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地區伴瘙癢癥狀的大皰性類天皰瘡患者血清中細胞因子檢測

2024-02-29 03:12邱云凱麗比努爾阿卜力克木梁俊琴胡鳳俠王倩康曉靜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24年2期
關鍵詞:天皰瘡粒細胞細胞因子

邱云,凱麗比努爾·阿卜力克木,梁俊琴,胡鳳俠,王倩,康曉靜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皮膚性病科,新疆皮膚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新疆皮膚病研究重點實驗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大皰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種炎癥性皮膚病,多合并出現瘙癢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病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和血液、皰液中高水平2型炎癥相關細胞因子的存在有關[1-2]。本研究通過檢測2型炎癥相關細胞因子在BP患者血液中的表達情況,探明新型致癢因子與類天皰瘡瘙癢關系及可能致病的作用機制,為該病的生物制劑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帶來新的治療方案。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皮膚科收治的診斷明確且合并瘙癢癥狀的類天皰瘡患者血液標本45例,同時收集在本院體檢的健康對照血液標本24例。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如患者的性別、年齡、族別、職業、誘因、免疫狀態、實驗室檢查、瘙癢狀態等相關資料,做詳細登記進行臨床評分,保存臨床及病理照片。納入標準:均為經過臨床特征、組織病理及間接免疫熒光檢查確診且伴有瘙癢癥狀,符合2016年的大皰性類天皰瘡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建議及趙辨主編的第 4 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診斷標準[3];處于疾病的活動期。

排除標準:在近1個月內經規律的系統性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劑治療過;排除患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哮喘、蕁麻疹、寄生蟲病、濕疹、特應性皮炎、腫瘤、血液病等相關性皮膚病。

1.2樣本的采集與保存 分別采集病例組住院期間治療前及對照組的外周靜脈血 5 mL 置于EDTA 抗凝試管中,用于提取血清,在離心機內離心后(3 000 r/min,15 min)提取上清液并置于-80 ℃的冰箱中保存,避免反復凍融。

1.3IL-4、IL-13、IL-5和IL-31水平檢測 采用雙抗體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erbent assay,ELISA)。往預先包被有IL-4、IL-13、IL-5 和 IL-31 捕獲抗體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樣本、標準品、生物素標記的檢測抗體,HRP 酶結合物,中間經過溫育和洗滌,用底物 TMB 顯色,TMB 在過氧化物酶(HRP)的催化下轉化成藍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轉化成最終的黃色。顏色的深淺和樣品中的濃度呈正相關。用酶標儀在 450 nm 波長下測定吸光度(OD 值),計算樣品濃度。

1.4病情及瘙癢嚴重程度判定標準 病情嚴重程度評分采用體表受累面積分為輕中重度:<10%體表面積為輕度,10%~50%體表面積為中度,>50%體表面積為重度。瘙癢嚴重程度根據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來評估[4-5],按瘙癢嚴重程度從輕到重分0~10不同的等級刻度,患者給出了在疾病過程中瘙癢程度的大致數字。0表示“沒有瘙癢”,10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瘙癢”。瘙癢程度按評分分為3個等級:輕度瘙癢(1~3)、中度瘙癢(4~6)、重度瘙癢(7~10)。

2 結果

2.1一般資料 本研究45例BP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范圍為31~91歲,平均為(76.38±13.00)歲;健康對照組共24例,男10例,女4例,年齡范圍為44~90歲,平均為(71.04±12.74)歲。BP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臨床資料特征 例

2.2BP患者和健康對照組血清中IL-5、IL-4、IL-13、IL-31水平比較 經統計學分析比較發現,BP患者血清中IL-5、IL-13和IL-31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L-4水平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圖1 IL-5、IL-4、IL-13 和IL-31 濃度標準曲線圖

表2 BP患者和健康對照血清中 IL-5、IL-4、IL-13 和IL-31 水平比較 (pg/mL)

2.3BP患者血清中IL-5、IL-4、IL-13、IL-31水平兩兩比較相關性分析 經Spearman雙變量相關性分析,BP患者血清IL-5、IL-4、IL-13、IL-31水平兩兩比較均無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BP患者血清中 IL-5、IL-4、IL-13 和IL-31 濃度兩兩比較

2.4BP患者血清 IL-5、IL-4、IL-13、IL-31 水平與瘙癢程度、疾病嚴重程度、外周血EOS、IgE水平、BP180抗體水平分析 經Spearman雙變量相關性分析,BP患者血清IL-5、IL-13、IL-31與患者瘙癢程度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06、0.323、0.357(P<0.05);其中IL-5水平還與患者外周血EOS、抗BP180抗體水平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11、0.306(P<0.05);IL-5、IL-4、IL-13、IL-31均與血清總IgE水平、病情嚴重程度及抗BP230抗體水平無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BP患者血清中 IL-5、IL-4、IL-13 和IL-31水平與患者瘙癢程度、疾病嚴重程度、EOS水平、IgE水平及抗BP18/BP230抗體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3 結論

大皰性類天皰瘡(BP)是一種炎癥性表皮下大皰性疾病,與兩種半脂質體抗原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BP的累積發病率為8.2/百萬人,歐洲高于亞洲[4-5]。雖然發病率普遍較低,但患BP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捎啥喾N刺激誘導,包括格列汀、COVID-19疫苗等因素[6-7]。瘙癢是 BP 主要癥狀之一,部分患者瘙癢劇烈,嚴重影響其睡眠、情緒、精神及心理,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由此可見大皰性類天皰瘡患者瘙癢的治療與管理頗為重要。目前BP 瘙癢機制不明確,多數研究認為BP瘙癢由EOS、嗜堿性粒細胞等與IL-31、IL-4、IL-13、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骨膜素以及P物質等相互作用而引起,部分靶向上述因素的藥物不僅在控制BP瘙癢方面發揮作用,同時對控制BP疾病本身也表現出巨大的潛力[8-9]。臨床抗瘙癢的一線用藥組胺受體阻滯劑對 BP 瘙癢的收效甚微,由此推斷組胺可能不是BP 等慢性皮膚瘙癢的主要致癢因子[10]。

2型炎癥是一種免疫反應,在宿主防御寄生蟲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由2組先天淋巴樣細胞(ILC2s)、2型T輔助細胞(Th2)、嗜酸性粒細胞和相關細胞因子構成[11-12]。Th2細胞釋放IL-4、IL-13、IL-5等驅動因子作用于其特征性的受體IL-4Rα、IL-5Rα,這些受體可以在幾種免疫細胞上表達如: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及B淋巴細胞等。當這些驅動因子與其特征性受體結合后促使嗜酸性粒細胞活化,導致類天皰瘡紅斑、水皰形成,促使B細胞轉化形成記憶性B細胞,釋放IgE,促進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及其他致癢因子引起BP患者瘙癢,在組織中則表現為上皮增生、基底膜增厚、屏障破壞、炎癥浸潤[13]。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IgE的產生是2型炎癥的特征性表現,而類天皰瘡患者無論在血液還是在皮膚組織中均具備這個病理特點,這為2型炎癥在類天皰瘡的發病及瘙癢發生提供依據。與健康個體相比,BP患者體內2型炎癥介質水平升高[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活動期 BP患者IL-5、IL-13和IL-31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上述細胞因子與患者循環中炎癥反應的發生有關。IL-4也是一個重要的2型炎癥的細胞因子,在研究中表達水平在患者組和對照組之間沒有差異,考慮該結果產生的原因主要可能有3點:①實驗組組織中的IL-4尚未進入血液中;②實驗過程中的操作誤差或稀釋倍數過高;③樣本量較少并不能代表所有患者。本研究進一步通過Spearman雙變量相關性分析,提示BP患者血清IL-5、IL-13、IL-31與患者瘙癢程度呈正相關;其中IL-5水平還與患者外周血EOS水平、抗BP180抗體水平呈正相關;IL-5、IL-4、IL-13、IL-31均與血清總IgE水平及抗BP230抗體水平無相關性,提示IL-5、IL-13、IL-31共同誘導及參與BP疾病的發展及瘙癢癥狀的發生,上述細胞因子可作為判斷臨床療效的指標。

大皰性類天皰瘡的治療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采用個體化治療。但由于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及治療局限性等問題,新型的治療手段得到關注?;?型炎癥相關的細胞因子在BP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針對BP治療的生物制劑已逐步應用到臨床工作。度普利尤單抗(dupilumab)是一種全人源化的能特異性的與 IL-4 和 IL-13 受體復合物共享的IL-4Rα 亞基結合的單克隆抗體,可以阻斷常見的IL-4Ra 亞基,抑制IL-4和IL-13信號傳導,并可通過調控嗜酸性粒細胞抑制IL-31的濃度[16],92.3%伴有頑固的皮膚病變和嚴重瘙癢的患者使用度普利尤單抗后可達到完全緩解或滿意的治療反應[17],該藥雖然目前暫未獲批治療類天皰瘡,但我國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皰病共識中也將度普利尤列為難治性BP的治療選擇。本研究提示IL-5、IL-31與BP的嚴重程度及瘙癢程度均呈正相關性,目前針對這兩種細胞因子的生物制劑包括:①IL-5單克隆抗體:美伯利單抗(mepolizumab)、瑞利珠單抗(reslizumab)、貝那珠單抗(benrali-zumab),在國外已用于嗜酸性、重癥哮喘的治療;②IL-31單克隆抗體:奈莫利珠單抗(nemolizumab),目前用于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未來上述藥物有望成為治療BP的新的選擇。

綜上所述,BP 患者血清中的IL-5、IL-13和IL-31的表達水平顯著增加,并且與臨床瘙癢癥狀呈正相關,表明Th2參與BP發病及瘙癢的發生,患者血清中IL-5、IL-13和IL-31的水平可做為評估 BP 患者臨床療效的監測指標。由于本研究中樣本量偏小,實驗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誤差,可能會對臨床實驗結果造成差異,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并收集組織及皰液標本,從多個角度探索疾病的發病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猜你喜歡
天皰瘡粒細胞細胞因子
經方治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發熱案1則
抗GD2抗體聯合細胞因子在高危NB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大皰性類天皰瘡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細胞因子表達及臨床意義
β防御素-2在天皰瘡中表達的研究
45例大皰性類天皰瘡初次住院患者臨床回顧性分析
細胞因子在慢性腎缺血與腎小管-間質纖維化過程中的作用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的治療進展
誤診為嗜酸粒細胞增多癥1例分析
細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