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養殖模式對鯽魚(Carassius auratus)營養品質及特征風味的影響研究*

2024-02-24 08:45翁旭東應曉國余胡家杰
海洋與湖沼 2024年1期
關鍵詞:鯽魚風味池塘

韋 毓 翁旭東 于 瑾, 高 陽 應曉國余 林 胡家杰 曾 妮

(1. 浙江海洋大學食品與藥學學院 浙江舟山 316022; 2. 浙江漁老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衢州 324400; 3. 龍游縣農業農村局養殖業發展中心 浙江衢州 324400)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 其中淡水魚產量在全球占主導地位(蔡振鑫等, 2021)。鯽魚(Carassiusauratus)作為我國重要養殖的經濟淡水魚種, 其因鮮美細嫩的肉質和豐富的營養價值而深受消費者喜愛。鯽魚的養殖方式通常為傳統池塘養殖, 即“三塘合一”的生態系統模式, 該模式下魚類生存環境、天然餌料生產基地、有機物分解場所均為一處, 因而常出現水體富營養化、養殖系統失衡等問題(劉凱等, 2021)。近年來,池塘內循環流水跑道養殖模式逐步興起, 跑道養殖是一種將池塘分為推水區、養殖區和凈化區的高效養殖模式, 其中推水區主要利用機械裝置使養殖水體處于循環流水狀態(賈麗等, 2011; 李倩等, 2020)。同時相較于傳統池塘養殖, 具有資源節約、循環生態的優勢, 還能使養殖對象較高效的吸收利用氮磷(劉梅等, 2021), 該模式有望解決傳統池塘養殖所存在的部分問題。

不同養殖方式對魚類營養品質和風味會產生一定影響。根據研究報道(朱士臣等, 2021; 黃愛霞等,2021; 李敏等, 2022)可知, 跑道養殖模式可改善青魚、梭魚、三角魴等的營養品質和風味口感, 從而提高了消費者的可接受度和魚類價值。劉梅等(2019)的研究指出, 通過調節水流速度可以改變魚的運動狀態、影響脂肪沉積等指標, 而跑道養殖模式對黃顙魚生長性能、形體指標、血清生化指標及肌肉營養成分均具有改善作用。目前, 關于跑道養殖和池塘養殖模式對鯽魚營養品質和特征風味影響研究較少。

因此, 本研究對跑道養殖和傳統池塘養殖模式下的鯽魚形體、基礎營養成分、蒸煮損失和持水力、氨基酸、脂肪酸、肌肉蛋白質消化率和揮發性化合物等指標進行研究比較, 旨在探究養殖方式對鯽魚營養品質及特征風味的影響, 以期為選擇適宜養殖模式、提高鯽魚質量及快速鑒別鯽魚的養殖模式提供理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實驗材料: 鯽魚購自衢州龍游龍和漁業養殖基地(119°178339′E, 29°000213′N)。鯽魚來自同一批次健康幼魚, 分別投入兩組池塘(傳統養殖池塘和內循環流水養殖系統池塘), 期間投喂統一配方的飼料,養殖6 個月后, 隨機從兩種養殖模式中取體型完整、靈敏健康的鯽魚各6 尾, 活體運送至實驗室, 分別命名為跑道組[體重(390.32±76.02) g, 體長(29.08±1.91) cm]和池塘組[體重(282.68±27.55) g, 體長(25.22±0.84) cm]。

實驗試劑: 雙縮脲試劑盒,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胃蛋白酶(豬胃黏膜), 上海瑞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胰蛋白酶(豬胰), 上海瑞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國藥集團化學試劑公司。

1.2 儀器與設備

脂肪測定儀SZT-06A, 蘇州市天威儀器有限公司;恒溫振蕩器THZ-98A, 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高速離心機Multifuge X1R, 美國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 日立L-8900 型氨基酸全自動分析儀, 日本日立高新技術公司; Agilent6890 型氣相色譜儀, 美國安捷倫科技公司; FlavourSpec? GC-IMS, 德國G.A.S 公司。

1.3 實驗方法

1.3.1 樣品處理 分別測量兩者魚體長度和質量,隨后解剖魚體取出內臟(主要為肝臟)并稱重, 以計算臟體比, 肝體比和肥滿度。最后, 魚胴體洗凈后置于4 °C 冰箱備用。

1.3.2 基礎營養成分含量測定 水分含量的測定采用《GB 5009.3-2016》中的直接干燥法進行; 粗脂肪含量的測定采用《GB 5009.6-2016》中的索氏抽提法進行; 粗灰分含量的測定采用《GB 5009.4-2016》中的馬弗爐高溫灼燒法進行??偟鞍缀繙y定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雙縮脲試劑盒。

1.3.3 蒸煮損失和持水力

蒸煮損失: 將魚肉斬拌后準確稱取質量, 記為W1, 放入蒸煮袋后密封, 將其置于90 °C 恒溫水浴中加熱10 min, 取出放置恢復至室溫后, 用濾紙吸干樣品表面水分稱重, 記為W2。蒸煮損失按公式(1)計算:

持水力: 將魚肉斬拌后準確稱取質量, 記為W3,將其用三層濾紙包裹后放入50 mL 干燥離心管中, 使樣品在4 °C 下5 000×g離心15 min, 離心結束后, 取出樣品稱重, 記為W4。持水力測定按公式(2)計算:

1.3.4 蛋白質消化率

胃消化率: 測定方法參照孫立春等(2012)等報道并作適當修改。魚肉被切碎混勻后, 稱取3 g 樣品(記為m0)于錐形瓶中, 加入20 mL 的模擬胃液, 將樣品置于37 °C 恒溫振蕩搖床上100 r/min 反應4 h, 模擬胃蠕動, 反應結束后, 加入1 mL Na2CO3(1 mol/L)溶液終止酶反應。消化液在105 °C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稱量干質量(m1)。體外胃蛋白酶消化率按公式(3)計算:

腸消化率: 測定參照孫立春等(2012)的報道并作適當修改。魚肉切碎混勻后, 稱取3 g 樣品(記為m2)于錐形瓶中, 加入20 mL 模擬腸液, 將樣品置于37 °C 恒溫振蕩搖床上100 r/min 反應4 h, 模擬腸道蠕動反應結束后, 加入1 mL 1 mol/L Na2CO3溶液終止酶反應。消化液在105 °C 恒溫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 稱量干質量(m3)。體外胰蛋白酶消化率按公式(4)計算:

1.3.5 氨基酸和脂肪酸 采用氨基酸自動分析儀測定氨基酸含量(GB 5009.124-2016); 采用氣相色譜儀測定脂肪酸含量(GB 5009.168-2016)。

1.3.6 GC-IMS 分析參數 樣品預處理方法: 取3 g 魚肉樣品, 置于20 mL 頂空進樣瓶中, 45 °C 保持20 min 后進樣, 每個樣品重復3 次。

GC-IMS 分析方法: 通過FlavourSpec?風味分析儀測定樣品揮發性組分。MXT-WAX 色譜柱(30 m×0.53 mm×1 μm), 柱溫60 °C, IMS 檢測溫度為45 °C,分析時間35 min, 載氣/漂移氣為純度≥99.999%的氮氣。漂移氣流量為 150 mL/min, 載氣初始流量為2.0 mL/min 保持2 min, 在10 min 流速線性增加至10 mL/min, 最后在35 min 內線性增加至100 mL/min。GC-IMS 分析獲得風味成分的峰強度通過Origin 軟件采用Euclidean 最短距離進行聚類分析。

1.4 實驗數據處理及分析

采用Excel 整理實驗數據, Origin 繪圖, SPSS 27進行數據分析, 層次聚類分析使用MetaboAnalyst 5.0(https://www.metaboanalyst.ca/)進行。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使用t檢驗來評估變量之間的差異,P<0.05 表示差異性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形態學指標

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各項形態學指標如表1 所示。魚的形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魚類的感官特性和營養狀態。其中臟體比可體現出魚體內可食用部分的多少, 肝體比可體現出魚體的健康程度, 肥滿度可體現出魚類的肥瘦程度和生長情況(史慶超等,2021), 且以上指標皆與魚體內脂肪的積累有關。兩組鯽魚樣品中臟體比與肥滿度雖差異不顯著(P>0.05),但跑道組都略低于池塘組, 且跑道組肝體比顯著(P<0.05)低于池塘組肝體比。因此結果表明跑道組鯽魚體內脂肪含量較少、可食用部分比例更低, 其原因可能是在跑道養殖模式中所采用的氣提式增氧推水裝置可使魚長期處于流水富氧的生長環境中, 運動量較池塘養殖鯽魚更大。

表1 形態學指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2.2 基礎營養成分含量分析

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中基礎營養成分含量如表2所示。池塘組和跑道組的鯽魚水分和灰分含量差異顯著(P<0.05)。跑道組粗脂肪含量明顯低于池塘組(P<0.05), 而蛋白含量明顯高于池塘組(P<0.05)。這可能由于在池塘內循環養殖的水流作用下, 鯽魚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應對運動量的增加, 因此機體的脂肪被分解利用, 從而脂肪含量降低(董立學等,2021)。有研究報道(Zhangetal, 2021), 運動訓練可促進蛋白質在肌肉中的沉積, 跑道組鯽魚蛋白含量高于池塘組也印證了這一點。由此可知, 跑道模式養殖鯽魚更符合人們對魚肉高蛋白低脂肪健康食品的追求。

表2 基礎營養成分含量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basic nutrient contents

2.3 蒸煮損失和持水力分析

通過蒸煮損失和持水力的測定, 可以反映該魚肉的保水性能。如圖1 所示, 兩組鯽魚在蒸煮測試中質量都有所損失, 其原因是魚肉蛋白質的熱變性, 導致肌纖維的收縮和內部水分向外遷移(Vaskoskaetal,2021)。此外, 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增加肌纖維的密度和直徑從而減少離心失水率(Caietal, 2023), 兩組鯽魚持水力變化符合這一說法。以上表明兩種養殖模式下鯽魚的蒸煮損失、持水力變化較為接近。

圖1 蒸煮損失和持水力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cooking loss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2.4 蛋白質消化特性

如圖2 所示, 跑道組鯽魚肌肉模擬胃消化率為73.92%、腸消化率65.57%, 顯著高于池塘組肌肉模擬胃消化率69.77%、腸消化率61.85% (P<0.05)。食物中的蛋白質先在胃中被胃蛋白酶初步水解, 然后進入小腸, 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被水解為小分子肽及游離氨基酸, 最終被腸壁吸收。有研究(Dinget al, 2022)表明, 脂肪通過小腸的機械蠕動能被乳化成乳狀液的形式從而被吸收, 該類乳狀液的結構主要由其脂肪相、界面和水相的性質所決定, 當脂肪含量過高時, 部分蛋白質被吸附在油水界面上, 會進一步降低蛋白質的分散程度而影響吸收。本研究中, 跑道組鯽魚的脂肪含量低于池塘組, 在消化過程中其蛋白質可能較少被吸附, 更大程度地被酶水解, 進而促進消化吸收, 因此跑道組鯽魚蛋白質消化率呈現出高于池塘組的趨勢。

圖2 肌肉蛋白質消化特性比較Fig.2 Comparison of muscle protein digestion characteristics

2.5 氨基酸組成及含量分析

2.5.1 游離氨基酸 由表3 可知, 兩種養殖模式的鯽魚肌肉中共檢測到了13 種游離氨基酸, 其中池塘組未檢出游離脯氨酸。游離氨基酸對肉類食品的風味和品質有重要影響, 目前認為影響魚肉鮮美的氨基酸主要為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組氨酸等, 它們的含量決定了對風味的影響程度(李雙琦等, 2022)。本實驗中跑道組的大部分游離氨基酸含量高于池塘組, 其中鮮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丙氨酸和谷氨酸)等呈味氨基酸含量顯著高于池塘組(P<0.05)。兩組鯽魚的大部分苦味氨基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和組氨酸)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 但池塘組鯽魚賴氨酸含量顯著高于跑道組鯽魚(P<0.05), 而跑道組鯽魚精氨酸含量顯著高于池塘組鯽魚(P<0.05), 因此兩組鯽魚整體所呈現的氨基酸苦味差距較小??傮w而言, 跑道模式養殖鯽魚呈現鮮甜味的氨基酸含量更顯著, 故相比池塘養殖鯽魚可能具有更好地風味。

表3 游離氨基酸含量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free amino acid content

2.5.2 水解氨基酸 由表4 可知, 跑道組鯽魚和池塘組鯽魚均檢出了17 種氨基酸, 其中必需氨基酸7種, 半必需氨基酸5 種, 非必需氨基酸5 種。兩組鯽魚肌肉所含的氨基酸在組成上相對平衡, 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在必需氨基酸中亮氨酸和賴氨酸的含量相對較高, 半必需氨基酸中甘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相對較高, 此外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相對較高。根據FAO/WHO 的理想蛋白質模式, 組成氨基酸的必需氨基酸/總氨基酸(ΣEAA/ΣTAA)為40%左右, 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ΣEAA/ΣNEAA)為60%以上, 表明蛋白質質量較佳(趙亭亭等, 2018), 跑道組和池塘組鯽魚ΣEAA/ΣTAA 分別為40%、42%, 符合以上指標要求; ΣEAA/ΣNEAA 分別為66%、72%, 兩者都遠遠高于60%。綜上所述, 兩組鯽魚肌肉均含有豐富的氨基酸, 且氨基酸具有良好的平衡性, 營養價值較高, 均是人體補充氨基酸的優質食物來源和選擇。

表4 水解氨基酸含量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hydrolyzed amino acid content

表5 脂肪酸組成及含量比較Tab.5 Comparison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2.6 脂肪酸組成及含量分析

兩種養殖模式的鯽魚脂肪酸組成, 如表 5 所示。脂肪酸對機體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 跑道組和池塘組鯽魚分別檢出了17 和15 種脂肪酸。相比總脂肪酸含量, 跑道組(6.145 8 g/100 g)顯著高于池塘組(2.556 6 g/100 g), 表明跑道組鯽魚可以為人體提供更多的脂肪酸。

脂肪酸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其中跑道組的飽和脂肪酸值(1.342 0 g/100 g)、不飽和脂肪酸(4.803 8 g/100 g)均高于池塘組的0.488 5 g/100 g和1.411 1 g/100 g。因此跑道組中含量較豐富的飽和脂肪酸包括C18:0 硬脂酸, 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中的C16∶1 棕櫚油酸、C18:2n6c 亞油酸以及C18∶1n9c油酸。有報道表明, 硬脂酸可以使得飯后的血脂濃度降低(王珂欣等, 2023)。棕櫚油酸能夠降低糖異生作用(姜曉凡, 2021), 緩解胰島素抵抗(高山等, 2020),有利于血糖的調節, 對糖尿病的治療具有積極影響。亞油酸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Fritsche,2015)。而油酸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減少炎癥等作用(Martinsetal, 2023)。此外, 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因其保健作用而備受關注, 例如改善腦部功能、緩解神經退行性疾病、抗腫瘤活性以及調節脂質代謝等功能(Zhangetal, 2019)。兩組鯽魚都具有較高的EPA、DHA 含量??傮w而言,跑道組鯽魚的脂肪酸組成更合理均衡, 營養價值相對較高, 可作為人體的優質脂肪來源。據報道, 構成食品特征風味的揮發性成分的生成, 與脂肪酸氧化和脂質分解作用有較大關系。如小分子化合物醛、醇和酮, 由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進一步氧化和分解而產生的, 從而導致魚的風味和異味(Zhaoetal, 2022)。同時脂肪酸可以與美拉德反應化合物反應生成氣味閾值較低的風味物質, 因而對風味產生更大的影響(Aaslyngetal, 2017), 本實驗中兩組鯽魚的風味成分分析還需進一步討論。

2.7 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的GC-IMS 分析

氣相色譜-離子遷移譜聯用(GC-IMS)技術是一種新的氣相分離檢測技術, 具有分析迅速、靈敏度高、進樣可變、無需前處理等優點(Wangetal, 2020)。Duan 等(2021)利用GC-IMS、電子鼻和電子舌技術,結合游離氨基酸分析, 對不同地理來源和不同物種的鮭魚進行了風味成分的分析, 結果證明GC-IMS 為4 種方法之中確定鮭魚來源的最佳技術。本研究通過GC-IMS 技術用于區分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的特征風味差異。如圖3a 所示, 在橫坐標1.0 處展現了經過歸一化處理的譜圖反應離子峰。每個譜圖點代表一種揮發性有機物, 藍色色調表示低濃度, 紅色則表示高濃度。通過參照譜圖中的信號峰, 形成不同樣品之間的差異譜圖。將跑道組鯽魚樣品作為參照, 與之對比池塘組樣品, 揮發性物質含量的差異明顯。紅色色調加深表示對應物質濃度較跑道組更高, 而藍色色調加深則表示濃度更低。這結果表明, 在池塘養殖模式下,鯽魚樣品與參照樣品(跑道組)存在顯著差異, 從而驗證了不同養殖模式的鯽魚中存在著揮發性風味物質的差異。該差異可能歸因于兩種養殖模式下魚類生長環境和飼養方式的不同, 進一步影響了魚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生成。

圖3 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的GC-IMS 差異譜圖(a)和指紋圖譜(b)Fig.3 GC-IMS difference spectrum (a) and fingerprint (b) of C. auratus from different aquaculture modes

為深入比較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揮發性化合物的差異, 研究利用Gallery Plot 插件繪制了GC-IMS指紋圖譜, 如圖3b。在這兩種養殖模式下的鯽魚中,共檢測到57 種揮發性化合物(包括11 種單體和11 種二聚體)。這些化合物可歸類為6 種酯類、16 種醇類、15 種醛類、10 種酮類、3 種酸類、1 種烴類以及6 種含硫、含氮、含氧及雜環化合物, 其中以酯類、高級醇和醛酮類化合物為主要成分, 且大多數醛類化合物閾值較低, 對整體風味有較大貢獻, 其中酮類和醇類物質閾值較醛類高, 主要表現出水果味、奶油味等令人愉悅的香氣(徐永霞等, 2021), 但會有部分酮類化合物可能與其他風味物質相互作用, 使魚腥味增強(吳俊杰等, 2023)。在跑道組鯽魚中, 高含量的化合物包括乙偶姻、2-戊酮、丙酮、丙酸乙酯、乙縮醛、3-甲基丁醛、2-甲基丙醛、乙醛、吡啶、2,3-二甲基吡嗪、2,5-二甲基噻吩、二甲基硫醚、甲硫基丙醛和乙酸異戊酯等。另一方面, 池塘組鯽魚中高含量的化合物有2-甲基丙酸、丙酸、乙酸、E-2-壬烯醛、E-2-庚烯醛、E-2-戊烯醛、壬醛、辛醛、庚醛、己醛、丙醛、1-辛烯-3-醇、1-己醇、1-戊醇、3-甲基-1-丁醇、1-戊烯-3-醇、1-丁醇、2-甲基-1-丙醇、1-丙醇、乙醇、2-丙醇、2-丁醇、3-辛酮、2-庚酮、4-甲基-3-戊烯-2-酮、2-丁酮、庚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2-戊基呋喃、3-蒈烯和三甲胺等。池塘組中酮類物質含量高, 可能會有魚腥味加重的風險, 尤其是還含有1-辛烯-3-醇, 其為低閾值化合物, 具有蘑菇味和魚腥味(孫慧娟等, 2023)。而三甲胺則在魚死后的氧化還原反應中形成, 呈現典型的魚腥味, 是腐敗魚的主要成分之一, 且受到消費者排斥(Heisingetal, 2014)。因此,跑道組鯽魚中的1-辛烯-3-醇和三甲胺含量較低, 這表明跑道組鯽魚可能具有更佳的風味質量, 這種差異可能歸因于其特定的養殖環境和飼養模式。

2.8 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的層次聚類分析

通過對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的基礎營養成分、游離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和GC-IMS 輸出峰強度等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 并對結果進行層次聚類分析, 結果僅呈現了T-test 差異顯著性前60 的指標, 具體見圖4。結果顯示, 跑道組(PD)和池塘組(CT)樣本之間的聚類距離遠大于平行樣本內部的距離, 表明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在基礎營養成分方面,跑道組表現出相對較高的蛋白質和灰分含量, 同時呈現較低的粗脂肪含量。然而, 跑道組具有更高的脂肪酸含量, 其中包括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如C20:1花生烯酸、C16:1 棕櫚油酸、C18:3n6 γ-亞油酸、C18:2n6c 亞油酸、C18:1n9c 油酸和C18:3n3 α-亞油酸等。相反, 池塘組的粗脂肪成分可能主要由類脂(例如固醇和磷脂)組成。有研究指出更高的不飽和脂肪酸以及相對較低的固醇含量, 有助于緩解炎癥和心血管疾病(Liuetal, 2023; Simonenetal, 2023), 從而使跑道組鯽魚更適合健康飲食模式。此外GC-IMS 分析獲得的揮發性風味成分占33 種, 占總指標的55%。這意味著在兩種養殖模式下, 鯽魚的揮發性成分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源自不同養殖模式下魚類生長環境、飼料和代謝產物的變化, 進一步影響了其品質特征。因此, 相較于其他指標檢測分析需要更多的時間成本, GC-IMS 分析可用于快速區分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的揮發性風味物質差異, 從而在食品鑒別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傊? 不同的養殖模式對鯽魚的營養價值和風味產生巨大影響。本研究對水產品養殖模式選擇、產品定位以及食品質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持。

圖4 不同養殖模式下鯽魚的層次聚類熱圖Fig.4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heatmaps of C. auratus from different aquaculture modes

3 結論

通過分析兩種養殖模式鯽魚的各項指標發現,兩組鯽魚在不同養殖方式下的形體確有差異, 且跑道組鯽魚呈現出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兩組鯽魚的蒸煮損失和持水力均無顯著差異, 但跑道組鯽魚肌肉蛋白質更易于人體消化。此外, 跑道組鯽魚的大部分游離氨基酸含量都高于池塘組, 且跑道組鯽魚呈現鮮甜味的氨基酸含量更顯著, 因此跑道組鯽魚比池塘組鯽魚可能具有更好地風味。兩組鯽魚肌肉氨基酸均符合FAO/WHO 的理想蛋白質模式, 含有豐富氨基酸且組成合理均衡。同時跑道組鯽魚的脂肪酸組成更合理均衡, 營養價值更高, 可作為人體的優質脂肪來源。根據GC-IMS 分析和層次聚類分析的結果, 驗證了不同養殖模式的鯽魚中存在著揮發性風味物質的差異, 且跑道組鯽魚中的1-辛烯-3-醇和三甲胺含量較低, 這表明跑道組鯽魚可能具有更佳的風味質量,同時也說明GC-IMS 技術可快速有效鑒定不同養殖模式下的鯽魚。綜上表明, 池塘內循環流水跑道養殖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鯽魚營養品質和特征風味,GC-IMS 技術在鑒定不同養殖模式魚類方面潛力巨大,同時也為消費者日常選購、養殖者養殖模式選擇以及產品定位等方面提供了理論依據。

猜你喜歡
鯽魚風味池塘
龍池鯽魚 再躍龍門
《風味人間》:原生之味
山川依舊 風味不改
江浙滬的十道風味
熱鬧的池塘
頗有新銳派英國聲風味FYNE AUDIO F300系列
池塘
兩條鯽魚
鯽魚最鮮美的10種做法
夏天的池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