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宜北京大面積推廣的冬小麥品種篩選

2024-02-27 15:07梅麗孟范玉周吉紅王俊英羅軍馮萬紅高飛王燕張洋
浙江農業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中麥順義房山

梅麗,孟范玉,周吉紅*,王俊英,羅軍,馮萬紅,高飛,王燕,張洋

(1.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029;2.北京市房山區種植業技術推廣站,北京 102425;3.北京市順義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北京 101300;4.北京市耕地建設保護中心,北京 100029;5.北京市密云區農業農村局 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北京 1015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是 “國之大者”,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重要的戰略性物資。在人口基數大、耕地面積相對少的基本國情下,提高小麥單產是增加糧食總產[1],保證我國小麥供應的主要途徑[2-3]。北京小麥年種植面積2萬hm2左右,是除玉米外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既是京郊農民的重要口糧,也發揮了抑制揚塵、減少風沙的重要生態保障功能。2020年,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實施小麥良種補貼,向各區推薦了35個近年審定的品種。由于實施政企脫鉤后,郊區基本沒有從事小麥繁種的企業,沒有育、繁、推體系。在缺乏種子的情況下,各區從河北、天津、山西等地大量調運種子,生產上小麥種植品種多、亂、雜局面突出,禾本科雜草危害發生較多。為準確掌握國審、京審、津審品種在北京大田生產的適應性,滿足規模經營戶對高產、節水型品種,散戶對口糧優質化的需求,2020年10月—2021年6月開展了10個節水、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篩選試驗,以期遴選出適宜京郊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參試品種共10個,其中,8個為2021年北京市補貼品種,2個為天津新審定品種。各品種的選育單位、審定情況及類型見表1。

表1 參試品種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ested varieties

1.1 試驗設計

大區試驗,每個品種種植0.13~0.33 hm2,以農大212為對照。試驗點從北到南設置3個,分別位于密云區河南寨鎮兩河村(116°46′E,40°17′N)、順義區北小營鎮東府村(116°46′E,40°11′N)和房山區竇店鎮竇店村(116°04′E,39°38′N)。各試驗地塊地勢平坦,肥力中等或偏上,有灌溉條件,前茬作物及土壤養分含量見表2。其中,房山點種植了除華麥18外的9個品種,順義點種植了除中麥886和華麥18外的8個品種,密云點種植了除中麥886和輪選117外的8個品種。

表2 試驗地土壤養分狀況及前茬作物Table 2 Soil nutrient status and previous crops in the experimental sites

1.2 田間管理

密云地塊底施谷雨復合肥(N 16%、P2O518%、K2O 6%)600 kg·hm-2,2020年10月5日播種,旋耕2遍,播種量247.5 kg·hm-2,全田澆水3次,即:2020年11月28日澆凍水450 m3·hm-2,2021年3月26日澆返青水600 m3·hm-2,2021年4月14日澆拔節水450 m3·hm-2;追肥2次,即2021年3月25日返青期追施尿素112.5 kg·hm-2,2021年4月14日拔節期追施尿素112.5 kg·hm-2;2021年4月8日和5月18日分別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蟲菊素和己唑醇防治白粉病、銹病及蚜蟲。

順義地塊底施三元復合肥(N 15%、P2O515%、K2O 15%)525 kg·hm-2,整地方式為翻耕+輕耙+旋耕,播種量247.5 kg·hm-2,2020年10月5日播種,全田澆水4 次,即:2020年11月25日澆凍水750 m3·hm-2,2021年4月12日澆拔節水600 m3·hm-2,2021年5月10日澆開花水450 m3·hm-2,2021年6月5日澆灌漿水450 m3·hm-2;追肥2次,即2021年3月11日返青期施尿素225 kg·hm-2,2021年4月10日拔節期施尿素112.5 kg·hm-2;2021年4月5日使用苯磺隆、乙唑醇、2,4-D進行春季“一噴三防”,2021年5月20日使用磷酸二氫鉀、高效氯氰菊酯、吡蟲啉、戊唑醇進行抽穗期“一噴三防”。

房山地塊底施小麥專用肥(N 20%、P2O510%、K2O 15%)600 kg·hm-2,2020年10月3日播種,整地方式為重耙+輕耙+翻耕+旋耕,小麥播種量為262.5 kg·hm-2,全田澆水4次,即2020年11月25日澆凍水600 m3·hm-2,2021年3月26日澆返青水450 m3·hm-2,2021年4月18日澆拔節水600 m3·hm-2,2021年5月18日澆灌漿水450 m3·hm-2;追肥2次,即2021年3月26日返青期追施尿素150 kg·hm-2,2021年4月18日拔節期追施尿素187.5 kg·hm-2;2021年5月18日,使用苦參堿、高效氯氰菊酯和己唑醇藥劑防治蚜蟲。

1.3 調查項目

生育期:包括播種期、出苗期、返青期、起身期、拔節期、抽穗期、開花期、灌漿期、成熟期。

群體發育情況:包括基本苗數、冬前莖數、返青莖數、起身莖數、拔節期大莖數、株高、次生根條數。

抗寒性:包括死苗率、死莖率、地中莖長。

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成熟期每品種3點取樣,每點取1 m2的麥穗現場計數,之后集中進行晾曬、脫粒,并測算千粒重和含水率。應用下列公式計算產量:1 hm2產量=1 m2實測產量×(1-含水率)÷(1-13%)×10 000,并反推穗粒數。

1.4 數據分析

應用 SPSS Statistics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其他分析在Excel中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密云、順義和房山3個點的小麥品種分別于2020年11月29日、11月30日和12月1日進入越冬期,3個點品種生育進程接近,不同地點間生育進程最多相差1~2 d,返青后平均生育期見表3。返青后各品種生育期相差1~3 d,航麥247、中麥1062抽穗較其他品種晚1~2 d。各品種生育日數介于254~256 d。

表3 各品種生育進程Table 3 Growth process of various varieties

2.2 品種總莖數

群體調查表明,密云、順義、房山3點各點內品種間的基礎苗差異不顯著,但以房山基本苗較高,平均為505.3萬株·hm-2,其次為密云462.8萬株·hm-2,順義基本苗最低,為435.4萬株·hm-2。受品種抗寒性等因素影響,各試驗點內的各品種在基本苗一致的情況下,群體變化情況不一樣,起身期多點最高莖超過農大212的品種有中麥123和中麥1062,分蘗成穗率較高的品種有航麥247、農大3486、中麥886和華麥18(表4)。

表4 各品種群體發育情況Table 4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various varieties

2.3 品種抗寒性

2020年小麥越冬期2021年1月5—7日經歷了近30年不遇的歷史極端低溫,全市小麥品種普遍地上部受凍較嚴重,3個點的品種地上部受凍也較嚴重。返青期調查結果(表5)表明,輪選117、航麥247和中麥123死苗、死莖率較嚴重,平均死苗率分別為14.5%、9.2%和6.1%,死莖率分別為33.1%、20.4%和14.4%。其余品種死苗率均在5%以下,死莖率在10%以下。這3個品種死苗死莖率較高,可能與品種本身的抗寒性較差有關,另外,這3個品種普遍存在分蘗節上抬的問題,3個點平均地中莖都超過了2.0 cm。

表5 各品種抗寒性表現Table 5 Cold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varieties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在密云點農大3486、農大212和中麥1062抗寒性較好,在順義點京麥9號、農大3486、農大212和京花12號的抗寒性較好,在房山點農大3486和農大212的抗寒性較好,在3點死苗死莖率均顯著低于或等于對照品種。

2.4 越冬前后單株重

從表6可見,越冬前單株干物質積累較高的品種為中麥1062,在3點的單株干重均顯著高于對照農大212;返青后中麥1062只在房山點單株干重高于CK。冬前品種之間干物質存在差異,說明在相同播期下,各品種分蘗多少、生長快慢存在差異。

表6 各品種越冬前及返青期單株干重比較Table 6 Comparison of dry weight per plant before overwintering and during regreening periods among different varieties 單位:g

返青后各品種干物質存在差異,說明在經歷了越冬氣候條件的脅迫后,各品種抵御旱寒的能力存在差異,抗寒性差的品種地上部青枯嚴重、甚至整株或個別分蘗凍死,造成干物質的差異表現。

2.5 越冬前后次生根條數

從表7各品種的冬前和返青—起身期次生根條數來看(測定時間分別為2020年11月25—27日、2021年3月21—23日),以京花12號次生根條數最多,冬前次生根平均為6.4條,在3點均顯著高于對照農大212,返青—起身期,以中麥123次生根條數在3點均顯著高于或與對照差異不顯著,此外,次生根條數比較多的還有京麥9號、農大3486、航麥247。

表7 各品種冬前及返青-起身期次生根條數比較Table 7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secondary roots in different varieties before overwintering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regreening and erecting 單位:條

2.6 株高及抗倒伏情況

從表8可見,成熟期京麥9號植株最高,株高介于80.2~85.0 cm,平均83.1 cm,而農大3486、中麥123、航麥247株高適中,平均株高均低于75 cm。這些品種在3個試驗點的抗倒伏性均很強,田間均沒有倒伏/折發生。

表8 各品種成熟期株高比較Table 8 Comparison of plant height during maturity of various varieties

2.7 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

密云、順義、房山3個展示點的各小麥品種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見表9~10??梢?,房山點由于土壤肥沃、整地精細、管理到位,全田各品種的平均產量最高,為7 963.5 kg·hm-2;其次為密云區,各品種平均產量為7 759.5 kg·hm-2;順義區產量較低,平均為6 897.0 kg·hm-2。盡管各品種在不同地塊產量表現各不相同,但3點試驗綜合比較來看,產量綜合表現均較好的為農大3486和中麥1062,產量分別達到7 500.0~9 667.5和7 666.5~9 834.0 kg·hm-2,且二者產量無顯著差別;華麥18只在密云種植,單點產量與農大3486和中麥1062無顯著差異;中麥886只在房山種植,單點產量與農大3486和中麥1062也無顯著差異。此外,在3點產量均高于或接近對照農大212的還有京花12號。通過產量與產量構成的三因素穗數、千粒重和穗粒數的相關分析結果可見(表11),穗數對產量的貢獻最大,在3個地點中,均與產量達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達到0.580~0.601。農大3486和中麥1062也是因為穗數均較高,最終產量排名第一、二。而穗數與穗粒數和千粒重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這也是京麥9號和京花12號雖千粒重較高(分別介于42.4~46.7 g和38.8~55.3 g),但由于穗數或穗粒數較低,而導致產量較低的原因。

表9 各品種穗數和千粒重比較Table 9 Comparison of spike number and 1000 grain weight of various varieties

表10 各品種穗粒數和產量比較Table 10 Comparison of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nd yield of various varieties

表11 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相關分析Table 1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yield and yield composition factors

3 討論

2021年3月6日—29日,北京麥區日平均氣溫9.2 ℃,較2020年和常年同期分別偏高0.1和2.6 ℃;降雨量26.9 mm,分別較去年同期和常年同期偏多19.1和19.4 mm,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有利于小麥春季幼苗快速恢復生長。各品種3月6—9日陸續返青,返青后生育期相差1~3 d,在北京地區的生育日數介于254~256 d。

王永華等[4]報道,小麥越冬凍害多發生在12月下旬至1月底,進入越冬期后小麥處于休眠狀態,經過長時間的抗寒鍛煉,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但是遇到天氣回暖,氣溫升高,幼苗開始生長,此時若再遇大幅降溫,則使小麥發生較為嚴重的凍害。2020年小麥越冬期發生了北京近30年以來的極端低溫,3個試驗點極端低溫均在-20.0 ℃以下,較2019年、近十年和常年分別偏低6.3、3.9和1.3 ℃,冬季極端低溫導致小麥地上部青枯嚴重。從抗寒性調查數據來看,輪選117、航麥247和中麥123死苗、死莖率較嚴重,而農大3486和農大212在3點種植的抗寒性均表現較好,可以作為抗性品種在特殊年份加以利用。

慕美財等[5]指出,選用小葉型矮稈品種,即“穩葉控株增穗”,是實現超高產的重要出路。杜永等[6]認為,黃淮麥區高產和超高產(>9 000 kg·hm-2)小麥品種的株型是株高75 cm左右,有效穗數>619.5萬·hm-2,穗粒數>33粒,千粒重>42 g。趙廣才等[7]認為,中國北方超高產冬小麥特征為株高 80 cm左右,冬前總莖數1 050萬~1 200萬·hm-2,春季最高總莖數控制在1 350萬~1 650萬·hm-2,穗數600萬~750萬·hm-2,穗粒數33~36粒,千粒重40~50 g。本試驗中除京麥9號株高大于80 cm外,其他品種的株高均小于80 cm,符合高產潛力品種特征,特別是農大3486、中麥123在3點的株高均小于或略高于75 cm。

莊巧生[8]曾把中國小麥品種分成多穗型品種(穗數750萬穗·hm-2、穗粒數25~30粒、千粒重36~40 g)、中間型品種(穗數555萬~600萬·hm-2、穗粒數37~40粒、千粒重40 g)和大穗型品種(穗數450萬·hm-2左右、單穗重1.3~1.7 g)3種類型。王志芬等[9]認為,雖然3種穗型都能夠達到超高產,但是在大田生產中,多穗型、中間型小麥品種比大穗型品種表現出更強的生產能力,已經成為超高產小麥選擇的重要目標。本試驗中,在3點產量表現均較好的農大3486、中麥1062表現為多穗型品種的特征,不過這2個品種在順義點的穗數為484.5萬和516.0萬·hm-2,未體現多穗型品種的增產潛力;而在房山穗數分別達到927萬和975萬·hm-2,中麥1062在密云點穗數達到873萬·hm-2,單位面積穗數過高的同時導致穗粒數不足,農大3486、中麥1062在房山點的穗粒數分別只有22.4和25.2粒,中麥1062在密云點穗粒數只有24.9粒。今后,應適當控制穗數至750萬·hm-2左右,穗粒數25~30 粒,以爭取更合理的產量三要素分配,獲取更理想的產量。

宋健民等[10]、王漢霞等[11]、黃興蛟等[12]、郭鳳芝等[13]研究小麥品種產量及農藝性狀關系均表明,增加單位面積穗數是產量潛力提高的主攻方向,小麥產量遺傳改良的重點是在保障穗數的基礎上,提高穗粒數和粒重。本試驗中,穗數對產量的貢獻最大,與產量達極顯著正相關,農大3486和中麥1062也是因為穗數均較高,最終畝產排名第一、二。趙倩等[14]研究指出,產量三要素對產量的貢獻最大,但三要素間存在負相關趨勢。王紹中等[15]認為三要素同時都對產量產生正效應,三要素之間呈正效應或微弱負相關。因而,在一定范圍內增加穗數,不會影響粒數和粒重的相應增加,達到產量增長之目的。本試驗中,順義、房山2個點產量三要素與小麥產量均呈正相關,但密云點千粒重和穗粒數與產量呈負相關。三要素中,穗數與穗粒數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即表明穗數的增加必然導致因群體增加爭奪光熱資源而造成小麥穗子變小,穗粒數減少。3個試驗點,穗數與千粒重也均呈負相關,其中,在密云點呈顯著負相關。而千粒重和穗粒數之間,在順義和房山點均呈負相關,在密云點呈正相關,但相關性均不顯著。因此,今后應注意順應品種特征特性,適當增加單位面積穗數,不因過度增加穗數而造成穗粒數和千粒重的急劇降低。

4 結論

在3個不同的環境地點,優質型品種中麥1062、高產型品種農大3486產量表現較突出,分別介于7 500.0~9 677.5和7 666.5~9 834.0 kg·hm-2。這2個品種的株高適中,抗寒性較好,越冬和返青期單株干物重較高,可在京郊大面積種植。高產型品種華麥18和中麥886雖然只在單點種植,但產量表現與農大3486、中麥1062 差異不顯著,這2個品種株高適宜,抗寒性較好,今后可多點示范種植,明確其豐產、穩產性。

猜你喜歡
中麥順義房山
北京順義“12·3”燃氣爆炸事故警示
趕小海
中麥安全鞋 更多世界500強的選擇
「寺」「城」相遇 北京房山云居寺歷史文化展覽設計解析
從順義指數2020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趨勢
北京房山云居寺遼金刻經考述
青海省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①
中麥175 助力甘肅旱年增收
北京順義:環境監管網格員“充電”忙
中麥通信用戶數超50萬聚焦公交平臺 尋求商業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