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流》2023年目錄匯總

2024-02-27 13:36
源流 2024年1期
關鍵詞:源流老區紅色

卷首語

奮斗,為了我們的美好生活 | 本刊編輯部

高質量發展? 廣東老區怎么做 | 本刊編輯部

高質量發展老區鄉村特色產業 | 本刊編輯部

調查研究重在求真務實 | 本刊編輯部

紅色文化進校園應廣泛深入地開展 | 本刊編輯部

深入扎實調研? 持續推動老區高質量發展

| 本刊編輯部

要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 本刊編輯部

讓“示范帶”作出好示范 | 本刊編輯部

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 本刊編輯部

江門作出示范? 用抓工業的思維謀劃發展現代農業

| 本刊編輯部

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迅速轉化為新生產力

| 本刊編輯部

以黨建引領? 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 | 本刊編輯部

專? 題

廣東各地老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 本刊編輯部

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積極做好新時代老促會工作 | 盧忠仁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牢記“關鍵詞”| 捷? 瑄

把老促會工作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 | 謝汝羨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務必五個“堅持”| 潘俊才

講出連州好故事? 發出連州好聲音 | 黃世康

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譜寫老區新華章 | 郭精奇

堅持不懈關心支持老區的建設與發展 | 伍 超

守正創新? 踔厲奮發? 做好新時代“原中央蘇區”文章 | 魏金華

自覺用黨的二十大精神統領老區建設工作 | 余漢平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加快老區振興發展 | 胡新民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美麗富饒革命老區

| 朱浩然

開拓進取? 努力促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 劉 芳

立足新時代? 努力為老區蘇區振興發展作貢獻

| 陳開枝

促進老區發展、服務老區人民是各地老促會的共同使命和責任 | 曾廣超

廣東立足新時代新要求,重點扶持老區高質量發展 | 方偉喜

全力推進革命老區交通建設項目 | 張新豐

奮力譜寫惠州老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黎炳盛

惠東全力打造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 | 鄔澤勤

強隊伍? 重實效? 在“促”字上下功夫 | 魏 蔚

堅持用心用情服務? 推動老區建設出新出彩 | 麥馬佑

凝心聚力? 促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 吳啟忠

真抓實干? 不斷提升服務老區工作實效 | 曾金玲

開創老區宣傳工作新格局 | 謝佚芳? 梁伯鈞

采訪現場

廣東省老區宣傳工作2022年度先進單位及2021-2022年先進個人表彰名單

高明區爭當縣域振興典范 | 盛正挺? ?明 宣

串珠成鏈,繪就高明鄉村振興新圖景 | 何志勇

高明鄉村振興結碩果 | 高明融媒體中心

“鳳鳴朝陽”展露雛形? 高明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成效初顯 | 高明區老促會

第二屆高明區“鄉村振興 美麗高明”攝影創作大賽獲獎作品

博羅縣域高質量發展基礎扎實? 勢頭良好? 未來可期 | 本刊編輯部

博羅五大舉措扎實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袁仲禾

博羅“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 袁仲禾

博羅預制菜產業“優”聚灣區? “粵”來“粵”好

| 阮 琉

泰美鄉村公路一路風景? 步步成畫 | 羅 宣

觀背村村民生活多姿彩 | 羅 宣

廣州市新鄉村示范帶建成農民的家園? 市民的樂園? 城市的花園 | 本刊編輯部

廣州這樣帶動“新鄉村示范帶”| 傅 鵬? ?穗農宣

花都區用“三美”書寫振興文章 | 胡中志? 區農軒

高州全力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 | 本刊編輯部

高州努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更大成效

| 高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中國荔枝第一鎮”高州市根子鎮

| 高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高州“鑒江印象”鄉村振興示范帶 | 黃仁駒? 周土蓮

江門發展地方特色農業有新招 | 本刊編輯部

江門特色農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 袁 硫

助力農業特色產業? 促進老區鄉村振興 | 龔榮茂

大力推廣杜阮涼瓜現代化種植 | 吳銀喜? ?陳立邦

陳皮特色產業興旺? 帶動村民齊奔康

| 李柏強? 龔榮茂

大鰲鎮養蝦產業獨占鰲頭 | 龔榮茂

“中國優質絲苗米之鄉”臺山 | 許銳翔

鰻魚產業奏起臺山高質量發展樂章 | 龔榮茂

高質量發展禽蛋產業 | 馮國榮? 龔榮茂

做好生態文明這篇大文章 | 李德森? ?何 翔

馬鈴薯產業發展迅猛 | 譚乾開? ?李 藝

山海陽西? 一路“蠔”情 | 本刊編輯部

聚焦“紅、藍、綠” 建設“牧海耕田·陽西 味道”示范帶 | 阮馬超

漫游程村賞蠔香 | 林 迎

陽西呈現鄉村振興新圖景 | 楊 萱

陽西農民豐收碩果累累 | 戴靈敏? ?李 甜

“村BA”農味十足 | 赫鵬翀

“紅色僑鄉”潮南 | 本刊編輯部

潮南區“業興、民富、村美”美麗畫卷

| 陳思藍? ?張 瑜

“黨建+”推動潮南區域發展

| 鄭淼鑫? ?張偉煒? ?林金宇

“紅綠”融合? 紅場老區換新顏 | 張偉煒

潘岱村“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穩步推進 | 張偉煒

大宅村鄉村治理走出振興新路徑 | 南 萱

紅色文化進校園

清遠:讓紅色資源成為中小學生沉浸式學習的鮮亮底色 | 盧玉婷? 李秀紅

家鄉的越秀廊橋 | 房楚鵬

家鄉頌 | 王 敏

慶賀二十大? 家鄉換新顏 | 涂柏華

我的家鄉變美了 | 梁思睿

我看家鄉新變化 | 邱曉怡

美麗宜居的老家 | 李可馨

廣東南雄紅四軍紅軍小學開學第一課 | 劉彩云

連山禾洞鎮精心打造紅色特色學校

| 蔣振坤? 廖亮光

學校的變化 | 邱敏豪

承百年薪火? 開時代新篇 | 李淑慧

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好少年 | 房嘉鈺

點亮色彩的小城 | 盤嘉茵

別玩手機 | 盧奕燊

我的家鄉變得真美 | 唐心語

陽春市老促會表彰獎勵七星小學《源流》小記者

| 黃國倫

家鄉的美麗鄉村 | 莊汝瓊

發揚“跟我上”精神 | 劉敏美

四季里的飛鵝公園 | 王思儀

春節樂 | 梁思睿

小河之美 | 甘雅菲

家鄉水口的蝶變 | 王 穎

小鄉村的大變化 | 潘芷嵐

黃埔區依托“紅小寶”主題陣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 姚曼沂

大埔縣百侯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掛牌

| 劉遠來? ?何 曉? ?張 嵐

羅定市啟動紅領巾研學系列活動 | 范國才

江門幼師學校到深井老區開展紅色童謠推廣活動 | 陳麟育

連州少先隊與博物館結對開展教育活動 | 黃志超

蕉嶺縣鎮平中學舉辦紅色主題教育講座

| 李思超 李秀玲 羅偉華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張 放

我為家鄉驕傲自豪 | 童子玲

瑤鄉變美了 | 歐思揚

喜看小縣城的變化 | 唐曉意

“紅色文化進校園”在廉江 | 本刊編輯部

“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廉江舉行 | 黃思好

百年老校的紅色傳承 | 梁伯鈞

革命烈士的精神要代代相傳 | 文 方

保護開發紅色資源? 助廉江高質量發展

| 李 玲? ?李 偉? ?李廷睿

流芳的西蓮塘 | 劉 芳

多彩良垌? 耀眼中塘 | 劉 芳

我成為一名光榮的小記者 | 石熙涵

小記者的體驗和收獲 | 黃詩淇

這片紅色的土地 | 林浩諭

成為小記者,為社會做貢獻 | 廖芷婧

致敬人民英雄 | 許繡玫

厚植紅色底蘊? 培育時代新人 | 劉遠來? 何 曉

黃埔區“紅小寶”校外實踐基地揭牌 | 姚曼沂

不平凡的勞動者 | 陳可兒

我們的紅色校園 | 張 放

薪火相傳—紅色故事我來講 | 梁譯元

榕樹下聽紅色故事 | 羅曉丹

緬懷先烈? 不忘來路 | 黃詩淇

清明祭掃烈士墓 | 陳泰凝

傳承先師精神? 感念烽火課堂 | 黃 清

潮州市舉辦“講紅色故事? 做強國少年”演講比賽

| 陳曉帆

佛岡老促會嘉獎“紅色日記”征文獲獎者

| 何東樹? 何演波

龍川縣舉辦中小學“尋訪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系列活動 | 曾德志

等待太陽升起 | 王愉婕

《老人與?!纷x后感 | 謝楚鈺

臺山華僑真偉大 | 梁思睿

紅色文化在百年老校中傳承光大 | 陶永慶

曲江初級中學引導學生“銘記歷史 勿忘九一八”

| 王文花

黃埔區云埔街道組織青少年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

| 姚曼沂

普寧紅色故事會講述徐向前元帥的革命故事

| 黃賢平

連州中學舉行馮達飛故事宣講活動 | 黃志超

荔枝紅了,我們來了 | 梁譯元

我成為一名紅色小小宣講員 | 林 澤

一個有意義的暑假活動 | 王思儀

我的北京研學游 | 陳泰凝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五個一”紅色教育實踐活動 | 龔林林

紅色文化進校園? 春風化雨潤人心 | 許永清

羅定市老兵進校園講述戰斗中的英雄故事

| 范國才? 陳美玲

郁南縣西江實驗學校開展紀念“九·一八”主題教育活動 | 羅榮南

海邊尋寶 | 陳宏冠

春節的由來 | 李昶奕

讀《邱少云》有感 | 陳彥好

《西游記》讀后感 | 羅曉丹

關? 注

廣東要高質量發展? 市委書記立下“軍令狀”| 吳 璇

“新時代廣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惠州舉行 | 黃思好? 張 勇

廣東省老促會九屆十一次會員大會在穗召開

| 黃思好

《豐碑—廣東省革命老區圖文錄》首發式在廣州舉行 | 黃思好

把呂梁精神用在當今時代? 促進廣東老區振興發展 | 陳開枝

讓青山綠水賡續紅色基因 | 伍依麗

鄉村振興

【觀 察】

【數 說】

【廣 角】

高要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成效初顯 | 劉 潛

小村莊“跑”出脫貧致富“加速度”| 湯炎忠

【觀察】

【數說】

【廣角】

南雄市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 李鳳梅

魅力無限山海情 | 林 迎

橫陂“良民良田”合作社響徹江門 | 馮創志

四會沙糖桔蓬勃發展背后的“守望者”| 雷秀英

陽山縣同心共筑老區路 | 李兩平

羅定市羅平鎮推動紅色文旅融合發展 | 范國才

【觀察】

【數說】

【廣角】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了“操作手冊”| 郁靜嫻

廣東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 陳 薇? ?邵一弘? ?彭 琳

聚焦實施“百千萬工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今年重點發展壯大50個中心鎮,推動100個美麗圩鎮樣板建設

鄉村振興的“陸豐示范” | 黃 攀? ? 黃 山? ?黃貝爾

“百墟千村”謀振興? 示范帶動促發展

| 吳礫星? ?趙 煒

從中央一號文件看韶關鄉村振興之路 | 陸 瑤

村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促鄉村振興 | 潘俊才

陽春崗美鎮引進澳洲茶樹? 拓寬致富路 |? 謝汝羨

新興良田村盤活紅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 馮耀華? 馮世炳

四會老區大抓主導特色產業? 集聚強大根基 | 雷秀英

“小”毛竹發展成“大”產業 | 朱雙玲? 朱維佳? 袁志鵬

【觀察】

【數說】

【廣角】

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委員圍繞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鄉村振興

紅色激發活力? 惠東老區華麗轉身 | 劉 芳? ? 朱浩然

“魚塘種稻” 陽東紅豐鎮妙手繪新圖 | 謝汝羨

曲江大塘鎮大力發展蘭花特色產業 | 李景康? ?劉燕芳

云安富林鎮繁育萬畝原種和良種花生

| 馮耀華? 馮世炳

新豐科羅村開展“送技上門”培訓活動

| 潘俊才? 余云德

【觀察】

【數說】

【廣角】

高要黨建引領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 劉 潛

始興激活鎮域經濟新動能的探索路徑

| 盧燕明? 何詩穎? 李欠華

一村一落皆是景? 美麗圩鎮入畫來 | 潘力達

紅色引領添動力? 奮進湖嶺譜新章 | 郭少華

徐聞云頭村為民解決了“心頭事”

| 王明利? 鄭派虹? 謝加亮

信宜禮垌的幸福新“薯”光 | 王崇寧

新興太平鎮三大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 馮耀華? 馮世炳

新豐老區多村聯動連片發展 | 潘俊才

羅定分界鎮做活“水文章”| 范國才

【觀察】

【數說】

【廣角】

溪美戲水樂? 文旅奏新章 | 郭少華

鶴山闖出助殘致富路 | 何 翔? ?李德森

小厘竹連接海外大市場 | 蔣振坤? 金榮富

揭東五房村寫好“紅”字文章 | 陳楚鵬

從養好一只蝦到做成一桌菜 | 區靜怡

新豐江下村依托紅色資源打造美麗鄉村

| 潘俊才? ?遙 宣

【南粵名鎮】生態特色鎮—連山永和鎮

| 蔣振坤? 趙子其

【觀察】

【數說】

【廣角】

“百年商埠”奮力奏響高質量發展主旋律 | 吳作秋

大埔推廣“煙稻輪作”模式 | 劉遠來? ?何 曉

吳川狀元故里延續風貌? 留住鄉愁 | 伍 超

羅定羅平鎮做強辣椒產業 | 范國才

曲江合嶺村楊梅喜獲豐收 | 李景康

陽江新洲鎮以智取勝? 科技“助荔”煥生機

| 謝汝羨

村企合作試種靈芝? 拓寬鄉村致富“新路子”| 羅孝元

【南粵名鎮】海豐縣海城鎮 | 程劍章? ?顏 純

【觀察】

【數說】

【廣角】

四會大沙鎮“村BA”大戰猶酣? 激燃老區振興新活力 | 鄭舒莉? 雷秀英

大埔茶陽鎮建設“紅、古、綠”美好家園

| 劉遠來? ?何 曉

高要蓮塘鎮讓“書香蓮塘”活起來 | 張桂棠

羅定連州鎮“三產融合”的“五朵金花”

| 范國才? 陳美玲

信宜群眾致富的“綠色引擎”| 高 干

仁化扶溪走出一條“鴨稻雙收”致富路

| 譚玉玲 吳頌丹? 邱其聰

【南粵名鎮】“東方威尼斯”鶴山市古勞鎮

| 何 翔? 李德森

【觀察】

【數說】

【廣角】

豐順縣潘田鎮大力復興傳統特色產品

| 廖金發? ?李少級

“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助力龍旺村旅游發展

| 李柏強

小堅果變成“致富果”| 范國才 陳美玲

新豐羅陂村集約發展特色產業 | 潘俊才? 李建娣

里洞花稔乘“互聯網+農業”東風拓寬銷路

| 馮耀華? 馮世炳

【南粵名鎮】“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紅色經典”—惠陽秋長 | 劉文亮? 曾志凱

【觀察】

【數說】

【廣角】

南雄瀾河鎮擦亮“土特產”金字招牌 | 潘力達

撂荒鹽堿地變成了種稻良田 | 林 保

山仔頭上咖啡香 | 馮耀華? ?馮世炳

高要區樂城鎮扶持領村發展新產業 | 張桂棠

梅江區長沙鎮“打擂奪旗”展風采 | 梅長宣

湛江金融活水潤澤花卉產業 | 陳思亮

肇慶學院4000多學生暑期奔赴廣袤鄉村

| 牛曉偉? 汪祥波

雷州市鄉村振興示范創建現場比學活動在雷高鎮舉行 | 陳昌波? 李廣用? 黃慧琳

【觀察】

【數說】

【廣角】

湛柳協作產業在創新中探路突圍 | 陶庭應

湞江區推進畜牧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 盧 珊

陽東區如火如荼建設“漁牧田園” | 謝汝羨

郁南縣寶珠鎮做好“茶”文章 | 羅榮南

【觀察】

【數說】

【廣角】

清城區“紅色引擎”帶動老區高質量發展 | 鄧 渝

新豐江下村以“紅色+”促進鄉村發展

| 羅麗珠? ?溫振鵬? ?潘俊才

魚生撈起? 風生水起 | 龍 軒? ?莊詩榮

封開平鳳鎮駐鎮工作隊消費幫扶助力老區經濟振興 | 龍能杏? 劉海清

高要蛟塘鎮大力發展蔬菜種植 | 張桂棠

云安富林鎮書寫光伏板下的農業文章

| 馮耀華? 馮世炳

羅定泗綸鎮走好特色農業發展路

| 范國才? 陳美玲

特? 稿

愛國又愛鄉? 辦醫為家鄉 | 黃思好

老促會故事

盡職盡責做好宣傳工作? ?用心用力弘揚老區精神

| 盧忠仁

保護紅色遺址? 助力“活力古城”建設

| 陳文昭? ?謝寶鋒

春雨藻風總是情 | 盧忠仁

高州市老促會? 求真務實? 努力做好老區工作

| 韋燕球

佛岡縣老促會? 重建革命舊址“旺官坳茶亭”

| 何東樹

榕城區老促會? 深入實際調研 多為老區人民辦實事 | 陳文昭? ?謝寶鋒

堅守老區三十二年,初心不改 | 吳康蘇? ?伍 超

李緣·亭緣·詩緣 | 盧忠仁

畢節試驗區

祖孫三代的愛心接力 | 陳澤勁? 丁嬌艷

愛與擔當同行? 久伴亦是深情 | 王 璐? ?張 宇

“郵”路有你? “郵”愛傳遞 | 李金貴? 劉繼明

情暖大地? 愛灑人間 | 孔維軍? ?袁勝繁

守護安全生產的逆行者 | 穆菲琳 劉繼明

傾情傾力真幫扶? 同心同行共筑夢 | 陳澤勁? ?劉應堯

威寧烏金腿? 做出大產業 | 陳再雄

畢節五龍橋的前世今生 | 程 紅

挑戰低鹽火腿制作的“新農人”| 李 霓

用青春釀美酒 | 龍 翔

“共享書屋”:書香畢節的閱讀新體驗 | 徐 湛

守護歷史根脈 | 李 霓

為貴州首個“水光農互補”電站點贊

| 丁嬌艷 陳再雄

大定航空發動機制造廠的革命活動 | 劉宇浩

新市民·新生活 | 孔維軍

傾情幫扶結碩果 同心共建譜新篇

| 李金貴 丁嬌艷

廣聚智慧力量 共譜奮進新篇 | 程 紅 穆菲琳

擦亮“生態底色” 繪濃“發展成色”| 陳澤勁 朱 欣

讓民族文化引領時尚 | 劉宇浩

畢節茶亭尋蹤 | 程 紅

“同心”共建? “醫”路前行 | 王 璐

畢節健兒亞運賽場展風采 | 陳再雄

畢節市“數字小院”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 陳澤勁

老區速遞

梅州市舉辦“新時代廣東原蘇區振興發展學術論壇”| 黃聲洪? 李耿新? 王繼偉

陸河中學彭康達榮獲國際青少年編程競賽全球總決賽金獎 | 謝海濱

羅定市羅鏡鎮旺灣大橋建成通車 | 馮耀華? 馮世炳

四會市青云小學舉行“李強慈善基金”獎教獎學頒獎典禮 | 雷秀英

鶴山市宅梧鎮復耕復種喜豐收 | 何 翔? ?李德森

大埔縣梅潭河碧道評為廣東省“最生態碧道”

| 劉遠來? ?何 曉? ?張 嵐

普寧市積極弘揚老戰士革命精神 | 黃賢平

老區人民喜迎新春

廣東瑞山高新農業生態園入選“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名單 | 劉遠來? ?何 曉? ?張 嵐

中建四局以消費幫扶連山上帥老區振興發展

| 蔣振坤

興寧32個工業項目集中動工投產

| 劉海洋? 練思紅? 張群潔

羅定羅鏡鎮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

| 范國才? 曾偉明

廉江石角鎮鄉賢為教育基金捐資200多萬元

| 李黃河? 李 偉? 黃永沐

和平縣禮士梯田櫻花競相綻放 | 何 蓉

高州云潭開夜市? 激活鄉村夜間經濟 | 高 廣

龍川舉行“鄉村振興,益農惠民”農特產品展銷活動 | 黃 婷? ?鄒 滔

海豐兩個老區村紅色文化廣場動工建設 | 程劍章

蕉嶺藍坊鎮高思村油菜花盛開 | 汪敬淼

臺山廣海鎮年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500多萬斤

| 陳麟育? 黃中元

新豐完善村內道路助力鄉村振興 | 潘俊才? 李建娣

陸河凝聚“五老”力量? 服務高質量發展 | 朱少鎮

廣東獅子會為興寧老區村捐贈路燈

| 張群潔? ?偉 榮? ?廖 威

華工古建筑專家考察懷集羅崗古寨

| 譚揚漢? ?羅天興

大埔旅外鄉賢捐資1500萬元設立教育基金

| 劉遠來? ?何 曉

湛江老干部開展“走基層,看變化,助力老區振興”活動 | 支靜誼? 麥小林

韶關首個農村水系綜合治理項目在楓灣鎮峻工

| 李景康? ?王文花

省農科專家為封開平鳳老區香蕉產業把脈問診

| 龍能杏? ?劉海清

265盞路燈照亮羅定蘋塘老區村? | 范國才

茂名電白推進重點革命遺址維護利用建設工作

| 蔡蓮珍? ?林 妍

興寧金綠公司紅燒乳鴿獲評“客家預制菜一桌菜”榜首 | 張群潔? ?偉 榮? ?志 勇

梅州萬千“雷鋒”在行動 | 劉遠來? ?張 嵐

新豐遙田鎮助力“新農人”變身為“興農人”

| 潘俊才? ?黃 裕

“清潔家園促健康,老區生活亮起來”公益活動捐贈簽約儀式在惠東舉行 | 何仲文

“弘揚東縱精神,凝聚奮進力量”專題研討會在新豐舉行 | 徐俊佳 羅林濤 潘俊才

殺蟲燈成了曲江區農民的“致富燈”

| 李景康? ?王文花? ?龔細年

逾百名香港青少年到梅州開展“紅色之旅”活動

| 劉遠來? ?張 嵐

郁南舉辦無核黃皮賞花季徒步活動 | 羅榮南

龍川義都鎮茶園飄香 | 黃福瓊 龍促宣

2023第五屆中國·英德紅茶頭采季活動啟動

| 李秀紅

陽江首個“農文旅”教育平臺落戶合山鎮 | 謝汝羨

羅定榃濱鎮舉行肉桂文化節 | 范國才

四會市地豆鎮開辦花生科學種植技術培訓班

| 雷秀英

陽江啟動規劃建設國內首個風電城 | 謝汝羨

大埔入選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 | 謝德禎

云浮一批紅色景點入選全國和省文物保護單位

| 馮耀華? 馮世炳

懷集詩洞鎮熱心人士慰問老區百歲壽星

| 譚揚漢? 錢培力

鶴山“五一”假期十八萬人次游水鄉 | 何 翔? 李德森

德慶斌山中學舉辦五四運動104周年文藝匯演

| 蒙木深? 劉蘊慧

陽春成立首個稅收紅色教育基地 | 黃國倫

華南農業大學專家到曲江瑤族村“傳經送寶”

| 李景康

央視《跟著唐詩去旅行》攝制組到樂昌采訪拍攝

| 歐倫彬

封開平鳳鎮聚集鄉賢之力助推老區發展

| 龍能杏? 劉海清

梅州市3處入選“第四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名單”| 梅 萱

曲江區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

| 李景康

廣東畫院畫家到大埔縣開展主題實踐創作交流活動 | 劉遠來? ?何 曉? ?張 嵐

羅定市舉辦“荔枝旅游文化節| 范國才

海豐縣埔仔洞村紅色文化廣場建成啟用 | 程劍章

南雄市“搶救式”記錄水口戰役親歷者的講述

| 肖 鋒? ?莊素梅

廣東獅子會到高要區開展幫扶捐活動 | 張桂棠

“一村一物一故事”活動首站走進連州市東陂村

| 黃志超

今年肇慶市老區建設事項計劃投資7億多元

| 趙根樹

揭陽歌曲《西坑梅花開》獲全國老區文化優秀獎

| 捷 瑄

《龍川紅色印記》出版發行 | 曾德志

羅定金銀湖國家濕地公園榮獲“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稱號 | 范國才? 陳美玲

興寧市首批78名“產業村長”正式上崗

| 張群潔? ?羅偉榮? ?游偉健

大埔縣兩條省道建成通車 | 劉遠來? ?何 曉

首屆廣東紅色旅游季暨“重走長征路”活動南雄市分會場啟動 | 肖 鋒

中共廣南分委、廣南軍分委成立舊址修繕竣工

| 黃國倫

臺山廣海鎮舉辦“農民讀書節 書香潤鄉村”閱讀活動 | 陳麟育? 廣海鎮辦

湛江、廉江詩社組團到革命史展館開展七一活動

| 李 偉

海豐縣赤山村成為新的旅游打卡點 | 程劍章

普寧舉辦紅色故事會鑄魂育人 | 黃賢平

《東江縱隊在新豐》出版發行 | 潘俊才? 黃文武

四會下茆鎮落實“百千萬工程”巾幗行動成效豐碩 | 雷秀英

梅州市舉辦“國防·強軍杯”書畫攝影展

| 劉遠來? ?張 嵐

羅定市博物館舉辦“八一建軍節”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 范國才? 陳美玲

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迎來黨建活動熱潮 | 曾德志

紅色金融貨幣展在云浮市博物館舉辦

| 馮耀華? 馮世炳

封開杏花雞又添新品牌 | 劉建偉? 龍能杏

懷集縣領導走訪慰問退役軍人

| 譚揚漢? 麥強棠? 李嘉琪

新興縣豐富多彩活動慶祝八一建軍節

| 馮耀華? 馮世炳

新豐縣江下村紅色文化展廳揭牌啟用

| 羅麗珠? 潘俊才

南海開漁? 千帆競發

《英雄馮達飛》國畫作品展在連州市東陂鎮開幕

| 袁安杰? 成培堪

2023梅州柚(蜜柚)產地產銷對接活動在大埔舉行 | 劉遠來? ?何 曉? ?張 嵐

惠城區水口街道下源村舉行革命老區村掛牌儀式 | 惠 水

肇慶市鼎湖區桂城街道首個方志驛站 掛牌

| 胡? 宣

郁南縣平臺鎮“妙門紅”黃金百香果供不應求

| 羅榮南

懷集縣詩洞鎮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 歐志彬

遂溪縣樂民鎮舉辦老區村莊基本情況統計培訓班 | 袁楊生

湛江市坡頭區官渡鎮舉辦獎教獎學助學活動

| 車 衍? ?黃燕燕

廣東澳谷公益基金會捐贈200萬元助力興寧教育發展 | 張群潔? 羅文東? 劉健欣

羅定長崗坡渡槽入選第十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范國才? 陳美玲

潮南舉辦“節日感黨恩 共話新時代”百姓宣講暨燈謎競猜活動 | 曹 軒

湞江區開展鄉村振興人才交流活動 | 甄 萱

龍湖區組織開展走訪慰問烈士遺屬活動 | 龍 軍

東源召開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暨交通大會戰誓師大會 | 董 源

廣寧洲仔鎮成功舉辦鄉村音樂節 | 蔡其智

中大專題調研組到新豐調研粵贛湘邊縱隊抗戰歷史 | 潘俊才? 劉亞麗

武江區舉辦“古田會議”主題展覽 | 吳 旋

高要區三圍村五指毛桃喜獲豐收 | 張桂棠

潮州成功入選“世界美食之都”| 郭精奇

第六屆世界客商大會在梅州開幕 | 梅 萱

全省首批基層宣講示范隊在陽江登臺宣講 | 謝汝羨

興寧計劃總投資110億元的25個項目動工、投產

| 張群潔

羅定羅鏡鎮舉辦東山祖廟文化節 | 范國才? 陳美玲

肇賀梧三地工會助力鄉村振興現場會在懷集舉行

| 譚揚漢 莫若堅

臺山廣海鎮舉辦頒發大會獎勵優秀師生

| 陳麟育 鎮黨辦

革命后代共赴曲江追尋紅色足跡 | 余秋權 李景康

德慶鳳村鎮舉辦首屆鄉村振興研討會

| 胡佳俏? ?蒙木深? 劉蘊慧

新豐“人大+政協”聯合推動“黃馬公路”項目建設

| 潘俊才? 陳振華

老區論壇

數字媒體視域下加強汕尾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 | 王冬梅? 殷玉萍

文化振興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發展探究 | 劉德劭

不忘祠堂歷史貢獻? 賡續傳統譜寫新篇 | 吳作秋

解決空心村問題的路徑在哪里 | 戴榮里? 段慶國

廣東革命老區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 | 伍依麗

海陸豐農民運動中勞動銀行歷史發展與時代意蘊研究 | 丁潔瓊

老區風采

仁化碧道 水清岸綠景色美 | 譚玉玲? ? 朱泓波

大埔北塘村近日喜事多 | 劉遠來? ?何 曉

寫好“島”與“?!眱善恼?| 陳麟育

春天的豐收畫卷 | 黃敬榮

小山村圓了通訊夢 | 紹 令

貧困村變別墅村? 楊赤里村譜新篇 | 黃思好

吳川良村解鎖紅色村莊的“發展密碼”| 伍 超? ?龔 媚

古鎮新姿話豐良 | 廖金發? ?劉偉光? ?李少級

追青逐綠? 向美而行 | 曾國明? ?林彩紅? ?吳長輝

村景變風景? 宜居又宜游 | 劉遠來? ? 何 曉

恩平水塘紅色旅游聲譽鵲起 | 馮創志

地偏瞻者眾? ?屋小故事多 | 盧忠仁

持續整治半世紀? 百里錦江美如畫 | 馮創志

新寮島紀行 | 曾 權

竹山村“紅綠相融”砥礪奮進 | 劉 波

昔日殲敵戰場? 今天旅游勝地 | 蔡其智

四會江谷鎮喚醒“沉睡土地”| 趙根樹

德慶莫村鎮建成河堤公園 | 蒙木深? ?劉蘊慧

龍安村的美麗蝶變 | 李思超

松塘村村民喜笑顏開 | 許永清

四會市“桔子小鎮”旅游節吸引八方來客 | 雷秀英

用綠色鋪就大埔高質量發展底色 | 劉遠來? ?何 曉

連樟村紀事 | 呂珠滿

廉江老區捐資助學蔚然成風 | 李 偉? ?李廷睿? ?李黃河

中共海豐縣委黨校用活“紅色課堂”

| 曾國明? 屈勝宜? 吳紹健

恩平市大亨村將咸圍變成集體經濟的“錢圍”

| 馮創志

尖山村“尖”在哪里 | 陳楚鵬

人? 物

讓“中國制造”高端音響走向世界 | 梁伯鈞? ?馮創志

把荒山建成國家級茶園景區

| 蔣振坤? ?黃春喜? ?金冠宇? ?李祖澤

父親的傳家寶 | 王崇寧

把撂荒地變成“聚寶田”

| 廖金發? 梁干輝? ?陳拓宇? ?李少級

當好農民的代言人?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 李景康

黃耀祥故居行 | 馮創志

“野香豬國”與八鄉農嫂 | 廖金發? ?李少級

種植香水檸檬的致富帶頭人 | 陳素敏? ?陳麟育

龍安村的美麗蝶變 | 李思超

松塘村村民喜笑顏開 | 許永清

四會市“桔子小鎮”旅游節吸引八方來客 | 雷秀英

用綠色鋪就大埔高質量發展底色 | 劉遠來? ?何 曉

他山之石

守正創新擔使命? 踔厲奮發譜新篇? | 柏 錦

老促會園地

省老促會黨支部開展主題教育黨建活動 | 袁 琉

湖北省老促會到廣東學習考察 | 肖 鋒? 朱浩然? 李坤說

紅色記憶

紅色據點“紫凝軒”| 吳作秋

樂昌坪石“紅軍巖”| 歐倫彬

疆場馳騁歸? 勁松傲雪霜 | 羅麗珠? ?潘俊才

拜謁詹寶華故居 | 黃志超

一頂英式鋼盔背后的故事 | 歐倫彬

海陸豐鹽警起義迎黎明 | 呂珠滿

麥園里的女嬰 | 楊 敏? ?陳楚鵬

茫茫竹海里的紅色印記 | 林發平

志如鐵壁鋼堅的巾幗英雄 | 羅本森

解放廣州第一仗 | 周都明? 何東樹

轉戰千里? 橫掃鼠疫 | 李頌華

打響廣東漁民武裝暴動第一槍的“楚司令”

| 口述:楊捷皓? ?整理:劉 衡? 楊位樂

大南山革命根據地的前哨站牛角蘭村

| 林喜迎? 方映輝

內湖寨里的紅色記憶 | 呂珠滿

懷東游擊隊的秘密聯絡站 | 羅天興

廊頭嶺紅軍烈士墓的故事 | 歐倫彬

“我們的出頭之日,大家就會有好日子過”| 余遠紅

新豐羅陂坳的戰斗故事 | 潘俊才

吳川釣磯嶺村暗戰風云 | 吳康蘇

革命前輩的深情厚愛 | 謝汝羨

吳川重建“張炎將軍紀念展廳”| 伍 超? ?梁 杰

“劉胡蘭”式的女英雄張長蓮

| 涂運發 李君祥 何戈文

樂昌坪石鎮虎踞寨 | 歐倫彬

封川二區農民協會舊址大造宮 | 歐志彬

擎旗自有后來人? | 盧忠仁

記惠城第一個黨組織? | 巫育章

《化州革命英烈連環畫》出版發行? | 李偉芬

抗戰時期的韶關飛機制造廠? | 李國華

遂溪縣第一個鄉農民協會? | 袁楊生

一張救國劵? 彰顯赤子心? | 何 翔

文化大觀園

《情系蘇區》出版 |《情系蘇區》編委會

桑榆未晚霞滿天 | 陳開枝

鄉間睇大戲 | 馮活源

兔年說兔 | 孫麗麗

兔年品賞嵌“兔”聯 | 袁文良

兔年閑話“兔兒爺”| 袁文良

佳肴美饌“團團圓圓”| 林保虔

連平忠信花燈 | 黃日千

官田村百年非遺“武”麒麟 | 黃偉光

廣東潮安文祠腌臘肉—風味誘人的年味“食寶”

| 郭精奇

詩詞

【七律】兔年期盼 | 盧忠仁

立春日有詠 | 袁光明

新春粵韻 | 林偉波

【七絕】新年喜賦 | 劉發祥

陽江鴦湖夜景展春華 | 謝汝羨

【行香子】奮進 | 黃日千

【滿江紅】迎元旦賀兔年 | 魏臺平

【古風】除日 | 楊一帆

【菩薩蠻】癸卯新正同窗小聚 | 云 巢

【一剪梅】元日 | 春 軒

楹聯

宰相粉香飄千年? 九齡故里過大年 | 盧燕明? 何詩穎

陸豐東山村元宵謝恩習俗 | 林保虔

湖口的稻田海 | 李鳳梅

龍翔寨賦 | 郭少華

退伍的山鄉人 | 梁健生

五華“安流市”的歷史由來 | 江連輝

秋走十二肩嶺古道 | 黃志超

何香凝贈畫為何掛在禤榮故居 | 馮創志

澳角海域的春日夕陽 | 方映輝

我見青山多嫵媚 | 邱漢章

藍印花布 | 孫麗麗

龍湖古寨 | 郭精奇

送他走的那天下著雨 | 姚澤源

【端午詩賦】

【七律】三河壩龍舟賽有詠 | 袁光明

【七律】端午三河壩觀龍舟賽浮想 | 邱漢章

【七絕】癸卯端陽感詠 | 鐘 儀

【七律】詩癸卯端午賽龍獲邀觀禮有感 | 余文質

【七律】端午唱和 | 楊一帆

【五絕】題癸卯端午潭江龍舟賽 | 張文宇

【五律】龍舟 | 梁耀根

【七律】端午 | 呂立新

【七律】端午情思 | 呂微風

在云夢澤仰望星空 | 梁伯鈞

七旬畫家扎根清遠老區為勞動者畫像

| 李秀紅 卓小疇

致敬進藏英雄先遣連 | 譚世勛

山坳的一座小房子 | 羅洪安

潮州“非遺”的獨特魅力 | 郭精奇

我又見到了黃河 | 姚澤源

呂梁? 我的家鄉 | 王曉建

【七言排律】山西呂梁印象(新韻)| 譚世勛

萬歲,人民子弟兵 | 袁光明

八一建軍節頌? | 黃日千

八一寄慨? | 林偉波

【七律】國慶抒懷 |? 盧忠仁

“岐澳小館”的中華文化情懷 | 馮創志

古詩詞中的七夕佳話 | 林楚榮

海島新歌? | 李俊程

瞻仰賀龍橋? | 譚世勛

懷集上坊的白糍節? | 李文幸

中秋夜? 啜田螺? | 馮活源

懷集珠崗村“火龍舞”| 譚揚漢

潮州鳳凰古茶樹茶園 | 郭精奇

讀者園地

《源流》“鎮史館”專題開拓宣傳新思路

| 馮創志? ?陳明雅

讀《源流》感言 | 李秀紅

默默耕耘? 靜待花開 | 鄧光鋒

源遠者流長? 根深者枝茂 | 楚 天

發行園地

海豐縣老促會開展《源流》征訂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 程劍章

吳川市老促會訂閱《源流》數量逐年攀升? | 伍 超

一定要讓《源流》走進湛江每一條革命老區村

| 李若蘭? 支靜宜

認真做好《源流》征訂宣傳工作? 讓紅色精神傳遍老區 | 李耿新? 王繼偉

以征訂《源流》雜志為抓手? 全力抓好老區宣傳陣地建設 | 涂運發

平遠縣老促會連續23年向通訊員贈閱《源流》

| 張學遠

大埔縣老促會通訊員人手一份《源流》| 謝德楨

佛岡縣老促會增訂《源流》贈送通訊員

| 何東樹? 何演波

始興縣老促會為通訊員續訂《源流》| 廖振城

猜你喜歡
源流老區紅色
《源流》前進
紅色是什么
紅色在哪里?
老區在努力奔跑
“嘯”的源流
本幫菜之源流考
堅決打贏打好老區脫貧攻堅戰
追憶紅色浪漫
“干” 字源流淺析
老區也需要一個節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