物》一期中,古人“宋應星”隨讀書人撒貝寧穿過甬道來到現代時空,在一片試驗田中見到了現代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在撒貝寧的引導下,“宋應星”握住了“袁隆平”的手。在這次“跨越世紀的握手”中,受眾可以從兩位科學家那鄭重有力的手、那堅定的眼神中看到古今延續的家國之情[4]。

(三)制作的再媒介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典籍里的中國》 實現了由紙質媒介到戲劇、影視媒介的跨媒介轉化、從文本符號到視聽符號的符碼轉換,元文本內容得到豐富,并在沉浸式傳播中注入了互文性特點。例如《典籍里的中國》《史記》一期中從“熟悉度”這一受眾優勢出發,為《史記》的相關人物辦了一場群賢畢至的“歷史盛會”,觀眾跟隨司馬遷一起在九嶷山追懷舜帝、在會稽山探禹穴、在越王勾踐身上體悟隱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賢、在汨羅江邊感受屈原的家國情懷、在烏江之畔記取項羽的英勇……《史記》解讀者蒙曼不禁感嘆道:“一個三千年的英雄群像, 就這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了!”

在媒介延展的過程中, 同一內容在各媒介的相互整合下又以不同的形態呈現, 帶給觀眾更為豐富的感性體驗,延展觀眾對經典典籍的認知。受傳者也通過彈幕、混剪二次創作、話題討論等方式對節目進行反饋、推動節目的二次傳播、再符號化。在“萬眾共創”的模式下,一部部中華優秀典籍實現跨媒介傳播, 依托不同媒介的傳播特性綻放出古老而新意的魅力。

二、“認知、共鳴與傳承”的沉浸式傳播效果分析

為探究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沉浸式傳播效果,筆者采用了問卷調查方式, 總計收集240 份有效問卷。參與問卷填寫的男女比例分別為41.25%和58.75%,涵蓋了各年齡階段、各學歷(小學除外),各類職業的人群,調查對象相對全面客觀。筆者將主要依據本次“文化類綜藝節目沉浸式傳播效果”問卷調查數據,并結合文獻分析法、觀察法,從文化認知、文化共鳴、文化傳承三個層面對《典籍里的中國》沉浸式傳播效果進行綜合分析。

(一)文化認知

基于問卷分析, 我們可以從認知的廣度與知識儲備厚度來探究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沉浸式傳播對受眾文化認知方面的作用效果[5]。

1.觀眾文化認知廣度得到拓展

在認知的廣度層面, 有半數的觀眾從文化類綜藝節目中了解到了詩詞歌賦、 文物寶藏與經典典籍等文化知識。在整體問卷中,觀眾從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獲得的內容除以上提及的三個方面外還涵蓋了戲曲歌舞、名畫篆刻、特色建筑、非遺手藝等方面的內容,可見觀眾可以從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獲取極為廣泛的文化信息, 其認知廣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定拓展。

2.觀眾文化知識積累日漸豐厚

在問卷調查中, 絕大多數觀眾都可以清晰地說出多個自己有印象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其中《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故事里的中國》《典籍里的中國》等節目提及頻次較高。在“詩歌”“國寶”“典籍”等多種文化符號的構建下, 觀眾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民族記憶被逐步喚醒,通過全新的媒介視角學習優秀文化,拓展文化涉獵廣度,加深文化儲備厚度,豐富文化認知。

在81.25%為本科及以上學歷的240名受訪者中,有77.08%的人因為某一文化類型綜藝內容晦澀難懂而中途放棄觀看。由此,可見許多優秀文化可能正是因為“對受眾的文化水平的門檻較高”而喪失部分受眾。并且,在新媒體傳播時代, 依托單一符號平鋪直敘式的節目難以滿足受眾的文化需要?!兜浼锏闹袊?通過多種類符號構建出一個超真實的“擬像”空間,以戲劇化形式將典籍文字符號轉碼成視聽符號,降低了觀眾的觀看門檻,便于破圈傳播。不僅是橫行緯度的跨媒介轉碼,該節目還基于縱向時間維度將古代與現代的符號聯系起來加以對照,打造“古今對話”的奇妙體驗。

(二)文化共鳴

基于問卷分析,我們可以從觀眾對節目本身的喜愛程度和對節目所述文化的認同程度來探究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沉浸式傳播對受眾文化認同情感態度方面的作用效果。

1.觀眾對節目本身的認同感提升

文化類綜藝節目沉浸式傳播帶來的情感效果首先可以體現為觀眾對節目本身的態度。問卷數據顯示,65.42%的觀眾較為喜愛文化類綜藝節目, 其中絕大部分原因是認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可以陶冶情操、豐富知識?!兜浼锏闹袊芬源笮蛻騽x式呈現中華典籍,以精美的包裝制作、生動活潑的內容敘事贏得觀眾好感,同時通過蒙曼、康震等名家的解析讓優秀的中華經典更為凝練, 賦予節目一定專業話語權,讓觀眾在專家點撥中,理解經典典籍的深刻意蘊,增強對節目的認同感。

2.觀眾對節目的認同感延展至文化內核

文化類綜藝節目沉浸式傳播帶來的情感效果從觀眾對節目本身的態度可以進一步延展至觀眾對節目所述文化的認同程度。問卷數據顯示,有78.33%的觀眾在觀看完某一文化類綜藝后對該類文化的認同感有所增強,并且有67.92%的觀眾對該文化產生興趣,或者興趣更為濃厚, 產生正向的情感態度。 除了再現歷史,《典籍里的中國》塑造的人物形象極為豐滿,他們堅韌、勇敢、純粹、耐得住寂寞等品性,無一不讓人心生敬畏,受到鼓舞,讓觀眾感受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三)文化傳承

基于問卷分析, 我們可以從觀眾對節目的二次傳播和對節目所述文化的傳承來探究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沉浸式傳播對受眾行為方面的作用效果。

1.觀眾主動傳播、推廣文化類綜藝節目

跨媒介敘事以多元敘事方式、多元傳播媒介、多元敘事主體對典籍轉化和創新, 使元文本不斷生成新的意義和內涵,從而讓中華文化典籍重新煥發生機。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可以引發觀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共鳴;文化自豪感能夠激發人們的即時情緒,這樣強烈的情緒,能激發分享的欲望。問卷數據顯示,82.5%的人會主動把好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分享出去,且常選擇和朋友、親人分享。日常聊天是傳播文化類綜藝節目最主要的渠道,占比達到70.42%。微信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播渠道,占比為62.92%。小紅書和微博的占比相對較低,分別為20.83%和17.5%??梢娫谌粘I钪?,人們主要通過“面對面”人際傳播來分享好看的綜藝節目, 作為普通個體較少通過公共性社交媒體向網友宣傳推廣某一作品。

2.大部分觀眾愿意參與到傳承優秀文化的事業中來

在對節目所述文化的傳承的行為效果層面, 筆者調查了240位觀眾觀看文化類綜藝節目后是否有主動學習、傳承文化的意識。 其中27.08%的人已經在參加相關活動,48.33%的人表示往后有機會會參加相關活動,24.58%的人沒有這方面的想法??梢钥闯?,觀看文化類綜藝節目對于激發人們學習、 傳承文化的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乏相關的想法,并且實質上有傳承行為的人較少。

三、文化類綜藝節目沉浸式傳播建議

(一)打造更為細膩的電視精品

“電影畫面唯美寫意而電視注重敘事、畫面線條較為粗放”是大多數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刻板印象。雖然《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整體效果較好,但其粗線條敘事、主持人功底有限、舞臺特效簡單等問題仍然存在。隨著《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回歸,我們可以看到節目組在這些方面的改進,讓電視綜藝節目呈現敘事細膩、情感細膩,包裝細膩的精品效果,為其他文化類綜藝節目提供了借鑒。

1.敘事細膩,故事層層相嵌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節目中的敘事節奏有所加快,情節更為集中,場景更加豐富,形成了更多層次的故事嵌套結構。例如《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的第一期中,《永樂大典》屢遭劫難后踏上“珠還合浦,歷劫重光”的回歸之旅,這段敘事篇幅雖然很短, 但劇情以穿越到現代的陳濟視角代入,在層層嵌套中體現《典籍里的中國》一眼千年、穿越時空的獨有藝術感染力。

2.情感細膩,素養把關到位

節目第一季存在主持人主持功底有限的問題, 這讓節目的串聯相對生硬。讓“95后”年輕人主持如此厚重、如此需要文化底蘊的節目,誠然難度較大。主持人王嘉寧無論是自身知識儲備,還是文化素養,還是專業輸出,確實還有所欠缺。但可以看到,經過第一季以及好幾檔文化節目的歷練,王嘉寧的主持越來越從容大方,她代表著讀典傳道的新青年, 在娓娓道來中帶領觀眾感受中華古籍的新風采,令節目的呈現效果上了一個臺階。

3.包裝細膩,技術持續升級

《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創造性地采用電影工業生產模式,結合綠幕拍攝、運動控制等多種科技拍攝手法,進行戲劇核心、關鍵場次的呈現升級。例如首期節目《永樂大典》中特別打造了“陳濟悟道”場景。該段場景極具視覺沖擊力,在繁星匯聚下,觀眾仿佛可以感受到陳濟內心的頓悟, 在沉浸式立體空間中進一步深入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6]。

(二)重視觀眾的內容需要

1.分眾化傳播滿足受眾多樣化需要

《典籍里的中國》每期時長為90分鐘,置身碎片化快節奏的新媒體傳播時代, 我們無法要求每個觀眾都從頭到尾認真看完每一期節目。對此,央視在節目官網上設立了四個板塊——“完整版回看、古今對話、戲劇演繹、識讀典籍”,后三個板塊為完整版內容的拆解,觀眾可以根據自我滿足的需要選擇性地點播視頻。

2.增強第一人稱敘事感

增強“第一人稱敘事感”,需要節目將鏡頭從宏觀的文化洪流中跳脫出來,聚焦到一個個特色鮮明的個體上,可以是一個性格豐富的文化傳承人、 可以是一件久經時代滄桑的文物、 也可以是一段輾轉反側的詩篇……增強節目的互動性, 讓單向文化輸出逐漸轉變為節目與觀眾的雙向互動,突破觀眾意識空間與物理世界的邊界,實現沉浸式交互傳播。

(三)提升沉浸式傳播在觀眾行為層面的作用效果

原創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強調文化傳承重要性的同時更應加大對于相關活動的推廣力度, 可以設置一些跨界聯名合作,運用多種類符號喚醒民族記憶,豐富觀眾文化認知;同時,設置一些陌生化背景中的日?;瘍x式,強化情感認同, 力振文化共鳴, 跨媒介協同傳播延續經典價值,推動文化傳承,讓古典文化朝年輕化趨向發展,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文化傳承中來[7]。

四、結語

雖然在新媒體發展趨勢下電視綜藝節目受到了一定沖擊,但是新媒體在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為電視綜藝節目帶來了跨媒介交流的機遇, 推動電視綜藝持續地動態地維新。以央視《典籍里的中國》為代表,電視制作方不斷對節目的形式、內容進行大膽創新,探索文化類綜藝節目沉浸式傳播手段,抓住發展機遇,讓電視綜藝節目在融媒體時代下依舊受到觀眾的認可與喜愛, 為電視臺帶來持續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猜你喜歡
典籍里的中國典籍符號
《典籍里的中國》節目評論
《典籍里的中國》: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學符號,比多少
央視“神仙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帶你“穿越”華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國》被贊“神仙”綜藝
《典籍里的中國》為什么火?
“+”“-”符號的由來
變符號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典籍翻譯模式的構建與啟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