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減氮增效效應研究

2024-02-27 15:07張彥范曉凱徐瑞衡王穎劉翠蓮辛海濱
浙江農業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成穗率穗肥高峰

張彥,范曉凱,徐瑞衡,王穎,劉翠蓮,辛海濱

(揚州市江都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江蘇 揚州 225200)

水稻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保障水稻安全生產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隨著農業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戶為了實現高產,對化肥的投入量也越來越多。我國化肥施用量連年增加,但利用率還不足30%,不及發達國家的50%,造成資源浪費并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1]。研究[1]表明,通常情況下,氮肥施入土壤以后,僅有30%~50%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而其余部分則由于氨的揮發、淋失、硝化與反硝化作用而損失,造成浪費的同時也對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因此,研制和施用緩釋氮肥,降低氮肥的溶解速度,推廣緩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使用環保緩釋肥勢在必行[2-6]。

江都是水稻生產大縣,土地流轉面積大,如何指導農戶合理施肥,降低種植成本,提高收益,最終實現產量、效益的最大化,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對提高水稻產量具有重大意義[7-9]。緩釋肥料雖然具有利用率高、淋失率低、節省勞力和時間、能耗等優點,符合減肥增效的目標,但是卻存在價格高的缺點,本實驗利用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探求不同施肥方式、不同施肥量對水稻群體構成以及產量、效益的影響,為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和地點

水稻品種為南粳5055。側深施肥選用撒可富復合肥(N 20%,P2O512%,K2O 14%)、茂施(N 26%,P2O510%,K2O 15%);分蘗肥選用46%尿素;穗肥選用撒可富復合肥(N 33%,P2O50%,K2O 8%)。

試驗地點在江都區宜陵鎮大陳村,試驗地土壤為砂壤土。

1.2 試驗設計

5月26日播種,露天硬地軟盤育秧,每秧盤播種150 g干種子,6月16日移栽,行距30 cm,株距12 cm,每穴平均栽秧苗3~5株。不同處理間做埂隔離,保證單獨灌溉、單獨施肥,盡量減少肥料的流失與交互流通。

1.3 試驗處理

共設10個處理,每個處理面積約0.1 hm2,A1復合肥常規施用,總N量為298.5 kg·hm-2;A2復合肥側深施,總N量為271.5 kg·hm-2;A3~A9統一采用緩釋肥側深施肥,總N量為271.5 kg·hm-2;A10為空白對照。各處理施肥均折成純N量,詳見表1。

表1 各處理施肥情況Table 1 Fertilization of each treatment 單位:kg·hm-2

1.4 田間管理

6月16日側深施肥,6月21日施第1次分蘗肥,6月30日施第2次分蘗肥,8月9日施穗肥。水漿管理同常規稻田,施肥后上薄水層自然落干。

病蟲害共防治2次,8月12日施用吡蚜酮+噻呋酰胺+甲維茚蟲威+三環唑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稻飛虱;8月29日施用愛苗+春雷霉素+甲維茚蟲威+三環唑+烯啶吡蚜酮。

1.5 調查方式

每7 d調查各處理的葉齡、莖蘗苗等性狀,成熟期考察穗粒結構及理論產量,最后實收測產。

每個處理盡量選擇田塊中間有代表性的植株,選擇2個點,每點確定10穴,移栽后7 d開始定期調查莖蘗動態,記錄葉齡。

成熟期調查每小區50穴,計算有效穗數,取10穴調查每穗粒數、結實率,從而計算理論產量。收割機收割整塊水稻,地秤稱重測產。

1.6 數據處理

采用DP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莖蘗動態分析

由表2可知,6月24日定點調查,不同處理的莖蘗數為108.1萬~133.8萬·hm-2,各處理莖蘗數均在7月21日達到高峰苗期,高峰苗為(382.7~684.2)萬·hm-2,各處理間差異顯著,其中A6的高峰苗最高,為684.2萬·hm-2,A4次之,為673.1萬·hm-2,除去對照,A3最低,為513.9萬·hm-2。A1高峰苗和成穗率顯著高于A2,其原因是常規施肥的肥料釋放速度快,再加上2次分蘗肥追施,莖蘗數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側深施肥方式;A4高峰苗遠遠高于A3,但成穗率不及A3,結合前期田間長勢來看,說明緩釋肥不適合面施,極易造成浪費;A5~A9處理相比,高峰苗均介于(625.8~684.2)萬·hm-2,成穗率介于52.5%~58.4%,A6高峰苗最高,A5(一次性施肥)次之,A9成穗率最高,A5(一次性施肥)次之,高峰苗和成穗率均位于中間,說明一次性施肥方式肥料釋放緩慢,持效期長,都能達到一個中等的效果,但不是最理想的效果。整體比較,A4~A9所有的側深施肥處理成穗率都較低,可能是由于緩釋肥的肥效期長,高峰苗下降慢于常規施肥,中后期無效分蘗發生相對較多。建議生產中可適當減少緩釋肥的用量,增加速效肥的用量。

表2 各處理的莖蘗動態Table 2 Tiller dynamics of each treatment

2.2 葉齡分析

由表3看出,不同處理間葉片數有一定的差異,A1常規施肥處理肥效釋放速度較快,葉片發育進程要快于A2;A3、A4相比,前期A4生長較快,后期A3較快,其原因是A3撒施緩釋肥造成部分肥料的浪費及流失,造成水稻發育較慢,后期追施穗肥又得到一定的補償作用;A5~A9相比較,側深施肥量大的處理前期發育較慢,后期通過分蘗肥和穗肥的追施,發育進程明顯加快;A5無速效肥的加入,肥效緩慢釋放,發育進程明顯慢于其他處理。CK的總葉片數最少,其他處理總葉片數均在14.20~15.30,其中A7總葉片數最多、A3的總葉片數最少,跟前期田間長勢發展情況一致。

表3 各處理葉齡Table 3 Leaf age of each treatment

2.3 產量結構分析

表4對不同處理的穗粒結構和理論產量進行比較分析,其中A9的理論產量最高,達10.72 t·hm-2,顯著高于其他幾個處理,A3的理論產量最低,為10.05 t·hm-2。A2的理論產量高于A1;A4理論產量比A3高。A5~A9的理論產量相比,A9最高,A5最低。

表4 各處理穗粒結構分析Table 4 Grain structure analysis of each treatment

各處理間有效穗數進行對比,A1最高,A3次之,高于其他側深施肥處理下的有效穗數,這可能是由于側深施肥的肥效期長,后期對無效分蘗的增長仍然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成穗率較低,這也與表2的成穗率趨勢一致;A1高于A2,A3高于A4;A5~A9相比較,A5最高,A7最低。

不同處理間每穗粒數比較,側深施肥處理的穗粒數普遍高于常規施肥處理,其中A7最高,達130.14粒,A3最低,為112.36粒,再次說明緩釋肥不適合面施;結實率也具有同樣的規律,其中A9最高,A1最低。

2.4 經濟效益分析

通過表5可知,A9的產量與效益均是最高的,A4居第二,A1的產量與效益均是最低的;A2的成本低于A1,產量和效益均高于A1;A3和A4成本相同,但A4的產量和效益均高于A3;A5~A9處理比較,A5的成本是最高的,產量和效益是最低的,很明顯一次性施肥的高成本并不能實現高收益,A9的成本是最低的,產量和效益卻是最高的。

表5 各處理經濟效益分析Table 5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each treatment

3 結論與討論

已有研究[10-13]表明,側深施肥方式能顯著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損失,提高產量,此結論在本實驗再次得到印證。本研究表明,相同施肥量的前提下,與側深施常規肥比較,撒施方式肥料釋放速度快,流失較多,水稻前期發育快,后期容易肥效不足,產量不及側深施肥方式。眾多研究[14-17]結果中提到,水稻機插同步側深施緩控釋肥具有節本、省工、增效的多重優點,本試驗處理A4~A9側深施緩釋肥,在減氮10%、省一次用工的前提下,表現出穗型、結實率、實收產量均高于常規施肥方式A1的效果。主要是由于緩釋肥的緩慢釋放與速效肥料的共同作用,既避免了浪費,又能滿足水稻不同生長時期需肥量,最終實現產量效益雙重增長。

本研究顯示,基肥用緩控釋肥側深施420 kg·hm-2,分蘗肥追施速效氮肥,穗期施用復合肥的施肥模式,產量效益能達最大。李剛華等[18-20]研究認為,利用水稻的“二黃二黑”生長規律將不同釋放模式的肥料組配成的新型緩釋肥料,一次性施肥能滿足水稻一生氮素的需要。本研究選用的是單一的緩釋肥料,用于技術的推廣,一次性施肥顯然不能滿足水稻一生的需要。本試驗中的緩控釋肥作基肥側深施、復合肥作穗肥2次施肥模式,產量、效益均居第2,在勞動力緊張的前提下,是一種可以廣泛適用于大田的施肥模式。綜合試驗結果來看,緩釋肥合理的施氮量及施肥方式能充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實現產量效益雙增,對于用何種方法、以何種比例將緩釋肥與速效肥料混合側深施,減少施肥用工成本,并且在節本的基礎上提高成穗率等研究,有待后續探索。

猜你喜歡
成穗率穗肥高峰
病毒病將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應對
不同穗肥用量和運籌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石慶云
水稻應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穗肥施用時期對喀斯特區域雜交稻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
不同時期施用穗肥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分蘗期控制灌溉對土溫及水稻干物質積累等的影響
雨天早高峰,自在從容時。
綠先機復混肥對直播水稻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基蘗肥與穗肥氮比例對雙季稻產量和碳氮比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